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级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6 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9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四川营盘山、波西等遗址的先民已经发展出原始种植业,以种植粟和黍等早地农作物为主。营盘山先民还学会了驯养家畜,在大渡河上游的哈休遗址也发现了类似情形。这说明新石器时代的四川地区( )
A.原始农业得到初步发展 B.小农经济开始逐步形成
C.与中原地区有密切往来 D.商品交换促进农业发展
2.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下( )
A.形成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B.形成森严的等级体系
C.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 D.坚持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3.有人说:“商鞅治秦,一夜之间,草根与贵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C.推行县制 D.奖励耕织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此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教育上私学的兴起 B.新兴士阶层的崛起
C.诸侯争霸的现实需要 D.社会大动荡与大变革
5.有人指出,如果秦始皇建立秦朝时仍采用前人“封建诸侯"的形式而没有进行实质上的革命,那么,封建割据的分裂局面也许会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流现象。其意在说明,秦始皇( )
A.完成统一得益于实质性的革命 B.未行周制致使秦朝走向灭亡
C.实行郡县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D.确立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6.汉武帝时,政府设平准令丞,如果遇见市场上商品价格过低,就以较低价格收购。如果商品价格过分上涨,平准就以较低价格抛售。这一措施( )
A.有利于稳定市场的秩序 B.避免了市场价格的波动
C.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 D.加强了对地方有效控制
7.如表为3世纪中期中国出现的三大区域经济。推动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一 以许洛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区域
二 以建业、扬州等地为中心的区域经济
三 以益州、成都为中心的巴蜀区域经济
A.政权鼎立 B.人口迁移 C.民族交融 D.江南开发
8.西晋太康元年,广陵郡(今江苏境内)领有淮阴、江都等八县,户口数八千八百。到东晋安帝时,该地区衍生出海陵、山阴二郡,而成三郡,这三郡在刘宋时领县干四,户口数增长到一万四千百八十。这一现象说明( )
A.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B.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地方行政制度变化 D.推动了均田制度的实施
9.下表是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据表可知,这些方式体现了唐代( )
方式 举措
战争 唐初与突厥开战,大败突厥,俘获其首领。
设置机构 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时期设置北庭都护府来管辖突厥故地。
册封 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和亲 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结婚。
A.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 B.实行灵活务实的政策
C.消除了民族分裂隐患 D.照搬汉代的民族政策
10.如表为唐代部分地区人口密度,造成天宝元年到元和二年人口密度变化的原因是( )
唐代部分地区人口密度
地区 贞观十三年(639年) 天宝元年(742年 元和二年(807年
关内道 4.12 10.62 4.96
河北道 5.77 36.18 5.56
淮南道 2.87 16.81 23.24
江南道 2.89 15.65 8.95
A.朋党之争 B.贞观之治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11.唐朝准备兴建某重大工程,在三省六部制下,从皇帝动议到付诸实施,正确的运行顺序是( )
A.门下、中书、尚书、户部 B.中书、尚书、门下、户部
C.中书、门下,尚书、工部 D.尚书、中书、门下、工部
12.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这一变化体现了( )
A.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加深 B.佛教造像的中国化
C.政治权力对佛教干预加强 D.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13.论及宋朝政治制度,钱穆认为,宋代制度,一面是相权衰落,另一面则是中央集权。下列选项中体现“中央集权”的是( )
A.设三衙掌握禁军的统兵权 B.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C.增设通判与知州共署文书 D.设枢密院专掌全国军政
14.《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 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材料主要反映的是( )
A.汉化政策 B.猛安谋克
C.因俗而治 D.民族交融
15.元代的省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元代行省的这种划分方法旨在( )
A.密切全国各地的经济联系 B.贯彻犬牙交错的原则
C.扩大地方的管理区域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6.宋代财政收入中非农业收入占据的比重远较唐代大,熙宁时期的税收中,非农业收入已占一半以上,且所收货币越来越多,实物渐趋减少。这反映出,宋代( )
A.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B.经济作物种植减少
C.国家铸钱日益增加 D.社会经商风气浓厚
17.如表为当代学者统计的中国古代状元地域分布表。据此表可以推知( )
地区 唐 五代 北宋 南宋 辽 金 元 明 清
北方 40 6 28 0 6 11 8 11 10
南方 18 10 24 37 0 0 2 77 69
共计 58 16 52 37 6 11 10 88 79
A.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尚不完善 B.理学兴起推动考试内容变化
C.政治形势对科举制影响较小 D.经济重心变化影响文化发展
