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测试(二)
一、选择题
1.(2017七上·霞浦月考)《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到梁山宫,见丞相车骑甚众,显示出不高兴。后来身边人告诉了丞相,丞相为之收敛。秦始皇猜测有人泄漏了他的话,便把当时在场的人都杀了。秦始皇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显示出自己的暴戾,打击丞相
B.让所有的人都害怕自己
C.维护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
D.为即将进行的政治改革营造声势
【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分析题文的“秦始皇到梁山宫,见丞相车骑甚众,显示出不高兴。”表明秦始皇认为皇帝至高无上;题文的“秦始皇猜测有人泄漏了他的话,便把当时在场的人都杀了。”表明秦始皇在维护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ABD对题文材料的理解不准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解答本题要理解题干的意思,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解答。
2.(2023七上·腾冲期末)决定秦朝兴起、灭亡的两次战役分别是( )
A.长平之战、巨鹿之战 B.巨鹿之战、长平之战
C.桂陵之战、长平之战 D.桂陵之战、巨鹿之战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0年秦国军队在赵国的长平附近,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最终秦国获胜。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持续最久、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也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加速了秦国的统一进程。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救援被秦军围困在巨鹿的起义军,楚军将士抱着必死的决心,最终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A项符合题意;
B:巨鹿之战、长平之战,顺序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C项不符合题意;
D:桂陵之战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长平之战、巨鹿之战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3.(2023七上·扶绥期末)东汉光武帝在位时期,社会呈现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称( )
A.贞观之治 B.光武中兴 C.王莽夺权 D.开元盛世
【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A: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光武帝刘秀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B项符合题意;
C: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不久,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C项不符合题意;
D: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光武中兴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学生要识记与灵活掌握光武中兴的相关知识。
4.(2023七上·扶绥期末)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进一步完善了秦王朝创造的监察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表现在( )
A.推行郡县制度 B.实行分封制度
C.建立刺史制度 D.创立科举制度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秦朝推行郡县制度,A项不符合题意;
B:西周实行分封制度,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故,C项符合题意;
D:隋朝创立科举制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的刺史制度,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西汉推行刺史制。
5.(2022七上·龙岗期末)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天水放马滩5号汉墓(西汉文景时期墓)中,发现了一幅纸质地图,地图纸质薄软,纸面平整光滑,上面用细黑红条绘制了山、河流、道路等图形。这一发现证明( )
A.纸在西汉已经广泛使用 B.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
C.西汉已发明可绘写的纸 D.纸在当时仅用于绘图
【答案】C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天水放马滩5号汉墓(西汉文景时期墓)中,发现了一幅纸质地图,地图纸质薄软,纸面平整光滑,上面用细黑红条绘制了山、河流、道路等图形”可以看出,西汉的时候已经出现了纸,而且纸面平整光滑可以绘制图形,C项正确;
材料中的发现并不能证明纸在西汉已经广泛使用,排除A项;
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时期,排除B项;
西汉的纸仅用于绘图的说法不严谨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造纸术的认识。
6.(2023七上·通道期末)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先后设立了 40多个郡,郡下设县,由中央直接进行管辖。该措施的主要作用是( )
A.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B.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
C.解除诸侯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D.加强了民族交融
【答案】B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地方上设立郡县制,郡县制的实施,可以 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 ,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郡县制是对地方管理,不符合题意;
C. 解除诸侯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秦朝建立后,没有实行分封制,不存在诸侯国,不符合题意;
D. 加强了民族交融 ,郡县制与民族交融关联不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这是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再结合对郡县制作用的理解识记回答。
7.(2023七上·衡山期末)新疆是“ 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地区,它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从哪一历史事件开始? ( )
A.蒙恬北击匈奴修长城 B.秦始皇南服越族
C.西汉设立西域都护 D.三国鼎立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蒙恬北击匈奴修长城,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秦始皇南征越族,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辖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C项符合题意;
D: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域都护的设立,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结合所学很容易作答。
8.(2023七上·鹤城期末) 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写道: “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 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秦朝原始史料的是( )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 资治通鉴》的记载
C.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D.电视剧《大秦帝国》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属于原始史料,A项符合题意;
B:《资治通鉴》的记载不属于原始史料,B项不符合题意;
C: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不属于原始史料,C项不符合题意;
D:电视剧《大秦帝国》是艺术作品,不属于原始史料,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手资料,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知识的识记能力,理解区分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的基本概念。
9.(2023七上·衡阳期末)观察如表,可直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郡名 建置时代 郡治区域
汉中郡 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12年) 今陕西秦岭以南(辖12县)
太原郡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 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辖21县)
参川郡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 今河南洛阳市东北(辖21县)
