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从“苏松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显示出明清时期( )
①粮食生产中心由沿海转向内地
②沿海地区经济功能的提升优化
③中国经济重心呈现内迁化现象
④战乱频仍造成地区经济的波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明中后期,广东“开糖房者多以致富”,农民纷纷改田种甘蔗。在番禺、东莞、增城、阳春等地,“蔗田几与禾田等矣”。与此同时,福建南部的农民也因稻田利薄,而改种甘蔗、龙眼、荔枝等。以上现象的出现( )
①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 ②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③手工业发展推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④外来作物的引进促进了广东福建农业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3.(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有学者认为王阳明和马丁·路德堪称早期近代历史潮流中的双子星塔,他们分别掀起了儒学革新和宗教改革。王阳明认为“人人皆可为圣人”;马丁·路德则主张“全体信徒皆教士”。他们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 )
①有助于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 ②是对各自传统思想的突破
③推动了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④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二、材料分析题
4.(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探究学习
为了开展关于“明清江南”的合作探究活动,同学们收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明清苏州府市镇数量
县名 吴江 长洲 昆山 常熟 昊县 合计
(明)正德 7 9 9 14 6 45
县名 昊江 震泽 长洲 元和 昆山 新阳 常熟 昭文 吴县 合计
(清)乾隆 11 7 8 9 14 5 14 24 8 100
注:雍正年间,因江南经济发展较快,人口众多,遂将一些县分设为两县。——整理自《乾隆苏州府志》等地方志
材料二 明代(嘉靖至弘光)通俗小说出版分布表
福建 江浙 其他地区 地区不详
37种 55种 10种 7种
——整理自陈江《江南教育与科第文化》材料三 今以苏、松、常、镇、杭、嘉、湖、太仓推之,约其土地无有一省之多,而计其赋税,实当天下之半。是以七郡一州之赋税,为国家之根本也。
——(清)钱泳《履园丛话》
材料四 杭嘉湖三府属地,地窄人稠,民间多以育蚕为业,田地大半植桑,岁产米谷,除办漕外,即丰收之年尚不敷民食,向藉外江商贩接济。
——《雍正朱批谕旨》,程元章奏疏
材料五 大抵日本所须(需),皆产自中国,如室必布席,杭之长安织也。妇女须脂粉,扇、漆诸工须金银箔,悉武林造也。他如饶之磁器,湖之丝绵,漳之纱绢,松之棉布,尤为彼国所重。
——(明)姚士麟《见只编》
材料六 明末江南刊刻了大量汉文西学书籍,《泰西水法》《几何原本》等被运至日本,在知识人中间辗转抄写、研究,并为朝鲜思想家所容受。
江南的生丝、丝绸、棉布等通过全球化贸易流向世界各地,通过丝一银环流,大量白银流入中国。1571-1821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共计4亿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更多都流入中国。
——摘编自邹振环《明清江南史研究的全球史意义》
(1)请你以组长的身份,围绕“明清江南”提炼三个主题作为分组依据。
(2)从三个主题中任选一个,完成以下任务:
①说明选题意义;
②围绕主题选取两则材料,简述其价值
③为了研究该主题,还需补充哪些方面的材料
参考答案
1.A
【详解】据材料“苏松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主要粮食产区由沿海地区的苏州和松江地区转移到湖广地区,体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由沿海转向内地,①符合题意,沿海地区之所以不再是粮食生产中心的原因是苏州、松江地区大量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沿海地区经济功能的提升优化,②符合题意,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沿海地区之所以不再是粮食生产中心的原因是苏州、松江地区大量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不代表其经济的衰退,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的经济重心仍旧在东南沿海地区,③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2.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仍然以小农经济为主,经济结构改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①错误;材料“福建南部的农民也因稻田利薄,而改种甘蔗、龙眼、荔枝等”体现的是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即农产品商品化, ②符合题意;材料“广东‘开糖房者多以致富’,农民纷纷改田种甘蔗”体现的是手工业发展推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③符合题意;材料与外来作物引入无关,强调的是农业多元化经营,④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①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3.A
【详解】王阳明的“人人皆可为圣人”和马丁·路德的“全体信徒皆教士”主张都强调了个体的作用,有助于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前者冲击了程朱理学,后者冲击了天主教的禁锢,即两者都是对各自传统思想的突破,①②正确,A项正确;王阳明的主张并未推动社会向近代转型,③错误;两者的思想影响较大,但并非获得各界认同,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4.(1)示例1:明清江南的发展特点、明清时期江南与日本的交流、全球贸易中的明清江南
示例2:明清时期对江南的治理、明清江南的经济与中外贸易、明清江南的文化发展
(内在逻辑:示例1一中国之江南、亚洲之江南、世界之江南:示例2一选择性必修三个模块的视角)
(2)示例:
主题:“明清江南的经济与中外贸易” .
选题意义:明清江南经济和中外贸易的发展具有典型性,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不足;研究此主题有助于全面了解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理解坚持改革开放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必要性,强化世界意识和全球观念。
材料价值:材料四、材料五。材料四为清朝雍正年间政府官员的奏疏,作为一手史实,有助于我们研究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问题,即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市场依赖的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发展存在一定不足;材料五作为明代士大夫的思考,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及对外贸易情况,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的区域分工及其对中日贸易的贡献,可用于研究明清手工业发展特点和趋势。
需要补充的材料:地方志特别是明清时期,江南地方政府统计的农工商业及赋税的统计数据、档案资料,体现明清时期农工商业发展和中外贸易等经济活动的文物等。
【详解】(1)主题和依据:首先,阅读六则材料,根据每个材料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类,提炼出三个主题,如,根据材料一展示的苏州府市镇数量变化,材料三四五六体现的江南地区农工商业发展状况,材料二、材料六介绍的江浙地区通俗小说出版优势和西学东渐表现,可得出三个主题——明清时期对江南的治理、明清江南的经济与中外贸易、明清江南的文化发展;然后,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三个主题的核心内容,说明分组依据,如将材料一、材料三四五六和材料二六分成三组,整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逻辑和依据为,高中学习过程中的三个选择性必修模块的视角。
(2)选题和阐释:首先,按照题意,从三个主题中任选一个,如选择主题“明清江南的经济与中外贸易”;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分析选题意义,如明清江南经济和中外贸易具有典型性,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不足,研究此主题有利于全面了解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理解改革开放、优化经济结构的必要性,强化世界意识和全球观念;接着,说明所选主题要用的两则材料及其价值,如介绍材料四、材料五的内容及其对研究明清江南经济和中外贸易主题的史料价值,说明材料四为清朝雍正年间政府官员的奏疏,作为一手史实,有助于我们研究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问题,即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对市场依赖的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发展存在一定不足等,材料五作为明代士大夫的思考,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及对外贸易情况,反映了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的区域分工及其对中日贸易的贡献,可用于研究明清手工业发展特点和趋势等;最后,围绕所选主题,说明除现有材料外,该主题的研究还需要补充的材料,如明清时期江南地方志特别是地方政府统计的农工商业及赋税的统计数据、档案资料,体现明清时期农工商业发展和中外贸易等经济活动的文物等。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十三五”以来,高校师生获得7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近60%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牵头完成50%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教育部组织高校师生研制出44款检测试剂盒,在抗体药物、蛋白重组疫苗、减毒流感载体疫苗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据此分析大学的社会功能有( )
①继承和发展了人类的优秀思想文化 ②促进教育公平保障人民的受教育权
③教学、科研结合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④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1871一1873年,日本派出使节团出访欧美,随行人员记录了多国图书馆的情况。德国的“文库社”虽然归民众所有,“但是主要由政厅制定文库社的规则、选择图书和提供运转所需的经费。由于民众或者居住于州内的宗教派别的不同,各社多少存在一些差异。”材料可用于研究( )
①明治维新的特点②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推进
③人文主义的兴起④近代公共图书馆的运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1977年10月,在邓小平的积极推动下,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的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不再根据家庭成分限定考生资格。这一举措( )
A.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体现 B.落实了“百家争鸣”的方针
C.彻底否定了“文革”的错误 D.建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二、材料分析题
4.(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博物馆
材料一 1793年1月21日,原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法国革命政府下令在卢浮宫的大画廊建立中央美术博物馆,革命的资产阶级高呼“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联合人民向封建势力冲击。变宫廷收藏为公共博物馆收藏便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巨大成果之一。由此,也为世界博物馆史开创了新的纪元。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对社会普通公众开放,是博物馆、美术馆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标志,也是社会日渐民主化的体现。
材料二 1917年11月俄罗斯联邦教育人民委员会成立了博物馆与文物保护委员会。1918年1月召开的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发展国内博物馆事业的决议,强调必须把文化珍品发展为全民享有的博物馆藏品,以发挥教育人民的作用。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变“皇家博物馆”为国立博物馆,昔日的宫廷收藏变成了“人民的财富”。1919年3月,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指出:“开放一切靠剥削劳动者建立的,至今还在剥削者独占支配下的艺术宝库,并使其成为劳动者所享用的博物馆。”
(1)依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卢浮宫“开创了新的纪元”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简述这一转型出现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卢浮宫和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异同。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从社会功能的角度,简述博物馆的影响。
参考答案
1.D
【详解】材料“高校师生获得7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近60%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反映的是教学、科研结合推动科技创新发展,③符合题意;材料“教育部组织高校师生研制出44款检测试剂盒,在抗体药物、蛋白重组疫苗、减毒流感载体疫苗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反映的是大学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④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人类的优秀思想文化的继承,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材料与教育公平无关,②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记录1871一1873年即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使节团出访欧美,德国“文库社”归民众所有,由政厅制定规则、选择图书和提供经费等现象的史料,可用于研究明治维新的特点和近代西方公共图书馆的运营,说法①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德意志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人文主义兴起于14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中,说法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D三项。故选C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有关恢复高校招生的重要文件,是对“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和全面恢复教育秩序的重要标志,A项正确;“百家争鸣”方针是双百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学术问题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相互争鸣,自由讨论,这在材料中并没有呈现,排除B项;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文革”作出彻底否定,排除C项;十年探索时期,我国建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
4.(1)表现:卢浮宫博物馆由君主专制的象征转变为大众教育的基地,从而体现社会民主化;从封建君主的私有财产转变为社会公共文化中心。
原因: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影响
(2)相同点:①都是以宫庭收藏为基础的大型博物馆;②原所有者均为本国君主;③开放主体均为旧时代皇宫;④都是通过革命的手段变为公共博物馆;⑤都具有社会教育的作用
不同点:①开放时期不同;②开放国家的社会形态不同;③所属文化圈不同。
(3)影响: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艺术;丰富民众的社会生活和各领域知识;具有社会教育功能;促进文化交流。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对社会普通公众开放,是博物馆、美术馆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标志,也是社会日渐民主化的体现。”可知,卢浮宫博物馆由君主专制的象征转变为大众教育的基地,从而体现社会民主化;根据材料“变宫廷收藏为公共博物馆收藏便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巨大成果之一。”可知,从封建君主的私有财产转变为社会公共文化中心。
原因:根据材料“1793年1月21日,原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根据材料“革命的资产阶级高呼‘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联合人民向封建势力冲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启蒙运动思想传播的影响。
(2)相同点:根据材料“变宫廷收藏为公共博物馆收藏便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巨大成果之一。......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变‘皇家博物馆’为国立博物馆”可知,都是以宫庭收藏为基础的大型博物馆,其原所有者均为本国君主,开放主体均为旧时代皇宫;根据材料“变宫廷收藏为公共博物馆收藏便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巨大成果之一。由此,也为世界博物馆史开创了新的纪元。......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变‘皇家博物馆’为国立博物馆,昔日的宫廷收藏变成了‘人民的财富’。”可知,都是通过革命的手段变为公共博物馆;根据材料“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对社会普通公众开放,是博物馆、美术馆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标志,也是社会日渐民主化的体现。......把文化珍品发展为全民享有的博物馆藏品,以发挥教育人民的作用。”可知,都具有社会教育的作用。
不同点:根据材料“法国革命政府下令在卢浮宫的大画廊建立中央美术博物馆,......1918年1月召开的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发展国内博物馆事业的决议”可知,卢浮宫开放于法国大革命时期,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开放于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后,故开放时期不同,同时,法国建立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俄国是社会主义制度,故开放国家的社会形态不同,以及所属文化圈不同。
(3)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功能角度来看,博物馆的建设,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艺术,丰富民众的社会生活和各领域知识,在社会教育的功能和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1872年12月,李鸿章向清廷上奏《试办招商轮船折》。他认为创办轮船招商局可以 “庶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至为洋人尽占,其关系于国计民生者,实非浅鲜”,主张“官督商办”,“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弊,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以此推论,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的目的应是( )
A.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B.创办民用企业以“求富”
C.收回列强在华全部特权 D.改善普通百姓生活条件
2.(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19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中国遭遇特大旱灾,赈粮“费用所需甚巨”,使本就“国用不足”的清廷雪上加 霜。为保证西征(新疆)军饷,清廷暂缓购置军舰,大幅减少天津机器局的经费。赈灾时轮船招商局还垫 付采买了大量赈粮,亏本承运,经营困难。这表明( )
①晚清政府救灾核心与古代有明显差异
②维护统一和安定是清政府的重要事务
③近代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尝试步履艰难
④清王朝的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下列材料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万里出征,抬棺死战,驱外掳于西域,为民族第一功臣”
②“身为重臣,两万万两之款从何筹措;中国台湾一省送与外人,失民心,伤国体”
③“顷接京电,惊悉青岛主持签字噩耗,五衷摧裂,誓难承认!”
④“血钟一鸣,义旗四起,拥甲带戈之士遍于十余行省”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④①②③ D.①②④③
4.(2023·北京通州·统考一模)今天所称的洋务运动有过好多名目,可以说有名有字有号。洋务运动是一个反映时代的概念,它概括了近代历史一个阶段中所出现过的活动和事物,本无褒贬之义。相比之下,稍明新旧区分应该是
A.同治中兴 B.清末新政 C.夷务运动 D.同光新政
参考答案
1.B
【详解】依据“庶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至为洋人尽占,其关系于国计民生者,实非浅鲜”,可知体现了李鸿章主张创办关系国计民生的民用工业,依据“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弊,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体现李鸿章主张通过官督商办的方式创立民用工业,结合所学可知创办民用企业是为了“求富”,缓解军用工业资金不足的问题,B项正确;洋务运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并非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排除A项;收回列强在华全部特权,题干没有体现此类信息,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创办民用企业是为了“求富”,缓解军用工业资金不足的问题,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根据“清廷暂缓购置军舰,大幅减少天津机器局的经费。赈灾时轮船招商局还垫 付采买了大量赈粮,亏本承运,经营困难。”可得出面对灾害,清政府降低洋务企业的经费,反映出维护统一和安定是清政府的重要事务。同时也说明洋务运动在创办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步履艰难,②③B项正确;晚清政府救灾核心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因此没有本质 上的区别,①错误;材料只反映清政府的赈灾与洋务运动发展的情况,不能体现清政府的权力变化,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3.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时曾抬棺出征,① 时间是187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要赔款2亿两白银,台湾被割让给日本,②时间是1895年,巴黎和会上,战胜国决定由日本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青岛的特权,北洋政府准备接受这一决定,这一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③时间是1919年,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④ 时间是1911年,正确时间顺序应为①②④③ ,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一个反映时代的概念,它概括了近代历史一个阶段中出现过的活动和事物,稍明新旧区分应该是同光新政,是同治、光绪两朝的中兴事件,符合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存在时间,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统治,D项正确;同治中兴是随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而产生的名称,寄托了满清王朝的希望,没有体现“稍明新旧区分”,排除A项;清末新政是20世纪初,不符合洋务运动的时间,排除B项;道光起,称与西人有关的交涉,对外贸易等事务为夷务,夷务不同于洋务,排除C项。故选D项。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1921 年春,列宁提出在苏俄实施国家资本主义,租让制就是措施之一,如“(石油租让)能供给我们几 百万普特的煤油……农民将拿他们的余粮来换取这种煤油……这样我们就有可能立即改善全国的生活状 况”。这表明,苏俄的国家资本主义( )
A.严重损害农民的经济利益
B.利用商品和市场发展经济
C.导致农业发展落后于工业
D.演变为“新经济体制”改革
2.(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1921年6月,美国商人哈默来到苏维埃俄国。经过与列宁的一番商谈,哈默获得了一个石棉矿的开采经营许可。除了日常贸易外,哈默还得到了福特汽车等多家美国大型企业在苏俄的独家经销权。关于哈默的所作所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保障了前线红军的供应 B.利于苏俄恢复国民经济
C.帮助苏联实现了工业化 D.促成了美苏关系正常化
二、材料分析题
3.(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博物馆
材料一 1793年1月21日,原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法国革命政府下令在卢浮宫的大画廊建立中央美术博物馆,革命的资产阶级高呼“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联合人民向封建势力冲击。变宫廷收藏为公共博物馆收藏便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巨大成果之一。由此,也为世界博物馆史开创了新的纪元。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对社会普通公众开放,是博物馆、美术馆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标志,也是社会日渐民主化的体现。
材料二 1917年11月俄罗斯联邦教育人民委员会成立了博物馆与文物保护委员会。1918年1月召开的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发展国内博物馆事业的决议,强调必须把文化珍品发展为全民享有的博物馆藏品,以发挥教育人民的作用。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变“皇家博物馆”为国立博物馆,昔日的宫廷收藏变成了“人民的财富”。1919年3月,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指出:“开放一切靠剥削劳动者建立的,至今还在剥削者独占支配下的艺术宝库,并使其成为劳动者所享用的博物馆。”
(1)依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卢浮宫“开创了新的纪元”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简述这一转型出现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卢浮宫和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异同。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从社会功能的角度,简述博物馆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石油租让)能供给我们几 百万普特的煤油……农民将拿他们的余粮来换取这种煤油……这样我们就有可能立即改善全国的生活状 况”可得出新经济政策之下,可以利用商品交换来激发市场的活力,从而恢复与发展生产,B项正确;严重损害农民的经济利益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A项;农业发展落后于工业并不是由国家资本主义导致的,而是由优先发展工业的政策导致的,排除C项;“新经济体制”是是60年代的政策,与这一时期的新经济政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从材料1921年6月美国商人哈默在苏维埃俄国获得了一个石棉矿的开采经营许可,还得到了福特汽车等多家美国大型企业在苏俄的独家经销权,可知苏俄允许商品生产、外国资本家经营,结合所学知识,苏俄这一时期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B项正确;1921年塑料链已经战胜了国内外的敌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排除A项;苏联工业化的实现得益于斯大林模式,排除C项;结合所学,这一时期苏联作为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遭到了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美苏关系并没有缓和,排除D项。故选B项。
3.(1)表现:卢浮宫博物馆由君主专制的象征转变为大众教育的基地,从而体现社会民主化;从封建君主的私有财产转变为社会公共文化中心。
原因: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影响
(2)相同点:①都是以宫庭收藏为基础的大型博物馆;②原所有者均为本国君主;③开放主体均为旧时代皇宫;④都是通过革命的手段变为公共博物馆;⑤都具有社会教育的作用
不同点:①开放时期不同;②开放国家的社会形态不同;③所属文化圈不同。
(3)影响: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艺术;丰富民众的社会生活和各领域知识;具有社会教育功能;促进文化交流。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对社会普通公众开放,是博物馆、美术馆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标志,也是社会日渐民主化的体现。”可知,卢浮宫博物馆由君主专制的象征转变为大众教育的基地,从而体现社会民主化;根据材料“变宫廷收藏为公共博物馆收藏便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巨大成果之一。”可知,从封建君主的私有财产转变为社会公共文化中心。
原因:根据材料“1793年1月21日,原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根据材料“革命的资产阶级高呼‘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联合人民向封建势力冲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启蒙运动思想传播的影响。
(2)相同点:根据材料“变宫廷收藏为公共博物馆收藏便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巨大成果之一。......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变‘皇家博物馆’为国立博物馆”可知,都是以宫庭收藏为基础的大型博物馆,其原所有者均为本国君主,开放主体均为旧时代皇宫;根据材料“变宫廷收藏为公共博物馆收藏便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巨大成果之一。由此,也为世界博物馆史开创了新的纪元。......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变‘皇家博物馆’为国立博物馆,昔日的宫廷收藏变成了‘人民的财富’。”可知,都是通过革命的手段变为公共博物馆;根据材料“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对社会普通公众开放,是博物馆、美术馆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标志,也是社会日渐民主化的体现。......把文化珍品发展为全民享有的博物馆藏品,以发挥教育人民的作用。”可知,都具有社会教育的作用。
不同点:根据材料“法国革命政府下令在卢浮宫的大画廊建立中央美术博物馆,......1918年1月召开的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发展国内博物馆事业的决议”可知,卢浮宫开放于法国大革命时期,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开放于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后,故开放时期不同,同时,法国建立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俄国是社会主义制度,故开放国家的社会形态不同,以及所属文化圈不同。
(3)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功能角度来看,博物馆的建设,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艺术,丰富民众的社会生活和各领域知识,在社会教育的功能和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宋朝时曾出现“士、农、工、商各有一业,同是一等齐民(无有贵贱,谓之齐民)”、“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赒(zhōu,接济)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等现象。这说明宋朝( )
A.土地兼并严重致均田制无法实行 B.地主借贷利息高使农民流离失所
C.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程度减轻 D.科举制使社会成员身份实现平等
2.(2023·北京通州·统考一模)在宋朝,纸币印刷和设计的巅峰是四色铜版印刷技术,先用4块铜版印刷基本的文本和面额,然后再用蓝色和红色双色版印刷特制的装饰设计:带有金鸡图案的敕字以蓝色印刷;红色版印刷合欢万岁藤图案,标志长寿;龙龟负书的图案用黑色墨水印刷。纸币印刷过程中这些精心设计的主要意图是
A.垄断纸币的印刷权力 B.提升纸币的防伪功能
C.保证纸币的美观耐用 D.体现金融领域的创新
二、材料分析题
3.(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中国粮食
早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来自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种植技术就已在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大连地区落地生根。渤海国(698年—926年)“卢城之稻”的种植则无疑是东北亚稻作农业历史上的一个高峰。辽金两朝“龙兴”于东北地区,多样的自然环境为人类进行各具特色的生产活动提供了基础,“卢城之稻”也在此时西传到达了今五常所在的“金源内地”;东北南部的稻种溯辽河而上进入松嫩大平原,两条稻种传播路线在此交汇。咸丰四年清政府在此设立“举仁、由义、崇礼、尚智、诚信”五个甲社,称此地为五常,享有“千年水稻,百年贡米”之誉的五常大米正式得名。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阐释五常地区在辽金时期成为稻作农业发达地区的有利条件。
美国不仅拥有地域辽阔、土地富饶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还具有其他国家没有的大陆殖民开发的独特的历史条件,农业发展中非常关键的土地问题有着与众不同的解决方式。到1979 年美国农产品的商品率,大米为99.5%,小麦为96%,稞麦为81%,玉米为62% ,在美国占比高达90%的小型家庭农场中,农业产出已由“自给半自给”转变成“商品性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已经出现了基于农业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的电子商务业务。
黑龙江省农垦经济研究所王阳2011年所著的《黑龙江垦区发展简史》中写道:“64年前,为巩固东北根据地,延安的火种点燃了北大荒;53年前,为建设北大荒,10万大军挺进荒原;43年前,50余万知青响应祖国的号召奔赴北大荒;33年前,改革春风拂动全国,北大荒探索出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2020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被界定为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商业类国有企业;2020年黑龙江省获粮食总产量、人均产量、调出量三个全国第一;2021年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超过了法国、加拿大,位居世界第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特点。“北大荒七十年,从鬼沼到粮仓”,说出这一巨大转变的战略意义。
参考答案
1.C
【详解】依据材料“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赒(zhōu,接济)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等信息,可以看出在宋朝时期,富民对佃户的待遇有了较大的提高,一有降低,佃户就会另寻他路,说明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程度减轻,C项正确;均田制在唐朝时期,就已废除,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人身依附关系,无法得出地主借贷对农民的影响,排除B项;科举制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成员地位的平等,但“实现”,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纸币印刷和设计的巅峰是四色铜版印刷技术,纸币印刷过程中这些精心设计的主要意图是提升纸币的防伪功能,有显著的“防伪”功能,B项正确;材料不是垄断纸币的印刷权力,排除A项;材料的设计不是保证纸币美观,而是提升纸币的防伪功能,排除C项;宋朝商品经济繁荣,但是没有出现金融领域的创新,排除D项。故选B项。
3.(1)条件:先秦时期,稻作种植技术传播到东北;唐朝时期渤海国的“卢城之稻”在辽金时期西传,与辽东地区北传稻种于五常交汇;河流、平原、黑土地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水稻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唐朝设安东都护府、渤海都督府及册封大祚荣,契丹、女真等民族建立政权,吸收中原王朝的制度及治理经验,农耕民族迁入东北地区等,促进了这一地区民族、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交往交流交融。
(2)特点:通过种族屠杀等掠夺性的方式获取广阔的中西部土地,以《宅地法》等法律手段确立的土地所有制为美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美国农业由私人资本主导,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及核心单位,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加大支持力度;注重现代化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高能源消耗的大功率农机占比高;互联网和信息化、电子商务的发展,智能化农业系统的不断完善,提升了美国农业的全球竞争力。
意义:推动中国农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的创新,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形成高度专业化、超大规模化的现代大农业生产体系,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核心竞争力;有利地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体现了时代风貌,锻造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
【详解】(1)条件:根据材料中的“早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来自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种植技术就已在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大连地区落地生根。”可得出先秦时期,稻作种植技术传播到东北;根据材料中的“‘卢城之稻’也在此时西传到达了今五常所在的‘金源内地’;东北南部的稻种溯辽河而上进入松嫩大平原,两条稻种传播路线在此交汇。”可得出唐朝时期渤海国的“卢城之稻”在辽金时期西传,与辽东地区北传稻种于五常交汇;根据材料中的“多样的自然环境为人类进行各具特色的生产活动提供了基础”结合所学知识,东北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合种植水稻,可得出河流、平原、黑土地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水稻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根据材料中的“渤海国(698年—926年)‘卢城之稻’的种植则无疑是东北亚稻作农业历史上的一个高峰。…… 两条稻种传播路线在此交汇”结合所学的唐朝在东北地区的管理以及辽金时期民族融合的加强等知识,可得出唐朝设安东都护府、渤海都督府及册封大祚荣,契丹、女真等民族建立政权,吸收中原王朝的制度及治理经验,农耕民族迁入东北地区等,促进了这一地区民族、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交往交流交融。
(2)特点:根据材料中的“美国不仅拥有地域辽阔、土地富饶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还具有其他国家没有的大陆殖民开发的独特的历史条件,农业发展中非常关键的土地问题有着与众不同的解决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通过种族屠杀等掠夺性的方式获取广阔的中西部土地,以《宅地法》等法律手段确立的土地所有制为美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根据材料中的“在美国占比高达90%的小型家庭农场中”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美国农业由私人资本主导,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及核心单位,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加大支持力度;根据中国、美国拖拉机保有量的对比数据可得出注重现代化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高能源消耗的大功率农机占比高;根据材料中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已经出现了基于农业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的电子商务业务。”可得出互联网和信息化、电子商务的发展,智能化农业系统的不断完善,提升了美国农业的全球竞争力。
意义:根据材料中的“改革春风拂动全国,北大荒探索出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被界定为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商业类国有企业”可得出推动中国农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的创新,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形成高度专业化、超大规模化的现代大农业生产体系,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核心竞争力;根据材料中的“2020年黑龙江省获粮食总产量、人均产量、调出量三个全国第一;2021年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超过了法国、加拿大,位居世界第八。”可得出有利地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根据材料中的“64年前,为巩固东北根据地,延安的火种点燃了北大荒;53年前,为建设北大荒,10万大军挺进荒原;43年前,50余万知青响应祖国的号召奔赴北大荒;33年前,改革春风拂动全国,北大荒探索出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可得出体现了时代风貌,锻造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货币与赋税制度章节综合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康熙五十一年,颁布诏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于雍正二年为始,(直隶省)将丁银均摊地粮之内, 造册徵(征)收”。至雍正七年,全国 14 个省份陆续效仿推行。这一系列变化说明 ( )
A.政府加强对户籍的管理,便于赋役征发
B.赋税由征收粮食布帛开始变为征收银两
C.资产作为征税标准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
D.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2.(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1931 年9月18日,英国宣布放弃金本位制,全球震惊。引发英国此举的原因是( )
A.一战后殖民帝国崩溃 B.凡尔赛体系运行失败
C.经济危机的连锁反应 D.远东战争策源地形成
二、材料分析题
3.(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中国名片”人民币
第二套人民币于1955年3月1日起开始发行,揭开了中国印钞造币崭新的一页。
材料一 纸币图案简表
正面 背面
主币: 1元:天安门; 2元:延安宝塔山; 3元:井冈山; 5元:各民族大团结; 10元:工农像 辅币; 1角:拖拉机;2角:火车;5角:水电站 1分:汽车;2分:飞机;5分:轮船 都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汉、蒙、维、藏四种文字
材料二 两位设计者的口述罗工柳:那还是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党中央考虑到第一套人民币大多是在解放区印制的,带有“战时货币色彩”,规格、质地不统一,栗种较多,不能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提出要设计一套高水平的货币。
周令钊:为了使新钞票彻底摒弃带有殖民色彩的图案装饰,我们与北京印钞厂的设计、雕刻人员到故宫、颐和园、云冈石窟去临摹古建筑、石雕、石刻、铜器以及长廊里的彩画中的花纹和图案……元券背面景框源自故宫的窗棂,3元券背面的边框取自敦煌壁画中飞天的飘带。
(1)结合所学,简述第一套和第二套人民币发行的背景。
(2)第二套人民币的票面设计反映了新中国的政治本色,体现了时代风貌、革命传统和历史文化。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要求:运用信息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4.(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国际组织
20世纪下半叶的主要国际组织(部分)
阶段 时间 国际组织
一 1945.10 联合国在纽约成立
1945.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
1945.1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华盛顿成立
1948.4 世界卫生组织成立
二 1960.9 中东产油国和南美国家委内瑞拉联合组成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1.9 不结盟运动在南斯拉夫成立
1967.8 印尼、泰国、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组成东南亚国家联盟
三 1993.11 欧洲共同体国家批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盟成立
1994.1 《北美自由贸易协议》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布成立
1995.1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1)依据材料,指出20世纪下半叶成立的国际组织所涉及的重大时代议题。
(2)选取一个阶段,谈谈你对该阶段国际组织建立原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于雍正二年为始,(直隶省)将丁银均摊地粮之内, 造册徵(征)收”可得出这是清朝推行的摊丁入亩政策,废除人头税,按土地资产征税,资产作为征税标准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户籍的管理的信息,“ 造册徵(征)收”只是针对丁银的摊派,而不是人员的管理,排除A项;材料不能证明是这一时期“开始”,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征税的标准,而不是资源的危机,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据材料可知1931年,英国放弃金本位制,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为减少黄金外流,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放弃金本位制,全面禁止黄金出口,C项正确;英国殖民帝国崩溃是在二战后,排除A项;英国放弃金本位制与凡尔赛体系没有关系,排除B项;远东战争策源地形成是1936年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1)第一套人民币发行的背景:解放战争后期,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形势发展急需统一货币;但受战时条件所限,由各解放区发行。
第二套人民币发行的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生政权得到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建立;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国家的财政经济实现统一。
(2)政治本色:10元券体现工农联盟;5元券及各面额背面文字设计体现了各族人民大团结;国徽也象征着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这些设计强调了新中国人民政权的性质,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时代风貌:辅币的汽车、火车、拖拉机等图案展现了交通运输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突出了工业化主题,反映了我国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体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风貌。
革命传统:3元、2元、1元券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主要历程。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主要在延安指挥八路军和新四军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天安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历史文化:票面的样式、图案、装饰等都反映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体现出我国在寻求货币设计具有中华民族特色方面进行的探索。
【详解】(1)背景:根据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分析可知,1948年12月,第一套人民币发行时,正值解放战争后期,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形势发展急需统一货币,受战时条件所限,由各解放区发行;根据材料一中“第二套人民币于1955年3月1日起开始发行”,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第二套人民币发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成立,新生政权得到了巩固,一届人大已召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建立,一五计划正在进行,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国家的财政经济实现了统一。
(2)理解:首先明确需要解释的四个层面,然后综合两则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别予以说明,如根据材料一中“5元:各民族大团结;10元:工农像”“(所有纸币背面)都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汉、蒙、维、藏四种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第二套人民币的票面设计体现的政治本色,即10元券体现工农联盟,5元券及全部面额背面文字设计,体现了各族人民大团结,国徽象征着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等,强调了新中国人民政权的性质,即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根据材料一中“1角:拖拉机;2角:火车;5角:水电站1分:汽车;2分:飞机;5分:轮船”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辅币上的汽车、火车、拖拉机等图案,展现了交通运输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突出了工业化主题,反映了我国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体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风貌;根据“1元:天安门;2元:延安宝塔山;3元:井冈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元、2元、1元券整体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主要历程,包括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主要在延安指挥八路军和新四军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天安门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综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套人民币票面的样式、图案、装饰等都,反映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体现出我国在寻求货币设计具有中华民族特色方面进行的探索。解题过程中注意,充分运用信息,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4.(1)参考答案要点:
时代议题有:和平与发展,世界多极化(第三世界兴起),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2)参考答案示例:
第一阶段:本阶段的国际组织主要涉及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未能带来真正的和平及各国的有效合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战后世界各国人民希望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联合国的成立汲取了国联的教训,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制上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成立,反映了促进国际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
第二阶段:本阶段的国际组织主要涉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20世纪六十年代,美苏两极对峙局面愈演愈烈;同时,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第三世界国家兴起,需要加强彼此间的合作,维护自身安全,促进共同发展,而旧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挑战。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立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反对旧的国际秩序的努力,不结盟运动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反对旧的国际政治秩序的努力,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立反映了东南亚国家谋求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的努力。
第三阶段:本阶段的国际组织主要涉及世界经济合作和区域政治、经济合作。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同时,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进程加快,区域经济集团化也在发展。欧盟成为国际政治领域的重要力量,反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本阶段三个国际组织的建立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反映,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反映。
【详解】(1)时代议题:结合题干可知,20世纪下半叶重要的国家组织有联合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是二战后最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它的宗旨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可见20世纪下半叶的时代主题之一是和平与发展;结合题干中的国际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些都是重要的区域经济组织,它们的建立不仅反映了区域经济集团化,更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结合题干中的不结盟运动可知,战后第三世界兴起。
(2)理解:以第一阶段为例,联合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它们涉及政治、经济、文教、卫生各个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未能带来真正的和平及各国的有效合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战后世界各国人民希望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联合国的成立汲取了国联的教训,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制上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成立,反映了促进国际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1953年上半年,我国部分地区小麦遭受冻灾,粮食供应紧张;但国家为了鼓励农民种植棉花、麻类等工业所需的原料作物,又相对地减少了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简称“统购统销”。“统购统销”政策出台的背景是( )
①“一五”计划开展,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③粮食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④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共同纲领》第55条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有利于 ( )
A.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 B.开展同亚非各国友好合作
C.实现同西方大国关系突破 D.构建结伴而不结盟的外交
3.(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内容。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
时间 内 容
1927-1937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1942-1946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1947-1949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950-1952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①随着革命主要任务变化而改变 ②始终将阶级矛盾置于首要地位
③贯彻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针 ④关心广大穷苦农民的切身利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在北京和巴黎同时发表了建交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公报虽然只有两句话,但被西方舆论形象地称之为“一次外交核爆”。中法建交( )
A.执行了“另起炉灶”的方针 B.瓦解了二战之后的国际格局
C.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思想 D.改善了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
5.(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1954 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并推动会议通过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宣言。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明中都郑重地写入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些外交活动( )
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环境
②推动不结盟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③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
④是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的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
1.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购统销政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主要经济政策之一。目的在于打击城乡资本主义势力,保障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稳定市场物价与供求关系。其背景是“一五”计划开展,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粮食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①③符合题意;根据材料“1953年上半年,我国部分地区小麦遭受冻灾,粮食供应紧张”可知,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④符合题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于1954年,时间不符,②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②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审查国民党政府签订的的各项条约和协定,根据不同情况予以承认、废除、修改或重订,即另起炉灶的方针,有利于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A项正确;材料否定的是国民党的外交,与开展同亚非各国友好合作无关,排除B项;当时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等敌对政策,排除C项;结伴不结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外交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10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地区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了革命政权,开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1947年开始的解放区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1950年实行的土改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综上所述,可看出共产党调整其调整的主要依据是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①正确。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是首要地位,②错误。每个时期基本上贯彻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土地政策,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③正确。土地政策的调整符合了农民的切身利益,④正确。①③④正确,C项正确;②错误,排除A项;②错误,排除B项;②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决定建立外交关系,在西方舆论引起重大反响,结合所学知识,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一边倒”、“打扫赶紧屋子再请客”和“另起炉灶”三大外交方针,而中国和法国两个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在1964年建立外交关系,说明我国的外交已经超越了意识形态外交,得益于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提出的的“求同存异”,有利于推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C项正确;“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党政府与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二战后美苏冷战,形成了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91年苏联解体意味着两极格局瓦解,排除B项;中美关系缓和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1954 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并推动会议通过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宣言。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明中都郑重地写入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结合所学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对新中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它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动,突破美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参与国际事务的有力武器,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处理相互关系中实行对等的相互约束和自我约束,也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环境。①、③正确,B项正确;此时还未产生不结盟运动,1961年成立不结盟运动,无法得出推动不结盟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②错误,A项含有②,排除A项;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访问印度和缅甸不属于以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的体现,④错误,C项含有④,排除C项;④错误,D项含有④,排除D项。故选B项。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当代中国的外交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共同纲领》第55条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有利于 ( )
A.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 B.开展同亚非各国友好合作
C.实现同西方大国关系突破 D.构建结伴而不结盟的外交
2.(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外交成就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下列属于这一阶段的是( )
A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抗美援朝战争 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法正式建交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C “求同存异”原则 中日两国建交 与苏联关系正常化
D “真、实、亲、诚”原则 “一带一路”倡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A B.B C.C D.D
3.(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栉风沐雨,波澜壮阔。在《新中国外交70年:回顾与思考》一文中,将新中国70年的外交分为七个阶段。如下表。反映新中国的外交( )
时间 外交理念与实践变迁
1949—1958 年 一边倒
1959—1968 年 反帝必反修(修正主义)
1969—1978 年 反对苏联社会帝国主义
1979—1988 年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1989—1998 年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1999—2008 年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2009—2019 年 积极进取,互联互通
①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的外交理念逐渐变化②受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影响,不断调整外交政策
③始终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等目标服务④始终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外交活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1954 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并推动会议通过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宣言。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明中都郑重地写入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些外交活动( )
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环境
②推动不结盟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③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
④是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的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
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审查国民党政府签订的的各项条约和协定,根据不同情况予以承认、废除、修改或重订,即另起炉灶的方针,有利于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A项正确;材料否定的是国民党的外交,与开展同亚非各国友好合作无关,排除B项;当时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等敌对政策,排除C项;结伴不结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外交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时间是1949年至1978年,其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是在1953年,中法正式建交是在1964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是在1971年,B项正确;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排除A项;与苏联关系正常化是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C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2015年提出,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中国外交由初期的一边倒,发展到后来的无敌国外交,说明的是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的外交理念逐渐变化,①符合题意;受到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瓦解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影响,新中国不断调整外交政策,②符合题意;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为主,即始终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等目标服务,③符合题意;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外交活动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④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1954 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并推动会议通过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宣言。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明中都郑重地写入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结合所学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对新中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它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动,突破美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参与国际事务的有力武器,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处理相互关系中实行对等的相互约束和自我约束,也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环境。①、③正确,B项正确;此时还未产生不结盟运动,1961年成立不结盟运动,无法得出推动不结盟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②错误,A项含有②,排除A项;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访问印度和缅甸不属于以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的体现,④错误,C项含有④,排除C项;④错误,D项含有④,排除D项。故选B项。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章节综合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以下资料摘录自《榆林党史与方志》记录的毛泽东在某年的一段行程,该行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
3 月 18 日,离开了延安 3 月 25 日,在高家唸村签发了青化砭战役战报 7 月 1 日,在小河旮旯沟召开纪念七一大会 8 月 3 日,在曹家庄村开会统一意见,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都不过黄河 9 月 23 日,到达神泉堡村,发表《中国土地法大纲》等重要文件
A.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B.敌后战场成为全国抗战主战场
C.国民党发起对解放区重点进攻 D.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
2.(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1942年10月,某报刊“择当前重要问题”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参与者“遍及农工商学军政各界及男女老幼同胞”。部分问题与结果统计如下:以上信息反映出( )
问题 结果(%)
你认为中国抗战,究竟能不能得到最后胜利 能 (99.5) 未置可否(0.5)
你主张联合国家,应该先以全力解决德国,还是先以全力解决日本 日本(69.4) 德国(30.6)
你认为在抗战胜利以前,有无召集国民大会之必要 有(57.5) 无(42) 未置可否(0.4)
①民众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
②国内外形势变化增强中国抗战信心
③社会各界呼吁成立联合政府
④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的时机已成熟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延安《新中华报》、南京《中央日报》等国内各大报刊、广播电台及英国、法国、美国及东南亚国家的报纸、电台,纷纷报道获得胜利的消息。石家庄、太原等城市各界群众集会,庆祝八路军出师抗日旗开得胜……与材料描述有关的是( )
A.百团大战 B.台儿庄战役 C.平型关大捷 D.孟良崮战役
4.(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抗战时期,一位军官在家书中写道:“……现在我们的国家真正危险极了,南京、上海、苏州等这些地方都被日本占去了,要快到汉口来了。不过他恃其武力,野蛮横占,我们大家都觉悟,抗战到底,不要为他武力而屈服,总会得到最后胜利的。”这封家书( )
①写于战略相持阶段到来之前
②反映了百团大战时期的情况
③认为中国很快赢得抗战胜利
④体现了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参考答案
1.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化砭战役与其后的羊马河战役、蟠龙战役并称陕北的“三战三捷”,这三战,打破了国民党军3个月内结束陕北战事的企图,稳定了西北局势,在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根据材料“3 月 25 日,在高家唸村签发了青化砭战役战报”可知,材料中的历史背景是国民党发起对解放区重点进攻,C项正确;材料事件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非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排除AB项;D项与七届二中全会有关,是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项。
2.A
【详解】通过阅读表格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下半年,社会各界、男女老幼纷纷参与有关抗战、建国等时政问题的问卷调查,并且绝大多数认为中国抗战能够最后胜利,反映出民众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以及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等国内外形势变化影响,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有所增强,说法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社会各界呼吁成立联合政府与近一半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必要召集国民大会不符,百团大战早在1940年底已结束,说法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BCD三项。故选A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庆祝八路军出师抗日旗开得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是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取得的首次抗战胜利——平型关大捷,C项正确;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不符合材料中“旗开得胜”的说法,排除A项;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方面取得的胜利,排除B项;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现在我们的国家真正危险极了,南京、上海、苏州等这些地方都被日本占去了,要快到汉口来了”,结合所学知识,淞沪会战后上海失守,日军侵占上海后分兵向西进犯,1937年11月19日前后,苏州全境相继失守,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1937年国民政府部分机构由南京迁往武汉后,该地实际成为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38年5月底,日军决定在当年秋季进行汉口作战。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故①正确。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②错误。材料没有提到中国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很快”表述不当,③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我们大家都觉悟,抗战到底,不要为他武力而屈服,总会得到最后胜利的。”可以看出对抗战抱着必胜的信念,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④正确,C项正确;②错误,排除A项;③错误,排除B项;②③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章节综合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下图是 1919 年 8 月发表的漫画《后视镜》。图中美国总统威尔逊指挥合唱“持久和平”,而日本觊觎亚 太,英国关注海权,法国重提美法同盟,意大利力图扩张。此画意在( )
A.讽刺和平基础脆弱的凡尔赛体系
B.表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C.揭示战后发生改变的殖民扩张方式
D.赞扬达成广泛共识的“十四点原则”
2.(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国联盟约》规定:“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影响联盟任何一会员国与否,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适当有效之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所定之规约而从事战争者……应即视为对于所有联盟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材料说明国联( )
A.试图以“集体安全”方式维护一战后的和平
B.开创用国际会议等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C.协调了一战后美日在中东和亚太地区的矛盾
D.决议中“全体一致”原则有效维护世界和平
3.(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1921 年春,列宁提出在苏俄实施国家资本主义,租让制就是措施之一,如“(石油租让)能供给我们几 百万普特的煤油……农民将拿他们的余粮来换取这种煤油……这样我们就有可能立即改善全国的生活状 况”。这表明,苏俄的国家资本主义( )
A.严重损害农民的经济利益
B.利用商品和市场发展经济
C.导致农业发展落后于工业
D.演变为“新经济体制”改革
4.(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在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直截了当地要求恢复在日俄战争中俄国失去的在中国和远东的领地和特权。而罗斯福为使苏联尽快对日出兵作战,几乎不假思索就同意了斯大林的要求,并和丘吉尔一起与斯大林背着中国达成了秘密的书面协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雅尔塔会议体现了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妥协和合作
②中国在国际格局中仍处于弱势地位
③雅尔塔会议确立了美苏两分天下的格局
④雅尔塔会议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如图是《和平与未来冲突的火种》漫画。图中右边四人分别为法、美、英、意四国领导人在出席完和会正准备离开凡尔赛宫。走在前面的法国代表克里蒙梭仿佛听到立柱后面有孩子的哭泣声。作者意图是( )
①认为巴黎和会未能有效的解决国际间的矛盾和争端 ②试图揭露法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③认为巴黎和会蕴含了德国复仇的种子 ④谴责法国对德国的严厉制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下列史料涉及的条约,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德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之完全独立,一如协约国及参战各国所已为者”
②“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
③“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
④“承认普王威廉一世为德意志帝国皇帝;法国偿还所有赔款之前,必须接受德军的占领”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④③①②
7.(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1921年6月,美国商人哈默来到苏维埃俄国。经过与列宁的一番商谈,哈默获得了一个石棉矿的开采经营许可。除了日常贸易外,哈默还得到了福特汽车等多家美国大型企业在苏俄的独家经销权。关于哈默的所作所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保障了前线红军的供应 B.利于苏俄恢复国民经济
C.帮助苏联实现了工业化 D.促成了美苏关系正常化
二、材料分析题
8.(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博物馆
材料一 1793年1月21日,原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法国革命政府下令在卢浮宫的大画廊建立中央美术博物馆,革命的资产阶级高呼“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联合人民向封建势力冲击。变宫廷收藏为公共博物馆收藏便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巨大成果之一。由此,也为世界博物馆史开创了新的纪元。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对社会普通公众开放,是博物馆、美术馆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标志,也是社会日渐民主化的体现。
材料二 1917年11月俄罗斯联邦教育人民委员会成立了博物馆与文物保护委员会。1918年1月召开的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发展国内博物馆事业的决议,强调必须把文化珍品发展为全民享有的博物馆藏品,以发挥教育人民的作用。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变“皇家博物馆”为国立博物馆,昔日的宫廷收藏变成了“人民的财富”。1919年3月,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指出:“开放一切靠剥削劳动者建立的,至今还在剥削者独占支配下的艺术宝库,并使其成为劳动者所享用的博物馆。”
(1)依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卢浮宫“开创了新的纪元”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简述这一转型出现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卢浮宫和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异同。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从社会功能的角度,简述博物馆的影响。
参考答案
1.A
【详解】各个国家看似都赞同威尔逊的主张,但是各自背后都有一把枪,隐藏着各自国家的利益,因此反映了和平的表象之下潜藏各自的利益诉求,讽刺和平基础脆弱的凡尔赛体系,A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第一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材料时间为一战后,排除B项;漫画的主旨是反映各国利益不同,和平基础很脆弱,并没有涉及的殖民扩张方式的信息,排除C项;“十四点原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广泛共识”用词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影响联盟任何一会员国与否,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适当有效之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所定之规约而从事战争者……应即视为对于所有联盟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可知,“集体安全”指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材料内容是对这一政策的说明,A项正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创用国际会议等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集体安全”,未体现国联是否能协调一战后美日矛盾,排除C项;材料说明国联试图以“集体安全”方式维护一战后的和平,未涉及“全体一致”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根据“(石油租让)能供给我们几 百万普特的煤油……农民将拿他们的余粮来换取这种煤油……这样我们就有可能立即改善全国的生活状 况”可得出新经济政策之下,可以利用商品交换来激发市场的活力,从而恢复与发展生产,B项正确;严重损害农民的经济利益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A项;农业发展落后于工业并不是由国家资本主义导致的,而是由优先发展工业的政策导致的,排除C项;“新经济体制”是是60年代的政策,与这一时期的新经济政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关于雅尔塔会议上秘密协定,体现的是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妥协和合作,①符合题意;美苏对中国主权的践踏,说明的是中国在国际格局中仍处于弱势地位,②符合题意;二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并非单指雅尔塔会议,③不符合题意;关于美苏的秘密协定,说明的是雅尔塔会议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④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在协调一战参战战胜国家之间的矛盾上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强权政治的霸道措施,未能从根本上协调好各国的争议,无论战胜国与战败国,还是在战胜国之间,还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之间,他们之间的矛盾仍然未彻底解决,但是却埋下了战争的种子。因此“法国代表克里蒙梭仿佛听到立柱后面有孩子的哭泣声”,①符合题意;巴黎和会的核心是处置德国,对德国进行严厉制裁,如限制德国的发展、战争赔偿、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为德国埋下复仇的种子,因此“法国代表克里蒙梭仿佛听到立柱后面有孩子的哭泣声”,④符合题意;巴黎和会上,法国的主要目的是抑制德国,并称霸欧洲大陆,②不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6.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之完全独立,一如协约国及参战各国所已为者”出自一战后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出自1945年7月的《波茨坦公告》;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出自1901年《辛丑条约》;“承认普王威廉一世为德意志帝国皇帝;法国偿还所有赔款之前,必须接受德军的占领”出自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签订的《法兰克福条约》,按照时序排列为④③①②,D项正确;其他三项排序错误,排除ABC三个选项。故选D项。
7.B
【详解】从材料1921年6月美国商人哈默在苏维埃俄国获得了一个石棉矿的开采经营许可,还得到了福特汽车等多家美国大型企业在苏俄的独家经销权,可知苏俄允许商品生产、外国资本家经营,结合所学知识,苏俄这一时期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B项正确;1921年塑料链已经战胜了国内外的敌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排除A项;苏联工业化的实现得益于斯大林模式,排除C项;结合所学,这一时期苏联作为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遭到了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美苏关系并没有缓和,排除D项。故选B项。
8.(1)表现:卢浮宫博物馆由君主专制的象征转变为大众教育的基地,从而体现社会民主化;从封建君主的私有财产转变为社会公共文化中心。
原因: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影响
(2)相同点:①都是以宫庭收藏为基础的大型博物馆;②原所有者均为本国君主;③开放主体均为旧时代皇宫;④都是通过革命的手段变为公共博物馆;⑤都具有社会教育的作用
不同点:①开放时期不同;②开放国家的社会形态不同;③所属文化圈不同。
(3)影响: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艺术;丰富民众的社会生活和各领域知识;具有社会教育功能;促进文化交流。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对社会普通公众开放,是博物馆、美术馆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标志,也是社会日渐民主化的体现。”可知,卢浮宫博物馆由君主专制的象征转变为大众教育的基地,从而体现社会民主化;根据材料“变宫廷收藏为公共博物馆收藏便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巨大成果之一。”可知,从封建君主的私有财产转变为社会公共文化中心。
原因:根据材料“1793年1月21日,原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根据材料“革命的资产阶级高呼‘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联合人民向封建势力冲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启蒙运动思想传播的影响。
(2)相同点:根据材料“变宫廷收藏为公共博物馆收藏便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巨大成果之一。......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变‘皇家博物馆’为国立博物馆”可知,都是以宫庭收藏为基础的大型博物馆,其原所有者均为本国君主,开放主体均为旧时代皇宫;根据材料“变宫廷收藏为公共博物馆收藏便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巨大成果之一。由此,也为世界博物馆史开创了新的纪元。......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变‘皇家博物馆’为国立博物馆,昔日的宫廷收藏变成了‘人民的财富’。”可知,都是通过革命的手段变为公共博物馆;根据材料“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对社会普通公众开放,是博物馆、美术馆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标志,也是社会日渐民主化的体现。......把文化珍品发展为全民享有的博物馆藏品,以发挥教育人民的作用。”可知,都具有社会教育的作用。
不同点:根据材料“法国革命政府下令在卢浮宫的大画廊建立中央美术博物馆,......1918年1月召开的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发展国内博物馆事业的决议”可知,卢浮宫开放于法国大革命时期,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开放于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后,故开放时期不同,同时,法国建立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俄国是社会主义制度,故开放国家的社会形态不同,以及所属文化圈不同。
(3)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功能角度来看,博物馆的建设,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艺术,丰富民众的社会生活和各领域知识,在社会教育的功能和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中国古代史(选择)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距今约 9000—7500 年的河南贾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上有粮食酿酒附着物。该遗址还出土了四十 多支骨笛,由丹顶鹤尺骨制成,是最早的可吹奏乐器,比古埃及早两千年之久。这说明,此时( )
贾湖先民曾在折断处的笛壁上钻了十四个孔,并用细线缀合后继续使用
①原始的畜牧业开始产生 ②剩余产品增加,出现了私有制和社会贫富分化
③该地区史前音乐较发达 ④手工技术和农业发展为文化创造提供物质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河姆渡遗址保留了大量栽培稻谷遗存,据推测堆积层稻谷的重量在120 吨以上,出土的一件陶釜内还残留着锅巴。遗址中有270多件大型动物肩胛骨制成的农具,还有大量木建筑构件以及一座长达23米的干栏式长屋。这表明( )
A.河姆渡是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
B.河姆渡人已具备了一定的定居条件
C.精耕细作的稻作农业技术体系形成
D.长江流域的农耕水平高于黄河流域
3.(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隋唐时期,西域的昭武九姓胡人大批东迁进入中原,他们依制纳税并充当府兵,有的人还出任朝廷官员 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理与内地一体化
B 辽、夏、金三个政权都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 不利于各民族政权间的文化交融
C 元朝由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进一步加强
D 明朝在北部边塞沿长城设置了九个重要军事重镇,史称“九边” 不利于长城内外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
A.A B.B C.C D.D
4.(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是一处有居址、墓地、祭坛、围壕、作坊及大型红陶块堆积区(预测为宫殿或公共建筑)的中心聚落遗迹,累计出土文物3000多件,其中玉器1200多件,典型文物有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大的石钺和玉璜,还有龙首形玉器、龙凤玉璜、碳化粳稻和籼稻及陶器。对图文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
A.遗址功能分区表明商品经济繁荣 B.当时手工业的发展水平超过农业
C.实证中国玉文化的起源与多样性 D.有助于研究用玉礼仪及文化传承
5.(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有学者说:“自汉以来,学者耻言商鞅,而世主皆阳讳其名而阴用其实。”以下史事符合“阴用其实”的是( )
A.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B.汉武帝实施盐铁官营政策
C.北魏孝文帝推行移风易俗 D.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
6.(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观察马王堆汉墓发掘出土的西汉初期地图,对其中蕴含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
A.中国古代的制图理论与操作日臻成熟
B.国—县—里三级制为汉初地方行政规制
C.“山川形便”不再是行政区划主导原则
D.“犬牙相入”有利于增强中央控制力度
7.(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宋朝时曾出现“士、农、工、商各有一业,同是一等齐民(无有贵贱,谓之齐民)”、“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赒(zhōu,接济)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等现象。这说明宋朝( )
A.土地兼并严重致均田制无法实行 B.地主借贷利息高使农民流离失所
C.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程度减轻 D.科举制使社会成员身份实现平等
8.(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阅读下列史料,得出的结论最恰当的是( )
史料 结论
A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商鞅变法限制贵族特权,实现富国强兵
B 汉兴以来,相与同为编户齐民……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诸侯王势力膨胀,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
C 隋氏……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赠赉勋庸,并出丰厚 隋朝粮食和物资的积储以官方为主
D (唐)高祖尝幸国学,命徐文远讲《孝经》,僧惠乘讲《金刚经》,道士刘进嘉讲《老子》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A.A B.B C.C D.D
9.(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宋初革五季之患,召诸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以留之,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官职名称),军谓兵,州谓民政焉”“太祖始削外权……令文官权知”。材料表明宋初( )
A.放松社会管控 B.机构权力分散
C.加强地方控制 D.边防压力减轻
10.(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有学者指出:制度本身不是孤立的,制度之间的互动作用远远大于单个制度的叠加。下列选项符合此认识的是( )
①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②羁縻制猛安谋克制奏折制
③租调制均田制三长制④世官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1.(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从“苏松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显示出明清时期( )
①粮食生产中心由沿海转向内地
②沿海地区经济功能的提升优化
③中国经济重心呈现内迁化现象
④战乱频仍造成地区经济的波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2.(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2020 年11月在北京朝阳东坝地区的一次项目建设前的例行勘探中,意外发现古墓。发掘中突现的乾隆谕祭驮龙碑残碑中,有落款为乾隆四十一年“科尔沁和硕毅亲王固伦额附色布腾巴尔珠尔碑文”,与清代王坟研究专家冯其利先生的记载吻合,推断是清乾隆皇帝第三女固伦和敬公主及其后裔园寝。一次“意外”,收获良多,其中包括( )
①可从满蒙联姻入手,研究清朝建立的政治军事联盟
②统筹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探索符合国情的协调发展
③明确言必有据、信而有征是学习历史的态度与方法
④得知实物史料是论证历史真实性的充分且必要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如图中“?”处所对应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②中正之身,优劣悬殊,苟知人者智,则不知者谬矣
③但取门资,不择贤良
④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其应诏而举者,多则二千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4.(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明中后期,广东“开糖房者多以致富”,农民纷纷改田种甘蔗。在番禺、东莞、增城、阳春等地,“蔗田几与禾田等矣”。与此同时,福建南部的农民也因稻田利薄,而改种甘蔗、龙眼、荔枝等。以上现象的出现( )