18.“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理学家张载的这一名言强调了( )
A.男女平等 B.心外无物 C.民主法治 D.社会责任
19.下表所示为明朝内阁发展演变情况。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
时期 内阁的作用
明成祖 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明宣宗 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
明世宗 夏言、严嵩为首辅时,“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
明神宗 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A.政治地位的提升 B.成为事实的宰相
C.取得法定的地位 D.具有决策的权力
20.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讲话,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主要强调了郑和下西洋( )
A.扩大了明朝对外交往的范围 B.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
C.保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D.增加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
21.清朝奏折一般为叙事文体,要求文字简练通顺,语义表述清楚,最忌出现“事理不明,句读不清,头绪冗杂,拖沓繁琐”。这一规定( )
A.强化了对官僚的控制 B.旨在提升行政效率
C.密切了中央地方关系 D.提高了政务保密性
22.元朝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机构,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明朝在西南设土司,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担任;清朝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销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变化(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扩大了地方权力 D.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
23.明初珠江三角洲一带“果基鱼塘”繁荣,在鱼塘周围种植果树,用鱼的排泄物做果树的肥料。明末开始出现大量的“桑基鱼塘”,即基种桑,塘蓄鱼,桑饲蚕,再以蚕屎饲鱼,塘泥肥桑。这反映出当地( )
A.农业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特色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C.粮食生产出现不断萎缩的现象 D.土地集中的趋势明显
24.《南京条约》中开放通商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意在
A.打开中国市场 B.掠夺中国劳动力
C.向中国大量投资 D.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
25.《海国图志》问世后很少有人阅读,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很多人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主张将其付之一炬。这表明《海国图志》( )
A.存在崇洋媚外的倾向 B.深受主流思想排斥
C.对后世产生影响甚微 D.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26.据考古资料显示,我国已发现的从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间的文化遗址达7000多处,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大主要发源地外,还有许多散布在全国各地。这说明了( )
A.中华文明的多源性 B.远古传说的神秘性
C.国家起源的复杂性 D.区域经济的差异性
27.如图是战国和西汉时期农牧界线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图中农牧界线的变迁反映出( )
A.游牧文明的不断渗透 B.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C.抗击匈奴,开疆拓土 D.文景之治成效很显著
28.《九章算术》收录了246个数学问题的运算程序,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先民在生产劳动、丈量土地和测量容积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数学知识。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 )
A.服务于农业生产 B.注意观察与实验
C.已然领先于世界 D.系统总结先代成果
29.图1、图2为中原人民坐姿的变化。这体现了( )
图1汉石画像席地而坐 图2魏晋石画像垂足而坐
A.儒家伦理的规范 B.民族交融的影响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衣服形制的变化
30.傅奕(555—639)认为,佛教僧徒“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主张废除佛教。这说明,傅奕反佛的出发点是( )
A.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加强对民众的管理
C.佛教自身的欺骗性 D.维护封建政权稳定
31.史学家田余庆先生认为,魏晋南北朝特别是东晋时期出现了“门阀与皇权共治”的现象,但这也仅是“皇权政治的变态”;梁启超认为这一时期与汉代不同,“可谓之有贵族,而不可谓之有贵族政治”。据此可知,该时期的“门阀政治”( )
A.改变了皇权专制模式 B.是对封建贵族政治的回归
C.阻碍了社会发展进步 D.可视为“官僚政治的变态”
32.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曾述:“初,回纥风俗朴厚,君臣之等不甚异,故众志专一,劲健无敌。及有功于唐,唐赐遗甚厚,登里可汗始自尊大,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材料反映出( )
A.唐回交流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 B.唐高宗时回纥助力唐政府灭东突厥
C.回纥被唐朝各种制度文化同化 D.回纥是唐朝时期北方最强大的民族
33.范仲淹《上执政书》:“今国家有劝农之名,无劝农之实。每于春首,则移文于郡,郡移文于县,县移文于乡;乡矫报于县,县矫报于郡,郡矫报于使。利害不察,上下相蒙。”材料主要反映了北宋时期( )
A.政府注重发展农业 B.对吏治的整顿势在必行
C.政令传递复杂繁琐 D.中央对地方控制很严格
34.金代科举初期根据南北士人素所习之业取士,称“南北选”,辽人试词赋,北宋旧土人试经义,后发展为“南北通选”,仅设词赋科。并专为女真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开设了策论进士科。据此可知,金代科举制( )
