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4-2025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大理州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9月月考
高一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时间:90 分钟。考试结束上交答题卡。
第 I 卷(选择题)
一 、单选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 共 60 分。
1.考古界把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这段时期称为石器时代,又把石器时代细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 和新石器时代。考古界划分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 )
A.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 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
C. 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 D. 建筑技术的掌握与改进
2.2019 年 7 月 6 日,中国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距今约 5000 年的良渚聚落群既中有普通村落, 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区;既有埋葬一般人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这表明良渚文化 ( )
A. 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B. 正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C. 已形成君主专制国家 D. 已存在社会不平等现象
3.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
其三面 ”,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
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4.《诗经》有言“君之宗之 ”“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材料可以反映西周时期的 制度是 ( )
A. 禅让制度 B. 内外服制度
C. 宗法制度 D. 郡县制度
5.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 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这表明 ( )
A. 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 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 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 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6.相传周公制礼作乐,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荀子认为“礼别异,乐和同 ”,礼主“分 ”,使社会井然 有序,乐主“和 ”,使人人和谐共存。荀子意在强调礼和乐
A. 导致了阶层固化 B. 根植于历史传统
C. 维护了君主专制 D. 功能上相互补充
7.西汉学者刘向曾有言论: “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 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 ”此番言论概括的是 ( )
A.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 B. 春秋战国诸侯纷争
C. 秦末暴政起义不断 D. 西汉初年经济凋敝
8.公元前 756 年,秦国国君秦文公僭越周礼私自使用天子礼祭祀上天。鲁惠公也派人去向周平王请求使用 天子礼祭祀上天……还没等周平王同意,鲁惠公就仗着鲁国强大的国力私自举行祭天仪式,并邀请了晋、 郑、卫等国国君来鲁国参观。这表明 ( )
A. 天子权力丧失殆尽 B. 诸侯争霸格局形成
C. 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D. 分封制度已被废除
9.有同学这样形容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的思想,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
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这些思想分别是指哪家学派 ( )
A. 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B. 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C. 墨家、儒家、法家、道家 D. 墨家、法家、道家、儒家
10.春秋时期,出现人才跨国流动现象。战国时,出现“客卿 ”一职,各国纷纷打破地域界限,不拘一格地
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异国人才担任军政要职,成为时代鲜明特征。“客卿 ”的出现 ( )
A. 使人才异地任职成为惯例 B. 有利于私学的发展
C. 使“ 尚贤 ”思想成为主流 D. 促进官僚政治形成
11.下列人物与观点对应正确的是 ( )
选项 人物 观点
A 孟子 人性恶,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B 庄子 天道与自然,逍遥自由,“相生相胜 ”
C 墨子 隆礼重法,“制天命而用之 ”,“兼爱 ”和“非攻 ”
D 韩非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法术势结合,加强君主专制
A. A B. B C. C D. D
12.《史记·商君列传》中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
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 ()
A. 承认土地私有 B. 打击了旧贵族
C. 革除陈规陋习 D. 强化社会控制
13.“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始皇帝, 自是千古一帝也 ”。以上 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皇 ( )
A. 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
B. 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C. 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D. 推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发展
14.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这说明秦朝 ()
A. 延续分封制度 B. 增强地方势力
C. 恢复社会经济 D. 实行中央集权
1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 “秦之失在于政,不在于制。 ”这表明他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
A. 战乱频繁 B. 徭役沉重
C. 刑罚残酷 D. 统治者的暴政
16.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反抗。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
赵三地最为明显。 刘邦一方面必须“承秦 ”,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这反映出 ( )
A. 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
B.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 C. 秦由于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
D. 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
