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高中2024-2025高二下学期三月联考历史试题(答案)

高二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文书制度对官员行政行为的规范,文书中官员必须对君主的不当行为进行适当的批评和规劝,这体现了政府对官员的管理和控制能力地加强,即增强了政府的管理和控制能力,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规范官员的言辞和行为,加强对官员的管理,并非体现其对皇帝决策的影响,并且该制度无法保障君主决策的科学性,排除A项;文书制度的实施不一定导致政府运行的保守性,且在规范运行下,一定程度上提高效率,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不符,材料未涉及君主和臣子的权利义务,排除D项。故选B。
答案 B
2、解析 据材料可知,政府屡屡查禁“私路”,而商人们亦不断地增辟“私路”,这表明商业的繁荣促进了交通发展,C项正确;政府屡屡查禁“私路”,而商人们亦不断地增辟“私路”并不代表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放松,排除A项;政府对商人征收苛税并不代表商税成为国家主要的税源,排除B项;政府对商人征收苛税说明重农抑商政策依然存在,排除D项。故选C。
答案 C
3、解析 依据本题材料“疆吏与军机大臣暗中互动几乎是普遍现象,越是地位重要的疆吏,越会设法联络军机大臣,否则不但做事不便,甚至位置不稳”并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处围绕皇帝,既掌握发号施令的最高权力,又通过奏折、廷寄等文书制度垄断了机密信息,故疆吏和外官既希望获得军机处支持,也渴求尽快得知这些信息,这反映出专制皇权高度集中,D项正确;作为地方政府首脑的疆吏与中央军机大臣的联系加强,这反映了清朝中央集权的稳固而非离心力增强,排除A项;军机处与地方政府联络,并未威胁皇权,出现擅权专政,排除B项;依据材料“否则不但做事不便,甚至位置不稳”可知,在专制集权强化时期,疆吏主要是出于为地方政府的稳定和“做事方便”而联络军机处,并不一定能反映政治腐败“日益突出”,排除C项。故选D。
答案 D
4、解析 据所学可知,1917年北洋军阀政府宣布与德断交,同时派遣十几万劳工前往欧洲前线,这些措施是为了争取国际地位,B项正确;A项“开启”说法错误,一战之前中国就已融入世界,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近代史结束,中国政府才结束帝国主义国家在华侵略权益,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群众性反帝斗争无关,排除D项。故选B。
答案 B
5、解析 根据材料“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用公鸡孵小鸡‘成功’,使母鸡有更多的时间下蛋”可得出这些事情都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当时“大跃进”运动的体现,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了破坏,C项正确;农业合作化主要是对生产资料进行改造,把农民土地私有变为公有,与主旨无关,排除A项;土地改革是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私有,与材料的内容无关,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体现在生产组织形式上,即提高公有制的程度,与材料中强调生产力方面无关,排除D项。故选C。
答案 C
6、解析 根据“采用罗马皇帝的头衔;保留了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采用东罗马的宫廷仪式与行政制度;……”可得出这些做法是为了缓解被征服地区的矛盾,进而巩固自身的统治,C项正确;A项只是手段,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尚武,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出罗马皇帝是各国的偶像,排除D项。故选C。
答案 C
7、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后,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初步建立君主立宪制度,辉格党极力宣传威廉统治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旨在维护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A项正确;“光荣女王伊丽莎白”“圣经中的创世纪”“英国宪政传统”只是辉格党进行政治宣传的手段,并非其根本目的,排除B项;鼓吹君权神授理论是辉格党进行政治宣传的手段,并非其根本目的,排除C项;“光荣革命”后,王权受到议会限制,排除D项。故选B。
答案 A
8、解析 由题干中相关数据的变化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和德国经济发展赶上并超过英国,这表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性,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间差距加大,排除A项;C项应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晚于题干中“变化”的时间“1913年”,排除C项;题干中未提及“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故选D。
答案 D
9、解析 据材料“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后,批评法国之声固然有之,但赞美之声也不少”可知,《慕尼黑协定》签订之后,法国人民一片兴奋,这实质上反映出法国民众没有认识到该协定的实质,没有认识到绥靖政策的弊端,C项正确;法西斯国家并没有放弃侵略扩张政策,排除A项;“和平与安全的愿望已经实现”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众没有认识到绥靖政策的弊端,并不是法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排除D项。故选C。
答案 C
10、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宪法规定,体现了国家法律层面对“不可接触制”的否定,对“落后阶层或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的关注,是符合印度国情的国家治理方式的探索,D项正确;材料中的规定表明印度国家治理有所调整,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的规定表明印度国家治理有所调整,未体现民族经济日益发展,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
答案 D
11、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并未照搬民族联邦理论,而是根据中国国情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未具体说明中国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情方面的原因,未提及中国的多元一体特点,排除A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国家的统一,与民族联邦理论不同,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非论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积极作用,排除D项。故选B。
