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中国古代史选择题专项练习1(含答案解析)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专项练习1
一、单选题(每个4分,共100分)
1、“孔雀飞去,回忆悠长,玉龙雪山,闪耀着银光,秀色丽江,人在路上。”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河姆渡人
2、山东济南发现的焦家遗址中共有215座墓葬,其中大型墓随葬品数量最多的可达70件,常见有钺、玉镯、白陶背壶、白陶杯和彩陶等;中型墓葬中有陶鼎、罐、杯及小件的玉石和蚌类装饰品;小型墓葬多无随葬品或仅见少量陶器、骨器和蚌器等。据此可知,焦家遗址(  )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国家形态已形成
C.处于新石器时代 D.氏族制度已瓦解
3、周朝四季均有祭祀,其中最隆重的是春祭。春祭时,“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天子亲载来耜……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引耕帝籍。”由此可见,春祭意在(  )
A.推崇神灵崇拜 B.将王权与神权结合
C.推动农业生产 D.严格贵族内部秩序
4、2009年,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的屯田及官署遗址群,遗址群中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
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路畅通 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
C.西域与中原的交往始于西汉 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5、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在《管子·正世》中写道:“故古之所谓明君者,……其设赏有薄有厚,其立禁有轻有重,迹行不必同,非故相反也,皆随时而变,因俗而动。”据此分析,管仲在国家治理上(  )
A.反对国家统治政策的泥古不化 B.主张以严刑酷法来统治百姓
C.认为官员应该维护中央的权威 D.主张依靠明君之法治理国家
6、春秋时期的军队规模不大,很少进行大规模的动员,战争时间也比较短。战国时期的战争动辄十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参与,需要举国动员,战争往往持续数年。出现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军事技术的革新 B.诸侯国加强了集权
C.法家地位的巩固 D.铁犁牛耕得到普及
7、先秦统治者不仅建立了国家政务机关,还建立了宫廷事务官属。宫廷事务官属多由国君的亲信贵族担任,位列君侧,权倾内外,如商朝的冢宰、西周的内宰、东周的太宰、郎中令等,对政务决策具有很大影响。这种体制(  )
A.体现出家国一体化的特点 B.扩大了王朝的统治区域
C.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D.受到儒家治国思想影响
8、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度是(  )
A.世卿世禄制 B.征召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9、东汉豪强地主在庄园内纳宾客附徒,兴办教育,经营各种经济事业,豢养军队,甚至通过舆论控制地方政权。田庄(  )
A.是王国问题的延续 B.有助于为国家培养人才
C.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 D.不利于对地方有效管理
10、商至秦汉,现有文献记录到的大瘟疫如下:商代仅记录到河南2次;周代记录到陕西5次,山东、河北各1次;秦汉记录到浙江、河南、湖北各3次,安徽2次,山东、江苏、江西、山西、湖南、贵州、广东、内蒙各1次。对大瘟疫的记录情况表明,商至秦汉(  )
A.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 B.大瘟疫从中原向南方扩散
C.大瘟疫发生频率逐渐加快 D.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11、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
A.皇帝制与郡县制 B.郡县制与刺史制
C.皇帝制与封国制 D.丞相制与刺史制
12、有人把春秋战国各种思想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  )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13、锁院制度是宋代贡举考试过程中实行的一项重要措施。宋人赵异曰“凡言锁院者,机密之谓也。故试士、撰麻皆如此。”同时宋神宗也规定“应发解、省试,于锁院一月前不许官员乞假出外,差官毕仍旧”。这反映出,当时(  )
A.实现了考试的公平公正 B.杜绝了考官的徇私舞弊
C.科举制的日益严密化 D.理学作为考试主要标准
14、据研究,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
A.地方势力膨胀 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15、下表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分布,从中可推出的符合事实的结论是(  )
时期 郡县数 西汉 三国 两晋 隋朝 唐前期
苏南浙江 会稽郡北部31县 4郡50县 5郡70县 7郡43县 13州74县
江西 豫章郡18县 4郡51县 6郡58县 7郡19县 7州34县
福建 会稽郡南部1县 1郡9县 2郡14县 1郡5县 5州28县
A.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管理不断加强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C.行政区划设置与经济重心南移同步 D.地方权力不断加强削弱了中央集权
16、“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这反映了(  )
A.北魏民族大交融的发展 B.畜牧业居于生产主导地位
C.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 D.贾思勰是南朝的农学家
17、针对“道”,韩愈指出:“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他这是主张(  )
A.格物致知,加强自身修养 B.排斥佛道,遵循伦理纲常
C.社会有序,万民乐业安居 D.大兴文教,规范社会生活
18、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写道:“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19、某制度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此制度实施后,常出现“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现象,因此,有诗感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一制度(  )
A.有利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B.堵塞了门阀士族的入仕之途
