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1)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2024-2025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单元检测卷(A卷)(含解析)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以下有关人类文明产生的重大阶段性事件,按出现的先后排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社会分工出现 ②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③阶级和国家产生 ④私有制产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2.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玉蟾岩遗址,距今约12000—8000年,出土了世界上已知最早的人工栽培稻和中国已知最早的陶器,被誉为“天下谷源、人间陶本”。这可以说明( )
A.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的起源地 B.湖南先民率先进入新石器时代
C.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源头 D.湖南的先民已经开始定居生活
3.《周书》记载:“神农耕而作陶。”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半坡原始居民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B.大汶口墓葬中有大量陶器随葬品
C.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
D.原始居民中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4.《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乃始教民播百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材料说明( )
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 B.神农最早发现百谷
C.“播百谷,相土地”就是垄作法 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
5.灌溉系统是苏美尔城市中的重要部分,它支撑着农业生产与城市社会。灌溉系统的建造、维护都需要大量人力,只有政府才能持续征召人们从事这样艰巨的活动;即使灌溉系统运行良好,政府也需要保证水源的公平分配、解决争端等。到公元前3000年,所有苏美尔城市都拥有了国王,国王拥有很大权力。这说明( )
A.农业生产影响国家的发展 B.苏美尔人十分重视水利灌溉
C.农业国家与专制政府相符 D.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管理灌溉
6.自从希腊人定居下来,他们就仰赖一些小块平原的出产物生存,其中三种成为他们生活的必需品,即谷物、葡萄和橄榄,它们被统称为“地中海三作物”。古希腊食物出现如此状况的原因是,古代希腊( )
A.手工业较发达 B.食物来源丰富 C.多山少平原 D.海外贸易兴盛
7.现代香蕉是由印度和马来亚(即今马来西亚)两地的野生香蕉杂交而成的。约在公元前1000年前,香蕉传入非洲马达加斯加岛,后来逐渐传播到非洲大陆地区,成为一些地区民众的重要食物。这可用以佐证古代非洲( )
A.是原始农业的一个重要发生地 B.与亚洲地区存在着物种交流
C.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入农作物 D.因班图人迁徙产生早期农业
8.16世纪伊始,随着新航路开辟,一方面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下列物种属于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是( )
A.小麦、水稻、牛、马 B.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
C.玉米、水稻、牛、马 D.马铃薯、番茄、花生、葡萄
9.自小麦输入美洲以来,1634年,英国人约翰·哈维宣布:“弗吉尼亚已经成为英王的北美谷仓了。”17世纪末以来,小麦取代玉米,成为北美(产量)第二大农作物。这反映出小麦输入( )
A.提高了人们抗饥荒的能力 B.影响着人类正常生活
C.增加了民众农业投入 D.改变了当地农业结构
10.“土豆变成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就和它们在安第斯山区的角色一样。……在土豆种植国,常常发生的饥荒几乎消失了,一条长达2000英里的种植带从西边的爱尔兰一直延伸到了东边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脉。”由此可知,土豆的种植推广( )
A.推动了欧亚作物在美洲传播 B.维持了欧洲庄园经济的地位
C.解决了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 D.改变了欧洲国家的粮食结构
11.有学者指出,欧洲大陆与新大陆之间的人们往来变得密切,大量的植物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从新大陆传入欧洲,这些植物带来的利益构成了欧洲发展的基础,使得新的文明被构筑、被建立。该学者强调的是( )
A.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B.早期殖民扩张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
C.美洲物种传播加速了欧洲发展进程 D.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2.在铁路和轮船时代到来之前,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的可能性非常有限,要发展工业经济,意味着主要由国内农业所提供的粮食必须大幅度地增产,即农业革命。材料强调的是( )
A.工业发展之后应首先注重粮食生产 B.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快速提升
C.农业进步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基础 D.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13.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开展了“绿色革命”(种植业)、“白色革命”(牛奶生产合作)、“蓝色革命”(水产养殖业)。印度农业科技信息系统为农户提供网络交易平台及种植技术等各种信息。上述材料反映了印度确保粮食供给的主要经验是( )
A.政府主导,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B.以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农业
C.农业生产商品化 D.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14.20世纪90年代初,中共中央明确把粮食定位为“基础中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人民和国家安危”的战略性商品。之后,保障粮食安全被确定为国家的重大战略性问题。这表明( )
A.中国人口多的特殊国情 B.西方国家对华粮食封锁
