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题
高二历史
本试卷由两部分组成。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60分;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全卷共计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填涂相应的考号信息点。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解答题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的签字笔书写,不得用铅笔或圆珠笔答题;字迹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类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题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共60分)
1.秦朝《行书律》记载:“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莫(暮),以辄相报殹(也)。书有亡者,亟告官。”这表明,秦朝文书( )
A.建立了严格登记制度 B.形成了完善传送系统
C.注重传递人员的选用 D.实施定期的检查制度
2.西汉武帝时开始置司隶校尉、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东汉复置司隶校尉。此时的司隶校尉内察京师百官,并领一州,封侯、外戚、三公以下,不论尊卑,无所不纠。这可用于说明,东汉时期( )
A.监察制度的完善 B.专制皇权的加强
C.地方权力的膨胀 D.士族门阀的崛起
3.东汉中期,“用人多以试取之,诸科之中孝廉、贤良,有道皆有试,迁官则如博士,如尚书皆先试”。阳嘉元年(132年),汉顺帝更是明令:举孝廉的儒生要考经学,官吏出身的(被地方政府推举到中央的人才)则要考公文。这些做法意在( )
A.确立以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 B.克服察举制本身存在的不足
C.扩大封建统治者的政治权威 D.培植抑制宦官专权的“清流”
4.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孝文帝此举旨在( )
A.践行儒家治国理念 B.借鉴汉族政权经验
C.促进民族文化认同 D.彰显政权的合法性
5.如下表是关于唐代法律案件的相关记载。这说明唐朝( )
表1
(冯甲在亲丧期间)朝祥暮歌,是亵于礼……言讼请依科断。 敦煌卷子伯2593号
柳公绰,长庆中为刑部尚书,京兆人有姑以小过鞭其妇至死,郎中窦某断以偿死,公绰曰:“尊殴卑,非斗也且其子在,以妻而戮其母,非教也。”竟从公绰所议。 《册府元龟》
绛州孝女卫氏……其父为乡人卫长则所杀……及长,以砖击杀之……(唐太宗)嘉其孝烈,特令免罪。 《旧唐书·烈女传》
A.司法呈现礼法结合的特点 B.统治者遵循明德慎刑的原则
C.国家专注儒学的教化功能 D.道德品质是选官的重要标准
6.澶渊之盟后,辽宋双方致书“皆以南、北朝冠国号之上”。辽兴宗说辽宋“两朝事同一家”。辽道宗也明确说辽宋“虽境分二国……而义若一家”。据此可知,当时( )
A.少数民族政权认同中原文化 B.辽国照搬了中原政治制度
C.辽宋随着经济交流趋向合并 D.民族政权的对立逐渐消失
7.在元朝,御史台是与中书省、枢密院并立的中央机关。《设立宪台格例》规定:中书省、枢密院奏禀公事,需与御史台一同闻奏;中书省上奏重大政事时,必须有御史大夫副署丞相的奏章才能生效。这一规定(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赋予了监察机构较大的权威性
C.增强了监察工作的独立性 D.保障了政府行政行为的公正性
8.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天下郡县都要建立学校,聘请儒家学者“讲道论德”,规定生员要熟读经史、律诰、礼仪等书。学校定期举行教学成果检查活动。这说明,当时( )
A.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 B.基层社会治理成效显著
C.阳明心学成为官方哲学 D.借助儒学加强社会教化
9.明代沿元制设千户所,隶属于卫。图1是明代沿海地区千户所城数量统计图,该图示反映出此时( )
图1
注:北直隶约为今京津冀地区;南直隶约为今苏皖沪地区
A.地方管理体制权责不明 B.东南海防形势更加严峻
C.海外贸易限制有所放松 D.沿海经济发展不甚平衡
10.有清朝文献记载说,当世祖之未入关也,先征服内蒙诸部,因与蒙诸汗约为兄弟,引《三国志》桃园结义为例,满洲自认为刘备,而以蒙古诸汗为关羽。其后入帝中夏,恐蒙古之携贰焉,于是累封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以示尊崇蒙古之意。清朝这些举措意在( )
A.加速蒙古族汉文化认同 B.笼络蒙古贵族以强化统治
C.宣扬儒家学说的忠孝节义 D.凸显灵活务实的民族政策
11.康熙时广东巡抚李士桢报告:“自康熙六年奉文海禁,外番船只不至,既有平南王府僚属沈上达等勾结党棍,打造海船,私通外洋,一次可得利银四五万两。一年之中,千船往回,可得利银四五十万两,其获大利也。”这反映出,清代海外贸易中( )
A.政府海洋政策逐渐走向开放 B.中央对地方管控削弱
C.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的博弈 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12.英国人赫德针对晚清某次改革提出建议称,外交“只须讲信修睦,诚意相孚”,“必须——谨守原约,毫厘不爽”,内政则“须择其善者留之,不善者去之,所短者增之”。而清政府在给列强各国的国书中称,列强各国“欲敝国竭力图治”,清政府现议“力行实政,正期图报各大国之惠于后日”。此次改革( )
A.体现了生产方式变革的开始 B.认清了晚清落后挨打的根源
C.顺应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需要 D.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
