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份第3周
历史
一、单选题
1.下图所示文物在2018年11月回归祖国后,由国家文物局划拨给国家博物馆收藏。近代时,该文物最可能( )
西周青铜“虎签”(原为圆明园藏品,一度流失海外百余年)
A.流失于边疆危机之时
B.因五口通商便利而被出售
C.见证英法侵华的暴行
D.体现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2.汉文帝二年(前178年)发生日食,文帝下诏:“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以灾,以诫不治。”西汉中期后,历法家在浑天说指导下进行观测计算,计算出日月之食的周期,第一次提出月食是被地体所遮蔽,这就使天人感应说面临困境,代之以天道自然论。据此可知( )
A.汉文帝深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影响 B.古代科学发展冲击儒家思想
C.天人感应说因浑天说兴起而破产 D.儒学思想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3.居丧是死者亲属等相关人员在服丧过程中的哀悼表现,儒家制度经典根据血缘远近规定了相应的居丧等级标准。东汉时严格遵守居丧制度,魏晋时居丧违礼现象却时有出现。该变化反映出( )
A.人民大众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B.时代变迁制约价值观念选择
C.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D.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思想
4.下表北宋三个年份的部分财政收入(万贯)据表可知,北宋( )
年代 种类 合计 占岁入总额比重
商税 盐、酒、 茶税 矿业税 市舶、市易税,坊场钱等
997年 400 706 135 - 1 241 35%
1021年 1 204 1 583 175 - 2 962 52%
1077年 805 2 226 397 1483 4 911 70%
(据汪圣铎《两宋财政史》)
A.政府较为重视市场管理 B.重农抑商政策逐渐瓦解
C.土地集中导致农业衰退 D.民营工商业居主导地位
5.尽管乾隆皇帝在各省大力推行严禁烧锅(制酒的作坊)政策,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地方督抚很难贯彻这一政策。“因利之所在,人所必趋”“五省之民,执此业者不可胜计”“虽经严禁,终莫能断绝也”。这反映出,清代中前期( )
A.传统政策亟需变革 B.农业生产衰退产生粮食问题
C.工商皆本观念盛行 D.中央权威受到地方势力挑战
6.1855年,湖南巡抚骆秉章“严饬各州县,将钱粮素弊,大加厘剔”,率先“减赋”,民间不仅“全完”了当年田赋和“上年蒂欠”,对1851—1853年的积欠也“率皆踊跃输将”。这一做法很快在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推广。“减赋”的主要用意是( )
A.收揽人心增加收入 B.革除积弊引领改革
C.减轻负担发展经济 D.增加积累推进洋务
7.1898年,湖南维新志士樊锥在《湘报》发表《开诚篇》系列文章,主张中国应“一革从前,搜索无剩,唯泰西者是效”,“行平等平权之义”。同年,湖南封建守旧分子以“首倡邪说,背叛圣教,败灭伦常,惑世诬民”的罪名将其驱逐出境。这反映出当时( )
A.全盘西化成为主流意识 B.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维新变法以湖南为开端 D.中西文化冲突的激烈性
8.有学者认为,清末预备立宪促使革命者抓紧革命准备,试图抢在宪法与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前将其推翻,以免爱新觉罗家族成为宪法所规定的“万世一系”的合法统治者。材料表明( )
A.革命派希望建立民主共和制 B.预备立宪助推了革命的发生
C.清政府的改革具有欺骗性质 D.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世袭制
9.如表为1920年代中国部分省份农会会员统计(不含江苏二三十万)。据此可知( )
省份 1926年6月 1927年6月
会员人数 占全国百分比 会员人数 占全国百分比
广东 647766 66.0 700000 7.6
湖南 38150 3.9 4517140 49.4
湖北 4120 0.4 2502600 27.3
江西 1153 0.1 382617 4.2
河南 270000 27.5 245500 2.7
陕西 1000 0.1 705160 7.7
全国 981442 100 9153093 100
A.农民阶级成为国民革命主力 B.两湖地区土地革命成效显著
C.政治生态影响农运地域格局 D.农民运动推动国民革命发展
10.1935年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拟制了一份“重工业建设计划”,以湖南、江西、湖北三省为中心,建设一个重工业区,以充实国防力量,促进国家工业化,到1937年,资委会共筹办和整理扩充了21家厂矿或筹备机构。资源委员会推动的工业化建设( )
A.是对日本加紧侵华的积极应对 B.企图从经济上封锁中央苏区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11.全面抗战初期,毛泽东多次指示:八路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决定作用,但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为此,“就要战略上有有力部队处于敌之翼侧,就要以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以集中打仗为主”。这些指示( )
A.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B.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
C.极大振奋了全国人民的信心和士气
D.有利于中共在战略上配合正面战场
12.1950—1952年中国大陆进出口贸易增长情况如下表所示,此表可用于说明( )
年份 进出口增长情况/亿美元 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
进出口总额 出口额 进口额 进出口总额 出口额 进口额
1950 11.3 5.5 5.8 0.9 0.91 ——
1951 19.6 7.6 12.0 1.2 0.92 ——
1952 19.4 8.2 11.2 1.2 1.02 ——
A.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发生变化 B.国民经济的初步恢复和发展
C.帝国主义对华孤立政策的失败 D.私营工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13.从1979年开始,国家逐步恢复粮、油等农产品议价收购,加价15%—30%。1983年和1984年国家又放宽议购议销商品的范围,下放一些农产品价格管理权限。这一政策调整( )
A.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状况 B.实现了农产品的自由流通
C.促进市场定价机制的形成 D.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14.表为部分年份中国第一、二产业的产出和就业的结构变化。据此可知,中国( )
