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东省潍坊高密市第三名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3级历史学科十月份月考试题
2023.10
一、选择题:本题2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传说黄帝时代,民神杂糅,神可以自由的上天下地,人也可以通过天梯——“昆仑山”往来于天地之间。之后颛顼时代发生了南正重“司天以属神”,火正黎“司地以属民”的“绝地天通”事件。这一变化
A. 反映了社会神灵崇拜的多元化 B. 适应了政治权威萌芽的需要
C. 体现了人们认识自然能力提高 D. 意味着社会产生了阶级对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黄帝时代、颛顼时代通过神权来强化政治权威,B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显然体现的是神学色彩,C排除;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国家暴力机器的出现,D排除。故选B。
2. 据出土于江苏丹徒的宜侯大簋鼎文(如图)记载,周康王(周武王之孙)在分封前认真考察地图,确定分封范围,并在宜地的宗庙举行祭祀;然后在一个特别选定的日子里,举行仪式,宣读册命诰辞:将虞侯大改封到宜地,做宜侯,给予一系列的封赏。这反映出西周早期
A. 天子政治权威依赖于神权 B.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演变
C. 诸侯逐渐丧失世袭统治权 D. 分封制在实践中规范成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宜侯大簋鼎文可知,周天子改封诸侯已形成严密规范的程序,反映出西周分封制在实践中逐渐规范成熟,D正确;祭祀借助神权名义,成为维护王权的手段,但不能说王权完全依赖神权,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衰落,官僚政治兴起,排除B项;西周诸侯拥有世袭统治权,排除C项。
3. 西周时期,“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但是,春秋时期日益频繁的战争使军队对兵员的需求不断增加,“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的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所以,打破国、野界限,开始向野人征兵。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 平民政治的发展 B. 社会转型的趋势
C. 中央集权的确立 D. 军功爵制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为解决频繁战争导致的兵源不足,打破西周时期的国、野界限,开始向野人征兵,实质上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即社会转型的趋势,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平民政治并未在我国得到发展,A项错误;国家扩大兵源的做法不能说明中央集权的确立,C项错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军功爵制的影响,D项错误。
4. 西周的诗篇中有不少描写“千耦其耘”劳动场景的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期,则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 国家政权对小农剥削压迫加剧 B. 田赋转以劳役形式为主
C. 铁犁牛耕导致经营方式的变化 D. 农业生产趋向精耕细作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千耦其耘”的集体劳动,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为“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个体生产取代,是因为铁犁牛耕为标志的生产力发展,导致了经营方式的变化,C项正确;国家剥削加重会导致小农经济的破产而非出现,A项错误;田赋形式的变化是生产方式转变的结果,不是原因,B项错误;农业生产趋向精耕细作是小农经济发展的表现,不是个体经济出现的原因,D项错误。
5.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后又命令蒙恬主持修建了一条由咸阳向北的“直道”,在云贵地区修“五尺道”,在湖南、广东等地修筑了攀越五岭的“新道”。这些举措
A. 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B. 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C. 进一步削弱了中央集权 D. 加强了中央政权组织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等道路的修建,便利了交通往来,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故A项正确;秦朝于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故项错误B;C项说法错误;中央政权组织主要是指中央权力机构,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6. 有学者论及中国某制度时指出:“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他论及的制度
A. 提高了地方的自主权 B. 以三公作为最高长官
C. 权力由贵族世袭垄断 D. 在秦统一后全面推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是对郡县制的描述,这一制度在秦统一后全面推行,D正确;郡县制是中央集权的产物,缩小了地方的自主权,A排除;B是对三公九卿制的描述,B排除;郡县制是官僚政治的表现,C排除。故选D。
7. “自从春秋时代王纲解纽,篡杀频仍,兼并盛起,夷狄横行,一般盟主用了‘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诸夏成为一个集团,禁抑篡弑……中国的雏形在那时方才出现。”材料意在说明春秋时期
A. 社会动荡不安 B. 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C. 郡县制已确立 D. 蕴含着统一的因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在夷狄的冲击下,华夏各政治势力走向联合,使得中国的雏形出现,意味着春秋时期已经蕴含了统一的因素,D正确;A是春秋时期的社会表象,不是材料主旨,排除;题干涉及的是诸夏的联合,与民族融合无关,排除B;C与题无关,排除。
8. 西汉时期,针对废除盐铁官营的呼声,桑弘羊指出:盐铁官营是“国家大业,所以制四夷,安边足用之本,不可废也”。他主张盐铁官营的主要理由是
A. 巩固边防维护统一 B.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 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D. 加强中央经济控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国家大业,所以制四夷,安边足用之本”可知,桑弘羊主张盐铁官营主要是从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角度强调盐铁官营的重要性,故A符合题意;增加财政收入是为巩固边防、维护统一而服务,故排除B;打击豪强与加强经济控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D。
