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北京十四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题1.5分,共45分,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
1.(1.5分)商朝前期,商王得到内服臣子的辅佐,又积极拉拢方国,部分方国不再朝王纳贡。盘庚迁殷后商王势力强盛,方国逐渐归附商王统治。由此说明( )
A.外服是商朝统治的主要支柱
B.内外服制依靠血缘关系维系
C.原始民主传统在商朝依然有一定的影响力
D.内外服制的兴衰以中央力量的强弱为转移
2.(1.5分)《韩非子 显学》云:“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一观点反映了( )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世卿世禄制被打破
C.三公九卿制度确立 D.士族制度逐渐形成
3.(1.5分)西汉时,刺史“以小制大”,监察地方,四方多事,朝廷选派重臣出任刺史,掌一州的军事、财政、民政大权。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
A.监察区“州”变成一级行政机构
B.形成路、州、县三级制度
C.东汉皇帝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
D.出现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局面
4.(1.5分)如表为我国古代县级政区的分等标准。据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朝代 分等标准
汉 “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
唐 “户口多少”“资地美恶”
明 墩纳钱粮的数额
清 冲(交通要冲)、繁(政务繁杂)、遗(赋税拖欠)(命盗案多)“四项兼者为最要”,派能力强的官员管理
A.历代都城及边疆地区的县等级最高
B.县的等级高低由缴纳赋税多少决定
C.县级官员选拔和考核标准日益严密
D.中央政府对县的行政管理逐渐细化
5.(1.5分)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出土了西汉后期东海郡向朝廷上报的考核资料抄件,内容包括:行政机构设置(县邑侯国、乡里、亭邮数量),县乡三老等优抚对象和力田、孝、悌等受表彰人物的数量,户口和耕地面积的增减,钱谷收入与支出等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汉代具有完备的文书档案制度
②诸侯王势力强大把持地方行政
③政府重视吏治和发展农业生产
④教化民众成为地方官考核内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1.5分)汉初文景时期,减轻刑罚,以致“断狱数百(搁置)”。到了汉武帝时期,“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典者不能遍睹”。这种变化是因为( )
A.王国势力坐大致使社会动荡
B.从黄老无为向以法治国转变
C.西汉的律法沿袭了秦朝律法
D.加强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7.(1.5分)六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机构。以下对于六部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各自分署,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隶属于中书省
③隶属于尚书省
④增设外务部等机构,六部之名渐废
A.③②①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④②③①
8.(1.5分)如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 )
①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
②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门下省审议
③最终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
④可体现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9.(1.5分)中唐诗人元稹这样描绘当时的社会风尚:“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同时,胡饼成为当时人们的主食,如印度的刀豆、尼泊尔的菠菜等。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①政治的改革
②交通的畅通
③开放的风气
④遣唐使到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0.(1.5分)宋初设立通判,州长官不得单独签署文件,需要通判的连署,“大郡置二员,余置一人;至于武臣驻地,则“小郡亦特置矣”。通判的设置体现宋代( )
A.官吏协作行政效率提高
B.制度僵化导致因循守旧
C.行省长官掌握军政大权
D.地方官员间的相互牵制
11.(1.5分)洪武十五年(1382年),罢谏官,设六科给事中,但管不了六科,六科“俱系近侍官员”,可以“上疏互驳,皆控御前”( )
①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官吏
②明太祖掌握监察意见的最终处决权
③都察院和六科分割丞相的监察权力
④六科是都察院的分支机构和派出机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1.5分)1901年,清政府一道上谕指出,“近数十年积习相仍,以致成此大衅……康逆之谈新法,乃乱法也,痼习不破;欲求振作( )
A.“大衅”是指戊戌政变 B.戊戌变法未触及法律
C.清政府反对变法革新 D.上谕推动“新政”开展
13.(1.5分)北洋政府从1912年建立时就开始制定各种文官管理法规,到1921年止,中国已初步形成了近代化的文官管理法规、法令体系。但北洋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实际施行范围主要限于中央政府,有实力的地方军阀往往自行委任官吏。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战乱频繁
B.当时中国处于军阀割据混战状态
C.北洋政府的统治范围有限
D.当时中国的文官制度体系没有形成
14.(1.5分)1942年,胶东根据地领导指示:“一切运动都应当合乎抗战利益,小资产者、地主富农也是支持抗战的,是要出问题的。”此时中国共产党( )
A.调整政策与国民党实行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
C.实行减租减息,以“三三制”原则进行政权建设
D.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15.(1.5分)如图为版画《豆选》的一部分,刻画了1948年革命根据地大河村农民用投豆子方式选举干部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全国人民已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
B.适应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时代需要
C.解放区重视维护人民民主政治权利
D.中国共产党开始进行民主制度探索
16.(1.5分)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此后,各地纷纷响应。至1959年,还积极举行纪念仪式、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并制定烈士褒扬抚恤的政策法规。这些举措( )
①践行了“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号召
②激发了人民保家卫国、建设祖国的热情
③有助于培育爱国奉献的社会价值观
④初步奠定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础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7.(1.5分)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该团旨在( )
①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
②落实《共同纲领》制定的相关民族政策
③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④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18.(1.5分)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在北京和巴黎同时发表了建交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公报虽然只有两句话,但被西方舆论形象地称之为“一次外交核爆”。中法建交( )
A.执行了“另起炉灶”的方针
B.瓦解了二战之后的国际格局
C.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思想
D.改善了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
19.(1.5分)1978年至1992年历次重要经济会议中,我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表述经历了如下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1978年 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权力过于集中的缺陷
