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单元测试(一)
一、选择题
1.(2022七上·兴仁期中)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A.推崇西周制度 B.支持兼并战争
C.解决社会问题 D.追求精神自由
2.(2017-2018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题)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3.(2023七上·内江期中) 《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其中,“天下为家”所指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4.(2017七上·德州月考)战国时期的下列四国中,地理位置在最东面的是( )
A.楚国 B.齐国 C.秦国 D.燕国
5.(2023七上·期末)据《史记》记载,商鞅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商鞅此举意在( )
A.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B.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C.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6.(2023七上·鹤山月考)西周时期,分封的齐、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这表明分封( )
A.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经济 B.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管理
C.导致周王室附近地区衰落 D.促进边远地区经济的开发
7.(2022七上·涪城期中)有些青铜器上刻有文字,古人称这种文字为金文。金文从商代中晚期开始出现,数量较少;周代青铜器上文字数量明显增加。金文的内容涉及祭祀典礼、政治、军事、经济、法律诉讼、婚姻等方面。由此可推知青铜金文的历史价值在于( )
A.便于了解商周时期青铜器功能的变化
B.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重要阶段
C.提供了研究商周社会状况的实物史料
D.突显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业水平领先
8.(2022七上·聊城月考)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统治者没有领导才能 B.与周边少数民族矛盾尖锐
C.末代统治者的残暴统治 D.奴隶爆发起义
9.(2022七上·兴仁期中)如图为我国古代造福千秋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历经2200多年,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该水利枢纽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通济渠 D.永济渠
10.(2022七上·依安期中)下列战役中,属于战国时期著名战役的是( )
①牧野之战 ②涿鹿之战 ③马陵之战 ④长平之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2021七上·泉州月考)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①②对应的朝代是( )
①→商朝→②→春秋→战国
A.夏朝、东周 B.夏朝、西周 C.秦朝、西周 D.秦朝、东周
12.(2022七上·兴仁期中)“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这段话可以看出商鞅推行变法赏罚分明。商鞅在军事上的奖励措施是( )
A.免除徭役 B.授予爵位、赏赐土地
C.赏赐金钱 D.赐予奴隶
13.(2022七上·兴仁期中)孔子招收学生不受贵贱、贫富、老幼等条件限制,很多学生出身于贫贱之家。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
A.有教无类 B.崇尚“自然”
C.克己复礼 D.民贵君轻
14.商周青铜器制作采用陶范铸造技术,陶范的选料、制模、翻范、花纹都很考究;当时工匠熟练掌握了浑铸、分铸、铸接、叠铸、锡焊、铜焊等技术。这说明商周青铜器( )
A.铸造历史悠久 B.装饰风格鲜明
C.生产规模庞大 D.制作工艺成熟
15.(2016七上·顺德月考)《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材料反映了( )
A.禅让制开始出现 B.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C.分封制开始出现 D.分封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16.(七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课堂检测题【xj】)青铜器体现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是( )
A.商代铜爵 B.四羊方尊 C.司母戊鼎 D.西周利簋
17.(2020七上·龙岗期中)《三字经》中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
A.齐桓公、齐国 B.晋文公、齐国
C.齐桓公、秦国 D.楚庄王、秦国
18.(2016七上·张掖期中)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
A.夏 B.商 C.周 D.秦
19.(2021七上·长春月考)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能够反映这一时期中华文明高度发达的是。( )
A.青铜器和甲骨文 B.史学和文学
C.书法和绘画 D.雕刻和石窟
20.(2020七上·苏州期中)“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
A.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考古是探究历史的重要途径。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
材料二: 刻有文字的甲骨
材料三: 右图为西周早期青铜器“武王征商簋”的铭文, 内容如下:“武征商,惟甲子朝,岁鼎,克闻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锡右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译文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王。 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 武王在阑地论功行赏, 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1)材料一中的稻谷也出土在左侧地图的哪一个遗址中?(写序号)该地稻谷的出土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的甲骨出现在哪一朝代?甲骨文的发现从文字发展史和史料价值上看,分别有什么意义?
