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年级8月月考
历 史 试 卷
考试时间: 75分钟 总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计 16题48分。
1. 有考古学家认为,不同文化的“撞击”是文明起源的形式之一。下面示意图中的“Y”形北方——中原文化连接带,“在中国文化史上曾是一个最活跃的民族大熔炉,距今六千年到四五千年间中华大地如满天星斗的诸文明火花,这里是升起最早也是最光亮的地带”。根据该理论,这一时期最有可能在这条文化带发生“撞击”的是( )
A. 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 B. 仰韶文化、红山文化
C. 二里头文化、龙山文化 D. 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
2. 西周时期,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多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革礼制,移风易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诸侯国转变做法主要是为了 ( )
A. 重构统治秩序 B. 限制贵族特权
C 以德行教化民众 D. 打破宗法血缘关系
3. 表1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 ).
表 1
人物 内容
将军冯邕之妻元氏 母义三恪, 道著二王, 肃穆闺闱、见重君子,
长乐长公主元瑛 六行允备, 四德无违, 孝友出于自然, 柔恭表于天性。
乐安郡公主元仲英 女节茂于公宫,妇道显于邦国。
表 1反映了当时
A 门第观念得到强化 B. 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
L 礼仪规范得到传承 D. 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
4. 唐朝为边疆防御设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而密切的关系。节度使的设置缓解了边疆外族势力对朝廷的压力,然而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这说明节度使 ( )
A. 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 B. 由蕃将充任是严重失误
C. 没有边地军队调兵权 D. 打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5. 图1为《宋史·王猎传》中的相关记载。王猎的经历反映出宋代( )
A. 士人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B. 传统观念制约阶层流动
C 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D. 经济发展影响选官方式
6.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禁之时,民间多私携物品往交趾诸处,经日本转手贩卖,换取日本长崎银,将至中国,凿沉其舟,携银以归。私商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是,当时明朝( )
A. 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 白银主要来自日本
C. 海上商业贸易发达 D. 经济高度依赖白银
7. 下表所示英国对华贸易的总体状况,直接导致了( )
英国对华贸易额及流入中国的白银统计表(单位:万英镑)
年份 英国对华贸易额 英国流入中国的白银(折合为英镑)
出品 进口
1850 157. 4 584. 9 6. 1
1853 175. 0 825. 6 57. 9
1855 127. 8 1066. 4 139. 1
1856 221. 6 1065. 2 321. 9
A 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 B. 抢夺中国权益的加剧
C. 以夷制夷主张的提出 D. 列强瓜分狂潮的出现
8. 1884年中法《简明新约》规定:“此约缮中法文各两份,各执一份为据,应按公法通例,以法文为正。”1885年续谈正式约章时,以法文文本为准的条款被慈禧太后“勾掉”,最后签署的中法《越南条款》没有“以法文为正”字样。这表明清政府( )
A 意图抵制西方强权 B. 拒绝融入国际社会
C. 有效遏制边疆危机 D. 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9. 1949年4月刘少奇视察天津时说:“工人政治解放,还不能完全不受剥削,不是愿意不愿意,而是做不到。现在是资本家太少,而不是太多。工人的痛苦不是在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在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刘少奇此语的主要意图在于( )
A. 利用私人资本恢复国民经济 B. 推动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入开展
C. 循序渐进巩固计划经济体制 D. 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工业化
10.《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79年新年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的高频词汇包括( )
A. 中国人民 侵略 中国 美帝国主义
B. 合作 改造 农业生产 先进
C. 技术 现代化 先进 科学
D. 开放 稳定 企业 改革
11. 尼罗河在埃及被称为“水的原始颂歌”;印度河和恒河打开了古印度文明之门,被称为“永恒的磐涅”;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被誉为“世界文明的摇篮”; 奔腾不息的黄河,成就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这些可以用来说明( )
A. 世界文明呈现出交融特征 B. 自然环境决定文明特征
C. 人类文明产生具有相似性 D. 农耕文明拥有扩张潜能
12. 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复苏的标志之一是“修建城墙”,一“墙”之隔区分了墙内外居民的法律身份: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并可自由选择其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这一历史现象( )
A. 表明了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 B. 概括了西欧封建庄园的特征
C. 呈现了王权逐步加强的趋势 D. 说明了城市自治产生的前提
13. 有学者指出: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罗马教皇的袒护下,通过对美洲和亚洲的巧取豪夺获得大量财富,使得欧洲一些国家垂涎欲滴。因此,推动了这些国家摆脱罗马教廷控制的政治诉求,他们强烈要求改革罗马教皇为了自身利益而赋予南欧国家对全球资源的垄断秩序。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诞生 B. 早期殖民扩张带有宗教动因