年份 产业就业占国民经济总就业比重(%) 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1952年 50.5 20.9 83.5 7.4
1957年 40.3 29.7 81.2 9.0
1978年 28.1 48.2 70.5 17.3
2000年 15.9 50.9 50.0 22.5
2010年 10.2 46.8 36.7 28.7
2019年 7.1 38.6 25.1 27.5
A.学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B.产业结构调整走在世界前列
C.积极探索新型现代化道路 D.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
15.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开始将国家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先后建成了四川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甘肃酒泉钢铁厂、成昆铁路干线、成都航空工业基地、西北航空航天工业基地和核工业新基地等重大项目。这一战略决策的主要目的是( )
A.应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 B.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
C.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 D.完善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16.作为首席将军,伯里克利对城邦的贡献无与伦比,但其与外邦女友所生儿子不能具有公民身份,他甚至要出席公民大会受审,并被判处巨额罚金和解除职务。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评价道:伟大的民族对自己的伟大人物,总是忘恩负义的。据此可知古希腊( )
A.人们薄恩寡义重视功利 B.直接民主制度存在弊端
C.奉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首席将军毫无实际权力
17.公元前32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在波斯的苏萨举行了一次规模宏大的集体婚礼,他带头娶了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女儿,并促成了80多名马其顿将领与波斯贵族之女结婚。据此可知,这次集体婚礼( )
A.为亚历山大东征扫除了障碍 B.旨在建立牢固的军事同盟
C.确保了亚历山大的统治地位 D.利于促进东西方民族交融
18.下图为古代曾出现过的一些著名帝国示意图。这些帝国都( )
A.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 B.主动与中国建立了密切联系
C.控制了东西方的贸易商路 D.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19.16世纪中叶,玻利维亚的波托西山发现了储量丰富的银矿。当时的西班牙法律规定:殖民地任何矿区都必须把矿产品的1/5交给王室,4/5留在私人手中。西班牙王室对殖民地矿主征收的矿业税数额,由1/5减为1/10,甚至减为1/20。西班牙王室的做法( )
A.促进了美洲社会经济发展 B.导致美洲生产方式变革
C.加速了本国资本主义发展 D.加剧了殖民扩张与掠夺
20.曾格案是北美殖民地时期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诉讼案。1734年,曾格因为被控诽谤纽约殖民地总督入狱,律师汉密尔顿以“表达自由视为防止政府滥权的保障”等理由辩护,陪审团作出无罪裁决,法官迫于法庭气氛和群众压力宣告曾格无罪。这一案件反映了( )
A.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始 B.英国在殖民地实行民主法治
C.北美人民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D.北美殖民地实现了言论自由
21.拿破仑战争开始后,德意志人费希特提出充当德意志民族道德的、宗教的教育者的角色是国家。德意志人洪堡在1809年的--篇论文中已不再把德意志民族作为重要的文化共同体来认识了,而是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来认识。这表明拿破仑战争( )
A.传播了法国启蒙思想 B.推动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发展
C.打击了德国专制势力 D.促进了欧洲同一文化局面形成
22.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共产党宣言》直接号召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在解除自己锁链的同时维护自己的利益并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这体现出( )
A.无产阶级建立政权条件已成熟 B.世界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C.马克思主义具有人民性的特征 D.科学社会主义推动了无产阶级斗争
23.1813年,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品德的形成》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工人阶级”一词。1817—1818年间,“工人阶级”一词被欧文不断阐释,并作为同“上等阶级”“中等阶级”相对立的概念。以后,工人的刊物广泛地接受和使用了“工人阶级”一词,这一现象表明( )
A.社会各阶级间的矛盾日益消弭 B.空想社会主义主张阶级斗争理论
C.工人阶级接受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D.欧文的理论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24.美国学者本特利认为,19、20世纪出现了一个非常流行的现象,许多帝国日益重视“教化工程”。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帝国声称,帝国最终会把一部分“异域”臣民转化为像帝国中心区的人那样思考、生活和接受管理。据此可知,“教化工程”( )
A.服务于资本原始积累的实际需要 B.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文明
C.缘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旨在维护殖民地人民的利益
25.1921-1925年摩洛哥里夫地区反抗西班牙和法国的武装斗争受到中国报刊的高度关切,其对里夫军民“把西班牙军队杀得大败”感到欢欣鼓舞,称赞里夫民族是一个“英勇的民族”。1926年,里夫起义失败,共和国被扼杀。中国报刊痛惜,认为“这是对于世界弱小民族的一个沉重打击”。由此推知( )
A.非洲大陆掀起了民族独立的风暴
B.北洋政府支持里夫进行反法西斯斗争
C.报刊的关注和评述与中国近代自身遭遇相关
D.拉美人民面临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任务
