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西省吕梁市2023-2024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吕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一至五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孟子说:“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左传·昭公十三年》载:“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也。”此外,“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 )
A.包含着对旧有势力的变相承认 B.加强了诸侯国对周王室的隶属关系
C.将血缘关系与地域关系融为一体 D.表明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掌控
2.腓力四世于1302年召开了包括高级僧侣、世俗贵族和城市富裕市民三个等级参加的三级会议。在三个等级中,特别是市民阶级积极支持国王与教皇斗争,国王在市民的支持下,终于战胜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据此可知,当时法国( )
A.议会君主制的政体正式形成 B.国王、市民、贵族三者权力制衡
C.市民阶层成为重要政治力量 D.社会经济中出现了新的因素
3.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迅速着手新革命党的构想与“第三次革命”的行动计划。他提出重组中华革命党,“首以服从命令为唯一之要件。凡入党各员,必自问甘愿服从文一人,毫无疑虑而后可”。孙中山此举意在( )
A.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B.结束南北对峙局面
C.维护民主共和政体 D.增强党内的凝聚力
4.魏晋南北朝的谱学是记录家世、培养家族子弟责任心和进取心的重要教材,因而成为家学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专门研究谱学的家族,比如南朝贾氏在朝廷的支持下,“广集百氏谱记,专心治业”。当时谱学的兴盛( )
A.反映了门阀士族的发展 B.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C.消除了察举制度的弊端 D.体现出儒家思想面临挑战
5.1968年英国政府批准了《富尔顿报告》,其内容强调重视专家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增加这类人员在文官结构中的比重。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1979~1990年),要求文官在具有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更要精通某个专业领域。英国注重文官“专业性”考核的主要原因是( )
A.职业官僚体系发展的需要 B.文官的知识结构过于单一
C.社会分工日益复杂的现实 D.政府工作持续性稳定性差
6.南京政府的国文考试(尤其是其中的论文考试)以经义为主,而且不得以白话做答。1936年高等考试的国文试题为:“德当其位,能当其官,禄当其功议。”除国文外,其他还涉及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试题也是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并重。这表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
A.文官制度更具开放性和平等性 B.文官考试制度进步与保守并存
C.旧制度严重制约社会观念变革 D.继承吸收了中西考试制度精华
7.董仲舒提出了在司法实践中用“春秋决狱”来弥补当时法律制度的缺陷和不足。在汉代儒生看来,《春秋》既是孔子手定的“刑书”,自然也是邢狱断案的可靠标准。东汉时,一些熟读儒家经典的大师,也热衷于对律令进行注释,形成了不少具有法律效力的著作。这可用来说明,汉代法律( )
A.社会教化功能强大 B.影响司法审判程序
C.根植于宗法的观念 D.体现出儒家化特征
8.《法国民法典》第8条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213条规定:“夫应该保护妻,妻应顺从夫。”即使在继承法领域,《法国民法典》对家庭财产利益的赠与自由与遗嘱继承自由也有极大的限制。据此可知,《法国民法典》( )
A.具有继承和创新的双重性 B.注重协调社会阶级间的差异
C.突出了其社会教化的功能 D.体现出资产阶级革命阶段性
9.1995年2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规定》,扩大了直接选举的范围,将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将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改进了候选人的提出办法,实行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充分民主地提出候选人制度。这可用于说明当时我国( )
A.基层民主建设成果显著 B.落实了依法治国方略
C.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发展 D.优化了政府管理结构
10.在宋朝,被封授为土官的少数民族首领不仅建立了士兵,还“始创城寨,比之内地”。他们利用中央王朝给予的权力,将原来属于氏族公社公有的土地变成了土官私有,使土官从村社头人蜕变为封建领主,而村社人民则沦为对土官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农奴。由此可知,宋代土官的设置( )
A.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 B.促进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进程
C.加速了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 D.推动了民族地区社会形态的演变
11.在三十年战争前期,哈布斯堡王朝占据优势地位,新教联盟的诸国节节败退。战争后期,新教联盟成为打破哈布斯堡王朝专制统治的主要力量。通过三十年战争,确立了欧洲国家的领土主权概念,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也是建立在新的国家间平衡基础之上。由此可见,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 )
A.巩固了教权大于王权的原则 B.促进了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C.通过宗教政策协调国际关系 D.建立起欧洲均势的国际关系体系
12.下表为1952~2002年部分年份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各类学校专任教师和在校学生人数的变化情况(单位:万人)。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这一时期我国( )
年份 高等学校 中等学校 小学
专任教师 在校学生 专任教师 在校学生 专任教师 在校学生
1952 0.06 0.45 1.02 20.94 467.31
1965 0.62 3.05 5.30 95.41 1124.44
1979 1.68 6.20 34.78 628.39 61.25 1685.50
1992 2.71 14.17 42.53 627.99 83.39 1913.65
2002 4.22 56.70 60.14 1093.22 89.68 1813.33
A.政府始终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B.民族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进步
