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百家讲坛》中在介绍隋朝最重要的贡献时曾评价道:“隋文帝一半的功业就在于此。”该贡献是指( )
A.确立了选拔人才的察举制度 B.结束了长期分裂使中国重归统一
C.建立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封建王朝 D.开凿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2.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武则天劝农桑,薄赋敛,省力役;唐玄宗统治早期选用贤才,兴利除弊,发展农业。材料主要说明( )
A.农业的持续发展 B.统治者选贤任能 C.统治者爱惜民力 D.唐朝兴盛的原因
3.如图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图中②处出现的我国古代盛世局面是( )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4.某博物馆计划推出唐代专题展览,根据下面展出的三幅图片,可以推测其反映的主题是( )
A.对外交流 B.民族交融 C.经济繁盛 D.多彩艺术
5.有学者认为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进大出”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收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下列事件与唐朝对外“大进”与“大出”的特点分别对应正确的是( )
A.遣唐使玄奘西行 B.玄奘西行文成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文成公主入藏 D.玄奘西行遣唐使
6.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陕西西安分会场的节目名为《山河诗长安》。该节目通过诗仙的视角,带领观众进入长安城,展现了西安的盛唐之韵和中华文化的浪漫风采。“诗仙”是( )
A.杜甫 B.李白 C.白居易 D.苏轼
7.下面的示意图反映了唐朝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图中C处应该填写(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安史之乱 D.“康乾盛世”
8.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北宋时期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
A.实行分封制 B.开通大运河 C.设置通判 D.设置转运使
9.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
A.实现了富国强兵 B.加重人民的负担
C.使北宋走向衰亡 D.加强了社会管控
10.下列辽、夏、宋、金对峙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
11.识读下表信息,可以归纳的主题为( )
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
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关系
宋大宗时:从进攻到防御
宋真宗时: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
A.西夏与北宋议和 B.北宋与南宋并立 C.辽与北宋的和战 D.金与南宋的对峙
12.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以下可以为这一结论提供佐证的史实是( )
A.出现晋商和徽商 B.出现了纸币交子
C.纸币成为全国发行的主币 D.发明了拔秧工具秧马
13.《水浒传》中有这样一情节: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浪子”燕青逛东京大街,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他们走到的地方当时被称作( )
A.坊 B.市 C.瓦子 D.勾栏
14.下图为汉、唐、宋经济分布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从汉代到宋代( )
A.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始终重合 B.中原王朝疆域持续扩大
C.自然条件决定了经济发展状况 D.经济重心逐步完成南移
15.小明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契丹的兴起”、“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岳飞抗金”的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D.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16.自古以来,各族人民驰骋于中华大地。史书所述“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的民族是( )
A.契丹族 B.蒙古族 C.满族 D.党项族
17.“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分镇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县一千一百二十七”。材料所述的制度( )
A.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促进了民族交融,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C.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
D.成为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建制和名称来源
18.“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不容否定,西藏独立不行,半独立不行,变相独立也不行。”下列史实中能证明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是( )
A.西汉时设置西域都护 B.唐朝时文成公主嫁入吐蕃
C.元朝时设立宣政院 D.明朝时设置驻藏大臣
1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官职中,能够体现元朝“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 )
A.御史大夫 B.中书省 C.枢密院 D.御史台
20.在起义的过程中,起义军领袖提出“均田免赋”“平买平卖”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当时还流行“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民谣。其部队逐渐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材料中的“起义”( )
A.保障了东南沿海人民安全 B.沉重打击荷兰殖民者
C.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打击 D.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
21.1689年清政府为了防止沙俄的侵略和捍卫国家的领土主权,在中俄东段边界立了一块“永久界碑”,说明了中俄东段边界的走向。立此界碑的法律依据是( )
A.《大唐西域记》 B.《尼布楚条约》 C.《资治通鉴》 D.《马可·波罗行纪》
22.“清朝前期,中国采取了逆时代大潮的国策,完全堵塞了可能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文中的“国策”是( )
A.休养生息政策 B.开明民族政策 C.重文轻武政策 D.闭关锁国政策
23.清代徐扬所绘的《盛世滋生图》,全卷长达1225厘米,它描绘了18世纪古城苏州繁华的市井风情。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它们都体现了( )
A.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B.农村集市贸易兴起
C.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D.政府加强商业管控
24.海口市某校举办历史手抄报设计大赛,其中一小组成员搜集了下列历史图片,这些图片资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高超的青铜工艺 B.伟大的建筑工程 C.先进的科技成就 D.独特的制造技术
25.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二、材料题
26.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这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历经数千年,走向成熟乃至体系化。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1)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的是什么朝代的政治制度?