(3)材料三的铭文记述了哪一场战役?该铭文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对西周历史的记载相比,谁的可信度更高?请说明理由。
(4)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我们了解史前历史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22.(2022七上·龙岗期中)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形势图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1) 指出材料一中从图1到图2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请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价这一变化。
(2)指出材料二中图3、图4所属的史料类型,并简要分析它们的史料价值。
(3)依据材料二的图3、图4,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在社会上出现了什么新兴阶级?
(4)材料三所示局面的形成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无为而治”、“兼爱”“非攻”可知强调顺应自然,减少战争;“为政以德”、“以法治国”可知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诸子百家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所选择的选项要把所给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内,切记。
2.【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的信息,结合将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要求巩固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统一的君主国家。厉行严刑峻法,监察官吏职守,建立官僚制度。是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上,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所以为君主争霸出谋划策的学派是法家。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的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3.【答案】B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天下为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天下都是这一家人的,这就是世袭制,故选项B符合题意;
A.禅让制,将部落联盟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不符合题意;
C.郡县制,是对国家地方的管理,不符合题意;
D.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4.【答案】B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的相关知识点。根据所学知识,战国七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其中,最西边是秦国,最东边是齐国,最北边是燕国,最南边是楚国。
故答案为B。
【点评】学生要结合地图准确识记战国七雄的位置,本题属于常考知识点。本题难度适中。
5.【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A: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A项不符合题意;
B: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掌权,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和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项符合题意;
D:严明法度禁止私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D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并不一定是少数民族地区,所以排除A;
农业和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材料“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即分封的地区的经济有所发展,并没有体现政治管理,也没有体现王室附近地区的衰落,所以BC排除;
题干材料表明分封制促进边远地区经济的开发,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封制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7.【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由材料“金文的内容涉及祭祀典礼、政治、军事、经济、法律诉讼、婚姻等方面”可知,这反映了青铜金文的历史价值在于提供了研究商周社会状况的实物史料,选项C正确;
材料信息与青铜器功能的变化、青铜铸造业水平无关,排除AD;
材料信息不能说明青铜金文的历史价值在于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重要阶段,排除B。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青铜器、金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夏朝最后一个王是夏桀,夏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荒淫奢侈,残暴无道,使得民怨沸腾,最终导致了夏的灭亡;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商纣是个有名的暴君,他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国事,在位期间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为政腐败,重用奸臣虢石父主持朝政,加重对百姓的剥削,激起百姓怨愤,最终致使西周灭亡。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都是末代统治者残暴,失去民心。C符合题意;
ABD不是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掌握夏商周更替的知识。
9.【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如图为我国古代造福千秋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历经2200多年,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该水利枢纽是都江堰。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鱼嘴是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于江中,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宝瓶口是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飞沙堰是分水堤坝与宝瓶口之间长120米的滚水坝,在洪水期用于分洪,并减少泥沙淤积。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包括图片和文字,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分析识记回答,注意看懂图片含义。
10.【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牧野之战发生在商末周初,涿鹿之战是传说中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之间的战争,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都发生在战国时期,①②不符合题意,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1.【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前一个朝代是夏朝,商朝的下一个朝代是西周,之后是东周,东周分为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先秦时期的朝代更替,本题的解题重点在于熟练掌握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迭。
12.【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的措施,获得军功可以被授予爵位和赏赐土地,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军事上”,拿它来分析备选项,这就需要学生理解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不同措施。
13.【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孔子招收学生不受贵贱、贫富、老幼等条件限制,很多学生出身于贫贱之家”可知,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注意要理解有教无类的含义。
14.【答案】D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主要说明了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方法,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这说明商周时期青铜器制度工艺高超。
A项铸造历史悠久材料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B项生产规模庞大材料体现不出,不符合题意;
C项装饰风格鲜明材料未涉及与此相关的信息,不符合题意;
