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浙江省台州市八校联盟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3 学年第一学期台州八校联盟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 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 6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许倬云认为周朝“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 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 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作者 旨在强调“周人统治的机制 ” ( )
A .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B .具有原始民主传统
C .利于权力的高度集中 D .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下面是某学生在探究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时,所选用的四幅有关北京地区的古代行政区划图。按
各地图所反映的朝代先后排列,其正确的次序是( )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②④①③ D. ③①②④
3.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于 2017 年被确认为《燕然山铭》 。《燕然山铭》的
铭文宣扬汉朝德威。与此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此后汉在此设置乌桓校尉 B .记载霍去病大败匈奴之功
C .发生在汉武帝时期 D . 由班固撰写而成
4. 北魏孝文帝颁布了某项制度后,大量“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的州郡
之民,纷纷返回家乡,开始新的生活。当时统治者实行的是( )
A .屯田制 B .均田制 C .三长制 D .俸禄制
5. 从 997 年到 1124 年(宋太宗至宋徽宗时期),平均每年有 200 多人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当时
1.2 万名甚至更多的高级官僚队伍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出身科举;这一时期,获得功名的人实际 上也占据了朝中的显要位置。这反映了宋代( )
A .积贫积弱的根源 B .社会流动的加速
C .文官制度的鼎盛 D . 门阀士族的消亡
高二历史学科 试题 第 1页(共 6 页)
6.某校史学社的同学开展项目化学习,有一组同学确定了“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的主题, 整理出了五条材料(见下图)。 这些材料符合史实的有( )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汉武帝推行的察举制分为制举和常举 二、魏晋时期扶持寒门庶族地主积极参政 三、唐代科举考试合格者需再经礼部任命 四、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 五、元朝的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A .1 条 B .2 条 C .3 条 D .4 条
7. 传统乡约倡导基层群众自治,它由当地有名望的士绅倡导,乡民自愿配合、受其约束, 以达 到教化民众、劝善惩恶、淳化风俗等社会效果。至清代,乡约被赋予诸多行政职能,如稽查、
催科等,而其教化职能被削弱。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出清代( )
A .社会环境有一定改善 B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加强
C .忽视法律的防范作用 D .地方政府官员尸位素餐
8 .1928 年 10 月,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通过《中国国民党训政纲领》;1929 年 3 月,国民党三 大召开,对《训政纲领》予以确认;1931 年 6 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 法》,在法律上对训政时期的政治体制进行了规定。1938 年,国民党代表大会推举蒋介石担 任国民党总裁,同时蒋介石还担任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国防最高会议主席等要职。 这说明( )
A .国民党严格遵守孙中山的“革命程序 ”论 B .国民党正积极进行政党政治的尝试
C .国民党努力为宪政的实施准备和创造条件 D .“训政 ”实质上是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9.以考试录用官员是民国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最先允许女子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法案是( )
A .1913 年《文官考试法草案》 B .1929 年《公务员任用条例》
C .1933 年《公务员任用法》 D .1929 年《考试法》
10. 学校组织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 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照 20 世纪的不同年代分
为若干版块,其中在 60 年代版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
A .《共同纲领》封面 B .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C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D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30 周年庆典
11. 新中国成立后,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下列成就,按 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通过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通过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④社会主义中国的司法制度确立
A . ①③④② B . ②④①③ C . ④①②③ D . ②①④③
12 .迈尔斯在《世界通史》 中对公元前 509 年-前 367 年间的西方国家政治有这样的描述:取代 国王的是人们选举出的两位贵族执政官,他们起初被称作“领导人 ”……这些执政官一年一 选……就像过去的国王一样,每个执政官身后跟着 12 个扈从,每个扈从都手持一根“令人 敬畏的束棒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雅典城邦国家的民主 B .斯巴达的寡头政治
C .罗马共和国的政体 D .罗马帝国元首制度
高二历史学科 试题 第 2页(共 6 页)
13. 下图为某部法律在罗马街头颁布时人们围观的情形,这部法律的颁布( )
A .有利于缓和平民和贵族的矛盾 B .彻底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
C .反映出罗马法发展到最高成就 D .实现了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
14 .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西方国家在文官的选用、职责、晋升和退休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套 相对完整的制度,其包括( )
①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 ②严格保持中立,规避政治
