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市2023-2024学年中招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每题1分,共20分。)
1. 下图是我国的考古发现中,不同地区遗址出土的龙形玉器或龙形图案、雕饰。由此可看出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是( )
玉龙 安徽凌家滩遗址 玉器c型龙 辽宁红山文化遗址 彩绘龙纹陶盘 山西陶寺都城遗址 龙首形玉饰 江苏青城墩遗址
A. 多元一体 B. 繁荣开放 C. 绵延不绝 D. 农耕为主
2. 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
A. 先秦文献的可靠性 B. 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
C. 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D. 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
3. 图为小篆“郡”字及其释义,这说明秦朝在地方所推行的郡县制的实质是( )
郡 释义
古代行政区域,为君主管理地方,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A. 秦朝统一文字 B. 国家实现统一
C 秦朝暴政统治 D. 中央高度集权
4. 汉武帝曾派著名农学家赵过到边疆地区传播农耕技术,他在西北边疆地区推广了代田法,还把“三犁共一牛”的耕作技术带到西北边疆。这做法( )
A. 清除了汉代民族之间的隔阂 B. 有助于推动西北边疆农业发展
C. 实现了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 D. 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5. 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写道:“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以上材料说明( )
A. 汉族在民族交融中占居主导 B. 民族交融方式多样
C. 斗争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D. 胡汉之别观念淡化
6. 有学者认为:“大批中下层地主阶级士子以及自耕农出身的读书人,由科举考试入仕途,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该学者意在强调科举制( )
A. 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B. 造成了人们思想僵化
C. 杜绝了藩镇割据的现象 D. 强化了世家大族垄断
7. 下图是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这些陶俑( )
A. 表明当时戏剧种类多种多样 B. 反映出元朝人普遍热爱艺术
C. 可作为研究杂剧的直接史料 D. 对于研究历史没有任何价值
8. 明清时期,商人、工匠、市井游民、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戏曲主人公,如《雷峰塔》中精通商道、向往世俗婚姻的白娘子。这一现象源于当时( )
A. 商品经济发展 B. 女性地位提高
C. 作者个人喜好 D. 君主专制衰落
9. 下表是《广州茶叶输出量及占全国茶叶出口比重表》(单位:万担)。表中变化是因为中国( )
年份 1843 1844 1852 1863 1882
出口量 13.3 51.9 27 13 13.4
比重 几乎100% 98.4% 38.3% 23% 6.6%
A. 民族工业逐渐崛起 B. 通商口岸不断增加
C. 茶叶出口日渐萎缩 D. 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10. 下表是不同版本历史教材对洋务运动的评价,表中的内容反映出( )
它继续镇压中国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是用外国资本主义的技术巩固封建统治。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版
它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岳麓书社2004年版
A. 历史事实的主观性 B. 历史解释的时代性
C. 历史评价的随意性 D. 历史观点的统一性
11. 对下图的变化原因解读准确的是( )
A. 五四运动的有力支持 B. 国共两党合作的推动
C.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D. 三大战役取得关键胜利
12.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出版了《民族英雄评传系列》《中国历史上之民族英雄》等书籍。这些书籍的出版意在( )
A. 宣扬民主科学,动摇封建礼教根基 B. 反对专制独裁,抨击北洋军阀统治
C. 弘扬爱国精神,鼓励投身抗日洪流 D. 揭露日军企图,推动国共再度合作
