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南昌市东湖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有学者说:“在陶寺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彩陶龙盘,其中‘龙’正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在陶寺也发现了大量的玉器,其中的玉琮被认为是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元素。而常施彩绘的高领折肩尊、折腹尊、簋等陶器还有良渚文化的因素。”这反映出中华文明
A.早于世界其他文明 B.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
C.起源于夏商周时期 D.出现了玉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2.台湾学者许倬云先生曾回忆道:“在家乡,新年、除夕、元旦、清明和冬至,都会祭祀祖先。我家自从抗战时期离家客居,先父直系祖先名讳先人挂轴,每逢年、节悬挂遥祭。我们弟兄迁移美国,每家也都有历代祖先名讳挂轴,至少在除夕和元旦会遥祭”。影响这种观念产生的制度是
A.内外服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乡里制
3. 西周时期盛食器格伯簋上有一段铭文,大意是:格伯用四匹好马与倗生交换土地,双方剖券为凭,并实地勘定田界,具结交换事宜。这反映了当时
A. 井田制度遭到破坏 B. 土地兼并现象频繁
C. 土地私有制度确立 D. 周王室的权威丧失
4. 下表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关于孔子学生身份、年龄、国别的记载。这反映出孔子
类别 人物
身份 贵族出身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贫民出身的颜路、颜渊、子张等
年龄 子路少孔子9岁,颜回少孔子30岁,子张少孔子48岁
国别 颜回(鲁国)、子贡(卫国)、公冶长(齐国)
A. 践行了人人平等的价值理念 B. 推动了诸子百家相互交流与融合
C.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 D. 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教育的特权
5.秦王嬴政每征服一国,就把诸侯后代、原国内的贵族和豪门大户迁往他处,或迁往秦统治中心,或迁往边远地区。嬴政统一全国后,又“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由此可见,嬴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
A.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B.有利于贵族等级制的重构
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 D.为推行郡县制创造了条件
6.秦朝实行郡县制,推行“焚书坑儒”;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采用“黄老之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采纳“独尊儒术”。材料表明秦朝至西汉中期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B.封建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
C.封建的专制集权统治持续强化 D.中华文明的版图初步奠定
7.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宦官权力
8.秦汉时期取名呈现出新取向,以武字、勇字命名的有蒙武、苏武等;以霸字、雄字命名的有黄霸、杨雄等;以胜字、广字命名的有陈胜、李广等;以兴字、奋字命名的有阴兴、张奋等;以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含义命名的有赵广汉、张安世等。这现象体现了当时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 B.主流思想文化内涵发展变化
C.尚武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D.中央集权影响社会生活变迁
9.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此次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有利于江南的开发和民族交融
C.为东晋门阀政治奠定了基础 D.南方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过北方
10.晋朝皇室司马氏自称:“其先出自帝高阳(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之孙)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建立胡夏政权的匈奴贵族赫连勃勃称:“朕大禹之后……今将应运而兴,复大禹之业。”曾雄霸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称其祖先盖有扈(夏初重要部落,其首领与国王同姓)之苗裔”。这一现象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统治者照搬夏商政治制度 B.各政权间文化交流频繁
C.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强化 D.英雄崇拜成为社会共识
11.学者阎步克说:“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这说明孝文帝改革
A.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B.建立了大一统国家
C.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完善 D.调和了各民族矛盾
12.唐朝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造型成为兼容多种文化的复合体。这一时期的飞天形态各异,身体表现的各民族舞蹈风格,以及伎乐飞天手中的各民族乐器,彰显独具特色的中华艺术美。这些飞天造型折射出唐朝
A.文化辐射广泛 B.民族政策开明 C.边疆经济繁荣 D.政治制度先进
13.唐朝后期,政府经常征调藩镇军队平叛战乱。事实上,在安史之乱后到黄巢之乱前,绝大部分藩镇并不割据,即使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这反映出,唐朝后期的藩镇
A.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统治 B.遏制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C.保证了国家的政令统一 D.重建和巩固了西北边防
14.唐德宗为培养近臣,于贞元二年正月特发诏书,以罹灾京畿诸县的名义,亲自从尚书省郎官、御史中拣择10员,外放为京畿诸县县令进行历练。其所亲选的外放地方官员均为士族出身。这反映了该时期
A.士族阶层垄断科举选官 B.君主亲掌地方官员选拔
C.士族有较大政治影响力 D.以家世门第为标准选官
15.依唐制,任免官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中宗时,权宠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其上所书“敕”字用墨笔,与中书省黄纸朱笔正封的敕命不一样。“墨敕斜封”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君主专制 B.三省六部形同虚设
C.中央集权 D.官吏任命程序混乱
16.在东晋的汉译佛典中,有时会添加原文里没有的“孝诸父母”之类的文字。如在佛学著作《善生经》中,译者擅自添加了“凡有所为,先白父母”、“父母所谓,恭顺不逆”、“父母正令不敢违背”等内容。这种现象反映了东晋时期
A.儒家伦理的影响力 B.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C.外来宗教的思辨化 D.儒学居于正统地位
17.某位同学在学习11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见如图),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
A.规定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疆界 B.形成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局面
C.维护了西北地区的和平发展局面 D.客观上促进了辽宋双方经济交流
18.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载:南宋与金对抗中,众多将领各以其姓为军号,曰“岳家军”“张家军”“韩家军”,秦桧向宋高宗上奏称,诸军只知有将军,不知有天子,不可不虑。宋高宗本就厌倦兵事,遂决意与金议和。这表明南宋
A.延续崇文抑武政策 B.轻视军事力量建设
C.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D.外交思想以和为贵
19.宋时,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辽、夏、金都以正统自居,并实行中原地区早已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这说明
A.各民族的交往日益深入 B.中原王朝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管理
C.宋朝国力强大影响加深 D.北方民族政权摒弃了游牧生活
