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驻马店市环际大联考“逐梦计划”2024-2025高二下学期阶段考试(一)历史试题(答案)

环际大联考
“逐梦计划”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考试(一)
高二历史试题
(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表是春秋时期的言论选摘,这些言论彰显了( )
随国的季梁对随候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戒民,而后致力于神。” 《左传·桓公六年》
虢国史瑟对虢公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齐国的管仲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子·牧民》
A. 文化合流趋向 B. 原始民主思想 C. 人文理性思想 D. 无为而治思想
2. 中古时期,亚洲地区出现许多“撞名”的地点,如朝鲜有江西郡、延安郡,日本有“东京洛阳”“西京长安”的说法。这反映了( )
A. 中华文化的辐射传播 B. 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 C. 华人移民的辛勤开拓 D. 区域贸易的频繁往来
3. 图1、图2分别是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农牧分界线。两个时期农牧分界线的变化( )
A. 说明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 B. 反映出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C. 缘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D. 表明北方经济结构的优化
4. 宋代著名大型杂剧《目连数母》,讲述了孝子目连为拯救因违犯佛规而受难的母亲,出家为僧,受佛祖指引开设孟兰盆会的故事。《目连救母》一般从七夕开始,到中元节(七月十五日)结束,演出连续八天,广受欢迎。该剧折射出宋代( )
A. 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B. 儒家教化的渗透 C. 民间曲艺走向繁盛 D. 市民阶层的壮大
5. 下表所示为1915~1922年中国报刊有关中西文化议题的部分文章。这( )
时间 题目 作者 刊载报刊
1915年9月 法兰西与近世文明 陈独秀 青年杂志
1916年10月 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 杜亚泉 东方杂志
1916年11月 宪法与孔教 陈独秀 新青年
1917年5月 俄罗斯革命与我国民之觉悟 陈独秀 新青年
1917年5月 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陈独秀 新青年
1918年7月 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陈独秀 新青年
1919年9月 新旧思想之折衷 杜亚泉 东方杂志
1921年1月 东方文化与吾人之大任 陈嘉异 东方杂志
A.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 说明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建立
C. 折射出救亡图存新趋势 D. 表明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6. 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向欧洲人讲解“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道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讲述“和而不同”的故事。据此可知,习近平外交理念( )
A. 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 突出“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
C. 推动和完善全球多边治理 D. 以反对西方霸权主义为根本目标
7. 有学者统计,16世纪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传入中国,至18世纪中国人口突破3亿。这一现象可佐证( )
A. 丝绸之路促进东西物种交流 B. 哥伦布大交换的全球性影响
C. 明清重农抑商政策成效显著 D. 工业革命推动农业生产革新
8. “阿拉伯学者伊本·西纳的《医典》既继承了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医学理论,又吸收了印度、波斯和中国的医药知识,成为中世纪欧洲医学教科书。”据此可知,人类文明交往( )
A. 推动了区域文化的统一 B. 促进了区域文化的融合
C. 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 D. 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内核
9. 史学家德罗伊森在其著作《希腊化史》中首次提出了“希腊化”这一概念,并赋予其新意:认为是“古希腊政治、教育制度在东方民族中的扩散”,之后,学者们逐步认识到古希腊文明并没有就此终结,反而得到了空间上的拓展。据此可知,德罗伊森( )
A. 指出了东西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B. 强调亚历山大东征的世界意义
C. 准确界定了“希腊化”的内涵 D. 认识到希腊是东方文化的源头
10. 公元2世纪,罗马的道路系统几乎遍及帝国全境,东起幼发拉底河,北达苏格兰低地,穿越不列颠,欧洲、北非、小亚细亚和阿拉伯、叙利亚及美索不达米亚的沙漠。罗马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
A. 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 利于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C. 扩大了帝国的统治范围 D.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融
11. 亚里士多德说:“个体只有在属于雅典时,其存在才有意义。不属于雅典的个体非鬼即兽。”这表明亚里士多德( )
A. 强调雅典公民的集体意识 B. 主张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
C. 忽视公民个体价值与尊严 D. 雅典民主是多数人的暴政
12. 美国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说,16世纪欧洲殖民者到达美洲后一个世纪,当地人口减少了95%,仅在墨西哥人口就锐减了3500万。美洲人口的锐减( )
A. 便利了欧洲殖民者建立殖民统治 B. 受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影响
C. 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D. 是罪恶的三角贸易导致的结果
13. 古埃及人每年都在尼罗河开始泛滥的月份举行隆重的祭祀尼罗河的仪式,由君主把添加染料的啤酒献给哈托女神,一方面期待这位河神带来丰足的泛滥水,另一方面希望她免除泛滥水带来的灾难。据此可知,古埃及( )
A. 农业发展受制于自然 B. 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C. 君主有至高无上权力 D. 环境决定了生活方式
14. 和旧大陆相比,1500年的美洲缺少大型驼畜,也没有可以远渡重洋的大型船只。尽管中美洲的商业非常发达,安第斯的印加人建立起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但仅靠人力,交通和贸易的效率终究受限。这导致( )
A. 古代美洲文明内部缺乏交流 B. 古代美洲文明全面落后亚非
C. 印加文明因交通落后而衰落 D. 古代美洲文明发展相对独立
15. 下列标题中,最符合地图信息的是( )
A. 《16-19世纪国际人口迁移示意图》
B.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劳动力全球流动主要方向》
C. 《工业革命前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
D. 《17-18世纪中期的世界贸易和人口流动》
16. 20世纪50~70年代,多数移民从事的是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中繁重的体力劳动。20世纪80年代之后,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减少,贸易、金融等行业就业机会增加。材料反映了( )