③根据功绩和资历得到晋升 ④可以担任政务次官或秘书等职务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1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实行“全体一致 ”的决策机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 联合国安理会的表决程序实行“大国一致 ”原则。从“全体一致 ”到“大国一致 ”的变化( )
A .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B .体现广大殖民地人民的意愿
C .都不利于稳定战后的秩序 D .实质是两种社会制度的妥协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 6 小题,每题 3 分,共 18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6.下图为我国古代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以下四种说法正确 的是( )
A .模式一下民族关系一直紧张,战争频繁
B .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加速汉化,国家统一
C .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内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 .模式三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加强
17. 1956 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应正 确处理的十个方面的关系;强调对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暴露的缺点和错误,要引以为 戒。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高二历史学科 试题 第 3页(共 6 页)
①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新的重要认识 ③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全面又深刻的反思
②认识到苏联对我国的指导出现了重大错误 ④对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始探索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18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及时出台了《土地改革法》《婚姻法》《惩治贪污条例》等一系列重 要法律。1954 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等法 律。这些举措的共同作用是( )
A .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B .有利于新中国法律法规体系形成
C .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理念 D .依靠法治建设推动工业化发展
19. 13 世纪初的《大宪章》中规定:“除战时与余等敌对之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 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道与旱道,出入英格兰,或在英格兰全境 逗留或耽搁以经营商业。 ”这一规定( )
A .推动英国等级君主制的建立 B .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 .体现了自由竞争的启蒙思想 D .适当照顾了市民阶层的利益
20 .中古时期,基督教影响着欧洲人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政治上表现为( )
A .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教会法 B .利用宗教伦理和教化控制人们的思想
C .制定严格宗教教义束缚人们的行为 D .要求人们逆来顺受忍受实践的痛苦
21.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每一历史思潮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时代主题表现出来的。因历 史环境差异的制约,变化中的时代主题,往往使历史思潮呈现多姿多彩的内容。历史和社会 是统一的,如果说历史是社会的纵断面,那么社会就是历史的横断面。历史从不是已经消逝
的过去,而与现实、未来相关联。以上材料旨在说明( )
A .历史思潮是时代主题的表现形式之一,且内容丰富多彩
B .历史思潮是一种社会意识,主要取决于具体的社会存在
C .历史研究要关注历史思潮,从而凸显历史研究的时代性
D .历史思潮是历史与社会,过去、现实和未来的辩证统一
非选择题部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其中第 22 题 20 分,第 23 题 20 分,第 24 题 12 分,共 52 分)
22.官员的选拔与考核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材料一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 ”,故名科举。与重点在于推 荐的察举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 ”, 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 问家世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没有如“入门兼美 ”一类的附加条件。 ……较之于察举制, 科举制打破了与“德 ”“名 ”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但它完全按考试 成绩选拔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改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二战以来,西方传统文官制度体系中政务官和事务官两官分途原则发生很大变化,逐渐呈现 出相互交融的态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国家的文官试图打破“政治中立 ”的樊篱,表现出明 显的政治化倾向。随着政府所处环境以及文官制度核心价值观的变化,传统文官永业原则受到挑
战。统治阶级为实现自己的阶级统治往往僭越制度的规范,典型的做法就是不经过考试任用的程
高二历史学科 试题 第 4页(共 6 页)
序直接任免文官;另一方面,出于技术方面的考量,西方国家越来越倾向于将行政职位的一部分 特别是高级职位向社会开放,不拘一格招揽优秀人才,这淡化了考试任用的制度刚性。
——摘编自秦勃《全球化语境下西方文官制度的嬗变与重构》
材料三
孙中山提出了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的思想。他曾说: “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 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 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 宪法 ”。孙中山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奠定了我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他 的文官考试思想和他下令规划、公布的考试法规,不少重要内容后来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 所沿用。
——摘编自《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科举制与察举制相比的“重大历史进步 ”之处,扼要说明科 举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的表现,从对官员“德 ”“才 ”要求方面指出中国古代官员选 拔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及时间,概括二战以来西 方文官制度原则变化的原因。(7 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提出“ 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 ”思想的缘由,结合所学, 简析这一思想所产生的的重要影响。(5 分)