①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 ②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③手工业发展推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④外来作物的引进促进了广东福建农业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5.(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有学者认为王阳明和马丁·路德堪称早期近代历史潮流中的双子星塔,他们分别掀起了儒学革新和宗教改革。王阳明认为“人人皆可为圣人”;马丁·路德则主张“全体信徒皆教士”。他们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 )
①有助于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 ②是对各自传统思想的突破
③推动了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④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16.(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指的是迫于武力臣服于商族的部族,这些部族接受商王的封号,表示对商王承担义务,商王承认附属国所拥有的土地和臣民。西周的分封制则是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去建立诸侯国。相较而言,西周的分封制(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推动了文化认同 D.淡化了血缘关系
17.(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下图是1953年在泉州发现的一处墓碑的残碑。经学者考证,部分碑文为:“……至于大德三年(1299年)内,悬带金字海青牌面(元朝颁发给使者的凭证),奉使火鲁设思田地(伊利汗国)勾当,蒙呤赞(伊利汗国君主)大王特赐七宝货物,呈献朝廷,再蒙旌赏……”据此可知( )
A.泉州是元朝重要的贸易港口
B.元朝与伊利汗国贸易很频繁
C.元朝海上丝绸之路非常发达
D.元朝与伊利汗国有官方往来
18.(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下列成语典故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史事,给它们确定一个主题,最为恰当的是( )
成 语 典 故
退避三舍 晋文公在即位前流亡时曾被楚成王收留,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将退避三舍(九十里)。后来晋楚相争,两军在城濮相遇,晋军退避三舍
问鼎中原 楚庄王在推行霸业时,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追问象征王权的九个鼎的大小轻重
孰不可忍 鲁国权臣季氏使用了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六十四人)的舞乐队。孔子谈到季氏时,愤怒地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A.诸侯争霸 B.战争频繁 C.艺术发展 D.社会变革
19.(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史家常常把西汉和唐朝两个朝代并称,认为其历史的发展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有( )
①都在全国划分监察区派官员巡察②都曾出现繁荣稳定的治世局面
③都始终采取尊崇儒术的思想政策④都曾设机构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下面是从一部《魏晋南北朝史》的“大事年表”中摘录的几条,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正月,魏定族姓,清流品。改拓跋氏为元,其余鲜卑复姓均改。
②……三月,王濬自武昌顺流直下建业。吴主孙皓投降,吴亡。中国再度统一。
③……四月,刘备即帝位,改元,是为汉昭烈帝,史称蜀汉。
④……八月,秦诏分道南征,图谋灭晋。十一月,晋谢石等于淝水大破秦军。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②④① D.③④①②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骨笛“可得出当时已经出现了音乐,反映出该地区史前音乐较发达,③正确;根据“有粮食酿酒附着物”可得出农业有所发展,而制作骨笛子制作体现了手工 业的发展,所以能反映出手工技术和农业发展为文化创造提供物质基础,④正确;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业与手工业,没有畜牧业,①错误;材料中没有私有制和社会贫富分化的信息,②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河姆渡遗址保留了大量栽培稻谷遗存,据推测堆积层稻谷的重量在120 吨以上,出土的一件陶釜内还残留着锅巴。遗址中有270多件大型动物肩胛骨制成的农具,还有大量木建筑构件以及一座长达23米的干栏式长屋。”可知河姆渡时期,已经出现了原始农耕,农业生产出现,且能够建造房屋,这说明河姆渡人已具备了一定的定居条件,B项正确;材料除了涉及河姆渡是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也提到河姆渡遗址具有一定的农具和能够建造房屋,A项以偏概全,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进入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时期,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农耕水平的对比,无法得出长江流域的农耕水平高于黄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由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使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进一步加强,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C项正确;仅从少数民族内迁及出任政府公职,并不能说明当时对边疆管理与内地的一体化,且当时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政策是羁縻政策,排除A项;少数民族对汉字的模仿有利于民族之间的融合,排除B项;九边重镇是明朝同蒙古残余势力防御作战的重要战线,对于防止蒙古入侵及推动长城内外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据题意可知,凌家滩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而且类型多样,这样就为研究玉器的用玉的礼仪提供了有利条件,D项正确;遗址功能分区是墓葬文化的体现,并不能表明商品经济繁荣,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手工业发展超过农业,排除B项;材料没有表明凌家滩遗址的时间,无法体现中国玉文化的起源,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材料说明,汉代以来虽然学者都批判商鞅变法,但君主在实际上都在暗中采纳商鞅变法的措施,也就是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是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B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在商鞅变法之前,和商鞅变法无关,排除A项;北魏孝文帝推行移风易俗是为了进行汉化,不是在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唐朝统治者推行三家并行体现了文化上的包容,不是在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据材料地图信息可知,南岭是南越国与长沙国之间的自然界山,其中的县里在区划上呈现出犬牙相入的情况,利用犬牙相入划分的行政区域往往地跨多个自然区域,内部一般自然条件、经济特点、文化风俗差别较大,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西汉时期地图理论并不成熟,魏晋时期的裴秀提出了地图制作的理论,排除A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B项;“山川形便”不再是行政区划主导原则是在元朝,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依据材料“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赒(zhōu,接济)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等信息,可以看出在宋朝时期,富民对佃户的待遇有了较大的提高,一有降低,佃户就会另寻他路,说明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程度减轻,C项正确;均田制在唐朝时期,就已废除,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人身依附关系,无法得出地主借贷对农民的影响,排除B项;科举制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成员地位的平等,但“实现”,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根据“命徐文远讲《孝经》,僧惠乘讲《金刚经》,道士刘进嘉讲《老子》”可得出唐朝重视儒家、佛教、道教思想,奉行三教并行政策,D项正确;“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是强制小农分家的政策,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增加赋税,并不是打击贵族,排除A项;根据“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可得出这反映的是地方豪强势力壮大,但是并不属于诸侯王国,排除B项;材料中的“天下义仓……”并不一定都是官方的,也有民间的,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根据“号权知军州事(官职名称)”“太祖始削外权……令文官权知”可得出宋代派文臣担任地方的长官,削弱地方军事武将的权力,从而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强调削弱武将,并没有放松社会管理,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没有体现机构权力分散,排除B项;当时边防压力仍然大,辽、西夏威胁边疆,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制度之间的互动作用远远大于单个制度的叠加”可知,西周推行分封制、宗法制和井田制,通过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以维护西周的统治;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租调制、均田制和三长制,通过建立新的赋税制度、土地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互相促进和补充,推动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因此,①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猛安谋克制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编制、生产单位和地方行政机构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奏折制度是清朝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文书制度。三者之间没有互动,②不符合题意;世官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都属于选官制度,但实行于不同时期,彼此之间没有互动,④不符合题意。因此,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据材料“苏松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主要粮食产区由沿海地区的苏州和松江地区转移到湖广地区,体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由沿海转向内地,①符合题意,沿海地区之所以不再是粮食生产中心的原因是苏州、松江地区大量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沿海地区经济功能的提升优化,②符合题意,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沿海地区之所以不再是粮食生产中心的原因是苏州、松江地区大量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不代表其经济的衰退,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的经济重心仍旧在东南沿海地区,③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发掘中突现的乾隆谕祭驮龙碑残碑中……推断是清乾隆皇帝第三女固伦和敬公主及其后裔园寝。” 可知,当时满蒙联姻,建立政治军事联盟,①正确;根据材料“北京朝阳东坝地区的一次项目建设前的例行勘探中,意外发现古墓……收获良多”可知文物保护要与经济建设相适应,②正确;考古发掘文物“科尔沁和硕毅亲王固伦额附色布腾巴尔珠尔碑文”与“清代王坟研究专家冯其利先生的记载吻合”进而推断“清乾隆皇帝第三女固伦和敬公主及其后裔园寝”可知学习历史得出结论必须言必有据、信而有征,③正确;实物史料指各类文物、古迹、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虽然多为片断性的,但它却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但并非论证历史充分必要条件,排除④,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对两汉时期(前202年—220年)察举制的描述,时间不符合,排除;②③是对魏晋时期(220—589年)九品中正制的描述,符合题意;④是对隋唐以后科举制的描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①④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仍然以小农经济为主,经济结构改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①错误;材料“福建南部的农民也因稻田利薄,而改种甘蔗、龙眼、荔枝等”体现的是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即农产品商品化, ②符合题意;材料“广东‘开糖房者多以致富’,农民纷纷改田种甘蔗”体现的是手工业发展推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③符合题意;材料与外来作物引入无关,强调的是农业多元化经营,④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①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王阳明的“人人皆可为圣人”和马丁·路德的“全体信徒皆教士”主张都强调了个体的作用,有助于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前者冲击了程朱理学,后者冲击了天主教的禁锢,即两者都是对各自传统思想的突破,①②正确,A项正确;王阳明的主张并未推动社会向近代转型,③错误;两者的思想影响较大,但并非获得各界认同,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6.C
【详解】结合题干可知,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臣下诸侯,不管是王族、功臣还是古代帝王后代都是从周天子处得到赏赐,这样易于形成共同的文化认知,C项正确;西周的分封制和商朝内外服制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够强大,A项不符史实,排除A项;商周时期属于中国古代早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项不符史实,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排除D项。故选C项。
17.D
【详解】根据题干“悬带金字海青牌面(元朝颁发给使者的凭证),奉使火鲁设思田地(伊利汗国)勾当”、“蒙呤赞(伊利汗国君主)大王特赐七宝货物,呈献朝廷”可知,元朝派遣使者前往伊利汗国,伊利汗国将货物呈现给元朝,D项正确;A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材料并不能说明泉州是重要的港口,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元朝与伊利汗国之间有官方往来,并不是贸易往来,排除B项;C项表述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元朝海上贸易的情况,材料只能体现出元朝与伊利汗国之间有官方往来,排除C项。故选D项。
18.D
【详解】材料中的成语典故“退避三舍”反映了春秋时期晋楚之间的矛盾,是诸侯争霸的表现,“问鼎中原”反映了楚庄王称霸天下的意图,“孰不可忍”反映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这都是社会大变革的内容,D项正确;前两个成语典故可以反映诸侯争霸的史实,但“孰不可忍”是礼崩乐坏的表现,诸侯争霸不能成为它们共同的主题,排除A项;材料只介绍了晋楚之间的战争,不能得出战争频繁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三个成语典故都没有介绍艺术发展的相关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9.B
【详解】根据所学,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可见西汉和唐朝都在全国划分监察区派官员巡察,①所述符合题意;西汉在汉武帝统治时期达到鼎盛,唐代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盛世局面,可见西汉和唐朝都曾出现繁荣稳定的治世局面,②所述符合题意;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可见西汉并非始终采取尊崇儒术的思想政策,③所述不符合题意;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可见西汉和唐朝都曾设机构加强对西域的管理,④所述符合题意。综上,①②④所述符合题意,B项正确;③所述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
20.C
【详解】根据“改拓跋氏为元”可知,①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改汉姓,时间为494年;根据“吴主孙皓投降,吴亡。中国再度统一”可知②为西晋统一中国,时间为280年;根据“刘备即帝位,改元,是为汉昭烈帝,史称蜀汉”可知③为蜀汉建立,时间为221年;根据“晋谢石等于淝水大破秦军”可知为④淝水之战,时间为383年。按照时间顺序排序为③②④①,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章节综合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保持在人口比例的25%—30%。《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在1979年到1997年间,(以英美为首的发达国家)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38%,但是一个中等收入之家的收入只增加了9%。最富裕的1%家庭的收入增长了140%。最上层的1%家庭的收入在1979年是中等收入家庭的10倍,1997年达到23倍。”上述现象表明西方发达国家( )
A.经济在“滞胀”中倒退 B.中间阶层成为国家主导
C.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D.基本矛盾已经发生变化
2.(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下列史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银行宗旨在于……通过在基础设施及其他生产性领域的投资,促进亚洲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财富并 改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②“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对于……大西洋宪章内所载宗旨与原则的共同方案业已表示赞同……现在或可能 将在战胜希特勒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得加入上述宣言。”
③“彼等(美洲人)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不杀人,捕人,不谙武器……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 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成为西班牙臣民。”
④“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这张铁幕后面坐落着所有中欧、东欧古老国家的首都……全都位于苏联势力范围之内。”
A.②④③① B.③①②④ C.②③①④ D.③②④①
3.(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1950年1月,在美国的提议下,美英法等几个北约成员国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的国际组织——“巴黎统筹委员会”,它要求成员国严格控制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军事装备、原子能技术和设备以及军民两用的技术和产品。“巴黎统筹委员会”的成立( )
A.是为了应对来自“华约”的挑战
B.是“杜鲁门主义”的体现
C.标志着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形成中
D.直接导致了柏林危机发生
4.(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以下是不同时期拉美地区民族民主运动的部分史实,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时期 19世纪前期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二战后
事件 1804年海地独立;1822年巴西独立;到1826年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下许多地方独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阿根廷工人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萨瓦尔多共产党领导了主要由农民参加的全国性人民起义 1959年以卡斯特罗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推翻傀儡政权;1999年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①19世纪前期许多国家摆脱美国殖民统治而独立
②19世纪前期拉美独立运动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
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拉美国家普遍建成社会主义
④二战后拉美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迅速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5.(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现代化
材料一 英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1215年,国王签署《大宪章》,确立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原则 1628年,国会通过《权利请愿书》,限制国王的征税权 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 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 1765年,工业革命开始 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 1836年,洛维特领导成立“伦敦工人协会” 1836—1848年,宪章运动 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 1884—1885年,第三次议会改革
材料二 1945年,成立了协调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立时的运行机制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帮助维持黄金与美元基本固定的汇率,由此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48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开始临时运行,其主要职能是为了促进国际贸易而逐渐降低各国的关税。凭借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大量涌现、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战后制造业的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主要西方国家GDP年均增长率统计表(%)
年份 国家 1951—1959 1960—1969 1970—1979
法国 4.8 5.7 4.1
美国 3.3 4.2 3.2
日本 7.2 11.6 6.1
联邦德国 6.9 5.0 3.3
英国 2.6 3.0 2.3
意大利 5.5 6.6 3.2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影响近代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的因素。
(2)20世纪50—70年代初被称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评析这一现象。
6.(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非洲:沉沦与抗争
材料一 欧洲人在非洲沿岸长期活动,但他们对内陆知之甚少。从18世纪后期起,多国探险家先后探索了尼罗河、尼日尔河等河流的走向。英国探险家布鲁斯在其著作中首次披露了埃塞俄比亚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各方面的情况。布拉柴和斯坦利分别受法国和比利时政府所派,在刚果河流域活动,为两国划分了“势力范围”。1884年,柏林会议承认了比利时国王在刚果的统治权。
材料二 1960年6月,比属刚果宣布独立。几天后发生兵变,骚乱向全国蔓延。比利时趁机入侵,还扶持矿产丰富的加丹加省“独立”。刚果政府请求联合国提供军事援助。美国支持联合国派出部队取代比利时军队,试图“以相对较小的代价防止混乱与共产主义”。苏联援助了飞机、卡车等装备,以及捷克军事顾问。两国各自扶植政治势力,刚果局势复杂化。苏加诺和纳赛尔等亚非国家领导人努力为刚果国内政治和解奔走。1961年,安理会通过关于使用武力制止刚果内战的决议,这是“联合国部队中80%以上是非洲人或亚洲人影响大量增长的结果”。1963年,在联合国部队的压力下,加丹加省放弃“独立”,刚果实现统一,比利时殖民主义势力被驱逐。这场危机在经过多次反复的冲突、对抗后终于结束,但刚果内部政局依然动荡不安。
(1)阅读材料一,分析欧洲人对非洲内陆探险活动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说明刚果危机中各种国际力量的作用。
7.(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苏伊士运河
材料一
年代 事件
1854 埃及与法国签署开凿合同,法国人负责策划开凿运河。
1869 苏伊士运河竣工通航。
1875 英国购买苏伊士运河44%的股票并获得了在运河区驻军的权力,完全控制了苏伊士运河。
1876 埃及政府因无力偿还高额贷款,宣布财政破产。债权国英国和法国开始直接掌控埃及国家经济大权。
1878 1878埃及成立“欧洲内阁”,总督成为英法的傀儡。
1879 埃及成立“祖国党”,提出埃及独立,民族主义运动不断高涨。
1882 英国以镇压埃及民族主义运动为名义,宣布占领埃及。
材料二 1952年,埃及推翻亲英、法的君主政权,建立了独立共和国。1956年,埃及宣布把由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英法联合以色列向埃及发动进攻,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纳塞尔领导埃及军民进行了顽强抵杭。美国公开指责英、法,并运用金融和石油向英国施压。苏联向埃及提供外交支持。最终,英国宣布停火,苏伊士运河战争结束。英国依据联合国的提案,从运河撤军,完全撒出埃及领土。材料三 1956年5月,中埃建交,埃及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1956年9月17日,毛泽东主席会见埃及驻华大使哈桑拉加卜,表态支持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他赞扬此举“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表示中国“愿意尽力帮助埃及”,提供“无代价的援助”。苏伊士运河战争打响后,中国坚决反对英法两国和以色列入侵埃及,公开宣布:“中国政府和人民响应埃及政府的呼吁,愿意尽我们的能力所及,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包括提供物质援助在内,支持埃及的斗争,反对英法的侵略。”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苏伊士运河主权的变化。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支持埃及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38%,但是一个中等收入之家的收入只增加了9%。最富裕的1%家庭的收入增长了140%。最上层的1%家庭的收入在1979年是中等收入家庭的10倍,1997年达到23倍”可知,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虽有增长,但各阶层实际增长情况却不一样且差距很大,体现了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C项正确;经济滞胀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材料体现了“(以英美为首的发达国家)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38%”,说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排除A项;上述现象表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但不能体现中间阶层成为国家主导,在西方国家,是富有阶层主导国家,排除B项;西方发达国家基本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与亚投行有关,成立于2016年1月17日;②与《联合国家宣言》有关,发布于1942年;③与哥伦布发现美洲有关,其中1492年,哥伦布航队首次实现由西欧到达美洲;④与铁幕演说有关,发布于1946年3月5日。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正确排序是③②④①,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严格控制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军事装备、原子能技术和设备以及军民两用的技术和产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 由此可见,材料所述,正是杜鲁门主义的体现,B项正确;军事上,苏联在1955年5月成立华约,以应对1949年4月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的“北约”,时间不符,排除A项;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演说发表标志着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形成,排除C项;柏林危机发生1948年,与1950年1月,“巴黎统筹委员会”的成立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推动了拉美独立运动的发展。拉美独立后面临美国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二战后,拉美国家展开了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②④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拉美摆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①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拉美部分国家共产党领导本国的民主革命,但并未建立社会主义,③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5.(1)因素:13世纪,英国确立“王在法下”的传统,在与国王的斗争中,议会权力逐渐扩大;17—18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并不断完善,议会成为权力中心;19世纪工业革命后,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推动了议会改革;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以及斗争,也推动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文官改革提高了官员素质,为英国政府提供了专业性人才,也有利于完善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2)评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经济带来严重的破坏)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的调整等措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借助着二战后的国际经济组织的调节,得益于现代科技的进步与新兴产业的崛起(第三次科技革命)西方主要资本主要国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具体表现为:战后50—70年代初整个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现象,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其中美国取得世界霸主地位,经济和军事实力独占鳌头,德国和日本得益于战后民主改革,经济发展迅速,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得到快速发展。因而这一阶段被称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经济的快速增长改善了底层人民的生活,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资本主义乃至世界保持了相对的和平;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分化加剧,繁荣的背后潜藏着危机,至70年代中后期出现“滞胀”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
总之,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经济在高科技推动下迅速发展,社会矛盾有所缓和,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继续发展。
【详解】(1)因素:根据材料“1215年,国王签署《大宪章》,确立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原则”可知13世纪,英国确立“王在法下”的传统,在与国王的斗争中,议会权力逐渐扩大;根据材料“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可知17—18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并不断完善,议会成为权力中心;根据材料“1765年,工业革命开始;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可知19世纪工业革命后,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推动了议会改革;根据材料“1836—1848年,宪章运动;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可知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以及斗争,也推动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官改革提高了官员素质,为英国政府提供了专业性人才,也有利于完善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2)评析:根据所学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相关知识,从国家干预经济、科技革命、70年代中后期出现“滞胀”等角度分析,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经济带来严重的破坏)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的调整等措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借助着二战后的国际经济组织的调节,得益于现代科技的进步与新兴产业的崛起(第三次科技革命)西方主要资本主要国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具体表现为:战后50—70年代初整个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现象,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其中美国取得世界霸主地位,经济和军事实力独占鳌头,德国和日本得益于战后民主改革,经济发展迅速,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得到快速发展。因而这一阶段被称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经济的快速增长改善了底层人民的生活,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资本主义乃至世界保持了相对的和平;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分化加剧,繁荣的背后潜藏着危机,至70年代中后期出现“滞胀”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总之,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经济在高科技推动下迅速发展,社会矛盾有所缓和,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继续发展。
6.(1)影响:欧洲人对非洲内陆大规模的探险活动,促进了外部世界对非洲内陆的了解,推动了人类对非洲自然地理和人文科学的研究:但也为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占领和统治非洲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加速了非洲的殖民化进程。
(2)比利时:殖民主义的代表,力图恢复在刚果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刚果独立,但在民族解放的潮流中,终于退出刚果。
美国、苏联: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处于全面冷战对峙状态,双方都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渗透和争夺,加剧了当地政治局势的动荡和复杂化。
亚非新兴国家: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独立于两大阵营之外的重要力量,支持刚果的民族独立诉求,在联合国刚果问题的决策中发挥积极影响。
联合国:以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为宗旨,安理会具有制裁侵略的权力,对刚果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起到了一定作用。
【详解】(1)影响:根据材料一中“探险家先后探索了尼罗河、尼日尔河等河流的走向”“首次披露了埃塞俄比亚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各方面的情况”可知,欧洲人对非洲内陆大规模的探险活动,促进了外部世界对非洲内陆的了解,推动了人类对非洲自然地理和人文科学的研究;根据“布拉柴和斯坦利分别受法国和比利时政府所派,在刚果河流域活动,为两国划分了‘势力范围’。1884年,柏林会议承认了比利时国王在刚果的统治权”可知,为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占领和统治非洲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加速了非洲的殖民化进程。
(2)作用:根据材料二中“比利时趁机入侵,还扶持矿产丰富的加丹加省‘独立’”“在联合国部队的压力下,加丹加省放弃‘独立’,刚果实现统一,比利时殖民主义势力被驱逐”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比利时作为殖民主义的代表,力图恢复在刚果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刚果独立,但在民族解放的潮流中,终于退出刚果;根据“美国支持联合国派出部队取代比利时军队,试图‘以相对较小的代价防止混乱与共产主义’”“苏联援助了飞机、卡车等装备,以及捷克军事顾问”“两国各自扶植政治势力,刚果局势复杂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美苏处于全面冷战对峙状态,双方都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渗透和争夺,加剧了当地政治局势的动荡和复杂化;根据“苏加诺和纳赛尔等亚非国家领导人努力为刚果国内政治和解奔走”可知,亚非新兴国家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独立于两大阵营之外的重要力量,支持刚果的民族独立诉求,在联合国刚果问题的决策中发挥积极影响;根据“安理会通过关于使用武力制止刚果内战的决议”“在联合国部队的压力下,加丹加省放弃‘独立’,刚果实现统一”可知,联合国以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为宗旨,安理会具有制裁侵略的权力,对刚果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起到了一定作用。
7.(1)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进行全球扩张,法国逐渐控制埃及,并开通苏伊士运河,运河主权被英国实际控制,强化了英国的殖民霸权,促进了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发展,加强了对埃及的全面控制,客观上也促进了埃及近代化的发展。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埃及民族民主意识增强;两极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争霸试图插手中东事务;英国衰落;在联合国干预下,埃及逐渐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苏伊士运河主权的收复,鼓舞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在维护了埃及的国家主权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了新兴独立国家的国际地位;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总之,苏伊士运河主权的变化,是近现代民族解放运动,反殖民运动的缩影。
(2)中国和埃及建交;中国和埃及同属于第三世界国家,曾长期受西方列强侵略;埃及维护自身主权,属于正义事业等。
【详解】(1)本题为评析类题目,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首先,根据材料“1875英国购买苏伊士运河44%的股票并获得了在运河区驻军的权力,完全控制了苏伊士运河。......1956年,埃及宣布把由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可知,苏伊士运河主权的变化是先被殖民者占领,后经过不断地斗争将主权收回。其次,按照“背景、过程、影响或意义”的格式,围绕主权变化进行评析,如: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进行全球扩张,法国逐渐控制埃及,并开通苏伊士运河,运河主权被英国实际控制,强化了英国的殖民霸权,促进了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发展,加强了对埃及的全面控制,客观上也促进了埃及近代化的发展。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埃及民族民主意识增强;两极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争霸试图插手中东事务;英国衰落;在联合国干预下,埃及逐渐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苏伊士运河主权的收复,鼓舞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在维护了埃及的国家主权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了新兴独立国家的国际地位;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总之,苏伊士运河主权的变化,是近现代民族解放运动,反殖民运动的缩影。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原因:根据材料“1956年5月,中埃建交,埃及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可知,中国和埃及建交;根据材料“1956年9月17日,毛泽东主席会见埃及驻华大使哈桑拉加卜,表态支持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他赞扬此举‘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表示中国‘愿意尽力帮助埃及’,提供‘无代价的援助’。”可知,中国和埃及同属于第三世界国家,曾长期受西方列强侵略;根据材料“中国政府和人民响应埃及政府的呼吁,愿意尽我们的能力所及,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包括提供物质援助在内,支持埃及的斗争,反对英法的侵略。”可知,埃及维护自身主权,属于正义事业等。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1942年10月,某报刊“择当前重要问题”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参与者“遍及农工商学军政各界及男女老幼同胞”。部分问题与结果统计如下:以上信息反映出( )
问题 结果(%)
你认为中国抗战,究竟能不能得到最后胜利 能 (99.5) 未置可否(0.5)
你主张联合国家,应该先以全力解决德国,还是先以全力解决日本 日本(69.4) 德国(30.6)
你认为在抗战胜利以前,有无召集国民大会之必要 有(57.5) 无(42) 未置可否(0.4)
①民众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
②国内外形势变化增强中国抗战信心
③社会各界呼吁成立联合政府
④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的时机已成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延安《新中华报》、南京《中央日报》等国内各大报刊、广播电台及英国、法国、美国及东南亚国家的报纸、电台,纷纷报道获得胜利的消息。石家庄、太原等城市各界群众集会,庆祝八路军出师抗日旗开得胜……与材料描述有关的是( )
A.百团大战 B.台儿庄战役 C.平型关大捷 D.孟良崮战役
3.(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抗战时期,一位军官在家书中写道:“……现在我们的国家真正危险极了,南京、上海、苏州等这些地方都被日本占去了,要快到汉口来了。不过他恃其武力,野蛮横占,我们大家都觉悟,抗战到底,不要为他武力而屈服,总会得到最后胜利的。”这封家书( )
①写于战略相持阶段到来之前
②反映了百团大战时期的情况
③认为中国很快赢得抗战胜利
④体现了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参考答案
1.A
【详解】通过阅读表格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下半年,社会各界、男女老幼纷纷参与有关抗战、建国等时政问题的问卷调查,并且绝大多数认为中国抗战能够最后胜利,反映出民众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以及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等国内外形势变化影响,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有所增强,说法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社会各界呼吁成立联合政府与近一半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必要召集国民大会不符,百团大战早在1940年底已结束,说法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BCD三项。故选A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庆祝八路军出师抗日旗开得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是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取得的首次抗战胜利——平型关大捷,C项正确;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不符合材料中“旗开得胜”的说法,排除A项;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方面取得的胜利,排除B项;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现在我们的国家真正危险极了,南京、上海、苏州等这些地方都被日本占去了,要快到汉口来了”,结合所学知识,淞沪会战后上海失守,日军侵占上海后分兵向西进犯,1937年11月19日前后,苏州全境相继失守,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1937年国民政府部分机构由南京迁往武汉后,该地实际成为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38年5月底,日军决定在当年秋季进行汉口作战。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故①正确。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②错误。材料没有提到中国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很快”表述不当,③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我们大家都觉悟,抗战到底,不要为他武力而屈服,总会得到最后胜利的。”可以看出对抗战抱着必胜的信念,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④正确,C项正确;②错误,排除A项;③错误,排除B项;②③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有学者指出:“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一个历史转型期。”在这段时期里,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改造中国社会,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下列“选择”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A.宋教仁通过议会斗争来追求民主政治
B.陈独秀通过思想革新来反对专制愚昧
C.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来救亡图存
D.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指导革命
2.(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下面是关于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的介绍,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
由共产党人倡议,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在广州主办 1924-1926 年共开办六届。学员毕业后,大多回到原籍农村向农民宣传革命理论,开展农民运动 学员中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占多数,其他为进步学生、青年运动积极分子等 彭湃、毛泽东先后主持,并讲授《马列主义浅说》《中国农民问题》等课程
①是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
②推动国民革命深入开展
③推动马克思主义由城市向农村传播
④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星星之火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李大钊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写道:“法兰西之革命,非独法兰西人心变动之表征,实十九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通心理变动之表征。俄罗斯之革命,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显兆,实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显兆。”“俄罗斯之精神,将表现于东西二文明之间,为二者之媒介而活动”。对上述李大钊的说法理解正确的有( )
①俄罗斯是文化交流桥梁
②法国革命颇具传播效应
③革命推动社会新陈代谢
④两国革命根本属性相同
A.① B.③ C.①②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4.(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伟大觉醒”文物史料展
2019年,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策划举办了“伟大觉醒——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文物史料展”,展览分为三个展厅。
展厅名称 展出文物(部分) 文物简介
第一展厅 “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① 《宋渔父被刺记》 记述宋教仁被刺事件的书籍
② 《南北大战报》 报道“二次革命”的报纸
③ 上海民间团体印发的通告 揭露“二十一条”,要求抵制日货
④ 《青年杂志》创刊号 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⑤ 《日警逮捕留学生纪略》 记述1918年留日学生为反对签订中日军事协定而发起的大规模请愿运动的书籍
第二展厅 “反帝爱国之大风雷” ⑥ 《五七》日刊 北京学生为扩大宣传而自费出版的刊物
⑦ 《上海学生联合会日刊》 1919年6月4日发刊,呼吁“唤醒农工商各界,共做救国的事业”
⑧ 《上海罢市实录》 反映五四运动中上海商人罢市的书籍
⑨ 《卖国贼之二曹汝霖》 揭露曹汝霖卖国行为的反面人物传记
⑩ 《天津中等以上男女学校学生短期停课宣言书》 1919年10月天津民众抗议北洋政府出卖山东主权运动中,周恩来起草的油印通告
第三展厅 “开天辟地之大事变” 《曙光》《新人》 反映五四运动后新思潮涌现、诸多学说流派争鸣的刊物
《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 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
《马格斯资本论入门》《唯物史观解说》《共产党宣言》 李汉俊、李达、陈望道翻译出版
《共产党》月刊 上海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0年11月创办的半公开性理论刊物
(1)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中的14则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
(2)依据材料和所学,阐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什么要举办这次展览。
(3)选择一个展厅,依据文物和所学,为该展厅撰写一份解说词。
5.(2023·北京通州·统考一模)殖民扩张
材料一 16世纪的修道士卡萨斯有关西班牙殖民者屠杀印第安人的一段记载
西班牙殖民者在登陆的岛屿上屠杀了无数印第安人,制造了巨大的灾难。他们掳掠印第安人的妻小,奴役蹂躏他们。整个岛屿全部被摧毁,一片荒凉。
——摘编自卡萨斯《西印度毁灭述略》
材料二 殖民制度大大地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聚的强有力的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以及由市场垄断所引起的成倍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
——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
材料三 我们满怀义愤和民族情感对帝国主义的历史罪恶已经作过无数次的谴责,批判、声讨……它裁决了历史上的正义和非正义。但是,伦理观念只能说明历史的一个方面。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用,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提炼材料三中的观点,综合材料及所学对其进行评析。要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指导革命的时间应该在1924年1月,不符合材料所讲“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间,即1911年10月10日---1919年5月4日,符合题意,选择D项;宋教仁通过议会斗争来追求民主政治一事发生在1912年12月,符合材料所提及时间及材料所讲“……改造中国社会,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陈独秀通过思想革新来反对专制愚昧一事发生在1915年9月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符合材料所提及时间及“……改造中国社会,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来救亡图存一事开始于1919年《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上,他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符合材料所提及时间及“……改造中国社会,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根据“1924-1926 年”可得出这一时期正值国共合作时期,这是由共产党人倡议,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在广州主办,说明讲习所也是第一次合作的产物,推动国民革命深入开展。①②正确;结合“彭湃、毛泽东先后主持,并讲授《马列主义浅说》《中国农民问题》等课程”及所学可得出,讲习所的学员中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占多数,其他为进步学生、青年运动积极分子等,③正确;①②③A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是在国民革命失败后,因此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合,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据材料信息“法兰西之革命,非独法兰西人心变动之表征,实十九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通心理变动之表征。俄罗斯之革命,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显兆,实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显兆”,李大钊认为法国大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都推动了世界的发展,是“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显兆”,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俄罗斯之精神,将表现于东西二文明之间,为二者之媒介而活动”反映的是俄罗斯之精神是东西文明交流的媒介,并非俄罗斯,①不符合题意;法国革命颇具传播效应只是材料中的一部分,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性质为资产阶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两者根本属性不同,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4.(1)史料类型:
史书(书籍):①⑤⑧⑨ ;报刊:②④⑥⑦ ;档案(通告):③⑩。
(2)参考答案示例:
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举办这次展览是为了弘扬五四精神,激励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五四运动第二阶段斗争中心转到上海,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五四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在上海举办这次展览,可以使市民了解自己所居住城市的光荣历史;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在这里举办这次展览可以使人们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3)参考答案示例:
第一展厅:本展厅展出的文物记述的主要内容是资产阶级领导二次革命、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和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群众运动,核心是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之所以会出现本展厅文物记述的史事,是因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北洋军阀倒行逆施,中国社会依然黑暗,中国人民还需要继续进行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本展厅文物记述的史事展现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反映了各阶层人民的抗争和探索,以及人民的觉醒,展厅名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突出点明了这些史事的意义。
第二展厅:本展厅展出的文物主要记述五四运动过程中及之后学生、市民和知识分子等民众抗议活动的史事。之所以会出现本展厅文物记述的史事,是因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五四运动首先在北京爆发,学生成为先锋,后来斗争中心转到上海,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本展厅文物记述的史事反映了五四运动的过程及扩展,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反帝怒潮,展厅名称“反帝爱国之大风雷”突出点明了五四运动的性质和特点。
第三展厅:本展厅展出的文物主要记述五四运动之后知识界宣传新思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之所以会出现本展厅文物记述的史事,是由于五四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本展厅文物记述的史事反映了五四运动的影响,体现了五四运动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展厅名称“开天辟地之大事变”突出点明了五四运动的重大历史意义。
【详解】(1)史料类型:题目要求将材料中的14则文献史料进行分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⑤⑧⑨ 属于史书(书籍)类,②④⑥⑦ 属于报刊类,③⑩属于档案(通告)类。
(2)原因:根据材料可知,2019年,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策划举办了“伟大觉醒——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文物史料展”,首先要回答为什么要在2019年举办,及与五四运动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举办这次展览是为了弘扬五四精神,激励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其次要回答在上海举办这次展览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第二阶段斗争中心转到上海,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五四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在上海举办这次展览,可以使市民了解自己所居住城市的光荣历史;再次需要答出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最后答出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举办这次展览的原因和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在这里举办这次展览可以使人们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3)解说词:题目要求选择一个展厅,依据文物和所学,为该展厅撰写一份解说词,可以从展厅展出的文物记述的主要内容、展出这些文物的原因、展厅文物记述的史事的历史意义等角度作答。
以第一展厅为例:根据表格信息,《南北大战报》是报道“二次革命”的报纸,“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可知本展厅展出的文物记述的主要内容是资产阶级领导二次革命、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根据《宋渔父被刺记》记述宋教仁被刺事件,上海民间团体印发的通告,揭露“二十一条”,要求抵制日货,《日警逮捕留学生纪略》是记述1918年留日学生为反对签订中日军事协定而发起的大规模请愿运动的书籍,可得出展厅展出的文物记述的主要内容还有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群众运动,核心是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结合所学知识,之所以会出现本展厅文物记述的史事,是因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北洋军阀倒行逆施,中国社会依然黑暗,中国人民还需要继续进行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展厅文物记述的史事展现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反映了各阶层人民的抗争和探索,以及人民的觉醒,展厅名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突出点明了这些史事的意义。
以第二展厅为例:根据表格信息,《五七》日刊是五四运动期间北京学生为扩大宣传而自费出版的刊物,《上海学生联合会日刊》呼吁“唤醒农工商各界,共做救国的事业”,《上海罢市实录》反映五四运动中上海商人罢市,《卖国贼之二曹汝霖》揭露曹汝霖卖国行为,1919年10月天津民众抗议北洋政府出卖山东主权运动中,周恩来起草的油印通告《天津中等以上男女学校学生短期停课宣言书》,可得出本展厅展出的文物主要记述五四运动过程中及之后学生、市民和知识分子等民众抗议活动的史事。结合所学知识,之所以会出现本展厅文物记述的史事,是因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五四运动首先在北京爆发,学生成为先锋,后来斗争中心转到上海,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本展厅文物记述的史事反映了五四运动的过程及扩展,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反帝怒潮,展厅名称“反帝爱国之大风雷”突出点明了五四运动的性质和特点。
以第三展厅为例:根据表格信息,《曙光》《新人》反映五四运动后新思潮涌现、诸多学说流派争鸣,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汉俊、李达、陈望道翻译出版《马格斯资本论入门》《唯物史观解说》《共产党宣言》,上海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0年11月创办《共产党》月刊,可得出本展厅展出的文物主要记述五四运动之后知识界宣传新思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之所以会出现本展厅文物记述的史事,是由于五四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结合所学知识,本展厅文物记述的史事反映了五四运动的影响,体现了五四运动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展厅名称“开天辟地之大事变”突出点明了五四运动的重大历史意义。
5.论题:殖民主义的双重作用
概述: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新航路开辟,西欧国家率先踏上了对外殖民侵略扩张的道路,持续数百年,相继以积累原始资本、掠夺市场、资本输出为目标,对世界带来极大影响。
分论点一,殖民扩张带来极大的破坏性。对殖民地来说,对拉美、大洋洲,殖民扩张对殖民地野蛮的屠杀、掠夺和奴役,给殖民地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和祸害;殖民侵略引起了三角贸易等。造成非洲土著人被屠杀、贩卖、奴役;对殖民地文化来说,打断了亚、非、拉美的历史进程,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东西方的历史进程大大拉开了距离;对世界格局来说,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引起殖民国家之间的大规模战争,国际格局发生了变化。如,两次世界大战等。(以上各点,任意答出2个角度,结合史实即可)
分论点二,殖民扩张也有一定的建设性。对西方殖民国家来说,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如东印度公司对英国的影响等;对殖民地来说:殖民扩张客观上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如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洋务运动等;对殖民地文化来说,融合多种文化因素,形成新的文化(如美洲文化);对世界联系来说,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以上各点,任意答出两个角度,结合史实即可)
综合评价殖民罪恶罄竹难书。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如对欧洲,对殖民地。虽然功过掺杂,我们仍要认识到,罪为主,功为辅,坚决反对侵略有功的说法。
【详解】根据材料三“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用,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殖民主义的双重作用,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新航路开辟,西欧国家率先踏上了对外殖民侵略扩张的道路,持续数百年,相继以积累原始资本、掠夺市场、资本输出为目标,对世界带来极大影响。关于阐述可以从消极和局限两方面展开阐述。最后进行总结,殖民罪恶罄竹难书。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如对欧洲,对殖民地。虽然功过掺杂,我们仍要认识到,罪为主,功为辅,坚决反对侵略有功的说法。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距今约 9000—7500 年的河南贾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上有粮食酿酒附着物。该遗址还出土了四十 多支骨笛,由丹顶鹤尺骨制成,是最早的可吹奏乐器,比古埃及早两千年之久。这说明,此时( )
贾湖先民曾在折断处的笛壁上钻了十四个孔,并用细线缀合后继续使用
①原始的畜牧业开始产生 ②剩余产品增加,出现了私有制和社会贫富分化
③该地区史前音乐较发达 ④手工技术和农业发展为文化创造提供物质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河姆渡遗址保留了大量栽培稻谷遗存,据推测堆积层稻谷的重量在120 吨以上,出土的一件陶釜内还残留着锅巴。遗址中有270多件大型动物肩胛骨制成的农具,还有大量木建筑构件以及一座长达23米的干栏式长屋。这表明( )
A.河姆渡是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
B.河姆渡人已具备了一定的定居条件
C.精耕细作的稻作农业技术体系形成
D.长江流域的农耕水平高于黄河流域
3.(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是一处有居址、墓地、祭坛、围壕、作坊及大型红陶块堆积区(预测为宫殿或公共建筑)的中心聚落遗迹,累计出土文物3000多件,其中玉器1200多件,典型文物有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大的石钺和玉璜,还有龙首形玉器、龙凤玉璜、碳化粳稻和籼稻及陶器。对图文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
A.遗址功能分区表明商品经济繁荣 B.当时手工业的发展水平超过农业
C.实证中国玉文化的起源与多样性 D.有助于研究用玉礼仪及文化传承
4.(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有学者指出:制度本身不是孤立的,制度之间的互动作用远远大于单个制度的叠加。下列选项符合此认识的是( )
①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②羁縻制猛安谋克制奏折制
③租调制均田制三长制④世官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指的是迫于武力臣服于商族的部族,这些部族接受商王的封号,表示对商王承担义务,商王承认附属国所拥有的土地和臣民。西周的分封制则是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去建立诸侯国。相较而言,西周的分封制(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推动了文化认同 D.淡化了血缘关系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骨笛“可得出当时已经出现了音乐,反映出该地区史前音乐较发达,③正确;根据“有粮食酿酒附着物”可得出农业有所发展,而制作骨笛子制作体现了手工 业的发展,所以能反映出手工技术和农业发展为文化创造提供物质基础,④正确;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业与手工业,没有畜牧业,①错误;材料中没有私有制和社会贫富分化的信息,②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河姆渡遗址保留了大量栽培稻谷遗存,据推测堆积层稻谷的重量在120 吨以上,出土的一件陶釜内还残留着锅巴。遗址中有270多件大型动物肩胛骨制成的农具,还有大量木建筑构件以及一座长达23米的干栏式长屋。”可知河姆渡时期,已经出现了原始农耕,农业生产出现,且能够建造房屋,这说明河姆渡人已具备了一定的定居条件,B项正确;材料除了涉及河姆渡是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也提到河姆渡遗址具有一定的农具和能够建造房屋,A项以偏概全,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进入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时期,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农耕水平的对比,无法得出长江流域的农耕水平高于黄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据题意可知,凌家滩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而且类型多样,这样就为研究玉器的用玉的礼仪提供了有利条件,D项正确;遗址功能分区是墓葬文化的体现,并不能表明商品经济繁荣,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手工业发展超过农业,排除B项;材料没有表明凌家滩遗址的时间,无法体现中国玉文化的起源,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制度之间的互动作用远远大于单个制度的叠加”可知,西周推行分封制、宗法制和井田制,通过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以维护西周的统治;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租调制、均田制和三长制,通过建立新的赋税制度、土地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互相促进和补充,推动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因此,①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猛安谋克制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编制、生产单位和地方行政机构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奏折制度是清朝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文书制度。三者之间没有互动,②不符合题意;世官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都属于选官制度,但实行于不同时期,彼此之间没有互动,④不符合题意。因此,排除BCD项。故选A项。
5.C
【详解】结合题干可知,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臣下诸侯,不管是王族、功臣还是古代帝王后代都是从周天子处得到赏赐,这样易于形成共同的文化认知,C项正确;西周的分封制和商朝内外服制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够强大,A项不符史实,排除A项;商周时期属于中国古代早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项不符史实,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排除D项。故选C项。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隋唐时期,西域的昭武九姓胡人大批东迁进入中原,他们依制纳税并充当府兵,有的人还出任朝廷官员 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理与内地一体化
B 辽、夏、金三个政权都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 不利于各民族政权间的文化交融
C 元朝由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进一步加强
D 明朝在北部边塞沿长城设置了九个重要军事重镇,史称“九边” 不利于长城内外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
A.A B.B C.C D.D
2.(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下图是1953年在泉州发现的一处墓碑的残碑。经学者考证,部分碑文为:“……至于大德三年(1299年)内,悬带金字海青牌面(元朝颁发给使者的凭证),奉使火鲁设思田地(伊利汗国)勾当,蒙呤赞(伊利汗国君主)大王特赐七宝货物,呈献朝廷,再蒙旌赏……”据此可知( )
A.泉州是元朝重要的贸易港口
B.元朝与伊利汗国贸易很频繁
C.元朝海上丝绸之路非常发达
D.元朝与伊利汗国有官方往来
二、材料分析题
3.(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女真封建化
材料 女真族是中国东北部少数民族。7世纪初更名为“靺鞨”,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最为强盛。粟末靺鞨先后派使臣朝唐达132次,向唐朝求学,其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照搬唐朝。五代时期,黑水靺鞨将名字改为“女真”,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政治上推行勃极烈制度(氏族贵族议事机构),军事上推行猛安谋克制,文化上将汉人正楷和女真语言杂糅创制“女真大字”。金太宗即位后,模仿辽、宋之制,设立科举制度以取士。金熙宗时期,废除女真旧制,由三省制度取代勃极烈制度。君主继承方式由传统的兄终弟及改为父子相传。海陵王完颜亮即位后,金国迁都至中都,金国政治中心从女真族故地转移到了中原汉人居住的地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金世宗时期做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遇到灾年,则免除租税,减免劳役。宋金议和后,金陆续恢复并增设了与南宋、西夏的榷场,保证了国内经济、贸易的稳定发展。在文化上,世宗采取兼容并蓄的做法,既不抛弃女真文化,又利用、吸收汉文化以提高女真民族的文化水平。
(1)依据材料,概括女真族封建化的特点及措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女真族封建化的意义。
参考答案
1.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由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使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进一步加强,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C项正确;仅从少数民族内迁及出任政府公职,并不能说明当时对边疆管理与内地的一体化,且当时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政策是羁縻政策,排除A项;少数民族对汉字的模仿有利于民族之间的融合,排除B项;九边重镇是明朝同蒙古残余势力防御作战的重要战线,对于防止蒙古入侵及推动长城内外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根据题干“悬带金字海青牌面(元朝颁发给使者的凭证),奉使火鲁设思田地(伊利汗国)勾当”、“蒙呤赞(伊利汗国君主)大王特赐七宝货物,呈献朝廷”可知,元朝派遣使者前往伊利汗国,伊利汗国将货物呈现给元朝,D项正确;A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材料并不能说明泉州是重要的港口,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元朝与伊利汗国之间有官方往来,并不是贸易往来,排除B项;C项表述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元朝海上贸易的情况,材料只能体现出元朝与伊利汗国之间有官方往来,排除C项。故选D项。
3.(1)特点:时间长,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并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主要由统治者推行。
措施:政治方面,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官制;选官方面,设立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经济方面,大力发展农业,轻徭薄赋;增设榷场;文化上注重吸收汉文化提高女真民族文化水平。
(2)意义:加强中央集权,扩大了金的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安定,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培养了人才;加强了民族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7世纪初更名为‘靺鞨’”“金太宗即位后,模仿辽、宋之制,设立科举制度以取士”可知,时间长,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根据材料“政治上推行勃极烈制度(氏族贵族议事机构),军事上推行猛安谋克制”可知,并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从推行的力量来看,主要由统治者推行。措施:根据材料“政治上推行勃极烈制度(氏族贵族议事机构),军事上推行猛安谋克制”可知,政治方面,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官制;根据材料“模仿辽、宋之制,设立科举制度以取士”可知,选官方面,设立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根据材料“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可知,经济方面,大力发展农业,轻徭薄赋;根据材料“金陆续恢复并增设了与南宋、西夏的榷场”可知,增设榷场;根据材料“在文化上,世宗采取兼容并蓄的做法,既不抛弃女真文化,又利用、吸收汉文化以提高女真民族的文化水平”可知,文化上注重吸收汉文化提高女真民族文化水平。
(2)意义:根据材料中政治上的措施来看,加强中央集权,扩大了金的统治基础;根据材料中的经济措施来看,有利于社会安定,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根据材料中的文化措施来看,培养了人才;根据材料中的民族交往措施来看,加强了民族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世界古代文化中有两部著名的史诗,一部被称为“写在泥板上的英雄史诗”,另一部史诗中“诸神和英 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它们诞生的区域位于图中(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有学者认为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相互交往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农耕世界向外扩展,把周边的游牧世界纳入其文明体系。一种是游牧民族冲入农耕世界,以定居或建立政权的方式融入其文明体系。下列史实属于后一种方式的是( )
A.古代埃及文明向西亚地区的扩展
B.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向周边扩张
C.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周边建立城邦
D.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建立王国
3.(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公元2世纪的演说家阿利斯提德描述罗马城:“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可能出现在这一时期罗马的商品有( )
①丝绸和象牙②罗盘和望远镜③番茄和玉米④铁器和马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下面的叙述与图中的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处诞生了佛教
B.②处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C.③处为统治者修建外形形似汉字“金”字的陵墓
D.④处诞生了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等杰出的历史人物
5.(2023·北京通州·统考一模)亚历山大城始建于公元前332年,是按其奠基人亚历山大大帝命名的,作为当时马其顿帝国埃及行省的总督所在地。之后,亚历山大城成为托勒密埃及王国的首都,并很快就成为古希腊文化中影响较大的城市。由此可以推测出
①希腊文化中心东移 ②战争客观上造成不同文化碰撞与交锋
③埃及文化深受西亚文化的影响 ④北非文化被希腊文化所取代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所学,“写在泥板上的英雄史诗”是两河流域的《吉尔伽美什史诗》。“诸神和英 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①在两流域,④在古希腊地区,C项正确;②在北非埃及地区,③在印度,排除AB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世纪以后,罗马帝国日渐衰败,日耳曼人逐渐渗入并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日耳曼人建立了一系列王国,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上述史实符合题干中“游牧民族冲入农耕世界,以定居或建立政权的方式融入其文明体系”的情形,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古代埃及文明向西亚地区的扩展”属于题干中“农耕世界向外扩展”的情形,不符合设问角度,排除A项;“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向周边扩张”也是属于“农耕世界向外扩展”,不符合设问角度,排除B项;“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周边建立城邦”属于海洋文明向外扩展,与所材料述“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相互交往”这一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罗马对外不断扩张,周边地区的货物和产品都可汇集于罗马城,如象牙、铁器和马匹等等,而丝绸是通过丝绸之路流入到罗马,因此,可能出现在这一时期罗马的商品有①④,D项正确;罗盘(指南针)于13世纪从中国传入欧洲,与材料时间不符;番茄和玉米作为美洲作物,在新航路开辟后才引进到欧洲。因此,②③不可能出现在此时的罗马,排除ABC项。故选D项。
4.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是两河流域,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其中古巴比伦王国位于两河流域,B项正确;①位于非洲,而佛教诞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排除A项;③位于阿拉伯半岛南端,而金字塔位于北非的埃及,排除C项;④位于古印度,而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等杰出的历史人物是地中海文明的代表,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之后,亚历山大城成为托勒密埃及王国的首都,并很快就成为古希腊文化中影响较大的城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34起,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对东方国家进行侵略战争,对亚洲文明造成一些毁坏性的破坏,但是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双方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许多希腊人移民到了西亚,其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促进希腊文化中心东移,①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给被征服地区各族居民带来破坏和灾难,但使希腊文明与古老的东方文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冲撞与交融,即客观上造成不同文明的碰撞,②正确;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埃及文化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③错误;亚历山大东征过程中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但北非文化没有被希腊文化所取代,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中国近现代史(选择)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1953年上半年,我国部分地区小麦遭受冻灾,粮食供应紧张;但国家为了鼓励农民种植棉花、麻类等工业所需的原料作物,又相对地减少了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简称“统购统销”。“统购统销”政策出台的背景是( )
①“一五”计划开展,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③粮食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④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共同纲领》第55条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有利于 ( )
A.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 B.开展同亚非各国友好合作
C.实现同西方大国关系突破 D.构建结伴而不结盟的外交
3.(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1848年,徐继畬撰成《瀛寰志略》一书。以下是摘编自该书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近代早期有识之士( )
①增加了国人对西方史地知识的了解
②提出了“自强”“求富”的目标
③已经关注到英国进行殖民侵略活动
④主张借鉴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4.(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下列图文信息反映了( )
1915年《申报》刊登的广告启事 1927年《申报》头版刊登的广告
注:固本肥皂厂于1921年由项松茂(浙江宁波鄞县人)接手,改名为“五洲固本皂药厂”,因其肥皂质好价廉,销量大增。
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②日德在华势力的日益增长
③报刊广告折射出历史变迁 ④提倡国货的爱国热情高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有学者指出:“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一个历史转型期。”在这段时期里,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改造中国社会,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下列“选择”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A.宋教仁通过议会斗争来追求民主政治
B.陈独秀通过思想革新来反对专制愚昧
C.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来救亡图存
D.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指导革命
6.(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下图是某学者针对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绘制的示意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经济改革源于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
B.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心
C.改革侧重于扩大国有企业的自主权
D.我国因此形成了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7.(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外交成就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下列属于这一阶段的是( )
A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抗美援朝战争 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法正式建交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C “求同存异”原则 中日两国建交 与苏联关系正常化
D “真、实、亲、诚”原则 “一带一路”倡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A B.B C.C D.D
8.(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对下列一组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人物的言论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上览之,得以资治术;士览之,得以识变通;商农览之,得以通有无。”
②“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③“人人得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隔,君不甚尊,民不甚贱,而联若一体者,是无法之胜也。”
④“我们要在国会里头获得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退而在野,也可以严密地监督政府。”
A.①③④②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9.(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以下资料摘录自《榆林党史与方志》记录的毛泽东在某年的一段行程,该行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
3 月 18 日,离开了延安 3 月 25 日,在高家唸村签发了青化砭战役战报 7 月 1 日,在小河旮旯沟召开纪念七一大会 8 月 3 日,在曹家庄村开会统一意见,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都不过黄河 9 月 23 日,到达神泉堡村,发表《中国土地法大纲》等重要文件
A.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B.敌后战场成为全国抗战主战场
C.国民党发起对解放区重点进攻 D.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
10.(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下面是关于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的介绍,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
由共产党人倡议,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在广州主办 1924-1926 年共开办六届。学员毕业后,大多回到原籍农村向农民宣传革命理论,开展农民运动 学员中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占多数,其他为进步学生、青年运动积极分子等 彭湃、毛泽东先后主持,并讲授《马列主义浅说》《中国农民问题》等课程
①是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
②推动国民革命深入开展
③推动马克思主义由城市向农村传播
④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星星之火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李大钊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写道:“法兰西之革命,非独法兰西人心变动之表征,实十九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通心理变动之表征。俄罗斯之革命,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显兆,实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显兆。”“俄罗斯之精神,将表现于东西二文明之间,为二者之媒介而活动”。对上述李大钊的说法理解正确的有( )
①俄罗斯是文化交流桥梁
②法国革命颇具传播效应
③革命推动社会新陈代谢
④两国革命根本属性相同
A.① B.③ C.①② D.③④
12.(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时局图》问世于1898年。到1904年的数年间,漫画及其画题进行过多次修改,有的版本图中左上方有一首题诗。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在下面四个选项中,最贴近做这幅漫画题诗的是( )
A.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
B.尧天到此日方中,万国强由法变通。惊喜天颜微一笑, 百年前亦与华同。
C.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今宜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D.旗翻光复照神州,虎踞龙蟠拥石头。但使江东王气在,共和民政自千秋。
13.(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下列材料反映的史实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粮食税,是从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迫使我们所实行的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向正常的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的一种形式。”
②“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目前中国大多数地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仍具有旺盛的生产力。”
③“(墨西哥)国家领土范围内土地与水流之所有权本属国家……应采取必要措施以分散大地产。”
④“(接受本章程的国家)决心加强它们分别的和集体的行动以提高共同福利,为此建立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A.②④①③ B.③①④② C.③②①④ D.①④②③
14.(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根据资料信息判断,此时处于( )
军阀豪绅地主,到处压迫穷人。利用国民政府,要捐要税不停。
地主白占土地,厂主垄断资本。大家要免痛苦,只有参加革命。
豪绅地主土地,一律分给农民。工人组织工会,快同厂主斗争。
大家一致努力,完成中国革命。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期
C.抗战之相持阶段 D.人民解放战争中
15.(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告示牌是用来引起人们关注,以警示人们某种特定信息,从而达到告知目的的牌子。这是1914年曾在北京天安门前竖立的一个告示牌。对此告示牌的解释准确的是( )
A.清帝退位仍居住在紫禁城内廷 B.皇家禁地彰显着皇权至尊威严
C.袁世凯于太和殿举办登极庆典 D.为保护当世规模最大的宫殿群
16.(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1942年10月,某报刊“择当前重要问题”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参与者“遍及农工商学军政各界及男女老幼同胞”。部分问题与结果统计如下:以上信息反映出( )
问题 结果(%)
你认为中国抗战,究竟能不能得到最后胜利 能 (99.5) 未置可否(0.5)
你主张联合国家,应该先以全力解决德国,还是先以全力解决日本 日本(69.4) 德国(30.6)
你认为在抗战胜利以前,有无召集国民大会之必要 有(57.5) 无(42) 未置可否(0.4)
①民众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
②国内外形势变化增强中国抗战信心
③社会各界呼吁成立联合政府
④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的时机已成熟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以助推新时代强军兴军伟大征程为目标,学界加大了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的研究,并取得了众多优秀的研究成果。依据历史发展演进过程,下列研究主题排序正确的是( )
①敌后作战组织实施与实际效果
②解放城市及恢复经济发展生产
③创建和领导人民军队走出危机
④捍卫国家安全与出兵决策研究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
18.(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下表为1978年和199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占比。数据反映了( )
经济成分 1978年 1996年
国有经济 56% 40.8%
集体经济 43% 35.2%
私营经济 (含外资企业) 1% 24%
A.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成型
C.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主体地位 D.中国已成为外向型经济国家
19.(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他将中国降为万国之一;对西方各国基本上不用“夷”字。甚至对于鸦片战争的肇事者英国,也不称英夷,而是称为英吉利。此外,他还详细地介绍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说明徐继畬( )
①对世界的认知较为客观 ②极力推崇西方文化
③摒弃了传统的“华夷”观 ④是近代中国能够正确地看待世界的“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栉风沐雨,波澜壮阔。在《新中国外交70年:回顾与思考》一文中,将新中国70年的外交分为七个阶段。如下表。反映新中国的外交( )
时间 外交理念与实践变迁
1949—1958 年 一边倒
1959—1968 年 反帝必反修(修正主义)
1969—1978 年 反对苏联社会帝国主义
1979—1988 年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1989—1998 年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1999—2008 年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2009—2019 年 积极进取,互联互通
①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的外交理念逐渐变化②受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影响,不断调整外交政策
③始终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等目标服务④始终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外交活动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内容。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
时间 内 容
1927-1937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1942-1946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1947-1949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950-1952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①随着革命主要任务变化而改变 ②始终将阶级矛盾置于首要地位
③贯彻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针 ④关心广大穷苦农民的切身利益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在北京和巴黎同时发表了建交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公报虽然只有两句话,但被西方舆论形象地称之为“一次外交核爆”。中法建交( )
A.执行了“另起炉灶”的方针 B.瓦解了二战之后的国际格局
C.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思想 D.改善了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
23.(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1954 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并推动会议通过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宣言。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明中都郑重地写入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些外交活动( )
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环境
②推动不结盟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③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
④是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的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4.(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下列材料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万里出征,抬棺死战,驱外掳于西域,为民族第一功臣”
②“身为重臣,两万万两之款从何筹措;中国台湾一省送与外人,失民心,伤国体”
③“顷接京电,惊悉青岛主持签字噩耗,五衷摧裂,誓难承认!”