A. 劳动力市场结构改变 B. 工业革命技术的普及 C.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态的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本主义兴起之后,欧洲人发现了美洲,开始对印第安人进行征服,并掠夺当地财富。美洲的气候适宜发展大型种植园经济,因此需要大量劳动力,于是数量众多的欧洲白人移民到美洲,还从非洲移民了大量黑人……到19世纪70年代,加勒比群岛、秘鲁、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欧洲文化、非洲文化、亚洲文化等与当地的印第安人文化碰撞交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拉丁美洲文化……现代,它积极主动吸收来自全世界的文化,同时也将自身文化影响力扩散到全球。
——摘编自于开贺《拉丁美洲历史文化的多元发展》
材料二 1862年6月,京师同文馆正式开馆,设立初期只是为了培养为朝廷效力的专业外交翻译人才。洋务派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真正的西学乃是西方列强坚船利炮背后的天文、算学等科学技术,于是1867年陆续增设天文、算学、化学和公法等馆舍,学习西方自然科学。京师同文馆存续期间(1862-1902年),师生们以翻译国际法为肇端,渐及外交、天文、历史、医学、数学等不同领域,印刷出版《万国公法》《富国策》《化学阐源》等多部西方著作。
——摘编自禹仁朋《从西语到西学:清末京师同文馆创办始末》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以来拉丁美洲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拉丁美洲文化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京师同文馆教学内容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背景。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后的欧洲经历了剧烈的领土重组和民族矛盾。《凡尔赛条约》重新划定国界,导致数百万人因民族身份被驱逐或迁徙。俄国内战、奥斯曼帝国解体进一步加剧难民潮,至1923年,欧洲难民总数超过900万。
——改编自国际联盟《战后人口迁移报告》(1925年)
材料二 各国将难民视为负担,法国要求难民签订强制劳动协议,波兰驱逐境内乌克兰人,英国通过《外侨限制法》限制移民。这些政策使难民陷入生存困境,也加深了民族对立。
——摘自历史学家艾琳·卡雷尔《难民与民族主义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一战后欧洲难民问题形成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说明各国政府应对难民问题的措施及其历史影响。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
——《墨子》
以上材料分别代表了儒家、道家、墨家的思想主张。请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与特点的角度,选取其中一个或多个学派的思想,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850年代起,中国广东、福建沿海地区频繁出现美国商船招募华工的告示,承诺“赴美可得高薪,三年即可衣锦还乡”。与此同时,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民生凋敝,南方农村土地兼并严重,加之水旱灾害频发,大量农民陷入赤贫。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更公开宣称:“华工吃苦耐劳,是修筑铁路最理想的劳动力”。
——摘编自陈翰笙《华工出国史料汇编》及19世纪美国铁路公司档案
材料二 鉴于美国政府认为,中国劳工进入美国会危及美国境内某些地方的良好秩序,因此暂停中国劳工进入美国。在暂停期间任何中国劳工来美国,或在上述九十天期满后来美国,留在美国境内,均属非法。
——美国总统切斯特·艾伦·阿瑟签署《排华法案》(1882年)
材料三 1943年12月17日,美国国会通过《麦诺森法案》,正式废除《排华法案》,同时以配额形式每年允许105个中国移民进入美国。
——姜云珂《(麦诺森法案〉的出台与〈排华法案〉的终结》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中叶华人移民美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美国对华人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环际大联考
“逐梦计划”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考试(一)
高二历史试题
(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A
【12题答案】
【答案】A
【13题答案】
【答案】A
【14题答案】
【答案】D
【15题答案】
【答案】A
【16题答案】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特点:传统土著文化衰落;欧洲文化主导;多元文化碰撞融合,文化影响力扩散;族群混合程度较高。成因: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外来移民的涌入;吸收世界多地文化。
(2)变化:教学内容由单一的语言类发展到西方各国的自然科学和部分社会科学知识,涉及领域日益广泛。
背景: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不断传入;洋务运动发展;国人救国方案探索的深入。
【18题答案】
【答案】(1)原因:战争与领土变更;政治动荡;民族国家建构的排他性;新兴民族国家强调单一民族认同,排斥少数族群。
(2)措施:经济限制;立法排斥;暴力驱逐。
影响:短期:难民生存条件恶化,部分被迫返回战乱地区;长期:加剧民族仇恨,为极端主义滋生提供土壤;国际:暴露凡尔赛体系忽视人道主义的缺陷,削弱国际联盟权威。
【19题答案】
【答案】示例:
论题:儒家思想彰显中华传统文化人文关怀内涵
论述: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即“仁者爱人”,深刻体现了对人的重视与关怀。在古代社会,这一思想为统治者治理国家提供了重要理念。如“为政以德”,倡导统治者以道德为准则治理国家,关心百姓疾苦,重视民生。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当时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使平民有机会接受教育,体现了对个体发展的尊重,是人文关怀在教育领域的体现。从中华传统文化特点来看,儒家思想具有传承性,自春秋战国创立后,历经各朝各代,不断发展演变,但其重视人的核心内涵始终延续。同时具有包容性,在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其他学派思想,如宋明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儒家的人文关怀内涵,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论:儒家思想以其独特的人文关怀内酒,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塑造。
【20题答案】
【答案】(1)原因:西方经济侵略导致自然经济解体,农民手工业者破产;国内的战乱,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掠夺劳动力;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廉价劳动力的大量需求;美国主动招募政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奴隶贸易的废止。
(2)变化:由排斥转变为肯定。
原因:时代背景和中国国力发生变化,材料二出现时,中国处于晚清,国力衰败,是美国侵略欺凌的对象;材料三出现时,中国处于民国,国力有所提升,且正作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力量之一、捍卫着和平与正义,是美国同盟国之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驻马店市环际大联考“逐梦计划”2024-2025高二下学期阶段考试(一)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