17.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如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 的出发点是 ( )
时期 调整概况
汉景帝时 期 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
汉武帝时 期 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 (秩千石)
汉成帝时 期 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
A. 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 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C. 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 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18.汉武帝时期实行严格的盐、铁、酒类官营政策。汉昭帝即位后诏天下贤良文学,问民间所疾苦,皆对愿 罢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汉昭帝取消了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政策。这 一变化 ()
A. 实质是巩固大一统国家的政策调整 B. 有利于推动西汉商品经济全面繁荣
C. 标志着传统重农抑商政策重大转变 D. 推动私营手工业自由雇佣规模扩大
19.阅读《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图》,针对材料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汉武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
A. 独尊儒术 B. 实行中外朝制
C. 颁布推恩令 D. 推行均输平准
20.西汉初期,汉朝继承秦法中的“生分 ”政策,夫妻子组成的核心家庭中的妻子(母亲)对家庭财产拥有 一定的支配权。西汉中期,汉律将妻子擅自动用家庭财产视为“盗窃 ”,并作为休妻的原则。这一变化表 明 ()
A. 律令实现了儒家化 B. 家庭私有财产受到保护
C.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 尊卑亲疏成为量刑原则
21.汉武帝时“ 尚书 ”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书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 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 法的作用是 ( )
A.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 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 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 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
22.在汉武帝的支持下,桑弘羊派出大农部丞分赴各地,并指派各地“均输官 ”分管,“令远方各以其物, 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 ”。同时在京师设平准官,接受各地聚积运来的货物,“贱买贵卖 ”。 这一政策的施行 ( )
A. 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 阻碍了自然经济的正常发展
C. 提高了地方官员工作效率 D. 维护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23.汉武帝时,任用起自布衣的公孙弘为相,同时选拔一批中下层官员,在其本职以外,另给侍中、给事中、 常侍等加官,让他们出入省禁,随侍左右,顾问应对,参与大政。这些举措促进了 ()
A. 中枢决策权力的下移 B. 丞相辅政制度的完善
C. 官员选拔标准的变化 D. 君主专制权威的加强
24.侍中原本主要是服侍皇帝的生活,汉武帝时逐渐发展为顾问议论朝政大事和受皇帝派遣为特使处理边防
等特殊事物,卫青、霍去病任侍中时因功升为大司马,位列丞相之右。侍中的权责变化反映了 ( )
A. 汉武帝重用身边亲信人员 B. 丞相阻碍汉武帝积极进取
C. 汉武帝利用侍中加强皇权 D. 就任侍中的官员功勋卓著
25.下表显示了东汉中后期 9 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与表中信息相关的历史现象是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寿命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A.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 诸侯发动“七国之乱 ”
C. 外重内轻藩镇割据 D.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
26.中国古代,“天 ”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 ” 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 ”
而“子民 ”,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
A.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27.北魏孝文帝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这些措施的影响是 ( )
A. 推动了门第观念的淡化 B. 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C. 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D. 有利于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28.489 年,孝文帝遣使江南,引入江南典籍;两年后孝文帝又派遣副使考察建康宫殿楷式。与此同时,南
齐也向北魏遣使十二次,展现江南的人物风流。这些做法 ( )
A. 激化了当时社会矛盾 B. 凸显了南方文化优势
C. 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D. 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29.据史载,唐太宗曾经让臣下清点隋亡后留下的仓库,没有想到,经过隋末唐初数年战争,库存量竟然足
以让唐朝老百姓不用劳动也可以使用好多年。据此,隋朝短命而亡的最大教训是 ( )
A. 赋繁役重激化矛盾 B. 国富而不与民共享
C. 穷兵黩武暴政而亡 D. 统治者志大而才疏
30.784 年,关中因为战乱,米价上涨,长安经济困难。786 年,京城禁军军粮无法保证,出现兵变危险。
浙江东西道节度使韩滉运米三万斛供给朝廷,解除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此事反映出当时 ( )
A. 藩镇是拱卫唐朝廷的关键力量 B. 唐政府对藩镇存在一定依赖性
C. 强化藩镇是唐王朝的必然选择 D. 经济重心基本转移到江南地区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 共 40 分。
31.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 分)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 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 ”;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 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 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 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
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1) 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并分析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 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12分)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一措施产 生的影响。(8 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材料一
