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1-5单元选择题期末专项练习
1. 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游的彩陶风格影响了山东、江汉平原等地;江浙地区风格的陶
器广泛出现在山东和湖北;长江中游风格的陶器出现在岭南地区。这些现象反映出
A. 陶器是最主要的生产工具 B. 中华文化在多元交汇中发展
C. 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D.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
2.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产生了金属货币,并且得到了不断的推广和发展,出现了逐渐
取代贝币等实物货币的趋势。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B. 分裂割据的变局
C. 铸造技术日渐成熟 D. 统一进程的加速
3. 孔子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提出“仁政于民”“得乎丘
民而为天子”的主张。这反映儒家主张
A. 以德治国 B. 礼法并用 C. 以民为本 D. 教化民众
4.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文献记述 出处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贾谊《过秦论》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 《后汉书·班固传》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5. 汉高祖出身不高,其臣子也多出自社会中下层,朝中基本是“布衣将相”,他们熟知民间疾苦,对“举措太众,刑罚太极”的后果深有体会。这客观上有利于汉初
A. 沿袭秦朝的各项制度 B. 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
C. 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D. 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
6. 西汉南阳郡守召信臣劝民农桑,为政勤勉;东汉杜诗担任该郡功曹时,事事替百姓做主,全郡百姓粮食丰足。百姓称誉“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这反映出两汉时期
A. 重农抑商百姓富足 B. 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C. 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D. 史学研究繁荣发展
7. 北魏孝文帝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该诏书
A. 沿袭了鲜卑习俗 B. 促进了南北统一
C. 导致了平城迁都 D. 推动了民族交融
8.两晋时期,“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隋唐时期,则出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现象。促成这一转变的是
A.中央机构的调整 B. 门第观念的消亡
C.地方吏治的改善 D. 选官制度的变革
9. 7世纪中叶,因当时医家奉为治病指南的《本草经集注》存在种种不足及错误而显“不合时宜”,唐政府遂组织苏敬等二十余贤才集体重修了丰富严谨的《唐本草》,颁布后对国内外医药学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这体现出医药学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这体现出
A. 国家力量助推技术发展 B. 中国医学技术领先于世界
C. 唐朝政府内部人才济济 D. 技术更新有利于巩固统治
10.吐鲁番出土的一批质库帐历,记录了唐代长安普通居民的质典活动:他们为了借钱,抵押旧衣衫、铜镜等日常物品,并在赎回时支付本息。这批帐历可用来说明当时长安
A.对外联系频繁 B.商品经济活跃 C.汇兑业务发达 D.阶层分化严重
11.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 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 推动经济重心转移
C. 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D. 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12. 武成王庙,又称太公庙,是古代国家祭祀兵家鼻祖吕尚的祠庙。唐玄宗时,曾下令在两京及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按文宣王庙的规格进行祭祀。但到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A. 漠视兵家思想 B. 抑制地方势力 C. 打压民间信仰 D. 实行抑武方针
13.如图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在①②③④处填写对应的内容,正确的是
A. 道—府州军监—郡守—转运司 B. 路—府州军监—转运司—通判
C. 路—参知政事—郡守—节度使 D. 省—参知政事—节度使—巡抚
14. 宋代之前,无地农民依附于门阀世族,世代都为主家奴婢。入宋以后,无地农民通常“明立要契”,租种地主的土地,每年收割完毕后可自由退佃。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
A.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B.市民阶层兴起
C. 契约缔结程序严格 D. 奴婢制度根除
15. “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A. 北方地区战乱频繁 B.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 政治中心逐渐南移 D.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16. 宋朝时,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不再关心祖先声望。社会上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A. 婚姻择偶自由 B. 等级差别的消失 C. 门第观念淡化 D. 科举制快速发展
17.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
城布局体现了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
18.表1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家庭组建的情况,这体现出元代
表1
丈夫 妻子
蒙古人秃忽赤 汉人刘氏
汉人王庆端 蒙古人也速真氏
畏兀儿人廉希宪 女真人完颜氏
回回人哈只哈心 汉人荀氏
汉人傅昱 契丹人耶律氏
A.华夏文化的扩散 B.不同民族的杂居
C.民族隔阂的消解 D.民族习俗的趋同
19.明朝万历年间以来,雇主主要依靠“劝”的方式激励雇工努力干活。清朝时期,在雇佣工人很普遍的江南,雇工不是贱民,与雇主之间存在着权利义务的关系。材料旨在说明
A. 雇工的人身自由度增加 B. 雇工与雇主的依附关系加重
