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同步练习(答案)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一、单项选择题
1.15—16世纪,欧洲若干城市发生变化。在城市中建起了大量公共建筑,这些建筑外形雄伟华丽,表达了政府对整个城市的控制;军事设施也不再仅仅是为了防御,而是具有了更多的对外作战的功能。这些变化表明(  )
A.王权在逐步强化 B.工商业经济复兴
C.市民意识高度发展 D.城市自治普遍实现
2.在查士丁尼时代,君士坦丁堡大学有来自阿拉伯、波斯、埃塞俄比亚等地的学生;阿巴斯王朝哈里发马蒙曾组织学者翻译大量由希腊文、叙利亚文写成的拜占庭书籍;在大马士革,阿拉伯人雇用了大批希腊建筑师、艺术工匠和学者,这种现象持续了几百年。由此可见(  )
A.文化繁荣成就拜占庭帝国的霸权 B.拜占庭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拜占庭文化为文艺复兴奠定基础 D.军事扩展成为文明交融的重要途径
3.11—12世纪,西欧市民的财富日益增多,但各国仍旧实行严密的领主土地所有制,土地产权由各级领主的子孙世袭,一般不能自由买卖。这在当时有助于(  )
A.城市商业资本的聚集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封建贵族领地的扩大 D.社会财富观念的转变
4.乡村工商业不仅为中世纪农民和封建主提供了生活必需,而且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利用空闲时间补充了贫乏的农业收入,减轻了人口增加的压力。一旦受到城市工业的冲击,乡村的手工业者,也就是之前的农奴,开始学习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他们越来越强烈地向往过城市人一样的生活。据此推知,中世纪的乡村工商业(  )
A.加强了城市和乡村的联系 B.彻底摧毁了封建农奴制度
C.平衡了封建经济内部需求 D.成为瓦解庄园经济的因素
5.八世纪初,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实行采邑制。他以土地作为采邑,分给贵族和教会,接受君主的采邑者,即为国王的附庸,对国王宣誓效忠,以换取国王的保护,各地贵族和教会定期向国王和宫相述职。这一制度的实行(  )
A.强化了国王的专制 B.提高了封建主实力
C.导致国家权力分散 D.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6.公元5世纪以来,(阿拉伯)古莱氏人从游牧部落转化为专门从事经营商业的部落,他们从胡扎阿人手中夺取了麦加,其中的商人贵族操纵了麦加的管理机构“马拉”。麦加社会的贫富分化和对立日益加剧,氏族制度只剩下一层薄薄的外壳。这说明(  )
A.商业发展推动阿拉伯的社会变革 B.麦加地区区国际商业易迅速发展
C.南北阿拉伯人进行了深度的融合 D.各部落更大规模联合的发展趋势
7.表2反映了印度数字发明和传播的概况:
笈多帝国时期 古代印度婆罗谜字体十位数字符号确立起来,印度数字首先被印度周邻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国汲取。
大约公元五世纪 印度数字经由商人传至欧洲,但并未产生很大影响。
公元七世纪 随着阿拉伯势力崛起,印度数字始为西亚一些国家所接受。
七世纪末、八世纪初 一些阿拉伯学者逐渐采用并修改补充印度婆罗谜字体十位数字,后来这种阿拉伯人修改的印度数字又经由他们之手传入欧洲。
公元十二世纪 欧洲许多地区开始比较普遍地学习和运用印度数字。
表2
材料表明(  )
A.经济繁荣促进科技创新 B.古代印度文明领先于世界
C.文明传承助推社会转型 D.阿拉伯人沟通东西方文化
8.8世纪中期,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建立起来了。它商业发达,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这一帝国是(  )
A.罗马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9.《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它把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这反映阿拉伯文化(  )
A.直接推动了阿拉伯帝国建立 B.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
C.继承和发展了古代世界文化 D.造成河流文明衰落
10.下图所示的象钟是中世纪阿拉伯发明家加扎利撰写的《精巧机械装置的知识之书》中介绍的一种装置。此装置上的大象让人想到印度和非洲,龙让人想到中国,不死鸟让人想到古埃及。这反映了阿拉伯(  )
A.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
B.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
C.文化具有多元融合性
D.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11.东非沿海地区城邦文化的真正发展与繁荣,是在公元7世纪之后。因为自那以后,印度洋贸易文化圈才真正发展起来,并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地中海贸易文化圈而成为中世纪世界经济与文化的中心。这一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B.阿拉伯帝国的兴起
C.班图人的民族大迁徙 D.拜占庭帝国的衰亡
12.古代阿拉伯文献中有很多“五王说”的记载,即世界是以伊拉克王为中心,包括中国皇帝、突厥王、印度王和拜占庭王;在印度则流传着“四天子说”,认为世界是由人主、马主、宝主和象主四位天子所统治,分别对应着中国、突厥、拜占庭和印度。据此可知(  )
A.多元文明存在交流互动 B.东西方天下观认知趋同
C.古代世界政治秩序形成 D.欧亚文化相互吸收借鉴
13.奥斯曼帝国苏莱曼时期(1494—1566),天主教在位于伊斯坦布尔、加拉塔等重要城市有十余座教堂。帝国还鼓励境内的异教徒出国学习,学成归来后被授予各自教内的重要职务,继续领导各自教派的管理与建设。这表明苏莱曼时期(  )
A.天主教成为帝国的文化符号 B.宗教政策相对宽容
C.致力于武力征服拜占庭帝国 D.各教派呈均势格局
14.某一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位于巴尔干半岛东端,扼黑海入口,为欧亚交通要冲,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它是古代“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该城市曾是下列哪两大古代帝国的首都(  )
A.亚历山大帝国和拜占庭帝国 B.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
C.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D.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15.有英国学者指出:当国家不断扩大,并开始统治大量人口之后,它们可以被称为帝国。在世界古代史上,曾出现过一些著名的帝国(图),这些帝国都(  )