D项制作工艺成熟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青铜器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青铜器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15.【答案】B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准确认识。材料中“天下为家”指的是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依据所学知识,禹死后,启继承父位,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开启了“家天下”的局面。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学生对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准确认识。
16.【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青铜器体现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其中,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故C符合题意;
商代铜爵体现了商代的礼制,四羊方尊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西周利簋体现了武王伐商的史实,故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司母戊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A. 齐桓公、齐国 ,不符合题意;
B. 晋文公、齐国 ,不符合题意;
C.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进行征战,争夺霸权地位。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召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秦国通过六国的战争,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楚庄王、秦国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类知识点,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回答。
18.【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随着社会生产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私有财产更多,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夏朝。
19.【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甲骨文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三代被人们称为“青铜时代”,源于青铜器在商、周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晚商至西周我国青铜技术走向鼎盛,人们又将这一时期称为“青铜文明”,也是因为青铜器在这一时期影响巨大。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反映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的是青铜器和甲骨文。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商周文化。难度适中,掌握青铜器和甲骨文是商周时期文明的代表即可作答。
20.【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自比太阳,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豪华宫室,强迫人们服劳役,统治非常残暴,导致了夏朝的灭亡;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制作“炮烙之刑”,镇压人民,建“酒池肉林”腐化堕落,导致了商朝的灭亡;周厉王与民争利,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幽王统治时期,横征暴敛,宠信褒姒,烽火戏诸侯,导致周朝灭亡。故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故正确答案为B。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学生要掌握夏商周灭亡的原因。
21.【答案】(1)遗址:3
说明: 原始农业的发展: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亚洲稻地起源之一。
(2)朝代: 商朝。
从文字发展史看: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从史料价值看: 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战役:牧野之战。
可信度:青铜器“武王征商篇”的铭文可信度比《史记》更高。
理由:“武王征商售”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是第一手资料:《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的历史著作,是第二手资料。
(4)依据: 考古发现。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夏、商、西周的更替;甲骨文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学会了种植稻谷,故“稻谷”出土于河姆渡遗址。据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稻谷的出现说明了原始农业的发展: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亚洲稻地起源之一。
(2)根据材料二文字和图片可知,图中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的发现从文字发展史和史料价值上的意义:从文字发展史看: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从史料价值看: 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根据材料三“武王征商簋。”可知,反映了牧野之战。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西周早期青铜器“武王征商簋”的铭文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对西周历史的记载相比,青铜器“武王征商篇”的铭文可信度比《史记》更高。“武王征商售”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是第一手资料:《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的历史著作,是第二手资料。
(4)根据以上材料说明了我们了解史前历史的重要依据是考古发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河姆渡人、甲骨文、牧野之战、史记等相关史实。
22.【答案】(1)变化: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
原因:各诸侯国之间连年征战,互相兼并。
评价: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但是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给社会带来了动荡。
(2)类型:实物史料。
价值:可以和文献史料互相印证,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或“农业”)发展状况。
(3)新现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新兴阶级:地主阶级。
(4)内在联系:政治、经济的重大变革,促进了思想的活跃和文化的繁荣。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春秋争霸;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变化:从材料一《春秋后期形势图》、《战国后期形势图》可看出,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仍比较多,而到了战国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则大为减少。由此可知,材料一中从图1到图2所发生的变化是: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强大的诸侯国兼并弱小的诸侯国。因此,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原因是:各诸侯国之间连年征战,互相兼并。
评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国数量的减少,在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但是,各诸侯国之间的争霸以及兼并战争,也给社会带来了动荡。
(2)史料类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料一般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几种类型,材料二中图3、图4为出土的文物,因此,在史料类型上属于实物史料。
价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3、图4中的实物史料,可以与文献史料互相印证,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经济(农业)发展状况。
(3)新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农具、穿有鼻环的牛尊的出土,反映了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中出现了使用铁农具和牛耕这一新现象。阶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与推广,山林、荒地等得到开发,农业生产获得了巨大发展,社会上部分人拥有数量较多的土地,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
(4)内在联系: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出现了重大的变革,材料二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出现了重大的变革。材料三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繁荣的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政治、经济的重大变革,会促进思想的活跃和文化的繁荣,这是其内在的联系。
故答案为:
(1)变化: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原因:各诸侯国之间连年征战,互相兼并。评价: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但是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给社会带来了动荡。
(2)类型:实物史料。价值:可以和文献史料互相印证,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或“农业”)发展状况。
(3)新现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新兴阶级:地主阶级。
(4)内在联系:政治、经济的重大变革,促进了思想的活跃和文化的繁荣。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的认识。
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单元测试(一)
一、选择题
1.(2022七上·兴仁期中)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A.推崇西周制度 B.支持兼并战争
C.解决社会问题 D.追求精神自由
【答案】C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无为而治”、“兼爱”“非攻”可知强调顺应自然,减少战争;“为政以德”、“以法治国”可知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诸子百家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所选择的选项要把所给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内,切记。
2.(2017-2018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题)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的信息,结合将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要求巩固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统一的君主国家。厉行严刑峻法,监察官吏职守,建立官僚制度。是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上,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所以为君主争霸出谋划策的学派是法家。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的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3.(2023七上·内江期中) 《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其中,“天下为家”所指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答案】B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天下为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天下都是这一家人的,这就是世袭制,故选项B符合题意;
A.禅让制,将部落联盟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不符合题意;
C.郡县制,是对国家地方的管理,不符合题意;
D.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4.(2017七上·德州月考)战国时期的下列四国中,地理位置在最东面的是( )
A.楚国 B.齐国 C.秦国 D.燕国
【答案】B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的相关知识点。根据所学知识,战国七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其中,最西边是秦国,最东边是齐国,最北边是燕国,最南边是楚国。
故答案为B。
【点评】学生要结合地图准确识记战国七雄的位置,本题属于常考知识点。本题难度适中。
5.(2023七上·期末)据《史记》记载,商鞅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商鞅此举意在( )
A.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B.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C.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A: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A项不符合题意;
B: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掌权,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和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项符合题意;
D:严明法度禁止私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3七上·鹤山月考)西周时期,分封的齐、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这表明分封( )
A.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经济 B.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管理
C.导致周王室附近地区衰落 D.促进边远地区经济的开发
【答案】D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并不一定是少数民族地区,所以排除A;
农业和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材料“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即分封的地区的经济有所发展,并没有体现政治管理,也没有体现王室附近地区的衰落,所以BC排除;
题干材料表明分封制促进边远地区经济的开发,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封制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7.(2022七上·涪城期中)有些青铜器上刻有文字,古人称这种文字为金文。金文从商代中晚期开始出现,数量较少;周代青铜器上文字数量明显增加。金文的内容涉及祭祀典礼、政治、军事、经济、法律诉讼、婚姻等方面。由此可推知青铜金文的历史价值在于( )
A.便于了解商周时期青铜器功能的变化
B.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重要阶段
C.提供了研究商周社会状况的实物史料
D.突显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业水平领先
【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由材料“金文的内容涉及祭祀典礼、政治、军事、经济、法律诉讼、婚姻等方面”可知,这反映了青铜金文的历史价值在于提供了研究商周社会状况的实物史料,选项C正确;
材料信息与青铜器功能的变化、青铜铸造业水平无关,排除AD;
材料信息不能说明青铜金文的历史价值在于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重要阶段,排除B。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青铜器、金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2022七上·聊城月考)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统治者没有领导才能 B.与周边少数民族矛盾尖锐
C.末代统治者的残暴统治 D.奴隶爆发起义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夏朝最后一个王是夏桀,夏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荒淫奢侈,残暴无道,使得民怨沸腾,最终导致了夏的灭亡;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商纣是个有名的暴君,他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国事,在位期间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为政腐败,重用奸臣虢石父主持朝政,加重对百姓的剥削,激起百姓怨愤,最终致使西周灭亡。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都是末代统治者残暴,失去民心。C符合题意;
ABD不是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掌握夏商周更替的知识。
9.(2022七上·兴仁期中)如图为我国古代造福千秋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历经2200多年,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该水利枢纽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通济渠 D.永济渠
【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如图为我国古代造福千秋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历经2200多年,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该水利枢纽是都江堰。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鱼嘴是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于江中,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宝瓶口是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飞沙堰是分水堤坝与宝瓶口之间长120米的滚水坝,在洪水期用于分洪,并减少泥沙淤积。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包括图片和文字,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分析识记回答,注意看懂图片含义。
10.(2022七上·依安期中)下列战役中,属于战国时期著名战役的是( )
