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C
2. A
3. A
4. C
5. B
6. A
7. D
8. B
9. B
10. A
11. D
12. D
13. B
14. D
15. A
16. C
二、非选择题
17.
(1)措施:张居正进行改革,压缩宫廷靡费、整顿冗官冗员冗费、清丈全国土地,对清出的隐田课税,对原重额土地实行减征,减轻农民负担。
(2)影响:合理的财税制度有利于保障国家财政收入,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王朝的兴盛;不合理的财税制度会导致财政危机,加剧社会矛盾,加速王朝的衰落。例如,明初朱元璋建立的赋役黄册、鱼鳞图册等制度,构架起明代财税制度的基础,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王朝的初期发展。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财税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地亩再次失实,税负再次偏时,财政再次面临危机,社会矛盾愈发激烈,最终导致明朝走向崩溃。
18.
(1)历史背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加剧;对极权主义和种族压迫的反思;作者受到家庭文化传统和祖父的影响。
(2)态度:崇尚科学与文明共同发展,批判科学被恶意使用、摧残人性、压迫种族的现象。
时代意义:对极权主义和科学滥用的批判,有助于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强调科学与文明的平衡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思考科技与人类关系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思想的解放。
19.
(1)革命任务: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解除内外压迫。
革命方式:与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
(2)革命道路转变:从城市中心道路转向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发展为“燎原”之势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正确领导;土地革命的开展,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红军的英勇战斗;根据地的建设和巩固。
20.
论题:丝绸贸易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对外经济交流的历史变迁。
阐述:中国古代丝绸贸易发达,通过丝绸之路等途径,丝绸远销海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例如,秦朝时江浙一带的人东渡日本传播养蚕缫丝和缝制吴服的方法,东汉时中国丝传入大秦,隋朝何稠仿制和改善波斯金锦,唐朝时中国工匠在国外传播技术,这些都表明中国古代丝绸贸易的繁荣和对外交流的频繁。
到了明清时期,丝绸贸易发生了一些变化。明朝丝绸贸易走私盛行,反映了当时海外贸易的发展和政府对贸易的控制相对较弱。清初,英国发展棉织业的同时也推动了对中国生丝的需求,表明中国丝绸在国际市场上仍具有重要地位。然而,晚清时期,欧洲对华推行“引丝扼绸”政策,在中国大量廉价夺取蚕茧生丝,并在中国倾销丝织品,这反映了中国在近代以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丝绸贸易受到外国列强的控制和冲击。
综上所述,丝绸贸易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对外经济交流的历史变迁,从古代的繁荣到近代的衰落,与中国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保密★开考前
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摸底考试
历史
2024年8月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报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距今 5100 年左右, 良渚遗址群所在区域突然涌现出超大型聚落,显然都不是在原有聚落(社会) 的基础上自然发展而来。这样大规模的聚落营建,可能需要调动较大空间范围的人力物力,已经打破了原有各氏族社会的局限,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地缘关系,各族群经历了一番“成建制”的整合。这表明良渚文化
A. 是早期国家诞生的标志 B. 奠定了中华文明基本格局
C. 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D. 完成了向阶级社会的过渡
2. 汉初,以黄老思想治国。 《汉书》记载: “……是故代相陈豨从车千乘,而吴濞(吴王刘濞)、淮南皆招宾客以千数。外戚大臣魏其、武安之属竞逐于京,布衣游侠剧孟、郭解之徒驰于闾阎,权行州域,力折公侯。”为扭转这一局面,西汉王朝
A. 调整治国思想 B. 颁行“推恩令”
C. 严厉打击游侠 D. 限制外戚干政
3. 砖画是反映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重要史料,图一和图二是发现于河西地区的魏晋时期砖画。据图可知,魏晋时期河西地区.