23.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 分)
材料一
人物 政治主张
孔子 “为政以德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韩非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 ”“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
—— 引自《论语》《韩非子》
孟子、荀子虽然对儒家思想加以发展,但他们这种以“仁义道德 ”统一天下的思想主张在战 国争霸时期终究是纸上谈兵,不能适应战争兼并的形势……由于商、韩思想是将以“ 富国强兵 ” 为基本目标的功利追求通过“ 尚农战 ”、“重赏罚 ”等突出强调功利予夺的制度性、操作性中介 与“君主专制 ”紧密联系起来,既是商鞅、韩非思想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战国政治的重要特点。
——摘编自乔健《从“重礼义 ”到“ 尚功利 ”—— 中国君主专制体制形成的一条重要线索》
材料二
“ 贞观之治 ”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 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徵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徵从贞观七年开始担 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与三省制 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
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 ”,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 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 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 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三
高二历史学科 试题 第 5页(共 6 页)
法国于 1804 年颁布了《法国民法典》。这部法典肯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否定封建特权, 规定每个公民具有同等的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它确认了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和农民占有贵 族和教会土地财产的合法性,保证不受封建势力的侵犯;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 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规定商品的流通,工人的雇佣等,都必须通过契约,买卖、交换,一切 均可以自由经营……这部法典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成为欧美各国资产 阶级的立法规范。
——摘编自王贵水《一本书读懂法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战国时期儒家与法家之争的胜者 并说明原因。 (6 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 ”,并概括《唐 律疏议》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6 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法国民法典》的颁布者并概括其基本原则。结合所学,从政治和经济的 角度简要比较中国《唐律疏议》与《法国民法典》本质上的差异。 (8 分)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马关条约》签订现场
尼克松访华
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
上海合作组织会议
根据材料图片内容,提取至少三幅图片信息, 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近现代中国外交相关史实, 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高二历史学科 试题 第 6页(共 6 页)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3 学年第一学期台州八校联盟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 试题参考答案
选择题部分(1-15 每小题 2 分,16-21 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C D B B B B D D B C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C A A A D C B D A D
非选择题部分(本大题共 3 小题,其中第 22 题 20 分,第 23 题 20 分,第 24 题 12 分,共 52 分)
22.(20 分)
(1)进步:体现“开放 ”“公平 ”的特色(或自由报考);打破门第背景的限制(或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 局面); 以考试取人,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进社会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扩大统治基础,加强 中央集权 ”不得分,因用于察举制时代也有合理性)(1 点 1 分,共 4 分)
表现:科举制度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而察举制度重视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1 点 1
分 ,共 2 分)
特点:德才兼备(或崇德尚贤),以德为先。(2 分)
(2)国家:英国(1 分) 时间:1870 年(1 分)
原因:文官政治化倾向明显;政府所处环境的变化;文官制度核心价值观的变化;西方国家统治阶级的利 益要求;科技革命的影响(1 点 1 分,共 5 分)
(3)缘由:鉴于欧美各国政治体制中出现了弊端,并力图纠正这些弊端;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注 入传统因素。(1 点 1 分,2 分)
影响: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 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1 点 1 分,共 3 分)
23.(20 分)
(1)政治主张:孔子:为政以德/德治(1 分,仁政不给分);韩非:法治(1 分)
胜者:法家(1 分)
原因:儒家思想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 国君主专制的愿望(1 点 1 分,3 分)
(2)关系: 中书省是受命于唐太宗的决策机构(或中书省负责草拟唐太宗的诏令),魏徵作为门下省长官进行 审议封驳(或门下省长官魏徵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1 点 1 分,共 2 分)
原因: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唐以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礼法结 合的典范;古代亚洲各国的立法以此为鉴(1 点 1 分,4 分,依 1 月高考改卷要求,答“ 中华法系确
立的标志 ”不得分)
(3)颁布者:拿破仑(1 分)
基本原则:平等原则;保护私有财产原则(或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契约原则(1 点 1 分,共 3 分)