26.1934年9月15日,以英法为首的30个“国联”成员国邀请苏联加入“国联”,并得到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等国的支持。9月18日,“国联”以38票对3票的绝对优势通过了苏联加入“国联”的提案,并让苏联担任理事会常任理事。这反映出( )
A.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力量的逐渐壮大
B.近代欧洲外交的功利主义特征
C.经济危机缓和了欧洲意识形态对立
D.苏联的外交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27.1985年起苏联“改革文学”兴起,下表中的三部小说都是在改革初年最早面世的对现实生活进行暴露和控诉的文学作品,其直面困境的创作倾向无疑与当时的社会氛围相吻合。据此分析,这一时期的“改革文学”( )
作者 作品 发行时间 评价
拉斯普京 《火灾》 1985年 这部小说被认为是一部及时的作品,因为它发出“火灾”警报,召唤人们去扑灭会对传统道德构成威胁的“社会火灾”。
阿斯塔 菲耶夫 《悲伤的侦探故事》 1986年 小说主人公的诘问当然就是作家本人的诘问,他这部小说也被视为他面对现实喊出的“高声忏悔”。
艾特马托夫 《断头台》 1986年 以他一贯的神话现实主义手法针砭时弊,将自然和精神生态同时滑坡的场景展现给读者。
A.主张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B.否定了原有的苏联体制
C.为新改革创造社会舆论 D.抨击了戈尔巴乔夫改革
二、材料题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士绅阶层源远流长,但直到明清时期才逐渐成为一个群体,并在乡村治理中发挥其相应的功能。明清士绅阶层鼓舞民众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作物,修建农业灌溉设施;带领乡民开山架桥,修建道路,并定期修整维护道路;躬体力行,传授经典,传播传统道德信条。每逢粮食歉收、灾荒年份、乡民生活窘困之时,士绅阶层筹资筹粮,开设粥棚,赈济乡民。士绅阶层带领乡村民众制定乡规民俗,对地方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士绅阶层有时候还凭借其特殊的社会地位,无情地剥削乡里民众,强迫民众为其劳动服务。在调解处理乡民诉讼纠纷时,士绅阶层有时也会因为收受贿赂,导致调解判罚的偏颇。
——摘编自李富豪、罗运胜《论明清士绅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及其对当今乡村振兴的启示》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千古未有之大变局”,保甲废弛,政府对乡村治理进行了适度调整与变革。晚清政府仿效日本推行地方自治,在乡村推行了一系列积极有效且具有现代治理色彩的举措,如兴办新式教育、制定村规民约和发展乡村经济等。1915年,民国政府在清末制度设计的基础上相继颁布了《地方自治试行条例》及《施行细则》,最早确立了现代意义上的乡村自治模式。192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渐成风尚,众多社会精英投身其中,中国乡村建设呈燎原之势,600多个乡村学术团体和教育机构参与其中,通过兴办教育、改造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办理防卫,复苏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民族再造”与“民族自救”。
——摘编自冯俊锋、唐琼《清末民初中国乡村治理再考察》
材料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贯彻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习近平2021年9月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士绅在乡村治理中的功能并分析其不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民初中国乡村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乡村振兴的认识。
29.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我国历史上涌现出众多富有家国情怀的仁人志士。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其中许多杰出人物的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斗志,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张骞“凿空”的勇气,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广为流传,熔铸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材料二 面对广州外海的鸦片走私,道光皇帝特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林则徐将英美鸦片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烟土两万多箱,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林则徐面对英美官员交涉鸦片烟土时需要国际知识,便在广州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林则徐被贬后,把《四洲志》交给他的朋友魏源,并在前往新疆途中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句。
材料三 赵一曼(1905—1936),女,四川宜宾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1928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5年,赵一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侵华日军的战斗中被捕,后英勇就义。她在东北抗战期间曾题诗道:“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陈毅评价她:“生为人民干部,死为革命英雄。临敌大节不辱,永记人民心中。”
材料四 中国航天奠基人之一梁思礼院士是梁启超的少子,在被问及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什么时,他说:“爱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解释材料一中相关人物作出历史贡献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林则徐和赵一曼身上家国情怀的共同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人在抵抗侵略方面的根本差异。
