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训练题(含解析) --2024-2025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选择题
1. [2023福建漳州高二期末]从公元前105年开始,两汉政府先后在西域地区推行屯戍政策,以军屯为主,最多的年份屯军人数多达几千人。屯戍士卒修建了许多用于农田灌溉的水渠,还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同时设置管理屯戍事务的行政机构。这一举措( )
A. 根本目的是发展当地经济 B. 推动了边疆开发与民族交融
C. 为丝绸之路开通铺平道路 D. 开始于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后
2. [2023江苏南通高二期中]欧阳修在撰写《新五代史》时,把契丹作为“四夷”之一,并附录于全书的末尾,辽太子洗马刘辉知道后上书辽道宗,建议将赵宋王朝也当成“藩属”详附于辽朝的“国史”之后,并以“中国”自居。这表明( )
A. 宋辽间矛盾进一步激化 B. 华夏正统观念得到发展
C. 辽国沿袭中原史学传统 D. 文学传统影响历史书写
3. [2023江苏南京高二开学]清朝在统一蒙古各部后,在政治和军事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实行扎萨克—盟旗制度。小部落合为一旗,大部落分为数旗,数旗合为一盟。各盟旗间互不统属,均受中央统辖、节制。清朝此举( )
A. 继承了传统的羁縻制度 B. 保留了蒙古原有的民族政权组织形式
C. 加重了蒙古族民众的负担 D. 将蒙古纳入清政府政治体制之内
4. [2023河北邢台高二期末]汉唐时期对外交往的范围是比较大的,而且影响比较广泛;宋元时期主要是航海外交模式;明清时期传统的对外关系达到鼎盛,但严格限制了中外民间交往。据此可知,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
A. 由积极开放到逐渐封闭保守 B. 清王朝不再与别国进行民间往来
C. 汉唐是最开放、最繁荣的时期 D. 总体呈现为开明与落后并存局面
5. [2023江苏连云港高二期中]清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边疆地区治理,如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派遣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这些治理措施所体现的特点是( )
A. 军事占领 B. 武装斗争 C. 民族歧视 D. 因地制宜
6. [2023江苏南通高二期中]唐政府在乐舞方面的著作很多,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促成当时音乐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 唐朝军事实力的强大 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D. 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
7. [2023江苏淮安高二期中]下表所示是某学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整理的材料,据此可知他们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东南地区 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地区 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蒙古和新疆地区 平定准噶尔部、大小和卓的叛乱
西藏地区 1727年派驻藏大臣
A. 清朝前期的民族关系 B.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C.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8.汉文帝时,匈奴多次袭击汉朝边境,大臣晁错上书建议徙民实边。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大规模移民屯戍。汉武帝这一举措(  )
A.有利于推动西北开发和农业区扩展
B.解除了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威胁
C.保障了中原与西南地区的交通联系
D.大大加重了汉中央政府的财政开支
9.“武帝时,身毒国献连环羁”,“(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大秦国贡花蹄牛”;“(汉和帝永元)十三年(101年),安息王满屈复献师(狮)子及条支大鸟(鸵鸟)”;“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这些记载表明汉朝(  )
A.朝贡外交已经存在 B.采用羁縻外交手段
C.海陆丝绸之路繁荣 D.马市榷场贸易频繁
10.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迁去开垦土地,汉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徙民实边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这反映了秦汉时期(  )
A.边疆管理制度成熟 B.民族政策开明开放
C.边疆开发方式多样 D.民族交融日益加深
11.元朝所设行省中,岭北、辽阳、甘肃等都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元朝还在唐宋设置羁縻府州的民族地区,设置了路、府、州、县等行政区域,并在这些地区驻军、屯田、征收赋税。这表明元朝的边疆治理(  )
A.促进了民族交流 B.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C.扩大了管辖范围 D.沿袭唐宋民族政策的传统
12.明初百年间,中国对外关系经历了从“四夷来朝”到“四夷来商”的演变,明中期,统治者对“四夷”的认知,仍然沿袭“小、穷、弱”的观念。这一现象(  )
A.标志着传统朝贡体系土崩瓦解 B.导致了闭关自守政策的实施
C.反映传统认知落后于发展潮流 D.有利于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
二、综合题
13. [2023江苏淮安高三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进行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内容 出处