材料二:(宋太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2)根据材料二、“方镇残虐”指的是什么局面?指出宋太祖为了解决“方镇残虐”,采取了什么措施?(不得照抄材料)
材料三: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摘编自吴晗《朱元璋传》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所反映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列举明清时期体现该趋势的措施各一例。
材料四:我国古代科举制发展简表
朝代 措施 发展阶段
隋唐时期 创立进士科,增加科举考试科目,创立殿试制度 ①
宋朝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发展时期
明清时期 ② 僵化时期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将表格内容填写完整,并全面评价科举制。
材料五:如图文所示
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过程中,统治者通常使用“因地制宜、因教顺俗、恩威并用”的策略。因地制宜,按照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特点,建立不同的行政机构。因教顺俗,利用宗教,修其教不易其俗。恩威并用,对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赐爵位,给予厚禄,或联姻,或会盟筵宴,施恩笼络,对破坏统一的叛乱割据势力则予以坚决的军事打击。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5)阅读材料五、概括材料中的观点。结合材料,运用清朝相关史事,对清朝统治者“因地制宜”的策略加以说明。
27.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在这里创造了许多奇迹,书写了许多辉煌。七年级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请你参与活动,完成任务。
项目化一【人口增长—解读经济发展】
材料一:兴趣小组的同学以“人口增长”为主题搜集了以下数据,请你回答问题。
(1)分析表一南方人口和表二总人口发生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项目化二【对外交往—解读相关政策】
材料二:如图所示
材料三: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朝时达到140多个。陆路与海路交通的畅通……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等输往西方。西方的药物、天文、数学等也传到中国,外来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元朝受到重视。
——选自部编七下《中国历史》
(2)根据材料二中图一、指出宋代海外贸易的地理范围和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名称。根据图二、指出元朝交通路线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时期中外交通发达的原因。
材料四:明朝(1368—1644年),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极盛,以15世纪初太平洋和印度洋上显著但却短暂的海上优势为顶峰.…这七次远洋航行规模盛大,功绩卓著,是史无前例的。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材料四评价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五:“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一片开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材料六: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郑成功《复台》
(5)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五、六中的两位历史人物在抗击外来侵略方面的历史功绩分别是什么?两位历史人物有何共同之处?