(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航天强国要靠一代代人接续奋斗。”根据材料四,归纳新中国开展航天探索的历史意义。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民主政治背景下,戏剧在公民教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公民集体观剧的过程和对戏剧的品评经常被视为大型的参政模拟现场。民众乐于记诵戏剧内容,并得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使用剧中流畅的表达和优美的修辞,甚至借模仿戏剧朗诵来锻炼自己的演说能力。柏拉图认为,“用这些故事塑造他们的心灵,比用手去塑造他们的身体还要仔细”。对于古希腊戏剧观众而言,他们所记住的不仅仅是戏剧人物的言谈和修辞,同时还有戏剧台词的内在逻辑结构,他们通过模仿剧作家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全剧末尾,歌队尽管受到神的警告,却依然心甘情愿地陪着普罗米修斯堕入地狱,“普罗米修斯在雷电中消失,歌队也跟着不见了”。今人阅读剧本时,凭借共情与想象力依然能够体会到剧场中心灵的震撼。
——摘编自颜欣萌《古希腊戏剧与公民教化》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辉煌的文学形式是戏剧。它原先与宗教活动密切相关,在早期其情节很短,演员是业余的。至16世纪下半叶,戏剧迅速发展,演出场地也从教堂搬到剧场,并出现了职业演员。此后,剧场成为伦敦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的剧院吸引着国内外的观众,历史剧和爱情剧取代圣经故事,成为主要题材。在当时戏剧首先属于商业行为,是一种大众娱乐形式,其次才是一种艺术形式,剧作家的初衷只是取悦于观众。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三 清朝实行“湖广填四川”时,高腔、皮黄、梆子等戏曲声腔也随之入川。当时四川“大约西人用秦腔,南人用昆腔,楚人土著多曳(弋)声曰高腔”。但随着移民后代的原籍意识逐渐消融,形成一个以高腔为主、五腔并存的大剧种——川剧。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川剧各戏班、剧团要求艺术革新的民主思想日益浓厚,兴起了以穿戴时装、演时事为特点的川剧时装新戏。抗战爆发后,川剧界编演了《枪毙韩复架》等大量直接反映抗战事迹的时装新戏。自20世纪初到40年代,川剧舞台上总计演出过400多个时装新戏剧目,有力推动了川剧的变革。
21世纪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倡导和资金支持下,川剧院团本着弘扬传统文化、普及川剧艺术的目的,免费将优秀剧目送到校园演出,教授中小学生学习川剧表演、打击乐。不少学生看完戏后,对川剧产生了兴趣,感叹传统川剧的博大精深。各院团还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川剧进社区活动,以名家名段演出惠民,满足了社区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提高了社区居民共创和谐社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摘编自杜建华《川剧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戏剧在公民教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的变化趋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川剧形成与发展的原因,以及在新世纪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青铜“虎鑾(ying)”是圆明园藏品,结合所学可知,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抢掠圆明园,所以,该文物最可能见证英法侵华的暴行,C项正确;
边疆危机主要与领土有关,排除A项;
“虎鎣(ying)”是圆明园藏品,属于国家,基本不会出售,排除B项;
据材料“流失海外”可知,不是正常的中外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西汉中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文帝认为上天任命君主统治百姓,如果君主不行德政,统治黑暗,那么上天就会降下灾祸予以惩戒这是受到儒家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但是到西汉中期,历法家在浑天说指导下进行观测计算,计算出日月之食的周期,第一次提出月食是被地体所遮蔽,这就使天人感应说面临困境,说明古代科学的发展冲击儒家思想,B项正确;汉文帝深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影响,仅反映部分史料,排除A项;天人感应说面临困境,并未破产,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儒家思想发展的表现,强调的是受到冲击,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东汉时期严格遵守儒学思想及相应制度,而魏晋时期儒学及相应制度遭到质疑,这是因为魏晋时期社会状况如战乱、佛道等思想传播,时代变迁制约价值观念选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人民喜好决定世风转移,排除A项;魏晋时期儒学虽然受到冲击,但正统地位并未发生变化,排除C项;魏晋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冲击着儒学的正统地位,但材料并未反映出强烈冲击,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A
解析: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乾隆时期严禁烧锅政策很难推行,其原因是“无省之民,执此业者不可胜计”,由此可知,此时清朝制酒业繁荣,工商业从业人数众多,清政府继续推行抑制商业的政策不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其统治政策亟需变革,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农业的衰退和粮食问题突出,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清朝中前期工商业的发展,但没有涉及社会观念的问题,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项政策的失利无法证明中央权威受到挑战,排除D项。故选:A。
6.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知识。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855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湖南巡抚骆秉章“减赋”,有利于收揽人心,增加政府收入,故A正确; 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855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湖南巡抚骆秉章“减赋”,有利于收揽人心,增加政府收入,其主要用意并不是革除积弊,故B错误; 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855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湖南巡抚骆秉章“减赋”,有利于收揽人心,增加政府收入,其主要用意并不是减轻负担,故C错误; 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855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湖南巡抚骆秉章“减赋”,有利于收揽人心,增加政府收入,其主要用意并不是增加积累推进洋务,故D错误。
