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教学质量监测历史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22年在湖北发现的生活在距今约80-110万年的郧县人3号头骨,是直立人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起源与发展的重要证据。这一发现( )
A.是我国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化石 B.实证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演化史
C.反映了古人类已能制作打制石器 D.呈现了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
2.历史学家许倬云指出,中国在新石器时代,每一个地方都发展了自己的早期文化,有其地域性的色彩。此后或早或晚,每一个地方的独特文化系统,终要融合成中国庞大文化体系的一部分。许倬云认为( )
A.远古聚落星罗棋布 B.部落联盟冲突不断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南北文化差异明显
3.相传黄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据考古发现,河南荥阳城东青台村中出土了距今约5000年的炭化丝织物。据此可知( )
A.考古发现能佐证所有神话传说 B.中国是最早出现丝织业的国家
C.神话传说能折射一定历史信息 D.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4.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该事件应该发生在下图中的(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5.《礼记·王制》中记载,西周时期祭祀土神和谷神,天子用牛、羊、猪三牲,诸侯用羊、猪二牲;祭祀宗庙,大夫和士有封地的用祭礼,没有封地的用荐礼。材料可用于研究西周的( )
A.文化传播 B.生产规模 C.土地管理 D.等级制度
6.据《春秋》记载,在242年间,列国进行的战争共483次;小国通过“聘而献物”的方法乞求免受大国欺凌,如鲁国朝周王室3次,朝齐、晋、楚达33次。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
A.百家争鸣思想繁荣 B.诸侯图强竞相变法
C.诸侯争霸王室衰微 D.尊王攘夷天下共主
7.题图是战国时期纹饰精美的铜冰鉴,它的主体部分由器物本身(一次整体铸成)、装饰附件(分别铸就)、镂空附饰(失蜡法熔模铸造)三部分组成。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青铜器具用途广泛 B.政府组织能力强大
C.民众生活水平提高 D.青铜铸造技艺高超
8.春秋后期各国人口共计450万,到战国后期已达2000万,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安定祥和 B.生产力的发展 C.医学理论进步 D.政府与民休息
9.有学者认为商鞅变法的某一措施敞开了以“功绩”为标准的社会流动渠道,从而给贵族以沉重打击。这一措施是( )
A.推行县制 B.改革户籍 C.奖励耕织 D.奖励军功
10.李冰父子在前人鳌灵开凿的基础上修建都江堰;蜀汉时诸葛亮设堰官,并“征丁千二百人主护”;宋朝开始制定施行至今的岁修制度。据此可知,我国注重( )
A.水利建设和管理 B.建筑技艺的传承 C.制度制定和完善 D.人与自然的和谐
11.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对立面转化。以下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围魏救赵 B.朝秦暮楚 C.大智若愚 D.卧薪尝胆
12.题表是小张同学为深入了解某一历史人物而收集的资料。据此可知,他研究的是周游列国(从曲阜出发)某著作书影泰山问政(想象图)( )
周游列国(从曲阜出发) 某著作书影 泰山问政(想象图)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13.战国时期连年战争,人民希望结束战乱。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秦王嬴政即位后,广招人才,积极策划统一大计。材料讲述了秦灭六国的( )
A.背景 B.经过 C.结果 D.影响
14.据题图可知,秦朝( )
A.赋税沉重 B.刑法严酷 C.不惜民力 D.吏治腐败
15.王珪在咏史诗中有云:“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据此推知,该诗咏叹“汉祖”( )
A.武艺高强 B.统一天下 C.最早率部起义 D.发动楚汉战争
16.汉文帝听取了贾谊的建议,在原来的封地上增加封君数目,如汉文帝六年以谋反罪废了淮南王刘长,十六年立他的三个儿子为诸侯王。据此可知,汉文帝( )
A.彻底解决了封国土地问题 B.重视“以德化民”
C.一定程度打击了分封势力 D.颁布“推恩令”
17.题图是汉代常见的、用于装饰房屋檐头的瓦当,这体现了寿瓦当大富瓦当千秋万岁瓦当( )
A.瓦当有纪念统一的意义 B.建筑注重防御功能
C.汉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陶瓷行业蓬勃发展
18.题表是两位史学家对汉武帝的评价。据此可知( )
作者 评价
司马迁(汉武帝时期) 孝武纂极,四海承平。……疲耗中土,事彼边兵。日不暇给,人无聊生。
班固(东汉时期) 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A.史书成书越早史料越真实 B.历史评价具有主观性多样性
C.时代越后历史评价越准确 D.历史评价必须依托实物史料
19.霍去病击败漠北敌人后,登狼居胥山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世称“封狼居胥”。霍去病击败的是( )
A.匈奴 B.大月氏 C.氐 D.鲜卑
20.“齐铁官印”封泥(如题图)反映了汉初齐国诸侯王自设铁官,经营冶铁业,以增加财政收入,壮大势力。汉武帝时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