答案 B
12、解析 据材料“德政”“神化地方长官”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地方治理注重社会教化手段,A项正确;材料所述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也不能反映儒家文化复兴,排除B项;仅凭“神话地方长官的功能”,无法体现地方割据势力的逐步壮大,排除C项;从题中材料的“神异色彩的传奇故事”“神化地方长官的功能”和“成为祠庙的替代品”,反映出唐代地域文化色彩,不能体现市民文化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
答案 A
13、解析 据材料可知,北宋客户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意味着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主户上升,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D项正确;据材料无法推知主客户之间矛盾被激化,主客户比例变化主要涉及百姓跟政府之间利益冲突,排除A项;市民阶层兴起与主客户比例变化没有多大关联,排除C项;主客户确实涉及户籍管理,但是客户比例下降也有利于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据材料无法得出宋代客户比例下降主要目的是什么,排除B项。故选D。
答案 D
14、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墨西哥农业生产由粮食作物种植转向饲料作物的种植,粮食无法满足国民需求,引发粮食危机,反映了墨西哥的农业转型引发了粮食危机,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畜牧业与其他产业的对比,无法得出畜牧业成为主要农业产业,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墨西哥农业转型带来的危害,排除C项;“完全依赖”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
答案 B
15、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西班牙巴塞罗那市和英国米尔顿·凯恩斯市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在城市建设上,这有利于提高城市治理水平,A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促进了西方科技领先世界,排除B项;材料只是涉及西班牙巴塞罗那市和英国米尔顿·凯恩斯市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在城市建设上,没有涉及其他领域,不能就此说明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应用于城市建设,排除C项;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在城市建设上有利于推动城市化发展进程,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A。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3分)
答案 (1)背景:吸取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受唐代转运使设置的启发;加强地方治理的需要。
(2)特点:权力很大;受其他权力制约。(或权力大而不专)
影响:行省军政大权集中,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对地方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4分)
答案 (1)原因:资产阶级革命和新宪法的颁布;美国对墨西哥的侵略和控制;国内军事寡头统治,政局动荡;外国控制经济命脉;封建大地产制存在;工人农民的支持;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等等。
(2)意义:维护了宪法精神,捍卫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完善了民主政治);有利于政局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护了工人农民的利益;维护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4分)
答案 (1)特点:传承尊老敬老传统,历史悠久;物质赡养与精神照顾相结合;养老院制度随之发展;正面引导与反面惩戒结合;明清以来民间养老机构发展迅速。
原因: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统治阶级把孝道作为治国理念,用以更好地维护其统治;小农经济下的农耕文明,重视家庭。
(2)原因: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从晚清到民国社会转型的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民国政府的政策探索。
认识:民国时养老观念和养老实践初步向近代化转变,推动政府对养老制度实施立法保障;但这种转变受制于当时历史背景,未覆盖全国,也不具有连续性,在实际工作中也未很好地贯彻执行。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4分)
答案 (1)趋势:全球化;制度化;迅捷化;电子化;规范化;多极化。
(2)解读:全球的金融秩序是二战后初期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形成的;随着欧洲货币市场的出现、石油价格的上升和美国经济的相对衰落,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崩溃;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流动的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的全球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趋势;现代国际金融增强了资本在全球的流动,为人们提供各种资金便利;但是,现代国际金融也加大了各国的金融风险,金融风险一旦失控,就会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甚至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三月联考
高二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祝考试顺利★
考试范围: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一;选择性必修二第1、2、3单元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制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朝的文书制度的实施方式非常严格和规范。例如,在撰写文书时,官员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格式和结构进行撰写;在谏、疏等文书中,官员必须对君主的不当行为进行批评和劝告,但是也必须注意措辞,不能过于直言,更不能有任何的攻击性言辞。这样,官员的言辞和行为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由此可见,文书制度的实施(  )