邯郸郡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 今河北邯郸市西南(辖11县)
A.秦国已统一六国 B.地方的权力增强
C.地方实行郡县制 D.实行中央集权制
【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表格中“汉中郡、今陕西秦岭以南(辖12县)”“太原郡、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辖21县)”“参川郡、今河南洛阳市东北(辖21县)”“邯郸郡、今河南洛阳市东北(辖21县)”等信息可知,秦国在地方上实行了郡县制,C项正确;
秦统一六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晚于表格时间,排除A项;
通过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是地方的权力的增强,排除B项;
秦统一六国前,中央集权制还没有建立,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郡县制的认识。
10.(2023七上·雨花期末)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亦会其时汉多人才,大将最著者莫如霍去病。观去病之将兵,较之项王未多逊。”“去病”的主要贡献是( )
A.推翻秦朝 B.修筑驰道 C.统一岭南 D.北击匈奴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亦会其时汉多人才,大将最著者莫如霍去病。观去病之将兵,较之项王未多逊。”可知,题干中的“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重要的军事将领,北击匈奴,维护了汉边疆的稳定,D符合题意;
项羽率领军队在巨鹿之战打败秦将章邯率领的军队,秦朝灭亡,排除A;
修筑驰道是秦统一后,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排除B;
统一岭南是秦拓展疆域的措施,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具体措施,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2023七上·雨花期末) 《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以上材料反映的东汉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
A.丞相权力膨胀 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外戚专权 D.宦官专权
【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可知,这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外戚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C符合题意;
丞相权力膨胀与史实不符,排除A;
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
宦官专权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东汉时期外戚和宦官交通专权的知识即可作答。
12.(2023七上·期末)东汉建立后,刘秀以“柔道”治天下,多次下令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又下令精兵简政。这些举措旨在( )
A.无为而治,休养生息 B.控制人口数量,提升人口素质
C.铲除封建压迫势力 D.增加劳动力,促进生产发展
【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颁布诏令释放奴婢”,结合所学可知,释放奴隶后有利于增加自由劳动力,在封建社会,自由劳动力会回归土地进行耕作发展生产,D项正确;
“多次下令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又下令精兵简政”是休养生息政策的表现,排除A项;
控制人口数量,提升人口素质不是实行材料措施的目的,排除B项;
铲除封建压迫势力不是材料措施实行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文景之治的认识。
13.(2023七上·桑植月考)秦朝为维护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君权之下形成了“辅助决策、执行、监督”模式的权力结构。下列官职中起“监督”作用的是 ( )
A.西域都护 B.丞相 C.御史大夫 D.太尉
【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故起“监督”作用的官职是御史大夫。
A项西域都护是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总管西域事务的机构,不符合题意;
B项丞相掌管行政,不符合题意;
C项御史大夫起“监督”作用,符合题意;
D项太尉掌管军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秦朝起“监督”作用的官职是御史大夫。
14.(2023七上·岳池期末)司马迁著的《史记》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历史史实的重要参考资料,你在《史记》中能查到的历史史实是( )
A.武王伐纣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华佗创编“五禽戏” D.西晋统一全国
【答案】A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史记》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朝灭亡,A项符合题意;
B:《史记》中不能查到北魏孝文帝改革,B项不符合题意;
C:东汉华佗创编“五禽戏”,C项不符合题意;
D: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史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难度较小。
15.(2023七上·邯郸冀南新月考) 下图反映的史实是( )
A.武王伐纣 B.陈胜、吴广起义
C.楚汉之争 D.西汉的建立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武王伐纣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图片“大泽乡”“陈(张楚)”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B项符合题意;
C:楚汉之争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知识。
16.(2023七上·邯郸冀南新月考) 秦朝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这强调了秦统一文字( )
A.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 B.完全消除各地言语差异
C.激起各地文人激烈反抗 D.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往来
【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秦朝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可知,秦统一文字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A项符合题意;
B:完全消除各地言语差异,说法绝对,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激起各地文人激烈反抗,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往来,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7.(2023七上·三河月考)据统计,西汉初期研究儒家经典的高级官员仅占5%,到西汉中期这一比例升高到45.1%,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儒学主导地位的确立 B.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
C.官吏素质的提高 D.“文景之治”统治局面的出现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西汉初期研究儒家经典的高级官员仅占5%,到西汉中期这一比例升高到45.1%”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儒学地位明显提高,A项符合题意;
B: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B项不符合题意;
C:官吏素质的提高,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文景之治”统治局面的出现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2023七上·三河月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诏书发至桂林,出现了当地人不认识的情况 文字的不统一无疑妨碍了各地经济 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令的畅通,因此秦始皇下令推行“书同文,车同轨” 这里“书同文”中的“书”指的是( )
A.楷书 B.隶书 C.行书 D.小篆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A:楷书始于汉末,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A项不符合题意;
B:隶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汉朝的隶书笔画比较简单,是汉朝通行的字体,B项不符合题意;
C:行书始于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成熟,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书同文”和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统一文字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9.(2023七上·满城期末)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的直接影响是( )
A.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B.打击了诸侯王的势力
