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东省邹城市第二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高二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晋南、江汉、海岱、环嵩山地区兽面或神人面均有阔脸、臣形目和蒜头鼻等主体特征。这反映了当时()
A.阶级分化日益明显B.形成了区域文化认同
c.已经出现公共权力D.早期国家进一步发展
2.位于陕西临潼的姜寨人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其纹饰十分新颖别致,其中不少与鱼有关的彩陶图案,甚至族徽采用人面鱼纹。据此判断,姜寨人()
A.手工业体系较完整B.渔猎经济占据重要地位
C.妇女居于主导地位D.出现私有制和阶级分化
3.如表为部分典籍中对汉代历史人物的记载。这在客观上反映出汉代()
出处 内容
《后汉书·王充传》 (王充)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闻所卖书
《后汉书.文苑传下刘梁》 梁,宗室子孙,而少孤贫,卖书于市以自资
《续汉书》 荀悦十二能读《春秋》。贫无书,每至市间阅篇牍,一见多能诵记
A.文化传播方式的进步B.市场交易的繁荣
C.儒家思想影响的扩大D.学校教育的发展
4.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秦汉的传统九卿与新出现的六部关系上,长期纷争,无法统合。隋唐时期,统治者最终确定了六部统辖九卿的体制。这一变化反映出()
A.国家统一是制度创新的前提B.制度创新是巩固统一的重要途径
C.南北文化交融促进制度创新D.传承与创新是制度演变基本规律
5.汉代留下的大量文字遗存及文物资料(如表为其中的一部分)中,“国家”一词频繁出现。这反映出
内容 出处
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以为便,便国家。” 《史记·高祖本纪》
(汉高祖说)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史记·高祖本纪》
.....则乐,乐则有德。有德则国家与【兴】□□□ 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五行》
A.社会发展改变思想观念B.国家一统利于文物保存
C.民本主张影响治国策略D.历史记载迎合儒学伦理
6.如表为唐代小说中的两则故事。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代()
张衡,令史出身,位至四品,加一阶合入三品,已团甲。因退朝,路旁见蒸饼新熟,遂市其一、马上食之,被御史弹奏。(武)则天降敕:流外出身,不许入三品。遂落甲。 -《朝野金载》卷四 (安史之乱后)刘仆射晏,五鼓入朝,时寒,中路见卖蒸胡饼之处,热气腾辉,使人买之,以袍袖包裙帽底啖之,且谓同列曰:“美不可言,美不可言。” -《刘宾客嘉话录》
A.政府对商业贸易的严格控制B.官员日常引领社会风俗变迁
C.文学创作超越社会生活实际D.城市中商业活动的不断发展
7.从唐代中期到宋代末期,江西、福建、广东交界处的大片山区,曾经接受过五次大规模的外来移民,分别是安史之乱后、唐末五代宋初、两宋和平时期、两宋之际、宋元之际。这些移民与本土人混合后,福建汀州等地士人群体“风声气习颇类中州”。这反映了()
A.移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B.士人易受外来因素影响
C.人口迁移推动文化认同D.南方山区与中原习俗趋同
8.《明律集解》载,明代,“州县各里皆设申明亭,里民有不孝、不弟、犯奸、犯盗,一应为恶之人,姓名事迹俱书于版榜以示惩戒,而发其羞恶之心,能改过自新则去之。其户婚、田土等小事,许里老于此劝争解纷”。这反映出明代基层治理注重()
A.发挥士绅阶层的引导作用B.以致良知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
C.明晰法律的社会教化功能D.行政治理与家族管理密切结合
9.下图是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学规》,该学规很快成为南宋书院统一的学规,也是此后历朝书院学规的范本。这是由于该学规()
A.确立了社会主流价值观B.促进了理学思想的传播
C.推动了科举制度 发展D.适应了人才培养的需要
10.如表是明初关于北方学校教育的部分举措。据此推知,这些举措()
时间 主要内容
1381年 令“颁”五经”四书'于北方学校”
1387年 命吏部迁南方学官之有学行者教之,增广生员,不拘额数,复其家
1391年 命礼部颁书籍于北方学校
A.提高了北方士人的文化水平B.缩小了区域经济的水平差异
C.实现了南北教育的均衡发展D.缓解了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
11.清朝时期的徽商鲍廷博是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其所刊刻的《知不足斋丛书》网罗天下著述,又收编各类遗编,共781卷。乾隆年间,四库全书馆征集天下遗书,鲍廷博进呈626种,被《四库全书总目》著录250种。据此可知鲍廷博致力于()
A.学术研究的开展B.古籍的真伪辨别
C.商人地位的提升D.文化的保护传承
12.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印刷制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还推出了《陶朱公致富奇书》、《万宝全书》、《水程一览》、《示我周行》《天下水陆路程》等广受欢迎的读物。这体现了明清时期()
A.活字印刷的普及 B.经济重心的转移 C.商人群体的壮大 D.文化政策的宽松