西汉初年人口迁徙表(部分数据)
时间 迁徙概况 史料出处
高帝九年 (公元前 198 年) 徙齐楚大族昭、屈、景、怀、田氏五姓,燕、赵、 韩、魏之后和豪杰名家 10 余万人于关中,并迁官 吏 2000 石、 巨富者于长安。 《汉书 · 高帝纪下》 《汉书 ·刘敬传》 《汉书 ·地理志下》
景帝五年 (公元前 152 年) 募民迁阳陵,赐钱二十万。 《汉书 ·景帝纪》
武帝元朔二年 (公元前 127 年) 收河南地、置朔方郡,募民徙朔方十万口,又徙郡 国豪杰及訾(钱财)三百万以上于茂陵。 《汉书 ·武帝纪》
武帝元鼎五年 (公元前 112 年) 在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 人戍田之。
注:阳陵、茂陵位于长安周围;公元前 121 年,河西走廊地区纳入汉朝疆域。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 口纷纷外迁。据《晋书 · 文帝纪》记载,当时“ 归附 ”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 口 ”之多。西晋 时,在全国设 21 个州,有 20 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 150 万口,约占全 国总人口的 1/8。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 ”和“ 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的记载很多。十六 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 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 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据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等著《乾坤众生》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初年人口迁徙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西汉初年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 隋唐繁荣的影响。(12 分)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C 2. D 3. A 4. C 5. D 6. D 7. B
8. C 9. B 10. D 11. D 12. B 13. A 14. D
15. D 16. B 17. C 18. A 19. C 20. C 21. B
22. A 23. D 24. C 25. A 26. D 27. C 28. B
29. B 30. B
31. 【小题1】环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每点2分,共6分)
积极影响: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小题2】措施:尊崇儒术。(2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钳制了思想。(6分,其他答案合理也可给分)
32. (1)特点:主要由政府主导;迁徙人员构成多样;主要迁往关中地区和边疆新占领地区;持续时间长等。(每点2分,共8分,其他答案合理也可给分)
(2)变化: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中原汉人大量南迁;以民众自发迁徙为主;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影响:人口的大量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发展,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为隋唐经济繁荣奠定物质基础;开创了民族文化交融的良好时代氛围,营造了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观和兼收并蓄的文化观;民族文化交融催生了制度创新,如均田制等,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制度基础。(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划分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要求掌握历史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
【解答】
C.据题干“青铜器”“石器”及所学可知,考古界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是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C项正确。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并非“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A项错误。
B.“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与贫富分化无关,B项错误。
D.建筑技术的掌握与改进不是“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D项错误。
2. 依据材料“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区;既有埋葬一般人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的良渚文化已经有了阶级的区分和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故D项正确;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黄河流域,良渚文化在长江流域,故A错误;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进入新时期时代,故B错误;秦朝才建成君主专制国家,C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区;既有埋葬一般人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的主旨,并正确把握良渚文化的特点。
本题考查对良渚文化及其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表明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故A项正确。
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夏商更替的主因材料未涉及,BC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商朝的统治。解题的关键是“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
本题考查商朝的统治,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是《诗经》中记载的有关西周宗法分封制的史料,其译文为“大国是屏障,大族是栋梁。为政有德,国安宁,宗子是城墙”,C项正确。禅让制度是指统治者生前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材料信息与禅让制度、内外服制度无关,排除A、B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郡县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5. 【分析】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周实行贵族政治不是官僚体制,故A项错误。
B.该项属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题干没有反映出分封对象的素养差异,故排除B项。
C.分封制不是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C项错误。
D.据题干可知,分封对象包括“昆弟甥舅”,”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可知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故D项正确。
故选D。
6. 根据材料“礼别异,乐和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使社会井然有序,乐使人人和谐共存,两者功能上相互补充,D项正确。乐使人人和谐共存,与阶层固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礼和乐各有作用,互为补充,没有强调其历史传统,排除B项;君主专制出现在秦朝之后,排除C项。故选D项。
