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2020-2022三年中考物理模拟试题分类汇编12内能及其利用、能源
一、单选题
1.(2022·北京顺义·统考二模)如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用热传递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用木棍钻横木时,木棍与横木的摩擦处温度升高
B. 用钢锯锯木板时,锯条温度升高
C.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水,水的温度升高
D.来回快速拉动皮条,金属管的温度升高
2.(2022·北京顺义·统考一模)下列实例中,用做功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热水倒入茶杯,茶杯的温度升高
B.将冻食物在水中解冻,水变凉
C.寒冷的冬天,双手互搓,手的温度升高
D.刚煮熟的鸡蛋放在冷水中,鸡蛋的温度降低
3.(2022·北京顺义·统考一模)在下列实例中,用做功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热水倒入茶杯,茶杯的温度升高
B.将冰冻食物放在水中解冻,水变凉
C.刚煮熟的鸡蛋放在冷水中,鸡蛋的温度降低
D.寒冷的冬天,双手互搓,手的温度升高
4.(2020·北京顺义·统考二模)为了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某同学选用两个规格相同的烧杯,加入初温相同、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选用两个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水和食用油,选用两个相同的温度计测量水和食用油的温度,并配备了秒表用来计时,实验装置如图甲、乙所示。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水和食用油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验中选用相同电加热器,目的是保证水和食用油温度变化相同
B.实验中用温度计的示数变化表示水和食用油吸收热量的多少
C.由图像可知,升高相同温度,食用油所需时间长,所以吸热能力强
D.由图像可知,加热相同时间,水温度变化小,所以吸热能力强
5.(2020·北京顺义·统考二模)如图甲所示,用绝缘细线将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悬挂起来,再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向它靠近,会发现橡胶棒被“吸”了过来。图所示的实例中“吸”的物理原理与 橡胶棒被“吸”过来原理相同的是( )
A.和头发摩擦后的梳子“吸”起碎纸片
B.用力吹气后两张纸“吸”在一起
C.挤压后的塑料吸盘被“吸”在瓷砖上
D.削平的铅柱挤压后“吸”在一起
6.(2020·北京顺义·统考一模)在下列实例中,用做功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刚煮熟的鸡蛋放在冷水中,鸡蛋的温度降低 B.将冰冻食物放在水中解冻,水变凉
C.热水倒入茶杯,茶杯的温度升高 D.冬天用力搓手,手的温度升高
7.(2021·北京顺义·统考一模)下列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A.石油 B.风能 C.煤炭 D.天然气
二、多选题
8.(2022·北京顺义·统考二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的沸点随外界大气压的改变而改变
B.在水中滴入红墨水,水变红,这属于扩散现象
C.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D.塑料吸盘能牢牢地吸附在玻璃上,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9.(2022·北京顺义·统考一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杯水的比热容比一桶水的比热容小
B.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C.组成物体的分子之间,只存在引力,不存在斥力
D.长时间压在一起的铅板和金板互相渗入,这种现象是扩散现象
10.(2021·北京顺义·统考二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B.汽油机的做功冲程是将机械能转为内能的过程
C.质量相同的燃料完全燃烧,热值越大的,放出的热量越多
D.水的沸点与水上方的气体压强有关,压强减小,水的沸点就会高于100℃
11.(2021·北京顺义·统考二模)实验桌上有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各一个,导线若干以及装有液体的两个完全相同的保温烧瓶甲和乙,瓶内分别装有电阻丝和温度计。现将这些器材按图所示连接好,然后开始验证:“液体吸热时温度的变化与液体的比热容有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个烧瓶内的液体质量相同
B.两个烧瓶内装的是同种液体
C.两个烧瓶内电阻丝的阻值相同
D.通电一段时间后,比热容大的液体,温度计示数变化大
12.(2020·北京顺义·统考二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水沸腾时,温度一定升高
B.水的沸点与水面上方的大气压强无关
C.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D.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其温度有关
13.(2020·北京顺义·统考一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物体质量越大,其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C.组成物体的分子之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D.海绵被压缩后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三、填空题