20.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下列发明中与导航相关的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21.宋朝时,曲辕犁、踏犟、水力简车、脚踏内翻车、秧马等适宜水田劳作的生产工具被大量使用。占城稻被引进、改良和推广,双季稻、稻麦连作制也得到推广。这些做法
A.增强了南方经济的优势地位 B.促进了农业劳作方式转变
C.加快了南北方农业经济交流 D.推动了南稻北粟格局出现
22.元廷制订了一整套比较严密的政策。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的模式内。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议连署制,行省多名官员中,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这一政策主要目的是
A.强化君主权威 B.加强中央集权 C.促进民族交融 D.提高行政效率
23.《资治通鉴》记载:“玄宗之末,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反映了两税法
A.废除了人头税 B.为均田制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C.加剧土地兼并 D.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4.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儿媳的首选。当时有人曾对此有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这反映了宋代
A.形成了健康的婚姻观B.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C.人身依附关系的消失D.更加强调公平竞争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25题14分,26题12分,27题26分,共52分)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董仲舒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通经常道,并提出思想大一统——独尊儒术的建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倡导的大一统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中华文化走向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当然,独尊儒学后来走向极端,把儒学神学化、宗教化,也有其显著的弊端,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摘编自刘丹忱《董仲舒“大一统”理论对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作用》等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则材料思想主张的相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出现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主张的影响。(6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政治制度的变革,同时也伴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动荡,但这种变革往往最能体现历史的演进轨迹。
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趋势
时期 政治制度变迁特征 概要说明
夏商周 贵族政治时代 殷商确立了封建制和较完备的宗法制;周朝的分封制与宗法紧密相联,形成了一个政治和血缘相互担结的分层治理结构
春秋战国 官僚制帝国过渡时代 札崩乐坏,宗法政治秩序崩溃。
秦朝汉朝 开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时代 秦朝开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制度,汉代巩固。
三国魏晋南北朝 贵族与皇权并行时代 官僚门阀化和地方政治豪强化。
隋唐 大一统官僚帝制走向成熟的时代 隋唐像是一对扣得很紧的锁链, 前一个创制,后一个继承,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的制度转变。
宋朝 政治制度繁杂的时代 矫五代之弊,重视权力的分散和制衔,但矫枉过正,形成了机构庞杂、人员臃肿,效率低下的政府体系
——摘编自伦宁《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及特点》
围绕材料中中国古代有关朝代政治变迁的信息,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提炼观点或整体或任选一点,可赞同,可反对,可提出新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口变化情况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万户) 南方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万户) 北方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摘编自葛剑雄等《中国人口史》
材料二 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湿……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锄草的工具)”。汉以后长江流域的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沿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摘编自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趋势。(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和影响。(17分)
高一历史答案202311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5 BBADD 6—10 ABCBC 11—15 ABACA 16—20 ADAAD 21—24 ABDB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25题14分,26题12分,27题26分,共52分)
25(1)相同之处:都主张思想大一统。(2分)原因: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发展的需要。(6分)
(2)影响: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后期走向极端,弊端明显,阻滞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思想大一统的主张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6分)
26.示例
观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之一是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3分)
阐释:以地方行政制度为例,秦朝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郡县制推广至全国,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到东汉末年,州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沿用,后发展为道、州、县三级地方行政系统;宋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和县二级,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后又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从而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后演变为行省制。行省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6分)
总之,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国家通过不断完善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稳固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3分)
27(1)人口变化趋势:人口的数量逐渐增多;在唐以前北方全国户口数比例大于南方;在北宋以后南方全国户口数比例大于北方。(9分)
(2)江南开发的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环境安定;北方人口南迁为南方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和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开发;南方统治者实行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南方温暖湿润,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适宜经济发展。(10分)
江南开发的影响: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民族融合以及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社会的进步。(7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