差异:《唐律疏议》是小农经济的产物,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法国民法典》是近代化进程中资本主义经 济发展的产物,是资产阶级法律制度。(1 点 1 分,4 分)
24.(12 分)
(一)标题(2 分)
①国家综合实力决定国家外交 ②中国外交的崛起 等(其他论题,言之成理即可)
提及外交/中国外交给 1 分
(二)史料实证(6 分)
能正确解读图片信息并进行描述,若额外运用其它史料辅佐,合理即可。每正确解读 1 个图片信息得 2 分
《马关条约》签订现场:1895 年,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清政府派李鸿章到日本马关与日本政府议和,被迫签 订《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1919 年,我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参加了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巴黎和会, 但我国代表团提出的正义要求被英、美等国操纵的和会方拒绝。
尼克松访华: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到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访问,周恩来到机场迎接,中美关系开始走 向正常化。
上海合作组织会议:进入 21 世纪,中国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为新兴市场国家与 发展中国家对话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层次要求:
层次 1:只能结合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获取部分零散的有效史料,运用史料不恰当;
层次 2:能结合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获取比较全面的有效史料,运用史料比较恰当;
层次 3:能结合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获取有效史料,运用史料充分,且恰当进行历史表述
(三)结构与表述(4 分)
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结构 2 分,有价值升华: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当代启示给 1 分
表述:思路完整清晰,语言流畅,表述成文,1 分
层次 1:思路不清,词不达意,无结构框架,表述不成文;
层次 2:思路基本清晰,逻辑基本合理,语句通顺,有结构框架,表述成文;
层次 3: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结构框架合理,表述成文。
答案详解
1 .A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 赠、通婚、封赏… … 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 ”并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分封制和宗法制,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A 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原始民主传统,排除 B 项;分封制之下地方容易形成分裂割据势力,不利于权力的高度
集中,排除 C 项;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出现国家的初始形态,周朝晚于新石器时代出现,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 .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郡国并行制度,是西汉初期;②是战国七雄中燕、赵、齐,所以是战国时期; ③中出现了中书省和大都,是元朝的行政区划; ④中涉及的都是郡,是秦朝的郡县制。综上所述,正确的次序
应该是②④①③ , 故 C 正确,排除 ABD 三项。
3 .D
【详解】所学知识可知,89 年,窦宪率军大败北匈奴,在燕然山南麓勒石记功,由随军出征的班固撰文,宣扬
汉朝德威。2017 年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被确认为班固《燕然山铭》,D 项正确;在东北,
西汉设置乌桓校尉,材料涉及时间是东汉,排除 A 项;记述了霍去病率军大败匈奴的功绩,不符合事实,排除 B
项;89 年,应该是汉和帝,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4 .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魏初年许多农民因为生计问题被迫卖地卖宅,然后迁移成为流民;北魏孝文帝为了缓 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人民纷纷返回故乡,故 B 项正 确;屯田制是指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取得军粮、税粮供应的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 A 项;三长制是 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的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 C 项;俸禄制是是按照职位级别和
地位高低划分等级,并给予相应的俸禄待遇的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 D 项。
5 .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997 年到 1124 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从 997 年到 1124 年(宋太宗至宋徽宗时期),平均每年有 200 多人通 过科举步入仕途,当时 1.2 万名甚至更多的高级官僚队伍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出身科举;这一时期,获得功名的人 实际上也占据了朝中的显要位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科举考试使得更多的平民进入官僚集团,在很大程度 上加速了社会的流动性,B 项正确;北宋“积贫积弱” 的根本原因是土地兼并和宋代“冗兵” 、“冗官” 、“冗费” 的政 治三冗现象,排除 A 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文官制度鼎盛的结论,排除 C 项;宋代门阀士族并未消亡,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6 .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的五个史实中,第四条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符合事实,第五条元朝
地方设行御史台和肃政廉访司符合事实,符合事实的有 2 条,B 项正确;第一条汉武帝推行的察举制分为常科和
特科,并非制举和常举,不符合史实,第二条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垄断政治,并非扶持寒门庶族地主积极参政,不 符合史实,第三条唐代科举考试合格后由吏部任命,并非礼部,不符合史实,ACD 项错误,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
7 .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 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至清代,乡约被赋予诸多行政职能,如稽查、催科等,而其教化职能被削弱”可知,清朝 时期的乡约地方治理色彩突出,说明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加强,B 项正确;从材料来看,清朝的集权程度明显更高, 社会环境改善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地方治理,非忽视法律的防范作用及地方政府官员尸
