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省中考历史模拟适应性训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
1.元谋人遗址中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成堆的灰烬。这表明,与元谋人相比,北京人更擅长( )
A. 发现火种 B. 使用火种 C. 保存火种 D. 扑灭火种
2.如图三幅文物共同反映了( )
A. 冶铸制造,技艺高超 B. 中原文明,享誉华夏
C. 文字故乡,蜚声海外 D. 青铜礼器,独领风骚
3.中国古代政权间常常采用交换人质的方法互相取信,电视剧《芈月传》中,芈月就曾随儿子作为人质羁押于燕国,后来又成为秦国太后“垂帘听政”。如图中,芈月生活过的燕国和秦国分别是( )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①③
4.秦始皇、汉武帝与唐太宗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君主,他们的所作所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关于他们]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
B.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加强思想统治
C. 完善科举制度,扩充国学的规模
D.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5.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唐朝时创制的新灌溉工具是( )
A. 耧车 B. 曲辕犁 C. 翻车 D. 筒车
6.1979年3月,邓小平强调,为了有效地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认真解决各种经济体制问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很快扬起风帆,并率先在( )取得突破和成功。
A. 城市 B. 农村 C. 工业 D. 农业
7.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土地7万顷;明熹宗时,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大宦官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李自成针对以上现象提出的解决方法是( )
A. 严明军纪,不许妄杀 B. 均田免赋,发放钱粮
C. 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D. 攻占北京,北拒满洲
8.寻找历史地图中的关键词是阅读历史地图的重要方法。所谓“关键词”就是能够识别地图的关键信息点。某同学在查阅地图时找出了“大都”“宣政院辖地”“琉球”等关键词。他查阅的地图应该属于哪一时期( )
A. 秦朝时期 B. 西汉初期 C. 元朝时期 D. 北朝初期
9.一战后至新中国建立前民族工业的凋谢、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
A. 帝国主义的侵略
B. 封建势力的压迫
C. 官僚资本势力的压迫
D.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
10.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和探索史,又是苦难史和屈辱史。中国首都先后三次遭到沦陷和劫掠。其中第二次沦陷导致的后果是( )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造成中国军民30万人罹难
11.以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搭配正确的是( )
A. 中共一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B. 长征胜利--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C. 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 古田会议--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证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有法可依,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1954年颁布的( )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13.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政权采取的措施有( )
A. 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 B. 土地改革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抗美援朝 一五计划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4.新中国,人们为孩子命名的时候往往自觉不自觉地留下时代的印记。以下四人年龄最小的是( )
A. 向小康 B. 陈跃进 C. 李援朝 D. 赵文革
1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南京狮子山下的静海寺,是一座饱经沧桑的纪念性建筑,它见证了中国近代史耻辱的开端。寺内悬挂一口高1.842米的大铜钟,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的大铜钟与近代哪场战争的失败有关?(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6.近代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大家,他们的作品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态,其中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的一部作品无情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社会,这部作品是( )
A. 《雷雨》 B. 《暴风骤雨》 C. 《阿Q正传》 D. 《狂人日记》
17.历史学家认为:“17世纪后期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提供了先决条件。”据此判断,为启蒙运动提供先决条件的科学家是( )
A. 爱迪生 B. 达尔文 C. 爱因斯坦 D. 牛顿
18.图像史料在证史研究中有重要作用。如图是某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一组图像资料,据此推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A. 古代希腊文明 B. 古代日本文化 C. 古代罗马法制 D. 古代阿拉伯文明
19.下列关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评价正确的有( )
①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幸福安定生活
②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③在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以改革加强了自身的力量
④华夏族和其他各族频繁接触,促进民族融合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0.第三次科技革命改变了世界面貌,给人类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变化.此次科技革命中( )
A. 内燃机得以问世 B. 铁路交通业诞生 C. 网络技术产生发展 D. 航空运输开始出现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21.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多样的人类文明,“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古印度婆罗门经典《吠陀》中说,造物神梵天用嘴造出了婆罗门,用手造出了刹帝利,用腿造出了吠舍,用脚造出了首陀罗……
材料三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之路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大西洋沿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古代史编》
(1) 据材料一,请写出上面两幅图中A、E两处所代表的古代文明的名称。
(2) 图1的古代文明与图2的古代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同?