9. 近年来汉代出土文物有相似的发现: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了“滇王之印”金印;新疆拜城喀拉克达格山口崖壁有“汉龟兹左将军刘平国作亭诵”刻铭;在青海大通上孙家寨一座汉代匈奴墓出土的一方铜印上,阴刻篆文“汉匈奴归义亲汉长”。这些出土文物可以印证
A. 各民族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 B. 汉朝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C.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D. 汉族借鉴少数民族的治理经验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滇王之印”、“汉龟兹左将军刘平国作亭诵”、刻有“汉匈奴归义亲汉长”的铜印等汉代出土文物的共同史料价值在于,可以印证汉朝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B项正确;三个汉代文物不能说明“各民族”都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A项错误;材料列举的三个文物不能说明汉代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C项错误;汉族借鉴少数民族的治理经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10. 据《汉书》记载:汉代初年,关中发生大饥荒,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汉高祖刘邦体恤民情,曾下令饥民“就食蜀汉”;汉武帝时,“山东被河灾”,朝廷“下巴蜀粟以赈之”;元鼎年间,“水潦移于江南”,汉政府“方下巴蜀之粟、致之江南”。这说明汉代
A.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 蜀郡经济地位重要 D. 社会经济百废待兴
【答案】C
【解析】
【详解】汉代发生饥荒,汉代政府或组织饥民至巴蜀地区,或从巴蜀地区调取粮食赈济百姓,说明汉代时期,巴蜀地区的经济地位重要,C正确;题干未提供灾害发生数量统计,无法得出自然灾害频繁的结论,排除A;B不符合史实,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排除D。
11.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每年考试,凡能通一经以上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成绩得甲等者可为郎官。这一做法
A. 确立了儒学统治地位 B. 开创了科举考试的先河
C. 扩大了官员选拔渠道 D. 打破了传统的门第观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汉武帝采取考试方式选拔五经博士所教弟子员,合格者授予官职,这种方式不同于当时的察举制,扩大了官员选拔渠道,C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A;科举制开创于隋朝,排除B;门第观念在魏晋时期较为盛行,排除D。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依附农民被豪强地主控制,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任杂务,战时则武装为私兵。这一状况的存在
A. 阻碍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 导致了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C. 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 成为国家分裂的社会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大量依附农民被豪强地主控制,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任杂务,战时则武装为私兵”体现的是魏晋时期的地方私家部曲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重要因素,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D。
13. 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上述做法体现了
A. 尊祖敬宗的宗法观念 B. 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C. 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D. 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北魏统治者将自己的血统与与华夏族始祖黄帝挂钩,并且部分帝王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这种行为意味着鲜卑族对华夏族的认同,体现了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D正确;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而非鲜卑族的始祖,因此材料中的祭祀行为不能作为宗法观念的体现,排除A;家国同构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鲜卑族认祖归宗至黄帝与国家统一趋势无关,排除C。
14. 如图为我国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段,图中②④代表的朝代是
A 北齐、隋朝 B. 北周、西晋 C. 北周、隋朝 D. 北齐、唐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魏被北周取代,西魏被北齐取代,①是北周,②是北齐。南方的齐被梁取代,③是梁朝,最终隋朝统一了全国,④是隋朝,根据以上分析可知,C正确,排除A、B、D。
15. 曹魏时期,购买物品、计算物价均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此后三百余年,钱币在北方偶尔使用,但流通为时较短。北魏孝文帝时,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这表明当时( )
A. 农业生产发展迅速 B. 商品经济严重衰退
C.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 D.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北方地区长期存在普遍以物易物、偶尔使用钱币的现象恰恰说明商品流通受阻,商品经济出现严重倒退,B项正确;南北朝时期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北方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排除A项;因长期战乱政府的控制力减弱,重农抑商政策很难推行,排除C项;D项与事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第16题17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藉。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没有受文明的雅化,也就没有受文明的软化。在六国中秦人是最狂野矫健的。商鞅的严刑峻法给他们养成循规蹈矩的习惯,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
——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三: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原注:开,谓刑严峻则政化开;塞,谓布恩赏则政化塞,其意本于严刑少恩。又为田开阡陌,及言斩敌首赐爵,是耕战书也。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其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措施有哪些?
