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三历史试题 2024.11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山东王因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因遗址的先民们表现出了他们对美的独特追求-如用象
牙或兽骨磨成发卡,用绿松石制作耳坠,用鱼牙制造项链,用陶土烧制手镯等,在墓葬中一位少女的双臂
上,套有 24 只陶镯。这可以实证 ( )
A.独特的地域文化 B.史前社会生产力发展
C.先进的制陶技术 D.多元并存的早期文明
2.下图为中国古代农牧界线变迁图。导致这一变迁的主导因素是 ( )
A.政治经济重心转移 B.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C.政府重视经略边疆 D.汉匈经济文化交流
3.《元和郡县图志》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 年),由宰相李吉甫主持编纂,以“成当今之务,树将来
之势”。该书分镇记载了各府州县的等级、户、乡的数目,四至八到的方里,开元、元和的贡赋,以及沿
革、山川、盐铁、垦田、军事设施、兵马配备等项。其编纂 ( )
A.旨在为税制改革提供参考 B.规范了地方志编写的范例
C.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D.利于提升国家的治理效能
4.如表为唐、北宋、明、清时期四省状元数据汇总表。其中②为 ( )
地区 河北 河南 江苏 浙江
① 17 12 7 0
② 1 20 4 4
③ 3 1 45 20
④ 2 2 15 19
A.唐代 B.北宋 C.明代 D.清代
5.下图分别是唐、宋长江中下游政区示意图,从唐代到宋代行政区划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的增长
C.政治经济重心南移 D.调整地方区划加强中央集权
6.明清时期,广东南海、番禺等县龙眼、荔枝弥望,方圆百里无一杂树,“地土所宜,争以为业,称曰龙
荔之民”;岭南地区“人多以种香为业,富者千树,贫者亦数百树”;福建泉州,“为稻利薄,蔗利厚,
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这些现象反映了 ( )
A.农产品商品化加深 B.区域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C.区域经济特色明显 D.交通变革推动长途贩运贸易
7.下图为晚清历年在沪外籍建筑师事务所数量,造成 19 世纪 90 年代数量剧增的主要因素是
( )
A.门户开放政策提出 B.列强侵略程度加深
C.西式文化成为潮流 D.天朝上国观念消亡
8.光绪二十一年,江苏布政使将《盛世危言》五卷本推荐给光绪,光绪帝下旨“饬总署刷印二千部,分送
臣工阅看”。国内各书坊立即翻刻,达十余万部之多,并成为科举士子的必读参考书籍。《盛世危言》
的风行 ( )
A.适应了救亡图存需要 B.维护清朝统治的需要
C.中体西用的继承发展 D.西学东渐到文化层面
9.下表 7-8 为 1912-1949 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这反映出 ( )
表 7-8 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
时期 增长率 时期 增长率
1912-1949 5.6 1926-1936 8.3
1912-1920 13.4 1928-1936 8.4
1912-1936 9.4 1928-1942 6.7
1912-1942 8.4 1931-1936 9.3
1923-1936 8.7 1931-1942 6.7
1923-1942 7.4 1936-1942 4.5
-章长基《中国的工业发展:定量分析》1965 年
A.1912-1949 年中国民族工业一直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B.1912-1920 年实业救国思潮推动民国时期工业增长率最高
C.1931-1936 年工业快速增长有利于打好抗日战争的物资基础
D.1936-1942 年工业增长率最低是由于经济大萧条和军阀内战
10.下图为 1943 年计桂森创作的宣传画《家庭生产会议》,它刻画了边区一家六口人在热烈讨论生产任务与
目标的场景。该画反映了 (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 B.根据地经济困境得以缓解
C.土地改革提高生产积极性 D.民众为抗战提供经济支持
11.1946 年 4 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参议
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人民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选举各级代表,各级代表大会选举政府人员。”这一
文件的颁布 ( )
A.奠定了新中国政权建设的坚实基础 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探索 D.适应了土地革命运动形势的需要
12.下图是 1949-1957 年上海轻、重工业产值及轻、重工业占比变化情况统计。该统计图反映出
( )
A.重工业产值超过轻工业 B.轻重工业相对协调发展
C.轻工业产值呈下降趋势 D.上海成为全国工业中心
13.1955 年陈云来到江苏青浦小蒸乡进行调查和座谈,征求乡民对粮食统购统销的意见,了解到当地农民的真
实情况。调查结束后,陈云提出了增产不增购的办法。这一调整旨在 ( )
A.落实党的群众路线 B.贯彻实事求是思想
C.促进社会生产建设 D.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14.1964 年 1 月 27 日,中法两国政府在北京和巴黎同时发表了建交公告,这份公告语言简洁到只有两句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
使。”当时中法建交主要缘于()
A.两国处于复杂冲突的国际环境 B.法国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
C.西欧国家走上了政治经济联合 D.新中国正式步入国际外交舞台
15.1979 年,广州市汽车公司从香港市民“打的”中得到启发,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出租车公司,并在内地首创
“扬手即停”的全新服务模式,一时风靡全国,并迅速在全国各大城市推广开来。随后,北京黄面的、天
津夏利、上海捷达等,成为各个城市的新名片。这一现象 ( )
A.实现了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B.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入
C.导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瓦解 D.折射出探索改革激发新活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题,共 55 分。