C.国家主体作用得到强化 D.工业建设急需大量粮食
15.2001年,袁隆平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2004年,又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主要是因为他( )
A.引领了世界杂交水稻技术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B.解决了能源危机和勇攀科学高峰的探索精神
C.研制“两弹一星”为世界和平作出了杰出贡献
D.推动我国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达到世界一流
16.2019年,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陆续发布《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关于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许多省市也出台冷链物流政策和规划,把发展冷链物流提升到同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产业升级等息息相关的层面。这反映出( )
A.冷链市场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B.现代农业主要生产经营方式变化
C.冷链行业的监管制度特别严格 D.国家启动冷链物流产业整体布局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早在夏商周时期,柑橘就已经在我国进行了人工栽培,公元前3世纪前后,《禹贡》有“淮海惟扬州。……厥包桔柚,锡贡”的记载,可见柑橘已经开始作为贡品进贡。秦汉时期,柑橘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史记》中记载有“齐必致鱼盐之海,楚必致橘柚之园”,表明当时楚地的柑橘生产与齐地的鱼盐生产具有同等重要的经济地位。魏晋时期,各个柑橘集中产区设置了“桔官”,专司经营柑橘生产、征收赋税和贡奉皇室。唐代,日本和尚田中间守来我国浙江天台山进香,带回柑橘种子,在日本鹿儿岛、长岛栽植,变异选择获得温州蜜柑。宋代欧阳修等撰著的《新唐书 地理志》中列举了现在的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河南、江苏及陕西的南部,向朝廷纳贡柑橘。明清时期,柑橘业已表现出一定的规模化、专业化格局。清朝吴震方《岭南杂记》记载:“广州可耕之地甚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明代的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中十分推崇柑橘的药用价值,并对柑橘的药用性做了详细的叙述。15世纪时,葡萄牙人从我国台湾、福建、广东带去许多柑橘品种,后传遍地中海沿岸各国;1892年,美国从我国引进極柑,叫“中国蜜桔”。
——摘编自曾云琦《中国柑橘历史与文化价值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柑橘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柑橘的作用。(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我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粮食生产关系到国家兴衰,周宣王时,卿士虢文公提出“王事惟农是务”观点。战国时,商鞅把“耕织”视为本业,李悝鼓励人民“尽地力之教”来增加产量,为了保证物价的平稳,推行“善平籴”政策。《唐律疏议》规定:“诸仓库及积聚财物,安置不如法,若暴凉不以时,致有损败者,计所损败坐赃论。”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了适应发展农村信贷事业的需要,中国农业银行应当积极做好农村的信贷工作”。2017年《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1994年国家颁布《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06年将“保障18亿亩耕地红线”写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此外,在粮食补贴、粮食购销储运等方面不断出台新举措。
——摘编自成开魁等《中国粮食安全百年变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粮食生产发展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并简析其意义。(8分)
19.16至19世纪的跨太平洋贸易。(14分)
跨太平洋贸易兴起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发展于北太平洋贸易。
16世纪,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之间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开通,起到了连接两个终端洲际市场的作用,给西属美洲带来丝绸、香料,给东方带来美洲的白银、农产品。到18世纪末,受西班牙支配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衰落。
18世纪,探险家开始对北美西北海岸探险,并开发了海獭毛皮资源。美国独立后的贸易拓展需求,为北太平洋商业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此时,中国形成了庞大的外来奢侈品需求市场,销售北美西北海岸毛皮和夏威夷檀香木为主的北太平洋贸易应运而生。在此基础上扩展出新的三角贸易:美国东部人将廉价小玩意儿卖到西北部,换取毛皮销往广州,再向西将中国货物销往欧洲和波士顿。毛皮、檀香木贸易与鸦片贸易一起,对1820年代以后白银流入中国比例的下降发挥了直接作用,但为美国东北部增加了极其可观的资本积累。
——摘编自王华《海洋贸易与北太平洋的早期全球化》等
(1)概述跨太平洋贸易兴起和发展的背景。(7分)
(2)依据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与北太平洋贸易的不同影响。(7分)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国际粮食安全的概念,最早由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FAO)提出。1974年FAO在罗马世界粮食大会上提出,粮食安全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这一概念在1983年、1996年、2001年得到修正。学者们分析认为,粮食安全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涵:第一,从对象上说,粮食安全是对“所有人”供给;第二,从数量上说,粮食安全供给的数量标准是“足够”;第三,从质量上说,粮食供给是保障“健康”;第四,从时间上说,粮食的供给体现为“在任何时候”;第五,从购买力上说,应当让所有人“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