13.1912年陆费逵创办中华书局,在《中华书局宣言书》中说:“立国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教育不革命,国基终无由巩固。教科书不革命,教育目的终不能达也。”并身体力行的把这一想法予以付诸实践。这表明()
A.编印教科书是革命的基础B.学习西方是教育进步的关键
C.民间组织已主导教育改革D.社会转型推动教育革新
14.1876年,郭嵩焘奉派为第一任驻英公使。他看到在英国的日本留学生多讲求法律经济,学兵者绝少,感叹到:“盖兵在末也,各种创制,皆立国之本也。”其观点反映了()
A.顽固派的基本立场B.对器物变革的反思
C.洋务派的核心观点D.对西方模式的盲从
15.下图是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学规》,该学规很快成为南宋书院统一的学规,也是此后历朝书院学规的范本。这是由于该学规()
A.确立了社会主流价值观B.促进了理学思想的传播
C.推动了科举制度 发展D.适应了人才培养的需要
16.送王船是15至17世纪流行于中国闽南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的开展,该民俗活动逐步传播到东南亚地区,成为当地华人社群的传统活动。多年来,当地众多的印度裔和马来原住民也乐于参与其中。据此可知()
A.中华文化 交流中发展B.人口迁移促进文化传播
C.区域文化取向趋于一致D.商业贸易助推文化交融
17.1905年,张謇在《上学部请设博览馆议》中指出“授博物课仅恃动植矿之图画,不足以引起兴味,国文、历史课仅恃书籍讲解,不足以征事物......凡以为学于斯者,睹器而识其名,考文而知其物,纵之千载,远之异国者,而昭然近列于耳目之前。”他认为博物馆的作用是
A.辅助学校教育B.展示文化遗产
C.传承历史文化D.服务人民群众
18.在古埃及,当法老继位满三十年的时候,就要举行“赫卜赛德”庆典,在庆典的仪式上,法老要重新加冕,接受臣民的朝拜,沿着埃及的边界巡视。这一庆典的举行旨在()
A.缓和社会矛盾B.强化自然崇拜
C.宣扬宗教权威D.加强国王统治
19.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创建学园,以自由哲学思考为基础,教授数学、几何、天文学,以此进行思维训练;同时也重视政治家的培养,积极为城邦提供政治咨询和服务。由此可见,柏拉图学园教育()
A.注重实用与发展理性思维B.推动自我意识的全面觉醒
C.促进了雅典社会空前发展D.主导雅典民主政治走向
20.亚历山大远征后,埃及文字和西亚楔形文字逐步变成了死文字,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需要将其民族经典先翻译成希腊文才能理解。出现上述现象主要由于()
A.东西方的文化不断融汇B.各地文化趋于统一
C.希腊语言文字得到推广D.希腊文化中心东移
21.自8世纪到10世纪前期,阿拉伯学者掀起广泛翻译古代印度、波斯、希腊及周边文明地区书籍的百年翻译运动。该运动催生的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使阿拉伯帝国境内各部族和各种族人民的共同心理认知得以形成。这反映了该运动()
A.推动了阿拉伯帝国扩张B.彰显出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C.使阿拉伯文化领先世界D.改变了阿拉伯帝国的落后状态
22.早期的拜占庭建筑大多仿照古罗马式样,数量多、教堂建筑规模宏大、装饰奢华;7世纪后,建筑数量减少,规模也不如从前,教堂建筑呈现占地少、向空中发展的特点,取消了圣索菲亚大教堂那样的中央大穹窿,代之以若干小穹窿。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拜占庭国力的损耗B.古罗马文化的衰落
C.基督教会势力削弱D.拜占庭文化创新
23.下图为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的“中国风”茶具(局部),该茶具由18世纪的法国瓷器工场生产,包括托盘、三脚奶壶、茶壶、带盖糖罐、单柄杯和配套的茶碟。据此可知在当时法国()
A.饮茶成为流行风尚B.机器生产尚未普及
C.形成了本国特色的茶文化D.启蒙运动解放了民众思想
24.下图为墨西哥美术家西奎罗斯于1932年创作的室外壁画《热带美洲》。在画面的中心,一位印第安人被钉在十字架上;他头顶上是一只凶狠的美国鹰;印第安人的身后,是正在被热带森林吞噬的玛雅神庙;在画面的右边,一位墨西哥人和一位秘鲁人正拿起武器准备保卫自己的土地和文化遗产。该壁画意在()
A.赞美美洲风光B.宣传民族主义
C.复兴玛雅文明D.反对西方文化
25.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一些思想家明确指出,不存在不变的、通用的规则,与人类文明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相比,未经开发的自然世界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上帝的荣耀。这些观点体现了()
A.法国尖锐的等级对立B.对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
C.抵制工业革命的倾向D.对科学革命的悲观态度
26.如图为发生于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某些重大事件。它表明()
A.经济发展推动国家治理能力提升B.通过立法解决社会问题成为共识
C.工业革命有建设和破坏双重功效D.关注民众福祉成为政府工作核心
27.英国工党1910年1月在议会选举中的选票刚刚超过50万,1918年还不到225万张,1922年上升到4236733张,1924年更升到5487620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英国()
A.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B.国家干预经济的成效