位素餐,且材料也无法得出,排除 CD 项。故选 B 项。
8 .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颁布的《训政纲领》是先由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制定,经 国民党会议确认过的,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同时担任着国民政府的最高军、政长官,说明所谓“训政”实质上是国民 党的一党专政,D 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国民党“严格”遵守了革命程序,排除 A 项;国民党积极进行政党政治尝 试只是材料现象,没有揭露本质,排除 B 项;国民党努力为“宪政”实施创造、准备条件与史实不符,也非材料主
旨,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9 .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据题干信 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主要结论:1929 年 1 月,国民政府公布《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 性和平等性,D 项正确;1913 年《文官考试法草案》,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排除 A 项;1929 年,国民 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 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规定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负责— — 考试
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 ,与材料不符,排除 BC 项。故选 D 项。
10 .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现代(中国)。根据材料“ 和睦大家庭 ”“ 民族关系 ”“ 60 年代 ”并结合所学可知,1965 年西藏自治区建立,符 合材料时间和主旨,B 项正确;1949 年 9 月 29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排除 A 项;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于 1954 年,排除 C 项;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 1947
年,30 周年庆典 是 1977 年,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1 .C
【详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通过的时间是 1981 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时间是 2010 年底,2011 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通过的时间是 2020 年,社会主义中国的司法制度是在 1954 年确
立的,C 项正确;A 、B 、D 项排序错误,排除 A 、B 、D 项。故选 C 项。
12 .C
【详解】根据材料“取代国王的是人们选举出的两位贵族行政官”“这些行政官一年一选” ,再结合所学知识,符合 材料中描述的是罗马共和国政体,C 项正确;“他们起初被称作‘领导人’”与雅典民主政治不符,排除 A 项;国王 是斯巴达寡头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材料中提到国王被行政官取代,排除 B 项;罗马帝国最高统治者称元首或
皇帝,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3 .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部法律应该是《十二铜表法》。罗马贵族掌握着对习惯法的解读,损害了 平民的利益,导致贵族和平民的矛盾尖锐,为了缓和平民和贵族的矛盾,公元前 450 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颁布《十 二铜表法》,A 项正确,排除 B 项;东罗马帝国时期的《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排除 C 项。
此时“大陆法系” 尚未形成,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4 .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西方国家。根据所学可知,1870 年,英国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 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①项正确;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 ②项正确;文官根据工作成绩和资历得到晋升或惩罚, ③项正确;英国政府的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务官,
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 ④项错误。A 项正确,排除 BCD 项。故选 A 项。
15 .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一战后至二战后(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制于国家利益的影响,国联下的“全体一致”原则不可能 实现,而联合国的“大国一致”原则明显操作性更强一些,而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因此使得集体安全制 度进一步完善,A 项正确;据材料无法得出联合国的成立体现广大殖民地人民的意愿,排除 B 项;联合国的成立 有利于战后秩序的稳定,排除 C 项;材料仅涉及国联和联合国决策机制原则的变化,无法看出是两种社会制度的
妥协,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6 .D
【详解】依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模式三符合元朝和清朝的民族关系,这一民族关系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巩固与加强,D 项正确;模式一符合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当时少数民族和中原政权之间并非一直紧张, 排除 A 项;模式二符合北魏时期的民族关系,当时北魏并未统一全国,而且当时经济重心并未完成南移,排除
BC 两项。故选 D 项。
17 .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 年(中国)。本题要求正确认识《论十大 关系》。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论十大关系》强调要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明确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 中应正确处理十个方面的关系,说明中国共产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新的重要认识,是对适合本国实际的社 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开始,说法①④符合题意,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苏联对我国指导存在重大错误的信息,
当时中国共产党尚未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全面、深刻反思,说法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 A 、B 、D 三项。