(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是如何评价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内容: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
民生: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充分肯定。认为变法使秦国移风易俗,赏罚严明,终于由弱转强,统一天下,影响深远。材料三认为商鞅严刑少恩,导致车裂下场,评价片面。
看法: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成功的改革。为秦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政权奠定了基础。对许多变法内容影响深远。
【解析】
【分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涉及到商鞅变法中连坐、奖励军功、奖励耕织、建立县制、废井田等内容,所以内容按上述要点展开叙述即可。涉及民生问题的措施主要回答出经济方面的措施,例如,奖励耕织、废井田等内容。
(2)材料二中“秦人遂无敌于天下”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二对商鞅变法是充分肯定的,而材料三中的“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认为商鞅严刑少恩,导致车裂下场,这种看法是从个人的人品看待问题是片面不客观的,在谈自己的看法时要突出商鞅变法的积极之处。
两者采取的策略的不同要结合时代背景的情况下,对两个改革在限制特权、维护社会公正方面进行归纳,其策略的不同主要从希腊是民主政治而中国是君主专制所以二者采取的策略而必然的不同。
点睛:此类材料解析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去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史实说明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时特别需要注意表述的规范性。
【详解】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秦汉官制具有如下特点:(1)从诸侯分立、各自为政到中央集权;(2)君权空前提高;(3)由官制简略到机构庞大;(4)宗法制发展;(5)政府插手经济管理;(6)管理民族事务专官的出现;(7)官俸、官服、官印有明确规定,等级森严;(8)官员选拔、考核制度的确立。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根据材料,任选秦汉官制的三个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依据。
【答案】示例:选择特点:(1)从诸侯分立、各自为政到中央集权;
(2)君权空前提高;
(3)政府插手经济管理。
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官吏由中央任免,建立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辖,改变了过去分封制下诸侯国各自为政的状况,加强了中央集权。
秦朝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汉武帝时期,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中朝,进一步加强皇权。
汉武帝时期,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平抑物价,国家插手经营商业贸易。
(历史依据不必面面俱到,能说明特点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关于特点阐述可围绕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表现进行分析即可,需要注意答题依据要符合选择的特点,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18.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侯家驹著《中国经济史》
(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的经济主张。
材料二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2)比较材料二中的两则材料,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主张:实行统制措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对商人征收重税。
(2)变化:由人口稀少、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物资贫乏变为人丁兴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甚至可对外供应;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原因: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
【解析】
【详解】(1)主张:据材料“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可知,实行统制措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据材料“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可知,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据材料“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可知,抑制工商业,对商人征收重税。
(2)变化:据材料“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可知,西汉时期我国江南地区人口稀少、生产方式原始落后;据材料“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可知,西汉时期江南物资贫乏;据材料“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宋代时期江南得到开发,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甚至可对外供应;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等方面回答。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表是部分北魏皇帝列表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公元)
道武帝 拓跋圭 368—409
太武帝 拓跋焘 424—452
献文帝 拓跋弘 466—471
孝文帝 拓跋宏 471—499
宣武帝 元恪 500—515
孝明帝 元诩 516—527
孝庄帝 元子攸 528—531
孝武帝 元修 532—534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1)指出材料一内容变化,概括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体现了“汉化是总体的趋势”。据材料二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发展和文明进步有何认识?
