7年级上册历史
知识点专项复习
第2部分(第1部分见另册)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历史地图集训
(六)跨学科专题
主题一 中国古代杰出人物
主题二 小钱币,大历史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选择题
1.【谚语】(2022福建中考)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体现了先民 ( )
A.强调不误农时 B.主张种植水稻
C.关注农具革新 D.重视因地制宜
2.【民族精神】相传,大禹治水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被人们所传颂。“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 ( )
A.与时俱进精神 B.无私奉献精神
C.爱国主义精神 D.民族主义精神
3.【工匠精神】(2023福建上杭期中)“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如图两件绝世青铜精品。它们铸造于(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4.【对联】(2023河南汝阳期中)“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这副对联提到的两个历史人物分别是 ( )
A.越王勾践、霸王项羽 B.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C.汉王刘邦、霸王项羽 D.秦王嬴政、越王勾践
5.【成语故事】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历史中产生了许多成语故事,其中不少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成为传统文化的瑰宝。“围魏救赵”典故出自下列哪一历史时期 ( )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夏商时期
6.【家训】(2023山东莒南期中)我国古代多有家训问世,家训形式多是“家书”或“遗令”,从处世到事君,内容多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说明我国古代家训( )
A.受道家思想影响较大
B.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C.体现了儒家思想价值观
D.让孩子在战场上作战勇敢
7.【文字】(2022湖南张家界中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文字起到了重要纽带作用。秦统一后,颁行全国的通用文字是( )
A.甲骨文 B.小篆 C.楷书 D.草书
8.【科技】(2023广东高明实验中学月考)汉朝虽已发明了造纸术,但两汉官方书写的材料主要还是简帛,直到东晋末年,官方才明确下令用纸张代替简帛。官方书写材料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简帛方便廉价不易取代
B.纸的使用日益普遍
C.政府重视推广科技成果
D.纸的推广还受限制
9.【服饰文化】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交通路线,也是思想、文化等多方面进行碰撞与交流的途径,服饰文化在交流中发生了变异。变异服饰,往往也是古代社会制度和生活习俗变迁的一个标志。其统治措施有主动“变异服饰”内容的帝王是 (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北魏孝文帝 D.晋武帝
10.【书法】(2022广东广州中考)东晋王羲之的书法自由潇洒,将个人审美意识寄托于字体、笔意、结构、走势。下图是其代表作《兰亭集序》(摹本·局部)。
该作品的字体是( )
A.隶书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二、非选择题
11.【史学、农学、医学】(2022湖南邵阳中考改编)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血脉”。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从《竹书纪年》……到文学、史学、农学、医学等……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摘编自人民网《习近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我国古代史学、农学、医学方面的优秀著作(各一例)。
材料二 邵聪同学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简表(部分)
类别 成就
思想 孔子:“仁”;老子:“无为而治”;墨子:“兼爱”“非攻”
伟大工程 都江堰、大运河、长城、故宫
……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下列表述作出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①孔子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 )
②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 )
材料三 截至2021年6月,邵阳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岩鹰拳、龙山药王医药文化等共16项。……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加深认同感、增强历史感、提升幸福感等方面,尤其彰显出它的重大现实意义。
——摘编自邵阳新闻网
(3)根据材料三,指出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4)【以史为鉴】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五)历史地图集训
一、选择题
1.(2023河南淅川期中)从地图中可以得到的重要结论是 ( )
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A.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B.古人类遗址主要出现在靠近水源的地区
C.河姆渡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D.我国是农耕的发源国之一
2.(2021江西中考)下边形势图可用于研究( )
国家的产生 B.朝代的更替
C.西周的分封制 D.春秋争霸战争
3.【史料实证】(2022北京中考)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冀,东控徐淮。(见下图)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 )
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
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
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
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