A.有利于保障君主决策的科学性
B.增强了政府的管理和控制能力
C.导致了政府行政运行的保守性
D.明确了君主和臣子的权利义务
2、宋代,商人为躲避苛征,便寻求沿不设税务、税场的路线行走,“私路”之记载越来越多地见于文献,其与“官路”的区别便是不征商税,政府屡屡查禁“私路”,而商人们亦不断地增辟“私路”。据此可知,宋代(  )
A.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放松
B.商税成为国家主要的税源
C.商业繁荣促进了交通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走向了破产
3、清代中后期,疆吏与军机大臣暗中互动几乎是普遍现象,越是地位重要的疆吏,越会设法联络军机大臣,否则不但做事不便,甚至位置不稳。这反映出当时(  )
A.地方政府的离心力增强
B.军机官员擅权专政
C.政治腐败问题日益突出
D.专制皇权高度集中
4、1917年3月14日,北洋政府布告:自即日起对德国正式断绝外交关系,同时宣布收回天津、汉口德租界,停付对德赔款与欠款。同年8月,以14万北方农民为主组成“中国劳工旅”奔赴欧洲。北洋政府这些做法(  )
A.开启了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
B.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C.结束了德国在华的侵略权益
D.助推群众性反帝斗争的高涨
5、20世纪50年代的《科学普及资料汇编》中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用公鸡孵小鸡“成功”,使母鸡有更多的时间下蛋。与这些科学“奇迹”的出现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6、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率军攻克君士坦丁堡后,采用罗马皇帝的头衔;保留了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采用东罗马的宫廷仪式与行政制度;效仿东罗马皇帝,发行带自己头像的金属货币,重用原东罗马贵族等。这些做法(  )
A.意在以罗马帝国继承者自居
B.说明奥斯曼帝国崇尚武力扩张
C.旨在巩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D.反映出罗马皇帝是各国的偶像
7、“光荣革命”后,辉格党称威廉是“光荣女王伊丽莎白(1558—1603年在位)的直接继承人”;把威廉继位比作圣经中的创世纪,英国宪政借以复兴与新生;还将“光荣革命”诠释为英国宪政传统本身的自然回归。当时辉格党的舆论宣传旨在(  )
A.维护政治革命成果 B.延续英国宪政传统
C.鼓吹君权神授理论 D.强化国王政治权威
8、1870年,英国、德国和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2%、13%和23%,1913年分别为9%、12%和42%。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B.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C.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D.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9、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后,批评法国之声固然有之,但赞美之声也不少。达拉第自慕尼黑返回时曾受到鲜花和掌声的欢迎,社会党领袖勃鲁姆在10月1日出版的《人民报》上写道:“在法国,没有一个男人,也没有一个女人会拒绝对张伯伦先生和爱德华·达拉第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现在人们又可以享受到秋日阳光之美了!”材料反映了(  )
A.法西斯国家放弃了侵略扩张政策
B.人们追求和平与安全的愿望已经实现
C.民众没有认识到绥靖政策的弊端
D.法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10、1950年,印度宪法第17条废除不可接触制。1951年,印度宪法增添了“在第十五条中,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国家为公民中的落后阶层或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在社会和文化上的进步采取任何特殊的措施”的规定。这些规定意味着印度(  )
A.民族矛盾得到缓和 B.民族经济日益发展
C.种姓观念已被抛弃 D.国家治理有所调整
11、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初期的主要内容是民族联邦理论。此后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构建了“单一制”框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最终确立了以民族区域自治为补充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由此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立足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
B.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
C.继承发展了民族联邦理论
D.保障了国家统一和人民当家作主
12、唐代的德政类碑刻制造改写、传播带有神异色彩的传奇故事,具有神化地方长官的功能,甚至成为祠庙的替代品。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地方治理重视社会教化 B.儒学文化得到复兴
C.地方割据势力逐步壮大 D.市民文化逐渐发展
13、宋代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即有土地的纳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到北宋中期“衣食有余,稍能买田宅三五亩”的佃户,政府都允许进入主户行列。同时,招诱客户复业,或使置田,以为主户。这一举措(  )
A.激化主客户间矛盾 B.意在加强户籍管理
C.推动市民阶层兴起 D.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14、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墨西哥农业生产逐渐转向高粱和大豆等饲料作物的种植,以满足家畜饲养的需求。比如,在维拉克鲁斯州、墨西哥州以及杜兰戈州曾经种植玉米和菜豆的土地都被用来发展畜牧业。1974年,墨西哥不再是农产品的出口国,而成为农产品的绝对进口国,玉米和小麦等基本农产品都需要进口,且价格不断攀升。这反映出墨西哥(  )
A.畜牧业成为主要农业产业
B.农业转型引发粮食危机
C.农业转型促进了经济发展
D.粮食完全依赖于进口
15、西班牙巴塞罗那市通过在城市安装传感器,建设街道照明、自动洒水系统,实现环境监测与交通管理;英国米尔顿·凯恩斯市通过将传感器连接到可回收垃圾箱,提取信息、分析数据以决策垃圾的收储与处理。这表明人工智能技术(  )
A.提高了城市治理水平