故选 C 项。
18 .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中 国)。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及时出台了《土地改革法》《婚姻法》《惩治贪污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 律… …” ,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出台相关的法律文件,有利于新中国法律法规体系形成,B 项正确;这些基本 法律并不全是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首要无从可知,排除 A 项;依法治国理念提出的时间是 1997 年,与材
料时间不符,排除 C 项;材料并未提及国家工业发展同法制建设之间的关系,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9 .D
【详解】《大宪章》中规定“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道与旱道,
出入英格兰,或在英格兰全境逗留或耽搁以经营商业”可知,这是维护工商业发展,适当照顾了市民阶层的利益, D 项正确;《大宪章》限制了王权,当时已经建立了等级君主制,排除 A 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尚未产生,排除
B 项;启蒙思想是在 17 、18 世纪,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0 .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世纪基督教会在政治上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教会法,A 项正确;在社会 生活上基督教会利用宗教伦理和教化控制人们的思想,制定严格宗教教义束缚人们的行为,要求人们逆来顺受忍
受实践的痛苦,排除 BCD 项。故选 A 项。
21 .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每一历史思潮的内容,
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时代主题表现出来的。 … … 历史和社会是统一的,如果说历史是社会的纵断面,那么社会就是 历史的横断面。历史从不是已经消逝的过去,而与现实、未来相关联。”可知,题干主要讲述了历史思潮是历史 与社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联性认识,D 项正确;历史思潮是“通过具体的时代主题表现出来的” ,所以时代 主题是历史思潮的表现形式,选项逻辑顺序出错,也不是整段文字的主旨意思,排除 A 项;“历史思潮是一种社 会意识,主要取决于具体的社会存在”表述正确,但不符合主旨,排除 B 项;“历史研究要关注历史思潮,从而凸
显历史研究的时代性”表述正确,但不符合主旨,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2.
【答案】
(1)进步:体现“开放 ”“公平 ”的特色(或自由报考);打破门第背景的限制(或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 局面) ; 以考试取人,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进社会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1 点 1 分,答出 4 点 得 4 分)
表现:科举制度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而察举制度重视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1 点 1
分 ,共 2 分)
特点:德才兼备(或崇德尚贤),以德为先。(2 分)
(2)国家:英国(1 分) 时间:1870 年(1 分)
原因:文官政治化倾向明显;政府所处环境的变化;文官制度核心价值观的变化;西方国家统治阶级的利 益要求;科技革命的影响(1 点 1 分,共 5 分)
(3)缘由:鉴于欧美各国政治体制中出现了弊端,并力图纠正这些弊端;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注 入传统因素。(1 点 1 分,2 分)
影响: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 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1 点 1 分,共 3 分)
【详解】
(1)本题为对比、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汉朝、隋唐(中国)。第一小问进步,根据材料“ 自由报考”可知 体现“开放”“ 公平” 的特色;根据材料“取士不问家世”可知打破门第背景的限制。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以考试取人,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进社会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等回答。
第二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拨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可知科举制度完全按考
试成绩选拔人才,而察举制度重视人才在社会上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
第三小问特点,结合所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可知德才兼备(或崇德尚贤)、以德为先。
(2)本题为特点、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根据课本所学知识,可得出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是英国,时间 是 1870 年。第二小问问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以来西方国家,根据材料二中“二战以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化倾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科技革命的影响和文官政治化倾向明显,
根据“随着政府所处环境以及文官制度核心价值观的变化 ”,可得出政府所处环境和文官制度核心价值观的变化,
根据“统治阶级为实现自己的阶级统治 ”,可得出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
(3)本题为原因、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第一小问缘由,根据材料“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 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 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可知一是鉴于欧美各国政治
体制中出现了弊端,并力图纠正这些弊端;二是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注入传统因素。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孙中山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奠定了我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 可知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根据材料“他的文官考试思 想和他下令规划、公布的考试法规,不少重要内容后来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可知对日后民国文官
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23.
