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安徽省六安市重点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六安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位于如图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汉代,儒家继承了荀子的重“法”思想,既不一味地排斥严刑峻法,也不一味地渲染道德仁义,而是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这种做法( )
A.背离了孔孟主张 B.促进了儒学法家化
C.开启了儒法融合 D.迎合了政治需要
3.下表为唐朝科举考试考生的三种来源。由此可见,唐朝的科举考试( )
类型 来源
生徒 国家最高学府和地方州县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
乡贡 自学成才,向州县官府投牒自举并考试合格者
制举 皇帝临时下诏选拔的“非常之才”,由内外文武官员举荐者
A.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B.彻底消除了贵族特权
C.是自上而下的选拔制度 D.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平
4.史载:南宋时荆湖、江南与两浙,膏腴之田弥亘数千里,中原士人扶携南渡数千万人,于此足征南方经济渐起,与北方经济争衡矣。而金元战争二十年间,北方之残破尤甚,是以元人尝云江南财富占天下什七。针对上述情形,元朝( )
①重新开通大运河 ②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③实行行省制度 ④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史学家评说黄宗羲思想“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道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下列黄宗羲思想中属于“新见”的是( )
A.民本思想 B.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C.工商皆本 D.保留君主制
6.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这主要表明( )
A.地方民族首领具有高度自主权 B.清朝采取多元的手段治理边疆
C.清朝通过法律对西藏实施管辖 D.清朝尊重少数民族的社会习俗
7.《南京条约》签订后,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而且并未颁行。以致“历来办理夷务诸臣,但知有万年合约之名,而未见其文”。相反,英国人却将其刊刻成书,四处出售,“民间转无不周知”。清政府的行为成为国际外交史上的一个大笑话。由此可见,鸦片战争( )
A.并没有对中国产生巨大灾难 B.没有促进清朝外交体制的变化
C.清政府依然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D.有利于英国的治国理念在中国传播
8.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先后办起了京师同文馆、天津电报学堂、北洋水师学堂、天津医学堂等传授外语、自然科学、军事知识的新式学堂。清政府这样做旨在( )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C.促进京津地区发展 D.培养新式实用人才
9.近代思想家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如下观点:“欲公法之足恃,必先立议院,达民情,而后能张国威,御外侮……即英国而论,蕞尔三岛,地不足当中国数省之大,民不足当中国数省之繁,而土宇日辟,威行四海,卓然为欧西首国者,岂有他哉 议院兴而民志合,民气强耳。”这些观点( )
A.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已经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C.以进化论思想作为理论武器 D.借助法家思想宣传变法理论
10.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某史学家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A.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B.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C.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D.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11.孙中山说:“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服得住。”在议和过程中,美国就有人认为“切勿加中国以不公平导致产生新的仇视”。材料意在说明义和团运动( )
A.改变了西方列强侵华的方式 B.使西方列强平等地对待中国
C.粉碎了列强侵略中国的企图 D.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12.下表为1913—1921年中国面粉业实存的厂数和每日生产的面粉包数表。其可以用来说明,这一时期( )
中国面粉业实存的厂数和每日生产的面粉包数统计表(1913—1921年)
年份(年) 厂数(家) 日生产面粉包数(包)
1913 57 46030
1914 63 52750
1915 69 71570
1916 80 98290
1917 86 109040
1918 99 123330
1919 104 137810
1920 118 173970
1921 131 215370
A.欧美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B.民国建立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C.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 D.提倡国货运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13.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从维护共和的立场出发,刻意强调尊孔与复辟之间的密切关系,“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因此,反专制必先反孔教,而反孔教则必定要对中国的一切传统文化进行根本性的颠覆。陈独秀的主张( )
A.厘清了孔教与专制的关系 B.颠覆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D.助长了激进的西化倾向
14.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这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一个新提法,但究其实质,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第一次历史巨变是鸦片战争以后社会性质改变
B.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第二次历史巨变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D.五四运动是思想层面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
15.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
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B.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C.决定与蒋介石国民党分裂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16.这是某次战争前誓师词中的一部分:“嗟我将士,尔肃尔听。国民痛苦,火热水深。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这次战争( )
A.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B.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雪洗了百年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
二、材料分析题(2小题,共4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秦朝地方制度转型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治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变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官僚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摘编自《文史纵横》