C.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D.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A项符合题意;
B: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打击了诸侯王的势力,B项不符合题意;
C: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思想,提高了儒学的地位,C项不符合题意;
D: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2023七上·于都月考) 《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吾有一术……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材料所述成就的创造者是( )
A.张仲景 B.李斯 C.华佗 D.扁鹊
【答案】C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吾有一术……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名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明了“麻沸散",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造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健身体,故选C项。
张仲景,东汉名医,人称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项。
李斯,法家代表,秦朝廷尉,主张实施郡县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
扁鹊,战国时期名医,首创“望、闻、问、切”的中医四诊法,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名医华佗。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古代中国医学家的相关历史知识。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上·鹤城期末)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 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一-围绕这些问题, 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 思想宝库。 ——《中国历史》
材料三: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 ……《吕氏春秋·不二》 篇宣称: “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五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 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 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1)材料一中图一人物是谁 ,分析图一人物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原因是什么 图一和图三的两位人物在治国主张方面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 什么样的影响
(3)以上四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什么趋势
【答案】(1)孔子;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不同:图一:以德治国,图二:依法治国
(2)促进了思想与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材料四中汉武帝听取董仲舒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 ,其目的是什么
【答案】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制)
(3)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是孔子,图三是韩非。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所以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面对当时社会的动荡,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根据材料二“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材料三“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与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3)根据材料四“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和结合所学可知,为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确立为正统思想。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4)根据四则材料可知,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趋势是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故答案为:
(1)图一:孔子;原因: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不同:图一:以德治国,图二:依法治国。
(2)影响:促进了思想与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3)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制)。
(4)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点评】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百家争鸣、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2.(2023七上·都昌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材料二:汉文帝说:“夫农,天下之本也。”汉景帝说:“农业是天下之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材料三:汉初至武帝继位的七十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汉书·食货志》译文
(1) 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期怎样的社会景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2)材料二体现了汉初统治者怎样的统治措施 其实施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状况 这一时期出现哪一盛世局面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的短短几十年间,西汉社会状况发生这样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景象:西汉初年,天下刚刚安定,人民非常贫困。天子的车骑不能配齐四匹毛色一样的马,将军和丞相只能乘坐牛车: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2)重视农业发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统治。
(3)政治清明,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国家积累了大量钱粮。文景之治。
(4)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轻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重视“以德化民”,还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等。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可知,西汉初年,天下刚刚安定,人民非常贫困。天子的车骑不能配齐四匹毛色一样的马,将军和丞相只能乘坐牛车。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2)根据材料二“夫农,天下之本也。”“农业是天下之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和结合所学可知,为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统治。汉初统治者采取重视农业发展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可知,反映出当时政治清明,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国家积累了大量钱粮。这一时期称为“文景之治”。
(4)根据所学可知,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重视“以德化民”,还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等,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故答案为:
(1)景象:西汉初年,天下刚刚安定,人民非常贫困。天子的车骑不能配齐四匹毛色一样的马,将军和丞相只能乘坐牛车。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2)措施:重视农业发展;目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统治。
(3)经济状况:政治清明,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国家积累了大量钱粮。局面:文景之治。
(4)原因: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重视“以德化民”,还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汉初休养生息政策,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测试(二)
一、选择题