④“血钟一鸣,义旗四起,拥甲带戈之士遍于十余行省”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④①②③ D.①②④③
25.(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出了一则广告, 四川省宁江机床厂发出了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的信息,迅速使该厂积压的机床成为畅销产品,变产销脱节为双方满意。由此可以看出( )
A.经济特区的设立打开了国外市场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C.企业的经营和市场意识有所增强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26.(2023·北京通州·统考一模)今天所称的洋务运动有过好多名目,可以说有名有字有号。洋务运动是一个反映时代的概念,它概括了近代历史一个阶段中所出现过的活动和事物,本无褒贬之义。相比之下,稍明新旧区分应该是
A.同治中兴 B.清末新政 C.夷务运动 D.同光新政
参考答案
1.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购统销政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主要经济政策之一。目的在于打击城乡资本主义势力,保障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稳定市场物价与供求关系。其背景是“一五”计划开展,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粮食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①③符合题意;根据材料“1953年上半年,我国部分地区小麦遭受冻灾,粮食供应紧张”可知,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④符合题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于1954年,时间不符,②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②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审查国民党政府签订的的各项条约和协定,根据不同情况予以承认、废除、修改或重订,即另起炉灶的方针,有利于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A项正确;材料否定的是国民党的外交,与开展同亚非各国友好合作无关,排除B项;当时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等敌对政策,排除C项;结伴不结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外交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通过观察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40年代的《瀛寰志略》中,绘制英国地图、介绍英国政治和外交,反映出近代早期有识之士努力增强国人对西方史地知识的了解,书中介绍了英国对南亚的扩张,说明有识之士关注英国的殖民侵略活动,说法①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提出“自强”“求富”目标的是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材料并未体现徐继畬主张借鉴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说法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D三项。故选C项。
4.C
【详解】依据材料“固本肥皂厂于1921年由项松茂(浙江宁波鄞县人)接手”,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固本肥皂厂作为民族企业,体现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报刊上登载的广告,体现报刊广告折射出历史变迁以及“完全国货”,体现出提倡国货的爱国热情高涨,①③④C项正确;仅从报刊上登载的广告,无法得出日德在华的势力状况, ②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指导革命的时间应该在1924年1月,不符合材料所讲“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间,即1911年10月10日---1919年5月4日,符合题意,选择D项;宋教仁通过议会斗争来追求民主政治一事发生在1912年12月,符合材料所提及时间及材料所讲“……改造中国社会,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陈独秀通过思想革新来反对专制愚昧一事发生在1915年9月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符合材料所提及时间及“……改造中国社会,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来救亡图存一事开始于1919年《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上,他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符合材料所提及时间及“……改造中国社会,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要调整企业和政府的关系,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以及调动工人的积极性,说明该学者主张改革侧重于扩大国有企业的自主权,C项正确;1995年,世贸组织正式成立,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十四大提出的,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项;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时间是1949年至1978年,其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是在1953年,中法正式建交是在1964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是在1971年,B项正确;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排除A项;与苏联关系正常化是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C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2015年提出,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上览之,得以资治术;士览之,得以识变通;商农览之,得以通有无。”出自洪仁玕《资政新篇》;“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出自陈独秀的《吾人最后之觉悟》;“人人得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隔,君不甚尊,民不甚贱,而联若一体者,是无法之胜也。”出自严复的《原强》;“我们要在国会里头获得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退而在野,也可以严密地监督政府。”出自民国初年宋教仁的主张。因此先后顺序为①③④②,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9.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化砭战役与其后的羊马河战役、蟠龙战役并称陕北的“三战三捷”,这三战,打破了国民党军3个月内结束陕北战事的企图,稳定了西北局势,在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根据材料“3 月 25 日,在高家唸村签发了青化砭战役战报”可知,材料中的历史背景是国民党发起对解放区重点进攻,C项正确;材料事件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非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排除AB项;D项与七届二中全会有关,是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项。
10.A
【详解】根据“1924-1926 年”可得出这一时期正值国共合作时期,这是由共产党人倡议,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在广州主办,说明讲习所也是第一次合作的产物,推动国民革命深入开展。①②正确;结合“彭湃、毛泽东先后主持,并讲授《马列主义浅说》《中国农民问题》等课程”及所学可得出,讲习所的学员中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占多数,其他为进步学生、青年运动积极分子等,③正确;①②③A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是在国民革命失败后,因此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合,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据材料信息“法兰西之革命,非独法兰西人心变动之表征,实十九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通心理变动之表征。俄罗斯之革命,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显兆,实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显兆”,李大钊认为法国大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都推动了世界的发展,是“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显兆”,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俄罗斯之精神,将表现于东西二文明之间,为二者之媒介而活动”反映的是俄罗斯之精神是东西文明交流的媒介,并非俄罗斯,①不符合题意;法国革命颇具传播效应只是材料中的一部分,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性质为资产阶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两者根本属性不同,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时局图》描绘了列强在中国强租租借、划分势力范围的情况,“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今宜醒,莫待土分裂似瓜”体现了列强试图瓜分中国,《时局图》通过对其形象的描述,试图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C项正确;“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为三元里人民抗英,不符合《时局图》的主要内容,排除A项;“尧天到此日方中,万国强由法变通。惊喜天颜微一笑, 百年前亦与华同”反映的是维新变法,不符合《时局图》的主要内容,排除B项;“旗翻光复照神州,虎踞龙蟠拥石头。但使江东王气在,共和民政自千秋”反映的是辛亥革命,不符合《时局图》的主要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于1918年;②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于1978年;③1917年墨西哥宪法颁布,宪法规定“(墨西哥)国家领土范围内土地与水流之所有权本属国家……应采取必要措施以分散大地产”;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章程是于1945年颁布,④属于该章程的内容。因此,按时序排列为③①④②,B项正确;ACD项排序错误,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据材料中“利用国民政府”“豪绅地主土地,一律分给农民”信息可知,时间上应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内容为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据此可知此时期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B项正确;国民大革命时期没有国民政府,排除A项;抗战时期团结地主,在农村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排除C项;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并非土地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根据告示牌上的文字“行人不准由此处往北,行人不准在此处停留”,结合所学知识,1912年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根据之前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清朝的皇室可以继续在紫禁城当中居住,一直到1924年,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将清帝溥仪等人赶出了紫禁城,A项正确;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1914年为中华民国时期,“皇权至尊威严”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在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排除C项;1914年设告示牌主要是政治原因,清朝皇室依然居住在这里,并不是为了保护文物,排除D项。故选A项。
16.A
【详解】通过阅读表格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下半年,社会各界、男女老幼纷纷参与有关抗战、建国等时政问题的问卷调查,并且绝大多数认为中国抗战能够最后胜利,反映出民众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以及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等国内外形势变化影响,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有所增强,说法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社会各界呼吁成立联合政府与近一半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必要召集国民大会不符,百团大战早在1940年底已结束,说法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BCD三项。故选A项。
17.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敌后作战组织实施与实际效果”属于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城市及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属于解放战争时期;“创建和领导人民军队走出危机”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1927年南昌起义时期;“捍卫国家安全与出兵决策研究”属于新中国成立后抗美援朝时期。综上所述,排序正确的是③①②④,D项正确;ABC项按照时间排序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18.A
【详解】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从1978年公有制经济占很大比重,私营经济占1%,到1996年转变为私营经济占24%,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到1996年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格局,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A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B项;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主体地位,我国的社会性质也将发生变化,不符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C项;外向型经济要以扩大出口为中心,材料显示的是国内生产总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占比,无法得出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19.D
【详解】从材料中徐继畬对中国及西方各国的态度来看,徐对世界的认知较为客观,并抛弃了传统的“华夷”观 ,①③符合题意;徐继畬虽然主张向西方学习,但是并未极力推崇西方文化, ②不符合题意;徐继畬作为新思想萌发的代表,是近代中国能够正确地看待世界的“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④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20.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中国外交由初期的一边倒,发展到后来的无敌国外交,说明的是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的外交理念逐渐变化,①符合题意;受到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瓦解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影响,新中国不断调整外交政策,②符合题意;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为主,即始终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等目标服务,③符合题意;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外交活动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④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21.C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10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地区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了革命政权,开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1947年开始的解放区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1950年实行的土改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综上所述,可看出共产党调整其调整的主要依据是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①正确。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是首要地位,②错误。每个时期基本上贯彻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土地政策,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③正确。土地政策的调整符合了农民的切身利益,④正确。①③④正确,C项正确;②错误,排除A项;②错误,排除B项;②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22.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决定建立外交关系,在西方舆论引起重大反响,结合所学知识,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一边倒”、“打扫赶紧屋子再请客”和“另起炉灶”三大外交方针,而中国和法国两个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在1964年建立外交关系,说明我国的外交已经超越了意识形态外交,得益于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提出的的“求同存异”,有利于推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C项正确;“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党政府与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二战后美苏冷战,形成了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91年苏联解体意味着两极格局瓦解,排除B项;中美关系缓和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D项。故选C项。
23.B
【详解】根据材料“1954 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并推动会议通过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宣言。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明中都郑重地写入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结合所学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对新中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它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动,突破美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参与国际事务的有力武器,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处理相互关系中实行对等的相互约束和自我约束,也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环境。①、③正确,B项正确;此时还未产生不结盟运动,1961年成立不结盟运动,无法得出推动不结盟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②错误,A项含有②,排除A项;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访问印度和缅甸不属于以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的体现,④错误,C项含有④,排除C项;④错误,D项含有④,排除D项。故选B项。
2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时曾抬棺出征,① 时间是187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要赔款2亿两白银,台湾被割让给日本,②时间是1895年,巴黎和会上,战胜国决定由日本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青岛的特权,北洋政府准备接受这一决定,这一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③时间是1919年,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④ 时间是1911年,正确时间顺序应为①②④③ ,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25.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出了一则广告, 四川省宁江机床厂发出了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的信息,迅速使该厂积压的机床成为畅销产品,变产销脱节为双方满意。”可知,四川省江宁机床厂作为国有企业,在《人民日报》上刊登广告,使得销量增加,这体现出对市场的利用,体现出企业的经营和市场意识有所增强,C项正确;1980年开始设立经济特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92年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6.D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一个反映时代的概念,它概括了近代历史一个阶段中出现过的活动和事物,稍明新旧区分应该是同光新政,是同治、光绪两朝的中兴事件,符合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存在时间,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统治,D项正确;同治中兴是随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而产生的名称,寄托了满清王朝的希望,没有体现“稍明新旧区分”,排除A项;清末新政是20世纪初,不符合洋务运动的时间,排除B项;道光起,称与西人有关的交涉,对外贸易等事务为夷务,夷务不同于洋务,排除C项。故选D项。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章节综合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人口问题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历史上户口登记的人口数字与实际人口数字相符吗 ”教师展示了一张示意图,要求学生作出相关分析。在学生答案中,与示意图中的“ ”的出现具有相关性的是( )
①大索貌阅②邻保制度③户帖黄册④摊丁入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此后,各地纷纷响应。至1959年,全国兴修了5200多座烈士陵园、公墓等纪念性设施。此外,还积极举行纪念仪式、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并制定烈士褒扬抚恤的政策法规。这些举措( )
①践行了“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号召
②激发了人民保家卫国、建设祖国的热情
③有助于培育爱国奉献的社会价值观
④初步奠定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础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3.(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范)文正公自政府出,归乡”,买下良田千亩,“号曰义田,以济养群族”,又设义宅、义学,教养咸备。后人赞之曰:“自家而国,则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已。”此后,颇多士大夫仿效,政府还减免了一些义田的赋税及差役。这反映了宋朝( )
①社会治理主要由政府实施 ②宗族的救助方式较为多样
③士大夫阶层具有家国情怀 ④政府对社会救济给予鼓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北魏孝文帝曾下诏“……民有病者,所在官司遣医就家诊视,所需药物任医量给之”;宣武帝时,又命太医署“于闲敝处别立一馆,使京畿内外疾病之徒,成令民住,严敕医署,分师疗治,考其能否而行赏罚”。由此可知北魏( )
①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医疗救助体系 ②政府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
③医疗管理已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④出现国家建设的医疗机构,缓和了社会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参考答案
1.C
【详解】据材料信息,出现四个方框的时间分别为,两汉时期、隋唐时期、明清时期,这四个时期实际人口与统计人口相差较少,推动隋唐时期的原因是大索貌阅,①符合题意,推动明清时期的户帖黄册,③正确,大索貌阅、户帖黄册通过加强对户籍的管理使得实际人口与统计人口相差较少,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隐瞒人口少缴纳赋税的现象消失,推动了实际人口与统计人口相差较少,④符合题意,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邻保制度是基层治理的组织,与统计人口无关,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D项;①符合题意,排除B项。故选C项。
2.D
【详解】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国各地纷纷开展纪念人民英雄、拥军优属活动,政府专门制定褒扬抚恤烈士的政策法规等,有利于激发人民保家卫国、建设祖国的热情,有助于培育爱国奉献的社会价值观,说法②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直到20世纪80年代,党和国家才提出“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号召,大力开展优抚活动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础的奠定无关,说法①④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C三项。故选D项。
3.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范仲淹归乡后,带动士大夫纷纷置办义田、义宅、义学等,救济、教养族人,反映出宋朝宗族救助方式的多样性和士大夫阶层具有家国情怀,北宋政府减免义田赋税、差役的做法,说明政府鼓励社会救济活动,说法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社会治理主要由政府实施与范仲淹归乡后带动士大夫赈济族人等不符,说法①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C三项。故选D项。
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当时医疗救助体系并不完善,①错误;从材料中孝文帝及宣武帝对百姓救治的态度来看,体现的是政府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②符合题意;医疗管理达到较高的水平不符合当时的史实,③错误;根据材料“……民有病者,所在官司遣医就家诊视”“于闲敝处别立一馆,使京畿内外疾病之徒,成令民住,严敕医署”可知,当时出现国家建设的医疗机构,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④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①③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经济与社会生活(选择)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张之洞任湖广总督18年,1908年于黄鹤楼留下一副名联:“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先从江汉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对这副名联认识正确的是( )
A.中国近代化从湖北武汉起步 B.清末新政取得巨大成功
C.政府措施推进了交通近代化 D.中国铁路事业赶上欧洲
2.(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在小亚细亚东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赫梯人墓葬中出土了一把铜柄铁刃匕首,经科技检测为人工冶炼制品,之后此类制品在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和古埃及遗址出土的逐渐增多。农业已成为主要生产部门的古赫梯帝国凭借锋利坚韧的铁器和轻便快速的马拉战车等,一度与埃及争夺霸权。由此可以得出( )
①赫梯人首创人工冶铁技术 ②铁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③古代铁器曾经应用于战争 ④冶铁技术在亚欧地区普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元代中书右丞卢世荣奏请实行由官方出钱出船、委托商人经营的“官本船”政策,“于泉、杭二州立市舶都转运司……有其利七,商有其三。禁私泛海者,拘其先所蓄宝货,官买之。”元世祖下令“从速施行”。该政策( )
A.促进了大运河的重新开通
B.通过官营海外贸易以增加财政收入
C.表明元朝走向了闭关自守
D.开创了官督商办的股份制经营形式
4.(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下图是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的主体育场——卢赛尔体育场。卡塔尔是最早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2016年中国铁建与当地公司组成联合体中标卢赛尔体育场项目。同时,全球20多个国家的110家企业、7000 多名建设者也参与了该体育场的建设。该体育场的修建( )
①反映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②体现了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
⑧是东南亚国家联盟合作的成果
④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
1.C
【详解】张之洞对联上联追忆历史,把江汉也即湖北地区说成是中华创业的起点,下联“轨”指的是引进了铁路,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正式通车,“文”是指请进来了外国教习和派出去了留学生,“不觉亚欧遥”指的是张之洞认为,经过多年洋务建设,武汉地区的发展水平与日本和西欧的差距已经不远了,“交通文轨”与交通近代化有关,C项正确;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最早从受西方影响较深的沿海地区开始,排除A项;题干中张之洞得意于自己任内湖北地区洋务建设的成就,而非肯定清末新政的成绩,排除B项;当时中国铁路事业仍然与欧洲存在差距,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材料“农业已成为主要生产部门的古赫梯帝国凭借锋利坚韧的铁器和轻便快速的马拉战车等,一度与埃及争夺霸权”体现的是当时铁器的使用对当时古赫梯帝国国力的影响,并且利用生产出来的铁器兵器同埃及争夺霸权,因此可知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仅材料信息是无法得出赫梯人首创人工冶铁技术的结论,①错误,排除AB项;当时铁器尚未普及,④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元朝初年,统治者决定设立市舶都转运司,发展官方出钱出船、委托商人经营的“官本船”,打击海外走私活动,目的在于通过官营海外贸易以增加财政收入,B项正确;促进了大运河道的开通与“禁私泛海者”等不符,排除A项;打击海外贸易中的走私活动,不能说明元朝走向了闭关自守,排除C项;直到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时,中国才出现官督商办的股份制经营形式,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卢赛尔体育场是由全球20多个国家参与建设的,7000多名建设者来自世界各地,反映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发展,①正确;全球共同参与体现了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②正确;材料只提到全球20多个国家,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合作无关,③错误;全球多个国家汇聚卡塔尔,有利于促进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④正确。①②④正确,③错误,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世界史(选择)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下列对两幅图片所反映历史信息之间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15世纪的佛罗伦萨》 《岩间圣母》(达·芬奇)
A.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成为世界商贸中心
B.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人的思想解放
C.摆脱宗教束缚,体现了以“人”为中心
D.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以理性主义为指导
2.(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保持在人口比例的25%—30%。《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在1979年到1997年间,(以英美为首的发达国家)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38%,但是一个中等收入之家的收入只增加了9%。最富裕的1%家庭的收入增长了140%。最上层的1%家庭的收入在1979年是中等收入家庭的10倍,1997年达到23倍。”上述现象表明西方发达国家( )
A.经济在“滞胀”中倒退 B.中间阶层成为国家主导
C.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D.基本矛盾已经发生变化
3.(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国联盟约》规定:“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影响联盟任何一会员国与否,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适当有效之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所定之规约而从事战争者……应即视为对于所有联盟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材料说明国联( )
A.试图以“集体安全”方式维护一战后的和平
B.开创用国际会议等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C.协调了一战后美日在中东和亚太地区的矛盾
D.决议中“全体一致”原则有效维护世界和平
4.(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1861年俄国沙皇签署法令宣布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得到一块份地和宅园地,但要向地主交纳赎金,且受村社制的束缚,农民自由择业、迁居受到限制;1872年日本天皇宣布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新兴地主和富农的土地私有权,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并颁布地税改革法令,保证农民人身、移居及职业的自由。据此推断( )
A.日本在改革前经济发展程度要明显优于俄国
B.俄国由于沙皇专制统治导致十月革命的爆发
C.日本和俄国的改革因内容不同导致性质不同
D.两国改革不同程度推动了各自资本主义发展
5.(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下列史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银行宗旨在于……通过在基础设施及其他生产性领域的投资,促进亚洲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财富并 改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②“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对于……大西洋宪章内所载宗旨与原则的共同方案业已表示赞同……现在或可能 将在战胜希特勒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得加入上述宣言。”
③“彼等(美洲人)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不杀人,捕人,不谙武器……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 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成为西班牙臣民。”
④“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这张铁幕后面坐落着所有中欧、东欧古老国家的首都……全都位于苏联势力范围之内。”
A.②④③① B.③①②④ C.②③①④ D.③②④①
6.(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世界古代文化中有两部著名的史诗,一部被称为“写在泥板上的英雄史诗”,另一部史诗中“诸神和英 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它们诞生的区域位于图中(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1921 年春,列宁提出在苏俄实施国家资本主义,租让制就是措施之一,如“(石油租让)能供给我们几 百万普特的煤油……农民将拿他们的余粮来换取这种煤油……这样我们就有可能立即改善全国的生活状 况”。这表明,苏俄的国家资本主义( )
A.严重损害农民的经济利益
B.利用商品和市场发展经济
C.导致农业发展落后于工业
D.演变为“新经济体制”改革
8.(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它“修筑了通向全国的驿道,驿站要塞和烽火台及两条干线和无数支线将全国联成一个整体;没有铁器、文字、不使用货币……这一切不妨碍其成为拥有先进农业技术的16世纪的集权帝国”。这一帝国是( )
A.波斯帝国 B.罗马帝国 C.印加帝国 D.蒙古汗国
9.(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2023 年2月7日,网友写到“224年前的今天,中国历史上存在感最强、写诗最多的乾隆皇帝在养心殿去世”;有人回应“美国的也在这年去世。他们竟是同时期的人,这真不可思议。”推测提到的这个美国人可能是( )
A.大卫·休谟 B.爱德华·琴纳 C.乔治·华盛顿 D.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
10.(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下列材料反映的史实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粮食税,是从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迫使我们所实行的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向正常的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的一种形式。”
②“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目前中国大多数地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仍具有旺盛的生产力。”
③“(墨西哥)国家领土范围内土地与水流之所有权本属国家……应采取必要措施以分散大地产。”
④“(接受本章程的国家)决心加强它们分别的和集体的行动以提高共同福利,为此建立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A.②④①③ B.③①④② C.③②①④ D.①④②③
11.(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1793 年,法国下层妇女成立“革命共和派女性俱乐部”,目标是“武装自己,为保卫祖国做贡献”,要求 “宪法中关于男性普选权的条件应扩大到妇女身上”,贵族名媛沙龙、第三等级妇女代表团体也提出同样要求。年底,议会通过解散妇女团体的决议,但妇女的斗争并未停止,直至 1946 年宪法规定“在所有领域都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材料表明( )
①法国大革命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②大革命中不同等级妇女参与政治斗争
③拿破仑战争推动了政治文化的重构 ④公民民主权利在长期斗争中逐渐扩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玻利瓦尔(1783年一1830 年)被称为一生解放五国、做四国总统的“南美解放者”。他领导的拉美独立运动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
A.连绵不断纵贯南北的山脉为游击战提供条件
B.法国大革命风潮下的民族主义思想方兴未艾
C.宗主国葡萄牙的经济状况长期呈现出负增长
D.门罗主义设置了美洲与欧洲宗主国联系障碍
13.(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公元2世纪的演说家阿利斯提德描述罗马城:“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可能出现在这一时期罗马的商品有( )
①丝绸和象牙②罗盘和望远镜③番茄和玉米④铁器和马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1871一1873年,日本派出使节团出访欧美,随行人员记录了多国图书馆的情况。德国的“文库社”虽然归民众所有,“但是主要由政厅制定文库社的规则、选择图书和提供运转所需的经费。由于民众或者居住于州内的宗教派别的不同,各社多少存在一些差异。”材料可用于研究( )
①明治维新的特点②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推进
③人文主义的兴起④近代公共图书馆的运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5.(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有学者认为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相互交往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农耕世界向外扩展,把周边的游牧世界纳入其文明体系。一种是游牧民族冲入农耕世界,以定居或建立政权的方式融入其文明体系。下列史实属于后一种方式的是( )
A.古代埃及文明向西亚地区的扩展
B.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向周边扩张
C.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周边建立城邦
D.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建立王国
16.(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下面的叙述与图中的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处诞生了佛教
B.②处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C.③处为统治者修建外形形似汉字“金”字的陵墓
D.④处诞生了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等杰出的历史人物
17.(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史实 结论
A 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封君封臣制度 这是社会动荡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B 印加帝国的统治法包括: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编制详细的人口普查表;全国分为四大行政区,废黜地方首领世袭等 印加帝国被认为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成功的集权主义国家
C 西非的桑海帝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有两种。对被征服地区,行政长官由皇帝任命,可行使除司法权之外的一切权力;在帝国内部,两大行政区的长官均由皇帝近亲或亲信担任 桑海实行中央集权,最终确立了西非霸主的地位
D 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阿拉伯帝国贸易范围广泛,欧亚非各洲的各类商品汇聚,巴格达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桥梁
A.A B.B C.C D.D
18.(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如图是《和平与未来冲突的火种》漫画。图中右边四人分别为法、美、英、意四国领导人在出席完和会正准备离开凡尔赛宫。走在前面的法国代表克里蒙梭仿佛听到立柱后面有孩子的哭泣声。作者意图是( )
①认为巴黎和会未能有效的解决国际间的矛盾和争端 ②试图揭露法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③认为巴黎和会蕴含了德国复仇的种子 ④谴责法国对德国的严厉制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有学者认为王阳明和马丁·路德堪称早期近代历史潮流中的双子星塔,他们分别掀起了儒学革新和宗教改革。王阳明认为“人人皆可为圣人”;马丁·路德则主张“全体信徒皆教士”。他们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 )
①有助于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 ②是对各自传统思想的突破
③推动了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④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20.(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美国独立后,他提出全体人民无一例外地平等享有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实际权利;批评了孟德斯鸠关于立宪君主制的优越性以及共和政体在性质上适合领土较小国家的观点,认为土广民众的美国应该而且可以建立共和制;主张除一部分必须由联邦政府集中的权力以外,应当把国家权力分散到地方各级政府。下列对于托马斯 杰斐逊上述主张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继承发展了启蒙思想 B.否定了孟德斯鸠的主张
C.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 D.保障了全体居民的权利
21.(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华文明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刻影响,形成了特征非常鲜明的中华文化圈。下列中国周边国家的文明成果,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印度的种姓制度 ②高丽王朝的选官制度
③日本的语言文字 ④越南李朝的官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1950年1月,在美国的提议下,美英法等几个北约成员国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的国际组织——“巴黎统筹委员会”,它要求成员国严格控制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军事装备、原子能技术和设备以及军民两用的技术和产品。“巴黎统筹委员会”的成立( )
A.是为了应对来自“华约”的挑战
B.是“杜鲁门主义”的体现
C.标志着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形成中
D.直接导致了柏林危机发生
23.(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中古时期的西欧,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14 世纪初,法王腓力四世因教皇反对其强化王权的措施,派人袭击教廷,囚禁教皇,后来还将罗马教廷迁至法国小城阿维农。这说明( )
A.宗教改革强化了法国王权
B.教权影响了法国走向统一的进程
C.欧洲中世纪王权高于教权
D.法国的专制王权已经达到了顶峰
24.(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以下是不同时期拉美地区民族民主运动的部分史实,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时期 19世纪前期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二战后
事件 1804年海地独立;1822年巴西独立;到1826年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下许多地方独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阿根廷工人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萨瓦尔多共产党领导了主要由农民参加的全国性人民起义 1959年以卡斯特罗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推翻傀儡政权;1999年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①19世纪前期许多国家摆脱美国殖民统治而独立
②19世纪前期拉美独立运动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
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拉美国家普遍建成社会主义
④二战后拉美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迅速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2023·北京通州·统考一模)亚历山大城始建于公元前332年,是按其奠基人亚历山大大帝命名的,作为当时马其顿帝国埃及行省的总督所在地。之后,亚历山大城成为托勒密埃及王国的首都,并很快就成为古希腊文化中影响较大的城市。由此可以推测出
①希腊文化中心东移 ②战争客观上造成不同文化碰撞与交锋
③埃及文化深受西亚文化的影响 ④北非文化被希腊文化所取代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26.(2023·北京通州·统考一模)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拜占庭帝国对东斯拉夫人来说,就如同罗马帝国对日耳曼人所起的作用一样。”它主要说明
A.沙皇俄国的崛起削弱了拜占庭帝国统治
B.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
C.斯拉夫字母是对希腊字母的继承和改造
D.沙俄文化深受拜占庭帝国文化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5世纪的佛罗伦萨”“岩间圣母温柔典雅的形象”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对文艺复兴的描述,凸显的是人文主义,反映的是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人的思想解放,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商贸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排除A项;文艺复兴时期,并未完全摆脱宗教束缚,反抗的是教会对人性的束缚,排除C项;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38%,但是一个中等收入之家的收入只增加了9%。最富裕的1%家庭的收入增长了140%。最上层的1%家庭的收入在1979年是中等收入家庭的10倍,1997年达到23倍”可知,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虽有增长,但各阶层实际增长情况却不一样且差距很大,体现了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C项正确;经济滞胀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材料体现了“(以英美为首的发达国家)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38%”,说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排除A项;上述现象表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但不能体现中间阶层成为国家主导,在西方国家,是富有阶层主导国家,排除B项;西方发达国家基本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影响联盟任何一会员国与否,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适当有效之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所定之规约而从事战争者……应即视为对于所有联盟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可知,“集体安全”指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材料内容是对这一政策的说明,A项正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创用国际会议等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集体安全”,未体现国联是否能协调一战后美日矛盾,排除C项;材料说明国联试图以“集体安全”方式维护一战后的和平,未涉及“全体一致”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这两次改革使两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分别促进了两国的资本主义发展,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两国的改革内容,没有进行比较,并不能说明日本在改革前经济发展程度明显由于俄国,排除A项;俄国由于沙皇专制导致的是二月革命的爆发,排除B项;日本和俄国的两次改革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两次改革性质相同,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与亚投行有关,成立于2016年1月17日;②与《联合国家宣言》有关,发布于1942年;③与哥伦布发现美洲有关,其中1492年,哥伦布航队首次实现由西欧到达美洲;④与铁幕演说有关,发布于1946年3月5日。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正确排序是③②④①,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根据所学,“写在泥板上的英雄史诗”是两河流域的《吉尔伽美什史诗》。“诸神和英 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①在两流域,④在古希腊地区,C项正确;②在北非埃及地区,③在印度,排除AB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根据“(石油租让)能供给我们几 百万普特的煤油……农民将拿他们的余粮来换取这种煤油……这样我们就有可能立即改善全国的生活状 况”可得出新经济政策之下,可以利用商品交换来激发市场的活力,从而恢复与发展生产,B项正确;严重损害农民的经济利益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A项;农业发展落后于工业并不是由国家资本主义导致的,而是由优先发展工业的政策导致的,排除C项;“新经济体制”是是60年代的政策,与这一时期的新经济政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据材料“修筑了通向全国的驿道”“没有铁器、文字、不使用货币”和“先进农业技术的16世纪的集权帝国”及所学知识可知,印加帝国符合材料信息,印加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对地方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印加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但考古发现,印加帝国并没有使用铁器、没有文字也不使用货币,C项正确;波斯帝国的持续时间为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排除A项;罗马帝国使用铁器和货币,排除B项;蒙古汗国使指13世纪由蒙古乞颜部铁木真建立的蒙古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据材料“2023 年2月7日,网友写到“224年前的今天……乾隆皇帝在养心殿去世”可知时间为1799年,据所学知识可知,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的时间是1775年,在1799年去世,C项正确;大卫·休谟是启蒙运动时期英国的代表人物,其去世的时间为1776年,排除A项;爱德华·琴纳是欧洲采用牛痘接种法防治水痘的代表,其去世的时间为1823年,排除B项;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发明电话,其去世的时间为1922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于1918年;②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于1978年;③1917年墨西哥宪法颁布,宪法规定“(墨西哥)国家领土范围内土地与水流之所有权本属国家……应采取必要措施以分散大地产”;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章程是于1945年颁布,④属于该章程的内容。因此,按时序排列为③①④②,B项正确;ACD项排序错误,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1793 年,……目标是‘武装自己,为保卫祖国做贡献’”可知,法国大革命促进了下层妇女民族爱国意识的觉醒,①项正确;据材料“宪法中关于男性普选权的条件应扩大到妇女身上”,贵族名媛沙龙、第三等级妇女代表团体也提出同样要求。”可知,法国大革命中不同等级的妇女参与了政治斗争,②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拿破仑战争对法国政治文化的影响,③项错误;据材料“议会通过解散妇女团体的决议,但妇女的斗争并未停止,直至 1946 年宪法规定‘在所有领域都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可知,法国妇女在长期的斗争中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体现了民主权利在斗争中不断扩大,④项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玻利瓦尔领导的拉美独立运动时间为19世纪末19世纪初,此时期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法国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推动了拉丁美洲民族主义思想的传播,B项正确;玻利瓦尔领导的主要是西属拉丁美洲,宗主国是西班牙,同时也没有纵贯南北的山脉,排除AC项;门罗主义提出的时间是1823,时间在拉美独立运动迅速发展之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罗马对外不断扩张,周边地区的货物和产品都可汇集于罗马城,如象牙、铁器和马匹等等,而丝绸是通过丝绸之路流入到罗马,因此,可能出现在这一时期罗马的商品有①④,D项正确;罗盘(指南针)于13世纪从中国传入欧洲,与材料时间不符;番茄和玉米作为美洲作物,在新航路开辟后才引进到欧洲。因此,②③不可能出现在此时的罗马,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记录1871一1873年即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使节团出访欧美,德国“文库社”归民众所有,由政厅制定规则、选择图书和提供经费等现象的史料,可用于研究明治维新的特点和近代西方公共图书馆的运营,说法①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德意志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人文主义兴起于14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中,说法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D三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世纪以后,罗马帝国日渐衰败,日耳曼人逐渐渗入并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日耳曼人建立了一系列王国,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上述史实符合题干中“游牧民族冲入农耕世界,以定居或建立政权的方式融入其文明体系”的情形,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古代埃及文明向西亚地区的扩展”属于题干中“农耕世界向外扩展”的情形,不符合设问角度,排除A项;“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向周边扩张”也是属于“农耕世界向外扩展”,不符合设问角度,排除B项;“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周边建立城邦”属于海洋文明向外扩展,与所材料述“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相互交往”这一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是两河流域,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其中古巴比伦王国位于两河流域,B项正确;①位于非洲,而佛教诞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排除A项;③位于阿拉伯半岛南端,而金字塔位于北非的埃及,排除C项;④位于古印度,而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等杰出的历史人物是地中海文明的代表,排除D项。故选B项。
17.D
【详解】根据材料“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可知,当时阿拉伯帝国贸易范围广泛,其中巴格达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桥梁,D项正确;封君封臣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庄园经济,非商品经济,排除A项;中国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成功的集权主义国家,非印加帝国,排除B项;桑海原为马里属国,后利用马里内乱崛起,攻灭马里,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纪达于极盛,排除C项。故选D项。
18.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在协调一战参战战胜国家之间的矛盾上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强权政治的霸道措施,未能从根本上协调好各国的争议,无论战胜国与战败国,还是在战胜国之间,还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之间,他们之间的矛盾仍然未彻底解决,但是却埋下了战争的种子。因此“法国代表克里蒙梭仿佛听到立柱后面有孩子的哭泣声”,①符合题意;巴黎和会的核心是处置德国,对德国进行严厉制裁,如限制德国的发展、战争赔偿、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为德国埋下复仇的种子,因此“法国代表克里蒙梭仿佛听到立柱后面有孩子的哭泣声”,④符合题意;巴黎和会上,法国的主要目的是抑制德国,并称霸欧洲大陆,②不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9.A
【详解】王阳明的“人人皆可为圣人”和马丁·路德的“全体信徒皆教士”主张都强调了个体的作用,有助于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前者冲击了程朱理学,后者冲击了天主教的禁锢,即两者都是对各自传统思想的突破,①②正确,A项正确;王阳明的主张并未推动社会向近代转型,③错误;两者的思想影响较大,但并非获得各界认同,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20.A
【详解】根据材料“全体人民平等享有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实际权利”、“建立共和制”以及“把国家权力分散到地方各级政府”可知杰斐逊的政治思想包括全体人民是平等的、建立民主共和制及反对君主制、限制中央政府的权力等,结合所学可知,这些主张和启蒙思想一脉相承,同时杰斐逊还批评了孟德斯鸠的部分观点并提出相应主张,这是对启蒙思想的发展,A项正确;杰斐逊只是对孟德斯鸠部分主张的批评,且认可并运用了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原则,既有批评也有认可,排除B项;材料只是介绍杰斐逊的政治思想和主张,没有涉及确立现代民法体系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杰斐逊的主张是否实践或者实现了保障全体居民权利的成效,排除D项。故选A项。
2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丽王朝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②符合题意;隋唐时期,汉字大量传入日本,极大影响日本语言文字形成,③符合题意;越南李朝模仿中国官制设置官吏,④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没有受到中华文明的影响,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22.B
【详解】根据材料“严格控制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军事装备、原子能技术和设备以及军民两用的技术和产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 由此可见,材料所述,正是杜鲁门主义的体现,B项正确;军事上,苏联在1955年5月成立华约,以应对1949年4月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的“北约”,时间不符,排除A项;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演说发表标志着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形成,排除C项;柏林危机发生1948年,与1950年1月,“巴黎统筹委员会”的成立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3.B
【详解】根据材料“中古时期的西欧,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可知,中古时期的西欧,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说明此时的教权影响了法国走向统一的进程,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描述关于宗教改革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无法判定欧洲中世纪王权高于教权,排除C项;法王派人袭击教廷,囚禁教皇,将罗马教廷迁至法国小城阿维农,无法说明法国的专制王权已经达到了顶峰,排除D项。故选B项。
24.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推动了拉美独立运动的发展。拉美独立后面临美国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二战后,拉美国家展开了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②④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拉美摆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①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拉美部分国家共产党领导本国的民主革命,但并未建立社会主义,③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25.A
【详解】根据材料“之后,亚历山大城成为托勒密埃及王国的首都,并很快就成为古希腊文化中影响较大的城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34起,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对东方国家进行侵略战争,对亚洲文明造成一些毁坏性的破坏,但是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双方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许多希腊人移民到了西亚,其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促进希腊文化中心东移,①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给被征服地区各族居民带来破坏和灾难,但使希腊文明与古老的东方文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冲撞与交融,即客观上造成不同文明的碰撞,②正确;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埃及文化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③错误;亚历山大东征过程中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但北非文化没有被希腊文化所取代,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26.D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学者将拜占庭对斯拉夫世界的影响,意在强调拜占庭对斯拉夫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D项正确;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削弱了拜占庭帝国统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拜占庭对斯拉夫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拜占庭对斯拉夫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没有体现斯拉夫字母是对希腊字母的继承和改造,排除C项。故选D项。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下图是 1919 年 8 月发表的漫画《后视镜》。图中美国总统威尔逊指挥合唱“持久和平”,而日本觊觎亚 太,英国关注海权,法国重提美法同盟,意大利力图扩张。此画意在( )
A.讽刺和平基础脆弱的凡尔赛体系
B.表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C.揭示战后发生改变的殖民扩张方式
D.赞扬达成广泛共识的“十四点原则”
2.(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国联盟约》规定:“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影响联盟任何一会员国与否,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适当有效之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所定之规约而从事战争者……应即视为对于所有联盟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材料说明国联( )
A.试图以“集体安全”方式维护一战后的和平
B.开创用国际会议等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C.协调了一战后美日在中东和亚太地区的矛盾
D.决议中“全体一致”原则有效维护世界和平
3.(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如图是《和平与未来冲突的火种》漫画。图中右边四人分别为法、美、英、意四国领导人在出席完和会正准备离开凡尔赛宫。走在前面的法国代表克里蒙梭仿佛听到立柱后面有孩子的哭泣声。作者意图是( )
①认为巴黎和会未能有效的解决国际间的矛盾和争端 ②试图揭露法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③认为巴黎和会蕴含了德国复仇的种子 ④谴责法国对德国的严厉制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
1.A
【详解】各个国家看似都赞同威尔逊的主张,但是各自背后都有一把枪,隐藏着各自国家的利益,因此反映了和平的表象之下潜藏各自的利益诉求,讽刺和平基础脆弱的凡尔赛体系,A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第一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材料时间为一战后,排除B项;漫画的主旨是反映各国利益不同,和平基础很脆弱,并没有涉及的殖民扩张方式的信息,排除C项;“十四点原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广泛共识”用词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影响联盟任何一会员国与否,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适当有效之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所定之规约而从事战争者……应即视为对于所有联盟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可知,“集体安全”指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材料内容是对这一政策的说明,A项正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创用国际会议等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集体安全”,未体现国联是否能协调一战后美日矛盾,排除C项;材料说明国联试图以“集体安全”方式维护一战后的和平,未涉及“全体一致”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在协调一战参战战胜国家之间的矛盾上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强权政治的霸道措施,未能从根本上协调好各国的争议,无论战胜国与战败国,还是在战胜国之间,还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之间,他们之间的矛盾仍然未彻底解决,但是却埋下了战争的种子。因此“法国代表克里蒙梭仿佛听到立柱后面有孩子的哭泣声”,①符合题意;巴黎和会的核心是处置德国,对德国进行严厉制裁,如限制德国的发展、战争赔偿、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为德国埋下复仇的种子,因此“法国代表克里蒙梭仿佛听到立柱后面有孩子的哭泣声”,④符合题意;巴黎和会上,法国的主要目的是抑制德国,并称霸欧洲大陆,②不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1880年,有官员上奏“请变总理衙门之法”;1898年,刑部郎中沈瑞琳上递条陈,建议遵循各国惯例将总理衙门改为外部,定设专官;1901年,因列强提出议和条件,清廷发布上谕,宣布外务部成立,班列六部之前,“特设员缺,以专责成”。以上材料可用于阐述( )
A.戊戌维新运动的成果 B.晚清外交制度改革的历程
C.清廷中央权力的下移 D.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建立
2.(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内容。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
时间 内 容
1927-1937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1942-1946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1947-1949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950-1952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①随着革命主要任务变化而改变 ②始终将阶级矛盾置于首要地位
③贯彻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针 ④关心广大穷苦农民的切身利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史籍记载,公元 495年,一位皇帝在与大臣对话时指出:“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汉语)。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此事发生于以下示意图中的 ( )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
1.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奏请改革总理衙门、建议将总理衙门改为外部和外务部成立,班列六部之前等史料,可用于阐述晚清外交制度改革的历程,B项正确;戊戌维新运动在1898年已失败,其成果只保留了京师大学堂一项,排除A项;清廷对外交机构的改革不能说明中央权力下移,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建立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10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地区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了革命政权,开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1947年开始的解放区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1950年实行的土改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综上所述,可看出共产党调整其调整的主要依据是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①正确。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是首要地位,②错误。每个时期基本上贯彻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土地政策,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③正确。土地政策的调整符合了农民的切身利益,④正确。①③④正确,C项正确;②错误,排除A项;②错误,排除B项;②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中皇帝与大臣的对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迁都洛阳,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图中②为洛阳,B项正确;①为长安,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③为幽州,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④为会稽,排除D项。故选B项。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法律与教化章节综合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1797年1月6日,马萨诸塞州的约翰·纳佐罗从海盐和海带店中提取矿物碱并制钾盐的改良方法获得了专利批准(右图),该文件有乔治·华盛顿总统、国务卿和司法部长的共同签名。它反映了当时美国( )
A.联邦政府对专利保护的重视 B.化学工业兴起推动制盐技术进步
C.马萨诸塞州拥有较大自治权 D.行政权与司法权分立并彼此牵制
2.(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汉代以后,不管是立法者还是司法者,都经受过严格的儒家思想教育,在日常的司法活动中,当遇到疑难案件或法律没有规定的案情时,他们便会用自己的儒学知识对法律的适用作出解释。这反映( )
A.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 B.儒法并用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观念
C.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 D.法律执行具有随意性
二、材料分析题
3.(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的具体精神
建党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探月精神、塞罕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井冈山精神、抗洪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
(1)阅读表格,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进行历史分期。
(2)结合所学,任选两个精神对其进行说明。
参考答案
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联邦政府成立后不久,就制定了专利法,总统、国务卿和司法部长亲自参与专利的审查和批准活动,反映了当时美国联邦政府对专利保护的重视,A项正确;直到19世纪后期,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才兴起化学工业,排除B项;马萨诸塞州拥有较大自治权与“文件有乔治·华盛顿总统、国务卿和司法部长的共同签名”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联邦政府对专利的重视,并非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彼此牵制,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汉代儒学独尊,立法者和司法者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因此在具体的司法实践活动中,他们便会用自己的儒学知识对法律的适用作出解释,这体现了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C项正确;儒家经典影响法律,不一定能保证司法的公正性,排除A项;儒家思想是主流观念,而非儒法并用,排除B项;随意性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3.(1)分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过渡时期:抗美援朝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新时期:探月精神、塞罕坝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脱贫攻坚精神。
(2)示例井冈山精神: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同志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进军井冈山,开始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体现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精神。
改革开放精神:1978年12月,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对内改革,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签订“大包干”契约,将土地承包到户,揭开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并带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等对外开放格局。并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实践、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所形成的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等精神品格。
【详解】(1)根据材料中不同时期形成的精神来看,这些精神形成时间跨度大,涉及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可结合不同时期的历史特征进行分期,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过渡时期:抗美援朝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新时期:探月精神、塞罕坝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脱贫攻坚精神。
(2)本小问相对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如选择井冈山精神,可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背景、毛主席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的作用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形成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又如选择改革开放精神,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城市和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格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角度进行分析。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西汉末年,长安城内扩建太学,并设置“槐市”。“列槐树数百行为隧,无墙屋,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传书记、笙磐乐器,相与买卖。雍雍揖让,论义槐下。”“槐市”的设立( )
①为读书人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场所
②说明政府鼓励士人经商获利
③意味着都城坊市分区制度的瓦解
④有利于书籍流通与文化传播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2.(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古代民居
材料一
《诗经》篇目 内 容 摘 编 备 注
《郑风·将仲子》 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杞:树名;里:五邻为里
《秦风·小戎》 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心曲: 心灵深处
《国风·豳风·七月》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宇:屋四垂为宇;户:南墙上的窗户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窒,堵塞;向:北向窗。墐:用泥涂抹
材料二 西汉末年,强宗豪族就开始建筑坞堡。当时豪族地主的“大宅”不仅规模巨大,而且一般均具备相应的防御功能。据《四民月令》记载,东汉时北方豪族地主每年三月,“农事尚闲……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北魏时,范阳人卢度世,“父母亡,同居共财,自祖至孙,家内百口……亲从昆弟,常旦省谒诸父,出坐别室,至暮乃入。”嘉峪关魏晋墓出土了七幅“坞”的画像砖,“坞”的四周画有高墙厚壁,还有高层碉楼,有的坞壁上设有望楼。后来福建地区客家民居也具有上述北方坞堡的特点。
(1)归纳材料一中《诗经》所反映的先秦民居的历史信息。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魏晋时期坞堡兴建的背景及影响。
3.(2023·北京通州·统考一模)匠人营国
材料一 《周礼·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知年代最早、最为系统的城市规划理论文献,其成书年代大致为春秋战国时期。关于王城布局,该文献提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材料二 周公是兴周灭商﹑辅佐成王和创立周代礼乐制度的元老重臣,其封国为鲁。根据考古发现,周代鲁城布局如下表。
形态特征 考古实测资料
长宽 东西约9里,南北约7里
城门 已发现南面2门,东、北、西各3门
道路 东西、南北向各有五条干道
核心功能布局 宫庙居中,面朝后市,居民区居东,墓地居西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文献记载的王城布局与考古发现周代鲁城布局的差异,并结合所学推测原因。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述周代鲁城考古发现的价值。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长安城内扩建太学,并设置‘槐市’”“诸生朔望会此市”可知,太学作为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其内部设置的“槐市”也可以作为读书人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场所;根据材料“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传书记、笙磐乐器,相与买卖”可知,“槐市”内可以买卖书籍或其他物品,有利于书籍流通与文化传播。因此,①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②不符合史实;宋朝时期都城坊市分区制度瓦解,③不符合史实。因此,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2.(1)信息:建筑材料:主要使用木板、泥等材料;居室比较简陋;
空间布局:有一定空间分布,有宇、户、室等;一般南北向开窗;
院落配套:院子有围墙、院落间有种树(养殖);
居住方式:彼此聚集,相邻而居。
(2)背景:汉朝末年豪强地主势力的兴起;社会动荡影响居民生产及生活;宗族势力发展、观念加强(宗法家族观念的影响)。
影响:军事防御功能保护了居民的安全;一定程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围屋而居的风格对客家民居产生影响;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壮大,逐渐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不利于国家统一。
【详解】(1)信息:根据材料“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在其板屋”“塞向墐户”可知,建筑材料主要使用木板、泥等材料,且居室比较简陋;根据材料“八月在宇”“塞向墐户”“,入此室处”可知,空间布局上,有一定空间分布,有宇、户、室等,一般南北向开窗;根据材料“。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可知,院落配套上,院子有围墙、院落间有种树(养殖);根据材料“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可知,居住方式上,彼此聚集,相邻而居。
(2)背景:根据材料“西汉末年,强宗豪族就开始建筑坞堡”可知,汉朝末年豪强地主势力的兴起;根据材料“农事尚闲……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可知,社会动荡影响居民生产及生活;根据材料“父母亡,同居共财,自祖至孙,家内百口”可知,宗族势力发展、观念加强(宗法家族观念的影响)。影响:根据材料“而且一般均具备相应的防御功能”可知,军事防御功能保护了居民的安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定程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根据材料“亲从昆弟,常旦省谒诸父,出坐别室,至暮乃入”可知,围屋而居的风格对客家民居产生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壮大,逐渐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不利于国家统一。
3.(1)差异:长宽不同。《考工记》记载方九里,鲁城东西9里,南北7里;城门数量不同。《考工记》每个方向三个门,鲁城已发现的数量较少;道路数量不同。《考工记》记载有九条干道,鲁城仅有五条。
原因:《考工记》是理想的古代都城规划,鲁城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自然地理等因素;考古发掘的局限性,还未发现;《考工记》记载的是王城的建制,而鲁城仅为诸侯都邑。
(2)鲁城是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对于研究周代诸侯的都邑布局、理解中国古代城市布局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体现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可以印证《考工记》等文献中关于周代营建城市制度的记载,补充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文献的错漏。
【详解】(1)关于差异:根据材料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根据材料二“周代鲁城布局如下表”中的信息可知,长宽不同。《考工记》记载方九里,鲁城东西9里,南北7里;城门数量不同。《考工记》每个方向三个门,鲁城已发现的数量较少;道路数量不同。《考工记》记载有九条干道,鲁城仅有五条。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考工记》是理想的古代都城规划,鲁城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自然地理等因素;考古发掘的局限性,还未发现;《考工记》记载的是王城的建制,而鲁城仅为诸侯都邑等方面分析作答。
(2)关于周代鲁城考古发现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代鲁城属于历史文物,是研究西周城市的一手史料;对于研究周代诸侯的都邑布局、理解中国古代城市布局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体现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可以印证《考工记》等文献中关于周代营建城市制度的记载,补充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文献的错漏。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一、材料分析题
1.(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三个“历史决议”
中国共产党三个“历史决议”的相关内容简介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20日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第一个历史决议近2.8万字,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24年来取得的光辉成就;第二部分对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历史作了简要阐述;第三、四、五部分总结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内出现的“左”倾、右倾错误,着重阐述了第三次“左”倾错误路线在政治、军事、组织、思想方面的表现和造成的严重危害,全面分析了产生错误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第六部分讲明了对待党内历史问题的科学原则和态度;第七部分对毛泽东同志所代表的党和全国广大人民的奋斗方向进行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二个历史决议约3.4万字,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第二部分“建国三十二年历史的基本估计”;第三部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第四部分“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第五部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六部分“历史的伟大转折”;第七部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第八部分“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三个历史决议3.6万余字,除序言和结束语之外,共分七个部分。前四部分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四个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期;第五部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第六部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第七部分“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
(1)结合所学,比较材料中前两个决议的异同点。
(2)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的四个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历史启示。
2.(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社会治理
材料一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皆秦制也。”《后汉书·百官五》记载:“有秩,郡所署,掌一乡人;其乡小者,县置啬夫一人。皆主知民善恶,为役先后,知民贫富,为赋多少,平其差品。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游徼掌徼循,禁司奸盗。”乡下有里,里设里正或里魁,掌一里百家,又称里父老。里父老由具有资产的人户充任,里之下按什伍组织居民,“什主十家,伍主五家,以相检察。民有善事恶事,以告监官。”在乡、里之外设有亭,“亭有亭长,以禁盗贼”。
材料二 1978年以后,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开启了现代化建构的大门,政府职能开始由政治主导型向经济建设型转变。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通知,提出在1984年底以前各地都要大体上完成建立乡政府的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得到一定发展,但总体还处于“社会管控”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转轨带来了社会转型,社会流动人口增多。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将社会管理明确为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提出“要改进社会管理,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治理主体仍然是政府。
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实现由温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社会承受着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等多重压力的冲击与挑战,社会治理体制改革需要纵深推进。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现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体制的转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1)依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2)分析材料二,结合所学,阐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治理的变化。
二、论述题
3.(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风云变幻
在上图标注的时段中任选其二,结合所学,以“世界·中国”为主题,阐述时代的变迁。
参考答案
1.(1)相同点:目的相同:都围绕党在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问题”,既总结成功经验,又强调从历史教训中汲取智慧。
理论创新:都肯定了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纲领性文献。
影响:都在重要关头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和行动,对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不同点:背景不同:第一则决议诞生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重大历史关头,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建设新中国做准备。
第二则决议诞生于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征程的重大历史关头,拨乱反正全面展开,为深入进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
内容不同:第一则决议系统总结了建党24年以来出现的“左”倾、右倾错误并进行了全面分析,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原则,肯定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第二则决议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以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理论与实践,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为创立邓小平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重大成就: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③改革开放: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行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富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形成全方位外交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等)。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历史启示:①坚持党的领导:党的正确领导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百年奋斗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②坚持理论创新:从不同时期划分中认识到党在面对不同环境条件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中国化的三次飞跃(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③坚持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总结提炼经验,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⑤坚持胸怀天下: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的百年奋斗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详解】(1)相同点:分别从目的、理论、影响等分析其相同点,根据材料“第一部分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24年来取得的光辉成就;第二部分对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历史作了简要阐述”“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可知目的:都围绕党在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问题”,既总结成功经验,又强调从历史教训中汲取智慧。根据材料“对毛泽东同志所代表的党和全国广大人民的奋斗方向进行了高度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可知理论创新:都肯定了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纲领性文献。根据材料“对毛泽东同志所代表的党和全国广大人民的奋斗方向进行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可知影响:都在重要关头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和行动,对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不同点:结合两个历史决议通过的背景、具体内容分析,根据材料“《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20日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可知背景不同:第一则决议诞生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重大历史关头,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建设新中国做准备。第二则决议诞生于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征程的重大历史关头,拨乱反正全面展开,为深入进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根据材料“第一部分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24年来取得的光辉成就;第二部分对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历史作了简要阐述”“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可知内容不同:第一则决议系统总结了建党24年以来出现的“左”倾、右倾错误并进行了全面分析,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原则,肯定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第二则决议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以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理论与实践,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为创立邓小平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重大成就:根据所学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分别从“百年奋斗历程的四个时期”入手,进行分析,可知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③改革开放: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行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富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形成全方位外交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等)。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历史启示: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共产党取得的成就可知①坚持党的领导:党的正确领导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百年奋斗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②坚持理论创新:从不同时期划分中认识到党在面对不同环境条件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中国化的三次飞跃(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③坚持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总结提炼经验,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⑤坚持胸怀天下: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的百年奋斗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1)特点:汉承秦制;基层组织严密;注重基层民众的教化、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是两大职责。
