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答案)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
一、单选题
1.徐光启撰写《农政全书》,研究兴修水利,深感“西北治河,东南治水利,皆目前救时至计”。而将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数学、地理、水利、工程等知识,运用到兴修水利工程中,可以马上发挥作用。这反映出,明朝后期“西学东渐”的形成( )
A.建立在经世致用思潮基础上 B.推动中国科技完成近代转型
C.使明朝的经济融入世界市场 D.体现出政府的科教兴国战略
2.明英宗朱祁镇七岁继位,因年幼无法临朝听政,也不能与内阁商定国是。为此,内阁大学士杨荣、杨士奇和杨溥创“早朝止许言事八件”的权宜之制,中枢决策机制变为内阁票拟、内监代为批红、君主“垂拱而治”的新祖制。这一变化( )
A.实现了权力结构的相互制衡 B.表明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C.基本消除皇权与阁权的矛盾 D.有利于中枢政治的正常运转
3.明史中搜集到姓名、事迹相对清楚的延杖受刑官员157人,占比最高的是专司批评弹劾的科道官(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的监察御史),占43%;占比名列第三的是同样以言责自负的翰林院官员,占10%。这反映了( )
A.监察制度完善吏治清明 B.君臣离心潜藏统治危机
C.政务运作坚持顺承君命 D.八股取士官员能力降低
4.清末有大臣上奏折写道:“近数年来,各国盼我维新,劝我变法,每疑我拘牵旧习,讥我首鼠两端,群怀不信之心,未改轻侮之意。……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该大臣意在( )
A.表达支持康有为变法的立场 B.奏请清政府变革选官制度
C.揭示列强轻侮清政府的原因 D.建议留学生重归学堂深造
5.明清之际“天下之士多出于商”,一些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在中国士农工商的缝隙中形成了特殊的儒商、绅商群体。这可以说明当时( )
A.重商主义蓬勃发展 B.传统义利观已难以维系
C.阶级结构发生质变 D.社会蕴含转型的内动力
6.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指出,河南数岁蝗旱水灾为民患,牧民者多失抚字,甚者又侵渔剥削之,而按察司官未尝有一人言者,坐视民病而不留意,何补于用 之后逐渐形成巡按制度、督抚制度,巡按御史和督抚是中央派往地方的监察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朝的这一措施体现出(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激化
C.吏治腐败导致明朝衰败 D.郡县长官行政权力削弱
7.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高度发达,以前各代盛世所倡导的进谏和纳谏,在康雍乾时期不复再现,在政治决策上强调皇帝“乾纲独断”。加上满汉隔阂,清朝在禁锢思想、钳制言论方面,乾隆还借修《四库全书》之际,禁毁图书,摧残文化。据此可知当时( )
A.加强政治文化专制统治 B.海禁政策空前加强
C.民族交流与融合被阻断 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8.晚明泰州学派发扬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主张尊重和爱护个体生命。信徒跨越上层官僚地主、知识分子和下层劳动人民,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泰州学派的兴起源于( )
A.早期西学东渐 B.心学成为主流
C.商品经济发展 D.市民阶层需求
9.《清会典》称军机处为“办理军机处”,无公署,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军机大臣由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兼任,兼任不再加品级和棒绿。《枢坦记略》记载:“以严密为要,军机大臣传述肤旨,令章京绣写,均不应稍有泄漏。”这说明清朝军机处( )
A.弥补了中枢决策机制的不足 B.革除了明朝政治的弊病
C.服务于专制皇权强化的需要 D.政治职能存在着单一性
10.下表是明清时期运河诸关关税收入的相关数据,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时间 万历年间 天启年间 康熙二十五年 雍正三年 乾隆十八年 嘉庆十七年
运河诸关关税收入(万两) 31.87 42.24 67.10 62.00 151.90 141.10
占全国关税总额的比重(%) 92.7 88.0 50.6 40.9 33.1 29.3
数据来源:《续文献通考》《大清会典》关税项。
A.南北贩运贸易逐渐衰弱 B.对外贸易关税比重上升
C.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D.关税成为财政主要来源
11.清朝建立后,继承了明代的制度,设内阁。但内阁权力已明显不如明代,仅负责日常事务的处理,所谓“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皇帝专权得到有效限制 B.决策权力下放到六部执掌
C.中央权力运行机制调整 D.满清贵族完全垄断了权力
12.明朝政府曾经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从此,船员只得在内河的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这表明当时( )
A.对外政策发生改变 B.中央集权高度强化
C.海外贸易持续兴盛 D.科技发展迟滞落后
二、论述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80年代,美籍华裔历史社会学家黄宗智在研究我国华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小农经济时,提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类型,并借用“内卷化”一词来描述农业经济增长和商品化。因人口压力大导致土地劳动投入过密,单位劳动投入报酬严重递减,劳动边际生产率降低,由此形成了“农业内卷化”,并导致农村不会出现结构性质变,而只能勉强维持在糊口水平。而明清商品经济主要由小农生产推动,因此贸易也仅限于小农、零售商和商人之间的小规模单向流通。这一“内卷化”的经济只是无发展、有增长的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
——摘编自张继焦等《中国经济社会变迁——内卷还是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明清社会经济发展”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三、材料题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 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情况表:
时间 职位 基本职权
明朝中后期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法定的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解题思路明朝内阁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设立军机处的主要作用。
15.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这一主题时,搜集了以下材料。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告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细农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选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1759年。苏州人徐扬完成画作《盛世滋生图》,表现了当时苏州的繁荣景象。画作中,有14家丝绸店,22家棉布店。米市附近商旅如织,水运繁忙,有服务设施行业如酒接、饭馆、垛宝、玉器、古玩等。8家烟店中有3家标出“(福建)浦城建烟”的招牌,还见许多钱庄字号。城郊的木滨镇和枫桥镇在图上也被尽情描述出盛采风貌。
——摘编自黄锡之《从<盛世滋生图>看乾隆时期苏州对江南社会经济的影响》
(1)材料一可以从哪个角度来研究该主题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中国经济这一角度出现的新变化。
(2)材料二能否用于该主题的研究 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徐光启接受西方传教士带来的知识是为了解决当时社会的急务,体现出经世致用精神,故A项正确。B、C两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徐光启而不是明朝政府的态度,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明英宗朱祁镇年幼无法理政时,内阁大学士创“早朝止许言事八件”的权宜之制,中枢决策机制变为内阁票拟、内监代为批红、君主“垂拱而治”的新祖制。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的政治形势,使得国家事务能够在君主年幼的情况下得以处理,有利于中枢政治的正常运转,D项正确;这种机制并不能实现权力结构的相互制衡,明朝的政治体制下,皇权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材料所述是中枢决策机制的变化,并非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排除B项;皇权与阁权的矛盾始终存在,这一变化并不能基本消除二者的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廷杖与一般的刑罚不同,是一种法外之刑,其执行地点在朝堂,下令的是皇帝,执行对象是官员。明朝廷杖的发展使得君臣关系紧张,最终造成君臣间多是不以君国大事为重的意气之争,缺乏了起码的信任,而廷杖下的士大夫态度和行为也发生变化,忠君思想减弱,离心趋势加强,士林精神的逐步垮塌,是明末政治解体的重要原因,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监察制度,更不能体现吏治清明,排除A项;廷杖中占比最大的科道官并非行政官员,不能体现政务运作坚持顺承君命,排除C项。廷杖原因并非官员能力降低,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根据材料“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可知,该大臣主张变革选官制度,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待康有为变法态度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揭示列强轻侮清政府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强调实施选官制度改革后,留学生也可以有出路,以学堂名义选官,而不是重归学堂深造,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
6.答案:A
解析:考查明朝政治。根据材料“牧民者多失抚字,甚者又侵渔剥削之,而按察司官未尝有一人言者”“之后逐渐形成巡按制度、督抚制度”“巡按御史和督抚是中央派往地方的监察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举措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体现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选A项。材料并未反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排除B项;C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对地方监察加强,并不意味着郡县长官的权力被削弱,故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题干有两层信息,一政治;二思想文化,清政府均加强了专制统治,故A正确。
8.答案:C
解析:泰州学派被誉为中国思想启蒙学派,根据唯物史观,产生根源要从经济基础考虑,所以C选项正确;A是思想角度,且西方启蒙运动是17世纪开始,18世纪达到高潮,时间上晚于早期西学东渐,排除A选项;明清时期主流思想是程朱理学,排除B选项;市民阶层产生的根源也要从经济基础即商品经济的发展角度考虑,所以排除D选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无公署,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由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兼任,兼任不再加品级和棒绿”“军机大臣传述诏旨,令章京绣写,均不应稍有泄漏”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军机处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是专制皇权强化的工具,故选C项。“中枢决策机制的不足”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