C.工人阶级觉悟的提升D.战后社会经济的凋敝
28.如图为二战后美国历史课程在印度大学的开设情况。它反映出()
A.美国热衷于在印度传播美国价值观B.非殖民地化是美国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
C.战后美国文化传播被赋予冷战内涵D.第三世界发展成为美国关注的核心问题
29.图4是某同学列出的历史小短文写作提纲。据此判断,小短文的写作主题是
A.欧亚文明交流与融合B.战争与文化交锋
B.C.人口迁移和文化交融D.贸易与文化交流
30.1991年,新加坡时任总理李光耀提出了“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的“亚洲价值观”。这一价值观的提出主要是基于新加坡()
A.现代化发展需要B.儒家文化的复兴
C.政治局面的稳定D.多元的文化政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4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近代图书事业发展戊戌变法时期,各地出现兴办学会学堂的热潮,而各学会学堂都创办附属的小型的藏书楼。1895年,康有为等仿效“秦西专业性的学会甚多,会中也有书藏”的做法,成立了强学书藏。在强学会的影响下,其他学会学堂也广购图书仪器,设立藏书楼。这些藏书楼目的是在“广考镜而备研求”,“新耳目而开智慧”。它们参见东西方各国图书馆管理方式,对图书的采购、分类、编目、典藏、流通、借阅以及赔偿各个环节都作了具体的规定。1902年清政府颁布《学堂章程》规定“大学堂当附属图书馆一所,......大学堂设立的各项人员中,应包括图书馆经管官一名。”1910年清政府又颁布了《京师及各省市图书馆通行章程》。该章程对全国图书馆的建设从立法上加以规定。
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为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亲自倡议在教育部附设社会教育司,主管图书馆、通俗图书馆及巡回图书库等事项,并于1912年聘请鲁迅为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主管图书馆等文化艺术事业。1915年10月,教育部颁发了《通俗图书馆规程》和《图书馆规程》,规定“各省及各特别区域及各县所设之图书馆,称公立图书馆。公众团体及公私学校所设者,称某团体、某学校附设图书馆。私人所设者,称私立图书馆。”这样就结束了清末图书馆、藏书楼混称的局面,并划分了全国图书馆系统。
-摘编自王卫国《留学生与中国近代的图书馆事业》
以“清末民初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移民社会中的文化认同
材料:1788年,英国在澳洲建立了早期的殖民地。此后,大批土著居民死于殖民者的屠杀和其带来的病原体,欧洲白人成为澳大利亚民族的主体,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1901年,为维护白人利益,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颁布制定了《移民限制法案》,法律给予了移民官员高度的自由决定权来阻止非欧裔人们进入澳大利亚。
为取得二战的胜利,澳大利亚被迫推行大规模移民计刻,广泛地从非英语国家和地区招募移民,使欧洲白人在澳大利亚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下降。1945年,旧金山会议上,澳大利亚被列入种族主义阵营。1952年,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与向非种族隔离一起被联合国总委员会列入会议议程,受到同声谴责。20世纪6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与英国的经济往来减弱,与亚洲之间的贸易迅速扩大,而排斥亚洲移民的政策,不利于与亚洲各国保持友好关系。多地的非欧民族为争取公正的待遇爆发了反种族歧视的游行示威。1972年,澳大利亚移民部长宣布接受并资助非欧洲裔移民入境;1973年,工党志特拉姆政府也宣布现在的澳大利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并强调不同民族或种族文化应和平共处,以后历届政府都积极推进这一政策。
-摘编自刘有发《浅谈澳大利亚国策的演变》
(1)指出材料中澳大利亚文化政策 变化,并对这一变化加以阐释。
(2)澳大利亚文化政策的变化给我们哪些启示?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丝路·传承
2014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见图)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材料一:
中国境内的部分申遗点
名称 遗产要素特征简述
唐长安城遗址 大明宫的宫殿建筑布置方式成为后世中国宫殿建筑之范本,对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宫殿建筑产生重要影响;出土波斯银币、载丝绸三彩骆驼、陶胡俑等大量文物
玉门关遗址 地处河西走廊疏勒河南岸,四境多戈壁、荒漠、河流、湖滩,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及邮驿之路的必经关隘。
悬泉置遗址 位于敦煌市的戈壁荒漠中,此地山间有泉水出,是汉唐年间河西要道上一处集传递邮件、接待宾客为一体的机构,现存货币、兵器、简牍等文物
大雁塔 最初仿西域形制,砖面土心,后演变成具有中原特点的楼阁式砖塔共有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塔内收藏用梵文书写的印度佛经-贝叶经。
