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第一学期宁波三锋教研联盟期中联考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题
一、选择题I
1. “他们因在日常生活中接近皇帝而受到宠信,又由于皇帝对外朝官不放心而有意识地把商议军国大事的权力和部分执行权交给近臣掌握。”据此判断“他们”是
A. 内朝成员
B. 三省长官
C. 内阁大学士
D. 军机大臣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又由于皇帝对外朝官…….执行权交给近臣掌握”,可知是西汉的中外朝制度,故排除BCD,选A。
2. 公元前216年,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率军入侵意大利,并在坎尼会战中大败罗马军。有四位同学对当时罗马的情况做了大胆的推测,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 罗马军队听命于皇帝 B. 担任官职均享有薪金
C. 公民大会有权宣战和媾和 D. 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权力长期并立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公元前216年,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率军入侵意大利”,可知此时是罗马共和国时期,公民大会有权宣战和媾和的权利,C项正确。罗马共和国时期还没有皇帝,排除A项;罗马共和国时期所由官职均无薪金,排除B项;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权力长期并立的情况是在中世纪时期,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3. 某文件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决,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损害”。该文件是( )
A. 《大宪章》 B. 《权利法案》 C. 1787年宪法 D. 《十二铜表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英国。《大宪章》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A项正确。《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法律性文件,确立了议会所拥有的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排除B项;1787年指由美利坚合众国制宪会议制定和通过的美国联邦宪法,是世界上最早的成文宪法,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与制衡、人民主权、限权政府、联邦和州的分权等原则,排除C项;《十二铜表法》是最早的罗马法文献,按旧有习惯法制定,还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利益,但它对奴隶主私有制、家长制、继承、债务和刑法、诉讼程序等方面都作了规定,限制了贵族法官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的权力,排除D项。故选A项。
4. 如表为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部分县参议员、政府委员及党派人员统计表(单位:人)。这一状况( )
县别 庆阳 合水 镇原 清涧 绥德
机关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党派 共产党 23 3 20 3 20 3 54 7 54 5
国民党 17 3 14 3 17 — 33 3 50 7
无党派 24 3 27 5 12 6 67 1 102 1
A. 推进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B. 体现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
C. 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0年(中国陕甘宁边区)。据所学解读材料表格数据信息可知,材料表格展示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参议员和政府委员由共产党、国民党和无党派组成的现象,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抵抗日本的侵略,此举是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落实,C项正确;1940年的中国正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而解放战争是1946年6月至195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材料状况无法推进解放战争的进程,排除A项;“革命程序论”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由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建成民主共和国家是孙中山关于宪政建设路径的美好设想,材料并未涉及“革命程序论”相关问题,排除B项;土地革命战争的时间段为1927~193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 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所谓民主党派也被吸收进了统一战线和政协”,“在24名新政府部长中,有11人是这些小党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这一记述在客观上体现出( )
A. 新中国由各政党共同执政 B.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C.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互相监督 D. 民主人士拥有政治特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建国初(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建国初新政协和政府人员构成代表广泛各阶层利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C项正确;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排除A项;材料反映新中国的政党制度,而不是指新中国的权力来源,排除B项;各民主党派和人士都是平等的,排除D项。故选C项。
6. 《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帝为权力主体,按君主立宪政体,君主有统治国家之大权,也确认了臣民的权利和义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有人身、居住、言论……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对这两部法律文件,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①两者都没有真正实施 ②都体现“主权在民”的理念
③都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④两者实行不同的政治体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华民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没有真正实施过,根据材料,对比《钦定宪法大纲》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可看出①正确。根据材料中的规定可看出两者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③正确。根据材料可看出一个为君主离线知识,两者实行不同的政治体制,④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相关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主权在民思想,《钦定宪法大纲》没有体现, ②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7. 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将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如图为北魏迁都路线示意图。关于北魏迁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B. 有利于加强对中原的控制