1981年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84年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1990年 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1992年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改革的初衷是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B.80年代对改革路径已形成清晰认识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逐渐明确
D.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
20.(1.5分)如表是某同学整理《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一课的学习笔记,其中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史实 结论
A 1905年,清政府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 学堂选官制度由此设立
B 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 女性参加文官考试的开始
C 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 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D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A.A B.B C.C D.D
21.(1.5分)漫画家把国际联盟比喻为一架大桥,大桥最关键的一块砖头——美国却空缺了。大桥的左边树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国际联盟大桥,山姆大叔正跷着二郎腿悠闲地抽烟,头枕着的正是那块最关键的砖头。该漫画想要表明( )
A.国际联盟是联结各国的重要桥梁
B.美国是国际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
C.缺少了美国的国际联盟非常脆弱
D.国际联盟是美国精心设计的陷阱
22.(1.5分)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商定城邦重大事务。这一措施( )
A.激化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B.废除雅典的债务奴隶制
C.保障全体公民的政治权利
D.导致雅典城邦迅速衰落
23.(1.5分)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学者认为,罗马人之所以成功,在于他们采取了一种“混合政体”。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因素相混合,处于平衡的状态。关于古罗马的政体,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
A.古罗马先后经历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
B.此政体与近代欧美国家的政治制度性质相同
C.它适应并且推动了古代罗马国家的发展壮大
D.其机构设置和制衡理念被美国联邦政府沿用
24.(1.5分)公元前242年,罗马政府设立了外事最高裁判官,专门负责受理罗马公民与异邦人以及异邦人之间的诉讼,除了参照罗马法的规范外,也吸取了地中海区域其他民族的法律规范。这一措施( )
A.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
B.削弱了公民法的法律效力
C.解决了罗马公民之间的矛盾
D.丰富了罗马法的法律实践
25.(1.5分)16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博丹认为,国家主权是作为一种脱离社会并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统治力量而出现的,是不可分割和转让的永久权力( )
A.君主专制的优越性 B.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
C.宗教改革的深刻影响 D.限制君权的必要性
26.(1.5分)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这体现的原则是( )
A.联邦制原则 B.主权在民原则
C.权力制衡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
27.(1.5分)英国先贤们留下了良好的制度传统。长久以来,议会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占得了上风,而议会自身却聚集了上至土地贵族、教会僧侣,一旦议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权力中枢,基于这个平台( )
A.有利于政治权力平稳过渡
B.使国王丧失国家元首的地位
C.限碍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D.保证了全体公民的有效参政
28.(1.5分)对下列一组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
A.对研究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有重要价值
B.史学家研究罗马法时必须要参阅的文献史料
C.法学家的活动推动罗马法发展和进一步传播
D.体现了罗马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演变过程
29.(1.5分)19世纪英国经历了三次议会改革,对此认识准确的是( )
1832年 重新分配议席并修改选民资格,工业资产阶级大体获得选举权
1867年 降低选民财产资格,除矿工和农业工人外,工人阶级大多得到选举权
1884—1885年 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
A.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建立
B.工业革命推动了议会改革
C.标志着文官制度的确立
D.英国民众普遍获得选举权
30.(1.5分)近代西方国家曾实行“政党分肥制”,导致用人不当、政治动荡、官场腐败和行政效率低下。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各国采取的措施有( )
①分设政务官和事务官
②以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
③公职由党内同僚担任
④对文官实行严格的任期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31题20分,32题8分,33题15分,34题12分,共55分)
31.(20分)法律与社会
材料一:清朝时编纂的《四库全书》称唐律“一准乎礼”——以儒家礼教纲常为法律的指导思想。儒家强调宽仁慎刑。比较前后朝代,“用刑持平”“务在宽简”,使唐律有“得古今之平”的美誉。
唐律将“供养有缺”“丧期作乐”等违礼行为列入“不孝”罪的范围,实际上是将礼的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
唐律被后世奉为立法的楷模。宋朝法制“因唐律、令、格、式而随时损益”。
日本颁行的《大宝律令》的篇目、顺序与唐律一样;朝鲜的《高丽律》也是摹仿唐律;越南的《刑法》《国朝刑律》大体“遵用唐宋之制”。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唐朝法律的特点。简要分析唐律的影响。
材料二: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全文共3编:人法、物法和取得财产的各种方法。《法国民法典》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
1900年施行的《德国民法典》,是大陆法系国家第二部重要的民法典,至今有效。它分为5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德国民法典》对《法国民法典》的继承与发展。
材料三: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1979年,第三次启动编纂民法的工作。由于当时制定一部完备的民法典条件还不具备,先制定民事单行法律。
1999年和2004年,“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2002年,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
2015年,第五次民法典编纂工作启动,对我国现行的、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情况作出新规定。2020年,民法总则与民法典各分编合并为一部完整的民法典草案。
——摘编自《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21世纪初中国加速民法典编撰的原因。
32.(8分)考证“王嗣宗手搏得状元”
王嗣宗是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的状元。当时的殿试有以才思敏捷、先交卷者为状元的做法。有学者依据文献记载考证“王嗣宗手搏得状元”的史事。
材料一 司马光所著的笔记《涑水记闻》载,王嗣宗和赵昌言在殿试中同时交卷,于是“太祖乃命两人手搏,嗣宗殴其幞头坠地,趋前谢曰:臣胜之。上大笑,昌言次之”。《宋史 王嗣宗传》载:“开宝八年,中进士甲科……嗣宗就试讲武殿,擢首科。”
材料二《宋史 赵昌言传》载:“昌言少有大志,赵逢、高锡、寇准皆称许之。[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举进士。”依据档案编辑的《宋会要》记载:“太平兴国三年十一月(第)进士胡旦、田锡、赵昌言、李并为将作监丞。”
材料三 宋朝王明清所著笔记《玉照新志》载:“开宝八年廷考,王嗣宗与陈识齐纳赋卷(同时交卷),艺祖(宋太祖),而嗣宗胜焉。”