A. 继承发展中原犁耕技术 B. 风俗画是主要的绘画形式
C. 农耕经济处于主导地位 D. 社会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4. 北宋时,车、轿、马以至婚嫁服饰、宴会器具都可租赁。人们生辰忌日,要想诵经设斋;可以在早晨到桥市街巷口去请僧尼道士,他们罗立会聚,侯人请唤,谓之“罗斋”。这些现象
A. 表明基层市场开始出现 B. 冲击理学官方哲学的地位
C. 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D. 使政府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5. 康雍两朝,贵州疆域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次是“千里苗疆”的“开辟”,几达贵州疆土的一半。清朝在新辟苗疆建立“新疆六厅”,设厅置县,安屯设堡,建立新的统治秩序。这些举措
A. 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B. 强化了对贵州地区的控制
C. 消除了土司制度的影响 D. 推动了贵州省级区划建立
6. 1898年,清廷多次谕令各省积谷备荒。对于朝廷此番督饬,各地所能做出的反应,大多只是以清查整理旧积为主,其结果并不理想,积谷情况较好之区仅寥寥数省。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 甲午战争后各地财政困难 B. 地方官员备荒意识不足
C. 戊戌变法引发了积谷备荒 D. 外国资本抢购中国粮食
7. 据学者罗斯基估计, 1912—1934年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4%,超过了日本、英国、俄罗斯(苏联)等国同期的增长水平。据此可推知,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A. 使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行业 B. 使民族资产阶级成为中坚力量
C. 开启了赶超发达国家的进程 D. 有利于无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
8. 中共中央要求较大的根据地加大报纸刊物和书籍的发行工作。八路军总政治部创办的印刷厂,除印刷有关刊物与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的命令、公报等文件及军用地图外,还印刷出版不少中外名著名篇,供八路军干部战士阅读。这
A. 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B. 加强了抗日根据地思想文化建设
C. 提高了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地位 D.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9. 1950年初, “美国之音”的华语广播时常散布诋毁新中国的谣言,沿海城市时有谣言的传播和议论;11月,《人民日报》带领各地报刊发布“取缔收听美国之音”的消息,随着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的胜利和宣传力度的加大,收听“美国之音”的人迅速减少。这说明了
A. 美国的远东政策宣告彻底失败 B. 人民政权的逐步稳固
C. 宣传力度加大扭转了朝鲜战局 D. 新中国国际声望提高
10. 1984年,北京天桥百货、上海飞乐音响发行股票,随后在全国掀起一股“股份制试点热”。到1986 年底,我国已有股份制企业六千余家,股票集资60 多亿元。同年 12月,政府放开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试点。股份制试点
A. 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B. 表明试点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
C. 体现经济所有制变革已完成 D. 说明国营企业的弊端已得到解决
11. “波尔( pol)”源于希腊语,意为“ xx之城”。公元前8一前6世纪,许多希腊城邦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扩张,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建立了众多城邦。至今,这些地区的许多城市依然名为“ xx波尔”。古希腊城邦的活动
A. 促进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B. 推广雅典城邦民主政治
C. 缓和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D. 促进希腊文明对外传播
12. 1215年,英国国王约翰被迫签署《自由大宪章》,认可法律至上、王在法下及要征税先开会等原则。但“大宪章”在此后几百年的斗争中经历了 40 多次重新签署,直到《权利法案》的颁布才真正实现“大宪章”的原则。这主要是因为
A. 缺乏相关革命理论指导 B. 国王在统治中的绝对优势
C. 社会生产力的相对低下 D. 议会的组织运转并不完善
13. 17世纪,思想家霍布斯将人人平等引申至民族:民族间也是平等的,故一个民族对其他民族的统治并不合理,每个民族都应管理自己。这在近代欧洲思想家中引起共鸣,洛克、卢梭、康德等人的思想都与其有相通之处。这一观点
A. 有效遏制了欧洲的殖民扩张 B. 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C. 成为了世界外交的一致准则 D. 推动东西方文化走向一体化
14. 19 世纪末,埃塞俄比亚利用地理优势,发展与英法等国的关系,购买武器,加强军事实力; 并着力削弱地方势力,进行近代化改革。1896年,埃军击败意大利军队的入侵,取得非洲对殖民者从未有过的大捷。这一时期,埃塞俄比亚的活动
A. 推动非洲国家独立浪潮的出现 B. 沉重打击了法西斯侵略势力
C. 实现了向民主国家的全面转型 D. 利于非洲民族独立意识增长
15. 20世纪50—60年代,法国总统呼吁西欧在军事、防务上扮演更独立的角色,建议改组北约,实行“英法美三国拥有同等决策权”。虽然建议未成功,但法国收回地中海舰队和空军指挥权,退出美国主导的北约一体化军事指挥体系,并先后成功试爆原子弹和氢弹,成为第四个拥核国家。法国的这些举措
A. 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B. 加剧欧洲进一步分裂