4.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形势图,该图的图名应当是( )
A.战国时期形势图 B.春秋争霸形势图
C.牧野之战形势图 D.秦灭六国形势图
5.如图是战国形势图,图中哪个政权后来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 )
6.【国防教育·长城】(2023福建霞浦期中)如图所示,秦朝修建该工程的目的是 ( )
秦长城示意图
A.消除黄河水患 B.削弱诸侯势力
C.防御匈奴南扰 D.加强南北交通
7.(2021安徽中考)下图反映了西汉封国形势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西汉初期封国形势 西汉后期封国形势
A.刺史制度的确立 B.“推恩令”的实施
C.七国之乱的发生 D.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
8.(2022四川南充中考改编)“一带一路”使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生,很多人都通过旅行去探寻古丝绸之路。据下图可知,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
丝绸之路示意图
9.(2022湖南湘潭中考)仔细观察三国鼎立形势图,其中代表“曹魏”政权区域的是 ( )
10.(2021广东南海二模)如图是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内迁少数民族大致分布在 ( )
A.江南地区 B.长江流域 C.长城沿线 D.黄河下游
11.(2022山西大同期末)通过历史图片挖掘背后的历史信息是每一位学生应该具备的历史学科能力,通过如图图片,你可以了解到哪一场战役的过程( )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二、非选择题
12.(2023河北雄安期末)从历代地图看历史变迁。请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1
图2
(1)图1中的王朝是谁建立的 此人被称为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过渡者,“公天下”和“家天下”分别指什么制度
(2)图2是哪个王朝的示意图 从图1到图2,王朝的地域发生了什么变化
(3)图2王朝采用了什么制度治理国家 之后也有王朝采用过这种制度。结合所学知识,请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来评价这种制度。
(六)跨学科专题
主题一 中国古代杰出人物
一、选择题
1.【跨学科·语文】(2022湖南益阳中考)晋代文学家挚虞有诗曰:“神农居世,通变该极。民众兽鲜,乃教稼穑。聚货交市,草木播植。务济其本,不通其饰。”劳动创造幸福,诗中“教稼穑”的人物是传说中的 ( )
A.黄帝 B.炎帝 C.大禹 D.仓颉
2.【跨学科·道德与法治】(2023广东花都期末)远古传说中蕴含着历史留下的一道道印迹。下列有关舜和禹的传说,有助于我们了解 ( )
A.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
B.先民与洪水作斗争的历史
C.商周世袭制度的起源
D.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形成
3.【跨学科·道德与法治】(2023山西太原期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这一思想源于 ( )
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
4.【跨学科·地理】翦伯赞在《中国史十五讲》中提到:“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针对“地理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 )
A.北击匈奴 B.建立刺史制度
C.建立郡国 D.实行“推恩令”
5.【跨学科·道德与法治】(2022四川凉山州中考)汉武帝时两次出使西域,在匈奴的威胁利诱面前,威武不屈,“持汉节不失”,始终不忘使命的是 ( )
A.班超 B.甘英 C.班勇 D.张骞
6.【跨学科·科学】寻访造纸文化,领略乡村风情。位于广东肇庆四会的“中国民间古法造纸第一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不少游客慕名而来观光,其浸渍沤制、蒸煮、舂捣、制浆等古法造纸工序沿袭自 ( )
A.管仲 B.苻坚 C.张衡 D.蔡伦
7.【跨学科·音乐】“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唱遍大江南北。三国时期群雄争霸,但最终统一全国的人物是( )
A.曹丕 B.司马懿 C.司马炎 D.司马昭
8.【跨学科·数学】(2022山东济南中考)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洛阳,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行汉化措施。如果用世纪年代的纪年方式表述,这一事件发生在 ( )
A.公元前5世纪初 B.公元前5世纪末
C.公元5世纪初 D.公元5世纪末
9.【跨学科·美术】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的画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现流传为摹本),作品风格主要体现在 ( )
A.人物特征 B.名山大川 C.花红柳绿 D.飞禽走兽
二、非选择题
10.【跨学科·数学、语文】(2023福建上杭期中改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国历史简表(前659—前221年)
在位国君 主要功绩
秦穆公 任用百里奚等贤人进行改革,打败12个西戎部落
秦孝公 任用商鞅,对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秦国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秦惠文王 任用张仪为相,在六国间实行连横策略,击溃它们之间的合纵联盟
秦王嬴政 采取“远交近攻,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方针,灭六国,一统天下
——摘编自马东峰、张景忠《用年表读懂中国史》
(1)根据材料,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简述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时间。(注: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每10年称为一个“年代”)
(2)【思维开放·观点论述】围绕材料主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以下观点加以论述。(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语句通顺)
观点: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
主题二 小钱币,大历史
一、选择题