“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先祖名)生都庵山,徙潢河之滨。” 《辽史·太祖本纪》
“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 《辽史》卷七十二
“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府、州、县。” 《金史·百官志》
(1) 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作用。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选择题
1. [2023福建漳州高二期末]从公元前105年开始,两汉政府先后在西域地区推行屯戍政策,以军屯为主,最多的年份屯军人数多达几千人。屯戍士卒修建了许多用于农田灌溉的水渠,还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同时设置管理屯戍事务的行政机构。这一举措( )
A. 根本目的是发展当地经济 B. 推动了边疆开发与民族交融
C. 为丝绸之路开通铺平道路 D. 开始于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后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政府推行屯戍政策,不仅为军队提供了粮草,保障了军队的战斗力,而且发展了生产,繁荣了经济,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故B项正确;两汉政府推行屯戍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前后两次通西域的时间分别是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辖,排除D项。
2. [2023江苏南通高二期中]欧阳修在撰写《新五代史》时,把契丹作为“四夷”之一,并附录于全书的末尾,辽太子洗马刘辉知道后上书辽道宗,建议将赵宋王朝也当成“藩属”详附于辽朝的“国史”之后,并以“中国”自居。这表明( )
A. 宋辽间矛盾进一步激化 B. 华夏正统观念得到发展
C. 辽国沿袭中原史学传统 D. 文学传统影响历史书写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与辽都认为自己是华夏正统,这体现出华夏正统意识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宋辽之间矛盾的激化,排除A项;“辽国沿袭中原史学传统”的表述以偏概全,且未表明事物背后的本质,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文学传统,排除D项。
3. [2023江苏南京高二开学]清朝在统一蒙古各部后,在政治和军事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实行扎萨克—盟旗制度。小部落合为一旗,大部落分为数旗,数旗合为一盟。各盟旗间互不统属,均受中央统辖、节制。清朝此举( )
A. 继承了传统的羁縻制度 B. 保留了蒙古原有的民族政权组织形式
C. 加重了蒙古族民众的负担 D. 将蒙古纳入清政府政治体制之内
[解析]根据“小部落合为一旗,大部落分为数旗,数旗合为一盟。各盟旗间互不统属,均受中央统辖、节制”可得出清政府的这项措施将蒙古各部落纳入中央集权体制之下,加强了中央对蒙古各旗的控制,故D项正确;这是对传统羁縻制度的改进,并不是继承,排除A项;蒙古原有的政权组织形式已经发生变化,排除B项;材料与蒙古人民负担加重无关,排除C项。
4. [2023河北邢台高二期末]汉唐时期对外交往的范围是比较大的,而且影响比较广泛;宋元时期主要是航海外交模式;明清时期传统的对外关系达到鼎盛,但严格限制了中外民间交往。据此可知,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
A. 由积极开放到逐渐封闭保守 B. 清王朝不再与别国进行民间往来
C. 汉唐是最开放、最繁荣的时期 D. 总体呈现为开明与落后并存局面
[解析]根据材料“汉唐时期对外交往的范围是比较大的”“航海外交模式”“明清时期……严格限制了中外民间交往”可知,从汉唐到明清,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由积极开放到逐渐封闭保守,故A项正确。
5. [2023江苏连云港高二期中]清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边疆地区治理,如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派遣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这些治理措施所体现的特点是( )
A. 军事占领 B. 武装斗争 C. 民族歧视 D. 因地制宜
[解析]根据材料“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派遣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可知,这些治理措施所体现的特点是因地制宜,故D项正确。
6. [2023江苏南通高二期中]唐政府在乐舞方面的著作很多,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促成当时音乐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 唐朝军事实力的强大 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D. 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推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乐舞吸收了外来音乐风格,故C项正确。
7. [2023江苏淮安高二期中]下表所示是某学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整理的材料,据此可知他们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东南地区 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地区 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蒙古和新疆地区 平定准噶尔部、大小和卓的叛乱
西藏地区 1727年派驻藏大臣