7.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樊锥提出了激进的向西方学习的主张,遭到固守传统纲常伦理的守旧派的残酷打击,反映出当时中西文化冲突的激烈性,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西文化的激烈交锋,不能说明全盘西化成为主流意识,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也无法判断维新变法以湖南为开端,A、B、C三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材料讲述了预备立宪后革命者抓紧革命准备,尽快推翻清王朝,B项正确。由材料看不出革命派想要建立的制度,排除A项;材料的重点在于预备立宪对革命的促进作用,不是在讲预备立宪的欺骗性,排除C项;材料没有讲述革命的结果,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材料“1920年代中国部分省份农会会员统计”结合所学可知,北伐战争时期,农民运动主要集中在湖南地区,其中湖北也受到巨大影响,因此这一时期的湖南、湖北地区的农会会员比重较高,说明的是政治生态影响农运地域格局,C项正确;农民阶级是国民大革命的重要参与者,非主力,排除A项;国民大革命时期,两湖地区并未推行土地革命,排除B项国民大革命运动推了农民运动的发展,D项属于因果关系颠倒,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中国)。题干中1935年、“并力谋鄂南、赣西以及湖南各处重要资源之开发,以造成一个主要经济中心”可见政府积极筹建后方战略基地以来抵御日军侵略,A项正确;1935年,当时中央红军已经战略转移到陕北,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排除C项;洋务运动才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D
解析: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共倡导并践行全面抗战路线,在敌后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据材料中毛泽东的指示,可以看出八路军要坚持进行自己擅长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这有利于在战略上配合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作战,故选D项。毛泽东的这些指示,体现的是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要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与提高中共和八路军的威望、打击日本侵略军嚣张气焰、振奋全国人民信心等无关,故排除A、B、C项。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向社会主义过渡。材料表明,1950—1952年,尽管朝鲜战争导致西方对中国大陆实行“封锁”“禁运”,中国大陆的对外贸易还是以相当快的速度恢复发展,这有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A项错误,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建交高潮,说明帝国主义对华孤立政策失败,且C项与材料无关。依据材料所述的中国大陆进出口贸易增长情况,无法判断是国营企业还是私营工商业,D项错误。
13.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国家逐步恢复粮食、油料等农产品的议价收购,加价15%一30%……1983年和1984年国家又放宽了议购议销商品的范围”,可以看出国家通过对农产品加价收购,放宽议购议销商品的范围以及下放部分农产品价格管理权,有利于促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善农业生产状况,促进农业的发展,A项正确;“实现了农产品的自由流通”,表述夸大,排除B项;1992年,才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部分农产品的价格管理,不能得出农民的生产自主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从表格中可看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产业的产出和就业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的产出和就业则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又注重协调农轻重比例关系,改革开放时期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等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其本质上体现的是中国积极探索新型现代化道路,故选C项。学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发展战略,不符合改革开放以来的阶段特征,排除A项:当今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仍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排除B项:经济体制改革自1978年开始,不能全面解释表格信息,排除D项。
15.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党中央和毛泽东做出重大决策,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三线建设历经了三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就,A项正确;三线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应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而非“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排除BC两项;三线建设主要涉及的是重工业,不是基础设施建设,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根据材料信息“伯里克利对城邦的贡献无与伦比,但其与外邦女友所生儿子不能具有公民身份,他甚至要出席公民大会受审,并被判处巨额罚金和解除职务”可知在古希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古希腊坚持法律的公平性,A项排除;直接民主的弊端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毫无权力,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7.