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学期百色市普通高中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高一历史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长:75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考古发现龙山文化中的山西陶寺遗址,大型墓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以及整猪骨架等,这类墓葬不及墓葬总数的1%。小型墓墓坑小而狭长,大多没有木质葬具和随葬品,这类墓约占墓葬总数的90%。据此推知当时该地( )
A. 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 手工业的水平非常发达
C. 社会等级出现明显分化 D. 出现了复杂的阶级分化
2. 战国时某学者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主张“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以治国。由此可知,该思想( )
A. 对法家治国理念有重要影响 B. 蕴含了朴素辩证法
C. 属于儒家创始人孔子的主张 D. 代表广大平民利益
3. 汉代精英阶层喜爱西域物产与生活方式。《后汉书 五行志》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座、胡饭、胡空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汉代( )
A. 丝绸之路沟通了文化交流 B. 贵族阶层生活奢侈腐化
C. 广大民众的社会生活丰富 D. 西域地区经济文化领先
4. 据《晋书 隐逸传》记载:东晋初年,河内人郭文从北方流落到吴兴地区,“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区种(北方中原地区的一种耕种方法)菽麦”。据此可知,当时( )
A. 南方政权积极推广先进耕作方式 B. 江南地区的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C. 先进生产方式助推江南地区开发 D. 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不断增强
5. 如图,是唐代懿宗咸通九年(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卷子,它原藏于敦煌藏经洞,现存于大英图书馆,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卷子前边有一幅题为《祇树给孤独园》的图画,内容是释迦牟尼佛在祇园精舍向长老须菩提说法的故事。据此可知( )
A. 唐代时雕版印刷术得到普及
B. 唐代时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C. 唐代时统治者大力推崇佛教
D 唐代时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6.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多次强调“治安之本,惟在得人”“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辈实理乱所系,尤须得人”,其统治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这反映了唐太宗( )
A. 强干弱枝的统治策略 B. 重视人才的治国原则
C. 轻徭薄赋的民本思想 D. 整顿吏治的坚强决心
7. 是辽夏金的管理制度(部分)。
政权 管理制度
辽 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西夏 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金 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留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
由此可知,当时少数民族政权( )
A. 呈现出全面封建化历史趋势 B. 彻底抛弃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
C. 与汉族政权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D. 采用传承与借鉴相结合的治理模式
8. 元朝摒弃了传统的德运、封禅、传国玉玺等政治文化符号,转而实行中央集权、行省制等制度,未遵循传统的五行相生或相克等五运说,取而代之的是王朝是否有能力维持疆域稳定和海内一统。这一转变反映了元朝( )
A. 统治策略的独特性和实用性
B. 强化了传统的华夷之辩
C. 儒家伦理观受到了强烈冲击
D. 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9.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指的是( )
A. 元朝 B. 宋朝 C. 清朝 D. 明朝
10. 清嘉庆元年(1796年)《山阳县志》记载:西安府及同州府“包谷之兴非特……依此为生,迩年来西同数十州县偶遇荒歉皆仰食焉”,这说明,“包谷”的种植( )
A. 缓解了当地粮食危机 B. 得到了政府大力支持
C. 促进了人口大幅增长 D. 改变了当地主流作物
11. 如图是晚清道光帝给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据其内容及所学可知,该谕旨( )
A. 颁布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 承认了中英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C. 蕴含着浓厚的“天朝上国”理念 D. 反映出清廷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12. 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做出向八国联军“宣战”的决定,但南方督抚拒不承认。6月26日,南方督抚授意上海道台与各国领事举行议谈,双方均承认“上海租借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这一事件导致( )
A. 清政府统治根基严重动摇 B. 列强的侵华方式出现变化
C. 立宪派人士转而支持革命 D.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
13. 1911年在中国建立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由此可知,民国初年立宪失败的根源是( )
A. 军阀掌握强大武装力量 B.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C.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D. 袁世凯背信弃义复辟帝制
14. 下表为1912~1919年资本万元以上的新设厂家及投资数额,分别超过以前数十年的总和。
行业 厂数 投资额(万元) 行业 厂数 投资额(万元)
纺织 27 2998.4 面粉 91 1459.1
染织 47 564.8 火柴 50 342.5
缫织 96 798.5 烟草 12 601.9
由此可知,中国民族工业( )
A. 得到迅速发展 B. 是占主导的经济形式
C. 以重工业为主 D. 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15. 1925年后,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使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这一时期,毛泽东、李大钊、邓中夏、瞿秋白等发表了大量文章,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这反映国民革命( )
A. 推动了国共合作实现 B.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 推动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 D. 推动反帝反封建任务完成
16. “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新政治局的常委要更加坚强起来注意此问题。湖南这次失败,可说完全由于书生主观的错误,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据此推断,“此次会议”是( )
A. 中共一大 B. 八七会议 C. 国民党一大 D. 中共七大
17.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宣言即《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中共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中共将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这一宣言的发表标志( )
A. 西安事变最终得到和平解决 B. 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 全国抗战的正式开始
18. 军队、政府机关和学校中本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动员部队、机关、学校自己动手,解决财政来源,减轻农民负担。从1943年起,根据地的机关一般能自给两三个月甚至半年的粮食和蔬菜。这一现象( )
A. 为革命民主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B. 壮大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力量
C. 使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中心发生了转移 D. 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
19. 如图为解放战争时期的某一次战役,此次战役后( )
A. 基本摧毁国民党主要力量 B.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C. 标志内战全面爆发 D. 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
