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18小题,每题3分,共54分)
1.如表所示为20世纪初清政府在军事方面采取的一系列变革举措。这些变革举措( )
时间 内容
1901年 下令停止武科科举考试,通令各省设立武备学堂。命各省“将原有各营严行裁汰,精选 若干营分为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新式枪炮”
1903 年 设立练兵处
1904 年 颁布《新军营制晌章》《陆军学堂办法》《新军官制》
1905 年 规定各省扩编新军数目,令各省旧军改为巡防队,颁布《巡防队营制》
①摒弃了中体西用的构想
②折射出统治危机的严重
③客观上加速了清朝灭亡
④实现了军事近代化转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妈祖信仰原本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自宋以来,其宫庙等信仰史迹逐渐遍及世界各地,如图是当代妈祖文化传播覆盖的国家。由此可知,妈 祖信仰史迹的时空分布体现了( )
A.近代东南沿海居民移民进程
B.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持续繁盛
C.中国海洋文化的广泛影响力
D.全球化进程伴随文化多元化
3.根据直隶总督李维均的奏请,雍正元年雍正帝正式颁布诏令,实施摊丁入亩制度。但各省对推丁入亩制度的实际落实时间前后不一,持续长达五十年之久。由此可见,摊丁入亩( )
A.在地方逐步推行 B.遭到地主普遍抵制
C.引起民众的反抗 D.受到地方各种阻挠
4.这一地区有方便的水陆交通,是通往四方的大十字路口:往北,可以进入高加索,穿越过去就是东欧;往西,可以通往中欧;往东,可以到伊朗和印度;往南则是阿拉伯半岛,还可以进入非洲。以下文明属于“这一地区”创造的有( )
①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②伊本 穆萨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
③发明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④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5.北宋中后期,由于定窑器物的大量定制以及为了窑场的生存,窑工们在漏斗状匣钵正烧法的基础上发明了支圈垫烧法和覆烧法,从而提高了窑的利用率和瓷器产量,定窑因而获得新生。由此可见,定窑制瓷技术的创新得益于( )
A.生产力取得重大突破 B.社会需求和行业竞争
C.自身生产管理精细化 D.长途贩运活动的兴起
6.印欧人的迁徙历时数千年,开始之时,世界上只有零星散布的个别文明中心。印欧人迁徙大体结束之时,奴隶制国家由点到面,在世界上占了统治地位,一度横跨三洲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其主体民族都是印欧人的后裔。由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
A.扩大了游牧文明的影响
B.统一了欧亚非主要文明
C.密切了文明之间的联系
D.促成了奴隶社会的转型
7.朱熹认为,通过格物的手段,为吾心已有之知增加知识,从而认识吾心已有之知,所以对外物穷一分理,就为吾心增加一分知,于物之理穷得愈多,而我心之知就愈广。由此可知,朱熹( )
A.创立了心学流派 B.强调实践的体悟
C.挖掘了儒经内涵 D.重视德行的积累
8.如图为二战后部分时期美国移民来源地的变化情况。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政府外交战略的调整 B.美国本土出生率降低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D.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9.除了精神治疗和草药治疗之外,古埃及人还发明了推拿和按摩疗法,食疗的应用也很充分,手术治疗只占当时疗法很小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古代埃及( )
A.医学理论走向成熟 B.医学技术获得发展
C.医疗体系基本建立 D.医学理念领先世界
10.自古以来有大量外来的农作物传入中国。秦汉至唐宋的外来农作物名称是胡萝卜、胡荽(香菜)、胡椒,唐宋至明清的名称是番薯、番茄、番豆(花生),清朝以后是洋芋、洋葱、洋白菜。外来作物命名的变化反映了( )
A.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发展
B.天下观念不断改变
C.对外贸易路线的重要变化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1.据统计,两汉之际,汉族人口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以及湖北、安徽和江苏的绝大部分地区,此后北方民族人口占比逐步减少,而长江以南的汉族人口占比则相应增长。公元280——464年,长江以南的汉族人口增长超过5倍。汉族人口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屯田制度的推行 B.封建朝廷的倡导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社会动乱的影响
12.作为法兰西皇帝和欧洲的实际统治者,拿破仑在欧洲帝王中取得首屈一指的声誉,明显表现在同奥国封建王朝联姻,娶奥国公主为妻;在称帝时,封了4个亲王、30个公爵、388个伯爵、1090个男爵,加上荣誉军团,形成一个新贵族阶层。这体现了当时法国( )
A.政治思想的落后性 B.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C.帝国主义的扩张性 D.封建势力的反动性
13.如图所示是清朝乾隆时期内务府承制的紫檀嵌珐琅重檐楼阁更钟。它把我国传统夜间计时的“更”与西方计时的“时”“分”有机结合起来。该更钟体现了( )
A.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B.西学东渐改变了国人儒学观念
C.“向西方学习”的流行