【答案】(1)变化:谥号多采用孝字;拓跋氏改姓为元氏。
原因:北魏深受汉族先进文化影响;维护统治,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孝文帝改革的推动。
(2)措施: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等等。
影响:为隋唐时期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认识:中华文明是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创造的成果。要善于吸收借鉴彼此的文化以推动文明进步。融合发展中要注重保留本民族优秀传统。
【解析】
【小问1详解】
变化: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部分北魏皇帝谥号“孝文帝”“孝明帝”“孝庄帝”“孝武帝”可知,谥号多采用孝字;根据材料部分北魏皇帝姓名“元恪”“元诩”“元子攸”“元修”可知,拓跋氏改姓为元氏。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从北魏深受汉族先进文化影响;维护统治,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孝文帝改革的推动等方面分析。
【小问2详解】
措施: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包括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等等。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可知,为隋唐时期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认识: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从中华文明是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创造的成果。要善于吸收借鉴彼此的文化以推动文明进步。融合发展中要注重保留本民族优秀传统等方面分析。2023级历史学科十月份月考试题
2023.10
一、选择题:本题2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传说黄帝时代,民神杂糅,神可以自由上天下地,人也可以通过天梯——“昆仑山”往来于天地之间。之后颛顼时代发生了南正重“司天以属神”,火正黎“司地以属民”的“绝地天通”事件。这一变化
A. 反映了社会神灵崇拜的多元化 B. 适应了政治权威萌芽的需要
C. 体现了人们认识自然能力提高 D. 意味着社会产生了阶级对立
2. 据出土于江苏丹徒的宜侯大簋鼎文(如图)记载,周康王(周武王之孙)在分封前认真考察地图,确定分封范围,并在宜地的宗庙举行祭祀;然后在一个特别选定的日子里,举行仪式,宣读册命诰辞:将虞侯大改封到宜地,做宜侯,给予一系列的封赏。这反映出西周早期
A. 天子政治权威依赖于神权 B.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演变
C. 诸侯逐渐丧失世袭统治权 D. 分封制在实践中规范成熟
3. 西周时期,“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但是,春秋时期日益频繁的战争使军队对兵员的需求不断增加,“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的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所以,打破国、野界限,开始向野人征兵。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 平民政治的发展 B. 社会转型的趋势
C. 中央集权确立 D. 军功爵制的影响
4. 西周的诗篇中有不少描写“千耦其耘”劳动场景的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期,则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 国家政权对小农剥削压迫加剧 B. 田赋转以劳役形式为主
C. 铁犁牛耕导致经营方式的变化 D. 农业生产趋向精耕细作
5.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后又命令蒙恬主持修建了一条由咸阳向北的“直道”,在云贵地区修“五尺道”,在湖南、广东等地修筑了攀越五岭的“新道”。这些举措
A. 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B. 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C. 进一步削弱了中央集权 D. 加强了中央政权组织
6. 有学者论及中国某制度时指出:“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他论及的制度
A. 提高了地方的自主权 B. 以三公作为最高长官
C. 权力由贵族世袭垄断 D. 在秦统一后全面推行
7. “自从春秋时代王纲解纽,篡杀频仍,兼并盛起,夷狄横行,一般盟主用了‘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诸夏成为一个集团,禁抑篡弑……中国的雏形在那时方才出现。”材料意在说明春秋时期
A. 社会动荡不安 B. 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C. 郡县制已确立 D. 蕴含着统一因素
8. 西汉时期,针对废除盐铁官营的呼声,桑弘羊指出:盐铁官营是“国家大业,所以制四夷,安边足用之本,不可废也”。他主张盐铁官营的主要理由是
A. 巩固边防维护统一 B.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 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D. 加强中央经济控制
9. 近年来汉代出土文物有相似的发现: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了“滇王之印”金印;新疆拜城喀拉克达格山口崖壁有“汉龟兹左将军刘平国作亭诵”刻铭;在青海大通上孙家寨一座汉代匈奴墓出土的一方铜印上,阴刻篆文“汉匈奴归义亲汉长”。这些出土文物可以印证
A. 各民族受到汉族文化影响 B. 汉朝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C.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D. 汉族借鉴少数民族的治理经验