A.禁卖私盐 B.平抑物价 C.统一铸造五铢钱 D.冶铁权收归中央
21.经过10多年的准备和精心策划,184年这场斗争爆发,虽然最终失败,但它摧毁了当时的皇朝统治秩序并使之陷入苟延残喘的局面。“这场斗争”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七国之乱 C.绿林赤眉起义 D.黄巾起义
22.下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为这一局面奠定基础的战役发生在( )
A.A B.B C.C D.D
23.某王朝优待大地主和大贵族,以斗富享乐为荣,拜金风气盛行。诸王据守州郡重镇,导致八王之乱,最终迅速走向灭亡。这一王朝是( )
A.秦朝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24.魏晋以来出现了九品官品,北魏孝文帝将其析分为正、从、上、下共三十级,南朝梁武帝借鉴了孝文帝的官品析分之法。该材料可用于研究( )
A.政治制度的互鉴 B.统治基础的扩大 C.社会改革的阻力 D.鲜卑习俗的转变
25.下图的两则材料,可相互印证的是:孝文帝( )
材料一 魏初风俗至陋……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材料二 四九三年,魏孝文帝由平城迁都洛阳。此后,他下诏禁胡服胡语,并把鲜卑姓改为汉姓,鼓励鲜卑人跟汉人结婚。
A.主张把都城迁到洛阳 B.下令不准使用鲜卑语
C.强令统一语言和文字 D.要求改变鲜卑族教育
26.东晋南朝时,政府在移民的新居住地设立与其原居住地同名的州郡县。如在京口设立南徐州,在江乘设立南琅琊郡与南临沂县。与此现象密切相关的时代背景是( )
A.北方自然环境恶化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政府打压士族势力 D.南北对峙局面结束
27.西晋徐邈之女可以自选丈夫;魏晋南北朝寡妇再嫁也被视为正常。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
A.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B.社会阶层流动加剧
C.民族矛盾趋向缓和 D.个性解放成为主流
28.贾思勰强调:“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体现了他( )
A.多种经营的理念 B.技术创新的意识 C.精耕细作的主张 D.民生为本的精神
29.俞松在《兰亭续考》写道:“论汉魏以后法书,东晋为第一。就晋人论之,右军又为第一。”“右军”是指( )
A.锺繇 B.胡昭 C.顾恺之 D.王羲之
30.题表是某校七年级学生小明为开展探究性学习收集的部分文物介绍,据此推断他探究的主题是( )
时间 文物介绍
距今8000多年 贾湖骨笛,可以发出七声音阶,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笛子
战国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
东汉 彩绘击鼓说唱俑,说唱是汉代百戏中的一种,反映汉代的民间生活和地方风貌
A.中华音韵源远流长 B.雕塑艺术博采众长
C.舞蹈技艺海纳百川 D.传统节日注重仪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4分,第32小题12分,第33小题14分,共40分。
31.食物、烹饪技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距今8000到6000年是全球范围的气候大暖期……因为气候温暖湿润,稻作农业向北传播到了淮河流域,粟作农业在黄河中下游及燕山南北得到普及。
——摘编自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中国新闻周刊》访谈
材料二 武帝时(约公元前130年)张骞出使西方月氏,贸易活动受到很大的推动。张骞的出使开辟了通往中亚的新途径。黄金和丝织品为主要商品从中国输出,而酒、香料、马、羊毛织品从西方各国输入。沿着中亚的贸易路线引进的新的植物包括葡萄、石榴、芝麻、蚕豆、苜蓿等。
——【英】崔瑞德、鲁惟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
材料三 在饮食烹饪方面,各民族把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烹饪方法都带到了中原腹地。从西域地区来的人民,传入了胡饭、胡炮、涮肉等制法;从东南来的人民,传入了叉烤、腊味等制法;从南方沿海地区来的人民,传入了烤鹅、鱼生等制法;从西南滇蜀来的人民,传入了红油鱼香等饮食珍品。这些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容。至北魏时,西北少数民族拓跋氏入主中原后,又将胡食及西北地区的风味饮食大量传入内地,使宫廷饮食也出现了胡汉交融的特点。
——摘编自姚伟钧《三国魏晋南北朝的饮食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稻、粟种植范围变化的主要因素,并分别列举一例种植稻、粟的代表性遗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条“贸易路线”的名称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饮食文化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32.交通建设与发展,是国家有效治理的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在把过去错杂的交通路线加以整修和连接的基础上,修筑了以驰道为主的全国交通干线。同时,为抗击匈奴,修建“直道”;为将长城防区贯通一线,修建“北边道”;为征服西南夷,得巴蜀富庶之地,修治“五尺道”;为遏止岭南,平定南越,修建了穿越五岭屏障的“新道”。
——摘编自秦筑《秦代陆路交通初探》
材料二
汉代悬泉置遗址复原模型图 悬泉置遗址出土文物
悬泉置遗址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汉代设立在河西走廊段的重要驿站遗址,是集传递邮件、传达命令、接待宾客为一体的综合机构。其行政级别应与县相等,因为分设在各县领地的称县置。在管理权限上,受郡太守直接指挥,郡派吏监管。 悬泉置遗址出土的460余件麻纸中,有西汉、东汉和西晋时期的纸文书10件。其中有部分纸张上书“细辛、薰力、付子”(药物名称)等字。
