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I卷(选择题)
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距今已有2800至4500年历史,该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风格与黄河流域夏、商的文物风格具有相似性。如图分别是三星堆出土的铜尊和黄河流域出土的青铜尊,据此可以推断( )
A.商朝礼乐制度影响四川地区 B.古代中国的青铜冶炼技术发达
C.当时部落联盟之间战争频繁 D.巴蜀与中原地区存在文化交流
2.西周时,统治人才的选用注重区别内姓和外姓,“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还必须以“亲亲”“贵贵”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做到“亲不在外,羁不在内”。这说明西周( )
A.世家大族垄断政权 B.权力分配基于血缘亲疏
C.统治集团把控选官 D.贵族特权促进文化认同
3.下表所示为有关春秋战国时期法、道、墨三家治国主张的相关论述。据此,这些主张( )
学派 论述
法家 认为只有通过法律的手段才能达到至德的社会,强调君臣共同守法,在实行耕战的国策中实现民众的利益
道家 从“法自然”的高度,反对战争,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无为政治
墨家 主张在“天”面前,君主和民众是平等的,让有才能的人参政、议政,珍惜民力
A.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 B.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C.勇于突破礼制的束缚 D.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
4.研究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使黔首自实田”、犁壁和犁耕法、“推恩令”、董仲舒,等。据此判断,下列选项 中与之相符的是( )
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②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③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④封建统治思想基本成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客卿是战国时期对到其他诸侯国被委以重任的人才的通称。下表是当时秦国重用的客卿及其事迹简表。
时期 客卿 主要事迹
秦孝公时期 卫国人商鞅 两度推行改革,厉行法治,使秦国日渐富强
秦惠文王时期 魏国人张仪 提倡“连横”,诱使各国与秦结交,瓦解六国联盟
秦昭王时期 魏国人范雎 献“远交近攻”之策
秦王嬴政时期 楚国人李斯 献离间计策,分化六国,帮助秦国逐一消灭六国
该表反映出当时的秦国( )
A.顺应历史潮流不断推进改革 B.重视引进人才促进了统一大业
C.通过笼络人才削弱其他国家 D.以重用外来人才打击本国贵族
6.汉武帝给刺史规定了“六条问事”的督察内容,第一条就是“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其他五条是惩治二千石郡太守的不法行为。同时又明确规定刺史不得越过“六条”之外问事。由此可知,当时的监察制度( )
A.推动地方政权规范运作 B.缓和了社会主要矛盾
C.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体系 D.遭到了豪强地主抵制
7.朝礼是臣子朝见君王时应用的礼仪,用以“明君臣之义”。朝礼又称朝仪,西周以前即有此礼。秦统一以后,制定了秦朝的朝仪。汉朝叔孙通以秦朝仪为蓝本,为刘邦制定朝仪。据此可得( )
A.朝礼起源于彰显专制君主权威的需要 B.秦朝的制度对西汉有广泛深入的影响
C.秦汉时重视用礼仪制度维系社会等级 D.秦朝采用了“礼法并用”的治国思想
8.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他采用马谡“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严明军纪,不许烧杀欺辱当地少数民族。诸葛亮和夷族酋帅孟获作战,七擒七纵,直到孟获心服口服地说“南人不复反矣”。局面平定后,“皆即其渠帅(首领)而用之”,不留兵不置官。以下对诸葛亮处理民族问题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取得了对于孙吴的军事优势 ②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民族政策
③促进了西南地区的民族交融 ④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统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东晋以后,世家大族在南方强占山泽现象愈演愈烈。为此,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亦可占山一顷。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这些举措( )
A.进一步增强世家大族的实力 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有助于推动南方地区的开发 D.促进外来高产粮食作物的推广
10.唐代都城长安的市没有遵循前代“前朝后市”的布置原则,而是在皇城的左右前方对称布置东、西两市。每市占两坊大小,内部由“井”字街划分为九个区域,通向市四面的八个门,中央设管理机构。据此可知,唐代市的管理( )
A.推动集市贸易的区域专业分工 B.打破了市坊分离的传统格局
C.难以适应商业发展的空间需求 D.体现了城市主要职能的演变
11.封建史学家描述“贞观之治”时说:“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斗米三四钱……此皆古昔未有也。”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史学家对“贞观之治”有夸大溢美之词 B.反映出唐太宗不拘一格的用人之道
C.说明唐太宗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D.客观公正地反映出“贞观之治”真实面貌
12.易中天在《命运与选择》一书中言及:“隋炀帝打通南北,唐太宗融合胡汉,武则天抹平士庶,卢慧能创立禅宗”,作为混血王朝的隋唐两朝建立了全新的中华文明圈。以下最能体现“武则天抹平士庶”的是( )
A.任用低品级的官员与凤阁、鸾台二省长官共同议政
B.重用酷吏,罗织罪名陷人于罪,酷刑逼供大兴狱讼
C.颁布《姓氏录》,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皆可入谱
D.置北门学士,奉诏于翰林院草制,密令其参预机要
13.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异常活跃,道教与佛教发展、魏晋玄学兴盛、儒学在危机中前行。这一现象反映了该时期( )
A.中外思想文化交流较频繁 B.儒学危机不利于国家统一
C.佛教盛行适应了现实需要 D.思想发展呈现出多元特征
14.“宝相花”是唐代最具影响力的丝绸纹样,其中蕴含了中国的莲花、牡丹、菊花,欧洲的卷草、忍冬和中亚的葡萄、石榴等形象。“宝相花”的形成反映了( )
A.物产种类决定艺术形式 B.唐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C.唐朝文化观念兼收并蓄 D.审美趣味的世俗化趋向
15.下图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人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带来的影响是( )
A.打破了宋辽的军事平衡 B.保障了对外战争的胜利