C. 封建专制制度走向解体 D. 封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20. 麒麟被尊为“仁兽”、“瑞兽”,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往往与盛世联系在一起。郑和下西洋时期,明朝与亚非各国的交往,也包含着麒麟等动物的交流。与郑和下西洋直接有关的海上“麒麟贡”大约前后有七次,史称“麒麟外交”。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 旨在促进物种交流 B. 政治特征较为明显
C. 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D. 带有强烈经济目的
21.王阳明认为:“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他主张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不能以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的标准。王阳明的主张
A. 削弱了儒学的社会地位 B. 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
C. 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 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22.明代李贽肯定通俗文学如传奇、杂剧等的价值,进而主张把《西厢记》《水浒传》列为“古今之至文”,把通俗文学提到了一个与正统诗文等量齐观的高度。李贽的主张
A.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诉求 B.开启经世致用之先河
C.动摇儒学思想正统地位 D.体现民主的思想观念
23.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有些年份南粮北运达五六百万石,超过元朝海运漕粮年度最高额。同时,运粮船夹运的南方丝织品、棉布、瓷器等广销北方各地,返航时装载的大批棉花、杂粮等销往东南沿海。据此可知,明朝大运河航运
A.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B.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引发了“海禁”政策出台 D.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24. 京剧脸谱各具特色,悲剧人物西楚霸王项羽,嘴角下撇,面带哭相,虽不失庄重,却也预示着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命运;关羽“赤胆忠心”,自然画红脸;包拯“铁面无私”则黑脸非他莫属。由此可知,京剧脸谱
A. 与现实生活完全脱节 B. 渗透人们的价值取向
C. 表现形式单一无变化 D. 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
25. 明末清初社会的剧列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观念。这一思想产生的根源是
A. 专制统治僵化 B. 海禁政策失效 C. 商品经济发展 D. 人地矛盾激化
26.清前期,苏州女性流行以鲜花为头饰,当地又有“莺语东风二月过,山中花少市中多。桑畦尽作栽花地,那得缫丝有绮罗”之语。这反映了该地区
A.产品加工的专业化 B.农业生产的市场化
C.土地利用的精细化 D.消费观念的奢靡化
27.清朝除中央设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外,民族地区的地方行政管理列表如下。
地区 举措
西藏 设驻藏大臣与当地达赖、班禅共管,清廷监督实行“金瓶掣签”
新疆 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原维吾尔族头领伯克可世袭,由清廷委任并为其定品级
蒙古 设盟、旗两级单位,盟长、旗长由蒙古王公担任,清廷任命
云贵 在条件成熟地区取消了土司世袭之制,依汉制设立府、厅、州、县,任命流官管理
据表可知,清朝
A.对蒙古地区管理最为薄弱 B.实行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C.在云贵全面实现改土归流 D.采取以夷变夏的治国方针
28. 清朝建立后,官方通过《大清一统志》的编修,把边疆民族聚居的地区,尤其是长城以外的“三北”地区囊括在清朝疆域之内。此举旨在( )
A. 绘制完整全国疆域地图 B. 强化少数民族地区管理
C. 强调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D. 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9.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这场战争
A. 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 直接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C. 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D. 使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0. 某条约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柔公议定则例。英国货物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该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31.《海国图志》的前五十卷是在1842年完成的,主要以介绍洋枪洋炮为主;至1852年,其扩充为百卷本,在百卷本中,书中内容扩展到了对火轮船、地雷、望远镜等器械的制造和使用方法的介绍,并附入了更多插图。这说明《海国图志》
A. 主张中体西用 B. 注重知识创新 C. 蕴含师夷长技 D. 饱含家国情怀
32.他们(魏源等)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探出头来,开眼看世界,平静地看待另种文明(徐继畬最为突出)已是石破天惊之举。“石破天惊之举”指的是
A. 走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B. 彻底放下了“天朝”架子
C. 完全走出传统士大夫的窠臼 D. 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33 . 19世纪60年代初,恭亲王和文料白先认识到中西方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以通过谨慎的外交得到很大的好处。他们强烈地感到,西方列强通常能够信守条约。这表明
A.清政府初步具备了近代外交意识 B.商战成为清政府对外交往中心
C.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D.西方列强舆论左右外交发展
34.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35.金田起义后,受拜上帝教教义影响的太平军,时常焚毁儒、佛、道的庙宇神像,一些老百姓对此非常不满;士大夫们大多反对洪秀全的宗教教义,曾国藩更是指责洪秀全将“中国
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孔子、孟子痛哭于九原”。这段材料的主旨
是