(3) 材料二反映了古印度的什么制度?在数学上又有何成就?
(4) 材料三认为古代世界各地文化交流更主要是依靠什么方式进行的?试举一例说明。
(5)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通过对古代文明交流方式的了解,请你说说现代文明交流中我们应持何种态度?
22.材料一
材料二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旨在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摘编自腾讯周刊
(1) 材料一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请指出它的出发点A: ______ ,经过地B: ______ 。两关C: ______ ,D: ______ 。
(2) 最早出使西域,为开辟“丝绸之路”做出贡献的是谁和他第一次出使的目的是什么?
(3) 试评价丝绸之路。
(4) 请你为共建“一带一路”出谋划策,提出自己的建议。
23.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国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
--1953年元旦社论
(1)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当时全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是什么?建国初期,我国政府为实现“最高利益”编制了什么计划?
材料二:(如图)
(2) 这三幅图片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进行的哪一次深刻社会变革?这次变革完成后,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什么制度?
材料三: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3) 材料三中的“光辉的起点”指的是党的哪一次重大会议?这次会议在组织上的主要内容或意义是什么?
24.纵观中国历史,我国自汉唐始便是海洋强国,再到宋元延续,直至明朝转折,清朝衰退,由海洋强国变为海洋弱国。
材料一
材料二
问题一:材料一中为唐与天竺之间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人物是谁?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哪本书?材料二体现了清朝的什么对外政策?当时清朝唯一开放的通商口岸是哪里?
问题二: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二中提出一个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至少结合两个史实进行论证,史论结合,论证充分;结论正确有升华。
25.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人类,又威胁了人类的健康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1624年,英国法律就明确规定:把专利权授予最早的发明者。到1851年,美国总共颁发了13023项专利,促进和保护了私人发明;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他通过自己的实践,沟通了技术和科学之间的鸿沟,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还取决于政治的稳定,从17世纪末起美国就保持稳定,即使是1832年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也是在议会中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的。
--摘编自《大国的崛起》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的条件有哪些?
材料二:19世纪中后期,很多科学研究成果都应用于生产,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在这次革命中,德国和美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这次革命”的特点?
材料三: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英国19世纪60-70年代年颁布了《碱业法》、《河流防污法》等法律。1968年来自10个国家的30位学者专家在罗马成立了“罗马俱乐部”,研究人类环境问题。1970年美国成立了联邦环境保护局,直属总统领导,负责全国的环境保护。1972年美国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环保运动“地球日运动”。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到了80年代,西方国家基本上控制了污染,普遍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环境问题。
--摘自《西方国家环境对策的比较与借鉴》等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提出你的两点建议。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据题干“元谋人遗址中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成堆的灰烬”可知,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北京人会长时间保存火种,成堆的灰烬说明会保存火种。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
故选:C。
本题以历史学家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灰烬为切入点,考查北京人的知识点。由材料“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灰烬等”说明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我国远古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2.【答案】B
【解析】图片文物都是在河南出土的,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故B符合题意;甲骨文与冶铸制造无关,排除A;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鼎、司母戊鼎与文字故乡无关,排除C;甲骨文不是青铜器,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甲骨文、青铜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甲骨文、青铜器,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三幅文物共同反映了中原文明,享誉华夏。
3.【答案】D
【解析】战国位置按口诀记:东南西北到中间,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七雄”形势图中①③是燕国和秦国。
故选D。
本题以电视剧《芈月传》中,芈月就曾随儿子作为人质羁押于燕国,后来又成为秦国太后“垂帘听政”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战国七雄的位置。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战国七雄的相关知识点。
4.【答案】D
【解析】秦始皇首先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开创了中国统一的历史传统;汉武帝时实现了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大一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唐太宗,采用正确的民族措施,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的历史贡献,要求学生对三位帝王的历史贡献准确把握。
掌握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的历史贡献。
5.【答案】D
【解析】唐朝经济繁荣,农具有了很大的改进.唐朝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促进了唐朝农业经济的发展.
故选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隋唐的社会气象.
准确识记唐朝创制的新式农具.