1.(2017七上·霞浦月考)《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到梁山宫,见丞相车骑甚众,显示出不高兴。后来身边人告诉了丞相,丞相为之收敛。秦始皇猜测有人泄漏了他的话,便把当时在场的人都杀了。秦始皇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显示出自己的暴戾,打击丞相
B.让所有的人都害怕自己
C.维护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
D.为即将进行的政治改革营造声势
2.(2023七上·腾冲期末)决定秦朝兴起、灭亡的两次战役分别是( )
A.长平之战、巨鹿之战 B.巨鹿之战、长平之战
C.桂陵之战、长平之战 D.桂陵之战、巨鹿之战
3.(2023七上·扶绥期末)东汉光武帝在位时期,社会呈现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称( )
A.贞观之治 B.光武中兴 C.王莽夺权 D.开元盛世
4.(2023七上·扶绥期末)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进一步完善了秦王朝创造的监察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表现在( )
A.推行郡县制度 B.实行分封制度
C.建立刺史制度 D.创立科举制度
5.(2022七上·龙岗期末)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天水放马滩5号汉墓(西汉文景时期墓)中,发现了一幅纸质地图,地图纸质薄软,纸面平整光滑,上面用细黑红条绘制了山、河流、道路等图形。这一发现证明( )
A.纸在西汉已经广泛使用 B.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
C.西汉已发明可绘写的纸 D.纸在当时仅用于绘图
6.(2023七上·通道期末)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先后设立了 40多个郡,郡下设县,由中央直接进行管辖。该措施的主要作用是( )
A.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B.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
C.解除诸侯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D.加强了民族交融
7.(2023七上·衡山期末)新疆是“ 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地区,它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从哪一历史事件开始? ( )
A.蒙恬北击匈奴修长城 B.秦始皇南服越族
C.西汉设立西域都护 D.三国鼎立
8.(2023七上·鹤城期末) 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写道: “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 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秦朝原始史料的是( )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 资治通鉴》的记载
C.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D.电视剧《大秦帝国》
9.(2023七上·衡阳期末)观察如表,可直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郡名 建置时代 郡治区域
汉中郡 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12年) 今陕西秦岭以南(辖12县)
太原郡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 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辖21县)
参川郡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 今河南洛阳市东北(辖21县)
邯郸郡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 今河北邯郸市西南(辖11县)
A.秦国已统一六国 B.地方的权力增强
C.地方实行郡县制 D.实行中央集权制
10.(2023七上·雨花期末)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亦会其时汉多人才,大将最著者莫如霍去病。观去病之将兵,较之项王未多逊。”“去病”的主要贡献是( )
A.推翻秦朝 B.修筑驰道 C.统一岭南 D.北击匈奴
11.(2023七上·雨花期末) 《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以上材料反映的东汉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
A.丞相权力膨胀 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外戚专权 D.宦官专权
12.(2023七上·期末)东汉建立后,刘秀以“柔道”治天下,多次下令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又下令精兵简政。这些举措旨在( )
A.无为而治,休养生息 B.控制人口数量,提升人口素质
C.铲除封建压迫势力 D.增加劳动力,促进生产发展
13.(2023七上·桑植月考)秦朝为维护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君权之下形成了“辅助决策、执行、监督”模式的权力结构。下列官职中起“监督”作用的是 ( )
A.西域都护 B.丞相 C.御史大夫 D.太尉
14.(2023七上·岳池期末)司马迁著的《史记》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历史史实的重要参考资料,你在《史记》中能查到的历史史实是( )
A.武王伐纣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华佗创编“五禽戏” D.西晋统一全国
15.(2023七上·邯郸冀南新月考) 下图反映的史实是( )
A.武王伐纣 B.陈胜、吴广起义
C.楚汉之争 D.西汉的建立
16.(2023七上·邯郸冀南新月考) 秦朝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这强调了秦统一文字( )
A.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 B.完全消除各地言语差异
C.激起各地文人激烈反抗 D.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往来
17.(2023七上·三河月考)据统计,西汉初期研究儒家经典的高级官员仅占5%,到西汉中期这一比例升高到45.1%,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儒学主导地位的确立 B.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
C.官吏素质的提高 D.“文景之治”统治局面的出现
18.(2023七上·三河月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诏书发至桂林,出现了当地人不认识的情况 文字的不统一无疑妨碍了各地经济 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令的畅通,因此秦始皇下令推行“书同文,车同轨” 这里“书同文”中的“书”指的是( )
A.楷书 B.隶书 C.行书 D.小篆
19.(2023七上·满城期末)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的直接影响是( )
A.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B.打击了诸侯王的势力
C.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D.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20.(2023七上·于都月考) 《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吾有一术……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材料所述成就的创造者是( )
A.张仲景 B.李斯 C.华佗 D.扁鹊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上·鹤城期末)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 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一-围绕这些问题, 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 思想宝库。 ——《中国历史》
材料三: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 ……《吕氏春秋·不二》 篇宣称: “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五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 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 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1)材料一中图一人物是谁 ,分析图一人物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原因是什么 图一和图三的两位人物在治国主张方面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 什么样的影响
(3)以上四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什么趋势
22.(2023七上·都昌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材料二:汉文帝说:“夫农,天下之本也。”汉景帝说:“农业是天下之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材料三:汉初至武帝继位的七十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汉书·食货志》译文