14.(2021·北京顺义·统考二模)如图所示,做“改变物体内能”的实验。用气筒向装有少量水的瓶内用力打气,瓶塞从瓶口处跳出时,观察到瓶内有白雾产生。瓶内的气体对瓶塞做功使其跳出,该做功过程主要是________转化为______能,瓶内产生白雾的原因是________。
15.(2020·北京顺义·统考二模)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瓶子的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上面的瓶中装有空气,下面的瓶中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抽掉玻璃板后,可以看到, 两个瓶中的气体会混合在一起,最后颜色变得均匀,这属于_______现象,该现象表明_______。
16.(2020·北京顺义·统考一模)如图为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加热装置的功率不变),分析图像可知该物质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在BC段时间内温度不变,内能______(选填“增加”、“不变”或“减少”)。
四、实验题
17.(2022·北京顺义·统考二模)在比较煤油和水比热容的大小时,用完全相同的两个烧杯分别装上质量和初温相等的煤油和水,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
(1)电加热器每秒放出的热量是一定的,当浸没在煤油(或水)中加热时,可认为煤油(或水)每秒吸收的热量相同,因此可以用_______表示煤油(或水)吸收热量的多少;
(2)利用煤油和水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比较它们的比热容。图甲,加热相同时间,比较温度变化的大小,温度变化_______(选填“大”或“小”)的比热容大;图乙,升高相同温度,比较加热时间,加热时间长的比热容_______(选填“大”或“小”)。
五、综合题
18.(2020·北京顺义·统考二模)《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回答问题
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
2020 年 5 月 5 日 18 时,作为天地往返运输飞行器家族的新成员,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顺利发射升空,在轨飞行 2 天 19 小时后,于 5 月 8 日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如图甲所示),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试验船主要是对高速返回防热、控制和群伞回收等关键 技术进行飞行验证,并在后续飞船中不断改进。
试验船全长 8.8 米,直径最大处约 4.5 米,发射质量 21.6 吨,它是由服务舱和返回舱这 两舱构成。相比神舟飞船,新一代载人飞船可以飞得更远,不仅可以送航天员往返于中国空间站,还可以完成载人登月甚至去更远的星球探险,可以一次运送6~7名航天员,比神舟飞船承载能力增加一倍;相比天舟飞船,新一代载人飞船能够从近地空间站下行运输货物,有着二者兼具的“载人+载物”的强大本领。同时,新一代载人飞船还有着可重复使用的优点,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我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能力。
新一代载人飞船如果从月球或更远的深空返回时,将面临比神舟飞船更高的热流,返回舱表面温度将接近3000摄氏度,其承受高温的时间也更长。为了抵挡住这样的高温,研究 人员给返回舱穿了两件“衣服”:“内衣”用新型金属材料做成,相当于“墙壁”的作用,围出了航天员的“驾驶室”,容积大、密封性好、舱内视野遮挡少;“外衣”是耐烧蚀的新型轻质防热材料,这种新材料在质量减轻30%的基础上,防热效率比神舟飞船更高。
试验船的返回舱比神舟飞船返回舱重一倍以上,这就需要降落伞有更大的减速面积,确保它能够安全着陆,这也是飞船回收着陆系统的主要任务。这次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到达指 定高度后,2 具减速伞和 3 个主伞依次打开,成功将返回舱的速度从“飞机飞行速度”降为“汽车市区行驶速度”。为了实现重复使用,着陆方式也有新的突破,采用无损着陆,将以往使用的缓冲发动机换成了着陆气囊(图乙所示)。如果落水的话,缓冲气囊本身还起到漂浮的作用。
专家表示,在未来定型之前,新一代载人飞船还将在这次试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
(1)与神舟飞船相比,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2)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打开减速伞和主伞后,成功将返回舱的速度从“飞机飞行速度” 降为“汽车市区行驶速度”。根据这样的描述,可知返回舱减速后的速度大小约为_______km/h;
(3)新一代载人飞船从深空返回地球时,机械能减少,转化为_______;
(4)如果返回舱落水,缓冲气囊还可以起到漂浮的作用。请你估算此时返回舱受到的浮力大小_____。
19.(2022·北京顺义·统考一模)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运动员的“战袍”可谓是集结了科学家们的心血,一件“战袍”运用了许多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以速度滑冰紧身服为例,面料采用类似高尔夫球上的蜂窝结构的粗糙纹理结构,可以减少尾流的湍流现象,从而达到减阻效果。一定规律的粗糙表面可以使滑雪服降低10%的阻力,这跟常识中“面料越光滑,阻力越小”的认知相反,主要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略微粗糙的材料能够使得空气在材料表面以较为平稳的方式流过,以较好的方式引导风的流动,有助于降低压差阻力。