D.清文化产业逐步融入世界市场
14.印刷在西方社会里,主要是一种营利事件,随工业革命而发展为一种庞大的出版工业。而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印刷书含有一种强烈的道德观念,所谓“传先哲之精蕴,启后学之困蒙,亦利济之先务,积善之美谈。”中西方的这一不同( )
A.源于经济形态发展程度的差异
B.受东西方文化交流程度的影响
C.基于文化传统与宗教信仰不同
D.受技术水平与社会制度的制约
15.如表所示是关于蒙古西征的三个观点。据此,我们可得到的启示是( )
观点一 蒙古在西征过程中不断攻城略地,对当时的亚欧大陆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观点二 西征过程中,大量的汉人工匠被带到了中亚、西亚和东欧。与此同时,蒙古人也将大量的西方工匠俘虏到了蒙古草原和中原
观点三 蒙古将中国的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三大发明传播到了阿拉伯,后来这些发明又从阿拉伯传播到了欧洲,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转型
A.军事扩张推动文明进步
B.蒙古西征阻碍欧亚文化交流
C.应辩证地看待蒙古西征
D.蒙古西征旨在传播进步文化
16.2001年,攻陷了阿富汗的塔利班组织不顾世界各国反对,动用战争武器摧毁了巴米扬包括塞尔萨尔和沙玛玛在内的所有佛像。毁于战火的巴米扬大佛于200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和《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巴米扬大佛的遭遇说明( )
A.地区冲突是摧毁文化遗产的罪魁祸首
B.保护文化遗产第一要义是历史真实性
C.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全世界共同的责任
D.《世界遗产名录》能够较好的保护文物
17.德意志海堡的作家约瑟夫 格雷斯于1807年出版了《德意志人民丛书》,勃伦塔和阿尼姆于1808年出版了民间抒情诗《少年的魔笛》,他们都力图从文学方面揭示德意志历史的意义。正如施泰因所说:这些作品“主要燃起了后来赶走法国人的那种德意志火焰”。可用于说明( )
A.启蒙思想推动德国国家政权构建
B.德国学者借助文学宣扬民主精神
C.拿破仑战争对德国产生双重影响
D.德国学者引领印刷出版业的升级
18.1918年底,威尔逊提出“民族自决”原则。在该原则之下,波兰复国,波罗的海国家朝独立迈进,捷克与斯洛伐克也拼在一起,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形成联盟。由此可见,“民族自决”原则( )
A.完善了国际协商制度 B.保证了弱小民族权益
C.重构了欧洲政治秩序 D.强化了美国主导地位
二.材料题(共4小题,共4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近代文化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过程中形成的,其兴起与发展均是被动的。中国没有经历类似于欧洲文艺复兴那样的运动,中国近代文化是在资本主义还没有发展,面临外国的挑战下而被迫萌发出来的。在民族危机面前,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一系列探索救亡图存的改革,他们力图通过改革向西方学习,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19世纪后40年里,中国流行的思潮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西方的学习与模仿局限在器械、科技、教育等方面,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全盘西化”,则体现了对西方文化的模仿。
——摘编自梁海燕《浅议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
材料二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国的交流互动由经济、科技领域转向了政治、文化领域。经济全球化浪潮来袭,文化方面出现了“文化全球化”的思潮,这种思潮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地位,导致人们对自己国家文化认同的弱化,甚至引起民族文化的衰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坚定文化自信对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摘编自马睿《文化自信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教会文学是中世纪西欧的正统官方文学,它使文学沦为宗教的宣传品,大量的圣经故事、基督故事、圣徒传、赞美诗、祈祷文、圣者言行录、奇迹故事、梦幻故事以及宗教剧,旨在宣扬、普及基督教的教义与道德,使人敬畏上帝、禁欲苦行、寄托来世……较有文学特色、影响最大的是《灵花》,它由多人汇编、加工而成,是记述圣弗兰西斯及其修会宣传福音、领受圣恩的故事集,描写圣弗兰西斯忍辱苦行、救治病人,感化俗人和异教徒,甚至向禽兽讲道的故事,生动有致。
——摘编自姚介厚、李鹏程、杨深《西欧文明》
材料二 中世纪人的文学,就是世俗文学。中古世俗文学虽然在不同程度受到封建意识和宗教思想的影响,但是它毕竟以写人为主,歌颂人的英雄主义,表彰人的坦白襟怀,反映人的理想愿望。世俗文学重视现实人生,宣传入世思想,与宗教文学的幻想彼岸世界,鼓吹出世主义形成尖锐的对立。欧洲中古世俗文学虽不承上,但却启下,其表现有四:一是梦幻手法,影响了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歌德的《浮士德》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等;二是象征手法打开了19世纪象征主义文学的通道;三是骑士传奇为近代欧洲小说之母体,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奠定了19世纪初浪漫主义之特色;四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歌颂贤明君主,乃承袭世俗文学之衣钵。