13. 《新华日报》中有这样一段评论:“我们从不拒绝团结的手,我们从不关闭谈判之门;可是捏着刀的手是握不好的,堵住一块独裁的大石头的门是进不去的。”这段评论针对的是( )
A. 西安事变 B. 皖南事变 C. 重庆谈判 D. 渡江战役
14. 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实现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9倍。这主要得益于( )
A 创新技术广泛应用 B.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5. 2023年4月15日,非洲苏丹首都喀土穆多地发生武装冲突,安全风险急剧上升。中国派正在亚丁湾护航的导弹驱逐舰南宁舰等,于4月27日将首批668名中国同胞安全撤离到沙特阿拉伯的吉达港。材料从根本上说明( )
A. 中国军队是人民生命安全的坚强后盾 B. 改革开放后中外人员的流动不断增强
C. 人民海军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D. 人民解放军已经建立起联合作战体系
16. 历史学家兰克认为,从印度到欧洲海上航线的重新发现,对贸易和商业的影响,是亚历山大远征最重要的结果。该观点旨在强调亚历山大远征( )
A. 掠夺了大量财富 B. 扩大了罗马疆域 C. 加强了东西方联系 D. 确立了世界观念
17. 18世纪末,西班牙政府加强了边境管制措施,以防止法国的著作涌入。西班牙首相提出了“防疫带”的概念,他说:“法国的大火会像瘟疫一样不断蔓延,并伺机借助媒介穿越边境。”在遥远的俄罗斯,叶卡捷琳娜大帝为避免“感染”而赶走了所有已在法国定居的俄国国民。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欧洲政府以隔离政策控制疫情 B. 欧洲君主国防范法国大革命影响
C.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扩展 D. 法兰西第一帝国受到外交的孤立
18. 这一文献“通过向全世界公开宣布无产阶级的观点、目的和意图”,同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释”。该文献的发表( )
A. 确立了议会权力至上原则 B. 构建了权力制衡机制
C. 标志着欧洲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 使国际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指导
19. 在这四年的时间里,英国从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变成了最大的债务国;法国的劳动力、国家财政和自然资源不堪重负,导致战后经济的千疮百孔;俄国“为了捍卫帝国而参战,帝国却因此灭亡”。这些表明,一战( )
A. 削弱了欧洲力量 B. 促进了殖民地的民族觉醒
C. 加剧了列强的矛盾 D. 导致了殖民体系的崩溃
20. 人们发现,地理位置对于商业成功的重要性不断下降,世界各地间通讯越来越方便,费用也越来越低,使得世界所有地区的公司都更容易获得资源以及合适的市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 B. 多极化趋势的凸
C. 发展中国家的成长 D. 消费性群体的扩大
二、非选择题(5题,共30分)
21. 观察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正是因为有了汉字,许多历史文明成就才得以传承下来。它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汉字具有超越国界性,在历史上,越南、朝鲜都曾经用汉字记录他们的语言。日本人至今还使用汉字和假名的混合文字,足见中华文化的传承力。
——摘编自李孝纯《谈谈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与时代价值》
(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所示分别是什么文字?上述两种文字所代表的地区文明有哪些共同之处?(写出一点即可)
(2)据材料二,概括汉字的影响。
(3)综上所述:请你谈谈文字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
——摘编自《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在100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等伟大精神,形成了彰显党的性质宗旨和政治品格的精神谱系。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1年07月19日01版)》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大事变”中“变”的具体表现。
(2)伟大精神与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临的关键任务密切相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并从材料二中任选一种精神,说说该精神是如何形成的?