A.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 B.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C.控制了东西方的商路 D.建立了完善官僚和法律体系
16.某一古代帝国盘踞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掌握亚欧的陆上交通线约600年。其最高统治者使用伊斯兰教宗教领袖的尊号,同时又宣称自己是东罗马皇帝的正统继承者。这一帝国是(  )
A.德里苏丹国 B.奥斯曼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俄罗斯帝国
17.在8世纪中期和16世纪后期,阿拉伯人和奧斯曼土耳其人都先后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这两个帝国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
A.首都繁华的程度 B.对外扩张的方式
C.宗教信仰的对象 D.对待商旅的态度
18.在16世纪,奥斯曼帝国控制着欧亚之间主要的贸易路线,如大不里士一巴士拉丝绸之路,阿克曼一里沃夫商路,控制了黑海的商品和原料到达伊斯坦布尔的路线,控制了也门和亚丁至印度的贸易,奥斯曼帝国对这些商路上的过往商品征收重税。据此可推知,当时奥斯曼帝国(  )
A.已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B.通过商路进行军事扩张
C.维护东西方贸易安全 D.阻碍了亚欧间贸易往来
19.奥斯曼帝国时期制定的《埃及法典》在序言中表明:奥斯曼统治者是被赋予神圣使命的苏丹和哈里发,他维护整个帝国的正义,既是帝国臣民的宗教领轴,也是臣民世俗生活的统治者。这说明当时奥斯曼帝国统治的特点是(  )
A.因地制宜 B.政教合一 C.地方自治 D.君主专制
20.日本摄政圣德太子(593—621)积极摄取大陆文化,提倡“以神道为政治之根本,用儒道提高国民道德生活,更用佛教醇化其宗教生活”,进行政治改革。由此推知,这一改革(  )
A.以儒家文化为主要指导思想 B.导致日本进入到幕府统治时期
C.适应了大化改新的改革需要 D.意在建立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
21.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掀起了一场社会变革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日本废除了世袭姓氏贵族制度,确立“八省百官”制及“国郡”制,并赐给大夫以上官吏“食封”,赐给大夫以下官吏“俸禄”。由此可见,这场变革运动旨在(  )
A.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B.壮大武士阶层的力量
C.理顺统治阶层内部关系 D.适应中国移民的需要
22.下列是某学生所做的读书摘录。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往来
B.东西方文明间相互交融
C.中华文明影响周边国家
D.亚洲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23.笈多王朝灭亡后,印度在7世纪建立戒日王朝。戒日王朝宣布土地国有,分配给臣属和封国。臣属的封地称采邑。各封国也把土地分给下级贵族作为采邑。最初的封地以禄田的形式存在,以后转为世袭领地。这表明当时的印度(  )
A.雅利安进入北部地区 B.奴隶制王朝开始兴起
C.进入到封建社会形态 D.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24.757年,日本《户令》第33条规定:“凡国守,每年一巡行属郡,观风俗,问百年……部内有好学、笃道、孝悌、忠信、清白、异行,发于乡闾者,举而荐之。有不孝悌、悖礼、乱常、不率法令者,纠而绳之。”这一举措意在(  )
A.提高民众文化素质 B.完善科举取士制度
C.维护封建集权统治 D.推动儒学理论普及
25.在《梨俱吠陀》中,吠舍主要从事土地耕种;被雅利安人所征服的达罗毗荼人中有一部分是没有土地,只能在农村当佃、雇农,或在城市从事屠宰等“不洁”行业的人,充当仆役或奴隶;而“社会高层”的婆罗门则任职祭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文学作品是研究种姓制度的一手史料 B.种姓制是造成社会矛盾的根源
C.佛教深刻影响着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D.种姓是维护统治秩序的工具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果把世界文化史比作天上的银河,各个民族的文化就如繁星点点,到了中世纪,东西方有些明星消失了,有些仍在闪闪发亮。东方的中国、印度和阿拉伯文化,就似三颗耀眼的明星,它们灿烂的光辉照耀着东方,甚至也照射到黑暗的西方。长达几百年黑暗的西方,在11世纪后渐渐露出一丝光芒。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由“点”向“线”、“面”发展,相对闭塞的时代结束了。中世纪,东西方各民族各地区之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15世纪以前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自陈佛松《世界文化史》
根据材料,结合中世纪时期历史,自拟题目并进行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A D D A D C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B C B B D D B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C C C D
二、非选择题
26.示例(示例不是唯一答案,仅供参考)
论题:多种方式促进中世纪世界文明交流
论述:中世纪是世界各文明交流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人类文明交流的方式多种多 样。如以商业为媒介进行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在中世纪继续发展,瓷器开始成为中国出口的大宗商品,并传播中国文化到欧亚地区。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战争冲突也间接促进文化的交流,如阿拉伯帝国武力扩展的同时传播东西方文化,将中国造纸术、印度数字传入欧洲,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综上所述,中世纪人类通过商贸、人口迁徙、战争等方式进行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共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第1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同步练习(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