材料三 南朝宋、齐、梁、陈几代皇帝皆是出身寒门的军将,富有一定的进取精神。……六朝古都建康经济、文化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加上南朝帝王出于开拓疆土、北伐和比较注重商业的需要,都重视道路交通的开拓事业,往往任用器重的权臣主管交通事业,在政策上也有一定的倾斜,从而揭开了江南道路建设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摘编自刘希为、王荣生《三至九世纪江南交通发展考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完善交通网络的意义。
(2)从政治和科技文化两个角度分别提取材料二中的一个相关历史信息。并选取其中一个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另举一例汉代相关的具体史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道路建设发展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33.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大一统思想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由于方国的成熟与发展,出现了松散的联邦式的“中国”,周天子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想的“天下”。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材料二
图1秦铜权(砝码),上面以小篆铸刻着“八斤”等字 图2睡虎地秦墓竹简,其内容主要是秦朝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
图3琅琊刻石,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时所刻,上面的文字为小篆。有“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等记载 图4秦半两钱铜母范,是制作半两钱的模具
图5秦长城遗址 图6秦始皇陵陶俑
材料三 墨子曾强调,要统治天下,仅有君主还不够,还必须有“一同天下之义”,即思想上的一元化,唯此才能达致和合。
——寇鸿顺《中国协商民主的实践与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天子治理“理想天下”的政治制度。
(2)任选材料二中的两幅历史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的联系,并分析它们的历史意义。(要求:示例,条理清楚)
【示例】
选择:“秦铜权”和“秦半两钱铜母范”(或“图1”和“图4”)。
联系:铸刻着“八斤”二字的秦铜权是秦朝统一重量的工具,是秦朝统一度量衡的历史见证;秦半两钱铜母范是制作秦朝统一的货币——半两钱的模具,是秦朝统一货币的体现;统一度量衡和统一货币都属于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或经济措施)。
意义:都促进了秦朝经济交流和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一同天下之义”的措施,并简述其影响。
试卷第8页,共9页
1.B
【详解】题干材料说明“距今约80-110万年的郧县人3号头骨,是直立人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起源与发展的重要证据”可知这一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人类演化提供重要信息,实证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演化史,B项正确;元谋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头骨,并未发现石器化石,无法证明古人类已能制作打制石器,排除C项;距今约80-110万年还未进入原始农业,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在新石器时代,每一个地方都发展了自己的早期文化,有其地域性的色彩。此后或早或晚,每一个地方的独特文化系统,终要融合成中国庞大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可知,不同地域有不同文化,但最终融入到中国庞大文化体系中,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远古聚落星罗棋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部落联盟冲突不断,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不是强调南北文化差异明显,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相传黄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据考古发现,河南荥阳城东青台村中出土了距今约5000年的炭化丝织物”并结合所学可知,“出土了距今约5000年的炭化丝织物”“黄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反映共同反映了中国古代已经会纺织,说明了神话传说能折射一定历史信息,C项正确;“考古发现能佐证所有神话传说”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题干信息主旨是反映中国古代已经会纺织,但无法推断出“中国是最早出现丝织业的国家”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信息主旨是反映中国古代已经会纺织,没有体现“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材料时间应该是公元前八世纪早期,因此该事件应该发生在图中的①处,A项正确;②处与材料不相符,排除B项;③处与材料不相符,排除C项;④处与材料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西周时期祭祀土神和谷神,天子用牛、羊、猪三牲,诸侯用羊、猪二牲;祭祀宗庙,大夫和士有封地的用祭礼,没有封地的用荐礼。”