C. 解决了封建统治危机 D. 有利于推动北方的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本题图片“北魏迁都路线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将北魏的都城从平城迁到了洛阳(从北方迁往中原),将都城迁到中原地区,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B项正确;迁都与富国强兵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迁都并没有解决北魏的统治危机,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排除C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统一北方之后,排除D项。故选B项。
8. 面对19世纪末中国被瓜分的危机,以下思潮最符合当时时代潮流的是( )
A.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 D. “民主”、“科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中国)。结合所学,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学校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能变则全,不变则亡”是维新派宣传变法必要性的言论,C项正确;“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出自早期开眼看世界的魏源,提出的时间在19世纪40年代,排除A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已经宣告破产,排除B项;1915年开展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 历代官员监察制度的演进体现了统治者对吏治清明的重视。如表是有关唐、宋、元、明四个时期官员监察制度的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肃政廉访司
② 十道监察区
③ 台谏合一
④ 六科给事中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①②④ D. ④②①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类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元、明(中国)。结合所学,①肃政廉访司是元朝、明朝、清朝(改称”按察使司”)三代设立在路一级(元代)或省一级的司法机构,主管一省的刑名、诉讼事务,同时也是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在地方的分支机构,对地方官员行使监察权;②十道监察区是唐朝为了监察地方州县,将全国按照山川地理形势划分了10个道作为监察区,每个道设置一位采访使,作为监察官;③台谏合一是宋代监察制度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将御史台和谏院的职权合二为一;④六科给事中是明代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纠弹官吏。故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为②③①④,B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 严密的考核制度是我国历史上整肃吏治的重要措施。《明史选举志》:“令称职者升,平常者复职,不称职者降,贪污者付法司罪之,阘茸(资质愚钝)者免为民。”材料反映的是( )
A. “上计制”防止地方官员造假 B. 考满重视以考核结果决定对官员奖惩
C. 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 D. 以京察和大计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题干“令称职者升,平常者复职,不称职者降,贪污者付法司罪之”可知古代官员考核中注重考核结果奖惩激励,根据考核结果的称职、平常、不称职和贪污进行不同的奖励和惩罚,B项正确;上计制度始于战国,秦、汉日臻完备,材料中时间属于明朝,排除A项;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而且题干并未体现明朝的考核标准,排除C项;清朝以京察和大计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排除D项。故选B项。
11. 如表为1871—1939年英国文官人数的变化表(单位:人)。结合表格内容及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
年份 1871年 1881年 1891年 1901年 1914年 1922年 1939年
人数 53874 50879 79241 116413 280900 317721 387400
A. 国家的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B. 政府工作效率日趋低下
C. 政党分肥制的弊端出现 D. 国家的财政开支大大增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1—1939年(英国)。据所学解读材料信息可知,1871—1939年英国文官人数增长迅速,这会导致国家财政负担愈加沉重,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英国文官人数增长迅速,但无法对国家治理水平的变化作出判断,排除A项;英国文官人数增长迅速会导致国家财政负担愈加沉重,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政府工作效率日趋低下的历史结论,排除B项;政党分肥制是指竞争获胜的政党将行政职位分配给本党主要骨干的做法,材料信息与职位和权力的分配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近代西方学习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制定了文官制度;现代中国又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建立了公务员制度。下列关于中西方官员选拔制度表述错误的是( )
A. 英国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是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
B. 清朝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科举制的废除
C.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建立了文官制度
D. 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中西方)。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科举考试改八股为策论,但尚未废除,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19世纪中后期,英国首先建立了文官制度,后来西方各国纷纷效仿,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美国在1883年建立了文官制度,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家诫”“家训”数量可观,南北各地皆有,据文献可考的至少有80余篇(部)。著名的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嵇康的《家诫》、东晋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等。这一时期家训的发展( )
A. 是律令儒家化的直接结果 B. 与当时兴盛的门阀制度有关