6.【答案】B
【解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是正确的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了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
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只有理解题意,才能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7.【答案】B
【解析】A.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不符合题意,排除A。
B.据材料“……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土地7万顷;……大宦官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可知,反映了明代后期土地兼并问题比较严重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李自成针对土地兼并问题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迎合了广大农民对土地需求的愿望,调动了农民参与起义的积极性。他还规定向贫困民众发放钱粮,因而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故B正确。
C.李自成推翻了明王朝,建立了大顺政权,不符合题意,排除C。
D.1644年,李自成率军北伐,攻取明朝都城北京,大明王朝灭亡。大顺军占据北京后,招降了原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但吴三桂不久后反叛大顺,李自成御驾亲征山海关,在决定天下形势的山海关大战中,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勾结并引导清军主力入关,袭击大顺军,大顺军因腹背受敌而战败。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明代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李自成起义的相关史实。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明代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识记李自成起义的相关史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8.【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大都”“宣政院辖地”“琉球”结合所学可知,元朝都城是大都,“宣政院辖地”指的是西藏地区,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因此它查阅的地图应该是元朝,C项正确;ABD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的管理边疆地区的措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的管理边疆地区的措施。
9.【答案】D
【解析】一战后至新中国建立前民族工业的凋谢、萎缩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民族工业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日趋萎缩.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在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总的来说比较落后的, ABC都不全面.
故选D.
本题考查了三座大山的压迫.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压迫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三座大山.
10.【答案】C
【解析】题目说明近代中国首都先后三次遭到沦陷和劫掠,分别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和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及1937年日本占领南京;第二次沦陷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当时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故选:C。
本题以中国首都先后三次遭到沦陷和劫掠为切入点,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全面分析并灵活运用八国联军侵略战争侵占北京。
11.【答案】C
【解析】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题干选项中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遵义会议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共一大、长征胜利、古田会议、遵义会议的相关史实。
12.【答案】C
【解析】A.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排除。
B.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排除。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正确。
D.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考查学生对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相关基础知识的记忆。
13.【答案】A
【解析】1950年-1952年底,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文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1950年至1953年的抗美援朝,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为新中国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西藏和平解放,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巩固了人民政权。因而建国初期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大运动的共同作用是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故选:A。
本题以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为切入点,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政权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政权做出了一系列努力的相关史实。
14.【答案】B
【解析】A是二十世纪末,B是1958年,C是1950年,D是1966--1976年,故位列第三的最有可能是陈跃进,故B正确;ACD与题意不符。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A
【解析】根据“它见证了中国近代史耻辱的开端。寺内悬挂一口高1.842米的大铜钟,”可知,材料与《南京条约》的签订有关。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与英国在南京签订了第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所以静海寺的大铜钟与鸦片战争的失败有关,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在1856-1860年,甲午中日战争是在1894-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在1900-1901年,这三次侵略战争都与静海寺的1.842米的大铜钟以及铜钟高度的寓意不符,排除BC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的签订等相关知识,注意《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内容以及影响。
本题掌握《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内容以及影响,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鲁迅的《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是第一篇白话文小说。D符合题意;《雷雨》是曹禺的作品,排除A;周立波《暴风骤雨》是解放区的文艺作品,与题意无关,排除B;鲁迅的短篇小说《阿Q正传》重在揭露国民的劣根性,与题意无关,排除C。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鲁迅的《狂人日记》的内容以及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鲁迅的《狂人日记》的内容以及影响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7.【答案】D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时间“17世纪后期”,只有B项的时间符合.17世纪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爱迪生和达尔文是l9世纪的科学家,应排除.爱因斯坦是20世纪的科学家.因此ABC均不符合题意.牛顿是17世纪的科学家,牛顿的经典力学打破了神主宰世界的迷信,以纯粹的规律来支配世界,这激发了人们对于人类理性的追求,这种对于理性的追求与痴迷正是启蒙运动得以发起的思想上的重要原因.牛顿的那个时代被人们称为“理性主义”时代,为启蒙运动准备了先决条件.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牛顿.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为人类迈进“蒸汽时代”开辟了道路,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启蒙运动和近代科学家的相关史实.