——摘编自谢莲碧、黄雯《建国以来粮食安全思想内涵的演变:从封闭到开放》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粮食安全”的内涵。可说明、补充或反驳,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在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为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部落首领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己有,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故按出现的先后排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①④③,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早期文明的农业状况。玉蟾岩遗址距今约12000—8000年,出土了最早的栽培稻和承装器皿陶器,栽培稻是农业生产成果,陶器是服务粮食生产和储藏的物品,这能说明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同其他地区的对比,无法判断湖南是否率先进入新石器时代,排除B;长江流域只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中原才是主要源头,排除C;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定居生活,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开始定居的结论,排除D。
3.答案:C
解析:材料“神农耕而作陶”,其中有两个关键字“耕”和“陶”,“耕”是指农业,“陶”是指手工业,这反映了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未体现,故均排除。
4.答案:A
解析:神农相传是远古时代农业的发明者,“乃始教民播百谷”,故A项正确;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但无法推测最早发现百谷,故B项错误;垄作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农业不可能使用垄作法,故C项错误;“百草”泛指农作物,故D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灌溉系统对苏美尔城市中政府的管理职能有较高的要求,这促使了苏美尔城市中国王拥有很大权力的局面出现,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C、D两项说法错误。
6.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中心区域是巴尔干半岛南部,这里多山少平原,农业欠发达,而有利于谷物、葡萄和橄榄种植,故谷物、葡萄和橄榄被称为“地中海三作物”,C项正确。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由印度和马来亚(即今马来西亚)两地的野生香蕉杂交而成的”“香蕉传入非洲马达加斯加岛,后来逐渐传播到非洲大陆地区”,可得出古代非洲的香蕉源自亚洲,体现出古代非洲与亚洲地区存在物种交流,故选B项;材料所示香蕉诞生于亚洲,故排除A项;公元前1000年尚未出现海上丝绸之路,故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小麦、水稻不是美洲原有产物,故A项正确;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原产地都是美洲,与题意不符,故B、C、D三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小麦在北美从无到有,并迅速取代玉米成为“北美(产量)第二大农作物”,这实际上说明了小麦的输入改变了北美的农业结构,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小麦的输入改变了当地的农业结构,无法体现人们抗饥荒能力的变化,排除A项;小麦输入北美,并未对人类正常生活造成影响,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民众农业投入增加,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的“土豆变成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可知,土豆的种植推广改变了欧洲国家的粮食结构,故选D项;题干体现的是美洲的土豆在欧洲的传播,改变了欧洲国家的粮食结构,排除A项;题干所述与欧洲庄园经济的地位无关,排除B项;题干仅提到土豆的推广对欧洲的作用,并未提及解决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排除C项。
11.答案:C
解析:由材料“这些植物带来的利益构成了欧洲发展的基础”“使得新的文明被构筑、被建立”可知,美洲植物的传入不仅促进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欧洲新文明的建立,故C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美洲植物的传入,而非早期殖民扩张,故B项错误;材料与工业革命无关,故D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材料中“铁路和轮船时代”指的是工业革命时代,“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的可能性非常有限”“由国内农业所提供的粮食必先大幅度地增产”表明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是不现实的,要先进行农业革命,使国内粮食大幅度增产,为工业经济提供支持,即农业进步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故答案为C项;材料表明应先注重粮食的生产,才能保障工业革命,排除A项;B、D项无法由材料得出,故排除。
13.答案:A
解析:材料中印度政府通过发动不同农业领域的“革命”,推动种植业、牛奶生产以及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同时通过信息系统推广农业技术,体现了印度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发展农业,A项正确;B项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说法不全面,故排除;C、D两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14.答案:C
解析:保障粮食安全被确定为国家的重大战略性问题,这表明国家的主体性作用得到了大幅强化,故C项正确。西方国家对华粮食封锁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A、D两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项。
1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福音。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他“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授予他“拯救世界饥饿奖”,因此袁隆平获奖主要是因为他引领了世界杂交水稻技术和献身科学的精神,A项正确;袁隆平的研究领域是杂交水稻,与能源、“两弹一星”无关,排除BC项;袁隆平钻研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粮食问题,并未推动我国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达到世界一流,排除D项。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袁隆平与杂交水稻,需要考生掌握袁隆平的贡献。本题主要考查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各级政府支持冷链物流发展,体现了冷链市场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A项正确;现代农业主要生产经营方式是大型农场、养殖场,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冷链行业的监管力度,排除C项;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排除D项。故选A项。