10.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由材料数据看,明清时期运河诸关关税收入总体呈上升态势,但其占全国关税总额的比重却在持续下降,这说明全国关税总额总体上大量增长,关税收入主要来自对国内跨地区贸易和对外进出口贸易征收的商税,反映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C项正确;大运河是南北贩运贸易的重要通道,运河诸关关税收入总体上增长,表明南北贩运贸易继续发展而非逐渐衰弱,排除A项;明清时期关税收入除了运河诸关关税收入,还有长江各关税收、沿海各关税收,仅凭运河诸关关税收入占比下降并不能断定对外贸易关税比重上升,排除B项;材料仅能看出关税总额上升,但没有同时期财政总收入和关税占财政比重的数据,不能断定关税成为财政主要来源,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建立军机处处理军国大事,内阁地位下降,因此出现材料“内阁权力已明显不如明代,仅负责日常事务的处理”这一现象,C项正确;清朝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A项;清朝决策权属于皇帝,排除B项;D项“完全垄断”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A
解析:由材料“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可以看出,明朝由原先相对开放的对外政策转而实行海禁政策,体现了对外政策发生改变,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排除B项;海外贸易持续兴盛,不符合明朝史实,排除C项;科技发展迟滞落后,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示例:
论题:传统因素制约下明清社会经济缓慢发展。
阐述:明清时期,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对社会政治监控的加强显然不利于社会经济的自由发展;经济上,个体农耕占绝对主导,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政策及“农本商末”思想的盛行,均制约了商品经济和新的经济因素成长的速度;思想上,程朱理学占主导及文化专制政策的推行,限制了人们的创造性,也不利于商品经济和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社会结构上,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民族资产阶级尚未产生,富有的商人往往“以末致富,以本守之”,从而不利于工商业者队伍的壮大。
总之,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结构等各方面均存在着制约商品经济发展的传统因素,从而导致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缓慢,难以实现社会转型。
解析:
14.答案:(1)差异:依据不同:分封制——出身、血缘宗族;郡县制——军功、选贤任能。方式不同:分封制——世袭;郡县制——君主任命。
(2)性质: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或秘书性质的机构、内侍机构、顾问机构)。作用:提高了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或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解析:1.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并进行解题思路比较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可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差异。
2.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并进行解题思路比较问题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拥有票拟权,但不是法定的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可知明朝内阁是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从材料“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并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的主要作用。
15.答案:(1)角度:农业发展变化: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民出现了阶层分化;租佃关系普遍。
(2)能。《盛世滋生图》是乾隆时期的绘画作品,属于图像史料(实物史料)。该画作描绘了苏州的繁华景象,为研究清朝前期苏州的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交通运输业、集镇、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史料依据。(如答:消费水平、长途贩运、金融、江南人口快速增长等也可酌情给分)但这一画作带有对客观事物描述的主观色彩,其描述并非是完全真实的历史,应辩证客观看待其史料价值;应与其他的文献史料、实物史料等相互印证。
解析:(1)依据材料“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来看,明清时期农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依据材料“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来看,明清时期农民普遍种植经济作物,依据材料“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来看,农民出现了阶层分化,租佃关系普遍。
(2)第一小问能否,据材料二“注:1759年,苏州人徐扬完成画作《盛世滋生图》,表现了当时苏州的繁荣景象”可以看出苏州商业的发展是能研究“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现象”。第二小问理由,结合材料二的注和史学理论的知识阐述理由:《盛世滋生图》是乾隆时期的绘画作品,属于图像史料(实物史料);该画作描绘了苏州的繁华景象,为研究清朝前期苏州的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交通运输业、集镇、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史料依据;但这一画作带有对客观事物描述的主观色彩,其描述并非是完全真实的历史,应辩证客观看待其史料价值;应与其他的文献史料、实物史料等相互印证。若学生选择不能用于该主题的研究,则可以强调该史料的主观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