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季部州市部分高中教科研协作体期中考试 高 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23年11月14日上午 试卷满分:100分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 考试时间75分钟。
2. 答题前 , 考生务必用直径0. 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 考生作答时 , 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 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 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 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 超
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 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 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三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 , 每小题3分 , 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
题目要求的。)
1. 据史载,夏朝的王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只有仲康、肩两代是"兄终弟及”;商朝在三十一王中,
"父死子继”的有十七代,"兄终弟及”的有十四代;到周代明确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这表明先秦时期
A. 王位世袭制度难以推行 B. 传统宗法关系逐步瓦解
C. 血缘是王位继承的依据 D. 王位继承体现民主色彩
2. 有学者指出,商鞍在秦国的变法中改变了"诸侯卑秦”的局面,为秦始皇统一 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
是秦王朝的短命也在商鞍变法时埋下了伏笔 。下面商鞍变法的内容中与秦短命而亡相关的是
A. 实行世卿世绿 B. 实施重农抑商
C. 允许土地买卖 D. 推行严刑峻法
3. 战国时期,魏文侯师事卜子夏,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齐威王创建櫻下学宫," 学±”数百人;秦以
重金招纳客卿 。当时诸侯国对±的态度是"合则留,不合则去”,待遇优厚 。当时诸侯国的这些做法
A. 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B. 表明古代教育实现了公平公正
C. 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发展 D. 为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4. 现代研究汉史的学者指出,田庄的综合经营造成了田庄" 闭门成市”、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 。这里的"综
合经营”
A.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呈现出农工商兼具的特征
C. 扩大了小农经济的规模 D. 脱离了国家控制与世隔绝
5. 东汉时期,司空第五伦提出," 贵戚可以封侯以富之,不当以职事以任之”。李固主张"设常禁”,令" 中臣
子弟不得为吏、察孝廉”。他们的这些主张意在
A. 限制外戚宦官的权力 B. 提高官员队伍的素质
C. 缓解社会的阶级矛盾 D. 加强豪强地主的势力
【部州市部分高中教科研协作体.高一历史试卷 第1页(共6页)】 241217D
6.《惰书.食货志》载:"(东晋)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 。 皆取旧壤之名,侨立称 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东晋侨置称县数量之多,一时"侨州至十数,侨称至百,侨县置数百”。这一情
况的出现主要缘于
A. 生产技术的发展 B. 官僚势力的膨胀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北方战争的频繁
7. 下表是《礼记》与魏晋时期天师道《老君说一百八十戒》部分内容的比较 。 由此可知,魏晋时期
《礼记》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
断一树 , 杀一兽 , 不以其时 , 非孝也 第95戒:不得冬天发掘地中垫藏虫物
男女不杂坐、不同机枷、不同巾柿、不亲授、叔嫂不通问 第164戒:凡男女不得共坐食饮、交手授受
入竟(境)而问禁 , 入国而问俗 , 入门而问讳 第157~ 159戒:若入他处 , 必先问贤人善士 , 当亲依 之 , 不得自负;若入它处 , 必先问其国所禁忌;凡入人 家 , 必先问人家尊亲名讳
A. 儒道思想出现了一定的融合 B. 儒学的社会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 儒学走向了世俗化转型之路 D. 儒道殊途同归并无本质上分歧
8. 中唐诗人元積《法曲篇》云:"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白居易《时世妆》云:"元和妆梳君记 取,醫堆面緒非华风”。唐传奇《东城老父传》云:"今北胡与京师杂处,娶妻生子,长安中少年,有胡心