A.体现了继承创新 B.实现了民族平等
C.满足了人才需求 D.阻碍了阶层流动
35.北宋前期,官员皆以老成持重相标榜,无过贤于有功。吕端、李沆诸人皆有“守成贤相”之称,力主抗辽的寇准因与辽签订停战盟约,却被罢相。这反映出当时( )
A.厉行崇文抑武方针 B.中央机构的分权互制
C.奉行守内虚外政策 D.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36.目前在福建泉州发现的宋元古瓷窑已有133处,主要分布在德化、南安、安溪等地,其中德化青白瓷以其质美量多而闻名海内外。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的德化窑、安溪窑所产瓷器,在西亚、北非等地也都发现有宋元泉州瓷。材料表明宋元时期( )
A.泉州成为全国最大港口 B.海外贸易促进泉州制瓷业兴盛
C.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亚非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37.至大元年(1308年),元武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以祭祀社稷的太牢之礼祭祀曲阜孔庙。元武宗在位期间,还曾令中书右丞博啰特穆尔以国字译《孝经》,并“命中书省刻板模印,诸王而下皆赐之”。这些做法( )
A.具有双向性与交互性 B.旨在全面推行汉化
C.推动了民族间文化交流 D.促使民族隔阂消除
38.方略史书是清代特有史书类型,编修总裁一般由内阁大臣或军机大臣兼任,所涉内容紧紧围绕国家重大军事战争。1840年以后,清廷先后组织编订了五部方略史书,分别是《剿平粤匪方略》《剿平捻匪方略》《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平定云南回匪方略》《平定贵州苗匪方略》。编修这些史书的主要目的是( )
A.重塑统治权威 B.因应世界变局
C.加强边疆治理 D.记录珍贵史料
39.研讨会上,学者争论清朝前期成功统治帝国的原因,有两类解释:第一类认为是统治者在不同地区,包括新疆、西藏、蒙古、关内,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统治策略,形成统一多民族帝国。第二类认为是统治者采取汉化政策,才能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以下说法较为合理的是( )
A.第一类解释的证据是实施八旗制度、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B.第二类解释的证据是动员学者编纂《四库全书》,开科取士
C.第一类学者采取多元主义观点,解释较空疏,不具学术意义
D.第二类学者站在华夏中心主义,立场相对客观,解释较可靠
40.一份明代中期江苏的史料描述:湖乡土地低洼,乡人大多弃农而渔。谭姓兄弟填土耕作,田地旁边沿路种桃李果树,沼泽地则种荸荠出售。他们购买数百个池塘养鱼,池边又养鸡,鱼吃鸡粪,长得肥美,待价而沽。谭家日渐富裕。这份史料可用于研究( )
A.农村经济与生产关系变革 B.外来物种移入与传播
C.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 D.土地赋役制度的改革
41.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写道:“康熙曾利用传教士南怀仁(比利时人)、白晋(法兰西人)等人替清朝政府编修历书、制造火炮、绘制地图,都取得了一些成绩……康熙亲笔删改的传教士德理格、马国贤上教化王(即教皇)书中,即指出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宠,希望教化王能派更多精通天文、律吕、算法、画工、内科、外科的传教士来中国效力。”材料主要表明( )
A.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文化渗透较深 B.明清“西学东渐”主流是传播科技
C.清朝统治推行者开放的对外政策 D.康熙帝对西方的科学技术非常重视
42.下图是1835年某地出版的一本语言教材,收录有372个常用词条,大多数来自英语,少数来自葡萄牙语、瑞典语、马来语和印度语。这本书最可能是供何地的商人学习外语之用( )
A.南京 B.上海 C.广州 D.厦门
43.史载,耶律阿保机建国不久,就围绕国家祭祀对象展开廷议,众臣下“皆以佛对”。耶律阿保机说“佛非中国教”,而孔子是“万世所尊”,于是,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耶律阿保机此举( )
①意图树立本朝法统地位 ②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转型
③体现了华夏认同的意识 ④促进了北方地区儒学的复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4.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1304—1377年)在他的游记里,明确指出泉州港为当时世界最大的海港,说在印度看到的很多中国商船铸造自刺桐(泉州港的古称)。当时的许多使节、传教士、旅行家,都在泉州上下岸。这反映出当时( )
A.丝绸之路得到拓展 B.经济重心南移
C.政府扩大对外贸易 D.中外交往频繁
45.明成祖即位当年(1402年)八月,特派翰林院官员解缙、胡广、杨荣、杨士奇等七人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此后常设秘书官员,渐有“内阁”之称。内阁中的官员一般以“某殿或某阁大学士”作为官职名。此时的内阁( )
A.逐渐侵夺了六部的职权 B.成为法定的行政机构
C.对朝政有着重要影响力 D.总揽朝政且权倾一时
46.成书于1826年的《皇朝经世文编》辑录了不少有关经世致用的文章,其内容主要包括赋税、盐政、漕运、河工等。但在后来众多续作的《皇朝经世文补编》、《后编》中,夷务日渐成为经世之学的大题目。这一变化( )
A.推动中西文化开始交融 B.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C.表明传统的政治难题已经解决 D.反映出“天朝上国”观念盛行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分,共31分。)
4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春秋间,周天子除了直属的王畿以外,把土地、人民和统治权力分封给亲属和臣属,称为诸侯;诸侯又这样分赏给亲属和臣属,称为卿大夫;卿大夫又这样分赏给亲属和臣属。于是就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一系列等级。从春秋末年起,在有些诸侯国内就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战国时,各国普遍采用以粮食为官吏俸禄的制度,不再用封邑作为官禄,这样就便于官僚的任用和罢免。但是也还有些国家,在实行以粮食为俸禄的同时,仍然兼用田地的租税收入作为俸禄。例如齐国兼用“田里”作为俸禄,到离取时“收其田里”。
——摘编自吕思勉著《先秦史》
材料二 尽管汉承秦制,但在中央集权问题上,西汉前期和秦朝间的差别很大。尽管秦朝的统治者企图以国都为中心控制全境,但这对于汉朝前五位君主来说,却都是一件力不从心的事。传统的学术观点倾向于强调秦朝和汉朝统治间的差别,并认为这是由于管理思想的差别所致,这当然是从汉武帝开始的。
