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广西专版历史高考总复习
单元目标检测卷十三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世界新变化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1950年4月7日,联邦德国《劳动世界报》刊文指出,“一方面,美国希望外国政府尊重每一个在海外的美国有色人种士兵,以及惩罚任何违反这一原则的人。另一方面,一些美国黑人领袖却在国内被剥夺了获得完全平等的权利”。这反映了当时( )
A.美国与联邦德国间矛盾加剧
B.种族问题影响美国形象
C.美国霸权遭到盟国反对
D.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高涨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的飞机制造业、军火业、造船业等军需企业予以彻底摧毁、拆除。1952年,美国却将战后没收的850家军需企业归还给日本政府。这基于( )
A.日本民主化改革失败
B.日本军部法西斯抬头
C.两极格局的最终确立
D.远东国际格局的变化
3.关于冷战的起源,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主流学者认为是苏联寻求世界霸权导致冷战;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美国霸权主义不断上升,主流学者认为美国应负主要责任;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美苏争霸愈演愈烈,主流学者认为双方实用主义政策下的误判与误解,是冷战发生的原因,双方都有责任;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档案公开,学者又开始关注斯大林等个人因素。这表明 ( )
A.冷战发生的真正责任者无法探求
B.苏联才是冷战的主要责任方
C.冷战导致美国霸权主义思想出现
D.冷战学术研究体现时代不断变革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有化—经济发展计划”等名词不断出现,与此同时,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等手段直接采购私人企业产品,政府的职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表明当时(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盛行
B.政府采取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采取混合经济的模式走出“滞胀”
D.逐步走上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
5.(2023山东潍坊四县5月模拟)20世纪70年代,西欧放弃了充分就业和高速经济增长的目标,各国决策者们寻求新的理论支持。当时流行的学术观点认为,制定经济政策的职责应当从财政部部长们转移到中央银行家们的手中,后者的运作应当尽可能地避免政治压力。这表明当时( )
A.减少国家干预成为普遍认识
B.福利国家制度遭到挫败
C.国家的社会控制力遭到削弱
D.金融资产阶级实力增强
6.下面是1980—1989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变化示意图。这反映出 ( )
A.冷战仍然在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
B.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国际化加速
C.科技革命促进了全球贸易新发展
D.发展中国家被动参与经济全球化
7.(2023天津河西二模)1966—1970年苏联从西方进口机械与设备的年增长率为11%,其对西方的出口集中于黄金、工业原料等低附加值产品。1975年和1976年苏联从美国进口总额的18.33亿美元和23亿美元中超过60%都是粮食进口。这表明( )
A.苏联经济结构存在失衡风险
B.美国经济霸权地位逐渐衰退
C.西方国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D.美苏之间对抗逐渐趋向缓和
8.有学者指出,尽管经济全球化对第三世界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等无疑有正面效应,但从第三世界的角度看,东欧剧变后资本主义全球化在理论和实践上最轰轰烈烈的近10年间,实质上是对第三世界重新殖民化的过程。该学者意在说明( )
A.第三世界国际地位弱化
B.政治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C.冷战思维意识依然存在
D.国际经济新秩序亟待建立
9.当塞尔维亚等国还在为加入欧盟努力时,2020年1月31日英国宣布正式脱欧。此前,荷兰、法国等国也表示要公投脱欧。这反映出( )
A.欧洲一体化对成员国的主权构成实质性侵犯
B.欧洲一体化趋势因英国脱欧而出现逆转
C.大国主导欧洲一体化进程制约欧盟发展
D.各国政治经济发展差异影响欧洲一体化
10.美国对外贸易统计资料显示:1994—1998年,美国输往加拿大的贸易总额大幅增加,自1998年开始呈递减的趋势;至2000年,美国与墨西哥两国进口贸易总额每年均呈显著增长,墨西哥受惠最大。这说明( )
A.欧盟成立严重冲击了美加两国经济发展
B.美国急需组建以它为中心的自由贸易区
C.北美自由贸易区有利于成员国发挥优势
D.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不平等贸易问题
11.据统计,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95年的30%跃升至2010年的45%左右;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直接投资占全球总投资额的三分之一。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衰退
B.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C.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趋势
D.新兴经济体经济基础的薄弱
12.下面为《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表》。表格反映出( )
国家或地区 1970年 1992年
32个发展中国家 108美元 279美元
21个发达国家 3129美元 22 185美元
A.发展中国家经济面临崩溃
B.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滞胀”
C.南北矛盾呈愈演愈烈之势
D.国际经济秩序亟待改善
13.1945年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长期以来按各国的出资额度大小决定投票权,而1995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一般首先争取达成一致意见,当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则执行一国一票的表决方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欧美发达国家经济持续衰退
B.国际经济秩序发生根本转变
C.发达国家塑造全球责任形象
D.发展中国家的权利得到加强
14.下表反映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票否决权的使用次数。由此可推知,1946—1985年( )
时间 中国 法国 英国 美国 苏联 总计
1946—1955年 1 2 0 0 80 83
1956—1965年 0 2 3 0 26 31
1966—1975年 2 2 10 12 7 33
1976—1985年 0 9 11 34 6 60
(说明:1949—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由蒋介石集团占据)
A.美苏对世界霸权的争夺愈趋激烈
B.苏联在外交上逐步走向孤立
C.制约霸权的力量不断增长
D.两大阵营力量对比发生转变
15.(2023湖北武昌5月检测)G7即七国集团,由20世纪70年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组成,被喻为“富人俱乐部”,控制着世界经济和政治走向。1998年,俄罗斯正式加入成为G8。1999年G20即20国集团应运而生,除原有的八国,还有欧盟以及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从G7到G20的变化反映了( )
A.世界性经济危机的频发
B.多极化形势下呼唤全球治理
C.国际性贸易的均衡发展
D.全球化背景下欧盟仍是主导