(2)示例:1978年—1992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政府职能开始由政治主导型向经济建设型转变。地方上裁撤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政府,并逐步推行农村和城市基层自治。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但这一阶段社会治理模式仍然是以社会管控为主。
1992年—2012年,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带来了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等社会问题。政府职能由社会管控转向社会管理,以稳定社会秩序为管理目标,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了社会保障。
2012年至今,中国社会进入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在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和发展加速给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政府开始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体制转变,强调加强党的领导,五位一体的全面布局,依法治国、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综上所述: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社会治理的改进,社会治理的改进保障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社会治理体制的转变体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详解】(1)特点:根据“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皆秦制也”得出是汉承秦制;根据“有秩,郡所署,掌一乡人;其乡小者,县置啬夫一人。皆主知民善恶,为役先后,知民贫富,为赋多少,平其差品。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游徼掌徼循,禁司奸盗”得出基层组织严密;根据“什主十家,伍主五家,以相检察。民有善事恶事,以告监官。”在乡、里之外设有亭,“亭有亭长,以禁盗贼”得出注重基层民众的教化、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是两大职责。
(2)根据“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开启了现代化建构的大门,政府职能开始由政治主导型向经济建设型转变”可知,1978年—1992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政府职能开始由政治主导型向经济建设型转变。地方上裁撤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政府,并逐步推行农村和城市基层自治。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但这一阶段社会治理模式仍然是以社会管控为主。根据“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转轨带来了社会转型,社会流动人口增多”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92年—2012年,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带来了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等社会问题。政府职能由社会管控转向社会管理,以稳定社会秩序为管理目标,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了社会保障。根据“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实现由温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社会承受着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等多重压力的冲击与挑战,社会治理体制改革需要纵深推进。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现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体制的转变”可知2012年至今,中国社会进入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在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和发展加速给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政府开始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体制转变,强调加强党的领导,五位一体的全面布局,依法治国、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综上所述: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社会治理的改进,社会治理的改进保障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社会治理体制的转变体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3.论题:20世纪以来世界社会主义的变化与发展。论述:从世界历史的范围看,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历了诞生、壮大、扩展、挫折和新生的变化历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诞生的苏维埃俄国,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在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中,不屈不挠,砥砺前行,用20余年时间,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现代化工业国,并作为欧洲战场的主力打败了德国法西斯,赢得了国际声誉和强国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亚一系列国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两极格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极大地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面对美帝国主义的威胁,中国人民先后通过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越战争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气焰,保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人民反帝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在发展模式上追求划一,脱离了国情,造成了故步自封和发展停滞,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发生剧变,世界社会主义一度遭遇挫折。在严峻的形势下,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坚定地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脚踏实地地前进,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必将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的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中,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取得更伟大的成就。
【详解】根据材料可选择1900年至2000年期间社会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予以说明,结合所学可得出论题:20世纪以来世界社会主义的变化与发展。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从世界历史的范围看,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历了诞生、壮大、扩展、挫折和新生的变化历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诞生的苏维埃俄国,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在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中,不屈不挠,砥砺前行,用20余年时间,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现代化工业国,并作为欧洲战场的主力打败了德国法西斯,赢得了国际声誉和强国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亚一系列国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两极格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极大地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面对美帝国主义的威胁,中国人民先后通过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越战争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气焰,保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人民反帝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在发展模式上追求划一,脱离了国情,造成了故步自封和发展停滞,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发生剧变,世界社会主义一度遭遇挫折。在严峻的形势下,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坚定地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脚踏实地地前进,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必将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明确结论。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章节综合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下图是某学者针对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绘制的示意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经济改革源于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
B.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心
C.改革侧重于扩大国有企业的自主权
D.我国因此形成了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2.(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下列材料反映的史实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粮食税,是从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迫使我们所实行的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向正常的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的一种形式。”
②“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目前中国大多数地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仍具有旺盛的生产力。”
③“(墨西哥)国家领土范围内土地与水流之所有权本属国家……应采取必要措施以分散大地产。”
④“(接受本章程的国家)决心加强它们分别的和集体的行动以提高共同福利,为此建立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A.②④①③ B.③①④② C.③②①④ D.①④②③
3.(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下表为1978年和199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占比。数据反映了( )
经济成分 1978年 1996年
国有经济 56% 40.8%
集体经济 43% 35.2%
私营经济 (含外资企业) 1% 24%
A.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成型
C.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主体地位 D.中国已成为外向型经济国家
4.(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出了一则广告, 四川省宁江机床厂发出了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的信息,迅速使该厂积压的机床成为畅销产品,变产销脱节为双方满意。由此可以看出( )
A.经济特区的设立打开了国外市场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C.企业的经营和市场意识有所增强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二、材料分析题
5.(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三个“历史决议”
中国共产党三个“历史决议”的相关内容简介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20日六届七中全会通过) 第一个历史决议近2.8万字,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24年来取得的光辉成就;第二部分对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历史作了简要阐述;第三、四、五部分总结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内出现的“左”倾、右倾错误,着重阐述了第三次“左”倾错误路线在政治、军事、组织、思想方面的表现和造成的严重危害,全面分析了产生错误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第六部分讲明了对待党内历史问题的科学原则和态度;第七部分对毛泽东同志所代表的党和全国广大人民的奋斗方向进行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第二个历史决议约3.4万字,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第二部分“建国三十二年历史的基本估计”;第三部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第四部分“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第五部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六部分“历史的伟大转折”;第七部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第八部分“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第三个历史决议3.6万余字,除序言和结束语之外,共分七个部分。前四部分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四个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期;第五部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第六部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第七部分“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
(1)结合所学,比较材料中前两个决议的异同点。
(2)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的四个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历史启示。
6.(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社会治理
材料一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皆秦制也。”《后汉书·百官五》记载:“有秩,郡所署,掌一乡人;其乡小者,县置啬夫一人。皆主知民善恶,为役先后,知民贫富,为赋多少,平其差品。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游徼掌徼循,禁司奸盗。”乡下有里,里设里正或里魁,掌一里百家,又称里父老。里父老由具有资产的人户充任,里之下按什伍组织居民,“什主十家,伍主五家,以相检察。民有善事恶事,以告监官。”在乡、里之外设有亭,“亭有亭长,以禁盗贼”。
材料二 1978年以后,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开启了现代化建构的大门,政府职能开始由政治主导型向经济建设型转变。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通知,提出在1984年底以前各地都要大体上完成建立乡政府的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得到一定发展,但总体还处于“社会管控”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转轨带来了社会转型,社会流动人口增多。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将社会管理明确为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提出“要改进社会管理,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治理主体仍然是政府。
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实现由温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社会承受着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等多重压力的冲击与挑战,社会治理体制改革需要纵深推进。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现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体制的转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1)依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2)分析材料二,结合所学,阐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治理的变化。
7.(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中国共产党部分重要会议简表
会议名称 部分信息
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清算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领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毛泽东在发言中指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会议指出:“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农村的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会议公报指出:“毛泽东同志早在建国初期,特别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再三指示全党,要把工作中心转到经济方面和技术革命方面……就整体来说,实行全党工作中心转变的条件已经具备。”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阐述中国共产党三次会议工作重心的变化及意义。
三、论述题
8.(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风云变幻
在上图标注的时段中任选其二,结合所学,以“世界·中国”为主题,阐述时代的变迁。
9.(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英模表彰
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涌现了一大批英模,铸就了伟大精神,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下表是 建党以来的英模表彰情况。
时期 英模表彰情况
1921—1949 年 党组织积极宣传报道领导工人运动牺牲的林祥谦、从容就义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方志敏、“狼牙山五壮士”等的感人事迹;1944 年在为救战友而牺牲的烈士张思德追悼大会 上,毛泽东发表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讲话;1947 年毛泽东为被国民党杀害的刘胡兰题词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号召解放区军民向她学习
1949—1978 年 1950 年,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表彰的劳动模范中工人占 44.8%,农民占 427%,他们成为新中国第一批英模人物;党中央还多次召开过先进生产集体和先进生产者 代表大会;60 年代《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报道, 在全国掀起了学习先进模范的热潮
1978 年以来 率先实行包干到户的小岗村村民、获得“五连冠”的中国女排等受到表彰;党的十八丸以来,植树造林的杨善洲、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报效祖国的黄大年等被评为“全国道德楷模”; 党和国家确立起以“共和国勋章”为最高荣誉的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袁隆平 等成为第一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有人认为“党的英模表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依据材料,结合史实,对这一观点进行阐释。
10.(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一个国家的阅读史也是它的精神史、成长史
1949年—1965年 成人教育、夜校、识字速成班大量涌现,国家对于阅读的政策主要在于配合引导速成教育;中央人民政府曾做出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提出争取三五年内使职工中的文盲能阅读通俗书报。重视对青年学生、儿童阅读的指导。1949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出现第一则与阅读直接相关的报道,介绍了保定人民教育运动的相关情况:“在阅览工作方面,清理了五万五千一百余册书籍杂志,将其中含有封建色情及反动因素的读物,予以清除”
1966年—1977年 中国大陆的国民阅读活动与政治的紧密结合程度进一步提高,权力机关对阅读内容进行了严格检查和管控。作为极具典型意义的阅读现象和社会集体记忆,《毛主席语录》和其他革命红书成为读者覆盖面极广、发行量极大的必读书籍。
1978年—2000年 西方学术著作和文艺作品重新被国人品读研究,国内较为关注与阅读有关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研究。1991年新闻出版署启动常备图书制度,满足读者最基本的阅读需求。《人民日报》报道关注了北京日报与北京图书大厦、新浪网文化频道联合主办的“一个人的阅读史”征文活动。
2001年—2017年 《人民日报》报道了法国研发出可供盲人通过电脑“阅读”的报纸;2006年4月,中宣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201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将全民阅读作为重大事项列入法律,《人民日报》对“世界读书日”及全民阅读活动给予更多关注;各地公共图书馆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借书、还书如在ATM机上存取款一样方便,不用跑来跑去,利用电子书阅读器下载电子资源,可随时随地阅读。
——摘编自吴赟、孙梦如《当代国民阅读生态的历史演进及特点——基于《人民日报》相关报道(1949—2017)的文本分析》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对新中国的阅读史发展进行解读。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要调整企业和政府的关系,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以及调动工人的积极性,说明该学者主张改革侧重于扩大国有企业的自主权,C项正确;1995年,世贸组织正式成立,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十四大提出的,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项;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于1918年;②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于1978年;③1917年墨西哥宪法颁布,宪法规定“(墨西哥)国家领土范围内土地与水流之所有权本属国家……应采取必要措施以分散大地产”;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章程是于1945年颁布,④属于该章程的内容。因此,按时序排列为③①④②,B项正确;ACD项排序错误,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ACD项。故选B项。
3.A
【详解】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从1978年公有制经济占很大比重,私营经济占1%,到1996年转变为私营经济占24%,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到1996年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格局,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A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B项;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主体地位,我国的社会性质也将发生变化,不符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C项;外向型经济要以扩大出口为中心,材料显示的是国内生产总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占比,无法得出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出了一则广告, 四川省宁江机床厂发出了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的信息,迅速使该厂积压的机床成为畅销产品,变产销脱节为双方满意。”可知,四川省江宁机床厂作为国有企业,在《人民日报》上刊登广告,使得销量增加,这体现出对市场的利用,体现出企业的经营和市场意识有所增强,C项正确;1980年开始设立经济特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92年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1)相同点:目的相同:都围绕党在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问题”,既总结成功经验,又强调从历史教训中汲取智慧。
理论创新:都肯定了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纲领性文献。
影响:都在重要关头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和行动,对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不同点:背景不同:第一则决议诞生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重大历史关头,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建设新中国做准备。
第二则决议诞生于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征程的重大历史关头,拨乱反正全面展开,为深入进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
内容不同:第一则决议系统总结了建党24年以来出现的“左”倾、右倾错误并进行了全面分析,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原则,肯定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第二则决议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以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理论与实践,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为创立邓小平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重大成就: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③改革开放: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行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富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形成全方位外交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等)。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历史启示:①坚持党的领导:党的正确领导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百年奋斗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②坚持理论创新:从不同时期划分中认识到党在面对不同环境条件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中国化的三次飞跃(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③坚持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总结提炼经验,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⑤坚持胸怀天下: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的百年奋斗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详解】(1)相同点:分别从目的、理论、影响等分析其相同点,根据材料“第一部分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24年来取得的光辉成就;第二部分对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历史作了简要阐述”“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可知目的:都围绕党在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问题”,既总结成功经验,又强调从历史教训中汲取智慧。根据材料“对毛泽东同志所代表的党和全国广大人民的奋斗方向进行了高度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可知理论创新:都肯定了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纲领性文献。根据材料“对毛泽东同志所代表的党和全国广大人民的奋斗方向进行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可知影响:都在重要关头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和行动,对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不同点:结合两个历史决议通过的背景、具体内容分析,根据材料“《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20日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可知背景不同:第一则决议诞生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重大历史关头,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建设新中国做准备。第二则决议诞生于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征程的重大历史关头,拨乱反正全面展开,为深入进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根据材料“第一部分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24年来取得的光辉成就;第二部分对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历史作了简要阐述”“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可知内容不同:第一则决议系统总结了建党24年以来出现的“左”倾、右倾错误并进行了全面分析,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原则,肯定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第二则决议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以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理论与实践,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为创立邓小平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重大成就:根据所学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分别从“百年奋斗历程的四个时期”入手,进行分析,可知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③改革开放: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行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富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形成全方位外交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等)。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历史启示: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共产党取得的成就可知①坚持党的领导:党的正确领导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百年奋斗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②坚持理论创新:从不同时期划分中认识到党在面对不同环境条件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中国化的三次飞跃(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③坚持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总结提炼经验,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⑤坚持胸怀天下: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的百年奋斗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6.(1)特点:汉承秦制;基层组织严密;注重基层民众的教化、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是两大职责。
(2)示例:1978年—1992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政府职能开始由政治主导型向经济建设型转变。地方上裁撤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政府,并逐步推行农村和城市基层自治。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但这一阶段社会治理模式仍然是以社会管控为主。
1992年—2012年,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带来了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等社会问题。政府职能由社会管控转向社会管理,以稳定社会秩序为管理目标,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了社会保障。
2012年至今,中国社会进入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在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和发展加速给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政府开始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体制转变,强调加强党的领导,五位一体的全面布局,依法治国、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综上所述: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社会治理的改进,社会治理的改进保障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社会治理体制的转变体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详解】(1)特点:根据“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皆秦制也”得出是汉承秦制;根据“有秩,郡所署,掌一乡人;其乡小者,县置啬夫一人。皆主知民善恶,为役先后,知民贫富,为赋多少,平其差品。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游徼掌徼循,禁司奸盗”得出基层组织严密;根据“什主十家,伍主五家,以相检察。民有善事恶事,以告监官。”在乡、里之外设有亭,“亭有亭长,以禁盗贼”得出注重基层民众的教化、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是两大职责。
(2)根据“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开启了现代化建构的大门,政府职能开始由政治主导型向经济建设型转变”可知,1978年—1992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政府职能开始由政治主导型向经济建设型转变。地方上裁撤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政府,并逐步推行农村和城市基层自治。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但这一阶段社会治理模式仍然是以社会管控为主。根据“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转轨带来了社会转型,社会流动人口增多”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92年—2012年,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带来了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等社会问题。政府职能由社会管控转向社会管理,以稳定社会秩序为管理目标,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了社会保障。根据“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实现由温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社会承受着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等多重压力的冲击与挑战,社会治理体制改革需要纵深推进。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现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体制的转变”可知2012年至今,中国社会进入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在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和发展加速给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政府开始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体制转变,强调加强党的领导,五位一体的全面布局,依法治国、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综上所述: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社会治理的改进,社会治理的改进保障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社会治理体制的转变体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7.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八七会议,开始确定以开展土地革命和发动武装起义为此后革命的中心任务。这次会议对于挽救大革命失败所造成的危局,实现党的战略转变起了重要作用。
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中共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要求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中心任务。这次会议为党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次会议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适时地调整工作重心,与时俱进,领导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推动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进程。
【详解】工作重心的变化及意义:
根据材料中的“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清算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领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等信息可以得出这次会议工作重心的变化,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八七会议,开始确定以开展土地革命和发动武装起义为此后革命的中心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议的意义,这次会议对于挽救大革命失败所造成的危局,实现党的战略转变起了重要作用。
根据材料中的“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农村的时期”等信息可以得出这次会议工作重心的变化,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中共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要求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中心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议的意义,这次会议为党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根据材料中的“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毛泽东同志早在建国初期,特别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再三指示全党,要把工作中心转到经济方面和技术革命方面……就整体来说,实行全党工作中心转变的条件已经具备。”、“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等信息可以得出这次会议工作重心的变化,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议的意义,这次会议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
综合概括三次会议,都是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召开的,中国共产党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适时地调整工作重心,与时俱进,领导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也不断推动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的复兴进程。
8.论题:20世纪以来世界社会主义的变化与发展。论述:从世界历史的范围看,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历了诞生、壮大、扩展、挫折和新生的变化历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诞生的苏维埃俄国,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在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中,不屈不挠,砥砺前行,用20余年时间,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现代化工业国,并作为欧洲战场的主力打败了德国法西斯,赢得了国际声誉和强国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亚一系列国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两极格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极大地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面对美帝国主义的威胁,中国人民先后通过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越战争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气焰,保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人民反帝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在发展模式上追求划一,脱离了国情,造成了故步自封和发展停滞,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发生剧变,世界社会主义一度遭遇挫折。在严峻的形势下,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坚定地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脚踏实地地前进,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必将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的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中,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取得更伟大的成就。
【详解】根据材料可选择1900年至2000年期间社会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予以说明,结合所学可得出论题:20世纪以来世界社会主义的变化与发展。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从世界历史的范围看,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历了诞生、壮大、扩展、挫折和新生的变化历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诞生的苏维埃俄国,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在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中,不屈不挠,砥砺前行,用20余年时间,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现代化工业国,并作为欧洲战场的主力打败了德国法西斯,赢得了国际声誉和强国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亚一系列国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两极格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极大地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面对美帝国主义的威胁,中国人民先后通过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越战争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气焰,保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人民反帝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在发展模式上追求划一,脱离了国情,造成了故步自封和发展停滞,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发生剧变,世界社会主义一度遭遇挫折。在严峻的形势下,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坚定地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脚踏实地地前进,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必将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明确结论。
9.参考答案示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彰的英模大多是为革命献身的烈士。这是残酷的斗争形势所决定的,这一时期舍 生忘死的英模精神激励广大群众不怕牺牲、坚定战胜一切敌人的信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主要表彰的是先进典型和劳动模范。在经济(社会主义)建设中,面对百废待 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这些英模表现的艰苦奋斗、集体主义、公而忘私的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 民的热情和干劲。 改革开放以来,涌现英模的领域更为广泛,包括经济、环保、科技、体育等领域及道德楷模,并形成了规 范的英模表彰体系。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各领域都取得成就,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精神 文明建设,国际地位提高,这些英模敢于创新、为国争光、崇德向善的精神,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党的英模表彰体现不同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党对社会价值观的引领。英模事迹凝聚的精神内涵成为党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详解】示例: 根据“党组织积极宣传报道领导工人运动牺牲的林祥谦、从容就义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方志敏”“狼牙山五壮士”可得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彰的英模大多是为革命献身的烈士。结合当时的革命时代背景,可得出这是残酷的斗争形势所决定的,这一时期舍 生忘死的英模精神激励广大群众不怕牺牲、坚定战胜一切敌人的信念。 根据“1950 年,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表彰的劳动模范中工人占 44.8%,农民占 427%,他们成为新中国第一批英模人物”可得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主要表彰的是先进典型和劳动模范。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可得出在经济(社会主义)建设中,面对百废待 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这些英模表现的艰苦奋斗、集体主义、公而忘私的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 民的热情和干劲。 根据“率先实行包干到户的小岗村村民、……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报效祖国的黄大年”可得出改革开放以来,涌现英模的领域更为广泛,包括经济、环保、科技、体育等领域及道德楷模,并形成了规 范的英模表彰体系。结合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可得出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各领域都取得成就,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精神 文明建设,国际地位提高,这些英模敢于创新、为国争光、崇德向善的精神,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综合不同时期的表彰内容,可得出党的英模表彰体现不同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党对社会价值观的引领。英模事迹凝聚的精神内涵成为党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0.示例:
论题:新中国的阅读史具有时代特色,总体上不断蓬勃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实行一五计划,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同时实行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国家在学术文艺界出台了双百方针。在此背景下国家以政策为引导,一方面出现了大量识字速成班、夜校、成人教育,推动了扫盲工作,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满足工业化建设对有一定文化素质工人的需求。另一方面,清除含有封建色情及反动因素的读物,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形成良好自由的社会风气。这一时期的阅读处于起步阶段,阅读内容比较积极向上。
1966—1976年,随着文革的爆发,“左”倾思想泛滥,以阶级斗争为纲,政府积极推动《毛泽东语录》和其他革命红书的阅读,增强了阅读活动的政治性。这一时期的政治环境不利于阅读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外交流增多,社会风气逐渐开放,随着经济发展和互联网技术进步,政府积极举办各类阅读活动,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为人们的阅读提供便利,国民阅读的内容途径方式都有了极大的拓展。推动了国民阅读的深入发展。国家出台专项法律保护阅读权利,既有利于阅读的发展,也体现出中国法制体系的逐渐完善。这一时期的阅读蓬勃发展,阅读内容逐渐丰富,途径多样,阅读权利受法律保护。中国国民的阅读越发焕发勃勃生机,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
总之,新中国的阅读活动受到政治、经济、技术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应当客观认识其不同时代的不同发展,但阅读活动总体推动人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
【详解】本题是小论文题,首先提取材料信息概括一个论点,比如根据材料内容和材料出处“当代国民阅读生态的历史演进及特点”可知,新中国的阅读史具有时代特色,具有阶段性特点。其次在阐述和论证过程中,围绕材料中四个时间段,结合新中国的发展史进行史论结合地说明,包括每个阶段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征及影响等方面。注意逻辑清晰、规范使用学科语言。最后,小结升华,回扣论点。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章节综合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1953年上半年,我国部分地区小麦遭受冻灾,粮食供应紧张;但国家为了鼓励农民种植棉花、麻类等工业所需的原料作物,又相对地减少了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简称“统购统销”。“统购统销”政策出台的背景是( )
①“一五”计划开展,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③粮食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④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共同纲领》第55条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有利于 ( )
A.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 B.开展同亚非各国友好合作
C.实现同西方大国关系突破 D.构建结伴而不结盟的外交
3.(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外交成就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下列属于这一阶段的是( )
A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抗美援朝战争 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法正式建交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C “求同存异”原则 中日两国建交 与苏联关系正常化
D “真、实、亲、诚”原则 “一带一路”倡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A B.B C.C D.D
4.(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栉风沐雨,波澜壮阔。在《新中国外交70年:回顾与思考》一文中,将新中国70年的外交分为七个阶段。如下表。反映新中国的外交( )
时间 外交理念与实践变迁
1949—1958 年 一边倒
1959—1968 年 反帝必反修(修正主义)
1969—1978 年 反对苏联社会帝国主义
1979—1988 年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1989—1998 年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1999—2008 年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2009—2019 年 积极进取,互联互通
①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的外交理念逐渐变化②受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影响,不断调整外交政策
③始终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等目标服务④始终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外交活动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内容。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
时间 内 容
1927-1937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1942-1946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1947-1949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950-1952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①随着革命主要任务变化而改变 ②始终将阶级矛盾置于首要地位
③贯彻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针 ④关心广大穷苦农民的切身利益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在北京和巴黎同时发表了建交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公报虽然只有两句话,但被西方舆论形象地称之为“一次外交核爆”。中法建交( )
A.执行了“另起炉灶”的方针 B.瓦解了二战之后的国际格局
C.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思想 D.改善了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
7.(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1954 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并推动会议通过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宣言。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明中都郑重地写入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些外交活动( )
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环境
②推动不结盟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③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
④是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的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8.(2023·北京顺义·统考一模)新民主义革命
材料一 井冈山时期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创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材料二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0年3月11日,毛主席发表《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深刻分析与判断了国内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发展形势,及时明确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任务,提出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发展进步势力主要是发展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力量,争取国内积极抗日的知识分子,扩大共产党武装部队,发展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民众运动。争取中间势力是要积极争取对中国革命持中间立场的力量。反对顽固派就是与他们要作坚决的斗争,并在斗争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国土尚未完全解放,国民党残余势力蠢蠢欲动,想以大西南为基地重新复辟;国内各种反动势力也对共和国充满仇恨,想和国民党反动派配合,在经济上绞杀人民政权;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没有土地,在经济上仍然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国际上,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到了中朝边境,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对“井冈山精神”进行解释。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相持阶段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采取的措施。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说明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面临困难所采取的措施及作用。
参考答案
1.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购统销政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主要经济政策之一。目的在于打击城乡资本主义势力,保障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稳定市场物价与供求关系。其背景是“一五”计划开展,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粮食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①③符合题意;根据材料“1953年上半年,我国部分地区小麦遭受冻灾,粮食供应紧张”可知,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④符合题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于1954年,时间不符,②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②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审查国民党政府签订的的各项条约和协定,根据不同情况予以承认、废除、修改或重订,即另起炉灶的方针,有利于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A项正确;材料否定的是国民党的外交,与开展同亚非各国友好合作无关,排除B项;当时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等敌对政策,排除C项;结伴不结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外交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时间是1949年至1978年,其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是在1953年,中法正式建交是在1964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是在1971年,B项正确;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排除A项;与苏联关系正常化是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C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2015年提出,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中国外交由初期的一边倒,发展到后来的无敌国外交,说明的是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的外交理念逐渐变化,①符合题意;受到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瓦解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影响,新中国不断调整外交政策,②符合题意;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为主,即始终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等目标服务,③符合题意;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外交活动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④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10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地区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了革命政权,开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1947年开始的解放区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1950年实行的土改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综上所述,可看出共产党调整其调整的主要依据是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①正确。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是首要地位,②错误。每个时期基本上贯彻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土地政策,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③正确。土地政策的调整符合了农民的切身利益,④正确。①③④正确,C项正确;②错误,排除A项;②错误,排除B项;②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决定建立外交关系,在西方舆论引起重大反响,结合所学知识,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一边倒”、“打扫赶紧屋子再请客”和“另起炉灶”三大外交方针,而中国和法国两个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在1964年建立外交关系,说明我国的外交已经超越了意识形态外交,得益于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提出的的“求同存异”,有利于推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C项正确;“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党政府与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二战后美苏冷战,形成了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91年苏联解体意味着两极格局瓦解,排除B项;中美关系缓和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1954 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并推动会议通过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宣言。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明中都郑重地写入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结合所学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对新中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它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动,突破美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参与国际事务的有力武器,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处理相互关系中实行对等的相互约束和自我约束,也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环境。①、③正确,B项正确;此时还未产生不结盟运动,1961年成立不结盟运动,无法得出推动不结盟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②错误,A项含有②,排除A项;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访问印度和缅甸不属于以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的体现,④错误,C项含有④,排除C项;④错误,D项含有④,排除D项。故选B项。
8.(1)解释: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朱德率领工农红军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依靠人民群众建立红色政权,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所以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英勇奋斗。
(2)坚决打退国民党反共高潮,维护统一战线;精兵简政,以“三三制”为原则,实行民主选举制度;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团结地主和农民抗日;军事上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不断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经济上开展大生产运动,奠定抗日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3)措施作用: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巩固新生政权;通过银元、米棉之战,稳定物价,使国家财政经济统一,国民经济得到恢复;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取得了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完成土地改革,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详解】(1)对“井冈山精神”进行解释,就是要以井冈山时期的斗争为史实支撑,揭示“井冈山精神”形成的背景和过程,这要结合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进行叙述;接着揭示“井冈山精神”的影响和价值,比如: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英勇奋斗。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相持阶段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采取的措施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主要有:坚决打退国民党反共高潮,维护统一战线;精兵简政,以“三三制”为原则,实行民主选举制度;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团结地主和农民抗日;军事上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不断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经济上开展大生产运动,奠定抗日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面临困难所采取的措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对外等领域,主要有: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回答问题时,要说明各措施的作用。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以下是不同时期拉美地区民族民主运动的部分史实,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时期 19世纪前期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二战后
事件 1804年海地独立;1822年巴西独立;到1826年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下许多地方独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阿根廷工人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萨瓦尔多共产党领导了主要由农民参加的全国性人民起义 1959年以卡斯特罗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推翻傀儡政权;1999年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①19世纪前期许多国家摆脱美国殖民统治而独立
②19世纪前期拉美独立运动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
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拉美国家普遍建成社会主义
④二战后拉美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迅速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2.(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非洲:沉沦与抗争
材料一 欧洲人在非洲沿岸长期活动,但他们对内陆知之甚少。从18世纪后期起,多国探险家先后探索了尼罗河、尼日尔河等河流的走向。英国探险家布鲁斯在其著作中首次披露了埃塞俄比亚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各方面的情况。布拉柴和斯坦利分别受法国和比利时政府所派,在刚果河流域活动,为两国划分了“势力范围”。1884年,柏林会议承认了比利时国王在刚果的统治权。
材料二 1960年6月,比属刚果宣布独立。几天后发生兵变,骚乱向全国蔓延。比利时趁机入侵,还扶持矿产丰富的加丹加省“独立”。刚果政府请求联合国提供军事援助。美国支持联合国派出部队取代比利时军队,试图“以相对较小的代价防止混乱与共产主义”。苏联援助了飞机、卡车等装备,以及捷克军事顾问。两国各自扶植政治势力,刚果局势复杂化。苏加诺和纳赛尔等亚非国家领导人努力为刚果国内政治和解奔走。1961年,安理会通过关于使用武力制止刚果内战的决议,这是“联合国部队中80%以上是非洲人或亚洲人影响大量增长的结果”。1963年,在联合国部队的压力下,加丹加省放弃“独立”,刚果实现统一,比利时殖民主义势力被驱逐。这场危机在经过多次反复的冲突、对抗后终于结束,但刚果内部政局依然动荡不安。
(1)阅读材料一,分析欧洲人对非洲内陆探险活动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说明刚果危机中各种国际力量的作用。
3.(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苏伊士运河
材料一
年代 事件
1854 埃及与法国签署开凿合同,法国人负责策划开凿运河。
1869 苏伊士运河竣工通航。
1875 英国购买苏伊士运河44%的股票并获得了在运河区驻军的权力,完全控制了苏伊士运河。
1876 埃及政府因无力偿还高额贷款,宣布财政破产。债权国英国和法国开始直接掌控埃及国家经济大权。
1878 1878埃及成立“欧洲内阁”,总督成为英法的傀儡。
1879 埃及成立“祖国党”,提出埃及独立,民族主义运动不断高涨。
1882 英国以镇压埃及民族主义运动为名义,宣布占领埃及。
材料二 1952年,埃及推翻亲英、法的君主政权,建立了独立共和国。1956年,埃及宣布把由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英法联合以色列向埃及发动进攻,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纳塞尔领导埃及军民进行了顽强抵杭。美国公开指责英、法,并运用金融和石油向英国施压。苏联向埃及提供外交支持。最终,英国宣布停火,苏伊士运河战争结束。英国依据联合国的提案,从运河撤军,完全撒出埃及领土。材料三 1956年5月,中埃建交,埃及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1956年9月17日,毛泽东主席会见埃及驻华大使哈桑拉加卜,表态支持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他赞扬此举“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表示中国“愿意尽力帮助埃及”,提供“无代价的援助”。苏伊士运河战争打响后,中国坚决反对英法两国和以色列入侵埃及,公开宣布:“中国政府和人民响应埃及政府的呼吁,愿意尽我们的能力所及,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包括提供物质援助在内,支持埃及的斗争,反对英法的侵略。”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苏伊士运河主权的变化。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支持埃及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推动了拉美独立运动的发展。拉美独立后面临美国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二战后,拉美国家展开了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②④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拉美摆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①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拉美部分国家共产党领导本国的民主革命,但并未建立社会主义,③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2.(1)影响:欧洲人对非洲内陆大规模的探险活动,促进了外部世界对非洲内陆的了解,推动了人类对非洲自然地理和人文科学的研究:但也为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占领和统治非洲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加速了非洲的殖民化进程。
(2)比利时:殖民主义的代表,力图恢复在刚果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刚果独立,但在民族解放的潮流中,终于退出刚果。
美国、苏联: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处于全面冷战对峙状态,双方都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渗透和争夺,加剧了当地政治局势的动荡和复杂化。
亚非新兴国家: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独立于两大阵营之外的重要力量,支持刚果的民族独立诉求,在联合国刚果问题的决策中发挥积极影响。
联合国:以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为宗旨,安理会具有制裁侵略的权力,对刚果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起到了一定作用。
【详解】(1)影响:根据材料一中“探险家先后探索了尼罗河、尼日尔河等河流的走向”“首次披露了埃塞俄比亚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各方面的情况”可知,欧洲人对非洲内陆大规模的探险活动,促进了外部世界对非洲内陆的了解,推动了人类对非洲自然地理和人文科学的研究;根据“布拉柴和斯坦利分别受法国和比利时政府所派,在刚果河流域活动,为两国划分了‘势力范围’。1884年,柏林会议承认了比利时国王在刚果的统治权”可知,为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占领和统治非洲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加速了非洲的殖民化进程。
(2)作用:根据材料二中“比利时趁机入侵,还扶持矿产丰富的加丹加省‘独立’”“在联合国部队的压力下,加丹加省放弃‘独立’,刚果实现统一,比利时殖民主义势力被驱逐”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比利时作为殖民主义的代表,力图恢复在刚果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刚果独立,但在民族解放的潮流中,终于退出刚果;根据“美国支持联合国派出部队取代比利时军队,试图‘以相对较小的代价防止混乱与共产主义’”“苏联援助了飞机、卡车等装备,以及捷克军事顾问”“两国各自扶植政治势力,刚果局势复杂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美苏处于全面冷战对峙状态,双方都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渗透和争夺,加剧了当地政治局势的动荡和复杂化;根据“苏加诺和纳赛尔等亚非国家领导人努力为刚果国内政治和解奔走”可知,亚非新兴国家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独立于两大阵营之外的重要力量,支持刚果的民族独立诉求,在联合国刚果问题的决策中发挥积极影响;根据“安理会通过关于使用武力制止刚果内战的决议”“在联合国部队的压力下,加丹加省放弃‘独立’,刚果实现统一”可知,联合国以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为宗旨,安理会具有制裁侵略的权力,对刚果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起到了一定作用。
3.(1)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进行全球扩张,法国逐渐控制埃及,并开通苏伊士运河,运河主权被英国实际控制,强化了英国的殖民霸权,促进了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发展,加强了对埃及的全面控制,客观上也促进了埃及近代化的发展。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埃及民族民主意识增强;两极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争霸试图插手中东事务;英国衰落;在联合国干预下,埃及逐渐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苏伊士运河主权的收复,鼓舞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在维护了埃及的国家主权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了新兴独立国家的国际地位;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总之,苏伊士运河主权的变化,是近现代民族解放运动,反殖民运动的缩影。
(2)中国和埃及建交;中国和埃及同属于第三世界国家,曾长期受西方列强侵略;埃及维护自身主权,属于正义事业等。
【详解】(1)本题为评析类题目,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首先,根据材料“1875英国购买苏伊士运河44%的股票并获得了在运河区驻军的权力,完全控制了苏伊士运河。......1956年,埃及宣布把由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可知,苏伊士运河主权的变化是先被殖民者占领,后经过不断地斗争将主权收回。其次,按照“背景、过程、影响或意义”的格式,围绕主权变化进行评析,如: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进行全球扩张,法国逐渐控制埃及,并开通苏伊士运河,运河主权被英国实际控制,强化了英国的殖民霸权,促进了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发展,加强了对埃及的全面控制,客观上也促进了埃及近代化的发展。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埃及民族民主意识增强;两极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争霸试图插手中东事务;英国衰落;在联合国干预下,埃及逐渐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苏伊士运河主权的收复,鼓舞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在维护了埃及的国家主权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了新兴独立国家的国际地位;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总之,苏伊士运河主权的变化,是近现代民族解放运动,反殖民运动的缩影。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原因:根据材料“1956年5月,中埃建交,埃及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可知,中国和埃及建交;根据材料“1956年9月17日,毛泽东主席会见埃及驻华大使哈桑拉加卜,表态支持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他赞扬此举‘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表示中国‘愿意尽力帮助埃及’,提供‘无代价的援助’。”可知,中国和埃及同属于第三世界国家,曾长期受西方列强侵略;根据材料“中国政府和人民响应埃及政府的呼吁,愿意尽我们的能力所及,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包括提供物质援助在内,支持埃及的斗争,反对英法的侵略。”可知,埃及维护自身主权,属于正义事业等。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章节综合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1848年,徐继畬撰成《瀛寰志略》一书。以下是摘编自该书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近代早期有识之士( )
①增加了国人对西方史地知识的了解
②提出了“自强”“求富”的目标
③已经关注到英国进行殖民侵略活动
④主张借鉴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1872年12月,李鸿章向清廷上奏《试办招商轮船折》。他认为创办轮船招商局可以 “庶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至为洋人尽占,其关系于国计民生者,实非浅鲜”,主张“官督商办”,“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弊,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以此推论,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的目的应是( )
A.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B.创办民用企业以“求富”
C.收回列强在华全部特权 D.改善普通百姓生活条件
3.(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19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中国遭遇特大旱灾,赈粮“费用所需甚巨”,使本就“国用不足”的清廷雪上加 霜。为保证西征(新疆)军饷,清廷暂缓购置军舰,大幅减少天津机器局的经费。赈灾时轮船招商局还垫 付采买了大量赈粮,亏本承运,经营困难。这表明( )
①晚清政府救灾核心与古代有明显差异
②维护统一和安定是清政府的重要事务
③近代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尝试步履艰难
④清王朝的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时局图》问世于1898年。到1904年的数年间,漫画及其画题进行过多次修改,有的版本图中左上方有一首题诗。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在下面四个选项中,最贴近做这幅漫画题诗的是( )
A.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
B.尧天到此日方中,万国强由法变通。惊喜天颜微一笑, 百年前亦与华同。
C.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今宜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D.旗翻光复照神州,虎踞龙蟠拥石头。但使江东王气在,共和民政自千秋。
5.(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他将中国降为万国之一;对西方各国基本上不用“夷”字。甚至对于鸦片战争的肇事者英国,也不称英夷,而是称为英吉利。此外,他还详细地介绍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说明徐继畬( )
①对世界的认知较为客观 ②极力推崇西方文化
③摒弃了传统的“华夷”观 ④是近代中国能够正确地看待世界的“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下列材料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万里出征,抬棺死战,驱外掳于西域,为民族第一功臣”
②“身为重臣,两万万两之款从何筹措;中国台湾一省送与外人,失民心,伤国体”
③“顷接京电,惊悉青岛主持签字噩耗,五衷摧裂,誓难承认!”
④“血钟一鸣,义旗四起,拥甲带戈之士遍于十余行省”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④①②③ D.①②④③
7.(2023·北京通州·统考一模)今天所称的洋务运动有过好多名目,可以说有名有字有号。洋务运动是一个反映时代的概念,它概括了近代历史一个阶段中所出现过的活动和事物,本无褒贬之义。相比之下,稍明新旧区分应该是
A.同治中兴 B.清末新政 C.夷务运动 D.同光新政
参考答案
1.C
【详解】通过观察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40年代的《瀛寰志略》中,绘制英国地图、介绍英国政治和外交,反映出近代早期有识之士努力增强国人对西方史地知识的了解,书中介绍了英国对南亚的扩张,说明有识之士关注英国的殖民侵略活动,说法①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提出“自强”“求富”目标的是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材料并未体现徐继畬主张借鉴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说法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D三项。故选C项。
2.B
【详解】依据“庶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至为洋人尽占,其关系于国计民生者,实非浅鲜”,可知体现了李鸿章主张创办关系国计民生的民用工业,依据“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弊,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体现李鸿章主张通过官督商办的方式创立民用工业,结合所学可知创办民用企业是为了“求富”,缓解军用工业资金不足的问题,B项正确;洋务运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并非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排除A项;收回列强在华全部特权,题干没有体现此类信息,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创办民用企业是为了“求富”,缓解军用工业资金不足的问题,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根据“清廷暂缓购置军舰,大幅减少天津机器局的经费。赈灾时轮船招商局还垫 付采买了大量赈粮,亏本承运,经营困难。”可得出面对灾害,清政府降低洋务企业的经费,反映出维护统一和安定是清政府的重要事务。同时也说明洋务运动在创办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步履艰难,②③B项正确;晚清政府救灾核心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因此没有本质 上的区别,①错误;材料只反映清政府的赈灾与洋务运动发展的情况,不能体现清政府的权力变化,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时局图》描绘了列强在中国强租租借、划分势力范围的情况,“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今宜醒,莫待土分裂似瓜”体现了列强试图瓜分中国,《时局图》通过对其形象的描述,试图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C项正确;“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为三元里人民抗英,不符合《时局图》的主要内容,排除A项;“尧天到此日方中,万国强由法变通。惊喜天颜微一笑, 百年前亦与华同”反映的是维新变法,不符合《时局图》的主要内容,排除B项;“旗翻光复照神州,虎踞龙蟠拥石头。但使江东王气在,共和民政自千秋”反映的是辛亥革命,不符合《时局图》的主要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从材料中徐继畬对中国及西方各国的态度来看,徐对世界的认知较为客观,并抛弃了传统的“华夷”观 ,①③符合题意;徐继畬虽然主张向西方学习,但是并未极力推崇西方文化, ②不符合题意;徐继畬作为新思想萌发的代表,是近代中国能够正确地看待世界的“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④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6.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时曾抬棺出征,① 时间是187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要赔款2亿两白银,台湾被割让给日本,②时间是1895年,巴黎和会上,战胜国决定由日本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青岛的特权,北洋政府准备接受这一决定,这一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③时间是1919年,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④ 时间是1911年,正确时间顺序应为①②④③ ,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一个反映时代的概念,它概括了近代历史一个阶段中出现过的活动和事物,稍明新旧区分应该是同光新政,是同治、光绪两朝的中兴事件,符合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存在时间,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统治,D项正确;同治中兴是随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而产生的名称,寄托了满清王朝的希望,没有体现“稍明新旧区分”,排除A项;清末新政是20世纪初,不符合洋务运动的时间,排除B项;道光起,称与西人有关的交涉,对外贸易等事务为夷务,夷务不同于洋务,排除C项。故选D项。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材料分析题
一、材料分析题
1.(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唐本草》
我国早在汉代就出现了《神农本草经》,南朝陶弘景在此基础上撰著了《本草经集注》。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苏敬等官员建言朝廷重修本草,以改变当时药物名实混淆、记述不全的状况,获朝廷批准。在编修过程中“普颁天下,营求药物,羽毛鳞介,无远不臻,根茎花实,有名咸萃”。两年后修订完成。“及奏,上问曰:‘《本草》行来自久,今之改修,何所异也 ’于志宁对曰:‘……弘景僻在江南,不能遍识药物,多有纰缪。其所误及《别录》不书四百有余种。今皆考而正之。《本草》之外,新药行用有效者复百余种,今附载之。此所以为胜也。’”
《唐本草》共54卷,收录药物844种,其中包括由天竺传入的豆蔻、波斯传入的青黛等多种外来药物;并首创通过绘图来描记药物的形态和颜色标准,有本草图25卷、图经7卷。
依据材料,指出《唐本草》与《本草经集注》相比有哪些发展,并结合所学分析取得这些发展的原因。
2.(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材料一 英国作家狄更斯在1859 年出版的《双城记》中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仰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材料二 马克思流亡英国,接触了各种工人活动家和社会主义者。他吸收了英国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以及有关法国大革命的史学研究成果……恩格斯对英国工人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得出了与马克思相似的结论。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了终生的合作,建构基于唯物史观的社会主义理论。
——摘编自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内容,阐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三 学习主题
甲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乙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
丙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丁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世界意义
(2)以上是甲乙丙丁四个小组确定的学习主题,请你帮助丁组同学拟定研究提纲。(要求:标题应密切联系主题,研究提纲应系统清晰,角度不少于四个。)
3.(2023·北京顺义·统考一模)新民主义革命
材料一 井冈山时期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创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材料二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0年3月11日,毛主席发表《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深刻分析与判断了国内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发展形势,及时明确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任务,提出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发展进步势力主要是发展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力量,争取国内积极抗日的知识分子,扩大共产党武装部队,发展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民众运动。争取中间势力是要积极争取对中国革命持中间立场的力量。反对顽固派就是与他们要作坚决的斗争,并在斗争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国土尚未完全解放,国民党残余势力蠢蠢欲动,想以大西南为基地重新复辟;国内各种反动势力也对共和国充满仇恨,想和国民党反动派配合,在经济上绞杀人民政权;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没有土地,在经济上仍然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国际上,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到了中朝边境,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对“井冈山精神”进行解释。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相持阶段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采取的措施。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说明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面临困难所采取的措施及作用。
4.(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中西瓷器贸易
材料一 1514年葡萄牙人第一次直航中国后,中国的瓷器开始直接出口到欧洲,被公开拍卖或私人售贩,这引起王公贵胄等上流社会竞相收购的热潮。这一时期订烧瓷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中式图案和装饰习惯,采用描绘日常世俗享乐和山水美景的图案、洒脱与写意的装饰手法。
材料二 1602年,荷兰几乎垄断了海上瓷器贸易,欧洲许多王公贵族用精美的中国瓷装点宫廷。定制瓷上的辅助纹样逐渐模仿欧渊或中东平面装饰。在法国,全面地学习中国,抛弃各种文化上的中世纪残余,以理性来统一一切成为社会风尚。
材料三 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也在瓷器贸易中赚取了丰厚的利润。景德镇的画工逐步理解和掌握西洋画法,由此发展出了外销画。伴随欧洲订单对工艺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国瓷器生产不断标准化和快捷化。欧洲人逐渐从中国定制欧式有柄荼具和咖啡具,普通家庭也逐渐使用瓷器。1708年,德国烧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19世纪下年叶,欧洲在发展和保护本土瓷器生产的背景下,极大地削减从中国的瓷器进口。
——以上均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16到19世纪与中西瓷器贸易交流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瓷器贸易在推动中西方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5.(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中国共产党部分重要会议简表
会议名称 部分信息
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清算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领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毛泽东在发言中指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会议指出:“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农村的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会议公报指出:“毛泽东同志早在建国初期,特别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再三指示全党,要把工作中心转到经济方面和技术革命方面……就整体来说,实行全党工作中心转变的条件已经具备。”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阐述中国共产党三次会议工作重心的变化及意义。
6.(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清朝前期的边疆治理
材料一
清朝形势图(1820年)
