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根据遗址功能和类型,良渚古城遗址,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城址”,包括中心的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古水系;第二类是“外围水利系统”,包括谷口高坝、平原低坝等;第三类是分等级墓地。据此可知,良渚文化( )
A、初具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B、农业精耕细作的特征初显
C、具有完善的组织管理能力 D、孕育了繁荣的奴隶制经济
2、 20 世纪 70 年代,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中出土了人工铸造的黄铜片和黄铜管,甘肃东乡林家的马家窑遗址出土了红铜支撑的铜环。这反映出( )
A、 中国的冶炼技术领先于世界 B、早期国家形态已经出现
C、冶炼技术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D、铜器冶铸技术渊源流长
3、在漫画版《有故事的诸子百家》中,不同思想家分别被冠以“一生都行走在路上的人民教师”、“骑着青牛的东方智者”、“乐于讲故事的养生专家”、“说话不利索的法家辩手”等称号。下列言论出自“骑着青牛的东方智者”的是( )
A、“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B、“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C、“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D、“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
4、据表1可知,从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期 ( )
表1
汉高祖 “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
汉惠帝 禁止民间私自铸币
汉文帝 恢复了民间私铸钱币
汉景帝 禁止民何铸钱
汉武帝 专令上林三官统管铸钱,严禁各郡国私自铸钱
A、地方割据势力日益强大 B、造币权最终被收回中央
C、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D、国家币制政策效果显著
5、北魏孝文帝亲政后,带头模仿汉民族的礼仪,作明堂、建太庙、正祀典、迎春于东郊、亲耕籍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养国老、庶老,允许群臣守三年之丧等。这些举措旨在( )
A、提倡生活习俗的完全汉化 B、大力传承汉民族文化
C、促进南北方各民族的交融 D、推进鲜卑政权封建化
6、后周世宗柴荣在诏令文武官员举荐人才的同时,要求被举荐者必须”强明清慎,公平勤恪”。被举者受任之日,举主必须署名。倘若被举者任官后贪污不公,或怯懦软弱,不但本人要受到惩处,举主也要酌情受坐。这一举措( )
A、加快了社会阶层有序流动 B、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C、利于保证选官的公平公正 D、提升了官员文化水平
7、下表为东晋至宋朝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简表,表中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A、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社会阶层的流动
C、科举制度的实行发展 D、门第观念的淡化
8、《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内地”。这反映了元朝边疆管理呈现的特点是( )
A、与内地一体化 B、尊重各民族习俗 C、实行民族分化 D、注重继承前朝经验
9、 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宝玉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 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B、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10、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有些年份南粮北运达五六百万石,超过元朝海运漕粮年度最高额。同时,运粮船夹运的南方丝织品、棉布、瓷器等广销北方各地,返航时装载的大批棉花、杂粮等 销往东南沿海。据此可知,明朝大运河航运( )
A、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B、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C、引发了“海禁”政策出台 D、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11、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C、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12、1900年,当满清政府对欧美十一国宜战时,东南各省督抚联合起来形成了“东南互保”,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此事件产生的影响是( )
削弱了中央统治 B、东南各省脱离了清政府统治
C、推动地方民主化 D、地方督抚成为列强的代理人
13、戊戌变法时期,在中西学关系问题上,严复认为中西学为相异的“二”,中西学各有体用,“中国之不兴,宗法之旧为之梗也”;而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则认为中西学是相通的“一”,欲证成“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学。这两种观点主要体现( )
A、二者的阶级属性不同 B、救国思想主张的差异
C、对待西学的态度迥异 D、宣传变法方式的分歧
14、有学者指出,19世纪后期清朝许多地方官员随意加征税收。如浙江巡抚在杭州增设税卡,使茶叶经过多次周转才能运达宁波,并在宁波缴纳出口税之后再由外国轮船运往上海,所加收的税款也不上交国库。这反映了当时( )
A、地方官吏不谙近代贸易体制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步履维艰
C、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力渐衰 D、中国茶叶在国际贸易中趋于劣势
15、1909年许指严在其创作的科幻小说《电世界》中写道:“西历二千零九年,中国盛强。‘电器大王’黄震球发明各种高科技武器,带领人们打败前来侵略的西威国……建立大同世界。”该作品( )
A、意在为清末新政营造舆论 B、有利于白话文的使用和推广
C、折射出危机下的民族自信 D、推动了近代科学技术的普及
16、康有为把孔子说成改革家,怀疑古文献的真实性,在儒家道德的捍卫者眼里不啻是亵渎和异端。叶德辉斥责康有为利用圣人谋私利,讥笑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即使同情改制的人都难以接受康有为的学说。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戊戌变法的失败在所难免 B、维新变法运动缺乏阶级基础
C、维新思想动摇了儒学地位 D、康有为的主张违背历史趋势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朝统一全国以后,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到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发展到高峰,农业生产的发展使粮价越来越便宜。开元十三年(725年),“东都斗米十五钱,青(州)、齐(州)五钱,粟三钱”。此后直到天宝末年,物价长期稳定。随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唐前期的户口数逐渐上升。唐高祖武德年间,全国有户200余万,贞观初年增加到300万。神龙元年(705年)全国有户615万多,人口3714万。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户数增至891万多,人口5291万多。这一数字是唐代人口统计数的最高值。经过劳动人民一百多年的艰苦奋斗,耕地面积也大幅度增加,据估计,天宝时实有耕地面积约在800万顷至850万顷之间,略高于西汉时的最高垦田面积。