【答案】
(1)政治主张:孔子:为政以德/德治(1 分,仁政不给分);韩非:法治(1 分)
胜者:法家(1 分)
原因:儒家思想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 国君主专制的愿望(1 点 1 分,3 分)
(2)关系: 中书省是受命于唐太宗的决策机构(或中书省负责草拟唐太宗的诏令),魏徵作为门下省长官进行 审议封驳(或门下省长官魏徵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2 分)
原因: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唐以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礼法结 合的典范;古代亚洲各国的立法以此为鉴(1 点 1 分,4 分,依 1 月高考改卷要求,答“ 中华法系确
立的标志 ”不得分)
(3)颁布者:拿破仑(1 分)
基本原则:平等原则;保护私有财产原则(或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契约原则(1 点 1 分,共 3 分)
差异:《唐律疏议》是小农经济的产物,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法国民法典》是近代化进程中资本主义经 济发展的产物,是资产阶级法律制度。(1 点 1 分,4 分)
【详解】
(1)思想:根据材料中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以德”信息可以得出德治的治国思想;根据
材料中的“法不阿贵”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信息可以得出法治的治国思想。
胜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被战国时期诸侯国君实际采用的是法治,胜者为法家。
原因:根据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儒家的仁政和德治思想难以落到
实处;而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能满足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2)关系:根据材料二“魏征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 ”及所学可知,魏征作为门下省长官进行审核并 驳回不妥的诏令。结合所学可知,皇帝委派中书省草拟诏令;原因:根据材料二“ 中国自汉以来的传统律法、律 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可知,《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一部封 建法典,根据材料二“《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可知,古代 亚洲一些国家的立法以此为鉴。结合所学,可从《唐律疏议》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唐以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作为
蓝本创制法律来说明。
(3)第一小问根据书本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民法典》的颁布者为拿破仑。
第二小问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法国。材料二的主旨就是法国民法典的民法原则介绍,从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公民具有同等的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 中可看出平等原则,“它确认了… …” 即保护私有财
产,“依法成立的契约… …”则体现的是契约原则。
第三小问的时空是古代的中国和近代的法国。本质差异: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唐律疏议》是农 耕文明的产物,维护的是封建专制制度;《法国民法典》是近代化进程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是资产阶级
法律制度。
24.【详解】
(一)标题(2 分)
①国家综合实力决定国家外交 ②中国外交的崛起 等(其他论题,言之成理即可)
提及外交/中国外交给 1 分
(二)史料实证(6 分)
能正确解读图片信息并进行描述,若额外运用其它史料辅佐,合理即可。每正确解读 1 个图片信息得 2 分
《马关条约》签订现场:1895 年,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清政府派李鸿章到日本马关与日本政府议和,被迫签 订《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1919 年,我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参加了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巴黎和会, 但我国代表团提出的正义要求被英、美等国操纵的和会方拒绝。
尼克松访华: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到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访问,周恩来到机场迎接,中美关系开始走 向正常化。
上海合作组织会议:进入 21 世纪,中国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为新兴市场国家与 发展中国家对话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层次要求:
层次 1:只能结合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获取部分零散的有效史料,运用史料不恰当;
层次 2:能结合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获取比较全面的有效史料,运用史料比较恰当;
层次 3:能结合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获取有效史料,运用史料充分,且恰当进行历史表述 (三)结构与表述(4 分)
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结构 2 分,有价值升华: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当代启示给 1 分 表述:思路完整清晰,语言流畅,表述成文,1 分
层次 1:思路不清,词不达意,无结构框架,表述不成文;
层次 2:思路基本清晰,逻辑基本合理,语句通顺,有结构框架,表述成文;
层次 3: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结构框架合理,表述成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浙江省台州市八校联盟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