①牧野之战 ②涿鹿之战 ③马陵之战 ④长平之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牧野之战发生在商末周初,涿鹿之战是传说中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之间的战争,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都发生在战国时期,①②不符合题意,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1.(2021七上·泉州月考)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①②对应的朝代是( )
①→商朝→②→春秋→战国
A.夏朝、东周 B.夏朝、西周 C.秦朝、西周 D.秦朝、东周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前一个朝代是夏朝,商朝的下一个朝代是西周,之后是东周,东周分为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先秦时期的朝代更替,本题的解题重点在于熟练掌握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迭。
12.(2022七上·兴仁期中)“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这段话可以看出商鞅推行变法赏罚分明。商鞅在军事上的奖励措施是( )
A.免除徭役 B.授予爵位、赏赐土地
C.赏赐金钱 D.赐予奴隶
【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的措施,获得军功可以被授予爵位和赏赐土地,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军事上”,拿它来分析备选项,这就需要学生理解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不同措施。
13.(2022七上·兴仁期中)孔子招收学生不受贵贱、贫富、老幼等条件限制,很多学生出身于贫贱之家。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
A.有教无类 B.崇尚“自然”
C.克己复礼 D.民贵君轻
【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孔子招收学生不受贵贱、贫富、老幼等条件限制,很多学生出身于贫贱之家”可知,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注意要理解有教无类的含义。
14.商周青铜器制作采用陶范铸造技术,陶范的选料、制模、翻范、花纹都很考究;当时工匠熟练掌握了浑铸、分铸、铸接、叠铸、锡焊、铜焊等技术。这说明商周青铜器( )
A.铸造历史悠久 B.装饰风格鲜明
C.生产规模庞大 D.制作工艺成熟
【答案】D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主要说明了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方法,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这说明商周时期青铜器制度工艺高超。
A项铸造历史悠久材料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B项生产规模庞大材料体现不出,不符合题意;
C项装饰风格鲜明材料未涉及与此相关的信息,不符合题意;
D项制作工艺成熟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青铜器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青铜器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15.(2016七上·顺德月考)《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材料反映了( )
A.禅让制开始出现 B.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C.分封制开始出现 D.分封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答案】B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准确认识。材料中“天下为家”指的是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依据所学知识,禹死后,启继承父位,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开启了“家天下”的局面。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学生对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准确认识。
16.(七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课堂检测题【xj】)青铜器体现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是( )
A.商代铜爵 B.四羊方尊 C.司母戊鼎 D.西周利簋
【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青铜器体现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其中,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故C符合题意;
商代铜爵体现了商代的礼制,四羊方尊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西周利簋体现了武王伐商的史实,故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司母戊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2020七上·龙岗期中)《三字经》中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
A.齐桓公、齐国 B.晋文公、齐国
C.齐桓公、秦国 D.楚庄王、秦国
【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A. 齐桓公、齐国 ,不符合题意;
B. 晋文公、齐国 ,不符合题意;
C.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进行征战,争夺霸权地位。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召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秦国通过六国的战争,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楚庄王、秦国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类知识点,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回答。
18.(2016七上·张掖期中)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
A.夏 B.商 C.周 D.秦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随着社会生产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私有财产更多,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夏朝。
19.(2021七上·长春月考)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能够反映这一时期中华文明高度发达的是。( )
A.青铜器和甲骨文 B.史学和文学
C.书法和绘画 D.雕刻和石窟
【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甲骨文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三代被人们称为“青铜时代”,源于青铜器在商、周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晚商至西周我国青铜技术走向鼎盛,人们又将这一时期称为“青铜文明”,也是因为青铜器在这一时期影响巨大。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反映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的是青铜器和甲骨文。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商周文化。难度适中,掌握青铜器和甲骨文是商周时期文明的代表即可作答。
20.(2020七上·苏州期中)“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
A.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自比太阳,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豪华宫室,强迫人们服劳役,统治非常残暴,导致了夏朝的灭亡;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制作“炮烙之刑”,镇压人民,建“酒池肉林”腐化堕落,导致了商朝的灭亡;周厉王与民争利,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幽王统治时期,横征暴敛,宠信褒姒,烽火戏诸侯,导致周朝灭亡。故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故正确答案为B。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学生要掌握夏商周灭亡的原因。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考古是探究历史的重要途径。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
材料二: 刻有文字的甲骨
材料三: 右图为西周早期青铜器“武王征商簋”的铭文, 内容如下:“武征商,惟甲子朝,岁鼎,克闻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锡右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译文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王。 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 武王在阑地论功行赏, 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1)材料一中的稻谷也出土在左侧地图的哪一个遗址中?(写序号)该地稻谷的出土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的甲骨出现在哪一朝代?甲骨文的发现从文字发展史和史料价值上看,分别有什么意义?