(3)综合上述探究,请你谈谈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地位。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与传统实物货币相比,数字货币优化了货币支付功能、提高了支付效率、节约了交易成本、不依赖第三方支付中介,可实现远距离点对点交易。2020年,数字人民币已先后在深圳和苏州面向公众进行测试,冬季奥运会试点应用已在北京地铁大兴机场线率先启动。从比较优势来看,中国在移动支付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与经验。同时,中国具有14亿人口,对应着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消费潜力,这也成为数字人民币推广的市场利基。
——摘编自成聿东、刘欢欢、肖旭《数字货币与国际货币体系变革及人民币国际化新机遇》
(1)材料一中的人民币图案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的成就?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货币的发展发生的新变化,并指出促进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
(3)综上所述,请你探究时代与货币的联系。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欧洲列强正满载着航海大发现的丰厚收益,步入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时,俄国远远落在了后面,年轻的他发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号召,全面推行改革。……俄罗斯“开始告别东方,走向西方;告别中古,走向近代;告别愚昧与落后,迈进现代化的门槛”。
——摘编自《大国崛起》
材料二 资本的普遍缺乏、消费者的低需求、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这些都使俄国工业的“起飞”实际上比欧洲任何地方都难以实现。他意识到,只有通过改革,才能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他所进行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摘编自《世界通史》
材料三 当战时共产主义陷入危机之时,他勇敢地承认了政策的失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实践中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实际国情出发探索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内危机迅速化解,国民经济得到了重建。
——摘编自《大国崛起》
(1)写出材料一和材料三内容所对应的历史人物。
(2)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图示法表示三位人物在俄国(苏俄)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请再选取该国历史上的一位人物,写出他在该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5. 请阅读下面材料,从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世界现代史相关史实,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材料 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殖民体系的瓦解和一大批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国际的政治版图和政治格局;其次,随着世界政治舞台上民族独立国家数量的增多,左右世界政治事务的力量对比也发生了变化;第三、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改变了东西方与世界各国联系的形式和重心,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丧失,宗主国与其原殖民地的关系也由直接的政治、军事控制与被控制逐步变为相对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与联系,世界一体化进程也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邓州市2023-2024学年中招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每题1分,共20分。)
1. 下图是我国的考古发现中,不同地区遗址出土的龙形玉器或龙形图案、雕饰。由此可看出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是( )
玉龙 安徽凌家滩遗址 玉器c型龙 辽宁红山文化遗址 彩绘龙纹陶盘 山西陶寺都城遗址 龙首形玉饰 江苏青城墩遗址
A. 多元一体 B. 繁荣开放 C. 绵延不绝 D. 农耕为主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中在不同地区文化遗址出土龙形玉器或龙形图案、雕饰,说明这些地区虽然地域上有所差异,但文化上具有相似性,充分说明了多元一体的特点,A项正确;龙形玉器或龙形图案、雕饰无法体现开放的特征,排除B项;材料中展示的是横向对比,并没有进行纵向对比以说明中华文明起源早和绵延不断,排除C项;龙形玉器或龙形图案、雕饰体现的是手工制造,与农业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 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
A. 先秦文献的可靠性 B. 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
C. 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D. 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先秦文献”“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可知研究夏初历史采用了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即两种史料的互补,D项正确;AB项只是对应文献史料,C项只是对应实物史料,因此表述比较片面,排除ABC项。故选D项。
3. 图为小篆“郡”字及其释义,这说明秦朝在地方所推行的郡县制的实质是( )
郡 释义
古代行政区域,为君主管理地方,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A. 秦朝统一文字 B. 国家实现统一
C. 秦朝暴政统治 D. 中央高度集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郡”的含义是“古代行政区域,为君主管理地方”,可见郡县制的意义就是为君主服务,体现了中央高度集权,D项正确;秦朝统一文字属于文化措施,与郡县制无关,排除A项;秦灭六国之后,国家实现了统一,与郡县制无关,排除B项;秦朝暴政统治的表现有徭役繁重、刑法残酷等,但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4. 汉武帝曾派著名农学家赵过到边疆地区传播农耕技术,他在西北边疆地区推广了代田法,还把“三犁共一牛”的耕作技术带到西北边疆。这做法( )
A. 清除了汉代民族之间的隔阂 B. 有助于推动西北边疆农业发展
C. 实现了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 D. 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汉武帝曾派著名农学家赵过到边疆地区传播农耕技术,他在西北边疆地区推广了代田法,还把“三犁共一牛”的耕作技术带到西北边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西北边疆地区推广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有助于推动西北边疆农业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族隔阂”问题,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没有体现“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