16.(13 分)图 1、图 2、图 3 分别为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泉州城市布局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说明泉州城不同时期的特点。(7 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泉州城市布局变化的因素。(6 分)
17.(14 分)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人开始认识西方、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并寻求救国救民真理。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晚清走向世界的历程
人物 简介
徐继畬-开眼看世界 徐继畬 1845 年任福建巡抚,1848 年出版《瀛环志略》,全书按全球、各
(1795-1873) 洲、各国的顺序,分别详细介绍了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及其域内近 80 个国
家的疆域、地理、风俗人情、经济状况和政治制度等,亦介绍了英国的议会制度,
总统华盛顿。出版后徐继畬即遭诽谤、弹劾,遭降职、撤职,书被销毁,遭禁十
三年;此期间《瀛环志略》和《海国图志》却在东邻日本受到重视,藉之以认识
世界,成为推动明治维新的助力和推力。
郭嵩焘 1877 年出任中国第一任驻英公使,1878 年兼任驻法使臣。郭嵩焘
郭嵩焘一独醒之累 将沿途见闻记入日记《使西纪程》,介绍英国的教育和科学状况和政治体制等,
(1818-1891) 主张“中国要务在生财,宜以开采制造等事委之于民,而官征其税。”“西洋所
以享国长久”,就是因为“君民兼主国政”。日记传回国内出版后,激起“满朝
士大夫的公愤”“闹到奉旨毁板才算完事”。1879 年黯然回国。
严复在 1877 年,以福建船厂派遣的留学生身份,到英国学习军事。郭嵩
严复-启蒙第一人 焘欣赏严复才华以致成为忘年之交。1879 年毕业回国,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
(1854-1921) 教习。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1897 年翻译《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
富》、孟德斯鸠的《法意》等,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
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译著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
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
梁启超说:“严氏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晚清中国认识西方、走向世界的理解。(14 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
述充分,逻辑清晰。)
18.(1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
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青年杂志》1 卷 1 号,1915 年 9 月 15 日材料二 我们
主张的是民众运动社会改造,和过去及现在各派政党,绝对断绝关系。我们虽不迷信政治万能,但承认
政治是一种重要的公共生活;而且相信真的民主政治,必会把政权分配到人民全体,就是有限制,也是
拿有无职业做标准,不拿有无财产做标准;至于政党,我们也承认他是运用政治应有的方法;但对于一
切拥护少数人私利或一阶级利益,眼中没有全社会幸福的政党,永远不忍加入。我们相信政治、道德、
科学、艺术、教育,都应该以现在及将来社会生活进步的实际需要为中心。
-摘编自陈独秀《新青年》7 卷 1 号(1919 年 12 月 1 日)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思想的变化,并分析推动陈独秀思想变化的因素。(14 分)
19.(1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劳模”是时代的领跑者,是站在时代发展前列的先进人物,“劳模”
象征着一种荣誉,代表了一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结合材料,以“时代·荣誉”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4 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
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2025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9 -10 11 12 13 14 15
B C D B D A B A C D C B C A D
16.【参考答案】18 分)(1)特点:唐:以政治功能为主;遵循传统礼制。
宋元:城市规模扩大;坊市界限打破,经济功能增加;祭祀场所类型增加,文化多元。
明清:军事海防职能凸显。(每个时期总结出一个特点计 2 分,共 7 分)
(2)因素:政府政策变迁,如市舶司建立、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经济贸易情况,如海
上丝绸之路的兴衰;东南海防需要,如防范倭寇和西方殖民者入侵。(每点 2 分,共 6 分,
任答 3 点即可)
17.【参考答案】(14 分)(1)历史阐述:历史理解应包括:①从晚清中国认识西方、走向
世界的背景角度作答。如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爆发;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清政府推行
洋务运动;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工业革命等。②从晚清中国认识西方、走向世界的内容、层次角
度作答。如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的器物
层次的实践;少数有识之士突破“中体西用”的局限,主张全面学习;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在
制度层次的实践等。③从晚清中国认识西方、走向世界的影响角度作答。如开阔视野,打破了
天朝上国观念;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思想启蒙推动救亡图存运动;中国走向世界潮流不可逆
转等。
(若从其他角度阐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每一角度计 4 分,表述成文计 2 分,共 14 分。)
层次要求:(按照不同层级对每个角度的阐述进行评价)
层次 1: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进行简要说明;
层次 2: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并在归纳概括的
基础上,进行完整、充分的阐释说明。
(2)历史表述
层次 1:不能表述成文;