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24年(欧洲)。据材料“亚历山大.带头娶了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女儿,并促成了80多名马其顿将领与波斯贵族之女结婚”可知,马其顿国王和将领积极迎娶波斯显贵的女性,促进了马其顿和波斯的民族交融,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D项正确;亚历山大此举有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但不能为亚历山大东征扫除了障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建立军事同盟的问题,排除B项,“确保了亚历山大的统治地位”的说法夸大了亚历山大联姻的影响,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帝国,这些帝国都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D项正确;亚历山大帝国不属于政教合一,排除A项;亚历山大帝国未与中国建立了密切联系,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商路并对过境商品征收重税,其他帝国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19.答案:D
解析:1545年,南美玻利维亚处于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下;由材料中“4/5留在私人手中”“矿业税数额,由1/5减为1/10,甚至减为1/20”可知,西班牙王室将矿产的大部分利润留给了矿主,这种做法鼓励了殖民者在美洲继续扩张与掠夺的行为,D项正确;材料中举措丰富了西班牙矿主的钱包,并没有促进美洲社会经济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开采矿产的方式,无法得出生产方式变革,排除B项;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财产并未转化为生产资本,没能加速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排除C项。
20.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北美殖民地时期,曾格案的判决是北美人民为维护自由而斗争的结果,体现了北美人民对自由精神的追求,C项正确;波士顿倾茶事件是北美独立战争的导火索,揭开了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排除A项;英国并未在殖民地实行民主法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北美人民关于自由的斗争,无法说明实现了言论自由,排除D项,故选:C。
2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拿破仑战争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家国情怀的素养。据材料可知,拿破仑战争开始后,德意志人相继提出国家对于德国发展的重要性,这表明拿破仑战争刺激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并未体现出启蒙思想的传播,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拿破仑战争打击德国专制势力,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欧洲同一文化,故排除D项。
2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并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直接号召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在解除自己锁链的同时维护自己的利益并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可以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对人民群众的重视,具有人民性的特征,故C项正确;在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条件尚不成熟,故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世界工人运动,故排除B项; 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故选:C。
23.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首次使用的“工人阶级”一词,经不断阐释,成为与“上等阶级”“中等阶级”相对立的概念,逐渐被广泛地接受和使用,为马克思的工人阶级理论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
2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19、20世纪”“许多帝国”“异域”,可知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资本主义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把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加强剥削和奴役,同时也在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文明,B项正确。资本原始积累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前,所以A项错误: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都不选;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面不选。
2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非洲、中国)。据材料“1921-1925年摩洛哥里夫地区反抗西班牙和法国的武装斗争受到中国报刊的高度关切”和“1926年,里夫起义失败,共和国被扼杀。中国报刊痛惜,认为'这是对于世界弱小民族的一个沉重打击”及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报刊对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表示高度关注,对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失败表示惋惜,当时中国同样面临反帝求民族独立的情况,报刊对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关注和评述与中国自身遭遇有关,C项正确;非洲民族独立风暴是在二战后,排除A项,里夫地区的起义是反抗殖民侵略,并非反对法西斯斗争,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没有涉及拉美人民解:民族独立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26.答案:B