材料二 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和管理。 在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清朝统治者实施的策略是:第一,因地制宜,按照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特点,分别建立不同的行政机构,在东北和伊犁地区设立将军制度,在蒙古设立盟旗制度,在西藏设立噶厦制度,在新疆维吾尔族地区沿袭以前的伯克制度,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改土归流,实行基本与中央地区一样的行政制度。第二,利用宗教,修其教不易其俗,为加强与蒙古族和藏族的关系,清政府推崇黄教,大修喇嘛庙,封赐喇嘛教首领,实行政教合一。第三,恩威并用,对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赐爵位。给予厚禄,或联姻,或召见,会盟筵宴,施恩笼络,而对破坏统一的叛乱割据势力则予以坚决的军事打击。清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所实施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它有效地协调了民族关系,形成了汉、满、蒙、回、藏等50多个民族共同生活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峰。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第十章第二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以蒙古族和藏族地区为例, 概述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统治与管理的主要措施及重要意义。
7.(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中国名片”人民币
第二套人民币于1955年3月1日起开始发行,揭开了中国印钞造币崭新的一页。
材料一 纸币图案简表
正面 背面
主币: 1元:天安门; 2元:延安宝塔山; 3元:井冈山; 5元:各民族大团结; 10元:工农像 辅币; 1角:拖拉机;2角:火车;5角:水电站 1分:汽车;2分:飞机;5分:轮船 都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汉、蒙、维、藏四种文字
材料二 两位设计者的口述罗工柳:那还是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党中央考虑到第一套人民币大多是在解放区印制的,带有“战时货币色彩”,规格、质地不统一,栗种较多,不能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提出要设计一套高水平的货币。
周令钊:为了使新钞票彻底摒弃带有殖民色彩的图案装饰,我们与北京印钞厂的设计、雕刻人员到故宫、颐和园、云冈石窟去临摹古建筑、石雕、石刻、铜器以及长廊里的彩画中的花纹和图案……元券背面景框源自故宫的窗棂,3元券背面的边框取自敦煌壁画中飞天的飘带。
(1)结合所学,简述第一套和第二套人民币发行的背景。
(2)第二套人民币的票面设计反映了新中国的政治本色,体现了时代风貌、革命传统和历史文化。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要求:运用信息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8.(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探究学习
为了开展关于“明清江南”的合作探究活动,同学们收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明清苏州府市镇数量
县名 吴江 长洲 昆山 常熟 昊县 合计
(明)正德 7 9 9 14 6 45
县名 昊江 震泽 长洲 元和 昆山 新阳 常熟 昭文 吴县 合计
(清)乾隆 11 7 8 9 14 5 14 24 8 100
注:雍正年间,因江南经济发展较快,人口众多,遂将一些县分设为两县。——整理自《乾隆苏州府志》等地方志
材料二 明代(嘉靖至弘光)通俗小说出版分布表
福建 江浙 其他地区 地区不详
37种 55种 10种 7种
——整理自陈江《江南教育与科第文化》材料三 今以苏、松、常、镇、杭、嘉、湖、太仓推之,约其土地无有一省之多,而计其赋税,实当天下之半。是以七郡一州之赋税,为国家之根本也。
——(清)钱泳《履园丛话》
材料四 杭嘉湖三府属地,地窄人稠,民间多以育蚕为业,田地大半植桑,岁产米谷,除办漕外,即丰收之年尚不敷民食,向藉外江商贩接济。
——《雍正朱批谕旨》,程元章奏疏
材料五 大抵日本所须(需),皆产自中国,如室必布席,杭之长安织也。妇女须脂粉,扇、漆诸工须金银箔,悉武林造也。他如饶之磁器,湖之丝绵,漳之纱绢,松之棉布,尤为彼国所重。
——(明)姚士麟《见只编》
材料六 明末江南刊刻了大量汉文西学书籍,《泰西水法》《几何原本》等被运至日本,在知识人中间辗转抄写、研究,并为朝鲜思想家所容受。
江南的生丝、丝绸、棉布等通过全球化贸易流向世界各地,通过丝一银环流,大量白银流入中国。1571-1821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共计4亿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更多都流入中国。
——摘编自邹振环《明清江南史研究的全球史意义》
(1)请你以组长的身份,围绕“明清江南”提炼三个主题作为分组依据。
(2)从三个主题中任选一个,完成以下任务:
①说明选题意义;
②围绕主题选取两则材料,简述其价值
③为了研究该主题,还需补充哪些方面的材料
9.(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社会治理
材料一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皆秦制也。”《后汉书·百官五》记载:“有秩,郡所署,掌一乡人;其乡小者,县置啬夫一人。皆主知民善恶,为役先后,知民贫富,为赋多少,平其差品。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游徼掌徼循,禁司奸盗。”乡下有里,里设里正或里魁,掌一里百家,又称里父老。里父老由具有资产的人户充任,里之下按什伍组织居民,“什主十家,伍主五家,以相检察。民有善事恶事,以告监官。”在乡、里之外设有亭,“亭有亭长,以禁盗贼”。
材料二 1978年以后,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开启了现代化建构的大门,政府职能开始由政治主导型向经济建设型转变。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通知,提出在1984年底以前各地都要大体上完成建立乡政府的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得到一定发展,但总体还处于“社会管控”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转轨带来了社会转型,社会流动人口增多。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将社会管理明确为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提出“要改进社会管理,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治理主体仍然是政府。
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实现由温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社会承受着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等多重压力的冲击与挑战,社会治理体制改革需要纵深推进。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现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体制的转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1)依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2)分析材料二,结合所学,阐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治理的变化。
10.(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三个“历史决议”
中国共产党三个“历史决议”的相关内容简介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20日六届七中全会通过) 第一个历史决议近2.8万字,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24年来取得的光辉成就;第二部分对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历史作了简要阐述;第三、四、五部分总结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内出现的“左”倾、右倾错误,着重阐述了第三次“左”倾错误路线在政治、军事、组织、思想方面的表现和造成的严重危害,全面分析了产生错误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第六部分讲明了对待党内历史问题的科学原则和态度;第七部分对毛泽东同志所代表的党和全国广大人民的奋斗方向进行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第二个历史决议约3.4万字,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第二部分“建国三十二年历史的基本估计”;第三部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第四部分“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第五部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六部分“历史的伟大转折”;第七部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第八部分“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第三个历史决议3.6万余字,除序言和结束语之外,共分七个部分。前四部分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四个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期;第五部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第六部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第七部分“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
(1)结合所学,比较材料中前两个决议的异同点。
(2)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的四个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历史启示。
11.(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古代民居
材料一
《诗经》篇目 内 容 摘 编 备 注
《郑风·将仲子》 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杞:树名;里:五邻为里
《秦风·小戎》 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心曲: 心灵深处
《国风·豳风·七月》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宇:屋四垂为宇;户:南墙上的窗户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窒,堵塞;向:北向窗。墐:用泥涂抹
材料二 西汉末年,强宗豪族就开始建筑坞堡。当时豪族地主的“大宅”不仅规模巨大,而且一般均具备相应的防御功能。据《四民月令》记载,东汉时北方豪族地主每年三月,“农事尚闲……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北魏时,范阳人卢度世,“父母亡,同居共财,自祖至孙,家内百口……亲从昆弟,常旦省谒诸父,出坐别室,至暮乃入。”嘉峪关魏晋墓出土了七幅“坞”的画像砖,“坞”的四周画有高墙厚壁,还有高层碉楼,有的坞壁上设有望楼。后来福建地区客家民居也具有上述北方坞堡的特点。
(1)归纳材料一中《诗经》所反映的先秦民居的历史信息。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魏晋时期坞堡兴建的背景及影响。
12.(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历史研究与论文写作
下面为学术论文《北洋政府文官制度及渊源研究》的部分内容。 一、概念界定 1.北洋政府:…… 2.文官制度:是近现代官员选用和管理的制度。该制度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在其发展过程中,文官制度曾出现官僚习气、争权夺利、工作效率低等弊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北洋政府文官制度的研究兴起于 20 世纪初 60.70 年代鲜有研究。80 年代以来,大量文献资料出版,如《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北洋军阀 1912-1928》(共 6 卷)等,收录了不少与北洋政府文官制度有关的政府公报、文献档案等;国内学者对北洋政府的研究论著增多,研究由整体、宏观转入了专题研究;美国白鲁询采用政治学研究方法、美国齐锡生围绕文化心态层面、加拿大陈志让提出“军绅政权”,都对北洋政府文官制度有深入探讨。由此推动国内该问题研究进入高潮。 正文 第一章 晩清选官制度的蜕变 第二章 南京临时政府的文官选拔制度 第三章 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 参考文献 ①《保举过滥请定限制折》,1906 年 ②《裁撤吏部上谕档》,1906 年 ③《大总统咨参议院决议文官与外交官及领事官考试令草案》,《临时政府公报》,1912 年 2 月 28 日 ④《劝各省勿自举都督原因》,《盛京时报》,1912 年 3 月 24 日 ⑤《文官任用法草案》,《政府公告》,1913 年 1 月 9 日 ⑥《纪广东卖官案》,《申报》,1914 年 7 月 5 日 ⑦《论今日保荐之滥》,《盛京时报》,1914 年 8 月 5 日 ⑧谢俊美:《晚清卖官鬻爵新探——兼论捐纳制度与清朝灭亡》,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 年 ⑨徐辉:《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及其践行失败根源论析》,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 年
(1)阅读“概念界定”,补充“1.北洋政府:……”中省略的内容。
(2)阅读“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所学,说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相关研究进入高潮的原因。
(3)依据“参考文献”,结合所学,从“正文”三章中任选一章,进行子目录设计。要求:至少依据两条参考文献。
13.(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明长城
材料一 明长城与九边重镇示意图
材料二
材料三 明朝修筑长城,“控制山谷,扼守高地”“立烽堠,实兵马,辟灌莽,广屯田”。北方各族“求输马 与中国铁锅、布、帛互市”,明统治者认为:“朝廷非无马牛,而与之为市,盖以其服用之物皆赖中国。若 绝之,彼必有怨心……许其互市,亦是怀远之仁。”后明政府在大同、宁夏、延绥等地设立马市。1570 年, 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俺答纳款,马市互易,边疆无警,畿辅晏然”“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
——摘编自《中国历史》等
依据材料概括明长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积极影响。
14.(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一
①花神芙罗拉(壁画) ②鎏金银壶
出土于意大利庞贝古城,花神穿着 出土于宁夏固原北周墓,图案反映了古希腊神话,
的丝绸衣服来自中国的汉王朝 来自波斯萨珊王朝
材料二 15—17世纪,一些欧洲商船上就载有关于中医的资料特别是针灸的手稿,如1658年波兰卜弥格的《中医秘密》。该书中不仅介绍了中医理论,还绘有针灸穴位图,是最早以绘图形式向欧洲介绍针灸的著作。1675年,荷兰布绍夫根据自己被中国医生用艾灸治愈痛风的经历,出版著作介绍艾灸治疗痛风,在荷兰引发了一阵用艾灸治疗痛风的流行潮。1684年,布兰特在荷兰出版《痛风论》,介绍中国针灸术治疗风湿痛的效果。中国针灸及中医基础理论逐渐较为系统地被介绍到了欧洲。
材料三 原产美洲的玉米,明朝时通过多种途径输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清朝前期,玉米在全国多地有种植。
白菜(后来培育成功结球即大白菜)原产中国。17世纪朝鲜开始引种大白菜,并逐渐成为朝鲜泡菜的主要原料。19世纪,大白菜传入欧洲,在英国、法国等地试种成功。1875年东京博览会的清政府展台上,日本初见大白菜,明治政府花钱买回3株展品,直到20世纪初,有人把中国东北白菜的种子带到日本仙台,日本才培育出白菜,并广泛种植。当今,白菜成为日本市场上重要的食材。世界许多国家也都引种了白菜。
围绕材料,结合所学,至少从三个不同角度,简述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影响。
15.(2023·北京通州·统考一模)匠人营国
材料一 《周礼·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知年代最早、最为系统的城市规划理论文献,其成书年代大致为春秋战国时期。关于王城布局,该文献提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材料二 周公是兴周灭商﹑辅佐成王和创立周代礼乐制度的元老重臣,其封国为鲁。根据考古发现,周代鲁城布局如下表。
形态特征 考古实测资料
长宽 东西约9里,南北约7里
城门 已发现南面2门,东、北、西各3门
道路 东西、南北向各有五条干道
核心功能布局 宫庙居中,面朝后市,居民区居东,墓地居西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文献记载的王城布局与考古发现周代鲁城布局的差异,并结合所学推测原因。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述周代鲁城考古发现的价值。
16.(2023·北京通州·统考一模)殖民扩张
材料一 16世纪的修道士卡萨斯有关西班牙殖民者屠杀印第安人的一段记载
西班牙殖民者在登陆的岛屿上屠杀了无数印第安人,制造了巨大的灾难。他们掳掠印第安人的妻小,奴役蹂躏他们。整个岛屿全部被摧毁,一片荒凉。
——摘编自卡萨斯《西印度毁灭述略》
材料二 殖民制度大大地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聚的强有力的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以及由市场垄断所引起的成倍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
——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
材料三 我们满怀义愤和民族情感对帝国主义的历史罪恶已经作过无数次的谴责,批判、声讨……它裁决了历史上的正义和非正义。但是,伦理观念只能说明历史的一个方面。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用,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提炼材料三中的观点,综合材料及所学对其进行评析。要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7.(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国际组织
20世纪下半叶的主要国际组织(部分)
阶段 时间 国际组织
一 1945.10 联合国在纽约成立
1945.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
1945.1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华盛顿成立
1948.4 世界卫生组织成立
二 1960.9 中东产油国和南美国家委内瑞拉联合组成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1.9 不结盟运动在南斯拉夫成立
1967.8 印尼、泰国、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组成东南亚国家联盟
三 1993.11 欧洲共同体国家批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盟成立
1994.1 《北美自由贸易协议》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布成立
1995.1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1)依据材料,指出20世纪下半叶成立的国际组织所涉及的重大时代议题。
(2)选取一个阶段,谈谈你对该阶段国际组织建立原因的理解。
18.(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伟大觉醒”文物史料展
2019年,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策划举办了“伟大觉醒——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文物史料展”,展览分为三个展厅。
展厅名称 展出文物(部分) 文物简介
第一展厅 “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① 《宋渔父被刺记》 记述宋教仁被刺事件的书籍
② 《南北大战报》 报道“二次革命”的报纸
③ 上海民间团体印发的通告 揭露“二十一条”,要求抵制日货
④ 《青年杂志》创刊号 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⑤ 《日警逮捕留学生纪略》 记述1918年留日学生为反对签订中日军事协定而发起的大规模请愿运动的书籍
第二展厅 “反帝爱国之大风雷” ⑥ 《五七》日刊 北京学生为扩大宣传而自费出版的刊物
⑦ 《上海学生联合会日刊》 1919年6月4日发刊,呼吁“唤醒农工商各界,共做救国的事业”
⑧ 《上海罢市实录》 反映五四运动中上海商人罢市的书籍
⑨ 《卖国贼之二曹汝霖》 揭露曹汝霖卖国行为的反面人物传记
⑩ 《天津中等以上男女学校学生短期停课宣言书》 1919年10月天津民众抗议北洋政府出卖山东主权运动中,周恩来起草的油印通告
第三展厅 “开天辟地之大事变” 《曙光》《新人》 反映五四运动后新思潮涌现、诸多学说流派争鸣的刊物
《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 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
《马格斯资本论入门》《唯物史观解说》《共产党宣言》 李汉俊、李达、陈望道翻译出版
《共产党》月刊 上海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0年11月创办的半公开性理论刊物
(1)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中的14则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
(2)依据材料和所学,阐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什么要举办这次展览。
(3)选择一个展厅,依据文物和所学,为该展厅撰写一份解说词。
19.(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博物馆
材料一 1793年1月21日,原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法国革命政府下令在卢浮宫的大画廊建立中央美术博物馆,革命的资产阶级高呼“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联合人民向封建势力冲击。变宫廷收藏为公共博物馆收藏便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巨大成果之一。由此,也为世界博物馆史开创了新的纪元。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对社会普通公众开放,是博物馆、美术馆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标志,也是社会日渐民主化的体现。
材料二 1917年11月俄罗斯联邦教育人民委员会成立了博物馆与文物保护委员会。1918年1月召开的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发展国内博物馆事业的决议,强调必须把文化珍品发展为全民享有的博物馆藏品,以发挥教育人民的作用。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变“皇家博物馆”为国立博物馆,昔日的宫廷收藏变成了“人民的财富”。1919年3月,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指出:“开放一切靠剥削劳动者建立的,至今还在剥削者独占支配下的艺术宝库,并使其成为劳动者所享用的博物馆。”
(1)依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卢浮宫“开创了新的纪元”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简述这一转型出现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卢浮宫和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异同。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从社会功能的角度,简述博物馆的影响。
20.(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人才选拔与培养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诏令郡国每岁向朝廷举荐孝者、廉吏各一人以备擢用,由此形成固定的“察举”之制。后孝者、廉吏合并为孝廉,它是汉代普通士人最主要的入仕途径。孝廉以外,还有一些临时性的察举科目,如茂才(秀才)、贤良方正、文学等。被举者一般都有符合儒家伦理道德标准、通晓儒家经书的共同特点。出身贫寒、40余岁始钻研《春秋》的公孙弘通过察举拜为博士,十年之内升至丞相,封平津侯,开创西汉建立以来以布衣身份拜相封侯的先例。在察举制度形成前后,武帝又在长安设立了太学。太学生由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博士负责教授,学成后经考试分等第录用,自此博士的主要工作由备顾问转向教学。同时推广蜀郡太守文翁的兴学措施,令郡国皆立学校。太学与郡国学皆以经学为主要教育内容。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依据材料和所学,阐述汉武帝时期人才选拔与培养制度的影响。
21.(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中国粮食
早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来自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种植技术就已在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大连地区落地生根。渤海国(698年—926年)“卢城之稻”的种植则无疑是东北亚稻作农业历史上的一个高峰。辽金两朝“龙兴”于东北地区,多样的自然环境为人类进行各具特色的生产活动提供了基础,“卢城之稻”也在此时西传到达了今五常所在的“金源内地”;东北南部的稻种溯辽河而上进入松嫩大平原,两条稻种传播路线在此交汇。咸丰四年清政府在此设立“举仁、由义、崇礼、尚智、诚信”五个甲社,称此地为五常,享有“千年水稻,百年贡米”之誉的五常大米正式得名。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阐释五常地区在辽金时期成为稻作农业发达地区的有利条件。
美国不仅拥有地域辽阔、土地富饶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还具有其他国家没有的大陆殖民开发的独特的历史条件,农业发展中非常关键的土地问题有着与众不同的解决方式。到1979 年美国农产品的商品率,大米为99.5%,小麦为96%,稞麦为81%,玉米为62% ,在美国占比高达90%的小型家庭农场中,农业产出已由“自给半自给”转变成“商品性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已经出现了基于农业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的电子商务业务。
黑龙江省农垦经济研究所王阳2011年所著的《黑龙江垦区发展简史》中写道:“64年前,为巩固东北根据地,延安的火种点燃了北大荒;53年前,为建设北大荒,10万大军挺进荒原;43年前,50余万知青响应祖国的号召奔赴北大荒;33年前,改革春风拂动全国,北大荒探索出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2020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被界定为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商业类国有企业;2020年黑龙江省获粮食总产量、人均产量、调出量三个全国第一;2021年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超过了法国、加拿大,位居世界第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特点。“北大荒七十年,从鬼沼到粮仓”,说出这一巨大转变的战略意义。
22.(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苏伊士运河
材料一
年代 事件
1854 埃及与法国签署开凿合同,法国人负责策划开凿运河。
1869 苏伊士运河竣工通航。
1875 英国购买苏伊士运河44%的股票并获得了在运河区驻军的权力,完全控制了苏伊士运河。
1876 埃及政府因无力偿还高额贷款,宣布财政破产。债权国英国和法国开始直接掌控埃及国家经济大权。
1878 1878埃及成立“欧洲内阁”,总督成为英法的傀儡。
1879 埃及成立“祖国党”,提出埃及独立,民族主义运动不断高涨。
1882 英国以镇压埃及民族主义运动为名义,宣布占领埃及。
材料二 1952年,埃及推翻亲英、法的君主政权,建立了独立共和国。1956年,埃及宣布把由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英法联合以色列向埃及发动进攻,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纳塞尔领导埃及军民进行了顽强抵杭。美国公开指责英、法,并运用金融和石油向英国施压。苏联向埃及提供外交支持。最终,英国宣布停火,苏伊士运河战争结束。英国依据联合国的提案,从运河撤军,完全撒出埃及领土。材料三 1956年5月,中埃建交,埃及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1956年9月17日,毛泽东主席会见埃及驻华大使哈桑拉加卜,表态支持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他赞扬此举“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表示中国“愿意尽力帮助埃及”,提供“无代价的援助”。苏伊士运河战争打响后,中国坚决反对英法两国和以色列入侵埃及,公开宣布:“中国政府和人民响应埃及政府的呼吁,愿意尽我们的能力所及,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包括提供物质援助在内,支持埃及的斗争,反对英法的侵略。”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苏伊士运河主权的变化。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支持埃及的原因。
23.(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女真封建化
材料 女真族是中国东北部少数民族。7世纪初更名为“靺鞨”,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最为强盛。粟末靺鞨先后派使臣朝唐达132次,向唐朝求学,其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照搬唐朝。五代时期,黑水靺鞨将名字改为“女真”,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政治上推行勃极烈制度(氏族贵族议事机构),军事上推行猛安谋克制,文化上将汉人正楷和女真语言杂糅创制“女真大字”。金太宗即位后,模仿辽、宋之制,设立科举制度以取士。金熙宗时期,废除女真旧制,由三省制度取代勃极烈制度。君主继承方式由传统的兄终弟及改为父子相传。海陵王完颜亮即位后,金国迁都至中都,金国政治中心从女真族故地转移到了中原汉人居住的地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金世宗时期做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遇到灾年,则免除租税,减免劳役。宋金议和后,金陆续恢复并增设了与南宋、西夏的榷场,保证了国内经济、贸易的稳定发展。在文化上,世宗采取兼容并蓄的做法,既不抛弃女真文化,又利用、吸收汉文化以提高女真民族的文化水平。
(1)依据材料,概括女真族封建化的特点及措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女真族封建化的意义。
24.(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的具体精神
建党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探月精神、塞罕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井冈山精神、抗洪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
(1)阅读表格,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进行历史分期。
(2)结合所学,任选两个精神对其进行说明。
25.(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非洲:沉沦与抗争
材料一 欧洲人在非洲沿岸长期活动,但他们对内陆知之甚少。从18世纪后期起,多国探险家先后探索了尼罗河、尼日尔河等河流的走向。英国探险家布鲁斯在其著作中首次披露了埃塞俄比亚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各方面的情况。布拉柴和斯坦利分别受法国和比利时政府所派,在刚果河流域活动,为两国划分了“势力范围”。1884年,柏林会议承认了比利时国王在刚果的统治权。
材料二 1960年6月,比属刚果宣布独立。几天后发生兵变,骚乱向全国蔓延。比利时趁机入侵,还扶持矿产丰富的加丹加省“独立”。刚果政府请求联合国提供军事援助。美国支持联合国派出部队取代比利时军队,试图“以相对较小的代价防止混乱与共产主义”。苏联援助了飞机、卡车等装备,以及捷克军事顾问。两国各自扶植政治势力,刚果局势复杂化。苏加诺和纳赛尔等亚非国家领导人努力为刚果国内政治和解奔走。1961年,安理会通过关于使用武力制止刚果内战的决议,这是“联合国部队中80%以上是非洲人或亚洲人影响大量增长的结果”。1963年,在联合国部队的压力下,加丹加省放弃“独立”,刚果实现统一,比利时殖民主义势力被驱逐。这场危机在经过多次反复的冲突、对抗后终于结束,但刚果内部政局依然动荡不安。
(1)阅读材料一,分析欧洲人对非洲内陆探险活动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说明刚果危机中各种国际力量的作用。
26.(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教育
19世纪读写能力的普及首先是欧洲文化史的一个进程。其源头可追溯至宗教改革时代或18世纪倾向于实用性教育的全民启蒙运动时期。精英们对读写能力普及的反应是矛盾的。一方面,开启理智的阅读和规范文化实践,对普通民众进行启蒙祛除迷信,这似乎是自上而下的文明化、现代化的实施和对民族融合的促进;另一方面,精英对大众文化解放仍存有疑虑。大众文化解放的同时,也和提高大众的社会和政治地位的要求相勾连。权力和文化拥有者的疑虑不无道理。
——摘自[德]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
(1)概述“读写能力普及”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看待“精英们对读写能力普及的反应是矛盾的”,运用所学加以阐释说明。
要求: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问题。
(2)依据材料,评述20世纪初对“教育”的认识
①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要紧任务。
②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③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④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倡导全党全社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3)请为上述四则不同时期的材料排序,并说明理由。
27.(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新世界需要新史学——斯塔夫里阿诺斯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999年版:如果受外界促进因素的影响的程度,是决定某一地区发展速度的决定性因素的话,那么,随便看一眼地图即可明白,非洲所处的位置还算不错。非洲距欧亚大陆很近,近到足以从如农业和冶金术这样的基本技术的传播中得到好处;非洲距欧亚大陆很遥远,远到无法接受数千年中欧亚大陆各地区一直相互交流、使彼此得益的长长的文明。这一与世隔绝至今仍是非洲大陆发展中的一个首要而又持久的因素。
2005年版:然而,历史上人们却错误地认为非洲与欧亚大陆和世界其余地区相隔绝。这种感觉中的与世隔绝,使这块大陆的历史进程受到了影响。在历史学家们强调这块大陆的与世隔绝的同时,他们还强调非洲在这一时期中从外部世界借鉴了许多东西;不过,交流是双向的,只有当有意义的接触和交往发生时,交流才得以存在。
……许多民族独立地“发明”了不同动植物的驯化。事实上,不同地区独立地“发明”了农业,这些地区远至公元前5000年的中国黄河流域和公元前3000年的中美洲。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古代非洲人不会炼铜术,且不能独立地将炼铜术应用到炼铁问题的解决。考古证据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
——[美]希林顿著,赵俊译《非洲史》
《全球通史》出版至今已进行了七次修订。对照两个版本的观点,选用相关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修改内容加以说明。
28.(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材料一:奴隶贸易残酷罪恶的奴隶贸易是建立在奴隶痛苦和牺牲基础上的生命与金钱的交换。 在扩张的过程中,罗马人把大批战俘和被征服地区的居民卖为奴隶,其中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参与了罗马城建设,更多的奴隶则在大农庄、手工作坊、商业和银行从事劳动。中世纪早期,欧洲奴隶人数约占 总人口的10%左右,许多拜占廷人与斯拉夫人、诺曼人的奴隶结婚生子,巴尔干地区民族的复杂化由此开始。7世纪,巴格达城的码头有从中亚运来的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黑奴。
——摘编自《古希腊罗马奴隶制》《阿拉伯通史》等
材料二 大西洋奴隶贸易统计表
时间 1525年 1550年 1700年 1800年 1835年 1846年 1860年
奴隶数量(个) 0 5335 45296 81944 44914 21582 28003
资料来源-Trans-Atlantic Slave Trade-Database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使国际贸易受到抑制,全球海运航线被严重破坏。西方人关于经济的思考发生变化,非洲越来越被视为各种原材料的产地,也是工业制品的市场,而不再仅仅是奴隶的来源地。随着对奴隶贸易的道德谴责日益增强,1804年起,丹麦、英国、智利、墨西哥等国相继禁止了奴隶贸易。1815年维也纳会议签订了《巴黎和约》,其补充条款对缔约国废除奴隶贸易做出规定。
——摘编自《非洲现代史》等
(1)阅读材料一,概括奴隶贸易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指出 16-19 世纪中期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
29.(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现代化
材料一 英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1215年,国王签署《大宪章》,确立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原则 1628年,国会通过《权利请愿书》,限制国王的征税权 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 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 1765年,工业革命开始 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 1836年,洛维特领导成立“伦敦工人协会” 1836—1848年,宪章运动 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 1884—1885年,第三次议会改革
材料二 1945年,成立了协调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立时的运行机制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帮助维持黄金与美元基本固定的汇率,由此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48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开始临时运行,其主要职能是为了促进国际贸易而逐渐降低各国的关税。凭借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大量涌现、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战后制造业的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主要西方国家GDP年均增长率统计表(%)
年份 国家 1951—1959 1960—1969 1970—1979
法国 4.8 5.7 4.1
美国 3.3 4.2 3.2
日本 7.2 11.6 6.1
联邦德国 6.9 5.0 3.3
英国 2.6 3.0 2.3
意大利 5.5 6.6 3.2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影响近代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的因素。
(2)20世纪50—70年代初被称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评析这一现象。
30.(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公制度量衡
中世纪时,欧洲的度量衡非常混乱,教区、庄园、封邑各有其度量体系。17世纪,科学家提出应从“自然”中寻找精准的尺度。1791年,法国科学院决定以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一米。为了避免带有国家色彩,采用古希腊文metron(度量)一词来命名。1795年,法国国民公会声明,过去的度量衡让人想起可耻的封建奴役,岂能容忍用“国王的脚(原有度量单位)”来丈量法国的土地。同年,法国宣告正式推行公制度量衡。从此,“整个计量体系源自同一个与地球紧密联系的普世恒定的标准,这被看作是理性、平等与博爱的象征。”伴随着拿破仑战争,公制的理念1800年法国宣传十进制单位的版画在欧洲传播开来。
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上参观者抱怨机械展品的度量单位千奇百怪,给机器制造和国际贸易带来不便。1875年5月20日,17个国家在巴黎签署《米制公约》,决定设立国际计量局,为建立全球协调一致的测量体系奠定了基础。时至今日,公制已成为全世界普遍接受、贯通科学家与普通人民生活的计量单位体系。
1800年法国宣传十进制单位的版画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公制度量衡的产生和发展。
参考答案
1.发展:修改了谬误之处;收录药材更加丰富,遍布南北甚至来自域外;首创药物图谱,图文并茂。
原因:我国具有悠久的药物学传统;唐代统一全国、南北联系加强,为全面总结药物知识提供了必要条件;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便利了外来药物的传入;中央政府组织修撰,为高水准编修提供了行政资源和制度保障。
【详解】发展:根据材料中“(《唐本草》的编修目的是)改变当时药物名实混淆、记述不全的状况”“弘景僻在江南,不能遍识药物,多有纰缪”“今皆考而正之”可知,修改了谬误之处;根据“《唐本草》共54卷,收录药物844种,其中包括由天竺传入的豆蔻、波斯传入的青黛等多种外来药物”可知,收录药材更加丰富,遍布南北甚至来自域外;根据“首创通过绘图来描记药物的形态和颜色标准,有本草图25卷、图经7卷”可知,首创药物图谱,图文并茂。原因:根据材料中“我国早在汉代就出现了《神农本草经》”等信息可知,我国具有悠久的药物学传统;根据“苏敬等官员建言朝廷重修本草”“获朝廷批准”“普颁天下,营求药物,羽毛鳞介,无远不臻,根茎花实,有名咸萃”可知,中央政府组织修撰,为高水准编修提供了行政资源和制度保障;根据“由天竺传入的豆蔻、波斯传入的青黛等多种外来药物”,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可知,唐代全国统一,南北联系加强,为全面总结药物知识提供了必要条件,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便利了外来药物的传入。
2.(1)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日益暴露,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尖锐,工人运动蓬勃开展,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奠定了实践基础。在工人斗争的同时,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他们的很多设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工人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与、领导工人运动,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2)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发展;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等。
【详解】(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狄更斯描述的时代是工业革命时期,“最好的时代”指的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最坏的时代”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日益暴露,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尖锐;根据材料“马克思……接触了各种工人活动家”“恩格斯对英国工人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得出工人运动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奠定了实践基础;根据材料“吸收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史学研究成果”得出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根据材料“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了终生的合作”得出马克思主义诞生还有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因素。
(2)根据所学,马克思主义成为西欧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和发展起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是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推动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深刻改变了中国。
3.(1)解释: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朱德率领工农红军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依靠人民群众建立红色政权,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所以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英勇奋斗。
(2)坚决打退国民党反共高潮,维护统一战线;精兵简政,以“三三制”为原则,实行民主选举制度;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团结地主和农民抗日;军事上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不断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经济上开展大生产运动,奠定抗日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3)措施作用: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巩固新生政权;通过银元、米棉之战,稳定物价,使国家财政经济统一,国民经济得到恢复;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取得了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完成土地改革,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详解】(1)对“井冈山精神”进行解释,就是要以井冈山时期的斗争为史实支撑,揭示“井冈山精神”形成的背景和过程,这要结合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进行叙述;接着揭示“井冈山精神”的影响和价值,比如: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英勇奋斗。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相持阶段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采取的措施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主要有:坚决打退国民党反共高潮,维护统一战线;精兵简政,以“三三制”为原则,实行民主选举制度;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团结地主和农民抗日;军事上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不断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经济上开展大生产运动,奠定抗日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面临困难所采取的措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对外等领域,主要有: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回答问题时,要说明各措施的作用。
4.(1)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工业革命。
(2)中国外销瓷器上的日常世俗享乐和山水美景图案,体现出对世俗世界的关注、对现实社会幸福生活的追求,符合西方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客观上推动了欧洲人文主义的发展;欧洲对中国制瓷技术的学习借鉴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瓷器逐渐流向普通民众家庭,进一步丰富了欧洲民众的物质生活。
中国瓷器画工逐步学习并掌握了西洋画法,丰富了中华文化;中国瓷器生产不断标准化和快捷化,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瓷器大量销往欧洲,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西瓷器贸易影响了欧洲的思想文化、经济技术和物质生活,也促进了中国制瓷工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逐渐形成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
【详解】(1)根据材料“1514年葡萄牙人第一次直航中国后,中国的瓷器开始直接出口到欧洲”,结合所学,15-16世纪欧洲人开辟了前往亚洲、美洲的等地的海上新航路,拉开了早期殖民扩张的序幕。14世纪到17世纪初欧洲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解放了人的思想。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核心,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诉求,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叶欧洲发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2)根据材料“订烧瓷……采用描绘日常世俗享乐和山水美景的图案、洒脱与写意的装饰手法”,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文化对世俗世界的关注、对现实社会幸福生活的追求,推动了欧洲人文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1708年,德国烧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可知欧洲对中国制瓷技术的学习借鉴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根据材料“普通家庭也逐渐使用瓷器”可知瓷器逐渐流向普通民众家庭,进一步丰富了欧洲民众的物质生活;根据材料“景德镇的画工逐步理解和掌握西洋画法”可知中国瓷器画工逐步学习并掌握了西洋画法,丰富了中华文化;根据材料“中国瓷器生产不断标准化和快捷化”可知中国瓷器生产不断标准化和快捷化,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结合所学,瓷器大量销往欧洲,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综上所述,中西瓷器贸易影响了欧洲的思想文化、经济技术和物质生活,也促进了中国制瓷工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逐渐形成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
5.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八七会议,开始确定以开展土地革命和发动武装起义为此后革命的中心任务。这次会议对于挽救大革命失败所造成的危局,实现党的战略转变起了重要作用。
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中共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要求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中心任务。这次会议为党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次会议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适时地调整工作重心,与时俱进,领导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推动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进程。
【详解】工作重心的变化及意义:
根据材料中的“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清算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领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等信息可以得出这次会议工作重心的变化,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八七会议,开始确定以开展土地革命和发动武装起义为此后革命的中心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议的意义,这次会议对于挽救大革命失败所造成的危局,实现党的战略转变起了重要作用。
根据材料中的“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农村的时期”等信息可以得出这次会议工作重心的变化,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中共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要求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中心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议的意义,这次会议为党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根据材料中的“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毛泽东同志早在建国初期,特别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再三指示全党,要把工作中心转到经济方面和技术革命方面……就整体来说,实行全党工作中心转变的条件已经具备。”、“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等信息可以得出这次会议工作重心的变化,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议的意义,这次会议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
综合概括三次会议,都是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召开的,中国共产党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适时地调整工作重心,与时俱进,领导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也不断推动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的复兴进程。
6.措施: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制度;设立将军制度进行管理。
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清朝还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意义:这些措施丰富和发展了边疆地区民族治理政策,促进了民族地区与边疆的局势稳定,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疆域的奠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详解】措施:据材料“恩威并用,对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赐爵位。给予厚禄,或联姻,或召见,会盟筵宴,施恩笼络,而对破坏统一的叛乱割据势力则予以坚决的军事打击”并结合所学可知,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据材料“在蒙古设立盟旗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制度;据材料“因地制宜,按照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特点,分别建立不同的行政机构,在东北和伊犁地区设立将军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设立将军制度进行管理;据材料“利用宗教,修其教不易其俗,为加强与蒙古族和藏族的关系,清政府推崇黄教,大修喇嘛庙,封赐喇嘛教首领,实行政教合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据材料“ 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和管理。 在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并结合所学可知,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据所学可知,清朝还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意义:据材料“清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所实施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它有效地协调了民族关系,形成了汉、满、蒙、回、藏等50多个民族共同生活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统治与管理的措施丰富和发展了边疆地区民族治理政策,促进了民族地区与边疆的局势稳定,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据材料“这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峰”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疆域的奠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7.(1)第一套人民币发行的背景:解放战争后期,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形势发展急需统一货币;但受战时条件所限,由各解放区发行。
第二套人民币发行的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生政权得到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建立;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国家的财政经济实现统一。
(2)政治本色:10元券体现工农联盟;5元券及各面额背面文字设计体现了各族人民大团结;国徽也象征着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这些设计强调了新中国人民政权的性质,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时代风貌:辅币的汽车、火车、拖拉机等图案展现了交通运输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突出了工业化主题,反映了我国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体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风貌。
革命传统:3元、2元、1元券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主要历程。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主要在延安指挥八路军和新四军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天安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历史文化:票面的样式、图案、装饰等都反映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体现出我国在寻求货币设计具有中华民族特色方面进行的探索。
【详解】(1)背景:根据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分析可知,1948年12月,第一套人民币发行时,正值解放战争后期,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形势发展急需统一货币,受战时条件所限,由各解放区发行;根据材料一中“第二套人民币于1955年3月1日起开始发行”,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第二套人民币发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成立,新生政权得到了巩固,一届人大已召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建立,一五计划正在进行,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国家的财政经济实现了统一。
(2)理解:首先明确需要解释的四个层面,然后综合两则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别予以说明,如根据材料一中“5元:各民族大团结;10元:工农像”“(所有纸币背面)都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汉、蒙、维、藏四种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第二套人民币的票面设计体现的政治本色,即10元券体现工农联盟,5元券及全部面额背面文字设计,体现了各族人民大团结,国徽象征着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等,强调了新中国人民政权的性质,即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根据材料一中“1角:拖拉机;2角:火车;5角:水电站1分:汽车;2分:飞机;5分:轮船”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辅币上的汽车、火车、拖拉机等图案,展现了交通运输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突出了工业化主题,反映了我国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体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风貌;根据“1元:天安门;2元:延安宝塔山;3元:井冈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元、2元、1元券整体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主要历程,包括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主要在延安指挥八路军和新四军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天安门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综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套人民币票面的样式、图案、装饰等都,反映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体现出我国在寻求货币设计具有中华民族特色方面进行的探索。解题过程中注意,充分运用信息,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8.(1)示例1:明清江南的发展特点、明清时期江南与日本的交流、全球贸易中的明清江南
示例2:明清时期对江南的治理、明清江南的经济与中外贸易、明清江南的文化发展
(内在逻辑:示例1一中国之江南、亚洲之江南、世界之江南:示例2一选择性必修三个模块的视角)
(2)示例:
主题:“明清江南的经济与中外贸易” .
选题意义:明清江南经济和中外贸易的发展具有典型性,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不足;研究此主题有助于全面了解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理解坚持改革开放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必要性,强化世界意识和全球观念。
材料价值:材料四、材料五。材料四为清朝雍正年间政府官员的奏疏,作为一手史实,有助于我们研究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问题,即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市场依赖的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发展存在一定不足;材料五作为明代士大夫的思考,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及对外贸易情况,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的区域分工及其对中日贸易的贡献,可用于研究明清手工业发展特点和趋势。
需要补充的材料:地方志特别是明清时期,江南地方政府统计的农工商业及赋税的统计数据、档案资料,体现明清时期农工商业发展和中外贸易等经济活动的文物等。
【详解】(1)主题和依据:首先,阅读六则材料,根据每个材料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类,提炼出三个主题,如,根据材料一展示的苏州府市镇数量变化,材料三四五六体现的江南地区农工商业发展状况,材料二、材料六介绍的江浙地区通俗小说出版优势和西学东渐表现,可得出三个主题——明清时期对江南的治理、明清江南的经济与中外贸易、明清江南的文化发展;然后,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三个主题的核心内容,说明分组依据,如将材料一、材料三四五六和材料二六分成三组,整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逻辑和依据为,高中学习过程中的三个选择性必修模块的视角。
(2)选题和阐释:首先,按照题意,从三个主题中任选一个,如选择主题“明清江南的经济与中外贸易”;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分析选题意义,如明清江南经济和中外贸易具有典型性,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不足,研究此主题有利于全面了解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理解改革开放、优化经济结构的必要性,强化世界意识和全球观念;接着,说明所选主题要用的两则材料及其价值,如介绍材料四、材料五的内容及其对研究明清江南经济和中外贸易主题的史料价值,说明材料四为清朝雍正年间政府官员的奏疏,作为一手史实,有助于我们研究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问题,即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对市场依赖的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发展存在一定不足等,材料五作为明代士大夫的思考,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及对外贸易情况,反映了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的区域分工及其对中日贸易的贡献,可用于研究明清手工业发展特点和趋势等;最后,围绕所选主题,说明除现有材料外,该主题的研究还需要补充的材料,如明清时期江南地方志特别是地方政府统计的农工商业及赋税的统计数据、档案资料,体现明清时期农工商业发展和中外贸易等经济活动的文物等。
9.(1)特点:汉承秦制;基层组织严密;注重基层民众的教化、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是两大职责。
(2)示例:1978年—1992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政府职能开始由政治主导型向经济建设型转变。地方上裁撤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政府,并逐步推行农村和城市基层自治。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但这一阶段社会治理模式仍然是以社会管控为主。
1992年—2012年,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带来了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等社会问题。政府职能由社会管控转向社会管理,以稳定社会秩序为管理目标,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了社会保障。
2012年至今,中国社会进入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在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和发展加速给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政府开始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体制转变,强调加强党的领导,五位一体的全面布局,依法治国、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综上所述: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社会治理的改进,社会治理的改进保障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社会治理体制的转变体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详解】(1)特点:根据“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皆秦制也”得出是汉承秦制;根据“有秩,郡所署,掌一乡人;其乡小者,县置啬夫一人。皆主知民善恶,为役先后,知民贫富,为赋多少,平其差品。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游徼掌徼循,禁司奸盗”得出基层组织严密;根据“什主十家,伍主五家,以相检察。民有善事恶事,以告监官。”在乡、里之外设有亭,“亭有亭长,以禁盗贼”得出注重基层民众的教化、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是两大职责。
(2)根据“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开启了现代化建构的大门,政府职能开始由政治主导型向经济建设型转变”可知,1978年—1992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政府职能开始由政治主导型向经济建设型转变。地方上裁撤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政府,并逐步推行农村和城市基层自治。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但这一阶段社会治理模式仍然是以社会管控为主。根据“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转轨带来了社会转型,社会流动人口增多”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92年—2012年,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带来了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等社会问题。政府职能由社会管控转向社会管理,以稳定社会秩序为管理目标,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了社会保障。根据“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实现由温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社会承受着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等多重压力的冲击与挑战,社会治理体制改革需要纵深推进。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现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体制的转变”可知2012年至今,中国社会进入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在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和发展加速给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政府开始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体制转变,强调加强党的领导,五位一体的全面布局,依法治国、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综上所述: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社会治理的改进,社会治理的改进保障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社会治理体制的转变体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10.(1)相同点:目的相同:都围绕党在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问题”,既总结成功经验,又强调从历史教训中汲取智慧。
理论创新:都肯定了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纲领性文献。
影响:都在重要关头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和行动,对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不同点:背景不同:第一则决议诞生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重大历史关头,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建设新中国做准备。
第二则决议诞生于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征程的重大历史关头,拨乱反正全面展开,为深入进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
内容不同:第一则决议系统总结了建党24年以来出现的“左”倾、右倾错误并进行了全面分析,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原则,肯定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第二则决议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以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理论与实践,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为创立邓小平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重大成就: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③改革开放: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行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富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形成全方位外交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等)。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历史启示:①坚持党的领导:党的正确领导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百年奋斗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②坚持理论创新:从不同时期划分中认识到党在面对不同环境条件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中国化的三次飞跃(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③坚持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总结提炼经验,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⑤坚持胸怀天下: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的百年奋斗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详解】(1)相同点:分别从目的、理论、影响等分析其相同点,根据材料“第一部分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24年来取得的光辉成就;第二部分对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历史作了简要阐述”“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可知目的:都围绕党在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问题”,既总结成功经验,又强调从历史教训中汲取智慧。根据材料“对毛泽东同志所代表的党和全国广大人民的奋斗方向进行了高度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可知理论创新:都肯定了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纲领性文献。根据材料“对毛泽东同志所代表的党和全国广大人民的奋斗方向进行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可知影响:都在重要关头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和行动,对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不同点:结合两个历史决议通过的背景、具体内容分析,根据材料“《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20日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可知背景不同:第一则决议诞生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重大历史关头,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建设新中国做准备。第二则决议诞生于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征程的重大历史关头,拨乱反正全面展开,为深入进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根据材料“第一部分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24年来取得的光辉成就;第二部分对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历史作了简要阐述”“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可知内容不同:第一则决议系统总结了建党24年以来出现的“左”倾、右倾错误并进行了全面分析,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原则,肯定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第二则决议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以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理论与实践,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为创立邓小平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重大成就:根据所学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分别从“百年奋斗历程的四个时期”入手,进行分析,可知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③改革开放: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行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富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形成全方位外交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等)。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历史启示: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共产党取得的成就可知①坚持党的领导:党的正确领导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百年奋斗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②坚持理论创新:从不同时期划分中认识到党在面对不同环境条件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中国化的三次飞跃(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③坚持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总结提炼经验,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⑤坚持胸怀天下: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的百年奋斗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1.(1)信息:建筑材料:主要使用木板、泥等材料;居室比较简陋;
空间布局:有一定空间分布,有宇、户、室等;一般南北向开窗;
院落配套:院子有围墙、院落间有种树(养殖);
居住方式:彼此聚集,相邻而居。
(2)背景:汉朝末年豪强地主势力的兴起;社会动荡影响居民生产及生活;宗族势力发展、观念加强(宗法家族观念的影响)。
影响:军事防御功能保护了居民的安全;一定程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围屋而居的风格对客家民居产生影响;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壮大,逐渐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不利于国家统一。
【详解】(1)信息:根据材料“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在其板屋”“塞向墐户”可知,建筑材料主要使用木板、泥等材料,且居室比较简陋;根据材料“八月在宇”“塞向墐户”“,入此室处”可知,空间布局上,有一定空间分布,有宇、户、室等,一般南北向开窗;根据材料“。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可知,院落配套上,院子有围墙、院落间有种树(养殖);根据材料“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可知,居住方式上,彼此聚集,相邻而居。
(2)背景:根据材料“西汉末年,强宗豪族就开始建筑坞堡”可知,汉朝末年豪强地主势力的兴起;根据材料“农事尚闲……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可知,社会动荡影响居民生产及生活;根据材料“父母亡,同居共财,自祖至孙,家内百口”可知,宗族势力发展、观念加强(宗法家族观念的影响)。影响:根据材料“而且一般均具备相应的防御功能”可知,军事防御功能保护了居民的安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定程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根据材料“亲从昆弟,常旦省谒诸父,出坐别室,至暮乃入”可知,围屋而居的风格对客家民居产生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壮大,逐渐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不利于国家统一。
12.(1)北洋政府:1912-1928 年由北洋军阀控制的中华民国中央政府的统称。北洋政府对外依靠列强扶植, 对内实行独裁统治,政局动荡。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在政治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呈现新气象。
(2)改革开放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学界整理出版了系统的历史资料,为研究提供了资料保证; 国内学者的研究转向专题研究,研究日益深入;国外学者提出了新的方法、视角、概念,丰富了研究思路; 我国进行干部制度改革并确立公务员制度,对北洋政府文官制度问题的研究,为制度建设提供经验教训。
(3)示例 1:
第一章晚清选官制度的蜕变
第一节晚清社会巨变
一、统治危机及新政的开展
二、西学的传播及社会经济变革
第二节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废除科举制
二、裁撤吏部
三、学堂选官与留学毕业生选官
第三节变革不彻底一卖官与保举
示例 2:
第二章南京临时政府的文官选拔制度
第一节文官选拔制度的建设
一、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
二、文官考试法规草案的颁布
第二节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践行的失败
一、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
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薄弱
第三节孙中山文官思想的影响
示例 3:
第三章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
第一节文官制度的设立
一、文官考试的实施
二、文官任用等相关制度的实施 三、甄别制度
第二节文官制度的评价
一、文官制度的转型
二、文官制度的法制化
三、文官制度的固旧
【详解】(1)北洋政府:结合所学可知,北洋政府是1912-1928 年由北洋军阀控制的中华民国中央政府的统称。结合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史实可知,北洋政府对外依靠列强扶植,对内实行独裁统治,政局动荡。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在政治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呈现新气象。
(2)根据材料“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相关研究进入高潮”可分析得出改革开放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根据材料“大量文献资料出版”可分析得出学界整理出版了系统的历史资料,为研究提供了资料保证;根据材料“国内学者对北洋政府的研究论著增多,研究由整体、宏观转入了专题研究”可分析得出国内学者的研究转向专题研究,研究日益深入;根据材料“美国白鲁询采用政治学研究方法、美国齐锡生围绕文化心态层面、加拿大陈志让提出‘军绅政权’,都对北洋政府文官制度有深入探讨”可分析得出国外学者提出了新的方法、视角、概念,丰富了研究思路;结合我国公务员制度可分析得出我国进行干部制度改革并确立公务员制度,对北洋政府文官制度问题的研究,为制度建设提供经验教训。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分析材料内容,结合晚清民国时期的选官制度,任选一章,进行子目录设计。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的史实,且至少依据两条参考文献。以晚清时期的选官制度为例,结合晚清时期的统治危机、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等史实进行设计。参考文献可选择《保举过滥请定限制折》、《裁撤吏部上谕档》。
13.特点:规模大,涉及的地域广;与山地等自然条件结合;重点地区构成纵深多道的防御体系;集通讯预警、 驻兵防御、屯田贸易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积极影响:长城防御北方少数民族骑兵进攻,有利于中原政权的稳定,保护中原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长城 一线的互市,有助于中原与少数民族的物资交流,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稳定北部边 疆的和平局面;长城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一可以直观地看到,明长城规模大,基本涉及整个明朝北方边防;结合材料二可知,明长城功能多,集通讯预警、 驻兵防御、屯田贸易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根据材料三“控制山谷,扼守高地”可知,明长城与山地等自然条件结合;根据材料三“立烽堠,实兵马”可知,明长城重点地区构成纵深多道的防御体系。
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城的出现是中国古代中原政权应对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一种常规做法,这种做法虽然相对消极被动,但是客观上防御北方少数民族骑兵进攻,有利于中原政权的稳定,保护中原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长城边境很多朝代发展边境贸易,这样做不仅可以有助于中原与少数民族的物资交流,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还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稳定北部边 疆的和平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城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4.中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古代中国汉字、儒学及先进的制度传到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儒家文化圈,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近代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成一体,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比如中医、儒学等传入欧洲并被吸收借鉴,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各地的物种文化交流与传播,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古代的物种交流依赖于丝绸之路,核桃、石榴、葡萄、黄瓜等诸多物种的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等流向世界各地,欧洲人把欧亚的小麦、大麦以及马、牛、羊等带入美洲,原产中国的水稻、菽(大豆)白菜也成为世界作物,世界各地动植物的传播与交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还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加,改变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和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进行分析,结合儒家文化在东亚的影响和中学西渐相关史实可知中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古代中国汉字、儒学及先进的制度传到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儒家文化圈,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近代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成一体,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比如中医、儒学等传入欧洲并被吸收借鉴,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各地的物种文化交流与传播,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结合丝绸之路的影响和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可知古代的物种交流依赖于丝绸之路,核桃、石榴、葡萄、黄瓜等诸多物种的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等流向世界各地,欧洲人把欧亚的小麦、大麦以及马、牛、羊等带入美洲,原产中国的水稻、菽(大豆)白菜也成为世界作物,世界各地动植物的传播与交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还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加,改变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15.(1)差异:长宽不同。《考工记》记载方九里,鲁城东西9里,南北7里;城门数量不同。《考工记》每个方向三个门,鲁城已发现的数量较少;道路数量不同。《考工记》记载有九条干道,鲁城仅有五条。
原因:《考工记》是理想的古代都城规划,鲁城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自然地理等因素;考古发掘的局限性,还未发现;《考工记》记载的是王城的建制,而鲁城仅为诸侯都邑。
(2)鲁城是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对于研究周代诸侯的都邑布局、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下列对两幅图片所反映历史信息之间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15世纪的佛罗伦萨》 《岩间圣母》(达·芬奇)
A.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成为世界商贸中心
B.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人的思想解放
C.摆脱宗教束缚,体现了以“人”为中心
D.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以理性主义为指导
2.(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美国独立后,他提出全体人民无一例外地平等享有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实际权利;批评了孟德斯鸠关于立宪君主制的优越性以及共和政体在性质上适合领土较小国家的观点,认为土广民众的美国应该而且可以建立共和制;主张除一部分必须由联邦政府集中的权力以外,应当把国家权力分散到地方各级政府。下列对于托马斯 杰斐逊上述主张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继承发展了启蒙思想 B.否定了孟德斯鸠的主张
C.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 D.保障了全体居民的权利
二、材料分析题
3.(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公制度量衡
中世纪时,欧洲的度量衡非常混乱,教区、庄园、封邑各有其度量体系。17世纪,科学家提出应从“自然”中寻找精准的尺度。1791年,法国科学院决定以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一米。为了避免带有国家色彩,采用古希腊文metron(度量)一词来命名。1795年,法国国民公会声明,过去的度量衡让人想起可耻的封建奴役,岂能容忍用“国王的脚(原有度量单位)”来丈量法国的土地。同年,法国宣告正式推行公制度量衡。从此,“整个计量体系源自同一个与地球紧密联系的普世恒定的标准,这被看作是理性、平等与博爱的象征。”伴随着拿破仑战争,公制的理念1800年法国宣传十进制单位的版画在欧洲传播开来。
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上参观者抱怨机械展品的度量单位千奇百怪,给机器制造和国际贸易带来不便。1875年5月20日,17个国家在巴黎签署《米制公约》,决定设立国际计量局,为建立全球协调一致的测量体系奠定了基础。时至今日,公制已成为全世界普遍接受、贯通科学家与普通人民生活的计量单位体系。
1800年法国宣传十进制单位的版画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公制度量衡的产生和发展。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5世纪的佛罗伦萨”“岩间圣母温柔典雅的形象”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对文艺复兴的描述,凸显的是人文主义,反映的是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人的思想解放,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商贸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排除A项;文艺复兴时期,并未完全摆脱宗教束缚,反抗的是教会对人性的束缚,排除C项;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全体人民平等享有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实际权利”、“建立共和制”以及“把国家权力分散到地方各级政府”可知杰斐逊的政治思想包括全体人民是平等的、建立民主共和制及反对君主制、限制中央政府的权力等,结合所学可知,这些主张和启蒙思想一脉相承,同时杰斐逊还批评了孟德斯鸠的部分观点并提出相应主张,这是对启蒙思想的发展,A项正确;杰斐逊只是对孟德斯鸠部分主张的批评,且认可并运用了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原则,既有批评也有认可,排除B项;材料只是介绍杰斐逊的政治思想和主张,没有涉及确立现代民法体系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杰斐逊的主张是否实践或者实现了保障全体居民权利的成效,排除D项。故选A项。
3.中世纪时,由于封建制度和教权、王权等因素响,欧洲度量衡混乱、不统一,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和科学革命的发展,原有度量体系无法满足需求,科学家寻求更精准的度量标准,经过启蒙运动和大革命的洗礼,法国制定了更科学的公制度量衡体系,废除了代表中间残余的旧计量制度。因法国政府的宣传和拿破仑战争的传播,公制理念得以推广。
随着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世界经济的联系加强,对统一度量衡的需求日益增加。多国合作成立国际组织,使公制度重衡逐步成为国际标准,这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进行,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为国际交流、科技进步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
公制度量衡是启蒙时代自由,平等思想的直接产物,标准制定中的科学化、国际化努力是公制度量衡成为世界性标准的条件。它消除了人类长期的度量衡制度的混乱和隔阂,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表现。
【详解】根据材料“中世纪时,欧洲的度量衡非常混乱,教区、庄园、封邑各有其度量体系”可知,中世纪时,由于封建制度和教权、王权等因素响,欧洲度量衡混乱、不统一。根据材料“17世纪,科学家提出应从‘自然’中寻找精准的尺度。1791年,法国科学院决定以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一米。为了避免带有国家色彩,采用古希腊文metron(度量)一词来命名。1795年,法国国民公会声明,过去的度量衡让人想起可耻的封建奴役,岂能容忍用“国王的脚(原有度量单位)”来丈量法国的土地。同年,法国宣告正式推行公制度量衡。从此,‘整个计量体系源自同一个与地球紧密联系的普世恒定的标准,这被看作是理性、平等与博爱的象征。’伴随着拿破仑战争,公制的理念1800年法国宣传十进制单位的版画在欧洲传播开来”可知,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和科学革命的发展,原有度量体系无法满足需求,科学家寻求更精准的度量标准,经过启蒙运动和大革命的洗礼,法国制定了更科学的公制度量衡体系,废除了代表中间残余的旧计量制度。因法国政府的宣传和拿破仑战争的传播,公制理念得以推广。根据材料“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上参观者抱怨机械展品的度量单位千奇百怪,给机器制造和国际贸易带来不便。1875年5月20日,17个国家在巴黎签署《米制公约》,决定设立国际计量局,为建立全球协调一致的测量体系奠定了基础。时至今日,公制已成为全世界普遍接受、贯通科学家与普通人民生活的计量单位体系”可知,随着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世界经济的联系加强,对统一度量衡的需求日益增加。多国合作成立国际组织,使公制度重衡逐步成为国际标准,这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进行,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为国际交流、科技进步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综上所述,可知公制度量衡是启蒙时代自由,平等思想的直接产物,标准制定中的科学化、国际化努力是公制度量衡成为世界性标准的条件。它消除了人类长期的度量衡制度的混乱和隔阂,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表现等等。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选择)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1797年1月6日,马萨诸塞州的约翰·纳佐罗从海盐和海带店中提取矿物碱并制钾盐的改良方法获得了专利批准(右图),该文件有乔治·华盛顿总统、国务卿和司法部长的共同签名。它反映了当时美国( )
A.联邦政府对专利保护的重视 B.化学工业兴起推动制盐技术进步
C.马萨诸塞州拥有较大自治权 D.行政权与司法权分立并彼此牵制
2.(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人口问题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历史上户口登记的人口数字与实际人口数字相符吗 ”教师展示了一张示意图,要求学生作出相关分析。在学生答案中,与示意图中的“ ”的出现具有相关性的是( )
①大索貌阅②邻保制度③户帖黄册④摊丁入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下图是一处古代雅典剧场遗址。观剧是古代雅典公民的集体活动,剧作家会敏锐地抓住公民群体所普遍关心的问题,将城邦政务、社会矛盾等融入剧情;戏剧开演前,会把为国捐躯公民的子女请到剧场里的荣誉座席;观看戏剧的公民“一个挨着一个,胳膊碰着胳膊、腿碰着腿,情感会在他们之间流动”。下列对古代雅典观剧活动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是公民行使民主权力的方式 B.增强了雅典公民的归属感
C.说明所有雅典居民是平等的 D.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交融
4.(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汉代以后,不管是立法者还是司法者,都经受过严格的儒家思想教育,在日常的司法活动中,当遇到疑难案件或法律没有规定的案情时,他们便会用自己的儒学知识对法律的适用作出解释。这反映( )
A.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 B.儒法并用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观念
C.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 D.法律执行具有随意性
5.(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外交成就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下列属于这一阶段的是( )
A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抗美援朝战争 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法正式建交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C “求同存异”原则 中日两国建交 与苏联关系正常化
D “真、实、亲、诚”原则 “一带一路”倡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A B.B C.C D.D
6.(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云梦秦简为吏之道》载有“五善”与“五失”。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做多让”;五失:“一曰夸以迣(lì,超越),二曰贵以泰,三曰擅裚(jì,断)割,四曰犯上弗知害,五曰贱士而贵货贝”。“五善毕至,必有大赏”、“五失犯一,则予重罚”。据此可知秦朝( )
A.形成了以民为本的社会风气 B.强调对官吏的考绩与奖惩
C.官员考核以儒家伦理为标准 D.法律与教化逐渐趋于统一
7.(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1880年,有官员上奏“请变总理衙门之法”;1898年,刑部郎中沈瑞琳上递条陈,建议遵循各国惯例将总理衙门改为外部,定设专官;1901年,因列强提出议和条件,清廷发布上谕,宣布外务部成立,班列六部之前,“特设员缺,以专责成”。以上材料可用于阐述( )
A.戊戌维新运动的成果 B.晚清外交制度改革的历程
C.清廷中央权力的下移 D.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建立
8.(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康熙五十一年,颁布诏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于雍正二年为始,(直隶省)将丁银均摊地粮之内, 造册徵(征)收”。至雍正七年,全国 14 个省份陆续效仿推行。这一系列变化说明 ( )
A.政府加强对户籍的管理,便于赋役征发
B.赋税由征收粮食布帛开始变为征收银两
C.资产作为征税标准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
D.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9.(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观察马王堆汉墓发掘出土的西汉初期地图,对其中蕴含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
A.中国古代的制图理论与操作日臻成熟
B.国—县—里三级制为汉初地方行政规制
C.“山川形便”不再是行政区划主导原则
D.“犬牙相入”有利于增强中央控制力度
10.(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1948年8月,由晋冀鲁豫和晋察冀边区组成华北行政区,9月正式成立华北人民政府,代表中央人民政府领导和管理各地方政府的工作。同年12月1日发布公告,解放区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及一切交易,均以人民币为本位货币。至1949年10月30日华北人民政府将权力移交中央人民政府。1954年6月撤销了华北行政区的建制。由此可知华北行政区( )
①在战局变化和解放区扩大的背景下设立
②在贯彻中央政策巩固政权方面发挥作用