C. 体现了乡约与法律的合流 D. 体现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家诫’‘家训’数量可观,南北各地皆有,据文献可考的至少有80余篇(部)。”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观念强化,门阀制度兴盛,在讲究宗族血缘关系的封建时代,族谱是大家族维系其发展和存续的客观证据,家训就是其能够保证阶级属性代代相传的内在动力,B项正确;所谓律令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 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乡约和法律的内容,排除C项;家训是家庭教育的体现,是封建礼仪制度的补充,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4. 1764年,意大利人贝卡里亚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犯罪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依据这一思想,西方在司法实践中确立了( )
A. 权力制衡原则 B. 无罪推定原则 C. 陪审团制度 D. 程序公正原则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据本题材料“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罪推定原则的含义是未经审判证明有罪确定前,推定被控告者无罪,所以依据材料思想西方在司法实践中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B项正确;材料并未对司法独立性展开论述,排除A项;疑罪从无是指刑事诉讼中,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确实、充分,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因“程序公正原则”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无罪推定原则”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5. 西方律师在运用某一法律体系进行庭审辩论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时引用了过去案件当事人的名字,如“弗里特维克案中的大卫即是如此……”;有时引用的是法律从业人员都熟知的重要判例,如“贝斯塔案帮了你的忙……”、“此前我们已经看到”或“在某某法官的时候我们看到”。据此可知,此法律体系( )
A. 为“英美法系” B. 也适用于德国、意大利等国家。
C. 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 D. 比较完整,强调宪法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西方)。据本题材料“有时引用了过去案件当事人的名字”,“有时引用的是法律从业人员都熟知的重要判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而材料中有“判例”二字,据此推断,材料符合英美法系的特点,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意大利等国为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有很大不同,排除B项;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的是大陆法系,排除C项;法律体系比较完整,强调宪法地位的是大陆法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6. 1982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立法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社会主义法制原则,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独立的法律体系。”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宣告:“以宪法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B. 法律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保障
C. 中国颁布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D. 中国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82年宪法的建立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到新的阶段,D项正确;材料只提及了宪法,不能说明法律体系形成,排除A项;1982年中国并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1年实施,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选择题II
17. 根据图片,判断一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一反映原始民主传统制约君主权力的结果
B. 图二表示地方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图三反映出由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D. 图四表示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已总揽一省之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图片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朝在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裁并州,郡,依山川形势划全国为十道,道在初期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随着权力的变大演变为地方行政实体,C项正确;图一是战国七雄图,不是原始社会,排除A项;图二是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后造成“七国之乱”,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图四为元朝的行省制,明朝后期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已总揽一省之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8. 亚里士多德把希腊的斯巴达视为混合政体,国王、长老会和监察官在其中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同时他认为该政体中又带有民主因素,并得出“人民由于能分享最高官职而心满意足”的结论。下列符合他得出后者结论的是( )
A. 公民大会是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B. 监察官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拥有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权力
C. 议事会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主要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
D. 执政官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担任军事统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监察官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拥有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权力,体现了“人民由于能分享最高官职而心满意足”,B项正确;公民大会是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公民大会的参与范围是有限的,不符合“人民由于能分享最高官职而心满意足”的结论,排除A项;议事会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主要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但议事会的参与范围是有限的,不符合“人民由于能分享最高官职而心满意足”的结论,排除C项;执政官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担任军事统帅,但军事统帅有资格限制,不符合“人民由于能分享最高官职而心满意足”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9. 有学者指出:“作为中国苏维埃革命在南方地区的中心区,由赣南、闽西组成的中央苏区具有特殊的考察意义。中央苏区是中共建立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所在地,无论是面积、人口,还是武警力量、政权建设,这里都在各个苏区中居领先地位”。此学者评述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 )