可知,不同的等级采用不同的祭祀礼节,这反映了西周时期贵族严格的等级制度,D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了宗法制度,未反映文化传播,排除A项;题干材料体现了宗法制度,未反映生产规模,排除B项;题干材料体现了宗法制度,未反映土地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在242年间,列国进行的战争共483次;小国通过‘聘而献物’的方法乞求免受大国欺凌,如鲁国朝周王室3次,朝齐、晋、楚达33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势力崛起,互相争霸,“鲁国朝周王室3次,朝齐、晋、楚达33次”更说明了王室衰微,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百家争鸣的有关情况,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诸侯图强竞相变法,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诸侯争霸王室衰微,没有体现尊王攘夷天下共主,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根据题干“它的主体部分由器物本身(一次整体铸成)、装饰附件(分别铸就)、镂空附饰(失蜡法熔模铸造)三部分组成”可知,题干主要强调我国青铜铸造业工艺水平高超,有各种不同的铸造工艺技术,D项正确;题干重在强调青铜铸造技艺高超,没有体现青铜器具用途广泛,排除A项;题干重在强调青铜铸造技艺高超,没有体现政府组织能力强大,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各国农业发展,推动了人口增长,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安定祥和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医学理论进步属于客观因素,而且并不会促进人口迅速增长,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政府并没有与民休息,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给贵族以沉重打击”,可知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将军功作为选官的重要依据,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的特权,D项正确;推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对此后的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深远,不能给贵族以沉重打击,排除A项;改革户籍是为了强化基层社会统治和增加赋税,排除B项;奖励耕织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不能给贵族以沉重打击,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根据题干“都江堰”“堰官”“岁修制度”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堰官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管理机构中的一个重要职位。岁修制度是定期修治都江堰而设置的制度。以上说明我国注重水利建设和管理,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都江堰的建筑技艺,排除B项;只有修岁制度是对制度的制定,排除C项;修建都江堰、设堰官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表现,但修岁制度与自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对立面转化”可知,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大智若愚”是指很有智慧的人表面上好像很愚蠢,“智”“愚”相互对立,C项正确;“围魏救赵”是指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排除A项;“朝秦暮楚”指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排除B项;“卧薪尝胆”指越王勾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以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的故事,后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其言论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符合材料,A项正确;孟子主张仁政,其著作是《孟子》,排除B项;荀子主张礼法并治,其著作是《荀子》,排除C项;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代表作《韩非子》,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战国时期连年战争,人民希望结束战乱。