C.是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变革 D.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20、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由此可知当时的人才选拔制度(  )
A.选拔标准不断变化 B.利于加强专制和中央集权
C.为世家大族所操控 D.旨在选拔德才并举的人才
21、如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请你根据笔记内容,概括他的学习主题(  )
A.江南经济的开发 B.繁荣开放的社会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民族关系的发展
22、唐玄宗即位后,为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对唐边境的不断袭扰,改变了边防重镇原来以几百人为单位的小军事部署,开始部署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为缓解中央财政压力,又给予集团军节度使自行募兵权并允许其自行组织屯田以解决军粮的不足。这说明唐朝节度使(  )
A.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B.是中央决策的重大失误
C.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 D.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23、唐朝前期,在三省六部制度的政治保障下,君主励精图治,国家实现空前繁荣。唐玄宗统治后期,疏于朝政,任用奸佞,宠幸宦官,终于酿成安史之乱。高度成熟的政治设计没有能够防止唐朝由盛转衰,这说明(  )
A.政体影响国家政治生态状况 B.三省六部制度的缺陷明显
C.治乱交替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规律 D.国运兴衰取决于吏治情况
24、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据此可知(  )
A.中国古代医学重道德轻技术 B.理学精神影响古代医生的实践
C.仁德之心是医生的重要品质 D.平等的思想是从医的重要资格
25、盛唐的边塞诗有丰富的意象,较为常见的有大漠、霜雪、天山、玉门关、阴山、黄河、金鼓、旌旗、烽火、长云、羌笛、琵琶、雁飞鹰扬、马鸣风萧等。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豪迈昂扬的社会风尚 B.藩镇割据的负面影响
C.中外文化交流较频繁 D.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云南省元谋县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因此A项正确;山顶洞人、北京人遗址均位于北京,排除BC项;河姆渡人遗址位于浙江,排除D项。故选A项。
2.C【详解】根据材料“钺、玉镯、白陶背壶、白陶杯和彩陶”“陶鼎、罐、杯及小件的玉石和蚌类装饰品”“少量陶器、骨器和蚌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焦家遗址位于山东省,为大汶口文化遗存,是新石器时代文化,C项正确,排除A项;此时国家形态还没有形成,排除B项;此时氏族制度还没有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
3.C【详解】材料“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天子亲载来耜”体现的是周朝统治者对农耕经济的重视,因此春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农业生产,C项正确;材料与神灵崇拜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神权与王权结合的说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贵族内部秩序的规定,排除D项。故选C项。
4.D【详解】根据材料“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的屯田及官署遗址群”及所学知识可得,这指的是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D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政府采取具体的措施保护丝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生产技术的传播,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西域与中原交往的起止时间,排除C项。故选D项。
5.A【详解】根据引文解读管仲的治国思想。管仲认为,贤明之君治理国家,须赏罚分明,一切措施应从实际出发,并且做到“随时而变,因俗而动”,意即政策应该变通,A项正确;材料主张刑法应有轻有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权威,C项错误;材料主张法律应该适应现实,排除D项。
6.B【详解】战国时期,各国大都推行县制、什伍制,加强了集权,将人力、物力、财力控制在国家手中,这是进行举国动员、维系长期战争的制度条件,故B项正确;军事技术的革新加剧了战争的残酷性,与举国动员参战关系不大,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铁犁牛耕的普及是在汉代以后,排除D项。
7.A【详解】本题考查先秦政治。据材料信息可知,先秦统治者在建立国家政务机关的同时,还建立了负责宫廷事务的官属,而宫廷事务主要是王族事务,这体现出家国一体化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宫廷事务,故排除B项;C项中的“君主专制”是在秦朝建立,故排除C项;D项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意不符,可排除。
8.C【详解】根据“德行高妙,志节清白”“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可知该选官制度重视品德,符合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故选C;世卿世禄制选官依据是血缘关系,征召制是两汉时期一种不通过推荐试用而直接授予官职的选官方式,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9.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汉田庄有自家的宾客附徒,且具有一定的经济、军事能力,对地方具有较大的政治影响力,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故D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并设置刺史,有效的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A项;题干并未强调田庄培养的人才服务于国家,排除B项;田庄的存在不利于东汉加强中央集权,更不利于君主专制制度的维系,排除C项。故选D。
10.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商朝到秦朝,对大瘟疫的记录范围越来越广,说明,中国的版图逐渐扩大,统一的民族国家逐渐形成,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对大瘟疫发生地的记录,没有体现瘟疫的扩散方向和发生频率,故B、C项错误。
11.A【详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制与郡县制是秦汉时期都实行的制度,体现了“汉承秦制”,故选A;西汉实行刺史制,排除B、D;秦朝废除封国制,排除C。