①是以南京国民政府地方政府的形式而存在
②其管辖的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
③贯彻实施土地法、劳动法等重要法令
④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央苏区是中共建立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所在地,无论是面积、人口,还是武警力量、政权建设,这里都在各个苏区中居领先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维埃政府时期实施土地法、劳动法等重要法令,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③④正确。中国苏维埃政府是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的政府,并不是以南京国民政府地方政府的形式而存在,①错误;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其管辖的行政区设地方苏维埃政府,②错误。故选D项。
【点睛】
20. 令,记载国家的行政制度与规则,是唐宋时期法律的组成部分。唐宋时期制定的令,元明以后大都散失。当代学者在天一阁藏书楼发现北宋《天圣令》的明抄本,北宋《天圣令》基本上是参照唐《开元二十五年令》修订的。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宋朝的法律基本以唐律为蓝本
B. 元朝在司法实践中对唐律基本弃而不用
C. 中国古代的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D. 《天圣令》明抄本属于文献史料,能印证法律具有沿袭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反向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当代学者在天一阁藏书楼发现北宋《天圣令》的明抄本,北宋《天圣令》基本上是参照唐《开元二十五年令》修订的”,可知,题干提及的是唐宋时期的国家行政制度与规则,并未提及元朝的司法状况,而且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符合题意,B项正确;“北宋《天圣令》基本上是参照唐《开元二十五年令》修订的”,体现出宋朝的法律基本以唐律为蓝本,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中国古代的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表述绝对,排除C项;“北宋《天圣令》基本上是参照唐《开元二十五年令》修订的”,可以看出《天圣令》明抄本属于文献史料,能印证法律具有沿袭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1. 由于中世纪城市自治权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特许状的颁发,所以城市特许状就成为城市法的一个主要渊源。从中世纪城市法的实际情况来看,它已初步具备了现代法律体系的雏形,民主、正义、权利、平等、自由的理念是在从中世纪到近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诸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A. 中世纪城市体现了基督教教化下市民的自由平等
B. 中世纪城市通过特许状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
C. 中世纪城市法的发展为近代思想解放创造了条件
D. 中世纪城市法对近现代西方法律理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句,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没有提及基督教对市民自由平等的影响,在当时也不可能实现市民的自由平等,符合题意,A项正确;中世纪城市通过特许状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从材料中得出,因为材料提到特许状是中世纪城市自治权的主要来源,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中世纪城市法的发展为近代思想解放创造了条件。这个选项可以从材料中得出,因为材料提到城市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民主、正义、权利、平等、自由的理念逐渐形成,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从材料可以看出,城市法初步具备了现代法律体系的雏形,民主、正义、权利、平等、自由的理念是在从中世纪到近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诸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法对近现代法律理念的形成发挥了重要影响,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22. 如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汉并天下”瓦当,制作于何时,人们有不同意见。20世纪60年代,陈直先生认为这是汉初刘邦兼并天下时所制造。20世纪90年代,刘庆柱先生结合多年来考古成果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字瓦当最早应是出现于汉景帝时期,而迟至武帝时代,方始大量运用。2009年,辛德勇先生结合刘庆柱考古成果以及《汉书》有关武帝在元封三年开疆扩土的记载,认为这块瓦当最早出现于元封三年。据此可以得出( )
A. 《汉书》比20世纪60年代的考古研究更接近历史事实
B. 研究《汉书》历史文献才能准确还原汉代历史
C. 传统历史结论会随着史料的发现与研究而不断完善
D. 对产生的学术争论,须以新发现史料为依据终成“一家之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陈直先生认为这是汉初刘邦兼并天下时所制造。20世纪90年代,刘庆柱先生结合多年来考古成果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字瓦当最早应是出现于汉景帝时期,而迟至武帝时代,方始大量运用。2009年,辛德勇先生结合刘庆柱考古成果以及《汉书》有关武帝在元封三年开疆扩土的记载,认为这块瓦当最早出现于元封三年”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史料的丰富,对瓦当年代的判定不断进步和完善,C项正确;作为文字史料的《汉书》并不比20世纪60年代的考古研究更接近历史事实,排除A项;“研究《汉书》历史文献才能准确还原汉代历史”的说法太过绝对,客观真实的历史需要多重史料相互印证,排除B项;孤证不立,新发现的史料未必准确,应结合多重史料,互相印证得出客观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三、非选择题
23.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的途径主要有四条,即设立变法的专门机构,鼓励神宗独断,改变监察机构的性质,用人以是否拥护新法为标准。它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使皇帝时代最为进步的体制——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体制遭到了破坏,民主性减少,专制性加强。监察机构成了政府的附庸,为权臣的产生开辟了道路。实用主义的用人路线,使社会风气大坏,投机钻营者得势,贪污贿赂成风,政府成为腐败的温床。
——摘编自漆侠《王安石变法》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有四次大变革或变革的尝试,分别是太平天国后的“变法自强”,戊戌年前后的维新运动,义和团事件后的“新政”,1910~1911年的“请开国会”运动,这四次改革都是中国和列强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加上丢失领土乃至亡国的危机感,在激发了统治集团和民间变革图存意识的情况下,逐步实施的。然而,这些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