材料二: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给运动员找到最佳的运动姿态,产生最小的阻力以提高速度,采用了导弹风洞为运动员训练。什么是风洞,通俗来说,风洞就是用来产生人造气流的管道,它利用人工产生和控制气流,用以模拟飞行器等物体在自然环境中飞行时的气流运动状况,同时可以观察、度量气流对物体的作用。这个用于训练的风洞口径宽2.5m,高3m,测试段长度8m,设计风速151.2km/h,完全可以满足目前所有冬奥竞速类体育项目的训练要求。
材料三:“凤出张北,电送北京”。一台矗立于张北县的桨叶直径146m的凤电机组,日均发电约2.45万度,可供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完成本届冬奥会期间的全部造雪量,相当于在一个标准篮球场堆出28m高的雪;一度绿电,能点亮颁奖广场主舞台22s,能让厨师在冬奥村“全电厨房”制作两份菜品……据测算,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整个过程,会场馆预计共消耗“绿电”约4亿度,风力发电可减少标煤燃烧12.8万吨(标煤即每千克标准煤为2.9271×107J),减排二氧化碳32万吨。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速度滑冰运动服,想达到减阻的效果,运动服面料的表面______(选填选项前字母);
A.非常光滑
B.有一定规律的粗糙
C.非常粗糙
(2)已知汽油的热值是4.6×l07J/kg,根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标煤的热值______汽油的热值(选填“大于”或“小于”);
(3)对于材料中的为运动员训练的风洞,请估算在未进行训练时风洞内的空气质量,要求写出估算过程______。(空气密度约为ρ=1.3kg/m3)
参考答案:
1.C
【详解】A.钻木取火时,不断地摩擦木头,是克服摩擦做功,属于用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故A不符合题意;
B.用钢锯锯木板时,摩擦生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锯条的温度会升高,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故B不符合题意;
C.用酒精灯给水加热,水从酒精灯火焰吸收热量,属于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故C符合题意;
D.来回快速拉动皮条,克服摩擦做功,金属管温度升高,属于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C
【详解】A.热水倒入茶杯,热水的温度比茶杯的温度高,茶杯吸收热量,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属于热传递改变内能,故A不符合题意;
B.冻食物的温度低于水的温度,水放出热量,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水变凉,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寒冷的冬天,双手互搓,克服摩擦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属于做功改变内能,故C符合题意;
D.刚煮熟的鸡蛋温度很高,放在冷水中,鸡蛋放出热量,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D
【详解】试题分析: 改变内能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做功二是热传递;热水倒入茶杯,茶杯的温度升高是利用热传递改变茶杯内能;将冰冻食物放在水中解冻,水变凉是利用热传递方式改变内能;刚煮熟的鸡蛋放在冷水中,鸡蛋的温度降低,是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寒冷的冬天,双手互搓,手的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故答案选D.
考点:改变内能的方式
4.D
【详解】A.实验中选用相同电加热器,目的是保证水和食用油吸收的热量相同,故A错误;
B.实验中用加热时间表示水和食用油吸收热量的多少,故B错误;
C.由图像可知,升高相同温度,食用油所需时间短,所以吸热能力弱,故C错误;
D.由图像可知,加热相同时间,水温度变化小,所以吸热能力强,故D正确。
故选D。
5.A
【详解】A.摩擦后的玻璃棒与橡胶棒靠近时相互吸引,是由于它们带了电。梳子与头发摩擦后带了电,从而吸引的物体。A选项符合题意;
B.摩擦后的玻璃棒与橡胶棒靠近时相互吸引,是由于它们带了电。两张纸相互吸引,是由于流速使中间气压变小造成的。B选项不符合题意;
C.摩擦后的玻璃棒与橡胶棒靠近时相互吸引,是由于它们带了电。吸盘吸在墙壁上,是大气压在起作用。C选项不符合题意;
D.摩擦后的玻璃棒与橡胶棒靠近时相互吸引,是由于它们带了电。铅柱相互吸引,是分子间作用力在起作用。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D
【详解】A.刚煮熟的鸡蛋放在冷水中,水从鸡蛋吸收热量,温度降低,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不符合题意;
B.冰冻食物放在水中解冻,食物从水中吸收热量,水温降低,水变凉,是热传递改变了物体的内能,不符合题意;
C.热水倒入茶杯,茶杯从热水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是热传递改变了物体的内能,不符合题意;
D.寒冷的冬天,双手互搓,手克服摩擦做功,温度升高,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符合题意。
故选D。
7.B
【详解】石油、煤炭和天然气都是不可再生的能源,用一次后就不能再生了,而风能是可再生的能源,是可以持续使用的,故B是正确的.