——摘编自【美】康拉德·希诺考尔、米兰达·布朗著《中国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领域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题中两个历史时期,就“地方制度建设”展开论述。
4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以孔子为象征,以儒家为主体,居中制衡,佛道辅翼,安身立命,治国理民的独特结构。孔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理应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象征。儒学在我国历史上曾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轴心。但近代以来经过一系列激进的社会政治革命和思想文化批判,儒学被迫逐步从孕育滋生它的社会母体中游离出来,成为余英时所说的“游魂”。但并不必太悲观绝望,他认为儒学仍然潜藏在民间,沉睡在老百姓的血液当中:“儒学已变成游魂,但这个游魂,由于有2 000多年的凭借,取精用宏,一时是不会散尽的。”
——摘编自韩星《卜帝回归乎?——儒家上帝观的历史演变及对儒教复兴的启示》
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儒家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试卷第4页,共10页
1.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新石器时代,四川地区已出现农牧分工,原始农业得到初步发展,A项正确;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材料并无当时四川地区与中原地区有密切往来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商品交换,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西周初期。根据材料“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可知,西周分封制下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分封制下家庭结构与政治关系的一致性,没有体现出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排除A项;材料提及等级森严的“权力金字塔”,但强调的是权力的分散,排除C项;“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只体现出分权,没有制衡,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实行军功授爵制度,打破了贵族的血缘优势,使得平民阶层可以通过军功进入统治阶级,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重农抑商的主要作用是富国强兵,与打击贵族无关,排除A项;推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与打击贵族无关,排除C项;奖励耕织属于经济措施,目的是为了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使原有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即社会的大动荡和大变革,D项正确;“教育上私学的兴起”此说法属于社会转型的表现,排除A项;“新兴士阶层的崛起”此说法属于社会转型的表现,排除B项;“诸侯争霸的现实需要”此说法并非此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如果秦始皇建立秦朝时仍采用前人‘封建诸侯’的形式而没有进行实质上的革命,那么,封建割据的分裂局面也许会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流现象”可知该学者认为秦朝的没有采取分封制是正确的,肯定了郡县制的意义,C项正确;秦朝的统一并非得益于实质性改革,是多重因素导致的,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平准令丞的设立,主要是为平抑物价,这打击了商人的投机活动,有利于稳定市场秩序,A项正确;平抑物价并不能完全避免价格波动,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百姓收入的增加,排除C项;平准令丞的设置是打击商人的措施,与控制地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3世纪中期中国”“以许洛为中心”“以建业、扬州等地为中心”“以益州、成都为中心”可知,该时期处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政权鼎立导致出现三大区域经济,A项正确;三大区域经济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政权鼎立,人口迁移、民族交融和江南开发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BC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据材料可知西晋末年,北人大量南迁,南方地区得到开发,A项正确;南宋时才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排除B项;魏晋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仍然以州郡县为主,只是南方人口迅速增长,排除C项;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朝的民族政策采用武力、设置机构、册封、和亲等多种形式,恩威并施,实行灵活务实的政策,B项正确;唐朝并未实现各民族平等,排除A项;“消除了民族分裂隐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唐朝并未照搬汉代的民族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天宝后期爆发安史之乱,北方战乱频繁,导致人口减少和人民项南方迁移,北方的人口密度下降,C项正确;朋党之争不是人口密度下降的原因,排除A项;贞观之治是唐初出现的治世,不会导致北方人口密度下降,排除B项;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在三省六部制下,从皇帝动议到付诸实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主管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负责审核,尚书负责执行,营造工程属于工部职责,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户部掌管户籍和财政,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审核,因此门下省在尚书省之前,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尚书省负责执行,因此尚书省在中书省、门下省之后,排除D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佛教造像由“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到“