C.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D.地方的教育卫生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
13.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参与朝鲜半岛核、伊朗核、阿富汗等热点问题的斡旋,推动政治解决。中国还提出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倡议、《全球数据安全倡议》,推动达成《巴黎协定》。此外,中国已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这体现出我国( )
A.外交战略布局的根本调整 B.积极地参与全球多边治理
C.不断发展与世界大国的关系 D.构建均衡发展的外交格局
14.右图为1927年3月湖北黄冈县农民协会信用合作社发行的铜钱壹串文流通券(注:民国十六年印)。这种纸币的发行( )
A.旨在遏制经济危机波及到苏区 B.践行了中共“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服务于各阶级联合的革命活动 D.适应了社会主义革命形势的需要
15.在美元本位制下,东亚国家和石油输出国组织通过向美国出口原材料和原油等初级产品来获得美元。欧洲等国则向美国购买美元计价的金融资产。东亚国家的美元大部分以购买债券的形式流回美国,部分石油输出国的美元也以购买各类金融资产的方式回流美国。据此可知,美元本位制( )
A.凸显政府力量的国际协调 B.加强了多边组织的平等交流协商
C.实现了世界贸易的自由化 D.强化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权地位
16.有学者指出:“一条鞭法中的田赋征银,田赋中除政府需要征收的米麦以外,其余所有实物都改为用银折纳,开始了由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这种安排也冲击了人们‘以末致财,以本守之’的传统理财观念,增加了商人把财富继续留在流通领域或者投入到手工业生产中的可能性。”该学者意在说明田赋征银的方式( )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有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
C.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D.冲击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格局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初,不征关税。《汉书》载:“(汉武帝)太初四年冬,徙弘农都尉治武关,税出入者,以给关吏卒食。”武帝以后,内地关税的征收范围不断扩大,且税率不断升高。张骞出使西域以后,陆路贸易经河西走廊,直通中亚和西亚。海路贸易也兴起了,番禺是当时最重要的贸易港口。在边境的进出口要道,汉代都设关管理对外贸易征税。
——摘编自祝凤梧《中国古代关税漫谈》
材料二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急于打开中国市场,其手段有:一是设立通商口岸;二是降低关税。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进口关税降无可降。清政府也需要稳固的财政收入,关税是维护清政府运转和及时足额赔款的保障,因而,在经过前期关税和船钞的大幅下降之后,晚清后期,关税制度特别是关税税率、船钞等变化不大。而《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为提高清政府对巨额外债的偿付能力,西方列强主动提出将关税税率提高到“值百抽五”的水平。
——摘编自胡公启《晚清中国关税制度变迁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关税征收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迁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关税变迁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入关初期,清朝的统治者就一直推行“满汉一体”的政策。初期的科举考试采用的基本书目和内容则是汉族的“四书五经”,用以拉拢汉族的知识分子;在官制层面,入关初期也一改后金的“崇满抑汉”,给予汉族和满族同等的晋升机会。但随着清朝统治的日益巩固,对广大汉族地区的人民,则更加严厉地推行保甲法,加强对汉族人民的控制。从雍正四年开始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清政府采用“用兵为先”“先革土司,后剿倮夷”“先改土司,次治土目”等手法,对不利于清朝统治、不服从清朝调遣的土司一概革除。清政府对历代的民族政策进行了认真总结,吸收或借鉴其中有利于统治的部分,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使清代民族政策呈现因地制宜、因族而异的多元状态。清朝统治者对各民族的许多政策都是通过法律形式确立下来,使各主要民族均有专门的法律。总之,清朝的民族政策不是历史土民族政策的简单重复,它是清政府根据其统治需要而进一步完善的产物。
——摘编自罗树杰《清代民族政策特点简论》
材料二
党中央落脚陕北后,为了争取和团结各少数民族共同抗日,制定了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的政策,如保障少数民族土地使用权、帮助少数民族发展工商业,在生活习俗上也照顾少数民族,党中央也提出了不同民族之间彼此尊重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要求。同时为了培养更多的少数民族干部,党中央决定在陕北公学民族部基础上成立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机构——延安民族学院。此外中国共产党也非常重视在革命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少数民族干部。中国共产党为了积极争取和团结少数民族参加党的革命统一战线,在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指导下,制定了党的少数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摘编自王金玲《延安时期党的民族政策的历史价值及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清代和近代民族政策中得到的启示。(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的部分法律法规名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为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世纪中后期,东南亚大多数国家货币均与美元或美元一揽子货币相关联,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增长迅速,美元汇率上升,各国却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对汇率政策做出调整,让本国货币汇率和美元一同攀升.进而大大降低了出口竞争力,增加了外贸逆差。这部分国家因为采用固定汇率制,所以汇率机制毫无弹性可言,进而便提供了良好机会给国际投资资本。再加上这些国家未有较多的外汇储备,政府未集中精力干预外汇市场,所以收效甚微,反而承受的损失较大。另外最为重要的是,这些国家金融监管往往不到位。基于此,政府引导银行向外借款,毫无目的地刺激投资,导致房地产、证券市场有大量外资流入,使虚拟经济膨胀巨大。
——摘编自赵瑞琳《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