关”。这些主要体现出唐代
A. 城市经济发展繁荣 B. 多民族交融的趋势
C. 胡汉矛盾得以解决 D. 社会秩序和谐稳定
9. 唐代门下省对于中书省拟定的文书不仅要检查文字、书写,还要对草拟的文书内容进行审查,如果认为
文书当中的建议、方案和处理方式不妥,就可以" 封驳奏还”。 门下省的这一职能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
皇帝的意志不能脱离法律的界限 。 由此可推知,门下省的设置
A. 体现出皇权受到削弱 B. 表明唐代中央机构日益完善
C. 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D. 说明决策权与行政权的分离
10. 唐建中元年(780年)颁行了新的赋税制度-两税法,规定:地方官府量出制入,将诸项税收合并为 一总额,按照户税、地税两种征收方法分摊到每户百姓头上 。户税按户等征钱,其标准兼顾人丁与资
产,地税则是履亩纳粮 。 由此可知,该税制的实行
A. 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B. 抑制了唐代社会土地兼并的现象
C. 解决了政府财政问题 D. 利于政府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1. 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以后,开始推行新法 。御史中圣吕诲上疏弹刻王安石" 外示朴野,中藏
巧诈,骄塞慢上,阴贼害物”。并捏造了十大罪状,对王安石进行人身攻击 。这主要是因为
A. 庆历新政引起了社会骚动 B. 变法触及了官僚集团的利益
C. 募役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D. 变法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部州市部分高中教科研协作体.高一历史试卷 第2页(共6页)】 241217D
12. 在汉式官僚制度的框架之下,辽朝出于统治契丹等非汉族群的需要,又保留了许多传统的部族官,如
南北府宰相、南北院大王、夷离毕等,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出一套北面官系统 。这说明辽朝
A. 重视南北权力的制衡 B. 利用南北面官制消彈民族矛盾
C. 实行民族分化的政策 D. 制度建设具有务实性和灵活性
13.《金史.兵志》记载,金国常备军不多,每到战时," 民家丁男,若皆强壮,或尽取无遗。”金世宗在平定契
丹起义,结束对南宋战争后,裁军归农 。金朝裁军归农
A. 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B. 促进了民族交融
C. 表明南北对崎局面结束 D. 解决了边患问题
14. 中统初年(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为沟通中都至通州的运道,修复了金代的酒渠 。至元十六年
(公元1279年)大规模治理了坝河,修建了卓通七坝,设坝夫、船户,实行"倒载制”。至元三十年(公元
1293年)在水利专家郭守敬设计和组织下,修建了通惠河 。这反映出
A. 北方成为当时的经济重心 B. 酒运影响南北经济的发展
C. 元朝统治者对酒运的重视 D. 元朝的政治中心逐渐南移
15. 北宋中、后期,汁京等都市中出现了表演"说话”的大型固定场所-瓦舍 。而且,上到统治阶级,下到
普通市民,都能欣赏"说话”这一有趣的艺术 。导致"说话”流行的根本原因是
A. 人们审美情趣的降低 B. 商品经济的繁荣
C. 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 D. 程朱理学的兴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共55分O)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 , 铁制生产工具的广泛运用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 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发展 。春秋 时期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统政治格局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政治格局所代替 , 新贵族不满足 于经济力量的增加 , 谋求更多的政治权力 。私学的兴起以及文化典籍流落民间 , 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 破 , 士作为一种新阶层的出现加速了这一进程 。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诸子之学为其政治目标服务 , 谋求 特定利益 。这一 时期 , 中原华夏民族与四周夷、戒、狱、蛮不断争战 , 相互融合 , 形成了一种和而不同的
文化趋同 , 这就为文化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胡林涵《浅谈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机制》
材料二
汉武帝派张霉出使西域 , 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次进行对外开放 。随着国门的打开 , 丝绸之 路的发展 , 中国的文化、物产、科技、工 艺等沿着这条大道不断地传到了中亚、西亚乃至更远的欧洲。 正如史籍所载:“伊哥之右 , 波斯以东 , 商旅相继 , 职贡不绝”。到了唐代 , 更进入到“丝绸之路的黄金时 代”。在长安 , 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 。通过海陆两途 , 中国的丝绸、瓷器、金银器、火药等物品及造