摘编自陈秀平、欧阳庆芳《隋唐时期农业立法及农业发展状况浅析》
材料二
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土地的开垦,宋太祖到宋真宗之间约40年的时间里,新垦土地增长了1倍,达到了约3498万公顷。“土狭人稠,田无不耕”“虽硗确之地,耕耨殆尽”。宋代法律对土地的保护日趋完善,规定:“满五年,田主无自陈者,给佃者为永业,”土地的大量开垦和土地权属的确定,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北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颁行了《农田水利法》,鼓励百姓开垦土地、兴修水利,修复了一些汉唐以来所废弃的陂塘、堤堰、沟洫,农田产量大大提高,农业经济一度繁盛。宋代农耕技术的提高和农具的改进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农业发展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倾向和人口的增长。
摘编自杨楚昕《宋代农业经济繁荣的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促进唐宋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农业发展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地位,(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高一历史试卷 第 4 页 共 4 页
材料二 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促进了长途和大颜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摘编自朱汉国《简明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农业发展的表现。(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的新特点。(6 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1895年3月,严复在《原强》中提出”三民”说,明确指出国民素质的优劣决定国家的盛衰。”三民”说即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详而言之,鼓民力就是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此乃国家富强之基础。开民智,就是要养成和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此乃”富强之原”。新民德也就是更新和培养国民的公共道德素质,使树立讲究”言行信果””各私中国”(即爱国)的道德观念,此乃救国图强的必由之道。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之说,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人的现代化的内容体系,并抓住了它的主体部分,这就是要使人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严复等人论及人的现代化的学说,可以说是比较全面地启动了中国人的现代化工程。
——摘编自虞和平《论戊戌维新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严复提出”三民”说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严复”三民”说的意义。(6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结论
慈禧太后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二、慈禧太后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根据材料,指出你同意哪一结论,并加以解释。(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2分)
德化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答案
A 2、D 3、C 4、B 5、D 6、C 7、C 8、A 9、B 10、B 11、C
12、A 13、B 14、C 15、C 16、A
17、(1)共同原因:政局相对稳定;统治者的重视;农耕技术的提高和农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影响:推动了人口大量增加;有利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为工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百姓生活。(6分,答出三点即可)
(3)地位: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础和最主要的经济部门,农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封建政权的兴衰与存亡和百姓的温饱问题。(2分,言之有理即可)
18、(1)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高产农作物传入并推广;农副产品商品化。(6分)
(2)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长途贸易发展;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工商业市镇兴起。(6分)
19、(1)背景: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洋务运动的破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逐渐壮大;西方思想的传入。(8分)
(2)意义:推动维新思想走向成熟和戊戌维新运动的进程;丰富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6分)
20、(12分)结论一: 慈禧太后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慈禧太后出于自身利益暂时支持洋务运动,但并没有将洋务运动引入深层次的制度改革。19世纪末,戊戌变法运动触动了守旧势力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废除变法措施,导致变法运动的失败。
由此可见,慈禧太后掌权后,一切为了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为出发点,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结论二: 慈禧太后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内忧外患的形势次啊,慈禧太后主持领导了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甲午中日战争后,允许康有为成立维新团体,默许创办进步刊物,这些都有利于维新思想的转播。
综上所述, 慈禧太后希望在维护清王朝专制统治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福建省德化第二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