7. 据材料“道德大废,上下失序”“遂相吞灭,并大兼小”可知,材料主要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兼并战争频繁的特点,故选B项。西周末年并未出现诸侯之间的频繁兼并战争,排除A项;秦朝实行统一的郡县制,不存在诸侯,排除C项;“田氏”“六卿”均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名词,排除D项。
8. 根据材料“秦国国君秦文公僭越周礼私自使用天子礼祭祀上天。鲁惠公也派人去向周平王请求使用天子礼祭祀上天”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国国君僭越周礼,周天子的权威下降,反映了礼乐制度遭到破坏,C项正确。丧失殆尽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诸侯争霸格局,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分封制未被废除,排除D项。故选C项。
9. 【分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依据所学可知,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法家主张依法治国,严刑峻法,道家主张崇尚自然,逍遥的思想,故B正确。
ACD三项明显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CD。
10. 依据题干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打破地域界限,不拘一格地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异国人,出现了“客卿”,由此可以看出“客卿”的出现体现了各国选贤任能的特点,这就打破了以血缘选拔人才的标志,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形成,故D项正确。
A项中的“惯例”无法从题干得出,排除。
私学的发展是“客卿”出现的原因之一,故B项错误。
“尚贤”思想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流,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11. 【分析】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表格信息。
【解答】
D.依据所学可知,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君主专制的政治思想,故D项正确。
A.人性恶是荀子的观点,故A项错误。
B.“相生相胜”是阴阳家的观点,故B项错误。
C. 隆礼重法、“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观点,故C项错误。
12.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材料的大意是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这就严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鼓舞将士勇敢战斗,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B项正确;材料与土地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属于习俗范畴,C项错误;材料与强化社会控制无关,排除D项。
13. 据材料“并吞战国,海内为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国家统一,因此A项正确;“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秦统一的影响,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的巩固统一的措施,C项不符合题意;“推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发展”是秦统一的影响,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14. 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中央直接管辖地方,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这样就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说明秦朝实行中央集权,D项正确;郡县制是建立在废除分封制基础上的,A项错误;郡县制削弱了地方势力,B项错误;C项恢复社会经济与题意不符,排除。
15. 【分析】
本题考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的政是指秦朝的暴政,而制指的是郡县制,故D项正确。
ABC.这三项都是秦暴政的具体表现,故排除ABC。
16. “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刘邦一方面必须‘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表明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故B项正确。
ACD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汉初郡国并行制。解题的关键是“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 刘邦一方面必须‘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
本题考查汉初郡国并行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 汉代裁撤王国机构,降低王国官员的品轶,这是打击诸侯国的举措,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政治统一,C项正确。这些调整措施针对的是王国机构,地方机构还有郡县,因此A项不是出发点,排除;王国官员的俸禄由王国支出而非中央,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8. 【分析】
本题考查汉武帝的经济政策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根据题干"汉昭帝取消了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政策" 可知汉昭帝即位后取消了盐铁官营等措施来维护国家统治,因此反映的实质是巩固大一统国家的政策调整,故A项正确。
B.根据所学知识,西汉的商品经济并未出现全面繁荣的现象,排除B项。
C.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并未出现重大转变,排除C项。
D.自由雇佣关系的出现是在明中叶后,排除D项。
19. 从图示反映的封国人口远多于中央人口、封国辖郡远多于中央辖郡等信息来看,可知当时地方封国势力强大,对中央政府构成威胁,为此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故答案为C项;独尊儒术是为了实现思想大一统,排除A项;实行中外朝制主要是为强化君主专制,排除B项;推行均输平准是为了增加政府收入,平抑物价,排除D项。
20. 材料表明西汉初期妻子对家庭财产有一定的支配权而到了西汉中期,妻子对家庭财产没有了支配权,可知妻子的地位在降低,这符合儒家思想中的夫为妻纲的内容,所以儒家伦理得到强化,C项正确。汉魏之后,律令逐步儒家化,而材料是西汉,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妻子对家庭财产的支配权从有到无,和家庭私有财产受到保护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妻子对家庭财产的支配权从有到无,与怎样的量刑原则无关,排除D项。C项正确。
21. 依据题干“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等信息可判断,其作用是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
题干涉及的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并非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排除A项;
C、D两项题干均不能体现,故排除。