5. 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写道:“北方地区民族交融,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以上材料说明( )
A. 汉族在民族交融中占居主导 B. 民族交融方式多样
C. 斗争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D. 胡汉之别观念淡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可以得出,友好交往、统治者的主动政策、民族斗争说明民族交融方式多样,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汉族的主导地位,排除A项;材料只是列出“友好交往、统治者的主动政策、民族斗争”等方式,没有体现斗争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胡汉之别观念淡化,排除D项。故选B项。
6. 有学者认为:“大批中下层地主阶级士子以及自耕农出身的读书人,由科举考试入仕途,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该学者意在强调科举制( )
A. 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B. 造成了人们思想僵化
C. 杜绝了藩镇割据的现象 D. 强化了世家大族垄断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大批中下层地主阶级士子以及自耕农出身的读书人,由科举考试入仕途,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A项正确;科举考试考八股文造成了人们思想僵化,排除B项;北宋分化事权、重文轻武解决了唐末的藩镇割据,排除C项;科举制弱化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排除D项。故选A项。
7. 下图是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这些陶俑( )
A. 表明当时戏剧种类多种多样 B. 反映出元朝人普遍热爱艺术
C. 可作为研究杂剧的直接史料 D. 对于研究历史没有任何价值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陶俑是当时戏剧动作真实反映,是第一手资料,可作为研究杂剧的直接史料,C项正确;材料能体现戏剧动作,但不能体现当时戏剧种类多种多样、不能反映出元朝人普遍热爱艺术,排除AB项;D项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8. 明清时期,商人、工匠、市井游民、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戏曲主人公,如《雷峰塔》中精通商道、向往世俗婚姻的白娘子。这一现象源于当时( )
A 商品经济发展 B. 女性地位提高
C. 作者个人喜好 D. 君主专制衰落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成为明清小说和戏曲的主人公,是因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带来了社会娱乐活动日益丰富,A项正确;女性地位提高没有反映“商人、工匠、市井游民”等内容,排除B项;作者个人喜好不是“商人、工匠、市井游民、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戏曲主人公”的最主要原因,排除C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不是衰落,排除D项。故选A项。
9. 下表是《广州茶叶输出量及占全国茶叶出口比重表》(单位:万担)。表中变化是因为中国( )
年份 1843 1844 1852 1863 1882
出口量 13.3 51.9 27 13 13.4
比重 几乎100% 98.4% 38.3% 23% 6.6%
A. 民族工业逐渐崛起 B. 通商口岸不断增加
C. 茶叶出口日渐萎缩 D. 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答案】B
【解析】
【详解】鸦片战争前,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广州是茶叶出口唯一的通商口岸。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实行五口通商,导致广州茶叶输出量及占全国茶叶出口比重下降,B项正确;我国民族工业是19世纪60、70年代艰难发展,排除A项;茶叶输出量与茶叶出口比重不是一回事,排除C项;自然经济遭到破坏,有利于出口,排除D项。故选B项。
10. 下表是不同版本历史教材对洋务运动的评价,表中的内容反映出( )
它继续镇压中国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是用外国资本主义的技术巩固封建统治。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版
它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岳麓书社2004年版
A. 历史事实主观性 B. 历史解释的时代性
C. 历史评价的随意性 D. 历史观点的统一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56年的历史教材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这与当时美苏冷战的国际背景及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有关,而2004年的历史教材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从近代化的角度,而且更加客观,这与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有关,因此,这反映出了历史解释的时代性,B项正确;历史事实本身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但历史解释会带有主观性,排除A项;历史评价的结论跟多种因素有关,但并不能因为结论不同就认定其具有随意性,排除C项;历史观点是因人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的,因此并不具有统一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1. 对下图的变化原因解读准确的是( )
A. 五四运动的有力支持 B. 国共两党合作的推动
C.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D. 三大战役取得关键胜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数据可知,与1924年相比,192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中农民所占比例大幅度增长。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序幕,C项正确;五四运动发生1919年,不符合题干的事件时间,排除A项;国共两党合作主要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不影响共产党的独立性,排除B项;三大战役中共产党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2.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出版了《民族英雄评传系列》《中国历史上之民族英雄》等书籍。这些书籍的出版意在( )
A. 宣扬民主科学,动摇封建礼教根基 B. 反对专制独裁,抨击北洋军阀统治