A. 清朝前期的民族关系 B.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C.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解析]材料涉及的是清朝处理边疆问题和解决民族关系问题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D项正确;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体现的是对国家主权的维护,与民族关系无关,排除A项;君主专制的强化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
8.汉文帝时,匈奴多次袭击汉朝边境,大臣晁错上书建议徙民实边。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大规模移民屯戍。汉武帝这一举措(  )
A.有利于推动西北开发和农业区扩展
B.解除了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威胁
C.保障了中原与西南地区的交通联系
D.大大加重了汉中央政府的财政开支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为解决匈奴问题,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大规模移民屯戍,将军政、经济措施综合使用,有利于推动西北开发和农业区扩展,故选A项。
9.“武帝时,身毒国献连环羁”,“(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大秦国贡花蹄牛”;“(汉和帝永元)十三年(101年),安息王满屈复献师(狮)子及条支大鸟(鸵鸟)”;“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这些记载表明汉朝(  )
A.朝贡外交已经存在 B.采用羁縻外交手段
C.海陆丝绸之路繁荣 D.马市榷场贸易频繁
【解析】根据材料“身毒国献连环羁”“大秦国贡花蹄牛”“安息王满屈复献师(狮)子及条支大鸟(鸵鸟)”“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可知,汉朝中外交流中,外邦向汉朝政府进贡本地盛产的珍贵物种,说明当时朝贡外交已经存在,故选A项。
10.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迁去开垦土地,汉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徙民实边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这反映了秦汉时期(  )
A.边疆管理制度成熟 B.民族政策开明开放
C.边疆开发方式多样 D.民族交融日益加深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政府积极鼓励移民实边,加速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也促进了中原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民族交融,故选D项。
11.元朝所设行省中,岭北、辽阳、甘肃等都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元朝还在唐宋设置羁縻府州的民族地区,设置了路、府、州、县等行政区域,并在这些地区驻军、屯田、征收赋税。这表明元朝的边疆治理(  )
A.促进了民族交流 B.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C.扩大了管辖范围 D.沿袭唐宋民族政策的传统
【解析】元朝在边疆民族地区设置路、府、州、县等行政区域,并且在这些地区驻军、屯田、征收赋税,表明元朝边疆治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故选B项。
12.明初百年间,中国对外关系经历了从“四夷来朝”到“四夷来商”的演变,明中期,统治者对“四夷”的认知,仍然沿袭“小、穷、弱”的观念。这一现象(  )
A.标志着传统朝贡体系土崩瓦解 B.导致了闭关自守政策的实施
C.反映传统认知落后于发展潮流 D.有利于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
【解析】根据材料“四夷来朝”“四夷来商”“小、穷、弱”可知,明朝对其他国家的认知还停留在天朝上国的华夷观念中,这种传统的认知没有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发展,是落后的,故C项正确。
二、综合题
13. [2023江苏淮安高三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进行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内容 出处
“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先祖名)生都庵山,徙潢河之滨。” 《辽史·太祖本纪》
“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 《辽史》卷七十二
“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府、州、县。” 《金史·百官志》
(1) 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作用。
(1) 措施:设立专门机构加强行政管辖;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传播汉族文化,加强文化渗透;采用与内地相似的行政区划;任用当地首领,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加强首都行政中枢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政治智慧:对前代的继承创新;政策的灵活多变(因时因地因俗而变);尊重各民族历史传统;坚持“大一统”的原则,加强中央集权;构建边疆防御体系,形成治理模式。
(2) 表现: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
作用:为其政权的合法地位提供历史依据,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训练题(含解析) --2024-2025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