17.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种植范围逐渐扩大;政府重视和推动,作为贡品出现;具有较强的经济功能,走向商品化、专业化;重视发掘柑橘的多种价值。
(2)作用:成为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丰富了国人的物质生活;推动了中国农业、工商业的发展,活跃经济;成为文明交流的重要载体;推动地区和国家间物种的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早在夏商周时期,柑橘就已经在我国进行了人工栽培”得出历史悠久;根据材料“现在的四川、贵州、湖北...向朝廷纳贡柑橘”得出种植范围广;根据材料“魏晋时期,各个柑橘集中产区设置了‘桔官’,专司经营柑橘生产、征收赋税和贡奉皇室”得出政府重视和推动,作为贡品出现;根据材料“清朝吴震方《岭南杂记》记载:‘广州可耕之地甚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得出具有较强的经济功能,走向商品化、专业化;根据材料“明代的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中十分推崇柑橘的药用价值”得出重视发掘柑橘的多种价值。
(2)作用,根据所学从对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的角度说明;根据材料“清朝吴震方《岭南杂记》记载:‘广州可耕之地甚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得出推动了中国农业、工商业的发展,活跃经济;根据材料“在日本鹿儿岛、长岛栽植,变异选择获得温州蜜柑”“美国从我国引进椪柑,叫‘中国蜜桔’”得出成为文明交流的重要载体,推动地区和国家间物种的交流,有利于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18.答案:(1)特点:粮食安全意识产生较早;统治者重视;政策保障;法律保障。
(2)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农业科技;政府制定政策(信贷保障、鼓励新型农业经营)法律法规保障;发放粮食补贴;保障粮食购销储运。
意义:提高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为世界消除饥饿与贫困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析:(1)特点:据材料一“我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粮食生产关系到国家兴衰”得出,粮食安全意识产生较早;据材料一“王事惟农是务”得出,统治者重视;据材料一“为了保证物价的平稳,推行善平籴政策”得出, 政策保障;据材料一“《唐律疏议》规定……计所损败坐赃论得出,法律保障”。
(2)措施:据材料二“为了适应发展农村信贷事业的需要,中国农业银行应当积极做好农村的信贷工作”得出,政府制定政策;据材料二“1994年国家颁布《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得出, 法律法规保障;据材料二“在粮食补贴、粮食购销储运等方面不断出台新举措”得出,发放粮食补贴;保障粮食购销储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得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农业科技。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国际两个角度思考,得出提高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为世界消除饥饿与贫困作出了重大贡献。
19.答案:(1)兴起背景:新航路开辟;西班牙在美洲和亚洲的殖民扩张;
发展背景:对北美西北海岸地区的探险和开发;美国独立后追求更广阔的商品市场;中国对奢侈品的需求;
(2)前者导致美洲白银和高产作物进入中国,刺激了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了粮食总产量。后者满足了中国上层社会的奢华享受,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白银外流;却使美国获得巨额财富,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本;前者主要沟通了亚美间洲际贸易;后者与大西洋、印度洋贸易连为一体,推动了全球贸易网络的扩展。
解析:(1)兴起背景:据材料“16世纪,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之间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开通”可得出新航路的开辟是跨太平洋贸易兴起;据材料“受西班牙支配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衰落”可得出西班牙在美洲和亚洲的殖民扩张。发展背景:据材料“18世纪,探险家开始对北美西北海岸探险,并开发了海獭毛皮资源”可得出对北美西北海岸地区的探险和开发;据材料“美国独立后的贸易拓展需求”可得出美国独立后追求更广阔的商品市场是跨太平洋贸易;据材料“中国形成了庞大的外来奢侈品需求市场”可得出中国对奢侈品的需求。
(2)根据材料“16世纪,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之间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开通,起到了连接两个终端洲际市场的作用,给西属美洲带来丝绸、香料,给东方带来美洲的白银、农产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导致美洲白银和高产作物进入中国,刺激了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根据材料“毛皮、檀香木贸易与鸦片贸易一起,对1820年代以后白银流入中国比例的下降发挥了直接作用,但为美国东北部增加了极其可观的资本积累。”可知,北太平洋贸易满足了中国上层社会的奢华享受,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白银外流,却使美国获得巨额财富,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本。根据材料“18世纪,探险家开始对北美西北海岸探险,并开发了海獭毛皮资源。美国独立后的贸易拓展需求,为北太平洋商业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主要沟通了亚美间洲际贸易,而北太平洋贸易与大西洋、印度洋贸易连为一体,推动了全球贸易网络的扩展。
20.答案:(示例一)观点:我认为粮食安全是保障对“所有人”的供给。