——摘编自戴鞍钢《晚清史》和黄治军《大清灭亡启示录》等
材料三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越来越多。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交织叠加、错综复杂。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1)结合所学,指出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中枢制度。根据材料一和所学评价王安石变法。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太平天国后的“变法自强”指的是什么事件?概括晚清四次改革运动的共同特点。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以农业农村和对外开放为例,说明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改革开放中的矛盾”的表现,并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答案】23. 机构:二府三司制;(或者具体写出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中2个及以上可)评价:一方面:改革初期取得显著成效或者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另一方面:加强了皇权专制;败坏社会的风气或者贪污腐败盛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写出2点即可)
24. 事件:洋务运动。
共同特点:都受到民族危机的影响;都有清政府主持执行或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都以失败告终;都未能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
25. 从农业农村角度:从实行①家庭联产承包、②乡镇企业、③取消农业税到④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⑤脱贫攻坚、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从对外开放的角度:从①兴办经济特区、②沿海沿边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④“一带一路”、⑤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⑥“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设立了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等机构参与国家决策,即二府三司,因此材料中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中枢制度是二府三司。
评价:结合所学,从改革增加收入、加强中央集权、腐败风气、人民负担的加重等进行评价。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改革初期取得显著成效或者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根据材料“民主性减少,专制性加强”可分析出加强了皇权专制;根据材料“社会风气大坏,投机钻营者得势,贪污贿赂成风,政府成为腐败的温床”可分析出败坏社会的风气或者贪污腐败盛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结合王安石和司马光等人的党争可分析出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等地主阶级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技术,因此材料中的“变法自强”指的是洋务运动。
共同特点: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我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为救亡图存而不同阶层掀起了不同的救亡图存运动,因此这些运动都受到民族危机的影响;结合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政”、“请开国会”运动可分析出都有清政府主持执行或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根据材料“这些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可分析出都以失败告终;结合所学可分析出都未能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从农业农村角度:结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农业税、脱贫等角度进行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乡镇企业进一步适应了农村和乡镇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取消农业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等适应了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
从对外开放的角度:结合特区的设置、加入世贸组织、“一带一路”、进博会等进行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开展的基础上逐渐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如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发区等,21世纪逐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提出“一带一路”的伟大策略,举办国际进程博览会,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总目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面深化改革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提出,不仅丰富和深化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更重要的是阐明了改革的性质和根本任务,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抓手和总方向。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重点在于推荐的察举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打破了与“德”“名”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改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西方的文官制度,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有了法制化、正规化的内涵,各个国家基本上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其实施过程中的正规性;而中国的科举制由于是服务于专制的政治体制,以皇权为中心,因此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人治化的内容,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完整的制度和法规。科举往往随皇帝意志的变动而变动,可废可立,不利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柯海丽《中西方选官制度之比较》
材料三 孙中山提出了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的思想。他曾说:“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孙中山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奠定了我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他的文官考试思想和他下令规划、公布的考试法规,不少重要内容后来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