C. 经济利益刺激宗教改革的爆发 D. 欧洲传统政治秩序亟需变革
14. 17 世纪的荷兰画家作品中经常呈现如下场景:整齐的城市、房舍、家具,妻子和儿女们
的漂亮服饰,宴会上盛大的排场,海员的英勇,商业的辉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兰商船。这反映了当时荷兰( )
A. 海外贸易丰富了艺术题材 b. 浪漫主义艺术风靡一时
C 商业公司垄断新航路贸易 D 启蒙运动塑造社会风貌
15. 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将俄国皇家瓷器厂收归国有。该厂在1901年烧制的瓷盘正面加绘红色的工厂、举着锤子的工人图案,在瓷盘背面加绘镰刀锤子的标记,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标记也被保留下来。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瓷盘成为国外市场的抢手货,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上述做法反映苏俄( )
A. 输出了革命文化 B. 政治对现实的妥协
C 打破了外交孤立 D. 艺术与经济的兼顾
16. 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他们采用恐怖手段破坏工人集会,杀害共产党员、工会活动分子、黑人和犹太人。到1938年底,美国类似的组织至少有800多个。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美国 ( )
A. 经济困境冲击社会秩序 B. 开始推行自由放任主义
C. 国家干预经济成效甚微 D. 扩军备战引发统治危机
二、非选择题:共4题52分。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春秋时期诸侯林立。春秋以后被消灭的诸侯国数不胜数 强大的诸侯国灭掉小诸侯国之后并没有采取分封,而是以县、邑的形式赏赐给有功之臣进行管理。战国时期,君王开始有意识地削弱一县最高长官的权力,这一时期以“郡”为单元的行政主体不断出现并扩犬,郡长官也是由君王直接任免,地方权力基本被收归到了中央。
——摘编臼陆杰封《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中央机构继承秦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郡,郡下设县,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和异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 诸侯国下面也有自己的郡、县。《汉书·高惠高后功臣表》说:“逮文、景五世间,流民既归,尸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
——摘编自刘太祥《汉文化研究丛书:汉代政治文明》
材料三
封建王朝时期君王对地方制度的改革以及行政管理权的划分,都离不开中央集权,郡县制的出现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历代统治者往往在地方同一层级设置不同类别的官员,这些官员权力侧重不同。相互独立和制约,都受中央垂直管理。此外,古代统治者还从依靠天灾、天象到借助道德、制度等,一直在探索对地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摘编自杨翠婷《中国古代治理智慧》等
(1) 指出材料一所体现的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4分)
(2) 分析材料二中郡国并行制的“两面性”。(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变革的特点。(6分)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9——10世纪左右,欧洲一些地区的城市逐渐兴起,并逐渐向欧洲其他地方发展。中世纪的城市通过各种途径摆脱了封建领主的控制,逐渐获得了自治程。这些城市成为逃亡农奴的庇护所,吸引了大量人口聚集。威尼斯、热那亚和佛罗伦萨等城市都是中世纪著名的城市,`其中佛罗伦萨等城市后来成了文艺复兴的摇篮。11世纪,一些城市先后摆脱了封建王权、领扌或教会的控制、建立了独立自治的市议会。有些城市因为在君主谋求独立之时起到了积极作用,所以君主在掌握政权后,仍然同意了部分城市的自治要求,但要定期向君主交纳费用。有学者指出:“在这些自治或独立的城市共同体中,绝大多数都形成了具有一定民主参与色彩的共和宪政政体,拥有自治或独立的共和式的公权力体制和相应法治文化。”
——摘编自菅从进《西欧城市市民社会的早期宪政秩序和社会成因》等
材料二
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后,经济重心、人口逐渐从农村迁移到城市,近代早期欧洲就出现了大规模的城镇化。首先发展起来的城镇大多在大西洋沿岸,商业贸易带来的大量财富投入城市建设,这些中心城市后来一直居于欧洲最重要城市的行列。伦敦从1500年开始人口不断膨胀,迅速从5万人增至65万人,1700年左右成为欧洲最大、最繁忙、最富有的都市。时人有言:“厌倦伦敦亦即厌倦生活,因为伦敦提供了所有的生活。”除了伦敦还有阿姆斯特丹、里斯本等大都市兴起。19世纪工业化之后又诞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城市,如英国兰开夏纺织区的曼彻斯特、利物浦,西密德兰铁工业区的伯明翰,东北部采煤区的纽卡斯尔等。
——摘编自刘景华《欧洲文明进程·城市与城市化卷》
(1) 根据材料一,简析欧洲中世纪城市兴起和发展的意义。(4分)
(2) 根据材料二,分析欧洲近代城市化得以发展的原因。(6分)
(3) 综合上述材料,总结9——19世纪欧洲城市发展的趋势。(4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但。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
——摘自《陈寅收史学论文选集》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材料的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司马迁笔下,不论历史人物是贫贱还是富贵,也不论其最后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只要有可称道的道德表现或事功作为,就会进入他的视野。对事功充分肯定,但不作为最高标准。 问马迁讲究“天人关系”,沟通“天人关系”最为重要的路径是“善恶”,尤其是大善大恶。这在《史记》中有明确表述,例如“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为善者,天报之以福; 为非者,天报之以殃。”
——高希中《司马迁历史人物评价理念试析》
材料二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端,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依据司马迁的人物评价标准评价隋炀帝。(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司马光与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两种不同态度的原因。(8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梅县东山中学2024-2025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