16.亚投行(AIIB)是中国倡议成立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成员国已有一百多个,虽然亚投行的成立受到美国大力阻挠,但包括英、法、德在内的西欧国家并没有对该组织表示拒绝。该银行主要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从而促进区域内经济体的发展。由此可见( )
A.世界经济新秩序已建立
B.资本主义内部关系破裂
C.经济区域化向纵深发展
D.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2023重庆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墨西哥是拉丁美洲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之一。1917年制定的宪法明确规定:“只有墨西哥人……和墨西哥公司有权购置墨西哥的土地、水域及其附近的土地。”国家在任何时候都有权“为了公共利益”而限制私有财产。从20世纪30年代起,石油、电力、主要矿业以及大部分钢铁工业都属于国营企业。20世纪50年代,墨西哥政府提出“稳定发展”战略,实行耐用消费品和部分生产资料的“进口替代”,禁止进口本国已能生产的工业品,而对技术设备则征收很低的关税,甚至免税。1962—1970年,墨西哥的GDP年增长率达到7.6%。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本国企业仍只能满足生产资料需求的30%。
——摘编自陈芝芸《战后墨西哥的
经济发展战略》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农村地区普遍建立供销合作社。作为国营贸易公司在基层的中介代理人,供销合作社在城乡经济交流工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供销合作社一方面承担各类粮农产品的收购任务,另一方面将各类工业品输送到乡村地区,尤其是作为生产资料的各类产品下乡。同时,中央还与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分别签订贸易协定,推销我国农产品,进口必要的国家建设生产资料。到1952年,“中国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总额已占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总额的81.3%”。
——摘编自曹东勃、叶子辉《先机与新局:
新中国初期重构经济循环的新时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墨西哥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并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墨西哥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及其结果。(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重构经济循环的举措,并简析这些举措的历史意义。(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商人的远航不仅刺激了东半球的商业发展,还在大西洋海域建立四通八达的贸易网络,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贸易体系的诞生。欧洲的制造业产品向西越过大西洋,换来墨西哥的白银、秘鲁的矿产以及蔗糖和烟草等农产品。贩奴也是大西洋贸易的特征。到1750年,除了澳大利亚以外,世界上所有地区都被纳入全球的商业网络中,而欧洲商人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
《新全球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众多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努力发展经济,但由于旧国际经济秩序,经济遭受极大损害。他们呼吁召开全面的大会探讨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面临的处境,并要求通过采取联合行动来解决问题,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应运而生。如今贸发会议已发展为拥有194个会员国、以探究相关领域之真知灼见为己任的权威性国际组织。贸发会议受权应对和处理与发展相关、尤其是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诸多议题,致力于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制度框架,解决其所关心的发展问题,协助其推动经济增长。贸发会议为发展中国家以更有益的方式融入世界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今,它仍不失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维护正当利益的重要论坛。
——摘编自孙伊然《联合国贸发
会议五十年:成就、局限与复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贸易体系的诞生”的主要原因。概括这一时期全球贸易体系的主要特征。(8分)
(2)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指出世界贸易体系的主要变化。根据材料二,概括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主要作用。(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分期,是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史等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在分期标准(依据)上观点不同,有的以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为依据,有的以国际阶级斗争及其力量对比为依据,有的以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为依据,因而分期各异。有“两分法”(1945—1972年,1973年至今);“三分法”(1945—1955年,1955年至20世纪60年代末,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四分法”(1945—1949年,1949—1960年,1961—1968年,1968年至今);“六分法”(1945—1949年,1949—1955年,1955—1962年,1962—1972年,1972—1979年,1979年以来);等等。
——摘编自张脉强《论战后世界政治
格局演变的分期》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现代史的史实,围绕“政治格局与阶段特征”自行选择一个分期法或提出新的分期法,并就所选分期法进行简要阐述。(要求:选择其中一种分期法,也可以提出不同的分期法加以分析说明,阐述及说明须有史实依据)(12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之一是对人类文明发展道路多元化的肯定而非否定,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资源。文化多元化不仅仅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存共荣,而且它也意味着在某一单一民族国家中的传统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宽容以及必要时的吸收。最重要的是,文化多元化还是一种新思维,它要求人们从传统的一元式思想方式转变到多元式思想方法,从绝对论转变到相对论。
——摘编自陈锡喜《“人类命运共同体”
视域下中国道路世界意义的再审视》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12分)
单元目标检测卷十三