——摘编自《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隋唐科举制的两种类型,归纳科举制与察举制相比的“重大历史进步”之处。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比较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异同点。
(3)根据材料三,分析说明孙中山提出“考试权独立”思想的缘由。
【答案】24. 类型:常举和制举。
进步之处:体现一定的“开放”“公平”的特色(或自由报考)打破门第背景的限制(或世家大族垄断官场),使中下层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或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推进民间重学风气等。
25. 相同点:自由报考,择优入取(或者按照考试成绩入取)。
不同点:中国科举制服务于专制体制,以皇权为中心,西方文官制服务于资产阶级民主体制,政治中立;中国科举制带有随意性和人治化(或未形成完整的制度和法规),西方文官制有法律保障,体现法制化和正规化。
26. 缘由:一鉴于欧美各国政治体制中出现了弊端,并力图纠正这些弊端;二是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注入传统因素。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材料“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为有多种科目”,结合所学可得出,常举和制举。
进步之处:据材料“怀牒自列于州县”,“取士不问家世”,得出体现一定的“开放”,“公平”的特色(或自由报考)打破门第背景的限制(或世家大族垄断官场),使中下层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或扩大统治基础;从官员文化素养角度分析,得出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从政府行政效率分析,得出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从中央集权角度分析,得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从对民间风气的影响分析,得出推进民间重学风气等。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从录取的依据分析,得出相同点:自由报考,择优入取(或者按照考试成绩入取)。
不同点:据材料“而中国的科举制由于是服务于专制的政治体制,以皇权为中心”,得出中国科举制服务于专制体制,以皇权为中心,西方文官制服务于资产阶级民主体制,政治中立;据材料“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人治化的内容,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完整的制度和法规”,得出中国科举制带有随意性和人治化(或未形成完整的制度和法规),西方文官制有法律保障,体现法制化和正规化。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得出一是鉴于欧美各国政治体制中出现了弊端,并力图纠正这些弊端;据材料“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得出二是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注入传统因素。
25.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对法律就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管子》曰:“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汉武帝确立儒学为正统并“定于一尊”“以经注律”“引经解律”等应时而起,大行其道。魏晋时期规范汉以来反映“以经注律”成果的律条内容并试图使之法典化。《唐律疏议》完成了“一准乎礼”“得古今之平”并被封建后世奉为“楷模”。明清时期以注释律条为主要内容的律学成果,则大大提高了法典的司法实用性,提高了司法效率。
——摘编自李俊《论中国古代法学发展的特点与影响》
材料二 黄宗羲认为孝亲敬长是仁义之本,他强调仁义之道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必然强调孝亲敬长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其引罗汝芳的话讲:“由一身之孝弟慈而观之一家,一家之中,未尝有一人而不孝弟慈者。由一家之孝弟慈而观之一国,一国之中,未尝有一人而不孝弟慈者……又由缙绅士大夫以推之群黎百姓,以显亲扬名,而尽此孝弟慈矣……关于教化途径,黄宗羲认为可以通过学校、书院民间讲学、社会风俗、史、传、志、铭扬善惩恶、法治辅助教化等方式达致良风美俗的境界。黄宗羲思想对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文明社会有着重大的意义。
——摘自王慧《黄宗羲政治与教化思想研究》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中国史,围绕“法律与教化”主题,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一:
主题:法律与教化是相互促进的。
阐述:自古以来,法律和教化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微妙,相互促进,共同维护着社会的秩序和和谐。在中国的古代社会,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到汉代确立的儒学正统,法律逐渐被儒家思想所渗透,形成了“以经注律”、“引经解律”的传统。唐代的《唐律疏议》更是将法律与儒家礼教完美结合,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法律借鉴。中国古代的法律并非孤立的,而是与教化紧密相连。教化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一位著名思想家,他强调孝亲敬长是治理天下的根本,认为孝弟慈是建立和谐稳定社会的基石。他主张通过学校、书院等教育机构,以及各种社会风俗、史传志铭等方式进行教化,以达到扬善惩恶、辅助法治的目的。中国古代的法律和教化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法律和教化的共同作用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示例二:
主题: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阐述: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自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提出以法治国的理念以来,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完善法律制度。法律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到了规范社会秩序和行为准则、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等重要作用。在规范社会秩序和行为准则方面,法律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中国古代的法律对于社会各个方面都有着详细的规定,如家庭伦理、商业交易、土地制度等。这些法律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准则,使社会秩序更加有序。例如,《唐律疏议》就是一部体系完备、条目清晰的法典,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方面,法律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封建统治者通过法律来确立自己的权威,巩固封建等级制度,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例如,明清时期的律学成果,大大提高了法典的司法实用性,也有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总之,中国古代法律在防范与惩处、规范社会秩序和行为准则、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历史短文撰写类论述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到汉代确立的儒学正统,法律逐渐被儒家思想所渗透,形成了“以经注律”、“引经解律”等独特的法律解释学。