C. 弘扬爱国精神,鼓励投身抗日洪流 D. 揭露日军企图,推动国共再度合作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民族英雄”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历史可知,这些书籍应出版于抗日战争时期。其出版意在弘扬爱国精神,鼓舞社会各阶层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C项正确;1915年到1923年的新文化运动宣扬宣扬民主科学,动摇封建礼教根基,排除A项;随着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北洋政府正式结束,排除B项;材料与揭露日军企图和推动国共合作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 《新华日报》中有这样一段评论:“我们从不拒绝团结的手,我们从不关闭谈判之门;可是捏着刀的手是握不好的,堵住一块独裁的大石头的门是进不去的。”这段评论针对的是( )
A. 西安事变 B. 皖南事变 C. 重庆谈判 D. 渡江战役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我们从不拒绝团结的手,我们从不关闭谈判之门;可是捏着刀的手是握不好的,堵住一块独裁的大石头的门是进不去的。”和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他的目的是,一方面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为了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率代表团飞抵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所以《新华日报》报道的是重庆谈判,C项正确;西安事变是1936年,为挽救民族危机,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了蒋介石,这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皖南事变是指国民党反动派1941年在皖南有预谋地围袭新四军的事件,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4月,当时国共两党的北平谈判已经破裂,我党决定发动渡江战役,解放全中国,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4. 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实现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9倍。这主要得益于( )
A. 创新技术广泛应用 B.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实现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9倍”,可知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 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的经济利益、职工的经济收入与企业经营成果相联系,企业经营好,职工收入就多,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这就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1987 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比1978 年翻了一番,D项正确;创新技术广泛应用,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体现的是“1991年首钢的发展,收入的增加”,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题干内容“1991年首钢的发展,收入的增加”不符,排除B项;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与农业人口不断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相关,与题干内容“1991年首钢的发展,收入的增加”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5. 2023年4月15日,非洲苏丹首都喀土穆多地发生武装冲突,安全风险急剧上升。中国派正在亚丁湾护航的导弹驱逐舰南宁舰等,于4月27日将首批668名中国同胞安全撤离到沙特阿拉伯的吉达港。材料从根本上说明( )
A. 中国军队是人民生命安全的坚强后盾 B. 改革开放后中外人员的流动不断增强
C. 人民海军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D. 人民解放军已经建立起联合作战体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派正在亚丁湾护航的导弹驱逐舰南宁舰等,于4月27日将首批668名中国同胞安全撤离到沙特阿拉伯的吉达港”可得出,中国军队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是人民生命安全的坚强后盾,A项正确;题干并没有体现中外人员的流动增强,排除B项;题干体现了中国军队接送中国同胞安全撤离武装冲突地区,并没有体现人民海军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和人民解放军已经建立起联合作战体系,排除CD项。故选A项。
16. 历史学家兰克认为,从印度到欧洲海上航线的重新发现,对贸易和商业的影响,是亚历山大远征最重要的结果。该观点旨在强调亚历山大远征( )
A. 掠夺了大量的财富 B. 扩大了罗马疆域 C. 加强了东西方联系 D. 确立了世界观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从印度到欧洲海上航线的重新发现”可知,材料观点认为亚历山大远征最重要的结果是发现了海上联系印度和欧洲的航线,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和商业往来,加强了东西方的联系,C项正确;亚历山大远征的确从东方掠夺了大量财富,但与材料“从印度到欧洲海上航线的重新发现,对贸易和商业的影响”不符,排除A项;亚历山大远征建立的是亚历山大帝国,与罗马帝国无关,排除B项;世界的观念开始确立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亚历山大远征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7. 18世纪末,西班牙政府加强了边境管制措施,以防止法国的著作涌入。西班牙首相提出了“防疫带”的概念,他说:“法国的大火会像瘟疫一样不断蔓延,并伺机借助媒介穿越边境。”在遥远的俄罗斯,叶卡捷琳娜大帝为避免“感染”而赶走了所有已在法国定居的俄国国民。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欧洲政府以隔离政策控制疫情 B. 欧洲君主国防范法国大革命影响
C.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扩展 D. 法兰西第一帝国受到外交的孤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末,欧洲许多大国主动与法国隔绝,防范法国著作涌入,避免“感染”,这一时期因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欧洲的封建君主担忧革命的浪潮会冲击本国,所以选择与法国隔离,B项正确;欧洲其它国家并不是防范真正的疫情,排除A项;此时资产阶级尚未确立在欧洲的统治,俄国还不是资本主义国家,排除C项;拿破仑帝国此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18. 这一文献“通过向全世界公开宣布无产阶级的观点、目的和意图”,同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释”。该文献的发表( )
A. 确立了议会权力至上原则 B. 构建了权力制衡机制