20. 当时在上海(天津也有类似情况),资本家看到粮食紧张,于是囤积居奇。据统计,当时上海存粮不到一亿斤,要保证在冬季以前存粮达到四亿斤,需要多方设法。当时新中国“多方设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B. 稳定物价,巩固了政权
C. 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D.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
21. 1955年,面对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破坏及与会各国之间的矛盾分歧错综复杂的情况,周恩来呼吁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他说:“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为此,周恩来提出(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一边倒的方针 C. 求同存异的方针 D. 不结盟政策
22. 1956年,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这反映的是( )
A.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B. “双百”方针
C. “两个务必”的思想 D. “四个现代化”目标
23. 1973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3.3%,钢产量1973年比1972年增产近200万吨;全国农业总产值增长84%,其中粮食增长10.2%,棉花增长308%;平均每个农民从集体分得的收入增长5.8%。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得益于( )
A. 中共八大的成功探索 B. 国民经济实施“八字方针”
C 邓小平开展全面整顿 D. 周恩来主持中共中央工作
24.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这一规定( )
A. 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使改革首先在城市取得突破 D. 做出了实施改革开放的决策
25.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习近平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意味着( )
A. 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B. 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
C. 彰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 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26题13分,27题12分,共25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口大规模流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长途贩运业的兴盛,自民间而起的货币交易方式也悄悄变化,白银逐渐成为最主要的货币。洪武后期宝钞开始贬值,永乐二年时已出现钞法不通的现象,宣德年间再议恢复宝钞,但终因宝钞明显的弊端而渐为人们所弃用。成化、弘治以后,朝廷开始实施赋税折银和纳银代役,民间用银交易日渐活跃,白银货币化基本形成。白银货币化促进人们消费,社会生活初现奢靡之风,明初社会所约定的服饰、住宅、车马、器用等规制不断被人们突破。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二 白银货币化的重要意义即在于,它标志着君主垄断货币一统天下的结束。在白银货币化以后,国家将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为所欲为地垄断控制货币,也就是垄断和控制所有社会资源,与此同时,国家与社会的作用也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过程。因此,白银货币化这一重大转变,不仅具有货币史上的重要意义,还意味着国家垄断货币权的丧失殆尽,更由此引发国家权力的削弱以及这种至关重要的削弱而导致的社会失控,几乎伴随着明朝始终。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与明朝兴衰》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朝时期白银货币化出现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白银货币化对明朝社会的影响。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12月,毛泽东亲自起草了《井冈山土地法》,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农民个别耕种”“遇特别情形,或苏维埃政府有力时”,可采用“分配农民共同耕种”和“组织模范农场耕种”。二、“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三、分配土地“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为主要办法,在有特殊情形的地方可“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者比不能劳动者多分土地一倍”等规定。
——节选自《井冈山土地法》
材料二 1942年,中共中央在总结减租减息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于1月28日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重申了减租减息政策。决定指出:“抗战以来,我党在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土地政策,也就是一方面减租减息,一方面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摘编自石和平主编《图说延安十三年》
材料三 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强调农业个体经济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党在农村中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教育和促进农民组织起来,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摘编自杨凤城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当时的土地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地政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土地所有制发生的主要变化,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2024年秋季学期百色市普通高中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高一历史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A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A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A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C
【16题答案】
【答案】B
【17题答案】
【答案】C
【18题答案】
【答案】D
【19题答案】
【答案】A
【20题答案】
【答案】B
【21题答案】
【答案】C
【22题答案】
【答案】B
【23题答案】
【答案】D
【24题答案】
【答案】A
【25题答案】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26题13分,27题12分,共25分。
【26题答案】
【答案】(1) 原因: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大规模流动,商品经济发展,长途贩运业兴盛,民间货币交易方式发生变化,对更合适的货币需求增加。原有货币弊端:洪武后期宝钞开始贬值,虽有恢复尝试但因其明显弊端被人们弃用。政府政策影响:朝廷实施赋税折银和纳银代役政策,推动了民间用银交易活跃,促进白银货币化形成。
(2)影响:经济方面: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方便了交易,刺激了消费,推动社会生活出现奢靡之风。政治方面:标志着君主垄断货币一统天下的结束,国家垄断货币权丧失,引发国家权力削弱。社会方面: 传统的服饰、住宅、车马、器用等规制被突破,社会秩序和规范受到一定冲击,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失控 。
【27题答案】
【答案】(1)土地政策:1928年: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1942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原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为巩固革命根据地政权,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而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了减租减息政策。
(2)变化:土地所有制由封建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影响:促进了农业生产恢复,保障了农民权益,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2024-2025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