(1)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中后期东南亚国家面临的经济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东南亚国家如何防范此类经济问题提出建议。(6分)
吕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
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 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度下诸侯国对周王室隶属关系的加强,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统一的社会制度在各诸侯国的普遍施行,其二是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在权利与义务上的制度规定。这些规定有“巡狩”与“述职”“征收与缴纳贡赋”“军队的建制、征调与助讨”,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材料没有强调血缘关系与地域关系,故排除C项;西周没有建立中央集权,排除D项。
2.C 考查法国的三级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级会议的召开,说明随着城市的发展,法国新兴市民阶层在封建社会中已经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故C项正确。三级会议是王权与城市在全国范围内新的联盟形式。从此,法国形成了等级代表制的封建君主政体,而非议会君主制政体,故排除A项;三级会议对王权没有多大的限制作用,只是在国王决定征收新税时,提出一些司法和行政改革来作为交换条件,在更多的情况下,它是拥护国王的决定的,故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3.D 考查民国初期的政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于二次革命失败后,反思革命失败之因,认为有两大关键:一是党员不服从党魁的命令;二是革命党于革命成功后没能继续掌控政权。因此,孙中山对新革命党的构想主要在于增强党内的凝聚力,故D项正确。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故排除A项;1913年时南北对峙局面尚未结束,故排除B项;材料中孙中山规定入党者须服从孙中山个人领导,不能体现民主共和,故排除C项。
4.A 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九品中正制下士族集团重视编修家谱,主要是因为官修谱系甚至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的重要依据,故此时谱学的盛行反映了门阀士族的发展,故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下高官厚禄被士族贵族所垄断,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察举制及其弊端,故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谱学和家庭教育均以儒家思想伦理观念为主,故排除D项。
5.C 考查英国文官制度的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开,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这要求政府建立更加专业化的文官队伍。因此,英国注重对文官“专业性”的考核,故C项正确。专业化文官推动了职业官僚体系的发展,故排除A项;文官的知识结构缺乏专业化是导致英国对文官专业性考核的直接原因,“过于单一”说法不准确,故排除B项;19世纪末英国建立的文官制度解决了政府工作持续性和稳定性差的问题,故排除D项。
6.B 考查近代中国的文官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考试内容上,将国文列为第一试重点科目,试题一般出于四书五经中,许多文题过于古旧呆板,不符合当时的时代发展,旧思想观念仍在考试过程中尤占重要地位,与此同时,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开始注重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故B项正确。A项与主旨、史实均不相符,故排除;材料主旨是近代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文官考试制度进步与保守并存,没有涉及具体的旧制度,故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7.D 考查汉代法律的特征。材料主要体现了汉代法律在立法、司法、内容方面的儒家化特征,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社会教化,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司法审判程序,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汉代法律儒家化的溯源,故排除C项。
8.A 考查《法国民法典》。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大革命平等、权利与自由旗帜的号召下,《法国民法典》确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同时,这部法典又是西方悠久的历史和法律传统与拿破仑稳定政治统治相结合的产物,它吸收了长期历史发展的成果,带有历史的继承性和保守性。如法典依然维护父权结构家庭制度,父和夫是家庭的首脑,妻子、儿女都受家长的统治。即使在继承法领域,对家庭财产利益的赠与自由与遗嘱继承自由也有极大的限制。由此可见,法典广泛地维持着传统法律观念和法律制度,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9.C 考查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材料主旨是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加强政治制度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体现了这一时期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基层民主建设,故排除A项;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方略,故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不涉及政府管理结构的优化,故排除D项。
10.D 考查宋朝的民族关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宋朝,在中原封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强大影响下,边疆民族地区土官从村社头人蜕变为封建领主,而广大少数民族人民则从村社成员沦为对土官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农奴,封建生产关系逐渐确立,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和史实均不相符,故排除;材料的主旨是宋朝的民族政策推动了民族地区社会形态的演变,而不是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进程,故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11.B 考查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三十年战争,原属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诸国独立成新的国际社会的独立国家,出现了许多民族国家,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也是建立在新的国家间平衡基础上,这反映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促进了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故B项正确。