1.B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国内并没有解决自身的种族问题,还在国际社会要求别国平等对待美国的有色人种士兵,这使得国际社会对美国的认识发生了反转,认为美国是在执行双重标准,从而严重影响美国的国际形象,故选B项;材料只是联邦德国的一个报纸对美国种族问题的评价,并不是美国与联邦德国间矛盾加剧的表现,且当时联邦德国属于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阵营,二者主要是合作关系,排除A项;材料仅是联邦德国文化界对美国种族问题和政策的一种评价,并不能反映美国霸权遭到盟国反对,排除C项;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高涨是在20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彻底摧毁、拆除了日本的军需企业,意在铲除日本法西斯势力,后来美国为了称霸亚洲,又有意扶植日本,企图将日本培养成其称霸的助手,故选D项;日本民主化改革是指日本投降后,美国军队以“盟军”的名义占领日本全国后进行的一系列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这使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同时还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现代化,改革取得了成功,故“日本民主化改革失败”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军部法西斯势力已经被铲除,排除B项;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3.D 冷战发生的真正责任者在题干材料中存在争议,而不是无法探求,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对苏联是否是冷战发动的主要责任方存在争议,故B项错误;美国霸权主义思想出现在冷战之前,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不同时期关于冷战的主要责任方的争议,反映了冷战学术研究体现时代不断变革,故D项正确。
4.A 根据题干材料“国有化—经济发展计划”“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等手段直接采购私人企业产品”,可知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盛行的表现,故A项正确;自由主义经济与题干材料中“国有化—经济发展计划”不符,故B项错误;经济“滞胀”现象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故C项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属于对经济的调节,不是计划经济,故D项错误。
5.A 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滞胀”现象,针对此种情况,“当时流行的学术观点认为,制定经济政策的职责应当……转移到中央银行家们的手中,后者的运作应当尽可能地避免政治压力”,该观点主张国家应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滞胀”现象发生之后,西方国家纷纷减少福利,但是并不是福利制度遭到“挫败”,排除B项;题干所述观点主张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力度,而不是其“社会控制力”,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D项,排除。
6.B 题干中的示意图说明1980—1989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增加,故A项错误;1980—1989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增加,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国际化加速,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科技革命,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故D项错误。
7.A 根据题干材料“1966—1970年苏联从西方进口机械与设备的年增长率为11%……1975年和1976年苏联从美国进口总额的18.33亿美元和23亿美元中超过60%都是粮食进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成1975年和1976年大量进口粮食的局面,是由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这表明苏联国内存在经济结构失衡风险,故选A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苏联从美国的进口情况,据此无法得出美国经济霸权地位逐渐衰退的结论,排除B项;苏联从西方增加进口机械与设备是苏联的需要,并不意味着西方国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美苏之间对抗逐渐趋向缓和的信息,排除D项。
8.D 根据题干材料“实质上是对第三世界重新殖民化的过程”,可知东欧剧变后资本主义全球化,是资本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是旧的国际秩序的新发展,导致了第三世界的贫穷落后,即当今世界亟待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故选D项;第三世界国际地位弱化与“实质上是对第三世界重新殖民化的过程”不符,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经济全球化,而不是政治多极化趋势,排除B项;冷战思维指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妄图建立单极世界、推行霸权主义的一种意识与观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9.D 根据题干材料“当塞尔维亚等国还在为加入欧盟努力时,2020年1月31日英国宣布正式脱欧。此前,荷兰、法国等国也表示要公投脱欧”,这反映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差异影响欧洲一体化,故选D项;欧洲一体化对成员国的主权会有一定影响,但是在自愿的前提下,不构成侵犯,排除A项;欧洲一体化趋势因英国脱欧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塞尔维亚等国希望加入欧盟,故不能称为“逆转”,排除B项;英国脱欧对欧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不能说明大国主导欧洲一体化进程,排除C项。
10.C 题干材料未涉及欧盟问题,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根据题干材料“1994—1998年,美国输往加拿大的贸易总额大幅增加”“至2000年,美国与墨西哥两国进口贸易总额每年均呈显著增长,墨西哥受惠最大”,可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有利于促进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各自的发展,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积极影响,故D项错误。
11.C 题干材料反映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和影响力的增强,反映出世界经济重心有转移的趋势,故选C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排除A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B项;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基础在增强,排除D项。
12.D 从题干表格中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经济有所增长,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B项,故排除;从题干表格中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差距拉大,但不是南北矛盾愈演愈烈,故C项错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差距拉大表明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亟待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故D项正确。
13.D 欧美发达国家经济持续衰退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对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投票方式,可以看出世界经济秩序在发生变化,但不能体现根本性的变化,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发达国家的责任意识,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当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则执行一国一票的表决方式”,可知发展中国家的权利得到加强,故D项正确。