28.阅读中国古代部分领域的成就汇总表,回答问题。
时期 成就
唐朝时期 ①发明并推广了新型农具A和筒车
②政府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③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
宋元时期 ④B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后传入亚洲、欧洲
⑤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⑥宋代使用一种拔秧工具—秧马
⑦宋词风格多样,内容广泛,词人层出不穷
⑧火药武器广泛运用于战争。后来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
⑨关汉卿创作了元代杂剧
明清时期 ⑩明朝先后18次修筑长城
李时珍编写了C
宋应星编写了D
徐光启编写了《农政全书》
四大名著诞生
清代大面积推广了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清代,在承德仿建了班禅在西藏的住所
清代中期,京剧成为最主要的剧种
(1)结合所学知识,将上表内容填写完整
(2)选择材料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史实,结合所学提炼一个观点或主题,加以说明或阐述。(要求:观点或主题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581年,外戚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大趋势。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察举制是汉代的,排除A项,CD项是秦朝,排除CD项。故选:B。
2.答案:D
解析:
3.答案:C
解析:
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唐代专题展览”图片分别是“文成公主像、步辇图、蕃会盟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图片都与唐朝时期与西藏地区的交往有关,可反映民族交融的内容,B项正确;与西藏地区的交往不属于对外交流,排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唐与西藏地区联系较多,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状况,排除C项;会盟碑不是多彩艺术,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
6.答案:B
解析:
7.答案:C
解析:
8.答案:D
解析:
9.答案:B
解析:“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表明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加重人民的负担,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B。
10.答案:B
解析: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辽与北宋的和战。根据“占领燕云十六州”“保持友好关系”“从进攻到防御”“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可知,材料说的是辽与北宋的和战。故选C。
12.答案:B
解析:
13.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由题干“……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可知,早在宋代,城市中出现综合游乐场所,叫做瓦子,瓦子里设置的演出场所,称“勾栏”,宋代,有些瓦子的规模很大,里面有说书、卖艺、杂耍等娱乐节目,C项正确;坊是居住的地方,排除A项;市主要是买卖东西的地方,排除B项;勾栏是宋元戏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场所,也是妓院的别称,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D
解析:由图中观察可知,从汉代至宋代,主要经济区由北往南转移,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开始,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期完成,D项正确;从图中可以,唐后期开始,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不会重合,排除A项;从图中可以,从汉代到宋代中原王朝的疆域并不是持续扩大,排除B项;图中不可得出自然条件对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此外自然条件决定了经济发展状况,这一说法本身是错误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C
解析:据题干“契丹的兴起”、“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916年契丹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契丹国(辽),1005年北宋与辽达成澶渊之盟,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议,北宋与辽、西夏并立。故小明同学探究的主题是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故选:C。
16.答案:B
解析:
17.答案:D
解析:
18.答案:C
解析:
19.答案:D
解析:
20.答案:D
解析:
21.答案:B
解析:
22.答案:D
解析:
23.答案:A
解析:
24.答案:B
解析:图片“都江堰”“隋朝大运河”“明长城”“故宫”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建筑工程,四张图片都与ACD说法无关。故选:B。
2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文学形式演变的知识点。A.根据所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形式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是适应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不是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故A错误;B.根据所学,随着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为了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故B正确;C.根据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信息,选项与材料不符,故C错误;D.根据所学,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在西汉已经确立。材料无法体现其地位逐步在提高,故D错误。故选:B。
26.答案:(1)唐朝,元朝。
(2)藩镇割据:重文轻武。
(3)趋势: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或皇权不断加强)。措施: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清朝设置军机处。
(4)①创立时期:②八股取士。
评价:积极影响:①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②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③推动教育的发展,促进文化素质的提高。
消极影响: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进入到了僵化时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5)观点:统治者通常使用“因地制宜、因教顺俗、恩威并用”的策略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说明:清朝因地制宜,设立驻藏大臣管理西藏,设立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等。
解析:
27.答案:(1)图一南方人口变化原因: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经济重心南移等。
图二人口变化原因: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增长迅速。
(2)地理范围:宋代海外贸易的地理范围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机构名称:市舶司。
特点:海陆并举。
(3)原因:元朝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国力强盛;建立驿站;海航技术发达,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等。
(4)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
积极影响: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5)历史功绩: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
共同之处:他们都是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
解析:
28.答案:(1)A曲辕犁;B毕昇;C《本草纲目》;D《天工开物》
(2)参考答案;
观点1: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选择的史实:①⑥
阐述:唐朝农民发明的耕作工具曲辕犁,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唐朝农业的发展。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秧马拔秧,既可减轻弯腰曲背之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促进了稻作农业的发展。
由此可见,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观点2:宋元科技辉煌
选择的史实:④⑧
阐述: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后传入欧洲,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运用于战争,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综上所述,宋元时期科技辉煌,影响深远。
解析: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