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秦王嬴政即位后,广招人才,积极策划统一大计”可知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再加上秦王嬴政善于用人,促进了亲的统一,因此材料讲述了秦灭六国的背景,A项正确;根据所学秦国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开始,到公元前221年消灭齐国结束,材料并未涉及过程,排除B项;秦灭六国的结果是,秦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排除C项;秦灭六国的影响是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占全国人口的比例达到15%,服役的领域涉及到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征伐南方、修筑长城等,反映了秦朝徭役和兵役的繁重,不爱惜民力,C项正确;题干主要反映的是秦朝徭役和兵役的繁重,赋税沉重、刑法严酷、吏治腐败在题干中均没有体现,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据题干“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大军进入关中,进入咸阳后,秦朝灭亡,经历了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终于战胜了项羽,统一了天下,B项正确;刘邦并不武艺高强,排除A项;陈胜、吴广最早率部起义,排除C项;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根据“汉文帝听取了贾谊的建议,在原来的封地上增加封君数目,如汉文帝六年以谋反罪废了淮南王刘长,十六年立他的三个儿子为诸侯王”可知,汉文帝在位时已经开始增加封国数量,原来的诸侯国越分越小,一定程度打击了分封势力,C项正确;“彻底解决了封国土地问题”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汉文帝主张无为而治,而且材料并未涉及“以德化民”,排除B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排除D项。故选C项。
17.C
【详解】根据材料“寿瓦当、大富瓦当、千秋万岁瓦当”可知,材料中的“寿”“大富”“千秋万岁”是人们对生活的憧憬,体现了汉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C项正确;材料中的瓦当并没有“统一”字样,无法说明瓦当有纪念统一的意义,排除A项;“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不具备防御功能,排除B项;材料重在强调瓦当的文化含义,并未说明陶瓷行业发展情况,无法说明其蓬勃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8.B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司马迁对汉武帝的评价主要是从其穷兵黩武的角度得出否定的结论,班固对汉武帝的作为作出肯定的结论,所以史学家研究的视角不同,得出的评价结论各异, B项正确;“史书成书越早史料越真实”“时代越后历史评价越准确”说法均过于绝对化,排除AC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历史评价具有主观性多样性,没有体现历史评价必须依托实物史料,排除D项。故选B项。
19.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霍去病击败漠北敌人后,登狼居胥山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世称‘封狼居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武帝派大将霍去病北击匈奴,霍去病屡立奇功,在漠北战役中给匈奴以沉重打击,所以霍去病击败的是匈奴,A项正确;大月氏是公元前2世纪中亚地区的游牧部族,在公元前2世纪以前居住在中国西北部,后迁徙到中亚地区,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氐是我国国古代民族,殷、周至南北朝时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四川一带,东晋时曾建立前秦和后凉,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鲜卑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是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20.D
【详解】根据材料“汉初齐国诸侯王自设铁官,经营冶铁业,以增加财政收入,壮大势力”可知,汉初诸侯掌握冶铁业,实力增强,汉武帝时,将冶铁权收归中央,D项正确;禁卖私盐属于汉武帝时将煮盐业收归中央的措施,排除A项;平抑物价属于汉武帝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的措施,排除B项;汉武帝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排除C项。故选D项。
21.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84年这场斗争爆发,虽然最终失败,但它摧毁了当时的皇朝统治秩序并使之陷入苟延残喘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年,张角组织太平道,发动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东汉政权土崩瓦解,D项正确;陈胜、吴广起义,是指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与题干信息“184年这场斗争爆发,虽然最终失败,但它摧毁了当时的皇朝统治秩序并使之陷入苟延残喘的局面”没有联系,排除A项;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与题干信息“184年这场斗争爆发,虽然最终失败,但它摧毁了当时的皇朝统治秩序并使之陷入苟延残喘的局面”没有联系,排除B项;绿林赤眉起义,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时发生的农民起义,后来与刘演刘秀起义军会合,成为光武中兴的源头,与题干信息“184年这场斗争爆发,虽然最终失败,但它摧毁了当时的皇朝统治秩序并使之陷入苟延残喘的局面”没有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2.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反映的是三国鼎立局面,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A位于黄河流域,排除A项;C位于珠江流域,排除C项;D位于长江上游,排除D项。故选B项。