A. 太平天国运动失去农民阶级支持 B. 清政府已经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
C. 洪秀全的思想完全排斥传统文化 D. 思想文化分歧影响太平天国运动
36. 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地方汉族官员在使用洋枪洋炮与太平军作战中,在同外国势力的接触中,既认识到西方武器的先进,也感受到外国列强的威胁,思想上受到极大震动,产生了危机感和仿效意识。这主要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 助推了中国的近代化 B. 加剧了民族危机
C. 沉重打击清王朝统治 D. 开始向西方学习
37. 下表为1860年-1865年地方总督、巡抚族属统计比例表。
年代 满汉总督比例 满汉巡抚比例
1860 5:5 6:9
1861 5:5 4:11
1862 4:6 2:13
1863 3:7 1:14
1864 2:8 0:15
1865 1:9 0:15
据此可知,晚清
A. 官员选拔制度发生变革 B. 满汉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C. 中央集权面临严重危机 D. 朝廷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38.1864年,李鸿章购买了英国的一批修理机器,包括“汽炉、镟木、打眼、铰螺旋、铸弹诸机器”,自建了中国第一个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这表明洋务运动
A. 完全采用官督商办 B. 完全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
C. 维护了清朝的统治 D. 开始了早期工业化的尝试
39.1862 年,洋务派奕诉等人开办的京师同文馆,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以外国人为教习,专门培养外文译员。课程开始时只设英文,后来增设法文、德文、俄文、日文; 1867 年又添设算学馆,教授天文、算学、化学等。这一变化体现了
A. 传统儒学教育遭受严重冲击 B. 中体西用思想的成功实践
C. 中国教育早期近代化的尝试 D. 西方教育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40. 有诗云:“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关注的历史事件是
A. 林则徐虎门硝烟 B. 中俄签订《伊犁条约》
C. 左宗棠收复新疆 D.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
41.1878年,李鸿章委派商人唐廷枢,筹资从国外购买设备,聘请外国技术人员开办了开平煤矿。产煤质优价廉,逐步代替洋煤在天津市场的地位。据此可知,开平煤矿( )
A. 属于近代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 一定程度抵制外来的经济侵略
C. 不利于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D. 标志着晚清放弃了抑商政策
42. 如图为甲午战争前晚清主要军工企业的资本来源构成图。这主要说明该时期
A. 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的削弱 B. 近代军工企业的半殖民地性
C. 国家资本对近代工业兴起的重要性 D. 民族资本投资近代军工企业的热忱
43. 甲午战败后,梁启超感叹:“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A. 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 B. 刺激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
C. 迫使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 D.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
44.史料是人们了解、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可用来研究“百日维新”的原始史料是
A. 史书《戊戌政变记》 B. 电视剧《戊戌风云》
C. 连环画《百日维新》 D. 光绪“明定国是”诏书
45.《马关条约》签署后,台湾人民“涌入衙署,哭声震天”,请时任台湾巡抚唐景崧向清政府转达台湾属倭“如赤子之失父母,悲惨至极!”日军在攻台战役中,感叹说:“有全台皆兵
之感”。材料反映出台湾人民
A. 强烈民族认同感 B. 同情清廷战败
C. 斗争取得了胜利 D. 内部矛盾激烈
46.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一做法意在
A. 动摇恪守祖训的观念 B. 启迪民众开启民智
C. 践行中体西用的理念 D. 借助传统减少阻力
47.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
48. 下表呈现的是17-19世纪中国部分文献对“夷”内涵的解读。这一解读变化反映出
时期 解读
1643年版《辟邪集》 “夷族”“夷灸”,指责传教士们包藏祸心,妄图“以夷变夏”
1842年魏源《海国图志·序》 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
1858年《天津条约》 将“夷”改称为“洋”,规定“胡后各式公文……自不得堤书尧字”,此后,称为“秦西”与中国并行。
A. 以夷变夏是历史趋势 B. 近代外交意识开始萌发
C. 传统夷夏观念逐渐转变 D. 向西方学习成为主流
49.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
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
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50. 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致使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德国强占
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在反洋教斗争中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该
运动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色彩 B.粉碎列强瓜分中国企图
C.深受西方宗教思想影响 D.加速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B A C A C C D D A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D B A D C A B A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A D B C B B D A A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C A A D D A D D C C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B C B D A D B C D B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高中历史(统编版)高一历史期末选择题专项练习 1-5单元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