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安徽省庐巢联盟2024-2025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练习 1
高一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 16 小题,每题 3 分,共 48 分)
1.下列表格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选项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A 北京人的发现 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B 丝绸之路的开辟 沟通了亚非美三大洲,促进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C 甲骨文的发现 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自商朝开始
D 西域都护府设置 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A.A B.B C.C D.D
2.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
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
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 ” 这说明孔子提倡( )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 D.仁政治国人际关系要和谐
3.“严格说来,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属无心之举’,因为他最初的目的仅是为了联合盟友
共同抗击匈 奴”。这段对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解释采用的分析方法是( )
A.动机与后果 B.目的与手段
C.背景与条件 D.联系与区别
4.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
百姓心欢喜。”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
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 这一变化表明( )
A.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
B.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
C.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5.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系统,帝国采取
“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表现在( )
高一历史 第 1 页(共 6 页)
{#{QQABLQ4UggCAAhBAAAhCEQXSCkGQkhECCYgGQBAIIAAAyRFABAA=}#}
A.联络西域、夹击匈奴、通婚和亲 B.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
C.修建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D.构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6.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
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
7.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汉武帝时期实
行“独尊儒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B.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
C.黄老之学已经过时 D.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
8.元封五年,武帝置十三部刺史,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
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这六条详细规定了刺史监察的范围,其中一条是督察强宗
豪右,五条是督察郡国守相。据此可知,汉代刺史制度( )
A.缘于王国问题日益严重 B.反映中央体制调整
C.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体现刺史位卑权重
9.东汉时期,多位皇帝登基时皆为幼童,控制皇帝的宦官和外戚事实上主宰了朝政。到
了东汉末年,起兵争夺天下的地方军阀往往也挟持天子,以号令天下。这一历史现象
说明,东汉( )
A.君主专制制度存在弊端 B.制度赋予皇帝的权力较小
C.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崩溃 D.郡国并行的危害并未根除
10.唐代科举制以士人“名”的高低为评鉴的标准和录取的重要依据。这里的“名”不
仅是指该人的文学教养的程度,更关键的是指士大夫社会里文坛领袖给予的评价。
该现象表明唐代科举取士( )
A.仅以门第为主要依据 B.受到历史传统影响
C.深受社会舆情的左右 D.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11.建安年间,曹操多次下令高选文学掾属陪侍王侯学习诗文;曹丕亦常以五官中郎将
的身份组织诗酒唱和活动。一时间,“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风俗”。
由此可见( )
A.国家统一推动文学繁荣
高一历史 第 2 页(共 6 页)
{#{QQABLQ4UggCAAhBAAAhCEQXSCkGQkhECCYgGQBAIIAAAyRFABAA=}#}
B.统治阶层的喜好决定文学艺术的兴衰
C.科举取士提升官员素养
D.文化活动制度化利于建安文学的形成
12.学者认为: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
原则而非专断的作风。据此可知科举制的实行( )
A.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局面 B.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C.缩小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D.有利于公平选拔人才
13.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属于历史
观点的是( )
A.618 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北宋时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
C.1069 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D.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14.元代科举在各考场均设置考试官、监视官、封弥官、誊录官以及有关的工作人员;
主办机构的各个部门相互监督;入试举子除允许带指定的文典外,其余的书籍、文
字一律不准带入。其意在( )
A.确保考试公平公正 B.树立元政府良好形象
C.防范官员徇私舞弊 D.选拔有真才实学官员
15.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科学家是( )
A.王景 B.祖冲之 C.贾思勰 D.张衡
16.下面表格所示史实反映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文化繁荣,世界领先 B.交通发达,纵贯欧亚
C.双向交流,兼容并蓄 D.国力强盛,威震四海
高一历史 第 3 页(共 6 页)
{#{QQABLQ4UggCAAhBAAAhCEQXSCkGQkhECCYgGQBAIIAAAyRFABAA=}#}
二、主观题(共 3 题,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
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进而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商鞅把“田里不鬻”的旧
制改为“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新制,目的是打开地界,重新丈量土地,按亩征税,均平
赋税负担,进而达到“赋税平”。
——摘编自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 公元 5 世纪之末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汉化运动,举措奇特,为中外历史所罕
见。他于公元 493 年决意迁都洛阳,翌年颁诏施行。 若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者”,
免官。 (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原因。
(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汉化运动的举措及其历史意义。(8 分)
高一历史 第 4 页(共 6 页)
{#{QQABLQ4UggCAAhBAAAhCEQXSCkGQkhECCYgGQBAIIAAAyRFABAA=}#}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而这主要是由它
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 政治主
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
理想和处世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
——摘编自李宗桂著《中国文化导论》
材料二 《诸子百家关系图》 摘自《世界:一部历史》
(1)上述材料体现了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什么特征 (5 分)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呈现上述特征的原因。(6 分)
高一历史 第 5 页(共 6 页)
{#{QQABLQ4UggCAAhBAAAhCEQXSCkGQkhECCYgGQBAIIAAAyRFABAA=}#}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 605年)三月,“下诏杨素与纳言杨达,将作大
匠宇文恺营建东京(洛阳),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徙洛州郭内居民及诸州富商大贾数万户
以实之。 命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 丁
男不供(不足),始役妇人”。
材料二 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唐初的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
是力役,不仅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而且比较有节制,
注意不夺农时。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注意百姓疾苦,重视灾害的救
济工作,或减免灾区租赋,或直接对灾民给予抚恤与赈济。为减轻广大人民的负担,唐
太宗“去奢省费”,注意节俭。同时精简机构,把中央官吏从两千余人减少到六百余人,
“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还并省了许多州县,节约了政府的开支。
(1)概括材料一中隋炀帝在过度役使民力方面的史实,任选一例分析其对当时社会经济、
政治产生的影响。(10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为缓和社会矛盾所采取的措施。(8 分)
(3)根据材料一、二,评价唐太宗的治国策略。(7 分)
高一历史 第 6 页(共 6 页)
{#{QQABLQ4UggCAAhBAAAhCEQXSCkGQkhECCYgGQBAIIAAAyRFABAA=}#}答案
一、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B B A B D B A C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 B D D D A B C
二、材料分析
17(16分).(1)内容: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变法。(8分)
(2)举措: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语;用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制等。意义: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8分)
18.(11分)(1)诸子百家争鸣;彼此吸收融合,相互传承发展;呈现多元到统一趋势。(5分)
(2)社会变革的需要;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中华文化同源;国家统一趋势增强。(6分)
19(25分.(1)史实:兴建洛阳城,每月役二百万人;开通大运河,征发河南、淮北人民百余万;男丁不足,竟然让妇女承担。(6分)
影响:开通大运河:政治方面,人民赋役负担过重,激化社会矛盾,加速隋朝灭亡;经济方面,贯通南北经济,对后世影响深远。(4分)
(2)轻徭薄赋;重视灾害救济;提倡节俭;精简机构,撤并州县,节约开支。(8分)
(3)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以民为本,采取措施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最终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这体现出其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清明统治和敏锐的政策眼光,反映出他是位有作为的封建统治者。(7分)(其他言之有理者,可酌情给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安徽省庐巢联盟2024-2025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