13.《奏定学堂章程》颁行后,朝廷无力应付社会对教科书需求数量、种类的激增。因此政府鼓励私家编纂,许以经济利益以应学堂之需。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官修与私纂并存、以私纂为主的教科书流通的局面。这表明( )
A.新式教育蓬勃发展 B.近代教育转型艰难
C.学堂选官获得认可 D.教育体制走向完备
14.下图为1913年马星驰发表的题为《政党之两面观》的漫画,自左往右看,此五个字为“政党之作用”,而从右往左看,则变成了“御用系之党”。该漫画( )
图2
A.体现了民众缺乏对民主的了解 B.反映了政党政治不符合国情
C.讽刺了袁氏复辟帝制倒行逆施 D.揭示了当时政治转型的艰难
15.20世纪30年代,鄂豫皖苏区的各级苏维埃权力机关是区、乡、村代表大会。其人员构成的原则为:区苏维埃工人每30人中、农民每500人中、士兵每40人中各选代表1人;乡苏维埃工人每5人中、农民每50人中、士兵每10人中各选代表1人;村苏维埃是全村人中选出若干代表。上述规定( )
A.体现了苏维埃政权的民主性质 B.贯彻了“三三制”的原则
C.表明了农民是政权构成的主体 D.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巩固
16.1950年,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4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6月30日)。这三部法律文献( )
A.借鉴了苏联模式的成功经验 B.彰显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C.巩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 D.从法律上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
17.1997年,国务院批复国家民委请示,中央专项贴息贷款,从“八五”期间的每年4000万元增加到每年1亿元,对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必需品供应、边销茶生产加工、民族特需金银饰品管理等规定了优惠政策。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B.发展民族地区的生产与生活
C.改变少数民族生活习惯 D.增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18.2018年12月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四条基本原则增加“贯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路线”;第十二条第三款公务员应具备条件增加“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第十三条第一款公务员义务增加“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等。由此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修订( )
A.旨在加强意识形态建设 B.确立了党管干部原则
C.增强了行政机关的活力 D.强化了党的领导监督
19.1981年5月,哈尔滨轴承厂举办了首次“五讲”、“四美”、“三热爱”歌咏大会,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20世纪80年代,中央各部委先后下达文件“要求各级宣传、教育、文化部门,积极支持各群众团体开展文明礼貌活动。”此举( )
A.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实现了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C.促进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D.掀起了学习道德模范的高潮
20.在拜占庭帝国的《法学阶梯》写到:皇帝不能根据任何缺少法之权威的文件取得某物,诚如塞维鲁和安东尼努斯皇帝曾说“我们不受法律约束,但我们根据法律生活”。这反映出罗马法( )
A.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B.着眼于维护君主权力
C.具有一定理性色彩 D.贯彻人人平等的理念
21.“中世纪完全是从野蛮状态发展而来的。……在僧侣手中,政治和法学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不过是神学的分支,一切都按照神学中适用的原则来处理。教会的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个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恩格斯的这段论述意在说明中古时期欧洲( )
A.宗教伦理利于推广文化教育 B.基督教会广泛影响西欧社会
C.宗教伦理具有一定教化功能 D.基督教伦理和法律合二为一
22.在美国200多万文官中,其中包括一部分“政治性”任命的文官。他们通常是新总统上任时通过非竞争性的特殊途径任命的。“政治性”文官的存在说明( )
A.三权分立体制遭到了破坏 B.美国文官专为总统服务
C.政党分肥制影响仍然存在 D.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增强
23.某学者认为,在中世纪的欧洲,以国王为首的封建等级制同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这两个系统,虽然彼此渗透,但在组织上始终是两个平行的系统。双方各自严密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不仅使得自身拥有较强的生命力,还能够有效抵挡并最终化解彼此之间有意或无意的权力染指。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 )
A.世俗王权与教会势力长期并立 B.骑士和市民利益得到维护
C.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渐趋于稳定 D.封建贵族与教会长期合作