唐代的《唐律疏议》更是将法律与儒家礼教完美结合,达到了“一准乎礼”、“得古今之平”的境界。这种法律与教化的结合,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的高度文明,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法律借鉴。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一位著名思想家,他强调孝亲敬长是治理天下的根本,认为孝弟慈是建立和谐稳定社会的基石。他主张通过学校、书院等教育机构,以及各种社会风俗、史传志铭等方式进行教化,以达到扬善惩恶、辅助法治的目的。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选择的角度包括:中国古代以来法律与教化的关系,礼法结合;中国古代以来法律的作用;中国古代以来教化的作用;中国古代法律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以来法律与教化的关系,礼法结合”,在这个视角下,可以探讨中国古代法律如何体现教化的原则和价值观,以及教化如何影响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中国古代以来法律的作用”,在这个视角下,可以探讨中国古代法律的具体作用和实施方式,以及法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古代以来教化的作用”,在这个视角下,可以探讨中国古代教化的途径和方式,以及教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古代法律的传承与发展”在这个视角下,可以探讨中国古代法律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不同历史时期法律的特点和影响。总的来说,这些视角都关注中国古代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的重点和内容有所不同。选择哪个角度都可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2023学年第一学期宁波三锋教研联盟期中联考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题
一、选择题I
1. “他们因在日常生活中接近皇帝而受到宠信,又由于皇帝对外朝官不放心而有意识地把商议军国大事的权力和部分执行权交给近臣掌握。”据此判断“他们”是
A. 内朝成员
B. 三省长官
C. 内阁大学士
D. 军机大臣
2. 公元前216年,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率军入侵意大利,并在坎尼会战中大败罗马军。有四位同学对当时罗马的情况做了大胆的推测,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 罗马军队听命于皇帝 B. 担任官职均享有薪金
C. 公民大会有权宣战和媾和 D. 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权力长期并立
3. 某文件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决,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损害”。该文件是( )
A. 《大宪章》 B. 《权利法案》 C. 1787年宪法 D. 《十二铜表法》
4. 如表为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部分县参议员、政府委员及党派人员统计表(单位:人)。这一状况( )
县别 庆阳 合水 镇原 清涧 绥德
机关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党派 共产党 23 3 20 3 20 3 54 7 54 5
国民党 17 3 14 3 17 — 33 3 50 7
无党派 24 3 27 5 12 6 67 1 102 1
A. 推进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B. 体现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
C. 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5. 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所谓民主党派也被吸收进了统一战线和政协”,“在24名新政府部长中,有11人是这些小党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这一记述在客观上体现出( )
A. 新中国由各政党共同执政 B.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C.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互相监督 D. 民主人士拥有政治特权
6. 《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帝为权力主体,按君主立宪政体,君主有统治国家之大权,也确认了臣民的权利和义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有人身、居住、言论……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对这两部法律文件,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①两者都没有真正实施 ②都体现“主权在民”的理念
③都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④两者实行不同的政治体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7. 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将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如图为北魏迁都路线示意图。关于北魏迁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B. 有利于加强对中原的控制
C. 解决了封建统治危机 D. 有利于推动北方的统一
8. 面对19世纪末中国被瓜分的危机,以下思潮最符合当时时代潮流的是( )
A.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 D. “民主”、“科学”
9. 历代官员监察制度的演进体现了统治者对吏治清明的重视。如表是有关唐、宋、元、明四个时期官员监察制度的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肃政廉访司
② 十道监察区
③ 台谏合一
④ 六科给事中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①②④ D. ④②①③
10. 严密的考核制度是我国历史上整肃吏治的重要措施。《明史选举志》:“令称职者升,平常者复职,不称职者降,贪污者付法司罪之,阘茸(资质愚钝)者免为民。”材料反映的是( )
A. “上计制”防止地方官员造假 B. 考满重视以考核结果决定对官员奖惩
C. 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 D. 以京察和大计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11. 如表为1871—1939年英国文官人数的变化表(单位:人)。结合表格内容及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
年份 1871年 1881年 1891年 1901年 1914年 1922年 1939年
人数 53874 50879 79241 116413 280900 317721 387400
A. 国家的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B. 政府工作效率日趋低下
C. 政党分肥制的弊端出现 D. 国家的财政开支大大增加
12.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近代西方学习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制定了文官制度;现代中国又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建立了公务员制度。下列关于中西方官员选拔制度表述错误的是( )
A. 英国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是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