(1)结合材料,举例说明学者在考证“王嗣宗手搏得状元”时使用了哪些类型的文献史料。
(2)该学者对“王嗣宗手搏得状元”稍作推敲,认为疑窦颇多。依据材料和所学,指出“王嗣宗手搏得状元”的疑点。
33.(15分)近代国际法的发展
材料一 如图为版画《和平之车》:一辆并非由胜利者而是由和平女神驾驶的马车,滚滚驶过被摧毁的军事装备。这一画面形象地表达了17世纪欧洲某著名和约的理念,即“和平是万物之中最好的东西”。和平之车经过数根立柱,即国家利益至上主义。四匹马的胸前各挂着一枚本国的纹章(法国百合、瑞典狮子、帝国之鹰以及西班牙的纹章),象征着新的欧洲国际体系。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该和约的名称,并简述其签订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19世纪末,晚清知识分子对国际法的评判出现了一个高潮,维新派对公法进行了大量论述。在他们看来,彼此之间进行战争和友好交往,必然存在某种规则来约束各国的行为。《春秋》就是各诸侯国家之间的国际公法,格劳秀斯“以布衣而著万国公法,天下遵之,同者十八九焉。”
在维新派的大力倡导下,不仅各种公法译著广为行销,一些府、县学考试中也出现了“万国公法义比春秋试广证其例”“问各国不以公法待中国其故安在”等题目,“专讲公法之学,凡自中外通商以来所立约章以及因应诸务……皆须细意讲求……庶为将来自强之本。”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维新派的万国公法观进行评析。
34.(12分)中华民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
材料一: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边疆各族大规模内迁,与诸夏(即中原地区分享周室礼仪与荣誉之诸国,春秋时开始称“华夏”),秦、楚因杂用夷狄之礼被中原诸国视为夷狄,齐桓公所举“攘夷”旗帜
战国时期,内迁至中原的各族已经与诸夏融合,而海岱江淮间的东夷、淮夷与吴越也先后与华夏融为一体。秦、楚不仅与其他诸夏并列
秦汉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尤其汉祚久长,疆域广阔,人民之间互相交往,互相学习,至汉中叶,渐改称为“汉人”,既反映了汉民族的新特征,也反映了边疆各民族对汉人的新认识
——摘编自陈连开《论华夏/汉民族的形成》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春秋至秦汉时期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
材料二:近代中华民族观念的传播
时段 传播情况
A清末新政期间 近代较早提出中国各民族一体融合的“大民族”观点的是梁启超,1903年他提出,“合汉、合满,组成一大民族,提全球三分有一之人类
B 民国初期 1912年3月,革命党领袖人物黄兴等发起成立了中华民族大同会(初名“中华民国民族大同会”),满族人恒钧等少数民族人士也参加了此会。该会发起电文写道:“民国初建,联络感情,化除畛域,同护国权,当务之急
C抗日战争前期 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前后,有关中华民族的著作大量出版,如郭维屏《中华民族发展史》(1936年)(1937年)等。这些著作都梳理了中华民族悠久而光辉的历史,认为无论汉、蒙,以传播全民族整体化的中华民族意识。
——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2)从如表中任选一个时期,说明其传播中华民族观念的目的。
2023-2024学年北京十四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题1.5分,共45分,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
1.(1.5分)商朝前期,商王得到内服臣子的辅佐,又积极拉拢方国,部分方国不再朝王纳贡。盘庚迁殷后商王势力强盛,方国逐渐归附商王统治。由此说明( )
A.外服是商朝统治的主要支柱
B.内外服制依靠血缘关系维系
C.原始民主传统在商朝依然有一定的影响力
D.内外服制的兴衰以中央力量的强弱为转移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商朝的建立和内外服制度,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通过材料“商朝前期,商王得到内服臣子的辅佐,维系了国家的稳固,部分方国不再朝王纳贡,方国逐渐归附商王统治。内外服制度发展的不同程度,选择D;
内服应该是统治的主要支柱,排除A;
内外服制度不是由血缘来进行联结的,排除B;
材料中没有提到原始民主,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商朝的建立和内外服制度,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2.(1.5分)《韩非子 显学》云:“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一观点反映了( )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世卿世禄制被打破
C.三公九卿制度确立 D.士族制度逐渐形成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的意思,联系战国时期选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分析。
【解答】材料“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宰相和猛将都是从基层逐步成长起来的,故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世卿世禄制被打破,不能说明当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三公九卿制度的确立是在秦朝,故C项错误;
魏晋时期士族制度才逐渐形成,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的破坏,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1.5分)西汉时,刺史“以小制大”,监察地方,四方多事,朝廷选派重臣出任刺史,掌一州的军事、财政、民政大权。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
A.监察区“州”变成一级行政机构
B.形成路、州、县三级制度
C.东汉皇帝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
D.出现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局面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监察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古代监察制度的特征以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东汉时,刺史掌一州的军事、民政大权,“州牧”成为地方一级行政长官;
宋朝形成路、州、县三级制度;
东汉时刺史权力扩大,成为地方割据势力,排除C;
材料现象与出现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局面无关,排除D。
故选:A。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西汉时期监察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综合理解材料的能力。
4.(1.5分)如表为我国古代县级政区的分等标准。据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朝代 分等标准
汉 “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
唐 “户口多少”“资地美恶”
明 墩纳钱粮的数额
清 冲(交通要冲)、繁(政务繁杂)、遗(赋税拖欠)(命盗案多)“四项兼者为最要”,派能力强的官员管理
A.历代都城及边疆地区的县等级最高
B.县的等级高低由缴纳赋税多少决定
C.县级官员选拔和考核标准日益严密
D.中央政府对县的行政管理逐渐细化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材料可知,汉代以人口多少来划分县级政区,增加了“资地美恶”的标准,但到清朝,体现出中央政府对县的行政管理逐渐细化;
材料只体现了县的划分标准,没有涉及都城及边疆地区的县的等级高低问题;
明朝县的等级标准位纳钱粮的多少,但汉唐时期主要以人口多少为主;
材料反映的是县级政区的分等标准,没有涉及官员选拔和考核标准。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1.5分)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出土了西汉后期东海郡向朝廷上报的考核资料抄件,内容包括:行政机构设置(县邑侯国、乡里、亭邮数量),县乡三老等优抚对象和力田、孝、悌等受表彰人物的数量,户口和耕地面积的增减,钱谷收入与支出等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汉代具有完备的文书档案制度
②诸侯王势力强大把持地方行政
③政府重视吏治和发展农业生产
④教化民众成为地方官考核内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要求学生结合古代选官制度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①汉代具有完备的文书档案制度从材料图片可以体现出来;
②诸侯王势力强大把持地方行政材料图片中反应不出来;
③政府重视吏治和发展农业生产可以从材料中看出来;
④教化民众成为地方官考核内容符合材料的特点。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6.(1.5分)汉初文景时期,减轻刑罚,以致“断狱数百(搁置)”。到了汉武帝时期,“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典者不能遍睹”。这种变化是因为( )