C. 使其成为世界第三极力量 D. 使经济陷入滞胀泥潭
16. 20世纪70年代,为应对美苏的海域争夺,拉美21个国家签署宣言,规定各国在200海里海域内享有主权和专属经济管辖权,这一举动得到非洲国家的响应。到1982年,联合国制定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确定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专属经济区的确定
A. 促进拉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B. 用法律手段有效解决了争端
C. 说明第三世界国家影响力增强 D. 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明朝的财税制度发展历史,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具典型性、代表性、完整性的体现。明初,为构建新的国家财政秩序,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朱元璋建立赋役黄册、鱼鳞图册等制度,构架起明代财税制度的基础。随着时间推移,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财政危机显现。万历年间,张居正进行改革,压缩宫廷靡费、整顿冗官冗员冗费、清丈全国土地,对清出的隐田课税,对原重额土地实行减征,减轻农民负担。但诚如孟森先生所说“国之兴亡系于财之丰耗”,随着国家财政治理能力迅速退化,制度弊端越来越明显,地亩再次失实,税负再次偏畸,财政再次面临危机,社会矛盾愈发激烈,王朝最后在纷至沓来的危机下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
——摘编自曹琳《明代税制流变与王朝兴衰》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应对财政危机的措施。 (6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财税制度流变对王朝兴衰的影响。 (6分)
18.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阿道司·赫胥黎(1894—1963)出生于英国一个文化传统根深蒂固的家庭,受到作为著名生物学家的祖父的影响,从小热爱科学。1931年阿道司·赫胥黎创作的《美丽新世界》描绘了 2532 年的新世界,科学技术对人类的控制已经达到了极限,精湛的克隆技术、完美的制约计划、卓越的胚胎培育使人类的出生与繁衍甚至思想都可以用技术手段控制; 极权主义政府将整个社会分五个等级,最高的阶层有绝对的权利,并在种族之间制造不可逾越的鸿沟,文明人理所当然的对野蛮人进行支配与统治,在这里没有反抗、没有矛盾,人们没有独立的思想,只是被奴役、被利用。 《美丽新世界》这部充满科幻性质的作品对极权主义者的强烈的控制欲和科技被恶意使用、摧残人性、压迫种族进行强烈批判,反映其将生活中的人类美好品质和科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崇尚科学与文明共同发展。
——摘编自罗璐《探究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中的救赎与批判》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胥黎创作《美丽新世界》的历史背景。 (6分)
(2) 根据材料归纳赫胥黎对待科学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意义。 (8分)
19.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二) ……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
(三)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
(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日前革命之从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决议。
——摘编自《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
材料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在 1930 年 1月在古田给党内同志提出来的。这封信以党内通信的形式发给红四军的部队,正确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出路是什么这个当时最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它有两层意思:一是中国革命现在还处在“星星之火”的阶段; 二是有了这“星星之火”,只要有正确领导,一定能在中国大地上燃起可以“燎原”的大火。
——摘编自金冲及《百年党史上的几个重要关头》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当时的革命任务和方式。 (4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转变,并分析中国共产党如何将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 (10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秦朝 江浙一带吴地有兄弟二人, 东渡至日本, 传播养蚕缫丝和缝制吴服的方法。
东汉 《魏略》载, 大秦“又常得中国丝, 解为胡绫。”
隋朝 何稠曾根据国外流行的波斯金锦仿制和改善了一种织金锦。
唐朝 《经行记》记载, 杜环去大食时, 亲见有许多中国工匠在那里传播技术。
明朝 丝绸贸易走私盛行,“以数十金之货,得数百金而归,以百金之船,卖千金而返”。
清初 英国主要发展棉织业, 但是对丝织业同样起了推动作用, 因此外商购买中国的生丝, 作为他们织造的原料。
晚清 欧洲对华推行“引丝扼绸”政策,在中国大量廉价夺取蚕茧生丝, 并在中国倾销他们的丝织品。
——摘编自朱新予《中国丝绸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丝绸发展的历史,任选角度、提炼主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贵州省贵阳市2024-2025高三上学期8月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