高昌故城 位于吐鲁番市,历经西汉高昌壁、高昌郡、高昌国、唐代西州和高昌回鹘等时期。遗址内有大量的佛教、景教、道教等寺庙遗址,是丝绸之路畅通的后勤保障。
材料二:......(II)在一段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人类价值观的重要交流、对建筑、技术、古迹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III)能为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V)是传统人类居住地、土地使用或海洋开发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或者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当它面临不可逆变化的影响而变得脆弱;......
-摘自《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
(1)申报文化遗产,必须符合《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六项标准中的一项或几项。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参照材料二中任意两项标准阐述“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
(2)分析“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的意义。
高二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1-5BBCDA.6-10DCCDD.11-15DCDBD
16-20BADAC.21-25BACBB.26-30ACCBA.
31【答案】清末民初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影响下,我国图书馆事业也逐步近代化。清末民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戊戌变法时期兴起了小型的藏书楼,主要是模仿学习西方;清朝政府也积极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1902年清政府颁布《学堂章程》规定“大学堂当附属图书馆一所,.....大学堂设立的各项人员中,应包括图书馆经管官一名。”1910年清政府又颁布了《京师及各省市图书馆通行章程》。该章程对全国图书馆的建设从立法上加以规定。政府通过颁布章程、推动图书馆事业近代化。辛亥革命后,私立图书馆的建立后,逐步形成了鄂全国图书馆系统。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推动近代的思想解放并促进教育事业,启迪大众,也有利于培养知识分子,推动社会进一步变革,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还能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满足精神需求。
32【答案】(1)变化:由“白澳政策”到“多元文化政策”。阐释:非欧移民的大量进入;国际社会对种族域视政策的指责;二战后欧洲经济衰落;亚洲经济发展较快;国内反种族歧视运动的发展,这一系列的原因促使澳大利亚改变国策。这一变化有利于改善澳大利亚的国际形象,促进国际交往;有利于吸引更多人移居澳大利亚,推动其经济发展;有利于澳大利亚的社会稳定与发展。
(2)启示:不同文化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每一种文化都是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吸收人类文明成果。
33【答案】(1)遴选依据标准(ii):高昌故城中大量佛教、道教、景教等寺庙遗址以及大雁塔的形制由西域形制逐渐演变成具有中原建筑特点的形制说明该路网展示了亚欧大陆诸多文明区域间在宗教信仰、建筑设计等产生的影响;唐长安城中出土的外国货币、玉门关、悬泉置邮驿遗址等信息说明该路网展示了亚欧大陆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在商品贸易、民族交流等发生的影响。该路网是亚欧大陆上人类经由长距离交通、开展广泛的文明与文化交流的杰出范例。遴选依据标准(iii):高昌故城等遗址见证了古代西域地区高昌国、高昌回鹘等已经消逝或发展演变的古代文明;建筑技术高超的唐长安城展示了位于丝绸之路东端的亚洲华夏文明的鼎盛;该路网为中亚地区诸多业已消逝或发展演变的古代文明和东亚地区延续至今的华夏文明提供了特殊的见证。遴选依据标准(V):路网沿途拥有高山与平原、森林与草原、沙漠和戈壁、绿洲与河谷等多种地貌景观,古代政府根据自然条件在玉门关、悬泉置设置邮驿、关隘等,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是人类为实现长距离交通与交流而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杰出范例。
(2)意义:有利于保护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遗产;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提升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人民保护人类共同遗产的力度;促进了全球各种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东省邹城市第二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