C. 标志着欧洲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 使国际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指导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题干材料“‘通过向全世界公开宣布无产阶级的观点、目的和意图’,同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释’”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文献是《共产党宣言》,该文献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国际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D项正确;《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权力至上的原则,1787年宪法构建了权力制衡机制,AB项均与题干“同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释’”不符,排除AB项;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欧洲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C项。故选D项。
19. 在这四年的时间里,英国从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变成了最大的债务国;法国的劳动力、国家财政和自然资源不堪重负,导致战后经济的千疮百孔;俄国“为了捍卫帝国而参战,帝国却因此灭亡”。这些表明,一战( )
A. 削弱了欧洲的力量 B. 促进了殖民地的民族觉醒
C. 加剧了列强的矛盾 D. 导致了殖民体系的崩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英国从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变成了最大的债务国;法国的劳动力、国家财政和自然资源不堪重负,导致战后经济的千疮百孔;俄国‘为了捍卫帝国而参战,帝国却因此灭亡’。”可知,一战大大削弱了英国、法国、俄国的势力,即削弱了欧洲的力量,A项正确;题干信息与殖民地无关,排除B项;题干信息没有反映列强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殖民体系的崩溃在二战后,排除D项。故选A项。
20. 人们发现,地理位置对于商业成功的重要性不断下降,世界各地间通讯越来越方便,费用也越来越低,使得世界所有地区的公司都更容易获得资源以及合适的市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 B. 多极化趋势的凸
C. 发展中国家的成长 D. 消费性群体的扩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题干材料“地理位置对于商业成功的重要性下降,世界各地间通讯越来越方便,费用也越来越低,使得世界所有地区的公司都更容易获得资源以及合适的市场”可知,通讯方式的变化使得地理位置对商业成功的重要性不断下降。结合所学可知,通讯方式的变化主要得益于互联网的迅速普及,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世界各地间通讯越来越方便,费用也越来越低,使得世界所有地区的公司都更容易获得资源以及合适的市场,没有涉及世界多极化趋势问题,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地理位置对于商业成功的重要性下降,没有涉及发展中国家的成长问题,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地理位置对于商业成功的重要性下降,互联网对商业越来越重要,而不是因为消费性群体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5题,共30分)
21. 观察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正是因为有了汉字,许多历史文明成就才得以传承下来。它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汉字具有超越国界性,在历史上,越南、朝鲜都曾经用汉字记录他们的语言。日本人至今还使用汉字和假名的混合文字,足见中华文化的传承力。
——摘编自李孝纯《谈谈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与时代价值》
(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所示分别是什么文字?上述两种文字所代表的地区文明有哪些共同之处?(写出一点即可)
(2)据材料二,概括汉字的影响。
(3)综上所述:请你谈谈文字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答案】(1)图一所示是中国的甲骨文,图二所示是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属于大河流域的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典型代表;都是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之一;都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维系国家统一的文化因素;传承中华文明的工具;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传播或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等
(3)记载历史;传承文明;传播文化。
【解析】
【小问1详解】
文字:观察图一和图二,图一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图二是刻在泥板上的楔形文字;共同之称: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和楔形文字都属于大河流域的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典型代表;都是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之一;都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小问2详解】
影响:由题干材料“它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历史上,越南、朝鲜都曾经用汉字记录他们的语言。日本人至今还使用汉字和假名的混合文字,足见中华文化的传承力。”可知,汉字是维系国家统一的文化因素;传承中华文明的工具;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传播或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等。
【小问3详解】
作用:综上所述可知,文字起到记载历史;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作用。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
——摘编自《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在100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等伟大精神,形成了彰显党的性质宗旨和政治品格的精神谱系。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1年07月19日01版)》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大事变”中“变”的具体表现。
(2)伟大精神与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临的关键任务密切相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并从材料二中任选一种精神,说说该精神是如何形成的?