B.促进西方科技领先世界
C.主要应用于城市建设
D.推动了城市化发展进程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3分)
材料一 鉴于唐后期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宋朝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创建了路制。宋代统治者从唐代转运使的设置得到启发,将这一临时差使变成固定官职以转输地方财赋。宋初在方镇取消之后,中央政府无力直接管理三百多个统县政区,于是设路来实行间接管理,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漕司)、提点刑狱司(宪司)、提举常平司(仓司)和安抚司(帅司)。漕、帅、宪、仓四监司是宋代的重要发明,自郡县制成立以来千余年,各级政区都有单一首长,认为到了宋代才一反成规,分割事权于各平行的地方长官之手,使它们相互牵制,彼此监督,各向中央直接负责,其官员由中央朝官担任。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刑狱等民政事务,成宗即位后,行省还具有了领本省军队的权力。行省在权力行使上要受到中书省乃至枢密院的节制。没有中书省和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一定时期内还要去觐见皇帝,尽述职之责。为保证行省官尽职,除由监察机构监督外,元廷还采取了省官互迁和奉旨宣抚的方法。元代行省没有重蹈两汉刺史、魏晋都督、唐节度使的覆辙,无疑应主要归功于行省制的特点。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路制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行省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4分)
材料 1910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制定了新宪法,但是,因奉行金元与枪炮并用政策的美国干预等原因,国内冲突不断,军事政变频繁。1934年7月,拉萨罗·卡德纳斯当选总统,依照新宪法原则实行改革,他实施废除封建大地产制,在6年任期中使将近100万农民无偿得到4 500万英亩土地;1937年把外国垄断资本控制的铁路全部收归国有,1938年宣布把属于英、美、荷的17家石油公司收归国有;在国有化过程中,政府支持工人组织要求,签订了有利于工会的各种集体合同;1938年3月,改组以军事寡头为主体的执政党,容纳工会、农民和其他群众组织参加等。卡德纳斯的民族民主思想及其实践,使墨西哥走上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卡德纳斯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简析卡德纳斯改革的历史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4分)
材料一 周朝设立了“三老五更”制度,“三老五更”各一人,都是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者。《管子·入国》记载,家中有七十以上的老人者,国家除了免费供应酒肉,还可根据老人年龄的不同,免除其一子、二子以至全家的赋役。汉代还从精神层面实行优待老人的各项措施,比如赐老人荣誉性的爵位或官衔,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养老院”,唐代很关注精神养老,即“色养”,简单来说就是赡养老人要和颜悦色,关注到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如给老人脸色看,即视为不孝,甚至会受到惩戒,如何惩戒不孝之人也是历代养老制度和措施中的重要一环。宋代将南北朝的“养老院”制度进一步发扬光大,明清时期,人口数量大增,官办养老院无论是从资金,还是从人力上都已经力不从心,所以民办养老机构迅速发展。
——摘编自孙津华
《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及启示》
材料二 晚清民初,人们开始重新考量带有封建色彩的养老观,“非孝”思潮盛行,但这种思潮只是批判具有封建色彩的不合理之处。当时的政党均大力提倡“尽孝”,并将该概念提高到“尽忠”层面,作为团结民众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想武器,如孙中山先生所言“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这一时期,对传统文化中的尊老、敬老实践开始从传统的道德义务向制度义务转变,救养主体从家庭和宗族向社会力量转移,1928年,上海市颁布了《职工退职待遇暂行办法》,规定工人年满50岁,公务人员年满60岁退休时,由雇主发给养老费,按劳动时间的长短计算。
——摘自朱海龙、欧阳盼
《中国人养老观念的转变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养老制度体现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养老制度变化的原因,并谈谈你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4分)
材料 1945年以后,在金融体系上,出现了以布雷顿森林协议为主的国际经济秩序。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缘于欧洲货币市场的出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石油价格的冲击,全球范围的金融交易量迅速上升。在1974—1976年间,大约500亿美元在世界经济中流动,全球金融的一体化便利了资本流动,但是也给参与其中的国家带来了金融风险。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大数量、多种类的产品交易可以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即时完成,使得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衍生产品越来越多。资本的大量流动以及金融工具的不断发展创新,使得一个国家控制本国金融风险的难度加大。
二战后金融全球化的历史形态
布雷顿森林体系 现代金融体系
共产主义国家被排除在国际货币体系之外 真正地、普遍地参与国际金融和货币秩序
通信技术进一步发展;有些国际管制 发达的通信和计算机技术为高水平的交易和私人金融基础设施提供基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管理国际金融;跨国银行重新出现 通过国际清算银行和其他国际协议实行广泛的管制;跨国银行业不断发展
美元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储备货币控制着国际交易 私人金融集中在伦敦、纽约和东京
按规定对工业化国家影响较低;对信用限制的发展中国家有极大影响 利率由全球市场决定,金融政策受其影响,对于经济体内所有集团都有重大影响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编著《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国际金融的整体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二战后金融全球化进行历史解读。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高中2024-2025高二下学期三月联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