1.【跨学科·美术】书法是中华文化特有的一种汉字书写艺术。下图钱币中的文字是用哪种书法字体篆刻的 ( )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2.【跨学科·语文】(2023山东市北期中)《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与发展论析》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评述:“此后,各诸侯国的旧钱币不再进入社会,圆形方孔钱开始在全国广泛使用。这不仅意味着奇形怪状的货币不再流通,今后货币形状会规范统一,还代表着古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货币改革取得成功。”文中的这次“货币改革”对当时社会最重要的影响是 ( )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D.使国家的财政状况获得改善
3.【跨学科·美术】(2023河南罗山期中)中国许多金融企业在设计徽标的时候,都参考了中国古钱币的造型,你认为如图的这些徽标的设计灵感可能源于哪种古钱币 ( )
A.刀币 B.布币
C.蚁鼻钱 D.圆形方孔半两钱
4.【跨学科·科学】(2023北京海淀期末)下图为考古学家在四川西昌发现的一件东汉时期的五铢钱铜范,此铜范是中央政府统一发给边疆地区的铸钱标准。此铜范可以佐证 ( )
A.东汉开始铸造五铢钱
B.西昌地区当时已纳入统治版图
C.西昌与周边商贸频繁
D.西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
二、非选择题
5.【跨学科·美术、道德与法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如半坡遗址中有大量陶罐作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殉葬大量猪头和下颚骨,表明猪和陶器在原始社会后期曾起过货币财富的职能。但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因为充当实物货币,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故最后集中到海贝这一实物货币。海贝可作颈饰,有使用价值,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商品交换中长期被选为主要货币。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因此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如:贵、资、贪、贫、财、购等。
(1)依据材料一,对以下表述作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括号内画“√”;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括号内画“ ”;材料没有涉及的,在括号内画“○”。
①各民族都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作为实物货币。 ( )
②新石器时代晚期,猪也曾起过货币财富的职能。 ( )
③海贝作为主要的实物货币流通时间较长。 ( )
④也有与“贝”字有关的汉字和财富无关,如:贞、赛等。 ( )
材料二
原始社会: 贝币 战国:刀币、布币、蚁鼻钱(由上到下) 秦朝:半两钱
(2)请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变化。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答案全解全析
一、选择题
1.A 根据“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可知,该谚语体现了先民强调农业生产要不误农时。
2.B 大禹治水的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无私奉献精神。
3.B 根据图片可知,这两件青铜器分别是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它们铸造于商朝。
4.A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指春秋后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掉吴国;“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是指秦朝末年,项羽率领起义军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歼灭秦军主力,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故选A。
5.C “围魏救赵”发生在战国时期。
6.C 根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知,中国古代家训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体现了儒家思想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7.B 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8.B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造纸术的改进,使得纸更容易制造,且价格便宜,易于推广,纸的使用日益普遍,这样才出现东晋末年,官方下令用纸张代替简帛的这一情况,故B符合题意。
9.C 根据“变异服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的措施。
10.C 《兰亭集序》是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因此该作品的字体是行书。
二、非选择题
11.(1)《史记》;《齐民要术》;《伤寒杂病论》。(史学、农学、医学方面各举一例,答案不唯一)
(2)①√;②√。
(3)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4)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等。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2)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故①正确;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故②正确。(3)根据材料三概括回答即可。(4)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等。
(五)历史地图集训
答案全解全析
一、选择题
1.B 观察题干图片可知,我国古人类遗址主要出现在靠近水源的地区,故选B。
2.B 通过图片中的关键信息“商汤进军路线”“夏桀退却、逃跑路线”等,可判断这与商汤灭夏有关,体现了王朝的更替。故B符合题意。
3.C 根据“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冀,东控徐淮”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扩大了统治范围。
4.B 根据地图中的“晋”“齐”“周”“城濮”等可知,该图是春秋争霸形势图。
5.C 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国地处西部,都城咸阳,故选C。
6.C 为了抵御匈奴的袭扰,秦朝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故选C。