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的变化,表明佛教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这属于佛教造像的中国化,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佛教影响加深,排除A项;政治权力不会直接导致佛教造像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描述无法判断这两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的差异,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并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以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宋朝在中央设枢密院专掌军政,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不调兵,而军权直接由皇帝掌握,以此加强皇权,排除A项;宋朝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以制约宰相,体现了相权衰落,排除B项;宋朝设枢密院专掌全国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体现了相权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至于太 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可知,辽代为加强对燕云十六州的管理,推行南北面官制度,由南面官管理汉族人的事务,北面官管理契丹及其他少数民族事务,体现了因俗而治的原则,C项正确;辽代没有推行汉化政策,虽然客观上有助于汉化,排除A项;猛安谋克是金朝的制度,排除B项;民族交融,在材料中没有具体说明,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元代行省打破了之前以山川为界的地方行政区的划分方法,这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元代行省的这种划分方法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BC项均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根据材料“非农业收入已占一半以上,且所收货币越来越多,实物渐趋减少”,可知宋代商业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比较大,且税收中货币较多,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税收构成情况与经济作物种植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税收中上交的货币多少,无法反映国家铸币情况,排除C项;风气“浓厚”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中的税收情况只是与唐代相相比较,无法直接得出宋代社会的经商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17.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因此明清时期的南方状元人数明显多于北方,这说明经济重心变化影响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看不出科举考试制度的完善与否和考试内容的变化,排除A项、B项;由表格数据看出,南宋时期,由于国家疆域主要局限在南方地区,因此状元全部出身于南方,元朝科举制实行时间短,因此状元数很少,明清时期,国家保持安定统一局面,状元人数较多,可见政治形势对科举制影响较大,排除C项。故选D项。
18.D
【详解】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意思是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强调社会责任,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男女平等,排除A项;心外无物是王阳明的主张,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民主法治,排除C项。故选D项。
19.A
【详解】根据表格“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并结合所学可知,内阁由替皇帝提供顾问发展到有票拟权,再到内阁首辅权压众臣,最后到明神宗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这反映出明代内阁政治地位的提升,A项正确;内阁首辅虽然权力很大,但不是事实的宰相,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排除C项;表格信息反映的是内阁地位的变化,不是强调决策权,且最终决策权仍然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D项。故选A项。
20.B
【详解】依据题干史料“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可知,习近平主席强调了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的友好交往,是和平交往的表现,B项正确;AC项不符合“是宝船和友谊”,排除AC项;郑和下西洋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排除D项。故选B项。
21.B
【详解】考查清朝的奏折制度。根据材料“最忌出现‘事理不明,句读不清,头绪冗杂,拖沓繁琐’”“要求文字简练通顺,语义表述清楚”说明清朝奏折要求通顺易懂,这样能够提高行政效率,B项正确;奏折内容要求通俗易懂与强化对官僚的控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否密切无关,排除AC两项;清朝的奏折制度确实具有保密性,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B选项。
22.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陆续撤销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改由中央派遣流官治理不会降低行政效率,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地方权力的扩大,排除C项;改由中央派遣流官治理,说明该地区是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不会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排除D项。故选A项。
23.A
【详解】根据材料“即基种桑,塘蓄鱼,桑饲蚕,再以蚕屎饲鱼,塘泥肥桑”可知,明朝形成的“桑基鱼塘”将种植、渔业、养殖相结合,多种经营方式并存,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农业的经营方式,不属于农产品商品化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粮食生产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只是提到经营方式,与土地集中程度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