(3)综合上述探究,请你谈谈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地位。
【答案】(1)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政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有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有了新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新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2)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过程:英勇的红军将士在物质极端匮乏,环境极其恶劣的困境中,粉碎了上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以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勇于战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更为我们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3)伟大的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一“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可知,材料一中的“大事变”是指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组织力量、指导思想、领导阶级、奋斗目标等角度进行分析“大事变”中“变”的具体表现。如,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政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有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有了新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新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小问2详解】
任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伟大梦想。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财富,集中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精神,分以事件命名、以地域命名、以精神主体命名三种类型。无论是以事件命名,还是以地域命名,都是以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作为主体支撑的。如谈及建党精神,就会想到陈独秀、李大钊等;谈及遵义会议精神,就会想到毛泽东;谈及长征和抗战精神,自然离不开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形象及其事迹。而以精神主体命名的革命精神,也无法脱离发生在具体区域历史事件的支撑。比如谈及东北抗联精神,就会想起杨靖宇、赵一曼、周保中,想起白山黑水;谈及红岩精神,就会想起渣滓洞、白公馆,想起重庆,想起江姐、许云峰。所以,各个不同类型的精神只是命名方式的不同,他们所体现的都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英雄品质。例如,选择长征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长征的两年时间里,各路红军共进行重要的战役战斗600余次,击溃了国民党数十万中央军和地方军的围追堵截。长征中的作战,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进行的殊死搏斗。各路红军以一往无前、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顽强战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激战腊子口,取胜直罗镇……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击退上百万的追兵阻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英勇的红军将士在物质极端匮乏,环境极其恶劣的困境中,粉碎了上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以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勇于战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更为我们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思想之魂、文化之基、价值追求、党性特征。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系列红色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具象化体现,伟大建党精神与之后的一系列红色精神,共同缔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使中国共产党始终永葆生机与活力。从根本上讲,正是基于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才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不竭的发展动力与深厚的群众基础。同时也正是因为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系列红色精神,才清晰地展现出伟大建党精神的源头作用。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与传统实物货币相比,数字货币优化了货币支付功能、提高了支付效率、节约了交易成本、不依赖第三方支付中介,可实现远距离点对点交易。2020年,数字人民币已先后在深圳和苏州面向公众进行测试,冬季奥运会试点应用已在北京地铁大兴机场线率先启动。从比较优势来看,中国在移动支付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与经验。同时,中国具有14亿人口,对应着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消费潜力,这也成为数字人民币推广的市场利基。
——摘编自成聿东、刘欢欢、肖旭《数字货币与国际货币体系变革及人民币国际化新机遇》
(1)材料一中的人民币图案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的成就?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货币发展发生的新变化,并指出促进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
(3)综上所述,请你探究时代与货币的联系。
【答案】(1)“一五”计划。
(2)新变化:数字人民币开始出现。
原因:科技的发展;移动支付积累的经验;庞大的人口消费潜力和市场规模。
(3)货币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的发展趋势;时代进步推动货币改革。
【解析】
【小问1详解】
成就:据题干第二套、第三套人民币图案“汽车、飞机、武汉长江大桥”并结合所学可知,1953—1957年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期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小问2详解】
新变化:根据材料二“ 与传统实物货币相比,数字货币优化了货币支付功能”可知货币的发展的新变化是:数字人民币开始出现。
原因:根据材料二“对应着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消费潜力,这也恰成为数字人民币推广的市场利基”可得出庞大的人口消费潜力和市场规模促生了数字货币的出现;“中国在移动支付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与经验”可知数字货币出现的得益于移动支付积累的经验;数字货币的使用依赖于现代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为数字货币的使用提供了平台。