解析: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据材料可知,1934年苏联得到英法等大量西欧国家的支持,加入国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德、日等法西斯势力逐渐膨胀,英法邀请苏联加入国联意在借助苏联力量遏制法西斯势力,苏联加入国联也意图建立良好的国际环境,西欧诸国与苏联的外交选择都是出于当下利益的考量,展现了一定的功利主义特征,故B项正确。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发表标志着反法西斯阵营的建立,排除A项:苏联加入国联主要是应对德国法西斯的冲击,而非经济危机,排除C项:“显著改善”的说法过于自大,由于反共思想的存在,苏联仍受英法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排斥,排除D项。
27.答案:C
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最终失败,引发了苏联社会的不满,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试图推行新的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文学兴起,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提供了有利的社会舆论氛围。因此C正确,D错误。材料内容并没有明确呈现否定原有苏联体制的内容,也并未涉及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故AB错误。
28.答案:(1)功能:组织农业生产;修建公共设施;教化乡村民众;实施慈善救济;维持地方稳定。不足:存在剥削民众现象;收受贿赂导致诉讼不公问题。
(2)特点:政府与社会精英共同参与;注重吸收近代乡村自治的外来经验;乡村建设与救亡图存相结合;乡村建设社会影响巨大。
原因:政治变革的推动;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有识之士的实践。
(3)认识:乡村振兴应当充分汲取占代乡村治理的宝贵经验;乡村振兴应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乡村振兴应广纳人才,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应当注重顶层设计,科学规划,有序推进。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乡村。第一问功能,由材料一“明清士绅阶层鼓舞民众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作物,修建农业灌溉设施”可得出组织农业生产;由材料一“带领乡民开山架桥,修建道路,并定期修整维护道路”可得出修建公共设施;由材料一“躬体力行,传授经典,传播传统道德信条”可得出教化乡村民众;由材料一“每逢粮食歉收、灾荒年份、乡民生活窘困之时,士绅阶层筹资筹粮,开设粥棚,赈济乡民”可得出实施慈善救济;由材料一“士绅阶层带领乡村民众制定乡规民俗,对地方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可得出维持地方稳定。第二问不足,由材料一“士绅阶层有时候还凭借其特殊的社会地位,无情地剥削乡里民众,强迫民众为其劳动服务”可得出存在剥削民众现象;由材料一“在调解处理乡民诉讼纠纷时,士绅阶层有时也会因为收受贿赂,导致调解判罚的偏颇。”可得出收受贿赂导致诉讼不公问题。
(2)本题是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民初的中国乡村。第一问特点,由材料二“晚清政府仿效日本推行地方自治,在乡村推行了一系列积极有效且具有现代治理色彩的举措,如兴办新式教育、制定村规民约和发展乡村经济等。”可得出注重吸收近代乡村自治的外来经验;由材料二“192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渐成风尚,众多社会精英投身其中,中国乡村建设呈燎原之势”可得出政府与社会精英共同参与;由材料二“通过兴办教育、改造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办理防卫,复苏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民族再造’与‘民族自救’。”可得出乡村建设与救亡图存相结合;乡村建设社会影响巨大。第二问原因,由材料二“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千古未有之大变局’,保甲废弛,政府对乡村治理进行了适度调整与变革。”及所学可得出政治变革的推动;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由材料二“晚清政府仿效日本推行地方自治,在乡村推行了一系列积极有效且具有现代治理色彩的举措”可得出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由材料二“600多个乡村学术团体和教育机构参与其中”可得出有识之士的实践。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认识:由材料“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及所学可知,乡村振兴应当充分汲取占代乡村治理的宝贵经验;由材料“晚清政府仿效日本推行地方自治,在乡村推行了一系列积极有效且具有现代治理色彩的举措”可得出乡村振兴应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由材料“192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渐成风尚,众多社会精英投身其中”可得出乡村振兴应广纳人才,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由材料“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贯彻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及所学可得出乡村振兴应当注重顶层设计,科学规划,有序推进。
29.答案:(1)时代背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国家经济实力的强盛;民族交融的增强;中外交往范围扩大;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答出两点即可)。
(2)共同表现:坚定维护国家主权;舍生忘死,不慕荣利;放眼世界、追求真理。(答出两点即可)。