24.A
【详解】根据材料“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可知英国选择“五口”主要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市场,A项正确;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与掠夺劳动力无关,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英国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英国对中国大量走私鸦片,排除D项。故选A项。
25.B
【详解】根据材料“《海国图志》问世后很少有人阅读,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很多人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主张将其付之一炬。”并结合所学可知《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历史、地理知识,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冲击了中国士大夫固有的思想体系,遭到了仇视,可见中国在“天朝上国”的观念下存在着盲目排外的心理,《海国图志》深受主流思想排斥,B项正确;当时并不存在崇洋媚外的倾向,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海国图志》对后世的影响如何,排除C项;《海国图志》的出版和传播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排除D项。故选B项。
2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中国)。根据材料中“文化遗址……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散布在全国各地”可知,我国的文化遗址遍布各地。由此可知中华文明有多个源头,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特征,A项正确;材料主旨为“中华文明多元起源”,而“远古传说”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B项;“区域经济”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两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没有体现国家起源的复杂性,排除C项。故选A项。
2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和西汉时期(中国)。图中战国到西汉时期农牧界线不断向北移动,这是由于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开疆拓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C项正确;农牧界线不断向北移动,表明农耕文明的不断拓展,排除A项;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开始于唐朝安史之乱后,排除B项;文景之治成效很显著与农牧界线变迁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8.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九章算术》中收录的运算程序与我国先民生产劳动、丈量土地和测量容积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数学知识,体现了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特点,A项正确;古代科技属于传统科技,B项属于近代科技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九章算术》与世界其他地区科技成就的对比,无法得知其在国际上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九章算术》对先代成果的总结,排除D项。故选A项。
2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汉至魏晋时期(中国)。据本题图示可得出主要结论:汉代时,中原人民多是席地而坐,随着少数民族的内迁,民族交融的发展,逐渐发展成垂足而坐,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交融,并不是儒家伦理规范,排除A项;中原人民的坐姿变化,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C项;材料突出的是坐姿的变化,并不是衣服形制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30.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隋唐(中国)。材料中“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表明,傅奕认为佛教存在诸多弊端,从维护封建政权稳定出发,应加以废除,D项正确;“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说明傅奕认为佛教不利于国家财政收入,但是这只是其部分观点,A项片面解读材料,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佛教不利于国家对民众管理,排除B项;傅奕没有从佛教理论本身去阐释佛教的欺骗性,排除C项。故选D项。
3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材料“皇权政治的变态”,“可谓之有贵族,而不可谓之有贵族政治”可知,此时的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的变态,但并不是贵族政治,说明其是官僚政治的变态,D项正确;按照田、梁二人的理解,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的变态”,也不属于“贵族政治”,并没有改变皇权专制模式,也不是贵族政治,排除A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3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有功于唐,唐赐遗甚厚,登里可汗始自尊大,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可知,唐朝时期,回纥有功于唐朝,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A项正确;唐高宗时回纥助力唐政府灭西突厥,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民族交融,并不是同化,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回纥是唐朝时期北方最强大的民族,排除D项。故选A项。