【小问3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货币本质上是一种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间的约定。它反映的是个体与社会的经济协作关系,受生产力发展的影响,货币的契约本质决定货币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一般等价物,贵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等。所以说货币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的发展趋势,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时代进步,时代的进步推动货币改革。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欧洲列强正满载着航海大发现的丰厚收益,步入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时,俄国远远落在了后面,年轻的他发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号召,全面推行改革。……俄罗斯“开始告别东方,走向西方;告别中古,走向近代;告别愚昧与落后,迈进现代化的门槛”。
——摘编自《大国崛起》
材料二 资本的普遍缺乏、消费者的低需求、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这些都使俄国工业的“起飞”实际上比欧洲任何地方都难以实现。他意识到,只有通过改革,才能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他所进行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摘编自《世界通史》
材料三 当战时共产主义陷入危机之时,他勇敢地承认了政策的失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实践中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实际国情出发探索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内危机迅速化解,国民经济得到了重建。
——摘编自《大国崛起》
(1)写出材料一和材料三内容所对应的历史人物。
(2)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图示法表示三位人物在俄国(苏俄)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请再选取该国历史上的一位人物,写出他在该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1)彼得一世和列宁
(2)示意图示例:
(3)示例:斯大林。他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
【解析】
【小问1详解】
历史人物:根据材料一“俄国远远落在了后面,年轻的他发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号召,全面推行改革”结合所学可知,彼得一世即位前,俄国盛行农奴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彼得一世即位后,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他发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号召,全面推行改革,故材料一对应的历史人物是彼得一世。
根据材料三“当战时共产主义陷入危机之时,他勇敢地承认了政策的失败”“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内危机迅速化解,国民经济得到了重建”结合所学可知,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列宁经过调查发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再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从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故材料三内容对应的历史人物是列宁。
【小问2详解】
示意图示例:根据材料可知,上述材料都是关于俄国的发展历史,根据材料一“俄罗斯“开始告别东方,走向西方;告别中古,走向近代;告别愚昧与落后,迈进现代化的门槛”可得出,彼得一世的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根据材料二“资本的普遍缺乏、消费者的低需求、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他所进行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的“他”是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根据材料三“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内危机迅速化解,国民经济得到了重建”可得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使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使国民经济得到重建。
【小问3详解】
人物及作用:根据所学可知,斯大林在1925年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
25. 请阅读下面材料,从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世界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材料 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殖民体系的瓦解和一大批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国际的政治版图和政治格局;其次,随着世界政治舞台上民族独立国家数量的增多,左右世界政治事务的力量对比也发生了变化;第三、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改变了东西方与世界各国联系的形式和重心,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丧失,宗主国与其原殖民地的关系也由直接的政治、军事控制与被控制逐步变为相对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与联系,世界一体化进程也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答案】例文:亚非拉崛起推动多极化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地区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大批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民族独立;独立后的各民族为谋求经济发展和防止新的殖民主义,开拓新的发展道路,比如召开万隆会议、成立不结盟运动组织等,这些表明广大亚非拉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深刻影响了国际的政治版图和政治格局,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材料主要提及“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席卷全球,殖民帝国纷纷瓦解,越来越多的亚洲、非洲和拉美洲国家取得独立;独立后的各民族为谋求经济发展和防止新的殖民主义,开拓新的发展道路,比如召开万隆会议、成立不结盟运动组织等,这些表明广大亚非拉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深刻影响了国际的政治版图和政治格局,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等。题目可以是“亚非拉国家崛起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