A.王国势力坐大致使社会动荡
B.从黄老无为向以法治国转变
C.西汉的律法沿袭了秦朝律法
D.加强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汉朝政治变革,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实行黄老无为而治;汉武帝时期,为了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出现“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典者不能遍睹”情况;
材料没有体现王国势力,排除A;
汉武帝以儒学治国,排除B;
C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汉朝政治变革,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7.(1.5分)六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机构。以下对于六部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各自分署,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隶属于中书省
③隶属于尚书省
④增设外务部等机构,六部之名渐废
A.③②①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④②③①
【分析】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可结合所学中关于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相关知识分析本题。
【解答】①根据所学可知,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可知时间为明朝;
②根据所学可知,元朝实行一省二院制,故六部隶属中书省为元朝;
③根据所学可知,六部隶属尚书省,即隋唐时期;
④根据材料中“外务部”可知,此时为清朝;
故时间排列为③②①④。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隋唐三省六部制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8.(1.5分)如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 )
①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
②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门下省审议
③最终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
④可体现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三省六部制的相关内容。
【解答】中书省负责起草,门下省负责审核;
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尚书省执行,故②错误;
③④均符合题意,故③④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为基础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1.5分)中唐诗人元稹这样描绘当时的社会风尚:“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同时,胡饼成为当时人们的主食,如印度的刀豆、尼泊尔的菠菜等。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①政治的改革
②交通的畅通
③开放的风气
④遣唐使到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外文化交流,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材料所述反映唐代民族间、中外间经济文化交流,①错误;
唐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便利了民族间、中外间经济文化交流;
唐代风气开放,对民族间,促进彼此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唐朝时日本向中国派遣遣唐使,但材料未直接提及中日间的文化交融和物种交流。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外文化交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0.(1.5分)宋初设立通判,州长官不得单独签署文件,需要通判的连署,“大郡置二员,余置一人;至于武臣驻地,则“小郡亦特置矣”。通判的设置体现宋代( )
A.官吏协作行政效率提高
B.制度僵化导致因循守旧
C.行省长官掌握军政大权
D.地方官员间的相互牵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学生结合通判设置的目的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大郡置二员,余置一人,宋初州长官不得单独签署文件,文件才能生效,D项正确;
行政效率提高与“州长官不得单独签署文件,需要通判的连署,排除A项;
制度僵化指制度因循守旧指缺乏创新,材料不涉及;
元朝开创行省制度,材料是宋代通判。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1.(1.5分)洪武十五年(1382年),罢谏官,设六科给事中,但管不了六科,六科“俱系近侍官员”,可以“上疏互驳,皆控御前”( )
①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官吏
②明太祖掌握监察意见的最终处决权
③都察院和六科分割丞相的监察权力
④六科是都察院的分支机构和派出机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考生可根据材料“洪武十五年(1382年),罢谏官,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都察院名义上是最高监察机构”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洪武十五年(1382年),罢谏官,以监察六部,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都负责监察官吏,可以‘上疏互驳,由皇帝做裁决”可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因此“都察院和六科分割丞相的监察权力”说法错误,但管不了六科,直接对皇帝负责”可知。综上所述,③④说法错误,A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2.(1.5分)1901年,清政府一道上谕指出,“近数十年积习相仍,以致成此大衅……康逆之谈新法,乃乱法也,痼习不破;欲求振作( )
A.“大衅”是指戊戌政变 B.戊戌变法未触及法律
C.清政府反对变法革新 D.上谕推动“新政”开展
【分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法令不更,痼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
【解答】材料“法令不更,痼习不破,当议更张“体现的是清政府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因此可知上谕推动“新政”开展,C排除;
“大衅”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排除;
B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清末新政,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1.5分)北洋政府从1912年建立时就开始制定各种文官管理法规,到1921年止,中国已初步形成了近代化的文官管理法规、法令体系。但北洋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实际施行范围主要限于中央政府,有实力的地方军阀往往自行委任官吏。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战乱频繁
B.当时中国处于军阀割据混战状态
C.北洋政府的统治范围有限
D.当时中国的文官制度体系没有形成
【分析】本题考查维护共和的斗争,结合题干“但北洋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实际施行范围主要限于中央政府…有实力的地方军阀往往自行委任官吏”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题干可知,造成中央与地方官吏选拔分离的局面原因在于中国军阀割据混战,故B项正确;
军阀割据导致中央集权削弱,中央制度不能执行,排除A项;
北洋政府名义上的统治整个中国,排除C项;
民国初年中国文官制度体系初步建立,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维护共和的斗争,本题结合近代文官制度的发展进程进行分析解答。
14.(1.5分)1942年,胶东根据地领导指示:“一切运动都应当合乎抗战利益,小资产者、地主富农也是支持抗战的,是要出问题的。”此时中国共产党( )
A.调整政策与国民党实行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
C.实行减租减息,以“三三制”原则进行政权建设
D.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解读材料“一切运动都应当合乎抗战利益,小资产者、地主富农也是支持抗战的,对其打击过甚会造成革命阵营混乱,是要出问题的”的主旨,结合抗日战争时期中共进行的根据地建设措施解答。