材料二 元世祖后期行省“分镇方面”,掌“方面之权”,充“方面之寄”,即行省是由中央派遣至各地区,代表中央管理地方事务。朝廷分设的十行省均有自身的作用,如江浙、湖广等地的行省主要负责镇压民众、征收赋税,为方便朝廷联络,其治所多在水陆交通要道;而陕西、河南、云南等行省,由于位于关中地区及西南边陲,其治所多在军事要地。随着元朝疆域面积的迅速扩大,行省作为一级行政区域,其管辖面积比前朝要大。元朝之前中央在划分一级行政区域时多借助高山位置、大河走向来确定行政区域。元朝通过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现国家的统一,并通过以北制南、犬牙交错的方式对各行省疆域进行整合,通过一个行政区域的管理增强多民族统一。
——摘编自曹兴兵《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原因,并说明秦朝地方制度转型的特征。(8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元朝行省制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秦、元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有什么价值 (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大笔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转嫁给劳动人民,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由于五口通商,外国的工业产品涌进中国,使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同时,地主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土地兼并更为严重。1840~1850年,广东、广西和全国许多地区,水灾、旱灾、蝗灾连年不断,农民反抗斗争不断。1851年,洪秀全率众起义并建立太平天国。但是太平天国提不出一个可行又能动员广大农民的纲领,因而不能把战争引向胜利,这次伟大的农民战争以失败而告终。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论文:太平天国运动》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正如宋庆龄先生所言,“清帝逊位,是辛亥革命最显著的成就。它的意义实极重大,因为至少在形式上,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国,使含有世界人类五分之一的国家的专制政体消失,这真是世界史上进步的一个碑石”。今持辛亥革命失败论者的一个依据是革命目标没有完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全面实现民族、民权、民生的三大预期目标。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之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一,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8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失败反映了什么问题。(4分)
三、论述题(12分)
19.绘画、建筑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同时也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通过研究它们可以获取历史知识。
《南昌起义》(油画)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依据上述三幅图片,概括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并进行详细地分析说明。(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层次清晰,语言规范,表述完整)
六安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位于图中的③处,故选B项; ①②④处也有中华文明的起源,但不是核心地区,排除ABD项。故选C项。
2.D【详解】根据所学,汉代的儒学吸收了其它学派的主张,糅合成了新的儒学体系,适应了汉代加强统治的需要,故D项正确;汉代新儒学是对孔孟儒学的继承,排除A;儒学没有法家化,排除B;开启的说法错误,排除C。
3.A【详解】据表格信息可知,唐朝科举考试考生的三种来源是有学府考试合格者、有自学成才者、也有皇帝临时下诏选拔者,体现了人才来源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A正确;材料未涉及贵族特权的内容,B错误;科举考试是通过乡试、省试、殿试等层层选拔的方式选举官员,C说法错误;科举制依据考试成绩选拔官员,体现了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但不能保证绝对的公正,故D说法绝对化。
4.A【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据材料,宋元时期,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①正确;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②正确;实行行省制度主要是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控制,与适应经济重心南移关系不大,③错误;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与商业发展有关,与适应经济重心南移直接关系不大,④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 项。故选A项。
5.B【详解】试题分析:民本思想古已有之,如孔子和孟子思想中都包含民本思想,不属于“新见”,故A项错误;工商皆本是反对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与材料“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不符,故C项错误;保留君主制是古代社会一直存在的思想,不属于“新见”,故D项错误;黄宗羲思想最精彩之处,是他敢于批判君主专制,他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与材料意思相符,故B项正确。
6.B【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清朝通过设立机构、联姻、军事斗争以及进行制度改革等方面管理边疆地区,这表明清朝采取多元的手段治理边疆,B项正确;材料中的举措是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即加强中央集权,“高度自主权”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通过法律来管理西藏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尊重少数民族的社会习俗”,排除D项。故选B项。
7.B【详解】材料“《南京条约》签订后,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而且并未颁行”体现的是清政府认为签订《南京条约》是地方政府同英国的行为,说明的是鸦片战争没有促进清朝外交体制的变化,B项正确;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A项排除;五口通商打破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局面,C项排除;材料与英国治理理念的传播无关,D项排除。故选B。
8.B【详解】19世纪60—90年代,为了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B项正确;A、C、D三项都不是主要目的,均排除。
9.B【详解】根据“卓然为欧西首国者,岂有他哉 议院兴而民志合,民气强耳”可知郑观应认为英国能够崛起主要是由于其设立了议院,进行了制度的变革,这些观点已经突破了之前洋务派器物的限制,B项正确;郑观应主张进行制度变革,并不是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排除A项;以进化论思想作为理论武器的是严复,排除C项;郑观应主张设立议院,实行民主政治,这并不是借助法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10.A【详解】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在中国先后出现了林魏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运动及戊戌变法,这三次运动都是倡导向西方学习,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即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文文化的统一,故选A;B项不适合洋务运动,排除;C项是新文化运动,排除;D项是辛亥革命,排除。故选A。
11.A【详解】根据“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服得住。”结合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使西方列强看到了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使西方列强不得不改变侵华策略,实行以华制华,故A正确;B不符合史实,排除;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并没有粉碎列强侵略中国的企图,C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增强,排除D。