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削弱了宗教的权力和影响力,故排除A项;C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建立起欧洲均势的国际关系体系的是1815年维也纳会议及以后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促成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2.B 考查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材料所述为1952~2002年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各类学校的发展状况,由此可得出,在这一时间,特别是1978年以来,民族自治地方各类学校均有较快、较好发展,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故B项正确,排除C项。“文革”时期教育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故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民族自治地方的教育,而不是所有的“地方教育”,故排除D项。
13.B 考查当代中国外交。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代以来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材料所述现象充分展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大国担当,故B项正确。A项“根本”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发展大国关系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14.C 考查国共合作与国民大革命。1927年3月当时仍处于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时期,这种纸币的发行服务于当时国民革命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当时经济危机尚未爆发,故排除A项;当时国共仍是合作关系,“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尚未提出,故排除B项;当时中国革命仍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社会主义革命还未提上日程,故排除D项。
15.D 考查货币的使用和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美元本位制下,世界形成了由中心国和外围国组成的中心—外围体系,美国是当之无愧的中心国。因此,材料中所述现象表明美元本位制下的国际分工强化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16.B 考查明朝的赋税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赋税制度的变化在松弛人身依附关系的同时,也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赋税制度演变的结果和影响,故排除A项;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只要封建制度存在,土地兼并就不可避免,故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17.(1)变化:从不征到征收;内地关税征收税率和范围加重、扩大;从内地关税拓展到开征国境关税。(4分,任答两点即可)原因:增加政府收入,维持统治;支付设关的开支;丝绸之路开通,中外贸易的发展;国家治国理念从休养生息到积极开拓。(4分,任答两点即可)
(2)表现:失去关税自主权;关税先降后升;变迁进程前快后慢。(2分,任答一点即可)影响:加速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便利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及其掠夺中国的财富;一定程度上维系清政府的统治并强化了清廷对列强的依赖性。(4分,任答两点即可)
18.(1)特点:专制性;多元性;法律性;发展性。(4分,任答两点即可)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推动边疆地区的进一步开发。(4分,任答两点即可)
(2)民族政策:积极建立少数民族工作机构;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重视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灵活运用党的少数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4分,任答两分即可)启示:我国古代及近代的民族政策在维护民族统一、保障边疆稳定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思古鉴今,新中国的民族政策要以民族的凝聚力,边疆的稳定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团结为落脚点,既尊重少数民族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又要不断发展少数民族的区域经济、文化,最终保障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统一发展。(2分,言之成理即可)
19.示例:
论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与时俱进,国家治理能力逐步提升。(2分)
阐述: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对一些内容做出了适时的调整,1982年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和深化,199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适应了市场化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展,也对国家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应的食品安全法、保险法、环境保护法、电子商务法等专业化、具体化的法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应对新的社会发展、民生需求的适应和进步。(8分)
综上,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2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0.(1)经济问题:金融危机(虚拟经济膨胀)(2分)。原因:汇率政策失当;外汇储备不足;金融监管不严;经济全球化下金融风险的增加;国际资本的投机。(4分,任答两点即可)
(2)建议:政府加强监管金融市场;加快金融改革,不断完善金融体制,培育、发展金融市场,优化货币政策;维持国际金融稳定持续;提高发展中国家金融地位。(6分,任答三点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西省吕梁市2023-2024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