③对新中国的政权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④于第一届全国人大会上依提案正式撤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此后,各地纷纷响应。至1959年,全国兴修了5200多座烈士陵园、公墓等纪念性设施。此外,还积极举行纪念仪式、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并制定烈士褒扬抚恤的政策法规。这些举措( )
①践行了“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号召
②激发了人民保家卫国、建设祖国的热情
③有助于培育爱国奉献的社会价值观
④初步奠定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础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2.(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1931 年9月18日,英国宣布放弃金本位制,全球震惊。引发英国此举的原因是( )
A.一战后殖民帝国崩溃 B.凡尔赛体系运行失败
C.经济危机的连锁反应 D.远东战争策源地形成
13.(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范)文正公自政府出,归乡”,买下良田千亩,“号曰义田,以济养群族”,又设义宅、义学,教养咸备。后人赞之曰:“自家而国,则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已。”此后,颇多士大夫仿效,政府还减免了一些义田的赋税及差役。这反映了宋朝( )
①社会治理主要由政府实施 ②宗族的救助方式较为多样
③士大夫阶层具有家国情怀 ④政府对社会救济给予鼓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1603年,荷兰船长在新加坡海峡袭击葡萄牙商船并掳获其财物。为了平息风波,荷兰东印度公司请求格劳秀斯为其进行合法性辩护。1605年格劳秀斯发表《论捕获法》提出,为了实施主张贸易和航行自由的自然法,一个贸易公司可以合法参与反对其他商人、甚至反对主权国家代表的私人战争。这表明当时( )
①荷兰完全垄断海上贸易②欧亚贸易通道得以打通
③国际法正在逐步形成中④贸易公司参与殖民掠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栉风沐雨,波澜壮阔。在《新中国外交70年:回顾与思考》一文中,将新中国70年的外交分为七个阶段。如下表。反映新中国的外交( )
时间 外交理念与实践变迁
1949—1958 年 一边倒
1959—1968 年 反帝必反修(修正主义)
1969—1978 年 反对苏联社会帝国主义
1979—1988 年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1989—1998 年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1999—2008 年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2009—2019 年 积极进取,互联互通
①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的外交理念逐渐变化②受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影响,不断调整外交政策
③始终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等目标服务④始终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外交活动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北魏孝文帝曾下诏“……民有病者,所在官司遣医就家诊视,所需药物任医量给之”;宣武帝时,又命太医署“于闲敝处别立一馆,使京畿内外疾病之徒,成令民住,严敕医署,分师疗治,考其能否而行赏罚”。由此可知北魏( )
①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医疗救助体系 ②政府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
③医疗管理已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④出现国家建设的医疗机构,缓和了社会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7.(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郡县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制度,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依据以下材料,关于郡县制的记载说法正确的是( )
内容 出处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 《史记》
(哀公二年,赵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左传》
①最初郡的地位低于县 ②郡县的设置与战争有关
③商鞅创立,秦始皇在全国推广 ④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18.(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指的是迫于武力臣服于商族的部族,这些部族接受商王的封号,表示对商王承担义务,商王承认附属国所拥有的土地和臣民。西周的分封制则是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去建立诸侯国。相较而言,西周的分封制(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推动了文化认同 D.淡化了血缘关系
19.(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中古时期的西欧,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14 世纪初,法王腓力四世因教皇反对其强化王权的措施,派人袭击教廷,囚禁教皇,后来还将罗马教廷迁至法国小城阿维农。这说明( )
A.宗教改革强化了法国王权
B.教权影响了法国走向统一的进程
C.欧洲中世纪王权高于教权
D.法国的专制王权已经达到了顶峰
参考答案
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联邦政府成立后不久,就制定了专利法,总统、国务卿和司法部长亲自参与专利的审查和批准活动,反映了当时美国联邦政府对专利保护的重视,A项正确;直到19世纪后期,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才兴起化学工业,排除B项;马萨诸塞州拥有较大自治权与“文件有乔治·华盛顿总统、国务卿和司法部长的共同签名”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联邦政府对专利的重视,并非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彼此牵制,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据材料信息,出现四个方框的时间分别为,两汉时期、隋唐时期、明清时期,这四个时期实际人口与统计人口相差较少,推动隋唐时期的原因是大索貌阅,①符合题意,推动明清时期的户帖黄册,③正确,大索貌阅、户帖黄册通过加强对户籍的管理使得实际人口与统计人口相差较少,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隐瞒人口少缴纳赋税的现象消失,推动了实际人口与统计人口相差较少,④符合题意,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邻保制度是基层治理的组织,与统计人口无关,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D项;①符合题意,排除B项。故选C项。
3.B
【详解】归属感,是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是某一个体对特殊群体及其从属关系的划定、认同和维系,归属感则是这种划定、认同和维系的心理表现。材料“剧作家会敏锐地抓住公民群体所普遍关心的问题,将城邦政务、社会矛盾等融入剧情;戏剧开演前,会把为国捐躯公民的子女请到剧场里的荣誉坐席。”中雅典城邦的做法是让更多的公民看到雅典城邦是怎样对待为国捐躯公民的子女的,是宣扬雅典公民与雅典的一种内在联系,这有利于鼓励更多的城邦公民积极参军维护城邦利益,培养公民的集体意识,增强雅典公民的归属感,材料“观看戏剧的公民‘一个挨着一个,胳膊碰着胳膊、腿碰着腿,情感会在他们之间流动’。”正是这种归属感增强的表现,B项正确;剧场也不是雅典公民行使权力的地方,观剧也不是雅典公民行使民主权力的方式,排除A项;雅典公民指雅典本帮成年男性,是雅典的少数人,与雅典居民不是一个概念,排除C项;观剧是古代雅典公民的集体活动,与其他民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汉代儒学独尊,立法者和司法者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因此在具体的司法实践活动中,他们便会用自己的儒学知识对法律的适用作出解释,这体现了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C项正确;儒家经典影响法律,不一定能保证司法的公正性,排除A项;儒家思想是主流观念,而非儒法并用,排除B项;随意性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时间是1949年至1978年,其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是在1953年,中法正式建交是在1964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是在1971年,B项正确;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排除A项;与苏联关系正常化是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C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2015年提出,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吏的“五善五失”体现了秦国统治者认识到官吏品德的重要性,也意识到官吏的言行对民众具有导向作用,因此可知秦朝强调对官吏的考绩与奖惩,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以民为本的说法,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官吏的考绩与奖惩,且治国思想是法家思想,官员考核以儒家伦理为标准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吏的考核,非法律与教化逐渐趋于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奏请改革总理衙门、建议将总理衙门改为外部和外务部成立,班列六部之前等史料,可用于阐述晚清外交制度改革的历程,B项正确;戊戌维新运动在1898年已失败,其成果只保留了京师大学堂一项,排除A项;清廷对外交机构的改革不能说明中央权力下移,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建立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根据“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于雍正二年为始,(直隶省)将丁银均摊地粮之内, 造册徵(征)收”可得出这是清朝推行的摊丁入亩政策,废除人头税,按土地资产征税,资产作为征税标准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户籍的管理的信息,“ 造册徵(征)收”只是针对丁银的摊派,而不是人员的管理,排除A项;材料不能证明是这一时期“开始”,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征税的标准,而不是资源的危机,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据材料地图信息可知,南岭是南越国与长沙国之间的自然界山,其中的县里在区划上呈现出犬牙相入的情况,利用犬牙相入划分的行政区域往往地跨多个自然区域,内部一般自然条件、经济特点、文化风俗差别较大,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西汉时期地图理论并不成熟,魏晋时期的裴秀提出了地图制作的理论,排除A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B项;“山川形便”不再是行政区划主导原则是在元朝,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依据材料“1948年8月,由晋冀鲁豫和晋察冀边区组成华北行政区,9月正式成立华北人民政府,代表中央人民政府领导和管理各地方政府的工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解放战争时期,战局变化和解放区扩大的背景下设立,在贯彻中央政策巩固政权方面发挥作用,也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①②③A项正确;第一届全国人大会召开的时间是1954年9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国各地纷纷开展纪念人民英雄、拥军优属活动,政府专门制定褒扬抚恤烈士的政策法规等,有利于激发人民保家卫国、建设祖国的热情,有助于培育爱国奉献的社会价值观,说法②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直到20世纪80年代,党和国家才提出“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号召,大力开展优抚活动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础的奠定无关,说法①④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C三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据材料可知1931年,英国放弃金本位制,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为减少黄金外流,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放弃金本位制,全面禁止黄金出口,C项正确;英国殖民帝国崩溃是在二战后,排除A项;英国放弃金本位制与凡尔赛体系没有关系,排除B项;远东战争策源地形成是1936年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范仲淹归乡后,带动士大夫纷纷置办义田、义宅、义学等,救济、教养族人,反映出宋朝宗族救助方式的多样性和士大夫阶层具有家国情怀,北宋政府减免义田赋税、差役的做法,说明政府鼓励社会救济活动,说法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社会治理主要由政府实施与范仲淹归乡后带动士大夫赈济族人等不符,说法①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C三项。故选D项。
14.D
【详解】17世纪初,国际法奠基人格劳秀斯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外的商业利益辩护,并发表《论捕获法》,强调自然法原则,主张国际社会保障贸易和航行自由,贸易公司有权参与反对其他商人甚至主权国家的私人战争,表明当时国际法正在逐步形成中,东印度公司等贸易公司参与了殖民掠夺,说法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荷兰完全垄断海上贸易的说法太绝对,早在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已打通了欧亚贸易的新通道,说法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C三项。故选D项。
15.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中国外交由初期的一边倒,发展到后来的无敌国外交,说明的是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的外交理念逐渐变化,①符合题意;受到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瓦解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影响,新中国不断调整外交政策,②符合题意;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为主,即始终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等目标服务,③符合题意;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外交活动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④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当时医疗救助体系并不完善,①错误;从材料中孝文帝及宣武帝对百姓救治的态度来看,体现的是政府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②符合题意;医疗管理达到较高的水平不符合当时的史实,③错误;根据材料“……民有病者,所在官司遣医就家诊视”“于闲敝处别立一馆,使京畿内外疾病之徒,成令民住,严敕医署”可知,当时出现国家建设的医疗机构,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④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①③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17.A
【详解】根据材料“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可知,最初郡的地位低于县,①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伐邽、冀戎,初县之”“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可知,郡县的设置与战争有关,②符合题意;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武王,郡制起源于秦穆公,经过法家历代的改革,最终成型于秦汉时期,③错误;秦朝郡县制的推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④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③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8.C
【详解】结合题干可知,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臣下诸侯,不管是王族、功臣还是古代帝王后代都是从周天子处得到赏赐,这样易于形成共同的文化认知,C项正确;西周的分封制和商朝内外服制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够强大,A项不符史实,排除A项;商周时期属于中国古代早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项不符史实,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排除D项。故选C项。
19.B
【详解】根据材料“中古时期的西欧,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可知,中古时期的西欧,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说明此时的教权影响了法国走向统一的进程,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描述关于宗教改革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无法判定欧洲中世纪王权高于教权,排除C项;法王派人袭击教廷,囚禁教皇,将罗马教廷迁至法国小城阿维农,无法说明法国的专制王权已经达到了顶峰,排除D项。故选B项。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章节综合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云梦秦简为吏之道》载有“五善”与“五失”。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做多让”;五失:“一曰夸以迣(lì,超越),二曰贵以泰,三曰擅裚(jì,断)割,四曰犯上弗知害,五曰贱士而贵货贝”。“五善毕至,必有大赏”、“五失犯一,则予重罚”。据此可知秦朝( )
A.形成了以民为本的社会风气 B.强调对官吏的考绩与奖惩
C.官员考核以儒家伦理为标准 D.法律与教化逐渐趋于统一
二、材料分析题
2.(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历史研究与论文写作
下面为学术论文《北洋政府文官制度及渊源研究》的部分内容。 一、概念界定 1.北洋政府:…… 2.文官制度:是近现代官员选用和管理的制度。该制度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在其发展过程中,文官制度曾出现官僚习气、争权夺利、工作效率低等弊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北洋政府文官制度的研究兴起于 20 世纪初 60.70 年代鲜有研究。80 年代以来,大量文献资料出版,如《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北洋军阀 1912-1928》(共 6 卷)等,收录了不少与北洋政府文官制度有关的政府公报、文献档案等;国内学者对北洋政府的研究论著增多,研究由整体、宏观转入了专题研究;美国白鲁询采用政治学研究方法、美国齐锡生围绕文化心态层面、加拿大陈志让提出“军绅政权”,都对北洋政府文官制度有深入探讨。由此推动国内该问题研究进入高潮。 正文 第一章 晩清选官制度的蜕变 第二章 南京临时政府的文官选拔制度 第三章 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 参考文献 ①《保举过滥请定限制折》,1906 年 ②《裁撤吏部上谕档》,1906 年 ③《大总统咨参议院决议文官与外交官及领事官考试令草案》,《临时政府公报》,1912 年 2 月 28 日 ④《劝各省勿自举都督原因》,《盛京时报》,1912 年 3 月 24 日 ⑤《文官任用法草案》,《政府公告》,1913 年 1 月 9 日 ⑥《纪广东卖官案》,《申报》,1914 年 7 月 5 日 ⑦《论今日保荐之滥》,《盛京时报》,1914 年 8 月 5 日 ⑧谢俊美:《晚清卖官鬻爵新探——兼论捐纳制度与清朝灭亡》,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 年 ⑨徐辉:《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及其践行失败根源论析》,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 年
(1)阅读“概念界定”,补充“1.北洋政府:……”中省略的内容。
(2)阅读“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所学,说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相关研究进入高潮的原因。
(3)依据“参考文献”,结合所学,从“正文”三章中任选一章,进行子目录设计。要求:至少依据两条参考文献。
3.(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人才选拔与培养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诏令郡国每岁向朝廷举荐孝者、廉吏各一人以备擢用,由此形成固定的“察举”之制。后孝者、廉吏合并为孝廉,它是汉代普通士人最主要的入仕途径。孝廉以外,还有一些临时性的察举科目,如茂才(秀才)、贤良方正、文学等。被举者一般都有符合儒家伦理道德标准、通晓儒家经书的共同特点。出身贫寒、40余岁始钻研《春秋》的公孙弘通过察举拜为博士,十年之内升至丞相,封平津侯,开创西汉建立以来以布衣身份拜相封侯的先例。在察举制度形成前后,武帝又在长安设立了太学。太学生由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博士负责教授,学成后经考试分等第录用,自此博士的主要工作由备顾问转向教学。同时推广蜀郡太守文翁的兴学措施,令郡国皆立学校。太学与郡国学皆以经学为主要教育内容。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依据材料和所学,阐述汉武帝时期人才选拔与培养制度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吏的“五善五失”体现了秦国统治者认识到官吏品德的重要性,也意识到官吏的言行对民众具有导向作用,因此可知秦朝强调对官吏的考绩与奖惩,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以民为本的说法,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官吏的考绩与奖惩,且治国思想是法家思想,官员考核以儒家伦理为标准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吏的考核,非法律与教化逐渐趋于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2.(1)北洋政府:1912-1928 年由北洋军阀控制的中华民国中央政府的统称。北洋政府对外依靠列强扶植, 对内实行独裁统治,政局动荡。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在政治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呈现新气象。
(2)改革开放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学界整理出版了系统的历史资料,为研究提供了资料保证; 国内学者的研究转向专题研究,研究日益深入;国外学者提出了新的方法、视角、概念,丰富了研究思路; 我国进行干部制度改革并确立公务员制度,对北洋政府文官制度问题的研究,为制度建设提供经验教训。
(3)示例 1:
第一章晚清选官制度的蜕变
第一节晚清社会巨变
一、统治危机及新政的开展
二、西学的传播及社会经济变革
第二节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废除科举制
二、裁撤吏部
三、学堂选官与留学毕业生选官
第三节变革不彻底一卖官与保举
示例 2:
第二章南京临时政府的文官选拔制度
第一节文官选拔制度的建设
一、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
二、文官考试法规草案的颁布
第二节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践行的失败
一、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
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薄弱
第三节孙中山文官思想的影响
示例 3:
第三章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
第一节文官制度的设立
一、文官考试的实施
二、文官任用等相关制度的实施 三、甄别制度
第二节文官制度的评价
一、文官制度的转型
二、文官制度的法制化
三、文官制度的固旧
【详解】(1)北洋政府:结合所学可知,北洋政府是1912-1928 年由北洋军阀控制的中华民国中央政府的统称。结合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史实可知,北洋政府对外依靠列强扶植,对内实行独裁统治,政局动荡。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在政治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呈现新气象。
(2)根据材料“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相关研究进入高潮”可分析得出改革开放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根据材料“大量文献资料出版”可分析得出学界整理出版了系统的历史资料,为研究提供了资料保证;根据材料“国内学者对北洋政府的研究论著增多,研究由整体、宏观转入了专题研究”可分析得出国内学者的研究转向专题研究,研究日益深入;根据材料“美国白鲁询采用政治学研究方法、美国齐锡生围绕文化心态层面、加拿大陈志让提出‘军绅政权’,都对北洋政府文官制度有深入探讨”可分析得出国外学者提出了新的方法、视角、概念,丰富了研究思路;结合我国公务员制度可分析得出我国进行干部制度改革并确立公务员制度,对北洋政府文官制度问题的研究,为制度建设提供经验教训。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分析材料内容,结合晚清民国时期的选官制度,任选一章,进行子目录设计。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的史实,且至少依据两条参考文献。以晚清时期的选官制度为例,结合晚清时期的统治危机、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等史实进行设计。参考文献可选择《保举过滥请定限制折》、《裁撤吏部上谕档》。
3.参考答案示例:
汉武帝时期,制定常态化的察举制度,以及采取临时性的察举科目,有利于多渠道选拔人才;为普通士人提供入仕途径,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设立太学和郡国学校,初步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官学教育体系,有利于为察举制的实施培养人才;中央和地方官学教授儒家经典,促进儒家思想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的人才选拔和培养制度相互配合,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国家治理规范化和文化发展,有利于巩固儒学正统地位,对后世的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诏令郡国每岁向朝廷举荐孝者、廉吏各一人以备擢用,由此形成固定的“察举”之制”可知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度固定、常态化;“孝廉以外,还有一些临时性的察举科目”可知除了固定的察举制外还有临时性的察举科目,有利于多渠道选拔人才;根据材料“武帝又在长安设立了太学,令郡国皆立学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系,为察举制培养人才;同时中央和地方官学教授儒家经典,推动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二小问汉武帝时期人才选拔与培养制度的影响,可以从材料中进行阐述,人才选拔和培养相互结合,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治理规范化和文化发展;中央和地方官学教授儒家经典,有利于巩固儒学正统地位;结合所选可知汉代选官制度对后世的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1861年俄国沙皇签署法令宣布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得到一块份地和宅园地,但要向地主交纳赎金,且受村社制的束缚,农民自由择业、迁居受到限制;1872年日本天皇宣布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新兴地主和富农的土地私有权,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并颁布地税改革法令,保证农民人身、移居及职业的自由。据此推断( )
A.日本在改革前经济发展程度要明显优于俄国
B.俄国由于沙皇专制统治导致十月革命的爆发
C.日本和俄国的改革因内容不同导致性质不同
D.两国改革不同程度推动了各自资本主义发展
2.(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2023 年2月7日,网友写到“224年前的今天,中国历史上存在感最强、写诗最多的乾隆皇帝在养心殿去世”;有人回应“美国的也在这年去世。他们竟是同时期的人,这真不可思议。”推测提到的这个美国人可能是( )
A.大卫·休谟 B.爱德华·琴纳 C.乔治·华盛顿 D.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
3.(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1871一1873年,日本派出使节团出访欧美,随行人员记录了多国图书馆的情况。德国的“文库社”虽然归民众所有,“但是主要由政厅制定文库社的规则、选择图书和提供运转所需的经费。由于民众或者居住于州内的宗教派别的不同,各社多少存在一些差异。”材料可用于研究( )
①明治维新的特点②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推进
③人文主义的兴起④近代公共图书馆的运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参考答案
1.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这两次改革使两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分别促进了两国的资本主义发展,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两国的改革内容,没有进行比较,并不能说明日本在改革前经济发展程度明显由于俄国,排除A项;俄国由于沙皇专制导致的是二月革命的爆发,排除B项;日本和俄国的两次改革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两次改革性质相同,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据材料“2023 年2月7日,网友写到“224年前的今天……乾隆皇帝在养心殿去世”可知时间为1799年,据所学知识可知,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的时间是1775年,在1799年去世,C项正确;大卫·休谟是启蒙运动时期英国的代表人物,其去世的时间为1776年,排除A项;爱德华·琴纳是欧洲采用牛痘接种法防治水痘的代表,其去世的时间为1823年,排除B项;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发明电话,其去世的时间为1922年,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记录1871一1873年即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使节团出访欧美,德国“文库社”归民众所有,由政厅制定规则、选择图书和提供经费等现象的史料,可用于研究明治维新的特点和近代西方公共图书馆的运营,说法①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德意志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人文主义兴起于14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中,说法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D三项。故选C项。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章节综合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下列对两幅图片所反映历史信息之间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15世纪的佛罗伦萨》 《岩间圣母》(达·芬奇)
A.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成为世界商贸中心
B.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人的思想解放
C.摆脱宗教束缚,体现了以“人”为中心
D.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以理性主义为指导
2.(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1861年俄国沙皇签署法令宣布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得到一块份地和宅园地,但要向地主交纳赎金,且受村社制的束缚,农民自由择业、迁居受到限制;1872年日本天皇宣布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新兴地主和富农的土地私有权,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并颁布地税改革法令,保证农民人身、移居及职业的自由。据此推断( )
A.日本在改革前经济发展程度要明显优于俄国
B.俄国由于沙皇专制统治导致十月革命的爆发
C.日本和俄国的改革因内容不同导致性质不同
D.两国改革不同程度推动了各自资本主义发展
3.(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2023 年2月7日,网友写到“224年前的今天,中国历史上存在感最强、写诗最多的乾隆皇帝在养心殿去世”;有人回应“美国的也在这年去世。他们竟是同时期的人,这真不可思议。”推测提到的这个美国人可能是( )
A.大卫·休谟 B.爱德华·琴纳 C.乔治·华盛顿 D.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
4.(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1871一1873年,日本派出使节团出访欧美,随行人员记录了多国图书馆的情况。德国的“文库社”虽然归民众所有,“但是主要由政厅制定文库社的规则、选择图书和提供运转所需的经费。由于民众或者居住于州内的宗教派别的不同,各社多少存在一些差异。”材料可用于研究( )
①明治维新的特点②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推进
③人文主义的兴起④近代公共图书馆的运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美国独立后,他提出全体人民无一例外地平等享有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实际权利;批评了孟德斯鸠关于立宪君主制的优越性以及共和政体在性质上适合领土较小国家的观点,认为土广民众的美国应该而且可以建立共和制;主张除一部分必须由联邦政府集中的权力以外,应当把国家权力分散到地方各级政府。下列对于托马斯 杰斐逊上述主张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继承发展了启蒙思想 B.否定了孟德斯鸠的主张
C.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 D.保障了全体居民的权利
二、材料分析题
6.(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公制度量衡
中世纪时,欧洲的度量衡非常混乱,教区、庄园、封邑各有其度量体系。17世纪,科学家提出应从“自然”中寻找精准的尺度。1791年,法国科学院决定以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一米。为了避免带有国家色彩,采用古希腊文metron(度量)一词来命名。1795年,法国国民公会声明,过去的度量衡让人想起可耻的封建奴役,岂能容忍用“国王的脚(原有度量单位)”来丈量法国的土地。同年,法国宣告正式推行公制度量衡。从此,“整个计量体系源自同一个与地球紧密联系的普世恒定的标准,这被看作是理性、平等与博爱的象征。”伴随着拿破仑战争,公制的理念1800年法国宣传十进制单位的版画在欧洲传播开来。
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上参观者抱怨机械展品的度量单位千奇百怪,给机器制造和国际贸易带来不便。1875年5月20日,17个国家在巴黎签署《米制公约》,决定设立国际计量局,为建立全球协调一致的测量体系奠定了基础。时至今日,公制已成为全世界普遍接受、贯通科学家与普通人民生活的计量单位体系。
1800年法国宣传十进制单位的版画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公制度量衡的产生和发展。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5世纪的佛罗伦萨”“岩间圣母温柔典雅的形象”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对文艺复兴的描述,凸显的是人文主义,反映的是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人的思想解放,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商贸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排除A项;文艺复兴时期,并未完全摆脱宗教束缚,反抗的是教会对人性的束缚,排除C项;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这两次改革使两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分别促进了两国的资本主义发展,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两国的改革内容,没有进行比较,并不能说明日本在改革前经济发展程度明显由于俄国,排除A项;俄国由于沙皇专制导致的是二月革命的爆发,排除B项;日本和俄国的两次改革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两次改革性质相同,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据材料“2023 年2月7日,网友写到“224年前的今天……乾隆皇帝在养心殿去世”可知时间为1799年,据所学知识可知,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的时间是1775年,在1799年去世,C项正确;大卫·休谟是启蒙运动时期英国的代表人物,其去世的时间为1776年,排除A项;爱德华·琴纳是欧洲采用牛痘接种法防治水痘的代表,其去世的时间为1823年,排除B项;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发明电话,其去世的时间为1922年,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记录1871一1873年即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使节团出访欧美,德国“文库社”归民众所有,由政厅制定规则、选择图书和提供经费等现象的史料,可用于研究明治维新的特点和近代西方公共图书馆的运营,说法①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德意志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人文主义兴起于14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中,说法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D三项。故选C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全体人民平等享有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实际权利”、“建立共和制”以及“把国家权力分散到地方各级政府”可知杰斐逊的政治思想包括全体人民是平等的、建立民主共和制及反对君主制、限制中央政府的权力等,结合所学可知,这些主张和启蒙思想一脉相承,同时杰斐逊还批评了孟德斯鸠的部分观点并提出相应主张,这是对启蒙思想的发展,A项正确;杰斐逊只是对孟德斯鸠部分主张的批评,且认可并运用了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原则,既有批评也有认可,排除B项;材料只是介绍杰斐逊的政治思想和主张,没有涉及确立现代民法体系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杰斐逊的主张是否实践或者实现了保障全体居民权利的成效,排除D项。故选A项。
6.中世纪时,由于封建制度和教权、王权等因素响,欧洲度量衡混乱、不统一,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和科学革命的发展,原有度量体系无法满足需求,科学家寻求更精准的度量标准,经过启蒙运动和大革命的洗礼,法国制定了更科学的公制度量衡体系,废除了代表中间残余的旧计量制度。因法国政府的宣传和拿破仑战争的传播,公制理念得以推广。
随着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世界经济的联系加强,对统一度量衡的需求日益增加。多国合作成立国际组织,使公制度重衡逐步成为国际标准,这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进行,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为国际交流、科技进步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
公制度量衡是启蒙时代自由,平等思想的直接产物,标准制定中的科学化、国际化努力是公制度量衡成为世界性标准的条件。它消除了人类长期的度量衡制度的混乱和隔阂,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表现。
【详解】根据材料“中世纪时,欧洲的度量衡非常混乱,教区、庄园、封邑各有其度量体系”可知,中世纪时,由于封建制度和教权、王权等因素响,欧洲度量衡混乱、不统一。根据材料“17世纪,科学家提出应从‘自然’中寻找精准的尺度。1791年,法国科学院决定以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一米。为了避免带有国家色彩,采用古希腊文metron(度量)一词来命名。1795年,法国国民公会声明,过去的度量衡让人想起可耻的封建奴役,岂能容忍用“国王的脚(原有度量单位)”来丈量法国的土地。同年,法国宣告正式推行公制度量衡。从此,‘整个计量体系源自同一个与地球紧密联系的普世恒定的标准,这被看作是理性、平等与博爱的象征。’伴随着拿破仑战争,公制的理念1800年法国宣传十进制单位的版画在欧洲传播开来”可知,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和科学革命的发展,原有度量体系无法满足需求,科学家寻求更精准的度量标准,经过启蒙运动和大革命的洗礼,法国制定了更科学的公制度量衡体系,废除了代表中间残余的旧计量制度。因法国政府的宣传和拿破仑战争的传播,公制理念得以推广。根据材料“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上参观者抱怨机械展品的度量单位千奇百怪,给机器制造和国际贸易带来不便。1875年5月20日,17个国家在巴黎签署《米制公约》,决定设立国际计量局,为建立全球协调一致的测量体系奠定了基础。时至今日,公制已成为全世界普遍接受、贯通科学家与普通人民生活的计量单位体系”可知,随着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世界经济的联系加强,对统一度量衡的需求日益增加。多国合作成立国际组织,使公制度重衡逐步成为国际标准,这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进行,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为国际交流、科技进步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综上所述,可知公制度量衡是启蒙时代自由,平等思想的直接产物,标准制定中的科学化、国际化努力是公制度量衡成为世界性标准的条件。它消除了人类长期的度量衡制度的混乱和隔阂,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表现等等。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章节综合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共同纲领》第55条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有利于 ( )
A.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 B.开展同亚非各国友好合作
C.实现同西方大国关系突破 D.构建结伴而不结盟的外交
2.(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外交成就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下列属于这一阶段的是( )
A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抗美援朝战争 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法正式建交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C “求同存异”原则 中日两国建交 与苏联关系正常化
D “真、实、亲、诚”原则 “一带一路”倡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A B.B C.C D.D
3.(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1603年,荷兰船长在新加坡海峡袭击葡萄牙商船并掳获其财物。为了平息风波,荷兰东印度公司请求格劳秀斯为其进行合法性辩护。1605年格劳秀斯发表《论捕获法》提出,为了实施主张贸易和航行自由的自然法,一个贸易公司可以合法参与反对其他商人、甚至反对主权国家代表的私人战争。这表明当时( )
①荷兰完全垄断海上贸易②欧亚贸易通道得以打通
③国际法正在逐步形成中④贸易公司参与殖民掠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栉风沐雨,波澜壮阔。在《新中国外交70年:回顾与思考》一文中,将新中国70年的外交分为七个阶段。如下表。反映新中国的外交( )
时间 外交理念与实践变迁
1949—1958 年 一边倒
1959—1968 年 反帝必反修(修正主义)
1969—1978 年 反对苏联社会帝国主义
1979—1988 年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1989—1998 年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1999—2008 年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2009—2019 年 积极进取,互联互通
①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的外交理念逐渐变化②受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影响,不断调整外交政策
③始终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等目标服务④始终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外交活动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1954 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并推动会议通过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宣言。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明中都郑重地写入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些外交活动( )
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环境
②推动不结盟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③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
④是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的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中古时期的西欧,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14 世纪初,法王腓力四世因教皇反对其强化王权的措施,派人袭击教廷,囚禁教皇,后来还将罗马教廷迁至法国小城阿维农。这说明( )
A.宗教改革强化了法国王权
B.教权影响了法国走向统一的进程
C.欧洲中世纪王权高于教权
D.法国的专制王权已经达到了顶峰
二、材料分析题
7.(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明长城
材料一 明长城与九边重镇示意图
材料二
材料三 明朝修筑长城,“控制山谷,扼守高地”“立烽堠,实兵马,辟灌莽,广屯田”。北方各族“求输马 与中国铁锅、布、帛互市”,明统治者认为:“朝廷非无马牛,而与之为市,盖以其服用之物皆赖中国。若 绝之,彼必有怨心……许其互市,亦是怀远之仁。”后明政府在大同、宁夏、延绥等地设立马市。1570 年, 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俺答纳款,马市互易,边疆无警,畿辅晏然”“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
——摘编自《中国历史》等
依据材料概括明长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积极影响。
三、论述题
8.(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清朝对外关系用语
清朝前期对外关系用语,笔者总共收集到247个。其中,“事件用语”包括“夷、红毛、藩属、西洋”等185个,“文书用语”包括“诏敕、谕旨”等5个,“对外政策用语”包括“怀柔、贸易管制”2个,“机构用语”包括“理藩院、礼部”等6个,“仪式用语”包括“三跪九叩、朝贡、赐”等49个。
清朝后期的对外关系用语,笔者总共收集到383个。其中,“事件用语”包括“夷、酋、洋、道歉、致电、欧罗巴”等335个,“文书用语”包括“函、照会、国书、咨文”等18个,“对外政策用语”包括“通商、联外交(与外国沟通、互派出使人员,加强交往)”等5个,“机构用语”包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务部”等3个,“仪式用语”包括“跪、朝觐、握手”等22个。
——摘编自杜鑫《清朝对外关系用语研究》
本题要求以“清朝对外关系用语反映社会变迁”为论题撰写小论文,请完成以下任务:
(1)依据论题,拟定两个分论点。
(2)从材料中为一个分论点选择“一对”外交关系用语作为论据,简要说明选择理由。
(3)写出本小论文的结语。
参考答案
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审查国民党政府签订的的各项条约和协定,根据不同情况予以承认、废除、修改或重订,即另起炉灶的方针,有利于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A项正确;材料否定的是国民党的外交,与开展同亚非各国友好合作无关,排除B项;当时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等敌对政策,排除C项;结伴不结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外交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时间是1949年至1978年,其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是在1953年,中法正式建交是在1964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是在1971年,B项正确;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排除A项;与苏联关系正常化是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C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2015年提出,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17世纪初,国际法奠基人格劳秀斯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外的商业利益辩护,并发表《论捕获法》,强调自然法原则,主张国际社会保障贸易和航行自由,贸易公司有权参与反对其他商人甚至主权国家的私人战争,表明当时国际法正在逐步形成中,东印度公司等贸易公司参与了殖民掠夺,说法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荷兰完全垄断海上贸易的说法太绝对,早在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已打通了欧亚贸易的新通道,说法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C三项。故选D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中国外交由初期的一边倒,发展到后来的无敌国外交,说明的是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的外交理念逐渐变化,①符合题意;受到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瓦解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影响,新中国不断调整外交政策,②符合题意;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为主,即始终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等目标服务,③符合题意;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外交活动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④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1954 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并推动会议通过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宣言。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明中都郑重地写入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结合所学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对新中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它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动,突破美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参与国际事务的有力武器,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处理相互关系中实行对等的相互约束和自我约束,也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环境。①、③正确,B项正确;此时还未产生不结盟运动,1961年成立不结盟运动,无法得出推动不结盟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②错误,A项含有②,排除A项;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访问印度和缅甸不属于以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的体现,④错误,C项含有④,排除C项;④错误,D项含有④,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中古时期的西欧,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可知,中古时期的西欧,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说明此时的教权影响了法国走向统一的进程,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描述关于宗教改革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无法判定欧洲中世纪王权高于教权,排除C项;法王派人袭击教廷,囚禁教皇,将罗马教廷迁至法国小城阿维农,无法说明法国的专制王权已经达到了顶峰,排除D项。故选B项。
7.特点:规模大,涉及的地域广;与山地等自然条件结合;重点地区构成纵深多道的防御体系;集通讯预警、 驻兵防御、屯田贸易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积极影响:长城防御北方少数民族骑兵进攻,有利于中原政权的稳定,保护中原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长城 一线的互市,有助于中原与少数民族的物资交流,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稳定北部边 疆的和平局面;长城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一可以直观地看到,明长城规模大,基本涉及整个明朝北方边防;结合材料二可知,明长城功能多,集通讯预警、 驻兵防御、屯田贸易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根据材料三“控制山谷,扼守高地”可知,明长城与山地等自然条件结合;根据材料三“立烽堠,实兵马”可知,明长城重点地区构成纵深多道的防御体系。
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城的出现是中国古代中原政权应对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一种常规做法,这种做法虽然相对消极被动,但是客观上防御北方少数民族骑兵进攻,有利于中原政权的稳定,保护中原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长城边境很多朝代发展边境贸易,这样做不仅可以有助于中原与少数民族的物资交流,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还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稳定北部边 疆的和平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城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8.(1)参考答案示例:
分论点:清朝对外关系用语反映观念变化;清朝对外关系用语反映制度变化。
(2)参考答案示例:
“清朝对外关系用语反映观念变化”。论据:“诏敕”“照会”。说明:清朝前期,由于闭关锁国,对西方事物不了解,怀有天朝上国观念,用“诏敕”体现君临天下,含有不平等之意;清朝后期,国门被打开,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被打破,外交采用“照会”,含有平等之意。二者反映了清朝前后期观念的变化。
“清朝对外关系用语反映制度变化”。论据:“理藩院”“礼部”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务部”。说明:清朝前期,中国没有与外国打交道的正式外交机构,管理少数民族事物的理藩院和礼部分别兼理外交事务;清朝后期,国门洞开,列强纷至沓来,清政府被迫先后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务部”,专门负责外交事务,反映了中国的政治制度由传统向近代演变。
(3)参考答案示例:
结语:清朝前期,中国处于古代社会,观念、制度具有传统特点;清朝后期,国门被打开,在列强的压迫和西方事物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的思想观念、制度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外关系用语所反映的观念、制度变化正是清朝前后期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反映。
【详解】通过对清朝前期对外关系用语进行描述,可以看出清朝此时对自身没有清醒的认识,妄自尊大;通过观察清朝后期对外关系用语,可看出此时清朝则处在“过渡”时期;通过对清朝前后期对外关系用语比较,清朝后期对外关系用语数量增多,尤其是平等用语数量增加,比重扩大,前期的平等用语在后期使用范围扩大,新的对外关系词语也在增加。除此以外,对外部世界的求知欲,对外通商的观念等方面,后期也发生很大改变。围绕着这些变化,按照题意要求,可以拟定两个分论点:清朝对外关系用语反映观念变化;清朝对外关系用语反映制度变化。
论证观念的变化时,可以选用“诏敕”“照会”这一对外交关系用语,从前期的闭关锁国,自认为天朝上国到后期的平等方面去论述;论证制度变化时,可以选用“理藩院”“礼部”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务部”这一对外交关系用语,从清朝前期的理藩院和礼部分别兼理外交事务到后期先后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务部”专门负责外交事务方面去论述。结语部分总结升华,回扣主题,对外关系用语所反映的观念、制度变化正是清朝前后期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反映。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中古时期的世界章节综合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它“修筑了通向全国的驿道,驿站要塞和烽火台及两条干线和无数支线将全国联成一个整体;没有铁器、文字、不使用货币……这一切不妨碍其成为拥有先进农业技术的16世纪的集权帝国”。这一帝国是( )
A.波斯帝国 B.罗马帝国 C.印加帝国 D.蒙古汗国
2.(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史实 结论
A 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封君封臣制度 这是社会动荡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B 印加帝国的统治法包括: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编制详细的人口普查表;全国分为四大行政区,废黜地方首领世袭等 印加帝国被认为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成功的集权主义国家
C 西非的桑海帝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有两种。对被征服地区,行政长官由皇帝任命,可行使除司法权之外的一切权力;在帝国内部,两大行政区的长官均由皇帝近亲或亲信担任 桑海实行中央集权,最终确立了西非霸主的地位
D 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阿拉伯帝国贸易范围广泛,欧亚非各洲的各类商品汇聚,巴格达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桥梁
A.A B.B C.C D.D
3.(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华文明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刻影响,形成了特征非常鲜明的中华文化圈。下列中国周边国家的文明成果,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印度的种姓制度 ②高丽王朝的选官制度
③日本的语言文字 ④越南李朝的官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中古时期的西欧,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14 世纪初,法王腓力四世因教皇反对其强化王权的措施,派人袭击教廷,囚禁教皇,后来还将罗马教廷迁至法国小城阿维农。这说明( )
A.宗教改革强化了法国王权
B.教权影响了法国走向统一的进程
C.欧洲中世纪王权高于教权
D.法国的专制王权已经达到了顶峰
5.(2023·北京通州·统考一模)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拜占庭帝国对东斯拉夫人来说,就如同罗马帝国对日耳曼人所起的作用一样。”它主要说明
A.沙皇俄国的崛起削弱了拜占庭帝国统治
B.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
C.斯拉夫字母是对希腊字母的继承和改造
D.沙俄文化深受拜占庭帝国文化的影响
二、材料分析题
6.(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新世界需要新史学——斯塔夫里阿诺斯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999年版:如果受外界促进因素的影响的程度,是决定某一地区发展速度的决定性因素的话,那么,随便看一眼地图即可明白,非洲所处的位置还算不错。非洲距欧亚大陆很近,近到足以从如农业和冶金术这样的基本技术的传播中得到好处;非洲距欧亚大陆很遥远,远到无法接受数千年中欧亚大陆各地区一直相互交流、使彼此得益的长长的文明。这一与世隔绝至今仍是非洲大陆发展中的一个首要而又持久的因素。
2005年版:然而,历史上人们却错误地认为非洲与欧亚大陆和世界其余地区相隔绝。这种感觉中的与世隔绝,使这块大陆的历史进程受到了影响。在历史学家们强调这块大陆的与世隔绝的同时,他们还强调非洲在这一时期中从外部世界借鉴了许多东西;不过,交流是双向的,只有当有意义的接触和交往发生时,交流才得以存在。
……许多民族独立地“发明”了不同动植物的驯化。事实上,不同地区独立地“发明”了农业,这些地区远至公元前5000年的中国黄河流域和公元前3000年的中美洲。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古代非洲人不会炼铜术,且不能独立地将炼铜术应用到炼铁问题的解决。考古证据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
——[美]希林顿著,赵俊译《非洲史》
《全球通史》出版至今已进行了七次修订。对照两个版本的观点,选用相关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修改内容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1.C
【详解】据材料“修筑了通向全国的驿道”“没有铁器、文字、不使用货币”和“先进农业技术的16世纪的集权帝国”及所学知识可知,印加帝国符合材料信息,印加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对地方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印加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但考古发现,印加帝国并没有使用铁器、没有文字也不使用货币,C项正确;波斯帝国的持续时间为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排除A项;罗马帝国使用铁器和货币,排除B项;蒙古汗国使指13世纪由蒙古乞颜部铁木真建立的蒙古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可知,当时阿拉伯帝国贸易范围广泛,其中巴格达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桥梁,D项正确;封君封臣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庄园经济,非商品经济,排除A项;中国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成功的集权主义国家,非印加帝国,排除B项;桑海原为马里属国,后利用马里内乱崛起,攻灭马里,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纪达于极盛,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丽王朝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②符合题意;隋唐时期,汉字大量传入日本,极大影响日本语言文字形成,③符合题意;越南李朝模仿中国官制设置官吏,④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没有受到中华文明的影响,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中古时期的西欧,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可知,中古时期的西欧,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说明此时的教权影响了法国走向统一的进程,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描述关于宗教改革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无法判定欧洲中世纪王权高于教权,排除C项;法王派人袭击教廷,囚禁教皇,将罗马教廷迁至法国小城阿维农,无法说明法国的专制王权已经达到了顶峰,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学者将拜占庭对斯拉夫世界的影响,意在强调拜占庭对斯拉夫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D项正确;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削弱了拜占庭帝国统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拜占庭对斯拉夫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拜占庭对斯拉夫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没有体现斯拉夫字母是对希腊字母的继承和改造,排除C项。故选D项。
6.观点:与修订前相比,《全球通史》修改版认为:非洲在文明独立起源,非洲与其他文明的交流推动了非洲文明的发展。
论述要求:充分利用史实,多角度论证,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详解】据材料“非洲距欧亚大陆很近,近到足以从如农业和冶金术这样的基本技术的传播中得到好处”和“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古代非洲人不会炼铜术,且不能独立地将炼铜术应用到炼铁问题的解决。考古证据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可知非洲在文明起源上修改版本更倾向于非洲文化独立起源。
据材料“非洲距欧亚大陆很遥远,远到无法接受数千年中欧亚大陆各地区一直相互交流、使彼此得益的长长的文明”和非洲出土大量来自中国的瓷器和马里国王与埃及的交流信息可知非洲文明发展上修改版本更倾向于非洲与其他文明的交流推动了非洲文明的发展。
在具体说明过程中可以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非洲早期文明起源、东非国家的对外贸易、西非国家的黄金贸易等角度进行论述。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下图是某学者针对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绘制的示意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经济改革源于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
B.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心
C.改革侧重于扩大国有企业的自主权
D.我国因此形成了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2.(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下列材料反映的史实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粮食税,是从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迫使我们所实行的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向正常的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的一种形式。”
②“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目前中国大多数地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仍具有旺盛的生产力。”
③“(墨西哥)国家领土范围内土地与水流之所有权本属国家……应采取必要措施以分散大地产。”
④“(接受本章程的国家)决心加强它们分别的和集体的行动以提高共同福利,为此建立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A.②④①③ B.③①④② C.③②①④ D.①④②③
3.(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下表为1978年和199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占比。数据反映了( )
经济成分 1978年 1996年
国有经济 56% 40.8%
集体经济 43% 35.2%
私营经济(含外资企业) 1% 24%
A.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成型
C.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主体地位 D.中国已成为外向型经济国家
4.(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出了一则广告, 四川省宁江机床厂发出了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的信息,迅速使该厂积压的机床成为畅销产品,变产销脱节为双方满意。由此可以看出( )
A.经济特区的设立打开了国外市场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C.企业的经营和市场意识有所增强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二、材料分析题
5.(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中国共产党部分重要会议简表
会议名称 部分信息
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清算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领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毛泽东在发言中指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会议指出:“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农村的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会议公报指出:“毛泽东同志早在建国初期,特别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再三指示全党,要把工作中心转到经济方面和技术革命方面……就整体来说,实行全党工作中心转变的条件已经具备。”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阐述中国共产党三次会议工作重心的变化及意义。
三、论述题
6.(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英模表彰
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涌现了一大批英模,铸就了伟大精神,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下表是 建党以来的英模表彰情况。
时期 英模表彰情况
1921—1949 年 党组织积极宣传报道领导工人运动牺牲的林祥谦、从容就义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方志敏、“狼牙山五壮士”等的感人事迹;1944 年在为救战友而牺牲的烈士张思德追悼大会 上,毛泽东发表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讲话;1947 年毛泽东为被国民党杀害的刘胡兰题词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号召解放区军民向她学习
1949—1978 年 1950 年,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表彰的劳动模范中工人占 44.8%,农民占 427%,他们成为新中国第一批英模人物;党中央还多次召开过先进生产集体和先进生产者 代表大会;60 年代《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报道, 在全国掀起了学习先进模范的热潮
1978 年以来 率先实行包干到户的小岗村村民、获得“五连冠”的中国女排等受到表彰;党的十八丸以来,植树造林的杨善洲、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报效祖国的黄大年等被评为“全国道德楷模”; 党和国家确立起以“共和国勋章”为最高荣誉的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袁隆平 等成为第一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有人认为“党的英模表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依据材料,结合史实,对这一观点进行阐释。
7.(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一个国家的阅读史也是它的精神史、成长史
1949年—1965年 成人教育、夜校、识字速成班大量涌现,国家对于阅读的政策主要在于配合引导速成教育;中央人民政府曾做出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提出争取三五年内使职工中的文盲能阅读通俗书报。重视对青年学生、儿童阅读的指导。1949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出现第一则与阅读直接相关的报道,介绍了保定人民教育运动的相关情况:“在阅览工作方面,清理了五万五千一百余册书籍杂志,将其中含有封建色情及反动因素的读物,予以清除”
1966年—1977年 中国大陆的国民阅读活动与政治的紧密结合程度进一步提高,权力机关对阅读内容进行了严格检查和管控。作为极具典型意义的阅读现象和社会集体记忆,《毛主席语录》和其他革命红书成为读者覆盖面极广、发行量极大的必读书籍。
1978年—2000年 西方学术著作和文艺作品重新被国人品读研究,国内较为关注与阅读有关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研究。1991年新闻出版署启动常备图书制度,满足读者最基本的阅读需求。《人民日报》报道关注了北京日报与北京图书大厦、新浪网文化频道联合主办的“一个人的阅读史”征文活动。
2001年—2017年 《人民日报》报道了法国研发出可供盲人通过电脑“阅读”的报纸;2006年4月,中宣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201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将全民阅读作为重大事项列入法律,《人民日报》对“世界读书日”及全民阅读活动给予更多关注;各地公共图书馆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借书、还书如在ATM机上存取款一样方便,不用跑来跑去,利用电子书阅读器下载电子资源,可随时随地阅读。
——摘编自吴赟、孙梦如《当代国民阅读生态的历史演进及特点——基于《人民日报》相关报道(1949—2017)的文本分析》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对新中国的阅读史发展进行解读。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要调整企业和政府的关系,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以及调动工人的积极性,说明该学者主张改革侧重于扩大国有企业的自主权,C项正确;1995年,世贸组织正式成立,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十四大提出的,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项;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于1918年;②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于1978年;③1917年墨西哥宪法颁布,宪法规定“(墨西哥)国家领土范围内土地与水流之所有权本属国家……应采取必要措施以分散大地产”;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章程是于1945年颁布,④属于该章程的内容。因此,按时序排列为③①④②,B项正确;ACD项排序错误,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ACD项。故选B项。
3.A
【详解】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从1978年公有制经济占很大比重,私营经济占1%,到1996年转变为私营经济占24%,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到1996年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格局,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A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B项;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主体地位,我国的社会性质也将发生变化,不符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C项;外向型经济要以扩大出口为中心,材料显示的是国内生产总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占比,无法得出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出了一则广告, 四川省宁江机床厂发出了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的信息,迅速使该厂积压的机床成为畅销产品,变产销脱节为双方满意。”可知,四川省江宁机床厂作为国有企业,在《人民日报》上刊登广告,使得销量增加,这体现出对市场的利用,体现出企业的经营和市场意识有所增强,C项正确;1980年开始设立经济特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92年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八七会议,开始确定以开展土地革命和发动武装起义为此后革命的中心任务。这次会议对于挽救大革命失败所造成的危局,实现党的战略转变起了重要作用。
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中共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要求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中心任务。这次会议为党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次会议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适时地调整工作重心,与时俱进,领导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推动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进程。
【详解】工作重心的变化及意义:
根据材料中的“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清算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领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等信息可以得出这次会议工作重心的变化,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八七会议,开始确定以开展土地革命和发动武装起义为此后革命的中心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议的意义,这次会议对于挽救大革命失败所造成的危局,实现党的战略转变起了重要作用。
根据材料中的“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农村的时期”等信息可以得出这次会议工作重心的变化,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中共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要求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中心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议的意义,这次会议为党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根据材料中的“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毛泽东同志早在建国初期,特别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再三指示全党,要把工作中心转到经济方面和技术革命方面……就整体来说,实行全党工作中心转变的条件已经具备。”、“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等信息可以得出这次会议工作重心的变化,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议的意义,这次会议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
综合概括三次会议,都是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召开的,中国共产党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适时地调整工作重心,与时俱进,领导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也不断推动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的复兴进程。
6.参考答案示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彰的英模大多是为革命献身的烈士。这是残酷的斗争形势所决定的,这一时期舍 生忘死的英模精神激励广大群众不怕牺牲、坚定战胜一切敌人的信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主要表彰的是先进典型和劳动模范。在经济(社会主义)建设中,面对百废待 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这些英模表现的艰苦奋斗、集体主义、公而忘私的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 民的热情和干劲。 改革开放以来,涌现英模的领域更为广泛,包括经济、环保、科技、体育等领域及道德楷模,并形成了规 范的英模表彰体系。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各领域都取得成就,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精神 文明建设,国际地位提高,这些英模敢于创新、为国争光、崇德向善的精神,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党的英模表彰体现不同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党对社会价值观的引领。英模事迹凝聚的精神内涵成为党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详解】示例: 根据“党组织积极宣传报道领导工人运动牺牲的林祥谦、从容就义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方志敏”“狼牙山五壮士”可得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彰的英模大多是为革命献身的烈士。结合当时的革命时代背景,可得出这是残酷的斗争形势所决定的,这一时期舍 生忘死的英模精神激励广大群众不怕牺牲、坚定战胜一切敌人的信念。 根据“1950 年,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表彰的劳动模范中工人占 44.8%,农民占 427%,他们成为新中国第一批英模人物”可得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主要表彰的是先进典型和劳动模范。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可得出在经济(社会主义)建设中,面对百废待 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这些英模表现的艰苦奋斗、集体主义、公而忘私的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 民的热情和干劲。 根据“率先实行包干到户的小岗村村民、……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报效祖国的黄大年”可得出改革开放以来,涌现英模的领域更为广泛,包括经济、环保、科技、体育等领域及道德楷模,并形成了规 范的英模表彰体系。结合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可得出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各领域都取得成就,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精神 文明建设,国际地位提高,这些英模敢于创新、为国争光、崇德向善的精神,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综合不同时期的表彰内容,可得出党的英模表彰体现不同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党对社会价值观的引领。英模事迹凝聚的精神内涵成为党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7.示例:
论题:新中国的阅读史具有时代特色,总体上不断蓬勃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实行一五计划,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同时实行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国家在学术文艺界出台了双百方针。在此背景下国家以政策为引导,一方面出现了大量识字速成班、夜校、成人教育,推动了扫盲工作,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满足工业化建设对有一定文化素质工人的需求。另一方面,清除含有封建色情及反动因素的读物,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形成良好自由的社会风气。这一时期的阅读处于起步阶段,阅读内容比较积极向上。
1966—1976年,随着文革的爆发,“左”倾思想泛滥,以阶级斗争为纲,政府积极推动《毛泽东语录》和其他革命红书的阅读,增强了阅读活动的政治性。这一时期的政治环境不利于阅读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外交流增多,社会风气逐渐开放,随着经济发展和互联网技术进步,政府积极举办各类阅读活动,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为人们的阅读提供便利,国民阅读的内容途径方式都有了极大的拓展。推动了国民阅读的深入发展。国家出台专项法律保护阅读权利,既有利于阅读的发展,也体现出中国法制体系的逐渐完善。这一时期的阅读蓬勃发展,阅读内容逐渐丰富,途径多样,阅读权利受法律保护。中国国民的阅读越发焕发勃勃生机,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
总之,新中国的阅读活动受到政治、经济、技术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应当客观认识其不同时代的不同发展,但阅读活动总体推动人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
【详解】本题是小论文题,首先提取材料信息概括一个论点,比如根据材料内容和材料出处“当代国民阅读生态的历史演进及特点”可知,新中国的阅读史具有时代特色,具有阶段性特点。其次在阐述和论证过程中,围绕材料中四个时间段,结合新中国的发展史进行史论结合地说明,包括每个阶段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征及影响等方面。注意逻辑清晰、规范使用学科语言。最后,小结升华,回扣论点。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章节综合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阅读下列史料,得出的结论最恰当的是( )
史料 结论
A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商鞅变法限制贵族特权,实现富国强兵
B 汉兴以来,相与同为编户齐民……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诸侯王势力膨胀,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
C 隋氏……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赠赉勋庸,并出丰厚 隋朝粮食和物资的积储以官方为主
D (唐)高祖尝幸国学,命徐文远讲《孝经》,僧惠乘讲《金刚经》,道士刘进嘉讲《老子》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A.A B.B C.C D.D
2.(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如图中“?”处所对应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②中正之身,优劣悬殊,苟知人者智,则不知者谬矣
③但取门资,不择贤良
④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其应诏而举者,多则二千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史籍记载,公元 495年,一位皇帝在与大臣对话时指出:“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汉语)。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此事发生于以下示意图中的 ( )
A.① B.② C.③ D.④
4.(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史家常常把西汉和唐朝两个朝代并称,认为其历史的发展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有( )
①都在全国划分监察区派官员巡察②都曾出现繁荣稳定的治世局面
③都始终采取尊崇儒术的思想政策④都曾设机构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下面是从一部《魏晋南北朝史》的“大事年表”中摘录的几条,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正月,魏定族姓,清流品。改拓跋氏为元,其余鲜卑复姓均改。
②……三月,王濬自武昌顺流直下建业。吴主孙皓投降,吴亡。中国再度统一。
③……四月,刘备即帝位,改元,是为汉昭烈帝,史称蜀汉。
④……八月,秦诏分道南征,图谋灭晋。十一月,晋谢石等于淝水大破秦军。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②④① D.③④①②
二、材料分析题
6.(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唐本草》
我国早在汉代就出现了《神农本草经》,南朝陶弘景在此基础上撰著了《本草经集注》。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苏敬等官员建言朝廷重修本草,以改变当时药物名实混淆、记述不全的状况,获朝廷批准。在编修过程中“普颁天下,营求药物,羽毛鳞介,无远不臻,根茎花实,有名咸萃”。两年后修订完成。“及奏,上问曰:‘《本草》行来自久,今之改修,何所异也 ’于志宁对曰:‘……弘景僻在江南,不能遍识药物,多有纰缪。其所误及《别录》不书四百有余种。今皆考而正之。《本草》之外,新药行用有效者复百余种,今附载之。此所以为胜也。’”
《唐本草》共54卷,收录药物844种,其中包括由天竺传入的豆蔻、波斯传入的青黛等多种外来药物;并首创通过绘图来描记药物的形态和颜色标准,有本草图25卷、图经7卷。
依据材料,指出《唐本草》与《本草经集注》相比有哪些发展,并结合所学分析取得这些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命徐文远讲《孝经》,僧惠乘讲《金刚经》,道士刘进嘉讲《老子》”可得出唐朝重视儒家、佛教、道教思想,奉行三教并行政策,D项正确;“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是强制小农分家的政策,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增加赋税,并不是打击贵族,排除A项;根据“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可得出这反映的是地方豪强势力壮大,但是并不属于诸侯王国,排除B项;材料中的“天下义仓……”并不一定都是官方的,也有民间的,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对两汉时期(前202年—220年)察举制的描述,时间不符合,排除;②③是对魏晋时期(220—589年)九品中正制的描述,符合题意;④是对隋唐以后科举制的描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①④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中皇帝与大臣的对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迁都洛阳,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图中②为洛阳,B项正确;①为长安,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③为幽州,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④为会稽,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根据所学,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可见西汉和唐朝都在全国划分监察区派官员巡察,①所述符合题意;西汉在汉武帝统治时期达到鼎盛,唐代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盛世局面,可见西汉和唐朝都曾出现繁荣稳定的治世局面,②所述符合题意;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可见西汉并非始终采取尊崇儒术的思想政策,③所述不符合题意;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可见西汉和唐朝都曾设机构加强对西域的管理,④所述符合题意。综上,①②④所述符合题意,B项正确;③所述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根据“改拓跋氏为元”可知,①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改汉姓,时间为494年;根据“吴主孙皓投降,吴亡。中国再度统一”可知②为西晋统一中国,时间为280年;根据“刘备即帝位,改元,是为汉昭烈帝,史称蜀汉”可知③为蜀汉建立,时间为221年;根据“晋谢石等于淝水大破秦军”可知为④淝水之战,时间为383年。按照时间顺序排序为③②④①,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6.发展:修改了谬误之处;收录药材更加丰富,遍布南北甚至来自域外;首创药物图谱,图文并茂。
原因:我国具有悠久的药物学传统;唐代统一全国、南北联系加强,为全面总结药物知识提供了必要条件;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便利了外来药物的传入;中央政府组织修撰,为高水准编修提供了行政资源和制度保障。
【详解】发展:根据材料中“(《唐本草》的编修目的是)改变当时药物名实混淆、记述不全的状况”“弘景僻在江南,不能遍识药物,多有纰缪”“今皆考而正之”可知,修改了谬误之处;根据“《唐本草》共54卷,收录药物844种,其中包括由天竺传入的豆蔻、波斯传入的青黛等多种外来药物”可知,收录药材更加丰富,遍布南北甚至来自域外;根据“首创通过绘图来描记药物的形态和颜色标准,有本草图25卷、图经7卷”可知,首创药物图谱,图文并茂。原因:根据材料中“我国早在汉代就出现了《神农本草经》”等信息可知,我国具有悠久的药物学传统;根据“苏敬等官员建言朝廷重修本草”“获朝廷批准”“普颁天下,营求药物,羽毛鳞介,无远不臻,根茎花实,有名咸萃”可知,中央政府组织修撰,为高水准编修提供了行政资源和制度保障;根据“由天竺传入的豆蔻、波斯传入的青黛等多种外来药物”,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可知,唐代全国统一,南北联系加强,为全面总结药物知识提供了必要条件,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便利了外来药物的传入。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1931 年9月18日,英国宣布放弃金本位制,全球震惊。引发英国此举的原因是( )
A.一战后殖民帝国崩溃 B.凡尔赛体系运行失败
C.经济危机的连锁反应 D.远东战争策源地形成
二、材料分析题
2.(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中国名片”人民币
第二套人民币于1955年3月1日起开始发行,揭开了中国印钞造币崭新的一页。
材料一 纸币图案简表
正面 背面
主币:1元:天安门; 2元:延安宝塔山; 3元:井冈山; 5元:各民族大团结; 10元:工农像 辅币; 1角:拖拉机;2角:火车;5角:水电站 1分:汽车;2分:飞机;5分:轮船 都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汉、蒙、维、藏四种文字
材料二 两位设计者的口述罗工柳:那还是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党中央考虑到第一套人民币大多是在解放区印制的,带有“战时货币色彩”,规格、质地不统一,栗种较多,不能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提出要设计一套高水平的货币。
周令钊:为了使新钞票彻底摒弃带有殖民色彩的图案装饰,我们与北京印钞厂的设计、雕刻人员到故宫、颐和园、云冈石窟去临摹古建筑、石雕、石刻、铜器以及长廊里的彩画中的花纹和图案……元券背面景框源自故宫的窗棂,3元券背面的边框取自敦煌壁画中飞天的飘带。
(1)结合所学,简述第一套和第二套人民币发行的背景。
(2)第二套人民币的票面设计反映了新中国的政治本色,体现了时代风貌、革命传统和历史文化。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要求:运用信息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国际组织
20世纪下半叶的主要国际组织(部分)
阶段 时间 国际组织
一 1945.10 联合国在纽约成立
1945.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
1945.1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华盛顿成立
1948.4 世界卫生组织成立
二 1960.9 中东产油国和南美国家委内瑞拉联合组成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1.9 不结盟运动在南斯拉夫成立
1967.8 印尼、泰国、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组成东南亚国家联盟
三 1993.11 欧洲共同体国家批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盟成立
1994.1 《北美自由贸易协议》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布成立
1995.1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1)依据材料,指出20世纪下半叶成立的国际组织所涉及的重大时代议题。
(2)选取一个阶段,谈谈你对该阶段国际组织建立原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C
【详解】据材料可知1931年,英国放弃金本位制,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为减少黄金外流,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放弃金本位制,全面禁止黄金出口,C项正确;英国殖民帝国崩溃是在二战后,排除A项;英国放弃金本位制与凡尔赛体系没有关系,排除B项;远东战争策源地形成是1936年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1)第一套人民币发行的背景:解放战争后期,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形势发展急需统一货币;但受战时条件所限,由各解放区发行。
第二套人民币发行的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生政权得到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建立;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国家的财政经济实现统一。
(2)政治本色:10元券体现工农联盟;5元券及各面额背面文字设计体现了各族人民大团结;国徽也象征着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这些设计强调了新中国人民政权的性质,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时代风貌:辅币的汽车、火车、拖拉机等图案展现了交通运输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突出了工业化主题,反映了我国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体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风貌。
革命传统:3元、2元、1元券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主要历程。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主要在延安指挥八路军和新四军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天安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历史文化:票面的样式、图案、装饰等都反映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体现出我国在寻求货币设计具有中华民族特色方面进行的探索。
【详解】(1)背景:根据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分析可知,1948年12月,第一套人民币发行时,正值解放战争后期,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形势发展急需统一货币,受战时条件所限,由各解放区发行;根据材料一中“第二套人民币于1955年3月1日起开始发行”,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第二套人民币发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成立,新生政权得到了巩固,一届人大已召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建立,一五计划正在进行,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国家的财政经济实现了统一。
(2)理解:首先明确需要解释的四个层面,然后综合两则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别予以说明,如根据材料一中“5元:各民族大团结;10元:工农像”“(所有纸币背面)都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汉、蒙、维、藏四种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第二套人民币的票面设计体现的政治本色,即10元券体现工农联盟,5元券及全部面额背面文字设计,体现了各族人民大团结,国徽象征着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等,强调了新中国人民政权的性质,即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根据材料一中“1角:拖拉机;2角:火车;5角:水电站1分:汽车;2分:飞机;5分:轮船”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辅币上的汽车、火车、拖拉机等图案,展现了交通运输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突出了工业化主题,反映了我国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体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风貌;根据“1元:天安门;2元:延安宝塔山;3元:井冈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元、2元、1元券整体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主要历程,包括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主要在延安指挥八路军和新四军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天安门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综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套人民币票面的样式、图案、装饰等都,反映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体现出我国在寻求货币设计具有中华民族特色方面进行的探索。解题过程中注意,充分运用信息,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1)参考答案要点:
时代议题有:和平与发展,世界多极化(第三世界兴起),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2)参考答案示例:
第一阶段:本阶段的国际组织主要涉及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未能带来真正的和平及各国的有效合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战后世界各国人民希望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联合国的成立汲取了国联的教训,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制上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成立,反映了促进国际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
第二阶段:本阶段的国际组织主要涉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20世纪六十年代,美苏两极对峙局面愈演愈烈;同时,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第三世界国家兴起,需要加强彼此间的合作,维护自身安全,促进共同发展,而旧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挑战。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立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反对旧的国际秩序的努力,不结盟运动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反对旧的国际政治秩序的努力,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立反映了东南亚国家谋求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的努力。
第三阶段:本阶段的国际组织主要涉及世界经济合作和区域政治、经济合作。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同时,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进程加快,区域经济集团化也在发展。欧盟成为国际政治领域的重要力量,反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本阶段三个国际组织的建立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反映,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反映。
【详解】(1)时代议题:结合题干可知,20世纪下半叶重要的国家组织有联合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是二战后最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它的宗旨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可见20世纪下半叶的时代主题之一是和平与发展;结合题干中的国际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些都是重要的区域经济组织,它们的建立不仅反映了区域经济集团化,更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结合题干中的不结盟运动可知,战后第三世界兴起。
(2)理解:以第一阶段为例,联合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它们涉及政治、经济、文教、卫生各个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未能带来真正的和平及各国的有效合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战后世界各国人民希望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联合国的成立汲取了国联的教训,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制上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成立,反映了促进国际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章节综合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世界古代文化中有两部著名的史诗,一部被称为“写在泥板上的英雄史诗”,另一部史诗中“诸神和英 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它们诞生的区域位于图中(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公元2世纪的演说家阿利斯提德描述罗马城:“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可能出现在这一时期罗马的商品有( )
①丝绸和象牙②罗盘和望远镜③番茄和玉米④铁器和马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有学者认为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相互交往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农耕世界向外扩展,把周边的游牧世界纳入其文明体系。一种是游牧民族冲入农耕世界,以定居或建立政权的方式融入其文明体系。下列史实属于后一种方式的是( )
A.古代埃及文明向西亚地区的扩展
B.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向周边扩张
C.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周边建立城邦
D.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建立王国
4.(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下面的叙述与图中的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处诞生了佛教
B.②处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C.③处为统治者修建外形形似汉字“金”字的陵墓
D.④处诞生了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等杰出的历史人物
5.(2023·北京通州·统考一模)亚历山大城始建于公元前332年,是按其奠基人亚历山大大帝命名的,作为当时马其顿帝国埃及行省的总督所在地。之后,亚历山大城成为托勒密埃及王国的首都,并很快就成为古希腊文化中影响较大的城市。由此可以推测出
①希腊文化中心东移 ②战争客观上造成不同文化碰撞与交锋
③埃及文化深受西亚文化的影响 ④北非文化被希腊文化所取代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所学,“写在泥板上的英雄史诗”是两河流域的《吉尔伽美什史诗》。“诸神和英 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①在两流域,④在古希腊地区,C项正确;②在北非埃及地区,③在印度,排除AB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罗马对外不断扩张,周边地区的货物和产品都可汇集于罗马城,如象牙、铁器和马匹等等,而丝绸是通过丝绸之路流入到罗马,因此,可能出现在这一时期罗马的商品有①④,D项正确;罗盘(指南针)于13世纪从中国传入欧洲,与材料时间不符;番茄和玉米作为美洲作物,在新航路开辟后才引进到欧洲。因此,②③不可能出现在此时的罗马,排除AB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世纪以后,罗马帝国日渐衰败,日耳曼人逐渐渗入并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日耳曼人建立了一系列王国,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上述史实符合题干中“游牧民族冲入农耕世界,以定居或建立政权的方式融入其文明体系”的情形,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古代埃及文明向西亚地区的扩展”属于题干中“农耕世界向外扩展”的情形,不符合设问角度,排除A项;“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向周边扩张”也是属于“农耕世界向外扩展”,不符合设问角度,排除B项;“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周边建立城邦”属于海洋文明向外扩展,与所材料述“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相互交往”这一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是两河流域,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其中古巴比伦王国位于两河流域,B项正确;①位于非洲,而佛教诞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排除A项;③位于阿拉伯半岛南端,而金字塔位于北非的埃及,排除C项;④位于古印度,而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等杰出的历史人物是地中海文明的代表,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之后,亚历山大城成为托勒密埃及王国的首都,并很快就成为古希腊文化中影响较大的城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34起,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对东方国家进行侵略战争,对亚洲文明造成一些毁坏性的破坏,但是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双方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许多希腊人移民到了西亚,其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促进希腊文化中心东移,①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给被征服地区各族居民带来破坏和灾难,但使希腊文明与古老的东方文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冲撞与交融,即客观上造成不同文明的碰撞,②正确;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埃及文化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③错误;亚历山大东征过程中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但北非文化没有被希腊文化所取代,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论述题
一、论述题
1.(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风云变幻
在上图标注的时段中任选其二,结合所学,以“世界·中国”为主题,阐述时代的变迁。
2.(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文化碰撞与交流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的毁灭,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世界范围对欧洲文明的信仰 危机。民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掀起中西文化论争。东方文化派认为“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 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我们去超拔(解救)他们”。西化派认为“百分之一百的全盘西化, 不但可能,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缺少危险的文化出路”。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认为中国新 文化“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担的领导”,也“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文化”,实际上为中西文化论争做了应答和总结。
一战后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周游欧美各国发表演讲,主张用东方“人生精神满足的智慧”去矫正西方人 的“物欲无厌追求”。甘地接受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并把它与印度传统宗教哲学 结合起来,创立了非暴力学说,号召恢复手工生产以抗拒西方的工业资本主义。尼赫鲁深受西方科学精神 的影响,主张发展大工业,与甘地共同领导了民族独立运动。
——摘编自《中国文化论争》《印度通史》等
围绕“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结合所学,解读上述材料。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英模表彰
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涌现了一大批英模,铸就了伟大精神,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下表是 建党以来的英模表彰情况。
时期 英模表彰情况
1921—1949 年 党组织积极宣传报道领导工人运动牺牲的林祥谦、从容就义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方志敏、“狼牙山五壮士”等的感人事迹;1944 年在为救战友而牺牲的烈士张思德追悼大会 上,毛泽东发表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讲话;1947 年毛泽东为被国民党杀害的刘胡兰题词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号召解放区军民向她学习
1949—1978 年 1950 年,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表彰的劳动模范中工人占 44.8%,农民占 427%,他们成为新中国第一批英模人物;党中央还多次召开过先进生产集体和先进生产者 代表大会;60 年代《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报道, 在全国掀起了学习先进模范的热潮
1978 年以来 率先实行包干到户的小岗村村民、获得“五连冠”的中国女排等受到表彰;党的十八丸以来,植树造林的杨善洲、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报效祖国的黄大年等被评为“全国道德楷模”; 党和国家确立起以“共和国勋章”为最高荣誉的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袁隆平 等成为第一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有人认为“党的英模表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依据材料,结合史实,对这一观点进行阐释。
4.(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一个国家的阅读史也是它的精神史、成长史
1949年—1965年 成人教育、夜校、识字速成班大量涌现,国家对于阅读的政策主要在于配合引导速成教育;中央人民政府曾做出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提出争取三五年内使职工中的文盲能阅读通俗书报。重视对青年学生、儿童阅读的指导。1949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出现第一则与阅读直接相关的报道,介绍了保定人民教育运动的相关情况:“在阅览工作方面,清理了五万五千一百余册书籍杂志,将其中含有封建色情及反动因素的读物,予以清除”
1966年—1977年 中国大陆的国民阅读活动与政治的紧密结合程度进一步提高,权力机关对阅读内容进行了严格检查和管控。作为极具典型意义的阅读现象和社会集体记忆,《毛主席语录》和其他革命红书成为读者覆盖面极广、发行量极大的必读书籍。
1978年—2000年 西方学术著作和文艺作品重新被国人品读研究,国内较为关注与阅读有关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研究。1991年新闻出版署启动常备图书制度,满足读者最基本的阅读需求。《人民日报》报道关注了北京日报与北京图书大厦、新浪网文化频道联合主办的“一个人的阅读史”征文活动。
2001年—2017年 《人民日报》报道了法国研发出可供盲人通过电脑“阅读”的报纸;2006年4月,中宣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201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将全民阅读作为重大事项列入法律,《人民日报》对“世界读书日”及全民阅读活动给予更多关注;各地公共图书馆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借书、还书如在ATM机上存取款一样方便,不用跑来跑去,利用电子书阅读器下载电子资源,可随时随地阅读。
——摘编自吴赟、孙梦如《当代国民阅读生态的历史演进及特点——基于《人民日报》相关报道(1949—2017)的文本分析》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对新中国的阅读史发展进行解读。
5.(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英国的收入
英国收入示意图
注:“来自海外的收入”的分类涉及到大不列颠之外的贷款和投资的利息和红利。19世纪50年代,这些海外收入迅速增长。
——摘编自[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依据材料和所学,对英国的收入进行解读。
6.(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清朝对外关系用语
清朝前期对外关系用语,笔者总共收集到247个。其中,“事件用语”包括“夷、红毛、藩属、西洋”等185个,“文书用语”包括“诏敕、谕旨”等5个,“对外政策用语”包括“怀柔、贸易管制”2个,“机构用语”包括“理藩院、礼部”等6个,“仪式用语”包括“三跪九叩、朝贡、赐”等49个。
清朝后期的对外关系用语,笔者总共收集到383个。其中,“事件用语”包括“夷、酋、洋、道歉、致电、欧罗巴”等335个,“文书用语”包括“函、照会、国书、咨文”等18个,“对外政策用语”包括“通商、联外交(与外国沟通、互派出使人员,加强交往)”等5个,“机构用语”包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务部”等3个,“仪式用语”包括“跪、朝觐、握手”等22个。
——摘编自杜鑫《清朝对外关系用语研究》
本题要求以“清朝对外关系用语反映社会变迁”为论题撰写小论文,请完成以下任务:
(1)依据论题,拟定两个分论点。
(2)从材料中为一个分论点选择“一对”外交关系用语作为论据,简要说明选择理由。
(3)写出本小论文的结语。
7.(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漕运与古代中国社会
漕运是指中国古代政府将征收来的粮食中的一部分,通过水路,将它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所形成的一整套组织和管理制度。以下是几个不同时期漕运的一些基本情况。
秦朝与西汉:这一时期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从关东(函谷关以东,大致今山东、河南等地)运往关中(在函谷关西,大致今陕西中部)。秦朝利用黄河及其支流把关东的粮食运往咸阳,在征服南方越族地区时也开凿灵渠运粮;楚汉之争时,汉军借助漕运为前线提供了粮食和大量战略物资。汉初每年由关东地区运到长安的粮食不过几十万石,汉武帝时由于经济和军事的需要,一度达到每年600万石,并且开凿了漕渠以便于漕运。
隋唐与北宋:隋朝开挖运河,沟通江、淮、河、海四大水系,漕运主要方向由东南到西北。唐朝前期,东南运道长期失修,影响了长安的粮食供应,安史之乱前后,裴耀卿、刘晏等人进行漕运改革,疏浚运道,保证了首都地区的粮食供应。黄巢起义后,东南漕运要道中断,加剧了唐王朝的危机。北宋政府更为重视漕运,宋真宗时东南漕运曾创下800万石的记录,北宋曾引黄河水和洛水入汴河,提高汴河运力。徽宗时期,漕政大坏,东南粮食运入京师的数量大为减少。
元明清时期:为打通河漕运道,元朝政府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并且开辟了海运航线,河运和海运结合,形成了南北漕运路线的新格局。元末起义军利用漕运把江南钱粮运往北方前线,为推翻元朝统治提供了后勤支援。明至清前期漕粮主要从江浙等南方六省及山东。河南等地征收。明清时期黄河改道和决口给漕运制造了很大的障碍,潘季驯、靳辅等人在治理黄河的同时对运道进行清理,以保障漕运的畅通。
——整理自江太新、苏金玉《漕运史话》等
上述材料包含了中国古代漕运诸多方面的信息,阅读材料,拟定一个与中国古代漕运相关的主题。井结合所学及材料中三个阶段的相关信息加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阐释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论题:20世纪以来世界社会主义的变化与发展。论述:从世界历史的范围看,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历了诞生、壮大、扩展、挫折和新生的变化历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诞生的苏维埃俄国,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在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中,不屈不挠,砥砺前行,用20余年时间,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现代化工业国,并作为欧洲战场的主力打败了德国法西斯,赢得了国际声誉和强国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亚一系列国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两极格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极大地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面对美帝国主义的威胁,中国人民先后通过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越战争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气焰,保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人民反帝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在发展模式上追求划一,脱离了国情,造成了故步自封和发展停滞,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发生剧变,世界社会主义一度遭遇挫折。在严峻的形势下,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坚定地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脚踏实地地前进,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必将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的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中,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取得更伟大的成就。
【详解】根据材料可选择1900年至2000年期间社会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予以说明,结合所学可得出论题:20世纪以来世界社会主义的变化与发展。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从世界历史的范围看,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历了诞生、壮大、扩展、挫折和新生的变化历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诞生的苏维埃俄国,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在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中,不屈不挠,砥砺前行,用20余年时间,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现代化工业国,并作为欧洲战场的主力打败了德国法西斯,赢得了国际声誉和强国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亚一系列国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两极格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极大地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面对美帝国主义的威胁,中国人民先后通过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越战争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气焰,保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人民反帝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在发展模式上追求划一,脱离了国情,造成了故步自封和发展停滞,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发生剧变,世界社会主义一度遭遇挫折。在严峻的形势下,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坚定地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脚踏实地地前进,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必将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明确结论。
2.参考答案示例: 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巨大灾难,引发中国 思想界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出现中西文化论争。东方文化派主张用中国传统文化拯救西方文明;受新文化运 动影响,西化派认为全盘西化是中国的出路。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在革命探索中,毛泽东提 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为人民 大众服务。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中国共产党找到适合国情的发展之路创造了条件。 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过程中,受到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同时传统文化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一战后,泰 戈尔提出以东方精神文明解决西方过分追求物质文明的弊端;甘地、尼赫鲁等民族资产阶级领袖借助传统的 哲学思想和西方的意识形态来反抗殖民统治,组织民众开展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但对工业化的态度存在分 歧。印度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民族独立提供了思想条件,印度现代化道路仍在探寻中。 综上,两国都是在遭遇殖民侵略过程中,经历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因历史传统、近代社 会状况等方面的差异,民族文化的发展之路也不同。
【详解】示例:根据“民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掀起中西文化论争。”并结合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相关史实,可得出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的毁灭,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世界范围对欧洲文明的信仰危机”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巨大灾难,引发中国 思想界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出现中西文化论争。根据“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我们去超拔(解救)他们”得出东方文化派主张用中国传统文化拯救西方文明;根据“百分之一百的全盘西化, 不但可能,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缺少危险的文化出路”得出受新文化运动影响,西化派认为全盘西化是中国的出路。根据“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担的领导”得出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在革命探索中,毛泽东提 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根据所学可得出,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中国共产党找到适合国情的发展之路创造了条件。 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过程中,受到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同时传统文化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根据“人生精神满足的智慧”得出一战后,泰戈尔提出以东方精神文明解决西方过分追求物质文明的弊端;根据“甘地接受了法国大革命”得出甘地、尼赫鲁等民族资产阶级领袖借助传统的 哲学思想和西方的意识形态来反抗殖民统治,组织民众开展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但对工业化的态度存在分歧。结合所学可得出,印度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民族独立提供了思想条件,印度现代化道路仍在探寻中。 最后总结可得出,两国都是在遭遇殖民侵略过程中,经历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因历史传统、近代社会状况等方面的差异,民族文化的发展之路也不同。
3.参考答案示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彰的英模大多是为革命献身的烈士。这是残酷的斗争形势所决定的,这一时期舍 生忘死的英模精神激励广大群众不怕牺牲、坚定战胜一切敌人的信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主要表彰的是先进典型和劳动模范。在经济(社会主义)建设中,面对百废待 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这些英模表现的艰苦奋斗、集体主义、公而忘私的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 民的热情和干劲。 改革开放以来,涌现英模的领域更为广泛,包括经济、环保、科技、体育等领域及道德楷模,并形成了规 范的英模表彰体系。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各领域都取得成就,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精神 文明建设,国际地位提高,这些英模敢于创新、为国争光、崇德向善的精神,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党的英模表彰体现不同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党对社会价值观的引领。英模事迹凝聚的精神内涵成为党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详解】示例: 根据“党组织积极宣传报道领导工人运动牺牲的林祥谦、从容就义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方志敏”“狼牙山五壮士”可得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彰的英模大多是为革命献身的烈士。结合当时的革命时代背景,可得出这是残酷的斗争形势所决定的,这一时期舍 生忘死的英模精神激励广大群众不怕牺牲、坚定战胜一切敌人的信念。 根据“1950 年,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表彰的劳动模范中工人占 44.8%,农民占 427%,他们成为新中国第一批英模人物”可得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主要表彰的是先进典型和劳动模范。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可得出在经济(社会主义)建设中,面对百废待 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这些英模表现的艰苦奋斗、集体主义、公而忘私的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 民的热情和干劲。 根据“率先实行包干到户的小岗村村民、……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报效祖国的黄大年”可得出改革开放以来,涌现英模的领域更为广泛,包括经济、环保、科技、体育等领域及道德楷模,并形成了规 范的英模表彰体系。结合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可得出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各领域都取得成就,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精神 文明建设,国际地位提高,这些英模敢于创新、为国争光、崇德向善的精神,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综合不同时期的表彰内容,可得出党的英模表彰体现不同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党对社会价值观的引领。英模事迹凝聚的精神内涵成为党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示例:
论题:新中国的阅读史具有时代特色,总体上不断蓬勃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实行一五计划,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同时实行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国家在学术文艺界出台了双百方针。在此背景下国家以政策为引导,一方面出现了大量识字速成班、夜校、成人教育,推动了扫盲工作,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满足工业化建设对有一定文化素质工人的需求。另一方面,清除含有封建色情及反动因素的读物,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形成良好自由的社会风气。这一时期的阅读处于起步阶段,阅读内容比较积极向上。
1966—1976年,随着文革的爆发,“左”倾思想泛滥,以阶级斗争为纲,政府积极推动《毛泽东语录》和其他革命红书的阅读,增强了阅读活动的政治性。这一时期的政治环境不利于阅读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外交流增多,社会风气逐渐开放,随着经济发展和互联网技术进步,政府积极举办各类阅读活动,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为人们的阅读提供便利,国民阅读的内容途径方式都有了极大的拓展。推动了国民阅读的深入发展。国家出台专项法律保护阅读权利,既有利于阅读的发展,也体现出中国法制体系的逐渐完善。这一时期的阅读蓬勃发展,阅读内容逐渐丰富,途径多样,阅读权利受法律保护。中国国民的阅读越发焕发勃勃生机,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
总之,新中国的阅读活动受到政治、经济、技术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应当客观认识其不同时代的不同发展,但阅读活动总体推动人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
【详解】本题是小论文题,首先提取材料信息概括一个论点,比如根据材料内容和材料出处“当代国民阅读生态的历史演进及特点”可知,新中国的阅读史具有时代特色,具有阶段性特点。其次在阐述和论证过程中,围绕材料中四个时间段,结合新中国的发展史进行史论结合地说明,包括每个阶段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征及影响等方面。注意逻辑清晰、规范使用学科语言。最后,小结升华,回扣论点。
5.参考答案示例:
在总体态势方面,英国收入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其中1841年后持续增长,且增长迅猛;在收入结构方面,1841年之前,农业、林业和渔业收入占比较大,1841年之后,工业、国内贸易收入和海外收入增长迅速,在总收入中占比超过农业,占有绝对比重。
英国国民收入之所以出现上述变化,是由于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导致国民收入迅猛增长;工业革命导致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因而工业和国内贸易收入增长迅速;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致力于殖民扩张,开拓海外市场,寻找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地,因而海外收入增长迅速。
英国收入的增长,增强了英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对于英国的内政和外交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英国收入的变化,是英国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结构变动的反映,也是英国实力增强的体现。
【详解】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和所学,对英国的收入进行解读,根据图表信息可以看出给图表主要显示英国收入的总体态势,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1841年之后,增长速速很快;另外图表还显示了英国收入的结构,1841年之前,农业、林业和渔业收入占比较大,1841年之后,工业、国内贸易收入和海外收入增长迅速,在总收入中占比超过农业,关于对此进行解读,主要从收入增加的原因和收入结构中工业、国内贸易收入和海外收入增长迅速,在总收入中占比超过农业的原因方面进行解读,是由于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导致国民收入迅猛增长;工业革命导致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因而工业和国内贸易收入增长迅速;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致力于殖民扩张,开拓海外市场,寻找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地,因而海外收入增长迅速。
6.(1)参考答案示例:
分论点:清朝对外关系用语反映观念变化;清朝对外关系用语反映制度变化。
(2)参考答案示例:
“清朝对外关系用语反映观念变化”。论据:“诏敕”“照会”。说明:清朝前期,由于闭关锁国,对西方事物不了解,怀有天朝上国观念,用“诏敕”体现君临天下,含有不平等之意;清朝后期,国门被打开,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被打破,外交采用“照会”,含有平等之意。二者反映了清朝前后期观念的变化。
“清朝对外关系用语反映制度变化”。论据:“理藩院”“礼部”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务部”。说明:清朝前期,中国没有与外国打交道的正式外交机构,管理少数民族事物的理藩院和礼部分别兼理外交事务;清朝后期,国门洞开,列强纷至沓来,清政府被迫先后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务部”,专门负责外交事务,反映了中国的政治制度由传统向近代演变。
(3)参考答案示例:
结语:清朝前期,中国处于古代社会,观念、制度具有传统特点;清朝后期,国门被打开,在列强的压迫和西方事物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的思想观念、制度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外关系用语所反映的观念、制度变化正是清朝前后期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反映。
【详解】通过对清朝前期对外关系用语进行描述,可以看出清朝此时对自身没有清醒的认识,妄自尊大;通过观察清朝后期对外关系用语,可看出此时清朝则处在“过渡”时期;通过对清朝前后期对外关系用语比较,清朝后期对外关系用语数量增多,尤其是平等用语数量增加,比重扩大,前期的平等用语在后期使用范围扩大,新的对外关系词语也在增加。除此以外,对外部世界的求知欲,对外通商的观念等方面,后期也发生很大改变。围绕着这些变化,按照题意要求,可以拟定两个分论点:清朝对外关系用语反映观念变化;清朝对外关系用语反映制度变化。
论证观念的变化时,可以选用“诏敕”“照会”这一对外交关系用语,从前期的闭关锁国,自认为天朝上国到后期的平等方面去论述;论证制度变化时,可以选用“理藩院”“礼部”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务部”这一对外交关系用语,从清朝前期的理藩院和礼部分别兼理外交事务到后期先后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务部”专门负责外交事务方面去论述。结语部分总结升华,回扣主题,对外关系用语所反映的观念、制度变化正是清朝前后期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反映。
7.主题:漕运的方向反映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变动。
阐释:中国古代漕运的主要方向发生了几次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适应了中国古代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变化的需要。秦朝与西汉时期政治中心(咸阳和长安)在关中地区,而黄河流域的关中和关东都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东西方向;隋唐时期政治中心在黄河流域的长安和洛阳,而此时南方经济已经有了很大发展,隋唐政府对南方经济的依赖越来越大,大运河成为漕运的一条主运道,这一时期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从东南到西北;元明清时期政治中心在北方,而经济中心在南方,尤其明清时期漕粮多依靠南方地区,京杭大运河成为漕运的主要运道,因此漕运的主要方向是南北方向。由此可见,漕运的方向反映了古代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变动。
【详解】根据材料“秦朝与西汉:这一时期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从关东(函谷关以东,大致今山东、河南等地)运往关中(在函谷关西,大致今陕西中部)。隋唐与北宋:隋朝开挖运河,沟通江、淮、河、海四大水系,漕运主要方向由东南到西北。元明清时期:为打通河漕运道,元朝政府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并且开辟了海运航线,河运和海运结合,形成了南北漕运路线的新格局。”及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漕运的主要方向发生了几次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适应了中国古代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变化的需要。根据材料“秦朝与西汉:这一时期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从关东(函谷关以东,大致今山东、河南等地)运往关中(在函谷关西,大致今陕西中部)。……汉初每年由关东地区运到长安的粮食不过几十万石,汉武帝时由于经济和军事的需要,……并且开凿了漕渠以便于漕运。”及所学可知,秦朝与西汉时期政治中心(咸阳和长安)在关中地区,而黄河流域的关中和关东都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东西方向;根据材料“隋唐与北宋:隋朝开挖运河,沟通江、淮、河、海四大水系,漕运主要方向由东南到西北。……北宋政府更为重视漕运,宋真宗时东南漕运曾创下800万石的记录,北宋曾引黄河水和洛水入汴河,提高汴河运力。徽宗时期,漕政大坏,东南粮食运入京师的数量大为减少。”及所学可知,隋唐时期政治中心在黄河流域的长安和洛阳,而此时南方经济已经有了很大发展,隋唐政府对南方经济的依赖越来越大,大运河成为漕运的一条主运道,这一时期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从东南到西北;根据材料“元明清时期:为打通河漕运道,元朝政府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并且开辟了海运航线,河运和海运结合,形成了南北漕运路线的新格局。元末起义军利用漕运把江南钱粮运往北方前线,……明至清前期漕粮主要从江浙等南方六省及山东。河南等地征收。”及所学可知,元明清时期政治中心在北方,而经济中心在南方,尤其明清时期漕粮多依靠南方地区,京杭大运河成为漕运的主要运道,因此漕运的主要方向是南北方向。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明确结论。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以下是《1933 年全国制造业区域分布基本情况表》,由此可见( )
地区 县市数量(个) 工厂数量(家) 产量(亿元)
长三角制造区 31 2154 11.1
胶济铁路沿线制造区 9 205 2.45
辽东半岛制造区 10 418 2.39
珠三角制造区 6 306 0.77
其他地区 326 1036 3.5
A.国家工业化空间布局失衡 B.胶济铁路沿线工厂最集中
C.重工业是制造业发展主体 D.官僚资本聚敛了巨额财富
2.(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根据资料信息判断,此时处于( )
军阀豪绅地主,到处压迫穷人。利用国民政府,要捐要税不停。
地主白占土地,厂主垄断资本。大家要免痛苦,只有参加革命。
豪绅地主土地,一律分给农民。工人组织工会,快同厂主斗争。
大家一致努力,完成中国革命。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期
C.抗战之相持阶段 D.人民解放战争中
3.(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以助推新时代强军兴军伟大征程为目标,学界加大了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的研究,并取得了众多优秀的研究成果。依据历史发展演进过程,下列研究主题排序正确的是( )
①敌后作战组织实施与实际效果
②解放城市及恢复经济发展生产
③创建和领导人民军队走出危机
④捍卫国家安全与出兵决策研究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
参考答案
1.A
【详解】从材料中的布局可以看出,长三角制造区工厂数量及产量最多,其他地区较少,反映出制造业分布的不够均衡,说明国家工业化空间布局失衡,A项正确;从数量来看,胶济铁路沿线工厂并不是最集中的,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分布,而不能反映经济结构,因此不能得出重工业是主体,排除C项;材料不能判断制造业由官僚资本掌握,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据材料中“利用国民政府”“豪绅地主土地,一律分给农民”信息可知,时间上应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内容为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据此可知此时期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B项正确;国民大革命时期没有国民政府,排除A项;抗战时期团结地主,在农村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排除C项;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并非土地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敌后作战组织实施与实际效果”属于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城市及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属于解放战争时期;“创建和领导人民军队走出危机”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1927年南昌起义时期;“捍卫国家安全与出兵决策研究”属于新中国成立后抗美援朝时期。综上所述,排序正确的是③①②④,D项正确;ABC项按照时间排序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章节综合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西佩·斯图尔曼在《发明人类:平等与文化差异的全球观念史》中分析希罗多德、司马迁与塔西佗的历史视域。在以下的四幅图中,接近塔西佗历史视域的是( )
A. B.
C. D.
二、材料分析题
2.(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新世界需要新史学——斯塔夫里阿诺斯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999年版:如果受外界促进因素的影响的程度,是决定某一地区发展速度的决定性因素的话,那么,随便看一眼地图即可明白,非洲所处的位置还算不错。非洲距欧亚大陆很近,近到足以从如农业和冶金术这样的基本技术的传播中得到好处;非洲距欧亚大陆很遥远,远到无法接受数千年中欧亚大陆各地区一直相互交流、使彼此得益的长长的文明。这一与世隔绝至今仍是非洲大陆发展中的一个首要而又持久的因素。
2005年版:然而,历史上人们却错误地认为非洲与欧亚大陆和世界其余地区相隔绝。这种感觉中的与世隔绝,使这块大陆的历史进程受到了影响。在历史学家们强调这块大陆的与世隔绝的同时,他们还强调非洲在这一时期中从外部世界借鉴了许多东西;不过,交流是双向的,只有当有意义的接触和交往发生时,交流才得以存在。
……许多民族独立地“发明”了不同动植物的驯化。事实上,不同地区独立地“发明”了农业,这些地区远至公元前5000年的中国黄河流域和公元前3000年的中美洲。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古代非洲人不会炼铜术,且不能独立地将炼铜术应用到炼铁问题的解决。考古证据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
——[美]希林顿著,赵俊译《非洲史》
《全球通史》出版至今已进行了七次修订。对照两个版本的观点,选用相关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修改内容加以说明。
3.(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教育
19世纪读写能力的普及首先是欧洲文化史的一个进程。其源头可追溯至宗教改革时代或18世纪倾向于实用性教育的全民启蒙运动时期。精英们对读写能力普及的反应是矛盾的。一方面,开启理智的阅读和规范文化实践,对普通民众进行启蒙祛除迷信,这似乎是自上而下的文明化、现代化的实施和对民族融合的促进;另一方面,精英对大众文化解放仍存有疑虑。大众文化解放的同时,也和提高大众的社会和政治地位的要求相勾连。权力和文化拥有者的疑虑不无道理。
——摘自[德]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
(1)概述“读写能力普及”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看待“精英们对读写能力普及的反应是矛盾的”,运用所学加以阐释说明。
要求: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问题。
(2)依据材料,评述20世纪初对“教育”的认识
①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要紧任务。
②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③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④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倡导全党全社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3)请为上述四则不同时期的材料排序,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塔西佗是古罗马历史学家,因此他研究的视域应该是古罗马统治区域,B项属于古罗马统治时期统治区域,B项正确;A项属于西亚和东亚区域,不符题意,排除A项;C项涉及北非、西亚还有欧洲一部分,不完全符和过罗马统治区域,排除C项;D项涉及美洲,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观点:与修订前相比,《全球通史》修改版认为:非洲在文明独立起源,非洲与其他文明的交流推动了非洲文明的发展。
论述要求:充分利用史实,多角度论证,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详解】据材料“非洲距欧亚大陆很近,近到足以从如农业和冶金术这样的基本技术的传播中得到好处”和“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古代非洲人不会炼铜术,且不能独立地将炼铜术应用到炼铁问题的解决。考古证据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可知非洲在文明起源上修改版本更倾向于非洲文化独立起源。
据材料“非洲距欧亚大陆很遥远,远到无法接受数千年中欧亚大陆各地区一直相互交流、使彼此得益的长长的文明”和非洲出土大量来自中国的瓷器和马里国王与埃及的交流信息可知非洲文明发展上修改版本更倾向于非洲与其他文明的交流推动了非洲文明的发展。
在具体说明过程中可以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非洲早期文明起源、东非国家的对外贸易、西非国家的黄金贸易等角度进行论述。
3.(1)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兴起到启蒙运动,反抗着封建统治和教会禁锢,解放人们思想,促进社会进步;资产阶级在一些国家相继进行着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改革,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民主意识高涨;从工场手工业到工业革命的发展演进,促进初等教育推广,民众文化素质提升。
“观点”: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问题。
(2)教育即科学;教育类型多样性;以法律保障受教育的权利;突出对独立人格的塑造和救亡图存的社会目标。
评价:关注民族危机、西学传播以及对传统教育观念的继承。
(3)排序:②①④③
理由:抓住关键信息①“新民主主义”②“苏维埃文化教育”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详解】(1)背景:可从思想、政治、经济等方面考虑:根据材料中的“其源头可追溯至宗教改革时代或18世纪倾向于实用性教育的全民启蒙运动时期。”可得出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兴起到启蒙运动,反抗着封建统治和教会禁锢,解放人们思想,促进社会进步;根据材料中的“开启理智的阅读和规范文化实践,对普通民众进行启蒙祛除迷信,这似乎是自上而下的文明化、现代化的实施和对民族融合的促进”可得出资产阶级在一些国家相继进行着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改革,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民主意识高涨;根据材料中的“大众文化解放的同时,也和提高大众的社会和政治地位的要求相勾连”结合有关工业革命的知识,可得出从工场手工业到工业革命的发展演进,促进初等教育推广,民众文化素质提升。
“观点”: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问题。
(2)认识:根据材料中的“研究教育之原理规则,而供其实用之一科学”可得出教育即科学;根据材料中的“因其地位,而可分为家族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可得出教育类型多样性;根据材料中的“盖父兄之使其子弟受一定教育,不但属于道德上之义务,实亦为法律上之义务也”可得出以法律保障受教育的权利;根据材料中的“当时无论新旧中人,莫不以教育为救国之要图”可得出突出对独立人格的塑造和救亡图存的社会目标。
评价:根据材料中的“当时无论新旧中人,莫不以教育为救国之要图”可得出关注民族危机;根据材料中的“拉丁语为Educere,即造作之意;英、法、德语,皆导原于此,而其意亦同。研究教育之原理规则,而供其实用之一科学,谓之教育学”可得出关注西学传播;根据材料中的“教育一语,在吾国古训,教者,效地;育者,养世。”可得出对传统教育观念的继承。
(3)排序:②①④③
理由:抓住关键信息,找出暗含的时间线索和逻辑顺序,①“新民主主义”可推断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方针;②“苏维埃文化教育”可推断出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提出的教育方针;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结合所学知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提出来的;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章节综合
一、材料分析题
1.(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中西瓷器贸易
材料一 1514年葡萄牙人第一次直航中国后,中国的瓷器开始直接出口到欧洲,被公开拍卖或私人售贩,这引起王公贵胄等上流社会竞相收购的热潮。这一时期订烧瓷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中式图案和装饰习惯,采用描绘日常世俗享乐和山水美景的图案、洒脱与写意的装饰手法。
材料二 1602年,荷兰几乎垄断了海上瓷器贸易,欧洲许多王公贵族用精美的中国瓷装点宫廷。定制瓷上的辅助纹样逐渐模仿欧渊或中东平面装饰。在法国,全面地学习中国,抛弃各种文化上的中世纪残余,以理性来统一一切成为社会风尚。
材料三 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也在瓷器贸易中赚取了丰厚的利润。景德镇的画工逐步理解和掌握西洋画法,由此发展出了外销画。伴随欧洲订单对工艺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国瓷器生产不断标准化和快捷化。欧洲人逐渐从中国定制欧式有柄荼具和咖啡具,普通家庭也逐渐使用瓷器。1708年,德国烧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19世纪下年叶,欧洲在发展和保护本土瓷器生产的背景下,极大地削减从中国的瓷器进口。
——以上均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16到19世纪与中西瓷器贸易交流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瓷器贸易在推动中西方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材料一 英国作家狄更斯在1859 年出版的《双城记》中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仰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材料二 马克思流亡英国,接触了各种工人活动家和社会主义者。他吸收了英国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以及有关法国大革命的史学研究成果……恩格斯对英国工人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得出了与马克思相似的结论。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了终生的合作,建构基于唯物史观的社会主义理论。
——摘编自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内容,阐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三 学习主题
甲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乙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
丙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丁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世界意义
(2)以上是甲乙丙丁四个小组确定的学习主题,请你帮助丁组同学拟定研究提纲。(要求:标题应密切联系主题,研究提纲应系统清晰,角度不少于四个。)
二、论述题
3.(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英国的收入
英国收入示意图
注:“来自海外的收入”的分类涉及到大不列颠之外的贷款和投资的利息和红利。19世纪50年代,这些海外收入迅速增长。
——摘编自[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依据材料和所学,对英国的收入进行解读。
参考答案
1.(1)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工业革命。
(2)中国外销瓷器上的日常世俗享乐和山水美景图案,体现出对世俗世界的关注、对现实社会幸福生活的追求,符合西方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客观上推动了欧洲人文主义的发展;欧洲对中国制瓷技术的学习借鉴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瓷器逐渐流向普通民众家庭,进一步丰富了欧洲民众的物质生活。
中国瓷器画工逐步学习并掌握了西洋画法,丰富了中华文化;中国瓷器生产不断标准化和快捷化,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瓷器大量销往欧洲,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西瓷器贸易影响了欧洲的思想文化、经济技术和物质生活,也促进了中国制瓷工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逐渐形成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
【详解】(1)根据材料“1514年葡萄牙人第一次直航中国后,中国的瓷器开始直接出口到欧洲”,结合所学,15-16世纪欧洲人开辟了前往亚洲、美洲的等地的海上新航路,拉开了早期殖民扩张的序幕。14世纪到17世纪初欧洲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解放了人的思想。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核心,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诉求,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叶欧洲发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2)根据材料“订烧瓷……采用描绘日常世俗享乐和山水美景的图案、洒脱与写意的装饰手法”,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文化对世俗世界的关注、对现实社会幸福生活的追求,推动了欧洲人文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1708年,德国烧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可知欧洲对中国制瓷技术的学习借鉴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根据材料“普通家庭也逐渐使用瓷器”可知瓷器逐渐流向普通民众家庭,进一步丰富了欧洲民众的物质生活;根据材料“景德镇的画工逐步理解和掌握西洋画法”可知中国瓷器画工逐步学习并掌握了西洋画法,丰富了中华文化;根据材料“中国瓷器生产不断标准化和快捷化”可知中国瓷器生产不断标准化和快捷化,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结合所学,瓷器大量销往欧洲,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综上所述,中西瓷器贸易影响了欧洲的思想文化、经济技术和物质生活,也促进了中国制瓷工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逐渐形成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
2.(1)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日益暴露,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尖锐,工人运动蓬勃开展,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奠定了实践基础。在工人斗争的同时,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他们的很多设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工人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与、领导工人运动,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2)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发展;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等。
【详解】(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狄更斯描述的时代是工业革命时期,“最好的时代”指的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最坏的时代”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日益暴露,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尖锐;根据材料“马克思……接触了各种工人活动家”“恩格斯对英国工人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得出工人运动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奠定了实践基础;根据材料“吸收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史学研究成果”得出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根据材料“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了终生的合作”得出马克思主义诞生还有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因素。
(2)根据所学,马克思主义成为西欧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和发展起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是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推动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深刻改变了中国。
3.参考答案示例:
在总体态势方面,英国收入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其中1841年后持续增长,且增长迅猛;在收入结构方面,1841年之前,农业、林业和渔业收入占比较大,1841年之后,工业、国内贸易收入和海外收入增长迅速,在总收入中占比超过农业,占有绝对比重。
英国国民收入之所以出现上述变化,是由于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导致国民收入迅猛增长;工业革命导致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因而工业和国内贸易收入增长迅速;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致力于殖民扩张,开拓海外市场,寻找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地,因而海外收入增长迅速。
英国收入的增长,增强了英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对于英国的内政和外交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英国收入的变化,是英国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结构变动的反映,也是英国实力增强的体现。
【详解】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和所学,对英国的收入进行解读,根据图表信息可以看出给图表主要显示英国收入的总体态势,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1841年之后,增长速速很快;另外图表还显示了英国收入的结构,1841年之前,农业、林业和渔业收入占比较大,1841年之后,工业、国内贸易收入和海外收入增长迅速,在总收入中占比超过农业,关于对此进行解读,主要从收入增加的原因和收入结构中工业、国内贸易收入和海外收入增长迅速,在总收入中占比超过农业的原因方面进行解读,是由于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导致国民收入迅猛增长;工业革命导致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因而工业和国内贸易收入增长迅速;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致力于殖民扩张,开拓海外市场,寻找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地,因而海外收入增长迅速。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北魏孝文帝曾下诏“……民有病者,所在官司遣医就家诊视,所需药物任医量给之”;宣武帝时,又命太医署“于闲敝处别立一馆,使京畿内外疾病之徒,成令民住,严敕医署,分师疗治,考其能否而行赏罚”。由此可知北魏( )
①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医疗救助体系 ②政府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
③医疗管理已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④出现国家建设的医疗机构,缓和了社会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人口问题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历史上户口登记的人口数字与实际人口数字相符吗 ”教师展示了一张示意图,要求学生作出相关分析。在学生答案中,与示意图中的“ ”的出现具有相关性的是( )
①大索貌阅②邻保制度③户帖黄册④摊丁入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此后,各地纷纷响应。至1959年,全国兴修了5200多座烈士陵园、公墓等纪念性设施。此外,还积极举行纪念仪式、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并制定烈士褒扬抚恤的政策法规。这些举措( )
①践行了“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号召
②激发了人民保家卫国、建设祖国的热情
③有助于培育爱国奉献的社会价值观
④初步奠定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础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4.(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范)文正公自政府出,归乡”,买下良田千亩,“号曰义田,以济养群族”,又设义宅、义学,教养咸备。后人赞之曰:“自家而国,则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已。”此后,颇多士大夫仿效,政府还减免了一些义田的赋税及差役。这反映了宋朝( )
①社会治理主要由政府实施 ②宗族的救助方式较为多样
③士大夫阶层具有家国情怀 ④政府对社会救济给予鼓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
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当时医疗救助体系并不完善,①错误;从材料中孝文帝及宣武帝对百姓救治的态度来看,体现的是政府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②符合题意;医疗管理达到较高的水平不符合当时的史实,③错误;根据材料“……民有病者,所在官司遣医就家诊视”“于闲敝处别立一馆,使京畿内外疾病之徒,成令民住,严敕医署”可知,当时出现国家建设的医疗机构,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④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①③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据材料信息,出现四个方框的时间分别为,两汉时期、隋唐时期、明清时期,这四个时期实际人口与统计人口相差较少,推动隋唐时期的原因是大索貌阅,①符合题意,推动明清时期的户帖黄册,③正确,大索貌阅、户帖黄册通过加强对户籍的管理使得实际人口与统计人口相差较少,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隐瞒人口少缴纳赋税的现象消失,推动了实际人口与统计人口相差较少,④符合题意,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邻保制度是基层治理的组织,与统计人口无关,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D项;①符合题意,排除B项。故选C项。
3.D
【详解】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国各地纷纷开展纪念人民英雄、拥军优属活动,政府专门制定褒扬抚恤烈士的政策法规等,有利于激发人民保家卫国、建设祖国的热情,有助于培育爱国奉献的社会价值观,说法②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直到20世纪80年代,党和国家才提出“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号召,大力开展优抚活动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础的奠定无关,说法①④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C三项。故选D项。
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范仲淹归乡后,带动士大夫纷纷置办义田、义宅、义学等,救济、教养族人,反映出宋朝宗族救助方式的多样性和士大夫阶层具有家国情怀,北宋政府减免义田赋税、差役的做法,说明政府鼓励社会救济活动,说法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社会治理主要由政府实施与范仲淹归乡后带动士大夫赈济族人等不符,说法①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C三项。故选D项。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章节综合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有学者指出:“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一个历史转型期。”在这段时期里,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改造中国社会,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下列“选择”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A.宋教仁通过议会斗争来追求民主政治
B.陈独秀通过思想革新来反对专制愚昧
C.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来救亡图存
D.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指导革命
2.(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以下是《1933 年全国制造业区域分布基本情况表》,由此可见( )
地区 县市数量(个) 工厂数量(家) 产量(亿元)
长三角制造区 31 2154 11.1
胶济铁路沿线制造区 9 205 2.45
辽东半岛制造区 10 418 2.39
珠三角制造区 6 306 0.77
其他地区 326 1036 3.5
A.国家工业化空间布局失衡 B.胶济铁路沿线工厂最集中
C.重工业是制造业发展主体 D.官僚资本聚敛了巨额财富
3.(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下面是关于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的介绍,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
由共产党人倡议,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在广州主办 1924-1926 年共开办六届。学员毕业后,大多回到原籍农村向农民宣传革命理论,开展农民运动 学员中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占多数,其他为进步学生、青年运动积极分子等 彭湃、毛泽东先后主持,并讲授《马列主义浅说》《中国农民问题》等课程
①是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
②推动国民革命深入开展
③推动马克思主义由城市向农村传播
④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星星之火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李大钊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写道:“法兰西之革命,非独法兰西人心变动之表征,实十九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通心理变动之表征。俄罗斯之革命,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显兆,实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显兆。”“俄罗斯之精神,将表现于东西二文明之间,为二者之媒介而活动”。对上述李大钊的说法理解正确的有( )
①俄罗斯是文化交流桥梁
②法国革命颇具传播效应
③革命推动社会新陈代谢
④两国革命根本属性相同
A.① B.③ C.①② D.③④
5.(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根据资料信息判断,此时处于( )
军阀豪绅地主,到处压迫穷人。利用国民政府,要捐要税不停。
地主白占土地,厂主垄断资本。大家要免痛苦,只有参加革命。
豪绅地主土地,一律分给农民。工人组织工会,快同厂主斗争。
大家一致努力,完成中国革命。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期
C.抗战之相持阶段 D.人民解放战争中
6.(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以助推新时代强军兴军伟大征程为目标,学界加大了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的研究,并取得了众多优秀的研究成果。依据历史发展演进过程,下列研究主题排序正确的是( )
①敌后作战组织实施与实际效果
②解放城市及恢复经济发展生产
③创建和领导人民军队走出危机
④捍卫国家安全与出兵决策研究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
二、材料分析题
7.(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伟大觉醒”文物史料展
2019年,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策划举办了“伟大觉醒——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文物史料展”,展览分为三个展厅。
展厅名称 展出文物(部分) 文物简介
第一展厅 “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① 《宋渔父被刺记》 记述宋教仁被刺事件的书籍
② 《南北大战报》 报道“二次革命”的报纸
③ 上海民间团体印发的通告 揭露“二十一条”,要求抵制日货
④ 《青年杂志》创刊号 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⑤ 《日警逮捕留学生纪略》 记述1918年留日学生为反对签订中日军事协定而发起的大规模请愿运动的书籍
第二展厅 “反帝爱国之大风雷” ⑥ 《五七》日刊 北京学生为扩大宣传而自费出版的刊物
⑦ 《上海学生联合会日刊》 1919年6月4日发刊,呼吁“唤醒农工商各界,共做救国的事业”
⑧ 《上海罢市实录》 反映五四运动中上海商人罢市的书籍
⑨ 《卖国贼之二曹汝霖》 揭露曹汝霖卖国行为的反面人物传记
⑩ 《天津中等以上男女学校学生短期停课宣言书》 1919年10月天津民众抗议北洋政府出卖山东主权运动中,周恩来起草的油印通告
第三展厅 “开天辟地之大事变” 《曙光》《新人》 反映五四运动后新思潮涌现、诸多学说流派争鸣的刊物
《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 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
《马格斯资本论入门》《唯物史观解说》《共产党宣言》 李汉俊、李达、陈望道翻译出版
《共产党》月刊 上海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0年11月创办的半公开性理论刊物
(1)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中的14则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
(2)依据材料和所学,阐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什么要举办这次展览。
(3)选择一个展厅,依据文物和所学,为该展厅撰写一份解说词。
8.(2023·北京通州·统考一模)殖民扩张
材料一 16世纪的修道士卡萨斯有关西班牙殖民者屠杀印第安人的一段记载
西班牙殖民者在登陆的岛屿上屠杀了无数印第安人,制造了巨大的灾难。他们掳掠印第安人的妻小,奴役蹂躏他们。整个岛屿全部被摧毁,一片荒凉。
——摘编自卡萨斯《西印度毁灭述略》
材料二 殖民制度大大地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聚的强有力的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以及由市场垄断所引起的成倍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
——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
材料三 我们满怀义愤和民族情感对帝国主义的历史罪恶已经作过无数次的谴责,批判、声讨……它裁决了历史上的正义和非正义。但是,伦理观念只能说明历史的一个方面。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用,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提炼材料三中的观点,综合材料及所学对其进行评析。要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指导革命的时间应该在1924年1月,不符合材料所讲“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间,即1911年10月10日---1919年5月4日,符合题意,选择D项;宋教仁通过议会斗争来追求民主政治一事发生在1912年12月,符合材料所提及时间及材料所讲“……改造中国社会,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陈独秀通过思想革新来反对专制愚昧一事发生在1915年9月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符合材料所提及时间及“……改造中国社会,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来救亡图存一事开始于1919年《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上,他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符合材料所提及时间及“……改造中国社会,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从材料中的布局可以看出,长三角制造区工厂数量及产量最多,其他地区较少,反映出制造业分布的不够均衡,说明国家工业化空间布局失衡,A项正确;从数量来看,胶济铁路沿线工厂并不是最集中的,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分布,而不能反映经济结构,因此不能得出重工业是主体,排除C项;材料不能判断制造业由官僚资本掌握,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根据“1924-1926 年”可得出这一时期正值国共合作时期,这是由共产党人倡议,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在广州主办,说明讲习所也是第一次合作的产物,推动国民革命深入开展。①②正确;结合“彭湃、毛泽东先后主持,并讲授《马列主义浅说》《中国农民问题》等课程”及所学可得出,讲习所的学员中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占多数,其他为进步学生、青年运动积极分子等,③正确;①②③A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是在国民革命失败后,因此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合,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据材料信息“法兰西之革命,非独法兰西人心变动之表征,实十九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通心理变动之表征。俄罗斯之革命,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显兆,实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显兆”,李大钊认为法国大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都推动了世界的发展,是“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显兆”,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俄罗斯之精神,将表现于东西二文明之间,为二者之媒介而活动”反映的是俄罗斯之精神是东西文明交流的媒介,并非俄罗斯,①不符合题意;法国革命颇具传播效应只是材料中的一部分,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性质为资产阶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两者根本属性不同,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据材料中“利用国民政府”“豪绅地主土地,一律分给农民”信息可知,时间上应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内容为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据此可知此时期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B项正确;国民大革命时期没有国民政府,排除A项;抗战时期团结地主,在农村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排除C项;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并非土地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敌后作战组织实施与实际效果”属于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城市及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属于解放战争时期;“创建和领导人民军队走出危机”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1927年南昌起义时期;“捍卫国家安全与出兵决策研究”属于新中国成立后抗美援朝时期。综上所述,排序正确的是③①②④,D项正确;ABC项按照时间排序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7.(1)史料类型:
史书(书籍):①⑤⑧⑨ ;报刊:②④⑥⑦ ;档案(通告):③⑩。
(2)参考答案示例:
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举办这次展览是为了弘扬五四精神,激励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五四运动第二阶段斗争中心转到上海,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五四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在上海举办这次展览,可以使市民了解自己所居住城市的光荣历史;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在这里举办这次展览可以使人们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3)参考答案示例:
第一展厅:本展厅展出的文物记述的主要内容是资产阶级领导二次革命、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和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群众运动,核心是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之所以会出现本展厅文物记述的史事,是因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北洋军阀倒行逆施,中国社会依然黑暗,中国人民还需要继续进行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本展厅文物记述的史事展现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反映了各阶层人民的抗争和探索,以及人民的觉醒,展厅名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突出点明了这些史事的意义。
第二展厅:本展厅展出的文物主要记述五四运动过程中及之后学生、市民和知识分子等民众抗议活动的史事。之所以会出现本展厅文物记述的史事,是因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五四运动首先在北京爆发,学生成为先锋,后来斗争中心转到上海,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本展厅文物记述的史事反映了五四运动的过程及扩展,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反帝怒潮,展厅名称“反帝爱国之大风雷”突出点明了五四运动的性质和特点。
第三展厅:本展厅展出的文物主要记述五四运动之后知识界宣传新思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之所以会出现本展厅文物记述的史事,是由于五四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本展厅文物记述的史事反映了五四运动的影响,体现了五四运动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展厅名称“开天辟地之大事变”突出点明了五四运动的重大历史意义。
【详解】(1)史料类型:题目要求将材料中的14则文献史料进行分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⑤⑧⑨ 属于史书(书籍)类,②④⑥⑦ 属于报刊类,③⑩属于档案(通告)类。
(2)原因:根据材料可知,2019年,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策划举办了“伟大觉醒——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文物史料展”,首先要回答为什么要在2019年举办,及与五四运动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举办这次展览是为了弘扬五四精神,激励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其次要回答在上海举办这次展览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第二阶段斗争中心转到上海,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五四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在上海举办这次展览,可以使市民了解自己所居住城市的光荣历史;再次需要答出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最后答出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举办这次展览的原因和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在这里举办这次展览可以使人们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3)解说词:题目要求选择一个展厅,依据文物和所学,为该展厅撰写一份解说词,可以从展厅展出的文物记述的主要内容、展出这些文物的原因、展厅文物记述的史事的历史意义等角度作答。
以第一展厅为例:根据表格信息,《南北大战报》是报道“二次革命”的报纸,“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可知本展厅展出的文物记述的主要内容是资产阶级领导二次革命、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根据《宋渔父被刺记》记述宋教仁被刺事件,上海民间团体印发的通告,揭露“二十一条”,要求抵制日货,《日警逮捕留学生纪略》是记述1918年留日学生为反对签订中日军事协定而发起的大规模请愿运动的书籍,可得出展厅展出的文物记述的主要内容还有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群众运动,核心是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结合所学知识,之所以会出现本展厅文物记述的史事,是因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北洋军阀倒行逆施,中国社会依然黑暗,中国人民还需要继续进行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展厅文物记述的史事展现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反映了各阶层人民的抗争和探索,以及人民的觉醒,展厅名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突出点明了这些史事的意义。
以第二展厅为例:根据表格信息,《五七》日刊是五四运动期间北京学生为扩大宣传而自费出版的刊物,《上海学生联合会日刊》呼吁“唤醒农工商各界,共做救国的事业”,《上海罢市实录》反映五四运动中上海商人罢市,《卖国贼之二曹汝霖》揭露曹汝霖卖国行为,1919年10月天津民众抗议北洋政府出卖山东主权运动中,周恩来起草的油印通告《天津中等以上男女学校学生短期停课宣言书》,可得出本展厅展出的文物主要记述五四运动过程中及之后学生、市民和知识分子等民众抗议活动的史事。结合所学知识,之所以会出现本展厅文物记述的史事,是因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五四运动首先在北京爆发,学生成为先锋,后来斗争中心转到上海,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本展厅文物记述的史事反映了五四运动的过程及扩展,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反帝怒潮,展厅名称“反帝爱国之大风雷”突出点明了五四运动的性质和特点。
以第三展厅为例:根据表格信息,《曙光》《新人》反映五四运动后新思潮涌现、诸多学说流派争鸣,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汉俊、李达、陈望道翻译出版《马格斯资本论入门》《唯物史观解说》《共产党宣言》,上海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0年11月创办《共产党》月刊,可得出本展厅展出的文物主要记述五四运动之后知识界宣传新思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之所以会出现本展厅文物记述的史事,是由于五四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结合所学知识,本展厅文物记述的史事反映了五四运动的影响,体现了五四运动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展厅名称“开天辟地之大事变”突出点明了五四运动的重大历史意义。
8.论题:殖民主义的双重作用
概述: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新航路开辟,西欧国家率先踏上了对外殖民侵略扩张的道路,持续数百年,相继以积累原始资本、掠夺市场、资本输出为目标,对世界带来极大影响。
分论点一,殖民扩张带来极大的破坏性。对殖民地来说,对拉美、大洋洲,殖民扩张对殖民地野蛮的屠杀、掠夺和奴役,给殖民地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和祸害;殖民侵略引起了三角贸易等。造成非洲土著人被屠杀、贩卖、奴役;对殖民地文化来说,打断了亚、非、拉美的历史进程,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东西方的历史进程大大拉开了距离;对世界格局来说,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引起殖民国家之间的大规模战争,国际格局发生了变化。如,两次世界大战等。(以上各点,任意答出2个角度,结合史实即可)
分论点二,殖民扩张也有一定的建设性。对西方殖民国家来说,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如东印度公司对英国的影响等;对殖民地来说:殖民扩张客观上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如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洋务运动等;对殖民地文化来说,融合多种文化因素,形成新的文化(如美洲文化);对世界联系来说,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以上各点,任意答出两个角度,结合史实即可)
综合评价殖民罪恶罄竹难书。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如对欧洲,对殖民地。虽然功过掺杂,我们仍要认识到,罪为主,功为辅,坚决反对侵略有功的说法。
【详解】根据材料三“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用,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殖民主义的双重作用,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新航路开辟,西欧国家率先踏上了对外殖民侵略扩张的道路,持续数百年,相继以积累原始资本、掠夺市场、资本输出为目标,对世界带来极大影响。关于阐述可以从消极和局限两方面展开阐述。最后进行总结,殖民罪恶罄竹难书。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如对欧洲,对殖民地。虽然功过掺杂,我们仍要认识到,罪为主,功为辅,坚决反对侵略有功的说法。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章节综合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从“苏松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显示出明清时期( )
①粮食生产中心由沿海转向内地
②沿海地区经济功能的提升优化
③中国经济重心呈现内迁化现象
④战乱频仍造成地区经济的波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2020 年11月在北京朝阳东坝地区的一次项目建设前的例行勘探中,意外发现古墓。发掘中突现的乾隆谕祭驮龙碑残碑中,有落款为乾隆四十一年“科尔沁和硕毅亲王固伦额附色布腾巴尔珠尔碑文”,与清代王坟研究专家冯其利先生的记载吻合,推断是清乾隆皇帝第三女固伦和敬公主及其后裔园寝。一次“意外”,收获良多,其中包括( )
①可从满蒙联姻入手,研究清朝建立的政治军事联盟
②统筹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探索符合国情的协调发展
③明确言必有据、信而有征是学习历史的态度与方法
④得知实物史料是论证历史真实性的充分且必要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明中后期,广东“开糖房者多以致富”,农民纷纷改田种甘蔗。在番禺、东莞、增城、阳春等地,“蔗田几与禾田等矣”。与此同时,福建南部的农民也因稻田利薄,而改种甘蔗、龙眼、荔枝等。以上现象的出现( )
①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 ②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③手工业发展推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④外来作物的引进促进了广东福建农业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4.(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有学者认为王阳明和马丁·路德堪称早期近代历史潮流中的双子星塔,他们分别掀起了儒学革新和宗教改革。王阳明认为“人人皆可为圣人”;马丁·路德则主张“全体信徒皆教士”。他们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 )
①有助于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 ②是对各自传统思想的突破
③推动了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④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二、材料分析题
5.(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探究学习
为了开展关于“明清江南”的合作探究活动,同学们收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明清苏州府市镇数量
县名 吴江 长洲 昆山 常熟 昊县 合计
(明)正德 7 9 9 14 6 45
县名 昊江 震泽 长洲 元和 昆山 新阳 常熟 昭文 吴县 合计
(清)乾隆 11 7 8 9 14 5 14 24 8 100
注:雍正年间,因江南经济发展较快,人口众多,遂将一些县分设为两县。——整理自《乾隆苏州府志》等地方志
材料二 明代(嘉靖至弘光)通俗小说出版分布表
福建 江浙 其他地区 地区不详
37种 55种 10种 7种
——整理自陈江《江南教育与科第文化》材料三 今以苏、松、常、镇、杭、嘉、湖、太仓推之,约其土地无有一省之多,而计其赋税,实当天下之半。是以七郡一州之赋税,为国家之根本也。
——(清)钱泳《履园丛话》
材料四 杭嘉湖三府属地,地窄人稠,民间多以育蚕为业,田地大半植桑,岁产米谷,除办漕外,即丰收之年尚不敷民食,向藉外江商贩接济。
——《雍正朱批谕旨》,程元章奏疏
材料五 大抵日本所须(需),皆产自中国,如室必布席,杭之长安织也。妇女须脂粉,扇、漆诸工须金银箔,悉武林造也。他如饶之磁器,湖之丝绵,漳之纱绢,松之棉布,尤为彼国所重。
——(明)姚士麟《见只编》
材料六 明末江南刊刻了大量汉文西学书籍,《泰西水法》《几何原本》等被运至日本,在知识人中间辗转抄写、研究,并为朝鲜思想家所容受。
江南的生丝、丝绸、棉布等通过全球化贸易流向世界各地,通过丝一银环流,大量白银流入中国。1571-1821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共计4亿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更多都流入中国。
——摘编自邹振环《明清江南史研究的全球史意义》
(1)请你以组长的身份,围绕“明清江南”提炼三个主题作为分组依据。
(2)从三个主题中任选一个,完成以下任务:
①说明选题意义;
②围绕主题选取两则材料,简述其价值
③为了研究该主题,还需补充哪些方面的材料
6.(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清朝前期的边疆治理
材料一
清朝形势图(1820年)
材料二 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和管理。 在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清朝统治者实施的策略是:第一,因地制宜,按照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特点,分别建立不同的行政机构,在东北和伊犁地区设立将军制度,在蒙古设立盟旗制度,在西藏设立噶厦制度,在新疆维吾尔族地区沿袭以前的伯克制度,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改土归流,实行基本与中央地区一样的行政制度。第二,利用宗教,修其教不易其俗,为加强与蒙古族和藏族的关系,清政府推崇黄教,大修喇嘛庙,封赐喇嘛教首领,实行政教合一。第三,恩威并用,对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赐爵位。给予厚禄,或联姻,或召见,会盟筵宴,施恩笼络,而对破坏统一的叛乱割据势力则予以坚决的军事打击。清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所实施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它有效地协调了民族关系,形成了汉、满、蒙、回、藏等50多个民族共同生活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峰。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第十章第二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以蒙古族和藏族地区为例, 概述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统治与管理的主要措施及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1.A
【详解】据材料“苏松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主要粮食产区由沿海地区的苏州和松江地区转移到湖广地区,体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由沿海转向内地,①符合题意,沿海地区之所以不再是粮食生产中心的原因是苏州、松江地区大量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沿海地区经济功能的提升优化,②符合题意,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沿海地区之所以不再是粮食生产中心的原因是苏州、松江地区大量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不代表其经济的衰退,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的经济重心仍旧在东南沿海地区,③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发掘中突现的乾隆谕祭驮龙碑残碑中……推断是清乾隆皇帝第三女固伦和敬公主及其后裔园寝。” 可知,当时满蒙联姻,建立政治军事联盟,①正确;根据材料“北京朝阳东坝地区的一次项目建设前的例行勘探中,意外发现古墓……收获良多”可知文物保护要与经济建设相适应,②正确;考古发掘文物“科尔沁和硕毅亲王固伦额附色布腾巴尔珠尔碑文”与“清代王坟研究专家冯其利先生的记载吻合”进而推断“清乾隆皇帝第三女固伦和敬公主及其后裔园寝”可知学习历史得出结论必须言必有据、信而有征,③正确;实物史料指各类文物、古迹、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虽然多为片断性的,但它却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但并非论证历史充分必要条件,排除④,排除B、C、D项。故选A项。
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仍然以小农经济为主,经济结构改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①错误;材料“福建南部的农民也因稻田利薄,而改种甘蔗、龙眼、荔枝等”体现的是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即农产品商品化, ②符合题意;材料“广东‘开糖房者多以致富’,农民纷纷改田种甘蔗”体现的是手工业发展推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③符合题意;材料与外来作物引入无关,强调的是农业多元化经营,④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①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4.A
【详解】王阳明的“人人皆可为圣人”和马丁·路德的“全体信徒皆教士”主张都强调了个体的作用,有助于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前者冲击了程朱理学,后者冲击了天主教的禁锢,即两者都是对各自传统思想的突破,①②正确,A项正确;王阳明的主张并未推动社会向近代转型,③错误;两者的思想影响较大,但并非获得各界认同,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5.(1)示例1:明清江南的发展特点、明清时期江南与日本的交流、全球贸易中的明清江南
示例2:明清时期对江南的治理、明清江南的经济与中外贸易、明清江南的文化发展
(内在逻辑:示例1一中国之江南、亚洲之江南、世界之江南:示例2一选择性必修三个模块的视角)
(2)示例:
主题:“明清江南的经济与中外贸易” .