14.C 根据题干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一票否决权的使用次数,从以苏联为主,到各国都有行使,反映出制约霸权的力量不断增长,故选C项;美苏对世界霸权的争夺愈趋激烈与苏联一票否决权的使用次数呈现下降趋势不符,排除A项;仅凭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票否决权的使用次数不能说明苏联在外交上逐步走向孤立,排除B项;题干材料不能说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力量对比发生了转变,排除D项。
15.B 根据题干材料“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组成……俄罗斯正式加入……发展中国家”,可知七国集团的成员国从只有发达国家到俄罗斯和发展中国家,并且在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反映了多极化形势下呼唤全球治理的发展趋势,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十国集团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推动全球治理改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反映了世界性经济危机的频发说法错误,排除A项;二十国集团旨在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但由于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国际性贸易的均衡发展尚未实现,排除C项;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全球化背景下欧盟仍是主导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16.D 材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在国际经济方面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体现了英、法、德等西欧国家在对待亚投行的态度上并没完全按照美国的意思行事,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故选D项;世界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A项;根据材料“包括英、法、德在内的西欧国家并没有对该组织表示拒绝。该银行主要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可以看出,西欧国家不反对亚投行主要是因为这个组织可能对他们的经济发展有利,而不一定是因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关系破裂,排除B项;材料“亚投行(AIIB)是中国倡议成立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成员国已有一百多个”说明亚投行是由中国主导的一个国际组织,而不是一个区域集团,排除C项。
17.参考答案 (1)特点:独立自主,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强调国家对经济的领导作用。重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发展进口替代产业。结果:促进了墨西哥经济的迅速发展;未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2)举措:建立供销社,打通城乡经济联系,构建国内经济循环;发展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贸易,构建国际经济循环。意义: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加快工业化创造了条件;密切了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关系,有利于改善我国外交环境;为以后的治国理政积累了经验。(其中任两点即可)
18.参考答案 (1)主要原因: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主要特征:国际分工格局基本形成;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贩卖奴隶;欧洲主导。
(2)主要变化:由西欧主导到世界各国共同倡导;趋向公平化、制度化。主要作用: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问题;改革旧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发展中国家维护正当利益的重要论坛。
19.参考答案 示例一
选择“两分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划分为两个时期。
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的对峙在全球范围内展开。1972年,中国与美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两大阵营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化。
1973年至今,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及不结盟运动力量的提升、欧共体与日本综合实力的增强,使世界格局已经不再按照美苏预期的方向发展,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所以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的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分为两个时期。
示例二
提出新的分期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
说明:1945年到20世纪50年代末,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逐渐形成,局部性的军事对抗较为激烈,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20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局面,多极化趋势初步出现,如欧共体的成立,第三世界及不结盟运动兴起等力量开始冲击两极格局。
20世纪80—90年代至今为美苏两极格局逐渐终结和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时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其他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都极大地冲击着世界原有的格局。因此,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的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
20.参考答案 示例
看法: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吸收了西方文化(认可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多元化或人类发展道路多元化是正确的)。
说明:两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提出“中体西用”,既保留中国传统制度和伦理纲常,又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希望由此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借助孔子的名义来宣传维新思想,既保留了传统儒家思想,又宣传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主张,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
总结: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扬弃态度,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广西专版历史高考总复习--单元目标检测卷13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世界新变化(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