10. 据《汉书》记载:汉代初年,关中发生大饥荒,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汉高祖刘邦体恤民情,曾下令饥民“就食蜀汉”;汉武帝时,“山东被河灾”,朝廷“下巴蜀粟以赈之”;元鼎年间,“水潦移于江南”,汉政府“方下巴蜀之粟、致之江南”。这说明汉代
A.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 蜀郡经济地位重要 D. 社会经济百废待兴
11.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每年考试,凡能通一经以上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成绩得甲等者可为郎官。这一做法
A. 确立了儒学统治地位 B. 开创了科举考试的先河
C. 扩大了官员选拔渠道 D. 打破了传统的门第观念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依附农民被豪强地主控制,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任杂务,战时则武装为私兵。这一状况的存在
A. 阻碍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 导致了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C. 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 成为国家分裂的社会基础
13. 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上述做法体现了
A. 尊祖敬宗的宗法观念 B. 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C. 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D. 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
14. 如图为我国朝代更替示意图某一片段,图中②④代表的朝代是
A. 北齐、隋朝 B. 北周、西晋 C. 北周、隋朝 D. 北齐、唐朝
15. 曹魏时期,购买物品、计算物价均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此后三百余年,钱币在北方偶尔使用,但流通为时较短。北魏孝文帝时,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这表明当时( )
A. 农业生产发展迅速 B. 商品经济严重衰退
C.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 D.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第16题17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藉。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没有受文明的雅化,也就没有受文明的软化。在六国中秦人是最狂野矫健的。商鞅的严刑峻法给他们养成循规蹈矩的习惯,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
——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三: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原注:开,谓刑严峻则政化开;塞,谓布恩赏则政化塞,其意本于严刑少恩。又为田开阡陌,及言斩敌首赐爵,是耕战书也。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其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措施有哪些?
(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是如何评价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秦汉官制具有如下特点:(1)从诸侯分立、各自为政到中央集权;(2)君权空前提高;(3)由官制简略到机构庞大;(4)宗法制发展;(5)政府插手经济管理;(6)管理民族事务专官的出现;(7)官俸、官服、官印有明确规定,等级森严;(8)官员选拔、考核制度的确立。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根据材料,任选秦汉官制的三个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依据。
18.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侯家驹著《中国经济史》
(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的经济主张。
材料二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2)比较材料二中的两则材料,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表是部分北魏皇帝列表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公元)
道武帝 拓跋圭 368—409
太武帝 拓跋焘 424—452
献文帝 拓跋弘 466—471
孝文帝 拓跋宏 471—499
宣武帝 元恪 500—515
孝明帝 元诩 516—527
孝庄帝 元子攸 528—531
孝武帝 元修 532—534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1)指出材料一内容变化,概括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体现了“汉化是总体的趋势”。据材料二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发展和文明进步有何认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东省潍坊高密市第三名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