选题意义:明清江南经济和中外贸易的发展具有典型性,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不足;研究此主题有助于全面了解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理解坚持改革开放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必要性,强化世界意识和全球观念。
材料价值:材料四、材料五。材料四为清朝雍正年间政府官员的奏疏,作为一手史实,有助于我们研究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问题,即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市场依赖的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发展存在一定不足;材料五作为明代士大夫的思考,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及对外贸易情况,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的区域分工及其对中日贸易的贡献,可用于研究明清手工业发展特点和趋势。
需要补充的材料:地方志特别是明清时期,江南地方政府统计的农工商业及赋税的统计数据、档案资料,体现明清时期农工商业发展和中外贸易等经济活动的文物等。
【详解】(1)主题和依据:首先,阅读六则材料,根据每个材料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类,提炼出三个主题,如,根据材料一展示的苏州府市镇数量变化,材料三四五六体现的江南地区农工商业发展状况,材料二、材料六介绍的江浙地区通俗小说出版优势和西学东渐表现,可得出三个主题——明清时期对江南的治理、明清江南的经济与中外贸易、明清江南的文化发展;然后,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三个主题的核心内容,说明分组依据,如将材料一、材料三四五六和材料二六分成三组,整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逻辑和依据为,高中学习过程中的三个选择性必修模块的视角。
(2)选题和阐释:首先,按照题意,从三个主题中任选一个,如选择主题“明清江南的经济与中外贸易”;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分析选题意义,如明清江南经济和中外贸易具有典型性,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不足,研究此主题有利于全面了解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理解改革开放、优化经济结构的必要性,强化世界意识和全球观念;接着,说明所选主题要用的两则材料及其价值,如介绍材料四、材料五的内容及其对研究明清江南经济和中外贸易主题的史料价值,说明材料四为清朝雍正年间政府官员的奏疏,作为一手史实,有助于我们研究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问题,即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对市场依赖的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发展存在一定不足等,材料五作为明代士大夫的思考,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及对外贸易情况,反映了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的区域分工及其对中日贸易的贡献,可用于研究明清手工业发展特点和趋势等;最后,围绕所选主题,说明除现有材料外,该主题的研究还需要补充的材料,如明清时期江南地方志特别是地方政府统计的农工商业及赋税的统计数据、档案资料,体现明清时期农工商业发展和中外贸易等经济活动的文物等。
6.措施: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制度;设立将军制度进行管理。
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清朝还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意义:这些措施丰富和发展了边疆地区民族治理政策,促进了民族地区与边疆的局势稳定,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疆域的奠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详解】措施:据材料“恩威并用,对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赐爵位。给予厚禄,或联姻,或召见,会盟筵宴,施恩笼络,而对破坏统一的叛乱割据势力则予以坚决的军事打击”并结合所学可知,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据材料“在蒙古设立盟旗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制度;据材料“因地制宜,按照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特点,分别建立不同的行政机构,在东北和伊犁地区设立将军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设立将军制度进行管理;据材料“利用宗教,修其教不易其俗,为加强与蒙古族和藏族的关系,清政府推崇黄教,大修喇嘛庙,封赐喇嘛教首领,实行政教合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据材料“ 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和管理。 在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并结合所学可知,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据所学可知,清朝还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意义:据材料“清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所实施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它有效地协调了民族关系,形成了汉、满、蒙、回、藏等50多个民族共同生活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统治与管理的措施丰富和发展了边疆地区民族治理政策,促进了民族地区与边疆的局势稳定,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据材料“这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峰”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疆域的奠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章节综合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的开通使中国丝织品传向南亚、东南亚
B.唐中期后②在东西交通中重要性逐渐下降
C.拜占庭和阿拉伯的商人在③从事中介贸易
D.游牧民族多沿着④西迁到小亚细亚等地区
2.(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下图是唐墓中出土的胡人牵骆驼俑,形象生动,驮着一捆捆的丝绸,附挂着水壶等物品。对于唐人来说,骆驼能在荒凉的戈壁沙漠走过令人望而生畏的道路无疑是奇迹。该俑( )
①印证了东西方经济交流 ②讴歌了对外开拓的精神
③反映了和而不同的观念 ④体现了世界物种大交流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二、材料分析题
3.(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一
①花神芙罗拉(壁画) ②鎏金银壶
出土于意大利庞贝古城,花神穿着 出土于宁夏固原北周墓,图案反映了古希腊神话,
的丝绸衣服来自中国的汉王朝 来自波斯萨珊王朝
材料二 15—17世纪,一些欧洲商船上就载有关于中医的资料特别是针灸的手稿,如1658年波兰卜弥格的《中医秘密》。该书中不仅介绍了中医理论,还绘有针灸穴位图,是最早以绘图形式向欧洲介绍针灸的著作。1675年,荷兰布绍夫根据自己被中国医生用艾灸治愈痛风的经历,出版著作介绍艾灸治疗痛风,在荷兰引发了一阵用艾灸治疗痛风的流行潮。1684年,布兰特在荷兰出版《痛风论》,介绍中国针灸术治疗风湿痛的效果。中国针灸及中医基础理论逐渐较为系统地被介绍到了欧洲。
材料三 原产美洲的玉米,明朝时通过多种途径输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清朝前期,玉米在全国多地有种植。
白菜(后来培育成功结球即大白菜)原产中国。17世纪朝鲜开始引种大白菜,并逐渐成为朝鲜泡菜的主要原料。19世纪,大白菜传入欧洲,在英国、法国等地试种成功。1875年东京博览会的清政府展台上,日本初见大白菜,明治政府花钱买回3株展品,直到20世纪初,有人把中国东北白菜的种子带到日本仙台,日本才培育出白菜,并广泛种植。当今,白菜成为日本市场上重要的食材。世界许多国家也都引种了白菜。
围绕材料,结合所学,至少从三个不同角度,简述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影响。
4.(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探究学习
为了开展关于“明清江南”的合作探究活动,同学们收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明清苏州府市镇数量
县名 吴江 长洲 昆山 常熟 昊县 合计
(明)正德 7 9 9 14 6 45
县名 昊江 震泽 长洲 元和 昆山 新阳 常熟 昭文 吴县 合计
(清)乾隆 11 7 8 9 14 5 14 24 8 100
注:雍正年间,因江南经济发展较快,人口众多,遂将一些县分设为两县。——整理自《乾隆苏州府志》等地方志
材料二 明代(嘉靖至弘光)通俗小说出版分布表
福建 江浙 其他地区 地区不详
37种 55种 10种 7种
——整理自陈江《江南教育与科第文化》材料三 今以苏、松、常、镇、杭、嘉、湖、太仓推之,约其土地无有一省之多,而计其赋税,实当天下之半。是以七郡一州之赋税,为国家之根本也。
——(清)钱泳《履园丛话》
材料四 杭嘉湖三府属地,地窄人稠,民间多以育蚕为业,田地大半植桑,岁产米谷,除办漕外,即丰收之年尚不敷民食,向藉外江商贩接济。
——《雍正朱批谕旨》,程元章奏疏
材料五 大抵日本所须(需),皆产自中国,如室必布席,杭之长安织也。妇女须脂粉,扇、漆诸工须金银箔,悉武林造也。他如饶之磁器,湖之丝绵,漳之纱绢,松之棉布,尤为彼国所重。
——(明)姚士麟《见只编》
材料六 明末江南刊刻了大量汉文西学书籍,《泰西水法》《几何原本》等被运至日本,在知识人中间辗转抄写、研究,并为朝鲜思想家所容受。
江南的生丝、丝绸、棉布等通过全球化贸易流向世界各地,通过丝一银环流,大量白银流入中国。1571-1821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共计4亿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更多都流入中国。
——摘编自邹振环《明清江南史研究的全球史意义》
(1)请你以组长的身份,围绕“明清江南”提炼三个主题作为分组依据。
(2)从三个主题中任选一个,完成以下任务:
①说明选题意义;
②围绕主题选取两则材料,简述其价值
③为了研究该主题,还需补充哪些方面的材料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地图可知,②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结合所学,在唐中期后,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逐渐下降,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地位上升,B项正确;①是草原丝绸之路,其路线是到欧洲,而不是东南亚,南亚,排除A项;拜占庭并没有从事中介贸易,排除C项;④是海上丝绸之路,与游牧民族无关,游牧民族多沿着①西迁,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根据“唐墓中出土的胡人牵骆驼俑,驮着一捆捆的丝绸”可知,是唐代中外贸易的重要见证,也显示了丝绸之路的繁华,①正确;根据材料中的“骆驼能在荒凉的戈壁沙漠走过令人望而生畏的道路无疑是奇迹”说明道路艰险,对外开拓的精神令人敬仰,②正确;“和而不同”是一方面教导人们要与他人和谐共处,另一方面又需要人们保持自身的独特性,材料没有相关的信息,③错误;材料仅是中外的经济交流,不是世界物种大交流,④错误。综上,①②正确,A项正确;③错误,排除B项;④错误,排除C项;③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3.中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古代中国汉字、儒学及先进的制度传到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儒家文化圈,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近代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成一体,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比如中医、儒学等传入欧洲并被吸收借鉴,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各地的物种文化交流与传播,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古代的物种交流依赖于丝绸之路,核桃、石榴、葡萄、黄瓜等诸多物种的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等流向世界各地,欧洲人把欧亚的小麦、大麦以及马、牛、羊等带入美洲,原产中国的水稻、菽(大豆)白菜也成为世界作物,世界各地动植物的传播与交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还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加,改变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和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进行分析,结合儒家文化在东亚的影响和中学西渐相关史实可知中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古代中国汉字、儒学及先进的制度传到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儒家文化圈,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近代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成一体,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比如中医、儒学等传入欧洲并被吸收借鉴,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各地的物种文化交流与传播,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结合丝绸之路的影响和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可知古代的物种交流依赖于丝绸之路,核桃、石榴、葡萄、黄瓜等诸多物种的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等流向世界各地,欧洲人把欧亚的小麦、大麦以及马、牛、羊等带入美洲,原产中国的水稻、菽(大豆)白菜也成为世界作物,世界各地动植物的传播与交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还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加,改变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4.(1)示例1:明清江南的发展特点、明清时期江南与日本的交流、全球贸易中的明清江南
示例2:明清时期对江南的治理、明清江南的经济与中外贸易、明清江南的文化发展
(内在逻辑:示例1一中国之江南、亚洲之江南、世界之江南:示例2一选择性必修三个模块的视角)
(2)示例:
主题:“明清江南的经济与中外贸易” .
选题意义:明清江南经济和中外贸易的发展具有典型性,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不足;研究此主题有助于全面了解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理解坚持改革开放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必要性,强化世界意识和全球观念。
材料价值:材料四、材料五。材料四为清朝雍正年间政府官员的奏疏,作为一手史实,有助于我们研究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问题,即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市场依赖的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发展存在一定不足;材料五作为明代士大夫的思考,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及对外贸易情况,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的区域分工及其对中日贸易的贡献,可用于研究明清手工业发展特点和趋势。
需要补充的材料:地方志特别是明清时期,江南地方政府统计的农工商业及赋税的统计数据、档案资料,体现明清时期农工商业发展和中外贸易等经济活动的文物等。
【详解】(1)主题和依据:首先,阅读六则材料,根据每个材料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类,提炼出三个主题,如,根据材料一展示的苏州府市镇数量变化,材料三四五六体现的江南地区农工商业发展状况,材料二、材料六介绍的江浙地区通俗小说出版优势和西学东渐表现,可得出三个主题——明清时期对江南的治理、明清江南的经济与中外贸易、明清江南的文化发展;然后,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三个主题的核心内容,说明分组依据,如将材料一、材料三四五六和材料二六分成三组,整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逻辑和依据为,高中学习过程中的三个选择性必修模块的视角。
(2)选题和阐释:首先,按照题意,从三个主题中任选一个,如选择主题“明清江南的经济与中外贸易”;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分析选题意义,如明清江南经济和中外贸易具有典型性,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不足,研究此主题有利于全面了解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理解改革开放、优化经济结构的必要性,强化世界意识和全球观念;接着,说明所选主题要用的两则材料及其价值,如介绍材料四、材料五的内容及其对研究明清江南经济和中外贸易主题的史料价值,说明材料四为清朝雍正年间政府官员的奏疏,作为一手史实,有助于我们研究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问题,即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对市场依赖的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发展存在一定不足等,材料五作为明代士大夫的思考,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及对外贸易情况,反映了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的区域分工及其对中日贸易的贡献,可用于研究明清手工业发展特点和趋势等;最后,围绕所选主题,说明除现有材料外,该主题的研究还需要补充的材料,如明清时期江南地方志特别是地方政府统计的农工商业及赋税的统计数据、档案资料,体现明清时期农工商业发展和中外贸易等经济活动的文物等。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章节综合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西汉末年,长安城内扩建太学,并设置“槐市”。“列槐树数百行为隧,无墙屋,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传书记、笙磐乐器,相与买卖。雍雍揖让,论义槐下。”“槐市”的设立( )
①为读书人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场所
②说明政府鼓励士人经商获利
③意味着都城坊市分区制度的瓦解
④有利于书籍流通与文化传播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2.(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古代民居
材料一
《诗经》篇目 内 容 摘 编 备 注
《郑风·将仲子》 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杞:树名;里:五邻为里
《秦风·小戎》 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心曲: 心灵深处
《国风·豳风·七月》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宇:屋四垂为宇;户:南墙上的窗户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窒,堵塞;向:北向窗。墐:用泥涂抹
材料二 西汉末年,强宗豪族就开始建筑坞堡。当时豪族地主的“大宅”不仅规模巨大,而且一般均具备相应的防御功能。据《四民月令》记载,东汉时北方豪族地主每年三月,“农事尚闲……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北魏时,范阳人卢度世,“父母亡,同居共财,自祖至孙,家内百口……亲从昆弟,常旦省谒诸父,出坐别室,至暮乃入。”嘉峪关魏晋墓出土了七幅“坞”的画像砖,“坞”的四周画有高墙厚壁,还有高层碉楼,有的坞壁上设有望楼。后来福建地区客家民居也具有上述北方坞堡的特点。
(1)归纳材料一中《诗经》所反映的先秦民居的历史信息。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魏晋时期坞堡兴建的背景及影响。
3.(2023·北京通州·统考一模)匠人营国
材料一 《周礼·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知年代最早、最为系统的城市规划理论文献,其成书年代大致为春秋战国时期。关于王城布局,该文献提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材料二 周公是兴周灭商﹑辅佐成王和创立周代礼乐制度的元老重臣,其封国为鲁。根据考古发现,周代鲁城布局如下表。
形态特征 考古实测资料
长宽 东西约9里,南北约7里
城门 已发现南面2门,东、北、西各3门
道路 东西、南北向各有五条干道
核心功能布局 宫庙居中,面朝后市,居民区居东,墓地居西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文献记载的王城布局与考古发现周代鲁城布局的差异,并结合所学推测原因。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述周代鲁城考古发现的价值。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长安城内扩建太学,并设置‘槐市’”“诸生朔望会此市”可知,太学作为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其内部设置的“槐市”也可以作为读书人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场所;根据材料“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传书记、笙磐乐器,相与买卖”可知,“槐市”内可以买卖书籍或其他物品,有利于书籍流通与文化传播。因此,①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②不符合史实;宋朝时期都城坊市分区制度瓦解,③不符合史实。因此,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2.(1)信息:建筑材料:主要使用木板、泥等材料;居室比较简陋;
空间布局:有一定空间分布,有宇、户、室等;一般南北向开窗;
院落配套:院子有围墙、院落间有种树(养殖);
居住方式:彼此聚集,相邻而居。
(2)背景:汉朝末年豪强地主势力的兴起;社会动荡影响居民生产及生活;宗族势力发展、观念加强(宗法家族观念的影响)。
影响:军事防御功能保护了居民的安全;一定程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围屋而居的风格对客家民居产生影响;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壮大,逐渐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不利于国家统一。
【详解】(1)信息:根据材料“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在其板屋”“塞向墐户”可知,建筑材料主要使用木板、泥等材料,且居室比较简陋;根据材料“八月在宇”“塞向墐户”“,入此室处”可知,空间布局上,有一定空间分布,有宇、户、室等,一般南北向开窗;根据材料“。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可知,院落配套上,院子有围墙、院落间有种树(养殖);根据材料“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可知,居住方式上,彼此聚集,相邻而居。
(2)背景:根据材料“西汉末年,强宗豪族就开始建筑坞堡”可知,汉朝末年豪强地主势力的兴起;根据材料“农事尚闲……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可知,社会动荡影响居民生产及生活;根据材料“父母亡,同居共财,自祖至孙,家内百口”可知,宗族势力发展、观念加强(宗法家族观念的影响)。影响:根据材料“而且一般均具备相应的防御功能”可知,军事防御功能保护了居民的安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定程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根据材料“亲从昆弟,常旦省谒诸父,出坐别室,至暮乃入”可知,围屋而居的风格对客家民居产生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壮大,逐渐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不利于国家统一。
3.(1)差异:长宽不同。《考工记》记载方九里,鲁城东西9里,南北7里;城门数量不同。《考工记》每个方向三个门,鲁城已发现的数量较少;道路数量不同。《考工记》记载有九条干道,鲁城仅有五条。
原因:《考工记》是理想的古代都城规划,鲁城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自然地理等因素;考古发掘的局限性,还未发现;《考工记》记载的是王城的建制,而鲁城仅为诸侯都邑。
(2)鲁城是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对于研究周代诸侯的都邑布局、理解中国古代城市布局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体现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可以印证《考工记》等文献中关于周代营建城市制度的记载,补充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文献的错漏。
【详解】(1)关于差异:根据材料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根据材料二“周代鲁城布局如下表”中的信息可知,长宽不同。《考工记》记载方九里,鲁城东西9里,南北7里;城门数量不同。《考工记》每个方向三个门,鲁城已发现的数量较少;道路数量不同。《考工记》记载有九条干道,鲁城仅有五条。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考工记》是理想的古代都城规划,鲁城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自然地理等因素;考古发掘的局限性,还未发现;《考工记》记载的是王城的建制,而鲁城仅为诸侯都邑等方面分析作答。
(2)关于周代鲁城考古发现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代鲁城属于历史文物,是研究西周城市的一手史料;对于研究周代诸侯的都邑布局、理解中国古代城市布局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体现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可以印证《考工记》等文献中关于周代营建城市制度的记载,补充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文献的错漏。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的开通使中国丝织品传向南亚、东南亚
B.唐中期后②在东西交通中重要性逐渐下降
C.拜占庭和阿拉伯的商人在③从事中介贸易
D.游牧民族多沿着④西迁到小亚细亚等地区
2.(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下图是唐墓中出土的胡人牵骆驼俑,形象生动,驮着一捆捆的丝绸,附挂着水壶等物品。对于唐人来说,骆驼能在荒凉的戈壁沙漠走过令人望而生畏的道路无疑是奇迹。该俑( )
①印证了东西方经济交流 ②讴歌了对外开拓的精神
③反映了和而不同的观念 ④体现了世界物种大交流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二、材料分析题
3.(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探究学习
为了开展关于“明清江南”的合作探究活动,同学们收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明清苏州府市镇数量
县名 吴江 长洲 昆山 常熟 昊县 合计
(明)正德 7 9 9 14 6 45
县名 昊江 震泽 长洲 元和 昆山 新阳 常熟 昭文 吴县 合计
(清)乾隆 11 7 8 9 14 5 14 24 8 100
注:雍正年间,因江南经济发展较快,人口众多,遂将一些县分设为两县。——整理自《乾隆苏州府志》等地方志
材料二 明代(嘉靖至弘光)通俗小说出版分布表
福建 江浙 其他地区 地区不详
37种 55种 10种 7种
——整理自陈江《江南教育与科第文化》材料三 今以苏、松、常、镇、杭、嘉、湖、太仓推之,约其土地无有一省之多,而计其赋税,实当天下之半。是以七郡一州之赋税,为国家之根本也。
——(清)钱泳《履园丛话》
材料四 杭嘉湖三府属地,地窄人稠,民间多以育蚕为业,田地大半植桑,岁产米谷,除办漕外,即丰收之年尚不敷民食,向藉外江商贩接济。
——《雍正朱批谕旨》,程元章奏疏
材料五 大抵日本所须(需),皆产自中国,如室必布席,杭之长安织也。妇女须脂粉,扇、漆诸工须金银箔,悉武林造也。他如饶之磁器,湖之丝绵,漳之纱绢,松之棉布,尤为彼国所重。
——(明)姚士麟《见只编》
材料六 明末江南刊刻了大量汉文西学书籍,《泰西水法》《几何原本》等被运至日本,在知识人中间辗转抄写、研究,并为朝鲜思想家所容受。
江南的生丝、丝绸、棉布等通过全球化贸易流向世界各地,通过丝一银环流,大量白银流入中国。1571-1821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共计4亿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更多都流入中国。
——摘编自邹振环《明清江南史研究的全球史意义》
(1)请你以组长的身份,围绕“明清江南”提炼三个主题作为分组依据。
(2)从三个主题中任选一个,完成以下任务:
①说明选题意义;
②围绕主题选取两则材料,简述其价值
③为了研究该主题,还需补充哪些方面的材料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地图可知,②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结合所学,在唐中期后,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逐渐下降,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地位上升,B项正确;①是草原丝绸之路,其路线是到欧洲,而不是东南亚,南亚,排除A项;拜占庭并没有从事中介贸易,排除C项;④是海上丝绸之路,与游牧民族无关,游牧民族多沿着①西迁,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根据“唐墓中出土的胡人牵骆驼俑,驮着一捆捆的丝绸”可知,是唐代中外贸易的重要见证,也显示了丝绸之路的繁华,①正确;根据材料中的“骆驼能在荒凉的戈壁沙漠走过令人望而生畏的道路无疑是奇迹”说明道路艰险,对外开拓的精神令人敬仰,②正确;“和而不同”是一方面教导人们要与他人和谐共处,另一方面又需要人们保持自身的独特性,材料没有相关的信息,③错误;材料仅是中外的经济交流,不是世界物种大交流,④错误。综上,①②正确,A项正确;③错误,排除B项;④错误,排除C项;③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3.(1)示例1:明清江南的发展特点、明清时期江南与日本的交流、全球贸易中的明清江南
示例2:明清时期对江南的治理、明清江南的经济与中外贸易、明清江南的文化发展
(内在逻辑:示例1一中国之江南、亚洲之江南、世界之江南:示例2一选择性必修三个模块的视角)
(2)示例:
主题:“明清江南的经济与中外贸易” .
选题意义:明清江南经济和中外贸易的发展具有典型性,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不足;研究此主题有助于全面了解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理解坚持改革开放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必要性,强化世界意识和全球观念。
材料价值:材料四、材料五。材料四为清朝雍正年间政府官员的奏疏,作为一手史实,有助于我们研究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问题,即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市场依赖的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发展存在一定不足;材料五作为明代士大夫的思考,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及对外贸易情况,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的区域分工及其对中日贸易的贡献,可用于研究明清手工业发展特点和趋势。
需要补充的材料:地方志特别是明清时期,江南地方政府统计的农工商业及赋税的统计数据、档案资料,体现明清时期农工商业发展和中外贸易等经济活动的文物等。
【详解】(1)主题和依据:首先,阅读六则材料,根据每个材料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类,提炼出三个主题,如,根据材料一展示的苏州府市镇数量变化,材料三四五六体现的江南地区农工商业发展状况,材料二、材料六介绍的江浙地区通俗小说出版优势和西学东渐表现,可得出三个主题——明清时期对江南的治理、明清江南的经济与中外贸易、明清江南的文化发展;然后,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三个主题的核心内容,说明分组依据,如将材料一、材料三四五六和材料二六分成三组,整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逻辑和依据为,高中学习过程中的三个选择性必修模块的视角。
(2)选题和阐释:首先,按照题意,从三个主题中任选一个,如选择主题“明清江南的经济与中外贸易”;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分析选题意义,如明清江南经济和中外贸易具有典型性,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不足,研究此主题有利于全面了解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理解改革开放、优化经济结构的必要性,强化世界意识和全球观念;接着,说明所选主题要用的两则材料及其价值,如介绍材料四、材料五的内容及其对研究明清江南经济和中外贸易主题的史料价值,说明材料四为清朝雍正年间政府官员的奏疏,作为一手史实,有助于我们研究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问题,即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对市场依赖的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发展存在一定不足等,材料五作为明代士大夫的思考,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及对外贸易情况,反映了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的区域分工及其对中日贸易的贡献,可用于研究明清手工业发展特点和趋势等;最后,围绕所选主题,说明除现有材料外,该主题的研究还需要补充的材料,如明清时期江南地方志特别是地方政府统计的农工商业及赋税的统计数据、档案资料,体现明清时期农工商业发展和中外贸易等经济活动的文物等。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章节综合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隋唐时期,西域的昭武九姓胡人大批东迁进入中原,他们依制纳税并充当府兵,有的人还出任朝廷官员 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理与内地一体化
B 辽、夏、金三个政权都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 不利于各民族政权间的文化交融
C 元朝由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进一步加强
D 明朝在北部边塞沿长城设置了九个重要军事重镇,史称“九边” 不利于长城内外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
A.A B.B C.C D.D
2.(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宋朝时曾出现“士、农、工、商各有一业,同是一等齐民(无有贵贱,谓之齐民)”、“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赒(zhōu,接济)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等现象。这说明宋朝( )
A.土地兼并严重致均田制无法实行 B.地主借贷利息高使农民流离失所
C.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程度减轻 D.科举制使社会成员身份实现平等
3.(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宋初革五季之患,召诸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以留之,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官职名称),军谓兵,州谓民政焉”“太祖始削外权……令文官权知”。材料表明宋初( )
A.放松社会管控 B.机构权力分散
C.加强地方控制 D.边防压力减轻
4.(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朱熹在《劝农文》中指出“佃户(向地主租地的农户)既赖田主(地主)给佃生借以养家活口,田主亦借佃客耕田纳租以供赡家计……今仰人户(佃户与田主)递相告诫,佃户不可侵犯田主,田主不可挠虐(阻挠虐待)佃户”。从中可以看出朱熹主张( )
A.世间存在普遍的天理 B.废除租佃中的门第观念
C.佃户与田主相互依存 D.减轻政府对社会的控制
5.(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下图是1953年在泉州发现的一处墓碑的残碑。经学者考证,部分碑文为:“……至于大德三年(1299年)内,悬带金字海青牌面(元朝颁发给使者的凭证),奉使火鲁设思田地(伊利汗国)勾当,蒙呤赞(伊利汗国君主)大王特赐七宝货物,呈献朝廷,再蒙旌赏……”据此可知( )
A.泉州是元朝重要的贸易港口
B.元朝与伊利汗国贸易很频繁
C.元朝海上丝绸之路非常发达
D.元朝与伊利汗国有官方往来
二、材料分析题
6.(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中国粮食
早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来自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种植技术就已在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大连地区落地生根。渤海国(698年—926年)“卢城之稻”的种植则无疑是东北亚稻作农业历史上的一个高峰。辽金两朝“龙兴”于东北地区,多样的自然环境为人类进行各具特色的生产活动提供了基础,“卢城之稻”也在此时西传到达了今五常所在的“金源内地”;东北南部的稻种溯辽河而上进入松嫩大平原,两条稻种传播路线在此交汇。咸丰四年清政府在此设立“举仁、由义、崇礼、尚智、诚信”五个甲社,称此地为五常,享有“千年水稻,百年贡米”之誉的五常大米正式得名。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阐释五常地区在辽金时期成为稻作农业发达地区的有利条件。
美国不仅拥有地域辽阔、土地富饶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还具有其他国家没有的大陆殖民开发的独特的历史条件,农业发展中非常关键的土地问题有着与众不同的解决方式。到1979 年美国农产品的商品率,大米为99.5%,小麦为96%,稞麦为81%,玉米为62% ,在美国占比高达90%的小型家庭农场中,农业产出已由“自给半自给”转变成“商品性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已经出现了基于农业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的电子商务业务。
黑龙江省农垦经济研究所王阳2011年所著的《黑龙江垦区发展简史》中写道:“64年前,为巩固东北根据地,延安的火种点燃了北大荒;53年前,为建设北大荒,10万大军挺进荒原;43年前,50余万知青响应祖国的号召奔赴北大荒;33年前,改革春风拂动全国,北大荒探索出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2020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被界定为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商业类国有企业;2020年黑龙江省获粮食总产量、人均产量、调出量三个全国第一;2021年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超过了法国、加拿大,位居世界第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特点。“北大荒七十年,从鬼沼到粮仓”,说出这一巨大转变的战略意义。
7.(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女真封建化
材料 女真族是中国东北部少数民族。7世纪初更名为“靺鞨”,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最为强盛。粟末靺鞨先后派使臣朝唐达132次,向唐朝求学,其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照搬唐朝。五代时期,黑水靺鞨将名字改为“女真”,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政治上推行勃极烈制度(氏族贵族议事机构),军事上推行猛安谋克制,文化上将汉人正楷和女真语言杂糅创制“女真大字”。金太宗即位后,模仿辽、宋之制,设立科举制度以取士。金熙宗时期,废除女真旧制,由三省制度取代勃极烈制度。君主继承方式由传统的兄终弟及改为父子相传。海陵王完颜亮即位后,金国迁都至中都,金国政治中心从女真族故地转移到了中原汉人居住的地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金世宗时期做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遇到灾年,则免除租税,减免劳役。宋金议和后,金陆续恢复并增设了与南宋、西夏的榷场,保证了国内经济、贸易的稳定发展。在文化上,世宗采取兼容并蓄的做法,既不抛弃女真文化,又利用、吸收汉文化以提高女真民族的文化水平。
(1)依据材料,概括女真族封建化的特点及措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女真族封建化的意义。
参考答案
1.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由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使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进一步加强,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C项正确;仅从少数民族内迁及出任政府公职,并不能说明当时对边疆管理与内地的一体化,且当时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政策是羁縻政策,排除A项;少数民族对汉字的模仿有利于民族之间的融合,排除B项;九边重镇是明朝同蒙古残余势力防御作战的重要战线,对于防止蒙古入侵及推动长城内外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依据材料“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赒(zhōu,接济)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等信息,可以看出在宋朝时期,富民对佃户的待遇有了较大的提高,一有降低,佃户就会另寻他路,说明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程度减轻,C项正确;均田制在唐朝时期,就已废除,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人身依附关系,无法得出地主借贷对农民的影响,排除B项;科举制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成员地位的平等,但“实现”,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根据“号权知军州事(官职名称)”“太祖始削外权……令文官权知”可得出宋代派文臣担任地方的长官,削弱地方军事武将的权力,从而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强调削弱武将,并没有放松社会管理,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没有体现机构权力分散,排除B项;当时边防压力仍然大,辽、西夏威胁边疆,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朱熹认为佃户需要向田主租地,依靠田主,田主也需要佃户耕田来收地租,“佃户不可侵犯田主,田主不可挠虐(阻挠虐待)佃户”,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C项正确;朱熹认为世间存在普遍的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天理主要是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但材料只是说佃户与田主的关系,没有说天理,排除A项;朱熹主张佃户与田主相互依存,而不是废除租佃中的门第观念,排除B项;朱熹倡导佃户与田主和谐相处,没有提到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根据题干“悬带金字海青牌面(元朝颁发给使者的凭证),奉使火鲁设思田地(伊利汗国)勾当”、“蒙呤赞(伊利汗国君主)大王特赐七宝货物,呈献朝廷”可知,元朝派遣使者前往伊利汗国,伊利汗国将货物呈现给元朝,D项正确;A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材料并不能说明泉州是重要的港口,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元朝与伊利汗国之间有官方往来,并不是贸易往来,排除B项;C项表述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元朝海上贸易的情况,材料只能体现出元朝与伊利汗国之间有官方往来,排除C项。故选D项。
6.(1)条件:先秦时期,稻作种植技术传播到东北;唐朝时期渤海国的“卢城之稻”在辽金时期西传,与辽东地区北传稻种于五常交汇;河流、平原、黑土地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水稻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唐朝设安东都护府、渤海都督府及册封大祚荣,契丹、女真等民族建立政权,吸收中原王朝的制度及治理经验,农耕民族迁入东北地区等,促进了这一地区民族、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交往交流交融。
(2)特点:通过种族屠杀等掠夺性的方式获取广阔的中西部土地,以《宅地法》等法律手段确立的土地所有制为美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美国农业由私人资本主导,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及核心单位,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加大支持力度;注重现代化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高能源消耗的大功率农机占比高;互联网和信息化、电子商务的发展,智能化农业系统的不断完善,提升了美国农业的全球竞争力。
意义:推动中国农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的创新,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形成高度专业化、超大规模化的现代大农业生产体系,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核心竞争力;有利地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体现了时代风貌,锻造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
【详解】(1)条件:根据材料中的“早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来自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种植技术就已在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大连地区落地生根。”可得出先秦时期,稻作种植技术传播到东北;根据材料中的“‘卢城之稻’也在此时西传到达了今五常所在的‘金源内地’;东北南部的稻种溯辽河而上进入松嫩大平原,两条稻种传播路线在此交汇。”可得出唐朝时期渤海国的“卢城之稻”在辽金时期西传,与辽东地区北传稻种于五常交汇;根据材料中的“多样的自然环境为人类进行各具特色的生产活动提供了基础”结合所学知识,东北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合种植水稻,可得出河流、平原、黑土地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水稻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根据材料中的“渤海国(698年—926年)‘卢城之稻’的种植则无疑是东北亚稻作农业历史上的一个高峰。…… 两条稻种传播路线在此交汇”结合所学的唐朝在东北地区的管理以及辽金时期民族融合的加强等知识,可得出唐朝设安东都护府、渤海都督府及册封大祚荣,契丹、女真等民族建立政权,吸收中原王朝的制度及治理经验,农耕民族迁入东北地区等,促进了这一地区民族、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交往交流交融。
(2)特点:根据材料中的“美国不仅拥有地域辽阔、土地富饶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还具有其他国家没有的大陆殖民开发的独特的历史条件,农业发展中非常关键的土地问题有着与众不同的解决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通过种族屠杀等掠夺性的方式获取广阔的中西部土地,以《宅地法》等法律手段确立的土地所有制为美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根据材料中的“在美国占比高达90%的小型家庭农场中”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美国农业由私人资本主导,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及核心单位,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加大支持力度;根据中国、美国拖拉机保有量的对比数据可得出注重现代化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高能源消耗的大功率农机占比高;根据材料中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已经出现了基于农业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的电子商务业务。”可得出互联网和信息化、电子商务的发展,智能化农业系统的不断完善,提升了美国农业的全球竞争力。
意义:根据材料中的“改革春风拂动全国,北大荒探索出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被界定为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商业类国有企业”可得出推动中国农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的创新,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形成高度专业化、超大规模化的现代大农业生产体系,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核心竞争力;根据材料中的“2020年黑龙江省获粮食总产量、人均产量、调出量三个全国第一;2021年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超过了法国、加拿大,位居世界第八。”可得出有利地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根据材料中的“64年前,为巩固东北根据地,延安的火种点燃了北大荒;53年前,为建设北大荒,10万大军挺进荒原;43年前,50余万知青响应祖国的号召奔赴北大荒;33年前,改革春风拂动全国,北大荒探索出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可得出体现了时代风貌,锻造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
7.(1)特点:时间长,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并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主要由统治者推行。
措施:政治方面,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官制;选官方面,设立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经济方面,大力发展农业,轻徭薄赋;增设榷场;文化上注重吸收汉文化提高女真民族文化水平。
(2)意义:加强中央集权,扩大了金的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安定,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培养了人才;加强了民族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7世纪初更名为‘靺鞨’”“金太宗即位后,模仿辽、宋之制,设立科举制度以取士”可知,时间长,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根据材料“政治上推行勃极烈制度(氏族贵族议事机构),军事上推行猛安谋克制”可知,并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从推行的力量来看,主要由统治者推行。措施:根据材料“政治上推行勃极烈制度(氏族贵族议事机构),军事上推行猛安谋克制”可知,政治方面,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官制;根据材料“模仿辽、宋之制,设立科举制度以取士”可知,选官方面,设立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根据材料“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可知,经济方面,大力发展农业,轻徭薄赋;根据材料“金陆续恢复并增设了与南宋、西夏的榷场”可知,增设榷场;根据材料“在文化上,世宗采取兼容并蓄的做法,既不抛弃女真文化,又利用、吸收汉文化以提高女真民族的文化水平”可知,文化上注重吸收汉文化提高女真民族文化水平。
(2)意义:根据材料中政治上的措施来看,加强中央集权,扩大了金的统治基础;根据材料中的经济措施来看,有利于社会安定,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根据材料中的文化措施来看,培养了人才;根据材料中的民族交往措施来看,加强了民族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流章节综合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十三五”以来,高校师生获得7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近60%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牵头完成50%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教育部组织高校师生研制出44款检测试剂盒,在抗体药物、蛋白重组疫苗、减毒流感载体疫苗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据此分析大学的社会功能有( )
①继承和发展了人类的优秀思想文化 ②促进教育公平保障人民的受教育权
③教学、科研结合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④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告示牌是用来引起人们关注,以警示人们某种特定信息,从而达到告知目的的牌子。这是1914年曾在北京天安门前竖立的一个告示牌。对此告示牌的解释准确的是( )
A.清帝退位仍居住在紫禁城内廷 B.皇家禁地彰显着皇权至尊威严
C.袁世凯于太和殿举办登极庆典 D.为保护当世规模最大的宫殿群
3.(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1871一1873年,日本派出使节团出访欧美,随行人员记录了多国图书馆的情况。德国的“文库社”虽然归民众所有,“但是主要由政厅制定文库社的规则、选择图书和提供运转所需的经费。由于民众或者居住于州内的宗教派别的不同,各社多少存在一些差异。”材料可用于研究( )
①明治维新的特点②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推进
③人文主义的兴起④近代公共图书馆的运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1977年10月,在邓小平的积极推动下,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的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不再根据家庭成分限定考生资格。这一举措( )
A.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体现 B.落实了“百家争鸣”的方针
C.彻底否定了“文革”的错误 D.建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二、材料分析题
5.(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博物馆
材料一 1793年1月21日,原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法国革命政府下令在卢浮宫的大画廊建立中央美术博物馆,革命的资产阶级高呼“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联合人民向封建势力冲击。变宫廷收藏为公共博物馆收藏便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巨大成果之一。由此,也为世界博物馆史开创了新的纪元。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对社会普通公众开放,是博物馆、美术馆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标志,也是社会日渐民主化的体现。
材料二 1917年11月俄罗斯联邦教育人民委员会成立了博物馆与文物保护委员会。1918年1月召开的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发展国内博物馆事业的决议,强调必须把文化珍品发展为全民享有的博物馆藏品,以发挥教育人民的作用。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变“皇家博物馆”为国立博物馆,昔日的宫廷收藏变成了“人民的财富”。1919年3月,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指出:“开放一切靠剥削劳动者建立的,至今还在剥削者独占支配下的艺术宝库,并使其成为劳动者所享用的博物馆。”
(1)依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卢浮宫“开创了新的纪元”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简述这一转型出现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卢浮宫和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异同。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从社会功能的角度,简述博物馆的影响。
参考答案
1.D
【详解】材料“高校师生获得7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近60%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反映的是教学、科研结合推动科技创新发展,③符合题意;材料“教育部组织高校师生研制出44款检测试剂盒,在抗体药物、蛋白重组疫苗、减毒流感载体疫苗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反映的是大学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④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人类的优秀思想文化的继承,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材料与教育公平无关,②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根据告示牌上的文字“行人不准由此处往北,行人不准在此处停留”,结合所学知识,1912年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根据之前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清朝的皇室可以继续在紫禁城当中居住,一直到1924年,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将清帝溥仪等人赶出了紫禁城,A项正确;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1914年为中华民国时期,“皇权至尊威严”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在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排除C项;1914年设告示牌主要是政治原因,清朝皇室依然居住在这里,并不是为了保护文物,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记录1871一1873年即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使节团出访欧美,德国“文库社”归民众所有,由政厅制定规则、选择图书和提供经费等现象的史料,可用于研究明治维新的特点和近代西方公共图书馆的运营,说法①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德意志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人文主义兴起于14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中,说法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D三项。故选C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有关恢复高校招生的重要文件,是对“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和全面恢复教育秩序的重要标志,A项正确;“百家争鸣”方针是双百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学术问题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相互争鸣,自由讨论,这在材料中并没有呈现,排除B项;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文革”作出彻底否定,排除C项;十年探索时期,我国建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
5.(1)表现:卢浮宫博物馆由君主专制的象征转变为大众教育的基地,从而体现社会民主化;从封建君主的私有财产转变为社会公共文化中心。
原因: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影响
(2)相同点:①都是以宫庭收藏为基础的大型博物馆;②原所有者均为本国君主;③开放主体均为旧时代皇宫;④都是通过革命的手段变为公共博物馆;⑤都具有社会教育的作用
不同点:①开放时期不同;②开放国家的社会形态不同;③所属文化圈不同。
(3)影响: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艺术;丰富民众的社会生活和各领域知识;具有社会教育功能;促进文化交流。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对社会普通公众开放,是博物馆、美术馆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标志,也是社会日渐民主化的体现。”可知,卢浮宫博物馆由君主专制的象征转变为大众教育的基地,从而体现社会民主化;根据材料“变宫廷收藏为公共博物馆收藏便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巨大成果之一。”可知,从封建君主的私有财产转变为社会公共文化中心。
原因:根据材料“1793年1月21日,原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根据材料“革命的资产阶级高呼‘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联合人民向封建势力冲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启蒙运动思想传播的影响。
(2)相同点:根据材料“变宫廷收藏为公共博物馆收藏便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巨大成果之一。......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变‘皇家博物馆’为国立博物馆”可知,都是以宫庭收藏为基础的大型博物馆,其原所有者均为本国君主,开放主体均为旧时代皇宫;根据材料“变宫廷收藏为公共博物馆收藏便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巨大成果之一。由此,也为世界博物馆史开创了新的纪元。......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变‘皇家博物馆’为国立博物馆,昔日的宫廷收藏变成了‘人民的财富’。”可知,都是通过革命的手段变为公共博物馆;根据材料“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对社会普通公众开放,是博物馆、美术馆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标志,也是社会日渐民主化的体现。......把文化珍品发展为全民享有的博物馆藏品,以发挥教育人民的作用。”可知,都具有社会教育的作用。
不同点:根据材料“法国革命政府下令在卢浮宫的大画廊建立中央美术博物馆,......1918年1月召开的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发展国内博物馆事业的决议”可知,卢浮宫开放于法国大革命时期,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开放于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后,故开放时期不同,同时,法国建立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俄国是社会主义制度,故开放国家的社会形态不同,以及所属文化圈不同。
(3)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功能角度来看,博物馆的建设,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艺术,丰富民众的社会生活和各领域知识,在社会教育的功能和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章节综合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距今约 9000—7500 年的河南贾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上有粮食酿酒附着物。该遗址还出土了四十 多支骨笛,由丹顶鹤尺骨制成,是最早的可吹奏乐器,比古埃及早两千年之久。这说明,此时( )
贾湖先民曾在折断处的笛壁上钻了十四个孔,并用细线缀合后继续使用
①原始的畜牧业开始产生 ②剩余产品增加,出现了私有制和社会贫富分化
③该地区史前音乐较发达 ④手工技术和农业发展为文化创造提供物质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河姆渡遗址保留了大量栽培稻谷遗存,据推测堆积层稻谷的重量在120 吨以上,出土的一件陶釜内还残留着锅巴。遗址中有270多件大型动物肩胛骨制成的农具,还有大量木建筑构件以及一座长达23米的干栏式长屋。这表明( )
A.河姆渡是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
B.河姆渡人已具备了一定的定居条件
C.精耕细作的稻作农业技术体系形成
D.长江流域的农耕水平高于黄河流域
3.(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是一处有居址、墓地、祭坛、围壕、作坊及大型红陶块堆积区(预测为宫殿或公共建筑)的中心聚落遗迹,累计出土文物3000多件,其中玉器1200多件,典型文物有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大的石钺和玉璜,还有龙首形玉器、龙凤玉璜、碳化粳稻和籼稻及陶器。对图文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
A.遗址功能分区表明商品经济繁荣 B.当时手工业的发展水平超过农业
C.实证中国玉文化的起源与多样性 D.有助于研究用玉礼仪及文化传承
4.(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有学者说:“自汉以来,学者耻言商鞅,而世主皆阳讳其名而阴用其实。”以下史事符合“阴用其实”的是( )
A.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B.汉武帝实施盐铁官营政策
C.北魏孝文帝推行移风易俗 D.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
5.(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观察马王堆汉墓发掘出土的西汉初期地图,对其中蕴含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
A.中国古代的制图理论与操作日臻成熟
B.国—县—里三级制为汉初地方行政规制
C.“山川形便”不再是行政区划主导原则
D.“犬牙相入”有利于增强中央控制力度
6.(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有学者指出:制度本身不是孤立的,制度之间的互动作用远远大于单个制度的叠加。下列选项符合此认识的是( )
①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②羁縻制猛安谋克制奏折制
③租调制均田制三长制④世官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指的是迫于武力臣服于商族的部族,这些部族接受商王的封号,表示对商王承担义务,商王承认附属国所拥有的土地和臣民。西周的分封制则是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去建立诸侯国。相较而言,西周的分封制(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推动了文化认同 D.淡化了血缘关系
8.(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下列成语典故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史事,给它们确定一个主题,最为恰当的是( )
成 语 典 故
退避三舍 晋文公在即位前流亡时曾被楚成王收留,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将退避三舍(九十里)。后来晋楚相争,两军在城濮相遇,晋军退避三舍
问鼎中原 楚庄王在推行霸业时,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追问象征王权的九个鼎的大小轻重
孰不可忍 鲁国权臣季氏使用了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六十四人)的舞乐队。孔子谈到季氏时,愤怒地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A.诸侯争霸 B.战争频繁 C.艺术发展 D.社会变革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骨笛“可得出当时已经出现了音乐,反映出该地区史前音乐较发达,③正确;根据“有粮食酿酒附着物”可得出农业有所发展,而制作骨笛子制作体现了手工 业的发展,所以能反映出手工技术和农业发展为文化创造提供物质基础,④正确;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业与手工业,没有畜牧业,①错误;材料中没有私有制和社会贫富分化的信息,②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河姆渡遗址保留了大量栽培稻谷遗存,据推测堆积层稻谷的重量在120 吨以上,出土的一件陶釜内还残留着锅巴。遗址中有270多件大型动物肩胛骨制成的农具,还有大量木建筑构件以及一座长达23米的干栏式长屋。”可知河姆渡时期,已经出现了原始农耕,农业生产出现,且能够建造房屋,这说明河姆渡人已具备了一定的定居条件,B项正确;材料除了涉及河姆渡是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也提到河姆渡遗址具有一定的农具和能够建造房屋,A项以偏概全,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进入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时期,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农耕水平的对比,无法得出长江流域的农耕水平高于黄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据题意可知,凌家滩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而且类型多样,这样就为研究玉器的用玉的礼仪提供了有利条件,D项正确;遗址功能分区是墓葬文化的体现,并不能表明商品经济繁荣,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手工业发展超过农业,排除B项;材料没有表明凌家滩遗址的时间,无法体现中国玉文化的起源,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材料说明,汉代以来虽然学者都批判商鞅变法,但君主在实际上都在暗中采纳商鞅变法的措施,也就是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是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B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在商鞅变法之前,和商鞅变法无关,排除A项;北魏孝文帝推行移风易俗是为了进行汉化,不是在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唐朝统治者推行三家并行体现了文化上的包容,不是在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据材料地图信息可知,南岭是南越国与长沙国之间的自然界山,其中的县里在区划上呈现出犬牙相入的情况,利用犬牙相入划分的行政区域往往地跨多个自然区域,内部一般自然条件、经济特点、文化风俗差别较大,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西汉时期地图理论并不成熟,魏晋时期的裴秀提出了地图制作的理论,排除A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B项;“山川形便”不再是行政区划主导原则是在元朝,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制度之间的互动作用远远大于单个制度的叠加”可知,西周推行分封制、宗法制和井田制,通过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以维护西周的统治;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租调制、均田制和三长制,通过建立新的赋税制度、土地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互相促进和补充,推动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因此,①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猛安谋克制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编制、生产单位和地方行政机构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奏折制度是清朝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文书制度。三者之间没有互动,②不符合题意;世官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都属于选官制度,但实行于不同时期,彼此之间没有互动,④不符合题意。因此,排除BCD项。故选A项。
7.C
【详解】结合题干可知,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臣下诸侯,不管是王族、功臣还是古代帝王后代都是从周天子处得到赏赐,这样易于形成共同的文化认知,C项正确;西周的分封制和商朝内外服制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够强大,A项不符史实,排除A项;商周时期属于中国古代早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项不符史实,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材料中的成语典故“退避三舍”反映了春秋时期晋楚之间的矛盾,是诸侯争霸的表现,“问鼎中原”反映了楚庄王称霸天下的意图,“孰不可忍”反映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这都是社会大变革的内容,D项正确;前两个成语典故可以反映诸侯争霸的史实,但“孰不可忍”是礼崩乐坏的表现,诸侯争霸不能成为它们共同的主题,排除A项;材料只介绍了晋楚之间的战争,不能得出战争频繁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三个成语典故都没有介绍艺术发展的相关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章节综合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下列图文信息反映了( )
1915年《申报》刊登的广告启事 1927年《申报》头版刊登的广告
注:固本肥皂厂于1921年由项松茂(浙江宁波鄞县人)接手,改名为“五洲固本皂药厂”,因其肥皂质好价廉,销量大增。
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②日德在华势力的日益增长
③报刊广告折射出历史变迁 ④提倡国货的爱国热情高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对下列一组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人物的言论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上览之,得以资治术;士览之,得以识变通;商农览之,得以通有无。”
②“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③“人人得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隔,君不甚尊,民不甚贱,而联若一体者,是无法之胜也。”
④“我们要在国会里头获得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退而在野,也可以严密地监督政府。”
A.①③④②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3.(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告示牌是用来引起人们关注,以警示人们某种特定信息,从而达到告知目的的牌子。这是1914年曾在北京天安门前竖立的一个告示牌。对此告示牌的解释准确的是( )
A.清帝退位仍居住在紫禁城内廷 B.皇家禁地彰显着皇权至尊威严
C.袁世凯于太和殿举办登极庆典 D.为保护当世规模最大的宫殿群
参考答案
1.C
【详解】依据材料“固本肥皂厂于1921年由项松茂(浙江宁波鄞县人)接手”,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固本肥皂厂作为民族企业,体现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报刊上登载的广告,体现报刊广告折射出历史变迁以及“完全国货”,体现出提倡国货的爱国热情高涨,①③④C项正确;仅从报刊上登载的广告,无法得出日德在华的势力状况, ②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上览之,得以资治术;士览之,得以识变通;商农览之,得以通有无。”出自洪仁玕《资政新篇》;“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出自陈独秀的《吾人最后之觉悟》;“人人得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隔,君不甚尊,民不甚贱,而联若一体者,是无法之胜也。”出自严复的《原强》;“我们要在国会里头获得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退而在野,也可以严密地监督政府。”出自民国初年宋教仁的主张。因此先后顺序为①③④②,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根据告示牌上的文字“行人不准由此处往北,行人不准在此处停留”,结合所学知识,1912年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根据之前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清朝的皇室可以继续在紫禁城当中居住,一直到1924年,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将清帝溥仪等人赶出了紫禁城,A项正确;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1914年为中华民国时期,“皇权至尊威严”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在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排除C项;1914年设告示牌主要是政治原因,清朝皇室依然居住在这里,并不是为了保护文物,排除D项。故选A项。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文化交流与传播(选择)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西佩·斯图尔曼在《发明人类:平等与文化差异的全球观念史》中分析希罗多德、司马迁与塔西佗的历史视域。在以下的四幅图中,接近塔西佗历史视域的是( )
A. B.
C. D.
2.(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的开通使中国丝织品传向南亚、东南亚
B.唐中期后②在东西交通中重要性逐渐下降
C.拜占庭和阿拉伯的商人在③从事中介贸易
D.游牧民族多沿着④西迁到小亚细亚等地区
3.(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下图是唐墓中出土的胡人牵骆驼俑,形象生动,驮着一捆捆的丝绸,附挂着水壶等物品。对于唐人来说,骆驼能在荒凉的戈壁沙漠走过令人望而生畏的道路无疑是奇迹。该俑( )
①印证了东西方经济交流 ②讴歌了对外开拓的精神
③反映了和而不同的观念 ④体现了世界物种大交流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4.(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告示牌是用来引起人们关注,以警示人们某种特定信息,从而达到告知目的的牌子。这是1914年曾在北京天安门前竖立的一个告示牌。对此告示牌的解释准确的是( )
A.清帝退位仍居住在紫禁城内廷 B.皇家禁地彰显着皇权至尊威严
C.袁世凯于太和殿举办登极庆典 D.为保护当世规模最大的宫殿群
5.(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1871一1873年,日本派出使节团出访欧美,随行人员记录了多国图书馆的情况。德国的“文库社”虽然归民众所有,“但是主要由政厅制定文库社的规则、选择图书和提供运转所需的经费。由于民众或者居住于州内的宗教派别的不同,各社多少存在一些差异。”材料可用于研究( )
①明治维新的特点②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推进
③人文主义的兴起④近代公共图书馆的运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下图是某同学在进行中国古代史研究性学习时搜集的部分资料,这些资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民本思想 B.民主观念 C.家国情怀 D.天人关系
7.(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华文明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刻影响,形成了特征非常鲜明的中华文化圈。下列中国周边国家的文明成果,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印度的种姓制度 ②高丽王朝的选官制度
③日本的语言文字 ④越南李朝的官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1977年10月,在邓小平的积极推动下,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的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不再根据家庭成分限定考生资格。这一举措( )
A.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体现 B.落实了“百家争鸣”的方针
C.彻底否定了“文革”的错误 D.建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参考答案
1.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塔西佗是古罗马历史学家,因此他研究的视域应该是古罗马统治区域,B项属于古罗马统治时期统治区域,B项正确;A项属于西亚和东亚区域,不符题意,排除A项;C项涉及北非、西亚还有欧洲一部分,不完全符和过罗马统治区域,排除C项;D项涉及美洲,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根据地图可知,②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结合所学,在唐中期后,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逐渐下降,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地位上升,B项正确;①是草原丝绸之路,其路线是到欧洲,而不是东南亚,南亚,排除A项;拜占庭并没有从事中介贸易,排除C项;④是海上丝绸之路,与游牧民族无关,游牧民族多沿着①西迁,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根据“唐墓中出土的胡人牵骆驼俑,驮着一捆捆的丝绸”可知,是唐代中外贸易的重要见证,也显示了丝绸之路的繁华,①正确;根据材料中的“骆驼能在荒凉的戈壁沙漠走过令人望而生畏的道路无疑是奇迹”说明道路艰险,对外开拓的精神令人敬仰,②正确;“和而不同”是一方面教导人们要与他人和谐共处,另一方面又需要人们保持自身的独特性,材料没有相关的信息,③错误;材料仅是中外的经济交流,不是世界物种大交流,④错误。综上,①②正确,A项正确;③错误,排除B项;④错误,排除C项;③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根据告示牌上的文字“行人不准由此处往北,行人不准在此处停留”,结合所学知识,1912年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根据之前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清朝的皇室可以继续在紫禁城当中居住,一直到1924年,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将清帝溥仪等人赶出了紫禁城,A项正确;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1914年为中华民国时期,“皇权至尊威严”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在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排除C项;1914年设告示牌主要是政治原因,清朝皇室依然居住在这里,并不是为了保护文物,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记录1871一1873年即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使节团出访欧美,德国“文库社”归民众所有,由政厅制定规则、选择图书和提供经费等现象的史料,可用于研究明治维新的特点和近代西方公共图书馆的运营,说法①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德意志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人文主义兴起于14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中,说法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D三项。故选C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夫民,神之主也”等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A项正确;民主思想即发扬民主决策,反对专制,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家国情怀即以天下为己任,热爱国家热爱民族,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天人关系及上天神灵与民众的关系,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丽王朝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②符合题意;隋唐时期,汉字大量传入日本,极大影响日本语言文字形成,③符合题意;越南李朝模仿中国官制设置官吏,④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没有受到中华文明的影响,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有关恢复高校招生的重要文件,是对“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和全面恢复教育秩序的重要标志,A项正确;“百家争鸣”方针是双百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学术问题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相互争鸣,自由讨论,这在材料中并没有呈现,排除B项;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文革”作出彻底否定,排除C项;十年探索时期,我国建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含答案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