12.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符合材料“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的说法;法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符合材料“中央集权的法制派”的说法;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符合材料“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的说法;儒家主张的是仁和礼,符合材料“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的说法,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13.C【详解】根据“凡言锁院者,机密之谓也。故试士、撰麻皆如此。”“应发解、省试,于锁院一月前不许官员乞假出外,差官毕仍旧”可得出其强调科举考试的保密性,反映出其管理日益严密,C正确;实现的说法错误,排除A;B项太绝对,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理学,排除D。
14.A【详解】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载地方官吏的薪俸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情况和唐代中期后,地方节度使掌握财政权有关,即地方势力膨胀,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故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官员薪俸的降低,故C项和材料无关;高出部分是合法收入,不能说明地方官吏贪腐,故D错误。
15.A【详解】材料中表格主要反映了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郡县设置越来越多,说明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管理不断加强,故答案为A项。B项表述不合题意,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始于秦朝,汉至唐前期地方行政区划主要体现的是郡县制;经济重心南移主要是指从西晋到南宋,与材料中的“汉至唐前期”不符,排除C项;随着郡县设置越来越多,则地方权力不断削弱,D项说法错误,排除。
16.A【详解】材料“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说明《齐民要术》是对各民族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充分反映了民族大交融的发展,A项正确;BC两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贾思勰是北朝人,排除。故选A。
17.B【详解】材料重点是探讨维系儒家伦理道德,联系所学可知韩愈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排斥佛道,复兴儒学。故答案为B项。倡导格物致知的是理学,排除A项;C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18.D【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大,文化昌盛;对外交通比较发达、便利。很多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使节来中国学习,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是唐朝中外交往活跃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9.A【详解】从材料“大业”“贞观”“明经”“进士”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稳定,为贞观之治创造了条件,故A项正确;科举制只是打破了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门阀士族可以通过考试走上仕途,故B项错误;科举制是选官制度,故CD两项错误。
20.D【详解】根据材料“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可知当时的选官制度是旨在选拔德才并举的人才,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D。
21.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南朝”“番禺(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的中心”可知反映的是当时南方给经济地位的上升,A项正确;“开放”“民族关系”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D两项;材料并未对南北方经济进行比较,得不出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项。
22.D【详解】材料表明唐朝节度使是在边境兵力不足和中央财政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才获得了较大的军权和财权,因此它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故选D项;节度使权力的扩大是为了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对唐朝边境的袭扰,属于民族战争,排除A项;当时节度使权力的扩大有效地弥补了兵力不足和减轻了中央财政的压力,维护了边境安定,排除B项;节度使权力的扩大只是为安史之乱的发生提供了可能,但不是安史之乱发生的根本原因,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23.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君主专制政体之下,皇权缺乏制约,整个国家的治乱兴衰寄托于皇帝一人身上,因此“高度成熟的政治设计没有能够防止唐朝由盛转衰”体现的是君主专制政体对国家政治生态的影响,A正确;三省六部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制的成熟,B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24.C【详解】唐代孙思邈提倡的不问病患身份,不计个人得失救死扶伤的“大医”精神,反映了仁德之心是医生的重要品质,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国古代医学“重道德轻技术”,A项错误;理学形成于宋代,在唐朝时期还没有产生,不会影响之前医生的实践,B项错误;材料与“从医资格”无关,D项错误。
25.A【详解】“大漠、霜雪、天山、玉门关、阴山、黄河、金鼓、旌旗、烽火、长云、羌笛、琵琶、雁飞鹰扬、马鸣风萧”等词,展现了盛唐时期豪迈的风气,故A正确;从材料中不能看出与藩镇割据有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都是国内的情景,与外部文化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出文化政策的风格,排除D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中国古代史选择题专项练习1(含答案解析)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