【解答】依据材料“1942年”可知,处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小资产者,对其打击过甚会造成革命阵营混乱,中共在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实行减租减息,巩固并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项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措施,排除;
B项是土地革命时期的措施,排除;
D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措施,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抗战时期中共的经济政治措施,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5.(1.5分)如图为版画《豆选》的一部分,刻画了1948年革命根据地大河村农民用投豆子方式选举干部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全国人民已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
B.适应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时代需要
C.解放区重视维护人民民主政治权利
D.中国共产党开始进行民主制度探索
【分析】本题考查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和关键信息“革命根据地大河村农民用投豆子方式选举干部的情景”,结合解放区中共的民主政治建设措施及其影响分析。
【解答】依据题干时间“1948年”可知,处于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说明解放区重视维护解放区人民的政治权利;
A项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
抗日战争在1945年就已经结束,当是处于解放战争时期;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开始进行民主制度探索,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民主政治建设,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1.5分)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此后,各地纷纷响应。至1959年,还积极举行纪念仪式、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并制定烈士褒扬抚恤的政策法规。这些举措( )
①践行了“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号召
②激发了人民保家卫国、建设祖国的热情
③有助于培育爱国奉献的社会价值观
④初步奠定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础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第一届政协会议,需要结合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以及建设文明建设的特征来解答。
【解答】①“五讲四美三热爱”是20世纪80年代;
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材料是强调爱国精神、建设祖国的热情;
材料可以看出是强调爱国主义精神,③正确;
④1954年宪法初步奠定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1954年宪法。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第一届政协会议,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1.5分)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该团旨在( )
①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
②落实《共同纲领》制定的相关民族政策
③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④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政治制度的建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考生可结合材料“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进行分析。
【解答】材料并没有提到清除国民党势力的信息,排除①;
结合所学可知,《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平等的政策,故②③正确;
1954年人大制度才建立,排除④,A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政治制度的建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8.(1.5分)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在北京和巴黎同时发表了建交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公报虽然只有两句话,但被西方舆论形象地称之为“一次外交核爆”。中法建交( )
A.执行了“另起炉灶”的方针
B.瓦解了二战之后的国际格局
C.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思想
D.改善了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需要结合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特征在解答。
【解答】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可知中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决定建立外交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打扫赶紧屋子再请客”和“另起炉灶”三大外交方针、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在1964年建立外交关系,得益于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提出的的“求同存异”、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党政府与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与题干无关;
二战后美苏冷战,形成了两极格局下的世界,排除B项;
中美关系缓和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1.5分)1978年至1992年历次重要经济会议中,我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表述经历了如下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1978年 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权力过于集中的缺陷
1981年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84年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1990年 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1992年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改革的初衷是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B.80年代对改革路径已形成清晰认识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逐渐明确
D.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
【分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78年至1992年历次重要经济会议中,我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表述”。
【解答】从1978年“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权力过于集中的缺陷”到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历可以看出,其间我国的改革经历了不断探索与完善的过程;
材料不能反映初衷是什么,排除A;
“已形成清晰认识”不符合史实,排除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只是其中一个部分,并不能代表全部。
故选:D。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5分)如表是某同学整理《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一课的学习笔记,其中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史实 结论
A 1905年,清政府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 学堂选官制度由此设立
B 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 女性参加文官考试的开始