18.【答案】B
【解析】观察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倭王印体现了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日本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b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c盛甲武士体现了日本的武士集团。日本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一套展现武士阶层道德与行为规范的武士道。武士道强调忠义节烈,宣扬忠诚、无畏。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据题干的图像资料推断,学习小组探究的主题是古代日本文化,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日本文化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日本的幕府统治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古代日本文化的相关史实。
19.【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出现一些疆域较大的诸候国,但加速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故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故①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幸福安定生活,表述错误,排除①;②③④表述正确,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0.【答案】C
【解析】A.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为机器提供动力的机器.
B.铁路交通业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
C.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代计算机技术与先进通信技术的结晶,是电子信息时代的产物.计算机网络技术以电子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与不断升级为前提,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最为突出的核心技术,也是信息社会到来的主要标志之一.
D.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成的飞机试飞成功,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属于空中交通工具.航空运输业开始出现.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应重点掌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发明.
本题把第三次科技革命与第一、二次工业革命联系起来,综合性强,要注意区分它们的异同.
21.【答案】【小题1】A.古埃及文明;E.古希腊文明。
【小题2】图1中的古代文明产生于大河流域,图2中的古代文明产生于沿海地区。
【小题3】种姓制度;发明0---9阿拉伯数字。
【小题4】和平交往。如丝绸之路商人的商贸往来;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的重大贡献;马可 波罗来华及其作品对西方人了解东方的重大影响等等。
【小题5】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侵略、极端的恐怖主义都遭到人类的普遍唾弃。我们应该坚持以和平交往方式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取长补短,不断发展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以历史地图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四大文明古国、古希腊文明、文明交流的方式等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四大文明古国、古希腊文明、文明交流的方式等知识。
22.【答案】【小题1】长安
【小题2】河西走廊
【小题3】玉门关
【小题4】阳关
【解析】(1)依据材料图示结合所学可知,汉朝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经过玉门关、阳关,一直向西经过安息,到达大秦。故A是长安;B:河西走廊;C:玉门关;D:阳关。
(2)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与西域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依据所学可知,张骞第一次出使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3)依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开放性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共建“一带一路”提出自己的建议,言之成理即可。如:开发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旅游项目,加强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发挥旅游合作等。
故答案为:
(1)A:长安;B:河西走廊;C:玉门关;D:阳关。
(2)张骞;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3)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开发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旅游项目,加强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发挥旅游合作等(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中国梦与“一带一路”等知识点,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中国梦与“一带一路”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23.【答案】【小题1】实现工业化;第一个五年计划。
【小题2】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
【小题3】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历程。理解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十一届三中全会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4.【答案】问题一:根据所学可知,贞观年间,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历时17年,带回大量佛学经典,并以沿途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材料二体现了清朝的是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当时清朝唯一开放的通商口岸是广州。
问题二: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唐朝与清朝对外政策不同,影响不同。论证:唐朝对外开放,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文化,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促进了唐与天竺的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与大食、波斯也有经济文化交流。这促进了唐朝的繁盛。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保留广州一处通商口岸。这使中国错失向西方学习的机会,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结论:唐朝对外开放带来了繁荣,清朝闭关锁国导致了落后。我国应坚持改革开放。
故答案为:
问题一:玄奘;《大唐西域记》;闭关锁国;广州。
问题二:观点:唐朝与清朝对外政策不同,影响不同。
论证:唐朝对外开放,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文化,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促进了唐与天竺的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与大食、波斯也有经济文化交流。这促进了唐朝的繁盛。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保留广州一处通商口岸。这使中国错失向西方学习的机会,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结论:唐朝对外开放带来了繁荣,清朝闭关锁国导致了落后。我国应坚持改革开放。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与清朝的对外政策及影响。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掌握唐朝与清朝的对外政策及影响。
25.【答案】【小题1】政府鼓励发明;保护专利技术;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政治的稳定。(答出两点即可)
【小题2】特点: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出现;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出现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工业国。(答出两条即可)
【小题3】制定颁布解决环境问题的法律;成立环保机构;发起群众性环保运动;世界和各国政府的努力。(答出两条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建议的相关史实。比较掌握三次科技革命。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工业革命的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建的相关史实。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