纸、炼铜等技术 , 都相继传播到东亚、中亚、西亚及欧洲 。其中“遣唐使”是将中国唐朝文化向外传播中
【部州市部分高中教科研协作体.高一历史试卷 第3页(共6页)】 241217D
的一 支独特的队伍 , 他们除了完成官方的外交使命外 , 随团成员还有许多留学生、学问僧以及医生、工 匠等 , 他们都带着任务来学习盛唐文化 。 日本大化改新 , 以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律令制度为样板 , 进行
一 系列的改革 , 出现了“衣冠唐制度 , 礼乐汉君臣”的新气象。
—摘编自武试《汉唐:中华文化的魔力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繁荣的原因O(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对世界的影响O(9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O(14分)
材料一
汉代以前 , 基本是按照血统、世袭爵位、职位 , 寒门之子基本没有可能进入国家政权管理体制 。到 了汉初 , 汉高祖认识到人才的紧缺和重要 , 开始选贤任职 。 官员的选举标准是乡举里选 , 由地方治理 官员对辖区内有才能、德行的贤人义士向皇帝和上级进行推选的官员推荐制度 。 汉代察举制主要有 三种名目:一是贤良方正 , 二是孝康 , 三是秀才 。 然而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察举制本身的弊端也逐渐显
现出来 , 察举制遭到全面破坏 , 人才选拔也已名不副实 , 察举制逐步走向了没落。
—摘编自许为《“ 以名入什”与“ 以文取士”人才选拔制度比较— 以察举制和科举制为中心 》
材料二
科举制创始于惰朝 , 经过分科考试 , 根据文采优劣进行人才选拔的一种制度 。唐朝沿袭了惰朝的 官员选拔制度 , 自由报考 , 以诗赋策问取士 , 但唐代科举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童 子、道举等诸科 , 并且在每一科里面又进一 步细分 。其中 , 明经科重帖经、墨义 , 主要考察考生对儒学 经典的记忆 。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主要是面向一般士人的对时务策 , 突破了由士族门阀垄断的传统经
学的限制 。 虽然诸科并存 , 但主要是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摘编自李默海《布衣入什与中国君主专制政体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有哪些变化O(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察举制和惰唐科举制产生的共同作用O(8分)
【部州市部分高中教科研协作体.高一历史试卷 第4页(共6页)】 241217D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O(14分)
材料一
五代时期 , 中国形成许多货币区 , 不但用的钱不同 , 而且不准运钱出境 。 宋朝时期各个区域使用 体大值小的铁钱 , 携带非常不便 。 而且政府受到周边民族政权军事上的威胁和侵略 , 不得不养重兵以 为备 , 军费开支庞大 , 财政非常困难 , 常靠发行纸币来弥补开支 。 南宋最通行的纸币是会子 。会子的 名字北宋就有了 , 吕惠卿的《日录》就提到会子 , 说“ 民间自纳钱请交子 , 即是会子;自家有钱 , 便得会 子”。 东南所用的会子 , 起初由民间发行 , 叫作便钱会子 , 后来收为官营 。(宋高宗)绍兴三十年 , 会子 起初止(只)行于两浙 , 后来通行到淮、浙、湖北、京西等区 , 纳税和交易 , 多可使用 , 几乎成了一种法币。 宋代还有一些地方性的纸币:除了川引以外 , 还有湖北会子和湖广会子 。湖北会子专用于湖北路 , 后 来通行于湖广 。淮交是两淮用的交子 , 印造于乾道元年 , 背面印有“付淮南州军行使”字样 , 所以只通
行于两淮州县。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材料二
元朝纸币从借鉴前朝纸币的良好经验着手 , 同时注重吸收前朝纸币通货膨胀的教训 , 对本朝纸币 发行数量进行严格控制 。到目前为止 , 史学界普遍承认元朝纸币从生产、发展到消亡共经过了4个时 期 , 前后行用10余种(类)纸币 。元政府规定:“禁止金银、铜钱在市面流通”,“ 只准官收作价”, 把收集 的金银集中于国库;元政府还颁发了《整治钞法条画》, 对元朝纸币的发行流通等作了基本的规定 , 用 最严厉的国家法令强迫百姓只能使用元朝纸币 。元朝纸币不仅轻巧便携 , 金额可大可小 , 而且遍布全 国的平准行用库 , 为纸币在全国的流通提供了保障 。元朝中后期 , 由于统治阶层的穷兵默武和穷奢极
欲 , 造成政府财政支出无度、滥发纸钞导致钞法遭到破坏 , 最终促使元朝走向灭亡。
—摘编自吴建军《浅谈元朝纸币的产生原因及流通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时期纸币出现的原因O(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宋元时期纸币发行和使用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纸币发行和使
用产生的影响O(10分)
【部州市部分高中教科研协作体.高一历史试卷 第5页(共6页)】 241217D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民族众多 , 地域辽阔 , 历史悠久 , 文化灿烂 。作为与内地密切联系 的一部分 , 中国边疆亦是统一 多民族国家长期发展的历史产物 。在漫长而曲折的历史演进过程中 , 中 国古代历代统一王朝对边疆治理的政策也在不断变化 。辨其流脉 , 不外乎两种:一是“ 因俗而治”, 一 是边疆内地一体化 。纵观历史发展长河 , 上述两种既矛盾又统一 的边疆治理策略始终贯穿中国古代