3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则移文于郡,郡移文于县,县移文于乡;乡矫报于县,县矫报于郡,郡矫报于使。利害不察”可知,对于中央政府有关劝农的公文,地方乡、县、郡长官都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没有将劝农落到实处,这反映了当时北宋吏治的腐败,对吏治的整顿势在必行,B项正确;根据材料“今国家有劝农之名,无劝农之实”可知,政府并没有实际的重视农业的行为,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地方作假的现象,而非政令传递复杂繁琐,排除C项;北宋时期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但这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3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根据材料“金代科举初期根据南北士人素所习之业取士”,说明金朝沿袭前朝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但金朝按照“辽人试词赋,北宋旧土人试经义”执行,说明金朝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和创新,A项正确。根据材料“并专为女真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开设了策论进士科”说明并未实现民族平等,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金朝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结果,不能体现满足了人才需求,排除C项;科举制的推行加速了阶层流动,排除D项。故选A项。
3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官员皆以老成持重相标榜,无过贤于有功”,“守成贤相”,可知,官员以老成持重相标榜,说明北宋官场存在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崇文抑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保守的政治风气,并没有提及中央机构的分权互制,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其内外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3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据材料“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的德化窑、安溪窑所产瓷器,在西亚、北非等地也都发现有宋元泉州瓷”,可知,宋元时期泉州瓷器畅销海外,促进了泉州制瓷业的兴盛,B项正确;无对比,无法得出其为最大的港口,排除A项;材料说明的是海外贸易,并不能得出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亚非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排除D项。故选B项。
37.C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元朝(中国)。根据材料中“加封孔子”“以国字译《孝经》”可知,元武宗尊孔崇儒,这是对汉文化的吸收与借鉴,有利于促进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其双向性与交互性,排除A项;材料中元武宗做法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元朝统治,排除B项;D项中“消除”表述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C项。
3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清代编修的方略史书主要是紧扣国家重大军事战争,1840年以后,清廷先后编修的五部方略史书,主要是为了记录清廷平定各地叛乱的经验,以重塑统治权威,A项正确;材料中编修的这些史书均限于对内战争,未涉及世界,排除B项;材料中的叛乱并不是边疆地区,排除C项;“记录珍贵史料”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3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前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关于清朝前期成功统治帝国的原因,第一类认为是统治者在不同地区,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统治策略,第二类认为是统治者采取汉化政策。据所学,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四库全书》,被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源头和血脉,开科取士是继承隋唐以来的科举制,所以,编纂《四库全书》和开科取士是采取汉化政策的表现,B项正确;八旗制度是满人的传统制度,不是汉化政策,排除A项;第一类学者没有采取多元主义观点,但其观点有学术意义,排除C项;第二类学者认为,清朝统治者采取汉化政策,才能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是站在汉族立场上,排除D项。故选B项。
4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明代中期江苏、乡人大多弃农而渔”可得出明代江苏地区粮食作物种植减少,经济作物种植增加,与传统的自然经济有所不同,即农村经济与生产关系有所变革,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外来物种,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标志是雇佣关系,材料不涉及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土地赋役制度的改革,排除D项。故选A项。
4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康熙年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康熙帝利用西方传教士为清朝政府编修历书、制造火炮、绘制地图,并且指出知识根源在皇帝的恩典,希望能够招来更多精通天文、律吕、算法、画工、内科、外科的传教士来中国效力,说明康熙帝对西方的科学技术非常重视,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的文化渗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康熙皇帝对于西方科技的态度,没有涉及“西学东渐”主流是传播科技,排除B项;康熙帝对西方的科学技术非常重视,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835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清朝在乾隆以后只保留广州作为唯一通商口岸,材料所述书籍可能是供广州商人学习外语之用,C项正确;南京在1856年《天津条约》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排除A项; 广州、 厦门在1842年《南京条约》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排除B项、D项。故选C项。