(3)材料三的铭文记述了哪一场战役?该铭文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对西周历史的记载相比,谁的可信度更高?请说明理由。
(4)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我们了解史前历史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答案】(1)遗址:3
说明: 原始农业的发展: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亚洲稻地起源之一。
(2)朝代: 商朝。
从文字发展史看: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从史料价值看: 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战役:牧野之战。
可信度:青铜器“武王征商篇”的铭文可信度比《史记》更高。
理由:“武王征商售”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是第一手资料:《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的历史著作,是第二手资料。
(4)依据: 考古发现。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夏、商、西周的更替;甲骨文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学会了种植稻谷,故“稻谷”出土于河姆渡遗址。据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稻谷的出现说明了原始农业的发展: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亚洲稻地起源之一。
(2)根据材料二文字和图片可知,图中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的发现从文字发展史和史料价值上的意义:从文字发展史看: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从史料价值看: 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根据材料三“武王征商簋。”可知,反映了牧野之战。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西周早期青铜器“武王征商簋”的铭文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对西周历史的记载相比,青铜器“武王征商篇”的铭文可信度比《史记》更高。“武王征商售”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是第一手资料:《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的历史著作,是第二手资料。
(4)根据以上材料说明了我们了解史前历史的重要依据是考古发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河姆渡人、甲骨文、牧野之战、史记等相关史实。
22.(2022七上·龙岗期中)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形势图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1) 指出材料一中从图1到图2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请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价这一变化。
(2)指出材料二中图3、图4所属的史料类型,并简要分析它们的史料价值。
(3)依据材料二的图3、图4,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在社会上出现了什么新兴阶级?
(4)材料三所示局面的形成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案】(1)变化: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
原因:各诸侯国之间连年征战,互相兼并。
评价: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但是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给社会带来了动荡。
(2)类型:实物史料。
价值:可以和文献史料互相印证,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或“农业”)发展状况。
(3)新现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新兴阶级:地主阶级。
(4)内在联系:政治、经济的重大变革,促进了思想的活跃和文化的繁荣。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春秋争霸;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变化:从材料一《春秋后期形势图》、《战国后期形势图》可看出,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仍比较多,而到了战国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则大为减少。由此可知,材料一中从图1到图2所发生的变化是: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强大的诸侯国兼并弱小的诸侯国。因此,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原因是:各诸侯国之间连年征战,互相兼并。
评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国数量的减少,在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但是,各诸侯国之间的争霸以及兼并战争,也给社会带来了动荡。
(2)史料类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料一般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几种类型,材料二中图3、图4为出土的文物,因此,在史料类型上属于实物史料。
价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3、图4中的实物史料,可以与文献史料互相印证,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经济(农业)发展状况。
(3)新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农具、穿有鼻环的牛尊的出土,反映了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中出现了使用铁农具和牛耕这一新现象。阶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与推广,山林、荒地等得到开发,农业生产获得了巨大发展,社会上部分人拥有数量较多的土地,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
(4)内在联系: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出现了重大的变革,材料二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出现了重大的变革。材料三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繁荣的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政治、经济的重大变革,会促进思想的活跃和文化的繁荣,这是其内在的联系。
故答案为:
(1)变化: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原因:各诸侯国之间连年征战,互相兼并。评价: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但是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给社会带来了动荡。
(2)类型:实物史料。价值:可以和文献史料互相印证,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或“农业”)发展状况。
(3)新现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新兴阶级:地主阶级。
(4)内在联系:政治、经济的重大变革,促进了思想的活跃和文化的繁荣。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的认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部编版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单元测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