(1) 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期怎样的社会景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2)材料二体现了汉初统治者怎样的统治措施 其实施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状况 这一时期出现哪一盛世局面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的短短几十年间,西汉社会状况发生这样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分析题文的“秦始皇到梁山宫,见丞相车骑甚众,显示出不高兴。”表明秦始皇认为皇帝至高无上;题文的“秦始皇猜测有人泄漏了他的话,便把当时在场的人都杀了。”表明秦始皇在维护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ABD对题文材料的理解不准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解答本题要理解题干的意思,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解答。
2.【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0年秦国军队在赵国的长平附近,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最终秦国获胜。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持续最久、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也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加速了秦国的统一进程。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救援被秦军围困在巨鹿的起义军,楚军将士抱着必死的决心,最终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A项符合题意;
B:巨鹿之战、长平之战,顺序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C项不符合题意;
D:桂陵之战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长平之战、巨鹿之战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3.【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A: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光武帝刘秀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B项符合题意;
C: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不久,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C项不符合题意;
D: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光武中兴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学生要识记与灵活掌握光武中兴的相关知识。
4.【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秦朝推行郡县制度,A项不符合题意;
B:西周实行分封制度,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故,C项符合题意;
D:隋朝创立科举制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的刺史制度,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西汉推行刺史制。
5.【答案】C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天水放马滩5号汉墓(西汉文景时期墓)中,发现了一幅纸质地图,地图纸质薄软,纸面平整光滑,上面用细黑红条绘制了山、河流、道路等图形”可以看出,西汉的时候已经出现了纸,而且纸面平整光滑可以绘制图形,C项正确;
材料中的发现并不能证明纸在西汉已经广泛使用,排除A项;
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时期,排除B项;
西汉的纸仅用于绘图的说法不严谨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造纸术的认识。
6.【答案】B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地方上设立郡县制,郡县制的实施,可以 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 ,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郡县制是对地方管理,不符合题意;
C. 解除诸侯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秦朝建立后,没有实行分封制,不存在诸侯国,不符合题意;
D. 加强了民族交融 ,郡县制与民族交融关联不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这是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再结合对郡县制作用的理解识记回答。
7.【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蒙恬北击匈奴修长城,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秦始皇南征越族,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辖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C项符合题意;
D: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域都护的设立,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结合所学很容易作答。
8.【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属于原始史料,A项符合题意;
B:《资治通鉴》的记载不属于原始史料,B项不符合题意;
C: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不属于原始史料,C项不符合题意;
D:电视剧《大秦帝国》是艺术作品,不属于原始史料,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手资料,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知识的识记能力,理解区分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的基本概念。
9.【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表格中“汉中郡、今陕西秦岭以南(辖12县)”“太原郡、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辖21县)”“参川郡、今河南洛阳市东北(辖21县)”“邯郸郡、今河南洛阳市东北(辖21县)”等信息可知,秦国在地方上实行了郡县制,C项正确;
秦统一六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晚于表格时间,排除A项;
通过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是地方的权力的增强,排除B项;
秦统一六国前,中央集权制还没有建立,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郡县制的认识。
10.【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亦会其时汉多人才,大将最著者莫如霍去病。观去病之将兵,较之项王未多逊。”可知,题干中的“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重要的军事将领,北击匈奴,维护了汉边疆的稳定,D符合题意;
项羽率领军队在巨鹿之战打败秦将章邯率领的军队,秦朝灭亡,排除A;
修筑驰道是秦统一后,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排除B;
统一岭南是秦拓展疆域的措施,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具体措施,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可知,这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外戚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C符合题意;
丞相权力膨胀与史实不符,排除A;
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
宦官专权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东汉时期外戚和宦官交通专权的知识即可作答。
12.【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颁布诏令释放奴婢”,结合所学可知,释放奴隶后有利于增加自由劳动力,在封建社会,自由劳动力会回归土地进行耕作发展生产,D项正确;
“多次下令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又下令精兵简政”是休养生息政策的表现,排除A项;
控制人口数量,提升人口素质不是实行材料措施的目的,排除B项;
铲除封建压迫势力不是材料措施实行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文景之治的认识。
13.【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故起“监督”作用的官职是御史大夫。
A项西域都护是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总管西域事务的机构,不符合题意;
B项丞相掌管行政,不符合题意;
C项御史大夫起“监督”作用,符合题意;
D项太尉掌管军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秦朝起“监督”作用的官职是御史大夫。
14.【答案】A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史记》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朝灭亡,A项符合题意;
B:《史记》中不能查到北魏孝文帝改革,B项不符合题意;
C:东汉华佗创编“五禽戏”,C项不符合题意;
D: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史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难度较小。