根本差异:林则徐身上体现了士大夫的精神追求,“忠君”和“爱国”紧密结合在一起,其抵抗侵略行动的效果取决于君主的支持程度;赵一曼身上体现了朴素的人民情怀(主人翁意识)。作为共和时代的进步女性,面对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投身艰苦卓绝的东北抗战。(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历史意义:维护了国家安全;推动了科学发展;提升了综合国力,彰显了大国担当;赓续家国情怀。(答出两点即可,其他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并结合所学可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国家经济实力的强盛;据材料“张骞·凿空’的勇气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并结合所学可知,民族交融的增强,中外交往范围扩大;据材料“广为流传,熔铸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共同表现:据材料“林则徐将英美鸦片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烟土两万多箱,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1935年,赵一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侵华日军的战斗中被捕,后英勇就义”可知,坚定维护国家主权;据材料“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可知,舍生忘死,不慕荣利;据材料“林则徐面对英美官员交涉鸦片烟土时需要国际知识,便在广州开办驿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四洲志》 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1927-1928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可知,放眼世界、追求真理。根本差异:据材料“道光皇帝特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林则徐被贬后,把《四洲志》交给他的朋友魏源”并结合所学可知,林则徐身上体现了士大夫的精神追求,“忠君”和“爱国”紧密结合在一起,其抵抗侵略行动的效果取决于君主的支持程度;据材料“生为人民干部,死为革命英雄。临敌大节不辱,永记人民心中”“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并结合所学可知,赵一曼身上体现了朴的人民情怀(主人翁意识)。作为共和时代的进步女性,面对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投身艰苦卓绝的东北抗战。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分析新中国开展航天探索的历史意义,首先从航空航天的角度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科学发展;然后上升到国家高度,结合所学可知,维护了国家安全;提升了综合国力,彰显了大国担当;据材料“中国航天奠基人之一梁思礼院士是梁启超的少子,在被问及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什么时,他说:'爱国!”可知,赓续家国情怀。
30.答案:(1)作用:训练公民的参政能力;提高人民的演说能力;让公民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提高和强化公民的道德情操。
(2)趋势:演出场地由教堂到剧场;出现了职业演员;演出内容由宗教主题转向历史剧和爱情剧;具有通俗化、商业化特征。
(3)原因:湖广人口迁移促进剧种融合;辛亥革命的影响;抗战影响了川剧主题;川剧演员不断创新;各级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川剧院团的推广;川剧本身的吸引力;民众对于川剧的喜爱。意义:弘扬传统戏剧,坚定文化自信;构建和谐社会,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等。
解析:(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希腊。作用:根据材料“公民集体观剧的过程和对戏剧的品评经常被视为大型的参政模拟现场”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训练公民的参政能力;根据材料“借模仿戏剧朗诵来锻炼自己的演说能力”可以得出,提高人民的演说能力;根据材料“他们通过模仿剧作家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可以得出,让公民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根据材料“歌队尽管受到神的警告,却依然心甘情愿地陪着普罗米修斯堕入地狱”可以得出,提高和强化公民的道德情操。
(2)本题为对比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英国)。根据材料“演出场地也从教堂搬到剧场,并出现了职业演员”可知,演出场地由教堂到剧场;出现了职业演员;根据材料“众多的剧院吸引着国内外的观众,历史剧和爱情剧取代圣经故事,成为主要题材”可知,演出内容由宗教主题转向历史剧和爱情剧;根据材料“在当时戏剧首先属于商业行为,是一种大众娱乐形式,其次才是一种艺术形式,剧作家的初衷只是取悦于观众”可知,具有通俗化、商业化特征。
(3)本题为背景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现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清朝实行‘湖广填四川’时,高腔、皮黄、梆子等戏曲声腔也随之入川”可知,湖广人口迁移促进剧种融合;根据材料“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川剧各戏班、剧团要求艺术革新的民主思想日益浓厚,兴起了以穿戴时装、演时事为特点的川剧时装新戏”可知,辛亥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抗战爆发后,川剧界编演了《枪毙韩复榘》等大量直接反映抗战事迹的时装新戏”可知,抗战影响了川剧主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川剧演员不断创新;根据材料“21世纪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倡导和资金支持下,川剧院团本着弘扬传统文化、普及川剧艺术的目的,免费将优秀剧目送到校园演出”可知,各级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川剧院团的推广;根据材料“不少学生看完戏后,对川剧产生了兴趣,感叹传统川剧的博大精深”可知,川剧本身的吸引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众对于川剧的喜爱。意义:根据材料“21世纪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倡导和资金支持下,川剧院团本着弘扬传统文化”可知,弘扬传统戏剧,坚定文化自信;根据材料“满足了社区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提高了社区居民共创和谐社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可知,构建和谐社会,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要。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南衡阳名校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周练 7月第3周 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