8.AB
【详解】A.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故A正确;
B.将一滴红墨水滴入一杯水中,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变红了,这是因为墨水分子和水分子在不停的运动的结果,属于扩散现象,故B正确;
C.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是因为海绵是疏松多孔的,海绵的间隙不是分子之间的间隙,分子是看不见的,所以此现象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C错误;
D.塑料吸盘能牢牢地吸附在玻璃上,是因为塑料吸盘内的空气被排出来,吸盘内气压小,外界气压大,内外的压强差使吸盘吸附在玻璃上,利用了大气压,故D错误。
故选AB。
9.BD
【详解】A.比热容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质量无关,故一杯水的比热容与一桶水的比热容相同,故A错误;
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故B正确;
C.组成物体的分子之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故C错误;
D.长时间压在一起的铅板和金板互相渗入,是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是一种物质进入另外一种物质的现象,是扩散现象,故D正确。
故选BD。
10.AC
【详解】A.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越快,因此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故A正确;
B. 汽油机的做功冲程是气缸内的燃料燃烧释放能量推动活塞运动,这是将内能转为机械能的过程,故B错误;
C. 燃料释放的能量与燃料的质量和燃料的热值有关,当燃料质量相同完全燃烧时,热值越大的,放出的热量就越多,故C正确;
D. 水的沸点与水上方的气体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压强越小,沸点越低,因此压强减小时,水的沸点低于100℃,故D错误。
故选AC。
11.AC
【详解】AB.为了验证“液体吸热时温度的变化与液体的比热容有关”,应该采用质量相同的不同种液体进行实验,故A正确,B错误;
C.实验时,要使两瓶中的液体相同时间内吸收相同热量,故应该采用相同热源进行加热,所以,两个烧瓶内电阻丝的阻值要相同,故C正确;
D.根据可知,相同质量的两种液体吸收相同热量后,比热容大的液体,温度计示数变化小,故D错误。
故选AC。
12.CD
【详解】A.水沸腾时,可以继续吸热,但温度不会升高,故A错误;
B.水的沸点与水面上方的大气压强有关,大气压强越小则沸点越低,故B错误;
C.因为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如果只存在斥力或引力,分子之间距离就会改变,则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故C正确;
D.物质分子的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故D正确。
故选CD。
13.AC
【详解】A.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正确;
B.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快,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故错误;
C.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是同时存在的,故正确;
D.海绵被压缩后体积变小,是因为海绵的内部是空心的,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错误。
故选AC。
14. 内 动 瓶内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
【详解】[1][2]瓶内的气体对瓶塞做功使其跳出,气体的内能转化为瓶塞的动能,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了气体的内能。
[3]瓶内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所以瓶内产生白雾。
15. 扩散 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详解】[1][2]抽掉玻璃板后,将上下两瓶间的玻璃板抽掉后,空气分子向下扩散,二氧化氮分子也会向上扩散,空气和二氧化氮将同时向对方扩散,颜色逐渐变均匀,这属于扩散现象,表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6. 晶体 增加
【详解】[1]由图像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因此为晶体。
[2]该物质在BC段时间内不断吸收热量,内能增加。
17. 加热时间 小 大
【详解】(1)[1]电加热器每秒放出的热量是一定的,当浸没在煤油(或水)中加热时,可认为煤油(或水)每秒吸收的热量相同,所以加热时间相同,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相同,可以用加热时间来表示煤油或水吸收热量的多少。
(2)[2][3]加热时间相同,即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相同,由
可知温度变化大的物体,比热容小,吸热能力差,温度变化小的物体,比热容大,吸热能力强;升高相同温度,比较加热时间,加热时间长的物体吸收热量多,比热容大。
18. 见解析 60 内能
【详解】(1)[1]由材料可知新一代载人飞船有着可重复使用的优点,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我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能力。
(2)[2] “汽车市区行驶速度”一般不超过60km/h。
(3)[3] 载人飞船从深空返回地球时,与空气剧烈摩擦,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4)[4] 返回舱在水面漂浮,浮力等于重力为
19. B 小于 78kg
【详解】(1)[1]由材料一中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略微粗糙的材料能够使得空气在材料表面以较为平稳的方式流过,以较好的方式引导风的流动,有助于降低压差阻力。”可知有一定规律的粗糙的面料制作的运动服具有较好的减阻效果。故AC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2]由材料三中信息:“标煤即每千克标准煤为2.9271×107J”可知标煤的热值为2.9271×107J/kg,所以标煤的热值小于汽油的热值。
(3)[3]未进行训练时风洞内的空气没有流动,空气体积为
风洞内空气质量为
试卷第1页,共3页
HYPERLINK "()
"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北京市顺义区2020-2022三年中考物理模拟试题分类汇编12内能及其利用、能源(有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