层次 2:能表述成文,逻辑不够清晰,叙述不够完整;
层次 3:能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叙述完整、连贯、条理、语言流畅。
示例: 晚清走向世界的曲折历程
鸦片战争后,面临三千年大变局,近代中国人开始了认识西方、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并寻
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曲折历程。学习西方经历了器物、制度、社会文化层次的过程,对西方认
识不断加深。
鸦片战争后,徐继畬等开眼看世界,编写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主张向西方学习,
开阔了视野,打破了天朝上国观念。鸦片战争失败并没有惊醒清统治者,20 年后第二次鸦片
战争失败后,洋务运动开始,主张“中体西用”,学习西方技术维护专制制度。在军事、外
交、经济、教育等方面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郭嵩焘作为洋务派,近代第一位驻外使节,
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先有“民富”才有“国富”,学习西方政教制度、学校教育
等,认识到中国必须走向世界。由于守旧势力强大和旧制度、旧思想的阻碍,独醒者郭嵩焘
的见识超越了时代,被时代所吞没。郭嵩焘思想影响了严复。甲午战争的失败,严复第一次
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
育了一代国人。成为戊戌变法时期启蒙第一人,推动了救亡图强运动。
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学东渐由浅入深,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历程虽然曲折反复,但
是潮流不可阻挡。
18.参考答案】(14 分)(1)变化:新文化运动时期,主张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
五四运动后,主张发动民众进行社会改造;构建全体人民的民主政治,抛弃资产阶
级民主政治;(每点 3 分,共 6 分,任答两点即可)
(2)变化因素: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弊端和本质;②十月革命的爆发和苏俄
政权的建立
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④陈独秀个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新路径。(每点 2 分,共 8
分)19.【参考答案】(14 分)
(1)阐述角度:历史短文内容应包括:①“劳模”表彰的时代背景角度作答。如新中国成立之初,
百废
待兴,经济基础薄弱。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经济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生急剧变化。
②从劳模的行业角度作答。如五十、六十年代的劳模绝大多数是以工人、农民为主的体力劳动者,
劳模结构拓展到了交通运输、财贸、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新闻等行业。
③从劳模的时代需要及影响角度作答。如五十、六十年代的劳模评选与劳动竞赛和计划生产相伴,
符合当时生产的需要,促进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勒发展。改革开放、“科教兴国”的需要,推动改革
开放深入发
展等。(若从其他角度阐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每一角度计 4 分,表述成文计 2 分,共 14
分。)
层次要求:(按照不同层级对每个角度的阐述进行评价)
层次 1:对劳模选拔的背景、选拔的标准及劳模对推动社会发的积极作用概括较为笼统,只能在劳
模选拔
和时代变迁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进行简要说明:
层次 2:对劳模选拔的背景、选拔的标准及劳模对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概括准确,并能把劳模
选拔和
时代变迁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激发青年学生爱劳模、敬劳模、学劳模、做劳模的责任担当。(2)
历史表述
层次 1:不能表述成文:
层次 2:能表述成文,逻辑不够清晰,叙述不够完整;
层次 3:能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叙述完整、连贯、条理、语言流畅。
答案示例:时代
荣誉
对先进劳模的表彰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经济基础薄弱、生
产落后,人民生活非常困难。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得以确立。
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的劳模绝大多数是以工人、农民为主的体力劳动者,评选与劳动竞赛和计划
生产相伴,符合当时生产的需要。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都透着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局面,新成立的人
民共和国由此奠下基业。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社会开始发生急剧变化,劳模的范围突破了单纯
生产范畴,劳模结构拓展到了交通运输、财贸、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新闻等行业。在“科学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一系列重要论断下,专职技术人员、“知识型工人”和优秀企业家也进入了
劳模行列,科技界涌现的陈景润、蒋筑英、罗健夫、彭加木等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们有魄力、
敢担当,勇于创新,率先大胆进行体制改革,在激发劳动热情、提升企业竞争力、塑造积极社会价
值观、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增强国家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改革开放全面展开集聚了
能量,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活力。劳动模范是时代的领跑者,更是民族的精英、国家
的脊梁、社会的中坚和人民的楷模,劳动模范精神始终是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和推动社会发展的
力量来源。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4-2025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