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受列强侵略、战争、天灾等因素影响,我国的粮食总量处于匮乏状态,解决温饱问题是人民的基本期望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土地改革、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农业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我国的粮食总产量有所增加,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缓解。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及杂交水稻等农业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我国粮食产量的大飞跃,粮食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借助国际市场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确保了粮食的充分供给。
综上,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保障了对“所有人”的粮食供给,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迈进。
(示例二)观点:我认为粮食安全更要保障“吃得健康”。
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随着土地改革、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粮食总产量有所增加,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缓解。但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计划经济模式的制约及人口的过快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肉蛋类产品等供不应求。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及杂交水稻等农业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我国粮食产量的大飞跃,粮食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人民在生存需要满足后,更重视食品的合理搭配和营养的均衡。国家也推出了“菜篮子”工程等促进我国居民的饮食趋于健康化。
综上,粮食安全要保障“健康”,要帮助国民形成健康合理的饮食结构。
(其他示例)观点1:说明——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讲,要保障粮食数量,更要保障粮食质量。
观点2:补充——对不同国家,粮食安全侧重点有所不同,保障发展中国家粮食供给,减少发达国家粮食浪费。
观点3:反驳——粮食安全是政治、经济等现实问题,要重视解决思想观念问题。
解析:首先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粮食安全”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涵:第一,从对象上说,粮食安全是对‘所有人’供给;第二,从数量上说,粮食安全供给的数量标准是‘足够’;第三,从质量上说,粮食供给是保障‘健康’;第四,从时间上说,粮食的供给体现为在任何时候;第五,从购买力上说,应当让所有人“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可得知材料围绕“粮食安全”的内涵有五个关键词:所有人、在任何时候、买得到买得起、足够、健康(的粮食),可从五个内涵分别入手说明或反驳,或是整体阐述。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到示例一:我认为粮食安全是保障对“所有人”的供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受列强侵略、战争、天灾等因素影响,我国的粮食总量处于匮乏状态,解决温饱问题是人民的基本期望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土地改革°、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农业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我国的粮食总产量有所增加,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缓解。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及杂交水稻等农业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我国粮食产量的大飞跃,粮食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借助国际市场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确保了粮食的充分供给。综上,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保障了对“所有人”的粮食供给,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迈进。示例二:我认为粮食安全更要保障“吃得健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随着土地改革、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粮食总产量有所增加,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缓解。但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计划经济模式的制约及人口的过快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肉蛋类产品等供不应求。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及杂交水稻等农业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我国粮食产量的大飞跃,粮食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人民在生存需要满足后,更重视食品的合理搭配和营养的均衡。国家也推出了“菜篮子”工程等促进我国居民的饮食趋于健康化。所以,粮食安全要保障“健康”,要帮助国民形成健康合理的饮食结构。其他示例:观点:说明——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讲,要保障粮食数量,更要保障粮食质量。观点2:补充——对不同国家,粮食安全侧重点有所不同,保障发展中国家粮食供给,减少发达国家粮食浪费。观点3:反驳——粮食安全是政治、经济等现实问题,要重视解决思想观念问题。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凸飞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第 12 页,共 12 页
试题资源网-凸飞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1)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2024-2025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单元检测卷(A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