23.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西晋时期,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西晋的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加速了西晋的灭亡,C项正确;秦朝在八王之乱发生之前已经灭亡,排除A项;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与东汉、东晋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
24.A
【详解】根据材料“魏晋以来出现了九品官品,北魏孝文帝将其析分为正、从、上、下共三十级,南朝梁武帝借鉴了孝文帝的官品析分之法”可知,北魏孝文帝借鉴魏晋以来“九品官品”,将其发展成为正、从、上、下共三十级,这一做法又被南朝梁武帝借鉴,说明了政治制度能够互相借鉴学习,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治制度能够互相借鉴学习,材料不能用于研究统治基础的扩大、社会改革的阻力,排除BC项;材料中北魏孝文帝借鉴魏晋以来“九品官品”,将其发展成为正、从、上、下共三十级,没有涉及鲜卑习俗的转变,排除D项。故选A项。
25.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下诏禁胡服胡语”。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故在材料中能得到直接支持的是北魏孝文帝禁用了本民族的语言。B项正确;材料一与主张把都城迁到洛阳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涉及强令统一文字,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明要求改变鲜卑族教育,排除D项。故选B项。
26.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东晋南朝时,政府在移民的新居住地设立与其原居住地同名的州郡县。如在京口设立南徐州,在江乘设立南琅琊郡与南临沂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此现象密切相关的时代背景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项正确;北方自然环境恶化,与题干信息“东晋南朝时,政府在移民的新居住地设立与其原居住地同名的州郡县。如在京口设立南徐州,在江乘设立南琅琊郡与南临沂县”,体现的北方人口南迁的史实不符,排除A项;政府打压士族势力,题干内容无法体现,题干内容反映的是北方人口南迁,排除C项;南北对峙局面结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7.A
【详解】根据材料“西晋徐邈之女可以自选丈夫;魏晋南北朝寡妇再嫁也被视为正常”可知,魏晋时期妇女相对来说比较自由,说明当时社会风气比较开发,A项正确;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社会阶层固化,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妇女比较自由,与民族矛盾无关,排除C项;魏晋时期儒家思想依然是主流,个性解放并不属于主流,排除D项。故选A项。
28.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可知体现了儒学的农本思想,说明儒家对农业的重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他民生为本的精神,D项正确;经营的理念,就是管理者追求企业绩效的根据,是顾客、竞争者以及职工价值观与正确经营行为的确认,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基本设想与科技优势、发展方向、共同信念和企业追求的经营目标,与题干信息“要在安民,富而教之”不符,排除A项;技术创新,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信息反映的是“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排除B项;精耕细作的主张,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信息反映的是“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排除C项。故选D项。
29.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论汉魏以后法书,东晋为第一。就晋人论之,右军又为第一。”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的王羲之,字逸少,世称王右军。琅邪人,后移居会稽山阴,东晋时期大臣、文学家、书法家,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他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D项正确;锺繇和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他们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都擅长行、草、隶书,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题干“晋人”不符,排除AB项;东晋的顾恺之是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与题干“法书”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0.A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贾湖骨笛”反映了我国史前音乐文明的高度发达,“曾侯乙编钟”反映了战国时期礼乐的发展情况,“彩绘击鼓说唱俑”反映了东汉说唱艺术的状况,由此推断他探究的主题是中华音韵源远流长,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音律方面的历史情况,没有体现雕塑艺术博采众长,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音律方面的历史情况,没有体现舞蹈技艺海纳百川,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传统节日注重仪式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31.(1)因素:气候温暖湿润;