12.C【详解】通过材料数据可知,1913—1921年,中国生产面粉的厂数和日生产面粉包数呈现逐年上涨趋势,说明民国初期面粉工业发展迅速,C项正确;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欧战,暂时放松了中国的经济侵略,当时美日加紧侵华,排除A项;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但是不能说扫清了障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由于自身的软弱性,发展仍然困难重重,排除B项;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选C项。
13.D【详解】据材料可知,陈独秀从维护共和的角度意将孔教与专制联系起来,将孔教置于民主的对立这种观点夸大了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助长了激进的西化思想,D项正确;陈独秀刻意将尊孔与复辟联系在起,并未厘清孔教与专制的关系,排除A项;陈独秀的观点只是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未颠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陈独秀对于传统文化批判,并未传播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14.B【详解】第一次历史巨变是指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但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故AC两项错误;近代中国第二次历史巨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即新中国的成立,题干材料所述观点是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B项正确;D项明显错误,思想层面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是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萌发。
15.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22年中共“二大”上确立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B项正确;中共一大“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排除A项;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排除C项;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排除D项。故选B项。
16.C【详解】试题分析:抓住关键词“土匪军阀”、“帝国主义”可知此次战争是为推翻军阀统治,应指的是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指的是义和团运动,A错,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指的是新中国成立,B错,雪洗了百年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指的是抗日战争的胜利,D错。故选C。
17.(1)原因:周王室衰落;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4分,任答两点即可)特征: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4分,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负责地方事务;元朝行省设置的具体目的有所不同;一级行政区域范围广阔;行省划分依据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消除了地方割据分裂的地理基础。(6分,任答三点即可)
(3)价值:有利于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县、省的设置沿用至今。(6分)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春秋时犹论宗姓制度,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周王室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特征:根据材料一“秦朝地方制度转型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可得出,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根据材料一“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可得出,从世袭到任命;根据材料一“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变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可得出,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
(2)特点:根据材料二“即行省是由中央派遣至各地区,代表中央统治管理地方事务”可得出,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负责地方事务;根据材料二“朝廷分设的十行省均有自身的作用”可得出,元朝行省设置的具体目的有所不同;根据材料二“行省作为一级行政区域,其管辖面积比前朝要大”可得出,一级行政区域范围广阔;根据材料二“元朝之前中央在划分一级行政区域时多借助高山位置、大河走向来确定行政区域……并通过以北制南、犬牙交错的方式对各疆域进行整合”可得出,行省划分依据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消除了地方割据分裂的地理基础。
(3)价值:根据材料一“成为官僚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材料二“通过一个行政区域的管理增强多民族统一。”可得出,有利于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结合所学可得出,对后世影响深远,县、省的设置沿用至今。
18.(1)原因:民族矛盾的加剧;鸦片战争后大量赔款增加农民的负担;外来商品的大量涌入,破坏了中国传统手工业;地主阶级加紧对农民的盘剥,使阶级矛盾更加激化;自然灾害的频发,冲击了脆弱的小农经济。(8分,任答四点即可)
(2)说明:辛亥革命一方面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碎了一个旧世界;另一方面,它创立了共和政体、实行总统制、制定了《临时约法》、颁布了一系列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法令,开创了一个新世界。(8分)
(3)问题:由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都有自身阶级的局限性,因而都不能救中国。,((4分)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大笔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转嫁给劳动人民,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可归纳出民族矛盾的加剧和鸦片战争后大量赔款增加农民的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根据材料“外国的工业产品涌进中国,使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可归纳出外来商品的大量涌入,破坏了中国传统手工业;根据材料“水灾、旱灾、蝗灾连年不断,农民反抗斗争不断”可归纳出自然灾害频繁。
(2)分水岭:结合辛亥革命的成就进行分析即可,如结束封建帝制、创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
(3)问题:根据材料“太平天国提不出一个可行又能动员广大农民的纲领,因而不能把战争引向胜利”“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全面实现民族、民权、民生的三大预期目标”和所学知识可知,两次运动的领导阶级在革命运动过程中都具有自身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
19.主题: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2分)示例说明: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8分)总之,中国共产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2分)
【详解】材料中的三张图反映的是中共领导的民主革命,因此可得出主题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示例说明:结合材料中的事件,即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这三个事件的背景、过程、意义等角度进行概括。再总结得出中国共产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安徽省六安市重点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