C 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 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D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A.A B.B C.C D.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公务员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通过阅读表格“《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并结合所学可知,2005年,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的标志是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排除A项;
女性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是在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考试法》以后,排除B项;
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公务员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1.(1.5分)漫画家把国际联盟比喻为一架大桥,大桥最关键的一块砖头——美国却空缺了。大桥的左边树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国际联盟大桥,山姆大叔正跷着二郎腿悠闲地抽烟,头枕着的正是那块最关键的砖头。该漫画想要表明( )
A.国际联盟是联结各国的重要桥梁
B.美国是国际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
C.缺少了美国的国际联盟非常脆弱
D.国际联盟是美国精心设计的陷阱
【分析】本题考查国际联盟,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从材料“大桥最关键的一块砖头——美国却空缺了”“国际联盟大桥,由美国总统负责设计,缺少了美国的国际联盟非常脆弱;
ABD选项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国际联盟,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22.(1.5分)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商定城邦重大事务。这一措施( )
A.激化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B.废除雅典的债务奴隶制
C.保障全体公民的政治权利
D.导致雅典城邦迅速衰落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他们也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解答】激化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材料不能体现,故A项错误;
废除雅典的债务奴隶制的是梭伦,故B项错误;
依据材料可知,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各级官职均向所有公民开放,公民可以参加公民大会,这体现了人民主权的特点,故C项正确,而非衰落。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1.5分)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学者认为,罗马人之所以成功,在于他们采取了一种“混合政体”。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因素相混合,处于平衡的状态。关于古罗马的政体,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
A.古罗马先后经历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
B.此政体与近代欧美国家的政治制度性质相同
C.它适应并且推动了古代罗马国家的发展壮大
D.其机构设置和制衡理念被美国联邦政府沿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罗马法,要求学生结合罗马法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由材料“罗马人之所以成功,在于他们采取了一种‘混合政体’”“执政官、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因素相混合,处于平衡的状态”可知,实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C项正确;
古罗马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因素相混合、贵族制和民主制;
古罗马是奴隶制国家,近代欧美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排除B项;
古罗马的机构设置没有被美国联邦政府沿用,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罗马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4.(1.5分)公元前242年,罗马政府设立了外事最高裁判官,专门负责受理罗马公民与异邦人以及异邦人之间的诉讼,除了参照罗马法的规范外,也吸取了地中海区域其他民族的法律规范。这一措施( )
A.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
B.削弱了公民法的法律效力
C.解决了罗马公民之间的矛盾
D.丰富了罗马法的法律实践
【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外事裁判官在处理案件时,除了参照罗马法的规范外,也吸取了地中海区域其他民族的法律规范”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依据材料“外事裁判官在处理案件时,除了参照罗马法的规范外,外事裁判官在处理案件时参照罗马法和地中海区域其他民族的法律规范,故D项正确;
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当时处于罗马帝国时期,由于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展,因此A项颠倒了因果关系;
材料中的措施是对罗马公民法的完善,而非削弱;
C项说法绝对化,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发展完善,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5.(1.5分)16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博丹认为,国家主权是作为一种脱离社会并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统治力量而出现的,是不可分割和转让的永久权力( )
A.君主专制的优越性 B.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
C.宗教改革的深刻影响 D.限制君权的必要性
【分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解放了思想,还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解答】“国家主权是作为一种脱离社会并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统治力量而出现的,是不可分割和转让的永久权力,故B正确;
A与“其权力也是有限的”不符,排除;
宗教改革、限制君权的必要性材料未体现。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宗教改革,它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对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加强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26.(1.5分)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这体现的原则是( )
A.联邦制原则 B.主权在民原则
C.权力制衡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宪法,要求学生结合美国宪法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中“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明显可以看出是美国总统和国会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体现的是权力制衡的原则;
ABD选项都不符合材料特点,排除。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美国宪法的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27.(1.5分)英国先贤们留下了良好的制度传统。长久以来,议会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占得了上风,而议会自身却聚集了上至土地贵族、教会僧侣,一旦议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权力中枢,基于这个平台( )
A.有利于政治权力平稳过渡
B.使国王丧失国家元首的地位
C.限碍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D.保证了全体公民的有效参政