15.【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武王伐纣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图片“大泽乡”“陈(张楚)”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B项符合题意;
C:楚汉之争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知识。
16.【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秦朝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可知,秦统一文字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A项符合题意;
B:完全消除各地言语差异,说法绝对,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激起各地文人激烈反抗,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往来,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7.【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西汉初期研究儒家经典的高级官员仅占5%,到西汉中期这一比例升高到45.1%”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儒学地位明显提高,A项符合题意;
B: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B项不符合题意;
C:官吏素质的提高,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文景之治”统治局面的出现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A:楷书始于汉末,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A项不符合题意;
B:隶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汉朝的隶书笔画比较简单,是汉朝通行的字体,B项不符合题意;
C:行书始于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成熟,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书同文”和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统一文字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9.【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A项符合题意;
B: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打击了诸侯王的势力,B项不符合题意;
C: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思想,提高了儒学的地位,C项不符合题意;
D: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答案】C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吾有一术……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名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明了“麻沸散",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造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健身体,故选C项。
张仲景,东汉名医,人称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项。
李斯,法家代表,秦朝廷尉,主张实施郡县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
扁鹊,战国时期名医,首创“望、闻、问、切”的中医四诊法,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名医华佗。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古代中国医学家的相关历史知识。
21.【答案】(1)孔子;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不同:图一:以德治国,图二:依法治国
(2)促进了思想与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材料四中汉武帝听取董仲舒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 ,其目的是什么
【答案】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制)
(3)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是孔子,图三是韩非。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所以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面对当时社会的动荡,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根据材料二“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材料三“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与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3)根据材料四“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和结合所学可知,为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确立为正统思想。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4)根据四则材料可知,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趋势是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故答案为:
(1)图一:孔子;原因: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不同:图一:以德治国,图二:依法治国。
(2)影响:促进了思想与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3)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制)。
(4)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点评】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百家争鸣、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2.【答案】(1)景象:西汉初年,天下刚刚安定,人民非常贫困。天子的车骑不能配齐四匹毛色一样的马,将军和丞相只能乘坐牛车: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2)重视农业发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统治。
(3)政治清明,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国家积累了大量钱粮。文景之治。
(4)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轻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重视“以德化民”,还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等。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可知,西汉初年,天下刚刚安定,人民非常贫困。天子的车骑不能配齐四匹毛色一样的马,将军和丞相只能乘坐牛车。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2)根据材料二“夫农,天下之本也。”“农业是天下之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和结合所学可知,为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统治。汉初统治者采取重视农业发展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可知,反映出当时政治清明,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国家积累了大量钱粮。这一时期称为“文景之治”。
(4)根据所学可知,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重视“以德化民”,还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等,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故答案为:
(1)景象:西汉初年,天下刚刚安定,人民非常贫困。天子的车骑不能配齐四匹毛色一样的马,将军和丞相只能乘坐牛车。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2)措施:重视农业发展;目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统治。
(3)经济状况:政治清明,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国家积累了大量钱粮。局面:文景之治。
(4)原因: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重视“以德化民”,还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汉初休养生息政策,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部编版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测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