43.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辽朝(中国)。据材料“于是,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可知,通过建立孔庙,意图树立本朝法统地位,同时向中原文化学习,也体现了华夏认同的意识,①③正确,A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辽朝,应是契丹族,并不是女真族;仅从建立孔庙,并不能促进北方儒学的复兴,②和④错误,排除B、C、D项。故本题选A项。
4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据题意可知,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之处泉州港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港,而且很多使节、传教士、旅行家都在泉州上下岸,由此体现了当时中外交往的频繁,D项正确;材料只能体现中外交流的频繁,但不能说明丝绸之路得到拓展,排除A项;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完成了南移,是在材料中的时间之前,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能体现政府的行为,排除C项。故选D项。
4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明成祖即位当年(1402年)八月,特派翰林院官员解缙、胡广、杨荣、杨士奇等七人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此后常设秘书官员,渐有‘内阁’之称。”可知,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说明此时的内阁朝政有重要的影响力,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内阁逐渐侵夺六部职权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排除B项;明代的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总揽朝政且权倾一时”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6.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20年代。根据“……夷务日渐成为经世之学的大题目”可得出把夷务日渐成为经世之学的大题目,使人们开始关注外部的世界,了解世界的形势,B项正确;中西方的交融之前就存在,排除A项;C项太绝对 ,排除C项;人们开始关注外部世界,冲击了“天朝上国”观念,排除D项。故选B项。
47.(1)变化:分封制逐渐瓦解,政治领域内血缘色彩淡化;世卿世禄制逐渐被废除,贵族政治逐渐向官僚政治转变。
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各诸侯国变法与改革的影响;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需要;周王室的衰微。
(2)西周,分封制巩固和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但地方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强大威胁了周王室的统治。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巩固了中央集权,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初,郡县、封国并行,造成了王国问题,威胁了中央集权。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
变化:根据材料“从春秋末年起,在有些诸侯国内就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战国时,各国普遍采用以粮食为官吏俸禄的制度,不再用封邑作为官禄,这样就便于官僚的任用和罢免。但是也还有些国家,在实行以粮食为俸禄的同时,仍然兼用田地的租税收入作为俸禄。”可知,分封制逐渐瓦解,政治领域内血缘色彩淡化,而且世卿世禄制逐渐被废除,贵族政治逐渐向官僚政治转变。
原因: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知识可知,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各诸侯国变法与改革的影响;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需要;周王室的衰微等。
(2)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根据材料信息,从西周、秦朝、汉朝中任选两个时期,从其政治制度建设中地方制度的建设进行论述即可,如:西周,分封制巩固和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但地方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强大威胁了周王室的统治。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巩固了中央集权,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初,郡县、封国并行,造成了王国问题,威胁了中央集权。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48.论题:儒学的生命力来源于创新。儒学自诞生后经历了两千余年而持续发展,其生命力源于儒学的创新,经历过秦朝的焚书坑儒,汉初的无为而治,西汉儒学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从而确立了正统地位。面对魏晋以来佛道文化的冲击,两宋时期的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入儒学,形成以天理为核心的程朱理学,体系化、思辨化的儒学成为官方哲学。在儒学日益僵化的明清之际,传统儒学被批判继承,注入了唯物思想、朴素的民主思想等新内容,从而使儒学换发新生机。综上可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儒学发展具有生命力的源泉和动力。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以孔子为象征,以儒家为主体,居中制衡,佛道辅翼,安身立命,治国理民的独特结构”可提炼出论点是儒学的生命力来源于创新。关于阐释可从儒学发展的历史阶段进行分析即可,如关键阶段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董仲舒的新儒学、理学的出现及明清之际的新儒学等。
答案第12页,共12页
答案第11页,共1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东省聊城颐中外国语学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