——摘编自刘连青《中古欧洲文学面面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中世纪教会文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欧中世纪文学的重要意义。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战争结束时,德国还控制着将近800万名强迫劳工,他们来自欧洲各地,被掳掠到德国的农场和工厂里工作。仅仅在德国西部,联合国善后救济署就照料和遣返了超过650万名难民。他们绝大多数来自苏联、波兰、法国,此外还有许多人来自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南斯拉夫、捷克。相当比例的难民是妇女和孩子。德国境内的数百万名德裔难民,让德国的情况变得更为复杂。据估计,到1945年初,德国境内大约有480万名国内难民,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德国南部和东部,他们都是为了躲避轰炸而逃出城市的;此外还有400万名德裔难民,他们来自第三帝国的东部征服地区,因为惧怕苏联红军追击而逃回国内。再加上将近27.5万名英美战俘,德国境内至少就有高达1700万名难民。这还是相当保守的估计数字,其他历史学家给出的估计数字比这还要高得多。有研究表明,战争期间的欧洲大陆,总共有超过4000万人被强迫迁徙。
——摘编自[英]基思 罗威《野蛮的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结束之际德国境内的难民种类与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战争对移民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据联合国全球人口数据网络中心整理
材料二:世界人口增长伴随着不小的挑战。一些人口增长过快的地区相对贫穷,这可能会加剧饥饿以及流离失所等问题。另外,还有科学家担心人口增长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我们对气候的影响很多方面都与人口有关——人们使用了什么资源、正在进行多少工业生产、供暖制冷以及运输使用了多少能源,这些都会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所以拥有的人口越多,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影响就越困难。”华盛顿大学气候影响小组主任艾米 斯诺弗表示。
——摘编自栾若曦《跨越80亿,人口增长影响几何》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世界近现代人口增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世界近现代人口增长的影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8小题)
1——5:BCABB 6-10:CBDBC 11-15:DBAAC 16-18:CCC
二.材料题(共4小题)
19.(1)中西文化的交流;被动性;与有识之士的救亡图存紧密联系;由学习西方器物、制度到思想,由浅入深。
(2)增强对国家文化的认同;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繁荣;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
(1)特点:内容上是对神的观照,全面体现宗教的思想权威;基本题材是圣经故事;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地位上是正统官方文学;目的上维护封建制度。
(2)作用:保留了西欧封建社会文化遗产;展示了中世纪人们的思想、信仰和艺术创作的丰富多样性;为近现代欧洲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世俗文学宣扬了人文主义,有利于思想解放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1.
(1)种类:德国境内难民分为德裔难民和非德裔难民。特点:来源国家广泛,主要来自欧洲;妇女和孩子占据较大比例;有一定数量德国国内难民;难民数量多。
(2)人类有史以来,战争频繁、烽火不断,每个时代的战争起因不尽相同,尤其是近代以来,各大国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进行的战争曾发展为世界大战。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使人们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并且因为战争而产生的难民成为现代社会移民中一个独特的群体,如二战时期的德国因为战争产生了大量的难民,截至2017年底,全球有6850万人因战争等因素被迫逃离家园,以全球人口比例计算,因为战争,全球每110人就有1人沦为难民,其中以战争和冲突较为严重的叙利亚、阿富汗、南苏丹、缅甸等地为主。国际社会要实现世界不再有难民这一终极目标,仍然任重道远。
22.
(1)特点:呈现阶段性特征;总体上呈增长趋势。
(2)影响:推动了世界种族结构的变化;有利于刺激市场需求;有利于增加劳动力的供给;使地球资源承受更大压力,引发气候变化等诸多环境问题(或增加了对各类资源的消耗,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竞争;加剧了落后地区的饥饿以及贫困问题。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7/12 8:45:14;用户:杨乐;邮箱:13348702015;学号:41228115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南省临湘市第二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