列举: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
(2)名称:丝绸之路;
影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促成汉朝的兴盛。
(3)特点:内容丰富;胡汉交融。
时代特征:民族交融。
【详解】(1)因素:根据材料“距今8000到6000年是全球范围的气候大暖期……因为气候温暖湿润”可知气候温暖湿润;
列举:根据材料“稻作农业向北传播到了淮河流域,粟作农业在黄河中下游”并结合所学原始农耕相关知识可知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
(2)名称:根据材料“张骞的出使开辟了通往中亚的新途径”可知为丝绸之路;
影响:根据材料“黄金和丝织品为主要商品从中国输出,而酒、香料、马、羊毛织品从西方各国输入。沿着中亚的贸易路线引进的新的植物包括葡萄、石榴、芝麻、蚕豆、苜蓿等”并结合所学丝绸之路的作用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促成汉朝的兴盛。
(3)特点:根据材料“这些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容”可知内容丰富;根据材料“使宫廷饮食也出现了胡汉交融的特点”可知胡汉交融。
时代特征:根据材料中的饮食文化特点并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可知为民族交融。
32.(1)意义:巩固了疆域;便利了各地的交通;促进全国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2)
历史信息:政治:汉代在河西走廊设置郡县,加强管理;科技文化:汉代已经出现造纸术。
史实: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3)原因:南朝统治者的进取精神;南朝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统治的需要。
作用:促进了南朝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江南地区的开发。
【详解】(1)意义:根据材料一“为将长城防区贯通一线”可知巩固了疆域;根据材料一“修筑了以驰道为主的全国交通干线”可知便利了各地的交通;结合道路建设的影响可知促进全国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2)历史信息:政治:根据材料二“其行政级别应与县相等,因为分设在各县领地的称县置。在管理权限上,受郡太守直接指挥,郡派吏监管”可知汉代在河西走廊设置郡县,加强管理;科技文化:根据材料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460余件麻纸中,有西汉、东汉和西晋时期的纸文书10件”可知汉代已经出现造纸术。
史实:结合汉代科技中造纸术的改进可知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3)原因:根据材料三“南朝宋、齐、梁、陈几代皇帝皆是出身寒门的军将,富有一定的进取精神”可知南朝统治者的进取精神;根据材料三“……六朝古都建康经济、文化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加上南朝帝王出于开拓疆土、北伐和比较注重商业的需要”可知南朝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统治的需要。
作用:结合南朝道路建设的目的可知促进了南朝社会的稳定;根据材料“从而揭开了江南道路建设发展史上新的一页”可知有利于江南地区的开发。
33.(1)分封制
(2)图2和3,
联系:睡虎地秦墓竹简,其内容主要是秦朝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可以印证秦朝以法治国,加强思想控制。琅琊刻石上的文字为小篆,可以印证秦朝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
意义:都加强了统治,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文化基础。
(3)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影响: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周天子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想的‘天下’”并结合所学西周的政治制度可知为分封制。
(2)根据题目要求,可以选择图2和3,
联系:结合睡虎地秦墓竹简、琅琊石刻的内容可知睡虎地秦墓竹简,其内容主要是秦朝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可以印证秦朝以法治国,加强思想控制。琅琊刻石上的文字为小篆,可以印证秦朝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
意义:结合两者在文化方面的共同作用可知都加强了统治,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文化基础。
(3)措施:根据材料“思想上的一元化,唯此才能达致和合”并结合汉武帝加强大一统的措施可知,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影响:结合汉武帝思想大一统的措施可知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答案第8页,共9页
答案第9页,共9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