24.1648年,欧洲三十年战争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终。《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来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系。关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表述正确的是( )
A.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B.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原则
C.标志着近代外交制度的最终建立 D.将国际法应用范围扩大到美洲等地
25.新教禁欲主义强烈谴责把追求财富作为其行为目的本身,但是又说,如果这种财富的获得是在履行天职的劳动中结出的果实,那么它就成为上帝赐福的象征。新教的这一说教说明了( )
A.新教伦理反对人们创造财富 B.新教伦理鼓励奢侈消费
C.新教伦理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D.新教伦理有利经济发展
26.圣女贞德(1412—1431年)出生在法国东部的村庄,作为一个农民女孩关注着百年战争这场骑士间的战争,坚信统治法国的国王应该是一个法国人,将法国从低谷中拯救出来,并一举扭转了百年战争的局势。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
A.民族意识已经觉醒 B.国王权力得到强化
C.二元政治格局崩溃 D.封建经济走向没落
27.19世纪的美国,一些资本家在创业过程中秉持勤奋、节俭和诚信的原则。他们认为财富的积累是一种恩赐,同时也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回馈社会。据此可推知,当时这些资本家( )
A.忽视了市场竞争的规则 B.受到了新教伦理的影响
C.重视社会贫富差距问题 D.利用宗教掩盖剥削本质
28.1787年通过的美国宪法规定:“合众国政府在本宪法被批准之前所欠下的债务及所签订的条约,在本宪法通过后具有和在邦联政府时期同等的效力。”而制宪会议的诸多代表们自独立战争时期起就握有大量政府公债券。这最能说明,独立之初的美国( )
A.积极融入维也纳体系 B.重视维护有产者利益
C.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D.实现了权力相互制衡
29.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相继确立了文官制度;职业文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不得兼任议员;不得公开发表政见;政府不能轻易地解除文官的职务,文官一直服务到退休为止。据此可知文官制度( )
A.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B.对议会立法负主要责任
C.影响了政府的决策效率 D.规范了国家政务官的行为
30.16世纪,英、法、德等国的传统大学开始受到政府控制、干预,不少地区学生被明令禁止进入对立教派大学学习,数十所大学由国际大学转变为国内大学。大学的地位也逐步上升,成为服务于地方政治和地域发展的有效载体。这反映出欧洲( )
A.民族国家兴起推动大学的世俗化 B.世俗教权突破了政治束缚
C.高等教育由平民化转变为精英化 D.民主思想促进教育近代化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2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孟德斯鸠所言,“在民法的慈母般的眼里,每个个人就是整个国家”。但是,民法法典化的本质正是政治运动,始于18世纪晚期的欧洲法典化潮流无不服务于各种政治目的。法国民法典成为法国革命的皇冠,巩固和实现了自由、平等、博爱等革命理念;意大利民法典直接促进了亚平宁半岛的统一;奥地利民法典迅速将奥匈联结整合,这些国家皆通过法制统一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建立。
——摘编自张亮《世界史中的民法典与新中国民法典的编撰历程》
材料二
表2古代中西立法过程对照表(部分)
时间 公元前927年 公元前380年 公元前3世纪 公元前126~前104年 公元前1世纪 公元528年 公元529年 公元533年 公元582年 公元637年 公元654年 中国 周穆王时,吕侯制《吕刑》魏国:李悝著《法经》 《春秋决狱》成书 汉经义释律,科令制度形成 唐《贞观律》颁行 唐《永徽律疏》公布 外国 希腊:来库古立法 罗马:万民法产生 罗马:帝国建立,皇帝(奥古斯都)敕令成为法律的重要渊源。 拜占廷:查士丁尼命法学家特立波尼安编纂法典 东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编成 东罗马:查士丁尼公布第二次法典《学说汇纂》《法学阶梯》 东罗马:《查士丁尼新律》完成
——摘编自王宏治《从中西立法过程比较<唐律>与<民法大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民法法典化潮流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西法制建设的异同。(8分)
3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1820—1883年,美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这场改革使联邦文官远离政党和意识形态的制约,把文官制度建立在道德基础上。为了落实道德标准,美国政府还逐步设立监督执行道德标准的机构,其主要关注点在于事先预防而不是事后惩罚。美国国会通过的《政府道德法》成为对政府道德的法律约束。大多数国会议员认为,防止腐败不能仅限于完善官员的个人道德,更重要的是依赖法律和规章。
——摘编自张宇燕等《美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
材料二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大一统的国家治理主要表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特点 内涵