【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具体考查英国的议会制度与渐进式民主。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多年的议会与王权的斗争中立下了限制君主权力的传统并最终于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实行议会至上原则,随着工业革命之发展,但是无论政治制度怎么改变,这应是先贤们留下了良好的制度传统;
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B项排除;
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D项表述中的“全体公民”不妥,英国的民主政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的议会制度与渐进式民主,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背景、内容以意义。
28.(1.5分)对下列一组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
A.对研究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有重要价值
B.史学家研究罗马法时必须要参阅的文献史料
C.法学家的活动推动罗马法发展和进一步传播
D.体现了罗马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演变过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罗马法,要求学生结合罗马法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中的罗马不同时期的法律可得出,这些都对研究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有重要价值;
B项太绝对,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法律而不是法学家的活动,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习惯法,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罗马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9.(1.5分)19世纪英国经历了三次议会改革,对此认识准确的是( )
1832年 重新分配议席并修改选民资格,工业资产阶级大体获得选举权
1867年 降低选民财产资格,除矿工和农业工人外,工人阶级大多得到选举权
1884—1885年 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
A.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建立
B.工业革命推动了议会改革
C.标志着文官制度的确立
D.英国民众普遍获得选举权
【分析】本题考查英国的工业革命和议会改革,需要结合英国议会改革的背景和工业革命的影响来解答。
【解答】根据题干在1832年,1867年和1884至1885年英国经历了三次议会改革,工人阶级大多取得选举权再到成年男性取得普选权,根据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和所学知识可知其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的推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和文官制度没有关系,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只是基本实现了成年男性的普选权,女性普选权还没有实现。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的工业革命和议会改革,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0.(1.5分)近代西方国家曾实行“政党分肥制”,导致用人不当、政治动荡、官场腐败和行政效率低下。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各国采取的措施有( )
①分设政务官和事务官
②以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
③公职由党内同僚担任
④对文官实行严格的任期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
【解答】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西方国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分设政务官和事务官,故①②正确;
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不受政党影响,可以长期任职,故③④错误,排除BCD三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31题20分,32题8分,33题15分,34题12分,共55分)
31.(20分)法律与社会
材料一:清朝时编纂的《四库全书》称唐律“一准乎礼”——以儒家礼教纲常为法律的指导思想。儒家强调宽仁慎刑。比较前后朝代,“用刑持平”“务在宽简”,使唐律有“得古今之平”的美誉。
唐律将“供养有缺”“丧期作乐”等违礼行为列入“不孝”罪的范围,实际上是将礼的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
唐律被后世奉为立法的楷模。宋朝法制“因唐律、令、格、式而随时损益”。
日本颁行的《大宝律令》的篇目、顺序与唐律一样;朝鲜的《高丽律》也是摹仿唐律;越南的《刑法》《国朝刑律》大体“遵用唐宋之制”。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唐朝法律的特点。简要分析唐律的影响。
材料二: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全文共3编:人法、物法和取得财产的各种方法。《法国民法典》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
1900年施行的《德国民法典》,是大陆法系国家第二部重要的民法典,至今有效。它分为5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德国民法典》对《法国民法典》的继承与发展。
材料三: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1979年,第三次启动编纂民法的工作。由于当时制定一部完备的民法典条件还不具备,先制定民事单行法律。
1999年和2004年,“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2002年,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
2015年,第五次民法典编纂工作启动,对我国现行的、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情况作出新规定。2020年,民法总则与民法典各分编合并为一部完整的民法典草案。
——摘编自《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21世纪初中国加速民法典编撰的原因。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法律、《德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21世纪初中国加速民法典编撰。第一问要结合唐朝法律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德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的影响来解答。第三问要结合21世纪初中国加速民法典编撰的特征来解答。
【解答】(1)特点:根据材料三“以儒家礼教纲常为法律的指导思想。儒家强调宽仁慎刑”可知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影响:根据“唐律被后世奉为立法的楷模”可知唐律经过多次删繁就简,成为后世立法的楷模;根据“日本颁行的《大宝律令》的篇目;朝鲜的《高丽律》也是摹仿唐律”可知唐律影响了周边国家和地区。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继承,保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得出肯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根据材料“是大陆法系国家第二部重要的民法典,分为5编”得出《德国民法典》借鉴了《法国民法典》的精华,重视逻辑性和体系性。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德国民法典》1900年施行”可知;结合所学知识,结构更加合理。
(3)本题是背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21世纪初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得出是实行依法治国;根据材料“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情况作出新规定”得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财富的积累。
故答案为:
(1)特点:礼法结合的典范;法律宽简公平,成为后世立法的楷模;也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2)继承:肯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重视成文法的逻辑性和体系性;适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民法典》结构更加合理,反映20世纪时代发展的需要。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需要进一步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人民利益和各方面权利的平等保护提出更高的要求。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法律、《德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21世纪初中国加速民法典编撰,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2.(8分)考证“王嗣宗手搏得状元”