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 并在边疆治理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起到不同作用。
—摘编自陈跃《“ 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 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围绕 " 边疆治理政策”自拟 一 个论题,并加以论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论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部州市部分高中教科研协作体.高一历史试卷 第6页(共6页)】 241217D2023年秋季鄂州市部分高中教科研协作体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2.D3.C4.B5.A6.D7.A8.B9.C10.D11.B12.D13.A14.C15.B
16.(1)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促使士阶层的崛起;社会动荡创造了文化发展的空间:新旧贵族矛盾日益深化刺激;新兴地
主阶级政治需求;民族交融促使文化的多样性。(6分,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4分,任答两点即可)影响:汉唐时期是开放时代,为一些国家培养了许多方面的人
才,推动这些国家的进步;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其农耕文化的传播极大促进了其他地区农业的发展;汉唐时期的
书法、诗歌、制度等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很大的影响。(5分,任答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5分)
17.(1)变化:察举制自下而上,以官选官,而科举制允许自由投考,采取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察举制选官标准多样,科举
制则以一科取士;相比察举制,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更加客观、公正。(6分)
(2)共同作用: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官员的选拔范围:加强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打开了寒门子弟的上升通道,为国家
选拔和输送了相对优秀的官员,有利于打破出身论的阶级固化,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通:推动了文官政治的发展。
(8分)
18.(1)原因:宋代商品经济繁荣,需要更轻便的通用货币;民族政权并立,社会动荡不安;政府开支庞大,财政困难;防止铜
钱外流。(4分,任答两点即可)
(2)不同点:宋朝作为辅币发行,元朝作为主币发行;宋朝由民间发行到官方发行,元朝由政府统一发行和管理:元朝在
全国范围内使用流通,宋朝主要局部地区使用;相比宋朝,元朝制定严密的钞法,强制性使用纸币。(4分,任答两点即
可)积极影响:纸币轻巧便携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为白银货币化的发展莫定基础。(4分,
任答两点即可)消极影响:战争等原因导致财政入不敷出,政府遂发钞弥补财政赤字,失信于民:纸币的发行与国家实
际的金银储备不匹配,易发生通货膨胀。(2分,任答一点即可)
19.示例:
论题:“因俗而治”与边噩内地一体化在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中相辅相成。(2分)
论述:边疆治理是任何一个政权都要面临的问题。中国古代王朝主要采用了既互相矛盾又相辅相成的两种模式,
即“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在古代历史长河中,这两种治理模式的实施因不同时期而变化。秦汉时期,以边疆
内地一体化为主,兼及“因俗而治”。中央王朝在边疆行政管理体制上更多的是实行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郡县制,其官
吏的选任与地方赋税的征纳基本上归中央统一掌管。魏晋以来很长时间内,以“因俗而治”为内涵的羁縻政策成为各
王朝治理边疆的最主要政策。元在内地和边疆实施了行省管理形式,但是两者在内容上有很大区别。元朝的行省
下设土官,元帅府等机构,实质就是宏观在中央直接管理下的微观羁摩统治,是中央直接管理与地方“因俗而治”的有
机结合。(8分)
从历史发展看,“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这两种政策在不同时期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但是基本
上没有舍它而独存,而是互为参用。(2分》
(“示例”仅作为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鄂州市部分高中教科研协作体·高一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241217D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北省鄂州市部分高中协作体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