国家统一 国家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础,也是历代统治者追求的主要目标。
要在中央 中央集权是2000多年封建国家治理的最基本的制度体系,其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郡县体制 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
因俗而治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也有高度的灵活性。
——摘编自部编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近代文官制度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8分)
(2)从材料二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围绕“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这一主题自拟论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12分)
深圳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参考答案
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B D A A B D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A D A D B D C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C A B D A B B A A
二、非选择题
31.(1)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广泛建立及民主政治发展的推动;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族意识的觉醒。(4分,任答两点即可)影响:动摇了封建法律体系;有利于大陆法系的形成;促进了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实现了自由、平等、博爱等革命理念;影响了世界其他国家民法典的编撰。(8分,任答四点即可)
(2)同:注重法律体系建设;体现统治者意志;律令合一;起源早,历史悠久;逐步发展完善。(任意二点,即4分)
异:中国重刑法,西方重民法;中国礼法结合,西方重视法理阐释。(任意二点,即4分)
32.(1)特点:重视运用制度和立法手段;注重提高文官的道德素质;关注事先预防而非事后惩罚。(4分,答出两点即可)
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推进了美国的政治民主化;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为其他国家反腐败斗争提供了借鉴。(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案言之有理亦可)
(2)示例1:
选取角度:要在中央(1分)
论题:大一统的国家治理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2分)
论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通过文书律令、考核监察等方式推行政令,提高国家治理的效率。自秦朝开始建立文书行政制度,全国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各级官吏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这使得政府政令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传送到全国各地,既提高了行政事务的处理效率,又能维护中央的权威。
唐太宗时期,全国分为十道作为监察区,中央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监察方式和监察力度,对于地方官员恪守职责本位、高效廉洁施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8分)
小结:强有力的中央政府通过文书律令、考核监察等方式推行政令,提高了对大一统国家治理的效率。(1分)
示例2:
选取角度:因俗而治(1分)
论题:大一统的国家治理需要具备高度的灵活性(2分)
隋朝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也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隋朝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治理。隋朝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通过笼络少数民族上层,巩固与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如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等。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这一做法也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8分)
小结: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实行灵活多样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与发展,也提升了对大一统国家的有效治理。(1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2024-2025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