王嗣宗是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的状元。当时的殿试有以才思敏捷、先交卷者为状元的做法。有学者依据文献记载考证“王嗣宗手搏得状元”的史事。
材料一 司马光所著的笔记《涑水记闻》载,王嗣宗和赵昌言在殿试中同时交卷,于是“太祖乃命两人手搏,嗣宗殴其幞头坠地,趋前谢曰:臣胜之。上大笑,昌言次之”。《宋史 王嗣宗传》载:“开宝八年,中进士甲科……嗣宗就试讲武殿,擢首科。”
材料二《宋史 赵昌言传》载:“昌言少有大志,赵逢、高锡、寇准皆称许之。[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举进士。”依据档案编辑的《宋会要》记载:“太平兴国三年十一月(第)进士胡旦、田锡、赵昌言、李并为将作监丞。”
材料三 宋朝王明清所著笔记《玉照新志》载:“开宝八年廷考,王嗣宗与陈识齐纳赋卷(同时交卷),艺祖(宋太祖),而嗣宗胜焉。”
(1)结合材料,举例说明学者在考证“王嗣宗手搏得状元”时使用了哪些类型的文献史料。
(2)该学者对“王嗣宗手搏得状元”稍作推敲,认为疑窦颇多。依据材料和所学,指出“王嗣宗手搏得状元”的疑点。
【分析】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第(1)题,学者在考证“王嗣宗手搏得状元”时使用文献史料类型,考生主要根据材料中的相关信息来举例说明;第(2)题,“王嗣宗手搏得状元”的疑点,考生可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宋代科举制发展的相关史实来回答。
【解答】(1)根据“司马光所著的笔记涑水记闻”“宋朝王明清所著笔记《玉照新志》”得出有笔记——司马光《涑水记闻》、王明清《玉照新志》;根据“依据档案编辑的《宋会要》记载”得出有档案——《宋会要》。
(2)结合材料中《涑水记闻》《宋会要》《宋史 王嗣宗传》和《宋史 赵昌言传》的不同记载可得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疑点1:根据史料的时间可得出《宋史》本身自相矛盾,王嗣宗是975年进士。疑点2:根据史料的类型可得出不同史书记载不同。疑点3:根据当时的制度可得出宋代实行科举选官制度,是否通过手搏选取状元较为可疑。
故答案为:
(1)笔记:司马光《涑水记闻》、王明清《玉照新志》;档案:《宋会要》。
(2)疑点1:《宋史》本身自相矛盾,《宋史》记载赵昌言为978年进士,两人不可能夺状元,与王嗣宗“手搏”的当事人不一致,且大力提倡文治。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史料的重要作用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33.(15分)近代国际法的发展
材料一 如图为版画《和平之车》:一辆并非由胜利者而是由和平女神驾驶的马车,滚滚驶过被摧毁的军事装备。这一画面形象地表达了17世纪欧洲某著名和约的理念,即“和平是万物之中最好的东西”。和平之车经过数根立柱,即国家利益至上主义。四匹马的胸前各挂着一枚本国的纹章(法国百合、瑞典狮子、帝国之鹰以及西班牙的纹章),象征着新的欧洲国际体系。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该和约的名称,并简述其签订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19世纪末,晚清知识分子对国际法的评判出现了一个高潮,维新派对公法进行了大量论述。在他们看来,彼此之间进行战争和友好交往,必然存在某种规则来约束各国的行为。《春秋》就是各诸侯国家之间的国际公法,格劳秀斯“以布衣而著万国公法,天下遵之,同者十八九焉。”
在维新派的大力倡导下,不仅各种公法译著广为行销,一些府、县学考试中也出现了“万国公法义比春秋试广证其例”“问各国不以公法待中国其故安在”等题目,“专讲公法之学,凡自中外通商以来所立约章以及因应诸务……皆须细意讲求……庶为将来自强之本。”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维新派的万国公法观进行评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维新思想。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的影响来分析;第二问结合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总结。
【解答】(1)根据“这一画面形象地表达了17世纪欧洲某著名和约的理念”、“四匹马的胸前各挂着一枚本国的纹章(法国百合、帝国之鹰以及西班牙的纹章)。意义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它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等。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结合所学进行阐述。根据“今之列国环峙……明明一春秋之局”,天下遵之、“《春秋》者……万国之法也,同者十八九焉”等信息可知,其目的是为了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宣言维新思想、托古改制等相关内容展开阐述即可,言之有理亦可。
故答案为:
(1)和约:《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意义:它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形成了近代国际关系格局、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主权与独立等原则。
(2)观点:把《国际法》等同于《春秋》。评析:《国际法》诞生的背景是近代民族国家的诞生,为了减少战争,《国际法》的主体是民族国家,各诸侯国争霸战争不断,周天子势力衰微,因而《国际法》和《春秋》诞生的背景是不同的,二者有着实质的差别。但维新派这样做的目的是促进《国际法》在中国的传播,因而促进了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维新思想,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4.(12分)中华民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
材料一: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边疆各族大规模内迁,与诸夏(即中原地区分享周室礼仪与荣誉之诸国,春秋时开始称“华夏”),秦、楚因杂用夷狄之礼被中原诸国视为夷狄,齐桓公所举“攘夷”旗帜
战国时期,内迁至中原的各族已经与诸夏融合,而海岱江淮间的东夷、淮夷与吴越也先后与华夏融为一体。秦、楚不仅与其他诸夏并列
秦汉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尤其汉祚久长,疆域广阔,人民之间互相交往,互相学习,至汉中叶,渐改称为“汉人”,既反映了汉民族的新特征,也反映了边疆各民族对汉人的新认识
——摘编自陈连开《论华夏/汉民族的形成》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春秋至秦汉时期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
材料二:近代中华民族观念的传播
时段 传播情况
A清末新政期间 近代较早提出中国各民族一体融合的“大民族”观点的是梁启超,1903年他提出,“合汉、合满,组成一大民族,提全球三分有一之人类
B 民国初期 1912年3月,革命党领袖人物黄兴等发起成立了中华民族大同会(初名“中华民国民族大同会”),满族人恒钧等少数民族人士也参加了此会。该会发起电文写道:“民国初建,联络感情,化除畛域,同护国权,当务之急
C抗日战争前期 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前后,有关中华民族的著作大量出版,如郭维屏《中华民族发展史》(1936年)(1937年)等。这些著作都梳理了中华民族悠久而光辉的历史,认为无论汉、蒙,以传播全民族整体化的中华民族意识。
——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2)从如表中任选一个时期,说明其传播中华民族观念的目的。
【分析】(1)本试题考查了春秋至秦汉时期中国民族关系,结合材料“边疆各族大规模内迁,与诸夏(即中原地区分享周室礼仪与荣誉之诸国,春秋时开始称“华夏”)杂处。”等信息回答历程。
(2)本试题考查了传播中华民族观念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解答】(1)根据材料“边疆各族大规模内迁,与诸夏(即中原地区分享周室礼仪与荣誉之诸国,各个少数民族与华夏族杂处,内迁至中原的各族已经与诸夏融合”和“秦,内迁的各族已经与诸夏融合;结合所学知识。
(2)选取C抗日战争前期,根据表格中“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为了提高民族自信心,抗击日本侵略者。
故答案是:
(1)历程:春秋时候,各个少数民族内迁与华夏族杂处,内迁的各族已经与诸夏融合,秦汉时期实现了是各民族的统一。
(2)C抗日战争前期,目的:强化民族历史和整体意识,推动全民族抗战统一战线的形成,挽救民族危机。
【点评】本试题考查了中国的民族关系,要求学生掌握古代 民族关系发展的历程和原因。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3/11/24 12:44:38;用户:语数外;邮箱:17513682226;学号:50714267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北京市重点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