7.B 观察地图可知,与西汉初期相比,西汉后期封国面积大幅度减小,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的结果。
8.D 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即地图中的D。
9.D 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立魏国,故本题地图中代表“曹魏”政权区域的是D。
10.C 根据地图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大致分布在长城沿线。
11.C 根据地图中的“前秦”“东晋”“383年”“淝水”可知,这场战役是淝水之战。
二、非选择题
12.(1)禹。禅让制、世袭制。
(2)西周。地域扩大。
(3)分封制。积极影响: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消极影响: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增强,出现了诸侯之间的战乱与纷争;后世分封诸侯王的朝代,往往会导致地方割据,社会动荡。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夏朝的建立者是禹;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从此开启了家天下的时代,所以“公天下”和“家天下”分别指禅让制和世袭制。(2)第一小问根据图2都城“镐京”可知,这是西周王朝的示意图;第二小问比较图1和图2可知,王朝的地域在不断扩大。(3)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西周王朝采取了分封制来管理国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封制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回答。
(六)跨学科专题
主题一 中国古代杰出人物
一、选择题
1.B 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故“教稼穑”的人物是传说中的炎帝。
2.D “孝感动天”体现了舜的孝行,大禹治水体现了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由此可知,题干反映的有关舜和禹的传说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形成。
3.D “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体现的是法治思想,这一思想源于韩非。
4.D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来加强中央集权,符合题干中的对“地理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故选D。
5.D 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在匈奴的威胁利诱面前,威武不屈,“持汉节不失”,始终不忘使命。
6.D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造纸原料,经过浸渍沤制、蒸煮、舂捣、制浆等程序制作成纸,故D符合题意。
7.C 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于280年灭吴,统一全国。
8.D 一个世纪为100年,由年份换为世纪,百位上数字加1,故494年属于5世纪。公元元年后,数字越大时间越靠后,494年接近6世纪,属于5世纪末。
9.A 由两幅图片可知,图中主要刻画的是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顾恺之擅长人物画。故选A。
二、非选择题
10.(1)公元前3世纪20年代。
(2)示例:
观点: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
论述: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秦王嬴政采取“远交近攻,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方针,灭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因此,商鞅和嬴政都为中国的统一作出巨大贡献,推动了历史发展。综上所述,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
解析 (1)根据材料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公元前221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20年代。(2)本问是开放性问题,围绕材料主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这一观点加以论述,注意史实要正确,语句要通顺,条理要清晰,论述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主题二 小钱币,大历史
一、选择题
1.A 图片钱币是秦半两钱。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也叫秦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这种书法字体笔画较简省,取大篆稍加整理简化而成。A符合题意。
2.B 根据“此后,各诸侯国的旧钱币不再进入社会,圆形方孔钱开始在全国广泛使用”可知,秦朝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D 观察图片可知,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在设计徽标时,都参考了内方外圆的造型,这与秦朝的圆形方孔半两钱外形相似,故D符合题意。
4.B 根据“此铜范是中央政府统一发给边疆地区的铸钱标准”可知,东汉时期,四川西昌地区已使用五铢钱,这说明东汉时期,西昌地区已纳入统治版图。
二、非选择题
5.(1)① ;②√;③√;④○。
(2)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演变。
解析 (1)由材料“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可知,①表述错误;由材料“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殉葬大量猪头和下颚骨,表明猪……在原始社会后期曾起过货币财富的职能”可知,②表述正确;由材料“海贝……在商品交换中长期被选为主要货币。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可知,③表述正确;④在材料中没有涉及。(2)根据材料二可知,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演变。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3-2024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专项复习试卷(2)(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