C.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 D.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16.王安石变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变法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
A.解决藩镇割据的基础,以巩固统一 B.整顿政府官僚机构,提高行政效率
C.消除国家边防压力,解决财政危机 D.加强国家的管理和控制,富国强兵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西周时期,商业管理已经成为国家行政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西周城市总体上为前朝后市的格局,据《周礼·匠人》记载,西周王城的后边部分设有市场,并规定凡是官办的商业市场,均设置有专职官员负责商业管理事宜。市场管理的总负责人叫司市,全面负责所辖市场的刑、政、教、治、量度及禁令,司市只要在市场入口处悬挂旌旗就表明可以开市,参市交易者从规定的入口进入市场,入口处由胥手持长鞭把守,其他管理官员则各司其职。开市后,首先要检查货物是否以假冒真,货物价格制订是否合规,贾师还要根据官府的需要制订商品价格,调节商品流通。西周政府对商业的干预使其商业发展状况逐步顺应了农业社会自然经济的发展水平。
——摘编自李佩、李渊《探源西周时期的商业管理》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百工、商贾反抗官府,“百工叛”的现象不断出现。据记载,春秋时期,齐国致力于“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郑国规定只要商人对国家忠诚,国家就不干涉商人的活动,卫文公制定的“务财、训农、通商、惠工”政策,也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战国策·魏一》记载魏国“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管子·八观》也称当时有“粟行于五百里”者。战国时期,横贯东西和纵贯南北的水陆交通线业已形成。《国语·周语》记载,当时“黄金为上币,铜铁为下币”。“商贾可以富家,技艺足以糊口”,而“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人们纷纷通财鬻货,自此,谋利之风席卷整个社会。
——摘编自李生《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原因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周商业管理的主要制度及其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直接代表皇帝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 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涉及的汉武帝治国举措。
材料二: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材料三:朱熹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所采取的措施。
材料四:元朝同宋一样, 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行省制的历史作用。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别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重要的则在制延用人,使其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选官制度产生的影响。
(2)有人说,材料二漫画提及的制度是“寒门逆袭的利器”。你是否同意?请简述理由。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逐步加剧,社会冲突和矛盾愈演愈烈,旧制度分崩离析,士阶层积极思考解决的方法,提出一系列的政治主张。随着士人队伍的壮大……涌现出孔子、老子、墨子等一大批思想家。战国时期,被称为诸子百家的各个学派、各种思想交错碰撞,相互批评,相互吸收,形成了为后世所称道的“百家争鸣”盛况,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写下了最为绚烂的一笔。
——《中国通史》
材料二 唐是继先秦后又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黄金时期。文学艺术门类多样,有诗歌、散文、传记等,其它艺术如绘画、音乐、舞路、雕塑等都得到发展;政治文化、商业文化、外交文化都体现出不一样的胸怀,具有辉煌大气之美。文学艺术高度发达,诗歌类型多样、内容扩大,小说上产生了唐传奇,开拓了后世文学的道路;书法出现了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这些榰书大家,他们所创立的书体成为后世汉字的主要形态——正楷。唐代各类文化艺术融江了之前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文化交融的成果,大胆吸收了周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摘编自百度文档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1-5DBACB 6-10ABDCC 11-16ACDCDD
17.【答案】
(1)主要制度:工商食官。
具体措施:在特定区域设置市场;设立管理机构和专职官员;制定商业交易规则;实行商品定价制度。
(2)表现:地域性大商人不断出现;商业都市较为普遍;流通范围日益扩大。
原因:工商食官政策的瓦解;各诸侯国的政策激励;水陆交通网络的形成;金属货币的广泛使用;经商谋利之风的盛行。
18.【答案】
(1)举措:实行推恩令;设十三州部刺史;设中朝;尊崇儒学(设太学);盐铁官营。(2)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作用:削弱和分散了相权,强化了皇权;分工明确,彼此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转变革,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3)措施: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设“四监司”分散地方权力。
(4)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我国省制的开端,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转变;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19.【答案】
(1)影响:有利于下层人才参政: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维护国家统一;使选官标准趋于客观公正。
(2)同意。因为科举制度废除了前朝选官制度看重门第背景的限制,彻底打破了血缘世袭的垄断,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一改贫寒人家缺乏上升通道的局面,为寒门学子提供了进阶之梯。
20.【答案】
(1)背景:社会变革加剧;社会冲突和矛盾激化(诸侯混战,新兴地主阶级发展);旧制度日益瓦解(礼崩乐坏);士阶层队伍的壮大;较为宽松的学术思想环境。井田制瓦解。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任意两点)
(2)特点:百花齐放,丰富多样;繁荣发达,富于创新;兼收并蓄,开明包容。
原因:经济繁荣;政治开明;中外交流频繁;统一多民家族国家的巩固。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市田家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4-2025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