本题考查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22. 根据材料可知,政府的均输官在各地统一低价征收货物,平准官再把物资贵时拋售,贱时收购,这使得政府掌握的物资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场的物价,打击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垄断市场的行为,A项正确;自然经济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政策并不是为了阻碍自然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内容无法得知地方官员的工作效率,排除C项;该政策是抑商政策的表现,未涉及重视农业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23. 材料“汉武帝时,任用起自布衣的公孙弘为相,同时选拔一批中下层官员,在其本职以外,另给侍中、给事中、常侍等加官,让他们出入省禁,随侍左右,顾问应对,参与大政”体现的是中朝制度,中朝的设立强化了君主专制,D正确;
ABC均和“中朝”的设立无关,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要求学生结合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4. 根据“侍中原本主要是服侍皇帝的生活,汉武帝时逐渐发展为顾问议论朝政大事和受皇帝派遣为特使处理边防等特殊事物”以及“位列丞相之右”可以看出汉武帝有意提拔侍中,组成“中朝”以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
“汉武帝重用身边亲信人员”只是表象而不是本质,故A项排除;
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答题的关键是对“侍中原本主要是服侍皇帝的生活,汉武帝时逐渐发展为顾问议论朝政大事和受皇帝派遣为特使处理边防等特殊事物”和“位列丞相之右”的解读。
本题考查的是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侧重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5.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皇帝多幼年登基且更换频繁,故选A;西汉出现七国之乱,排除B;藩镇割据出现于唐中后期,排除C;秦末爆发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排除D。
26.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说法错误,排除。
B.祭天活动强化宗法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C.祖先崇拜出现于皇权之前,排除。
D.皇帝与子民一样都要祭祀祖先,借助人伦宣扬“受命于天”,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统治者加强统治的措施。
27.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故C项正确;
材料中的汉化政策与“门第观念的淡化”无关,故A项错误;
材料中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是在北魏统一北方后,故B项错误;
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影响从民族融合角度分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8. 根据“489年,孝文帝遣使江南,引入江南典籍;两年后孝文帝又派遣副使考察建康宫殿楷式。与此同时,南齐也向北魏遣使十二次,展现江南的人物风流。”可得出当时北方重视借鉴南方的文化典籍、宫殿建筑风格,反映出南方的文化有一定的优势,B项正确。材料与阶级矛盾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排除C项;材料中的做法与经济重心南移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29. 结合所学隋末农民起义可知,隋朝国富民穷,其短命而亡的最大教训是国富而不与民共享,故B项正确。
ACD三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隋朝的灭亡。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库存量竟然足以让唐朝老百姓不用劳动也可以使用好多年”。
本题主要通过隋朝灭亡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30. 依据材料“浙江东西道节度使韩滉运米三万斛供给朝廷,解除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可以看出唐政府对藩镇存在一定依赖性,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藩镇的存在会威胁中央权力,“强化藩镇是唐王朝的必然选择”说法明显不符合题意和史实,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31. 1.
关于“环节”,由材料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分别指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关于“积极影响”,由材料“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可得出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结合所学,还可以从民族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说明。
此题主要考查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关键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内容。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此体制延续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 材料“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结合所学,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关于“影响”,要一分为二,既要指出儒学开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也要指出钳制了思想,不利于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
此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关键是概括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此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侧重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2. (1)据表格中“赐钱二十万”可知主要由政府主导;据表格中“徙齐楚大族昭、屈、景、怀、田氏五姓,……并迁官吏2000石、巨富者于长安”、“收河南地、置朔方郡,募民徙朔方十万口”、“徙郡国豪杰及訾(钱财)三百万以上于茂陵”等可知迁徙人员构成多样;据表格中“于长安”、“徙朔方”、“在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等可知主要迁往关中地区和边疆新占领地区。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可知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中原汉人大量南迁;据材料二“八百七十余万口”、“百官流亡者十八九”、“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可知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可知以民众自发迁徙为主。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经济重心南移)可知人口的大量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发展,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为隋唐经济繁荣奠定物质基础;据所学(隋唐时期的文化)可知开创了民族文化交融的良好时代氛围,营造了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观和兼收并蓄的文化观;结合所学(民族交融)可知民族文化交融催生了制度创新,如均田制等,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制度基础。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4-2025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