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综合素养评价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正确或符合题意)
1.历史研究的原则是依据真实史料说话,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遗存,由此能得出的结论是北京人( )
A.已经学会使用火 B.已经开始过定居生活
C.已经有私有财产 D.已经开始过农耕生活
2.在良渚文化的考古中,发现有都邑、宫殿、祭坛、大型水利工程的遗址以及随葬品数目不等的墓地。这些表明,良渚文化遗址( )
A.已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B.已经制定了完整的礼乐制度
C.开始了中华5 000年文明史
D.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
3.山戎(春秋时期少数民族)特有的“戎菽”(大豆),因为齐桓公征伐山戎而“布于天下”。这表明诸侯争霸战争( )
A.加速了山戎的灭亡
B.巩固了国家的大一统
C.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D.客观上促进了全国各地经济的交流
4.诗人岑参在《石犀》诗中说:“江水初荡潏(yù),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诗中“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 )
A.治理钱塘江水患
B.主持修建都江堰
C.撰写《齐民要术》
D.编制《大明历》
5.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据此可知,韩非主张( )
A.建立中央集权专制制度 B.实行仁政
C.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D.“兼爱”“非攻”
6.(史事判断)秦实现大一统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实行(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刺史制 D.行省制
7.抓关键词或找关键句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列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张楚政权”“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等信息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绿林赤眉起义 B.黄巾起义
C.陈胜、吴广起义 D.刘邦、项羽起义
8.公元前117年,汉朝统治者派孔仅与东郭咸阳到全国各产盐、铁地,选用对盐、铁之事有经验的人任盐铁官,在全国各地建立专卖机构。汉朝统治者此举意在( )
A.解决王国问题
B.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C.平抑市场物价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9.实物史料和图片材料,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的发展变化。观察下列图片,通过比较最能说明( )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战国铁制农具
汉朝耧车(模型) 翻车
A.建筑技术的发展 B.冶铸工艺的提高
C.生产力不断进步 D.战争武器的改进
10.建立良好的时空观念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历史。下图是某位同学所绘制的三国形势示意图,你认为最准确的是( )
A B C D
11.下图是某教材的部分目录,根据内容判断该单元的标题应为( )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2.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传佛教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 )
A.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B.云冈石窟和麦积山石窟
C.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
D.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5分)
13.【社会变动·文化繁荣】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活跃,形成不同学派。各派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由于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 ”。
14.【制度建设·改革创新】我国封建王朝第一次在中央专门设置的具有促进廉政作用的监察官职是 。
15.【伟大发明·利在千秋】东汉时期, 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16.【著名战役·以少胜多】《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
17.【南北并立·王朝更替】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替,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史上统称为 。
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
材料二 从中国历史进程来看,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统一王朝的建立,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的形成时期。特别是进入到秦汉时期,中华民族不论在密切的程度上还是在活动的地域上都比春秋战国时期有了新的提升和扩大。
——摘编自瞿林东《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材料三 各游牧民族又因其自身畜牧业经济的特点,充当了早期丝绸之路上贩运买卖的主角。他们都与丝绸之路发生着各种各样的非常密切的关系,结下了不解之缘。
——樊保良《略论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与丝绸之路》
(1)材料一中提到的“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哪两位 (2分)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族在秦汉时期的发展特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形成的原因。(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开通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3分)
(4)综合以上材料,说说国家统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写出一点即可,1分)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题11分,第20题10分,共21分)
19.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 七年级 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得到的好处。(2分)
材料二 下图是商鞅变法时颁布的标准量器——商鞅方升。
(2)材料二是商鞅为了推行哪一项改革措施而制造的 (1分)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 为什么 (2分)
材料三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元 贺兰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达奚 奚
(3)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次改革 (1分)请举出这次改革的另外一项汉化措施。(1分)这些措施有什么意义 (2分)
(4)请说说材料二和材料三中两次改革的共同作用。(2分)
20.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积淀、薪火相传与发展创新。国家强盛,则文化兴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我国最早的文字 图二 统一文字 图三 魏晋书法
材料二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的史事。鲁迅先生将其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材料三 “治未病”一词作为中医治法名词,最早在《内经》中出现。自此之后,后世医家在著作中均沿用“治未病”一词。
——朱建平《中医名词考证与规范》
材料四 我国古代有一本古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图一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它是什么 (1分)图二中统一的文字是什么 (1分)图三中书法作品的名字是什么 (1分)
(2)材料二中这本书的书名是什么 它的作者是谁 (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东汉时期发展了“治未病”思想的名医是谁 (1分)同时期的另一位名医发明了什么用于外科麻醉手术 (1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本农书的名称是什么 (1分)它的历史地位如何 (1分)
(5)综合以上探究,说说我们应该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做些什么。(1分)
1.A 2.D 3.D 4.B 5.A 6.B 7.C 8.D 9.C 10.D 11.C 12.A
13.百家争鸣
14.御史大夫
15.蔡伦
16.赤壁之战
17.南朝
18.(1)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特点:由多民族交融而成。
(2)特点:中华民族的形成时期。原因:秦朝实行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诸多统一措施;汉武帝尊崇儒术,实行思想大一统等措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
(3)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4)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19.(1)齐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改革措施:统一度量衡。是否支持:支持。原因: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对农民有利。
(3)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等。(答出其中一项即可)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0.(1)图一文字:甲骨文。图二文字:小篆。书法作品:《兰亭集序》。
(2)书名:《史记》。作者:司马迁。
(3)名医:张仲景。发明:麻沸散。
(4)名称:《齐民要术》。地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5)自觉学习和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保护它的发展;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发展作贡献,国家强大会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创造更好的条件;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有科学、正确的态度,既要去其糟粕,更要取其精华,使其在我们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成为我们创造历史新辉煌的重要推动力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2025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综合素养评价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