B. 清朝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科举制的废除
C.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建立了文官制度
D. 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家诫”“家训”数量可观,南北各地皆有,据文献可考的至少有80余篇(部)。著名的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嵇康的《家诫》、东晋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等。这一时期家训的发展( )
A. 是律令儒家化的直接结果 B. 与当时兴盛的门阀制度有关
C. 体现了乡约与法律的合流 D. 体现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14. 1764年,意大利人贝卡里亚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犯罪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依据这一思想,西方在司法实践中确立了( )
A. 权力制衡原则 B. 无罪推定原则 C. 陪审团制度 D. 程序公正原则
15. 西方律师在运用某一法律体系进行庭审辩论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时引用了过去案件当事人的名字,如“弗里特维克案中的大卫即是如此……”;有时引用的是法律从业人员都熟知的重要判例,如“贝斯塔案帮了你的忙……”、“此前我们已经看到”或“在某某法官的时候我们看到”。据此可知,此法律体系( )
A. 为“英美法系” B. 也适用于德国、意大利等国家。
C. 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 D. 比较完整,强调宪法地位
16. 1982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立法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社会主义法制原则,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独立的法律体系。”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宣告:“以宪法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B. 法律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提供保障
C. 中国颁布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D. 中国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二、选择题II
17. 根据图片,判断一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一反映原始民主传统制约君主权力的结果
B. 图二表示地方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图三反映出由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D. 图四表示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已总揽一省之权
18. 亚里士多德把希腊的斯巴达视为混合政体,国王、长老会和监察官在其中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同时他认为该政体中又带有民主因素,并得出“人民由于能分享最高官职而心满意足”的结论。下列符合他得出后者结论的是( )
A. 公民大会是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B. 监察官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拥有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权力
C. 议事会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主要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
D. 执政官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担任军事统帅
19. 有学者指出:“作为中国苏维埃革命在南方地区的中心区,由赣南、闽西组成的中央苏区具有特殊的考察意义。中央苏区是中共建立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所在地,无论是面积、人口,还是武警力量、政权建设,这里都在各个苏区中居领先地位”。此学者评述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 )
①是以南京国民政府地方政府的形式而存在
②其管辖的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
③贯彻实施土地法、劳动法等重要法令
④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20. 令,记载国家的行政制度与规则,是唐宋时期法律的组成部分。唐宋时期制定的令,元明以后大都散失。当代学者在天一阁藏书楼发现北宋《天圣令》的明抄本,北宋《天圣令》基本上是参照唐《开元二十五年令》修订的。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宋朝的法律基本以唐律为蓝本
B. 元朝在司法实践中对唐律基本弃而不用
C. 中国古代的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D 《天圣令》明抄本属于文献史料,能印证法律具有沿袭性
21. 由于中世纪城市的自治权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特许状的颁发,所以城市特许状就成为城市法的一个主要渊源。从中世纪城市法的实际情况来看,它已初步具备了现代法律体系的雏形,民主、正义、权利、平等、自由的理念是在从中世纪到近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诸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A. 中世纪城市体现了基督教教化下市民的自由平等
B. 中世纪城市通过特许状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
C. 中世纪城市法发展为近代思想解放创造了条件
D. 中世纪城市法对近现代西方法律理念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22. 如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汉并天下”瓦当,制作于何时,人们有不同意见。20世纪60年代,陈直先生认为这是汉初刘邦兼并天下时所制造。20世纪90年代,刘庆柱先生结合多年来考古成果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字瓦当最早应是出现于汉景帝时期,而迟至武帝时代,方始大量运用。2009年,辛德勇先生结合刘庆柱考古成果以及《汉书》有关武帝在元封三年开疆扩土的记载,认为这块瓦当最早出现于元封三年。据此可以得出( )
A. 《汉书》比20世纪60年代的考古研究更接近历史事实
B. 研究《汉书》历史文献才能准确还原汉代历史
C. 传统历史结论会随着史料的发现与研究而不断完善
D. 对产生的学术争论,须以新发现史料为依据终成“一家之言”
三、非选择题
23.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的途径主要有四条,即设立变法的专门机构,鼓励神宗独断,改变监察机构的性质,用人以是否拥护新法为标准。它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使皇帝时代最为进步的体制——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体制遭到了破坏,民主性减少,专制性加强。监察机构成了政府的附庸,为权臣的产生开辟了道路。实用主义的用人路线,使社会风气大坏,投机钻营者得势,贪污贿赂成风,政府成为腐败的温床。
——摘编自漆侠《王安石变法》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有四次大变革或变革的尝试,分别是太平天国后的“变法自强”,戊戌年前后的维新运动,义和团事件后的“新政”,1910~1911年的“请开国会”运动,这四次改革都是中国和列强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加上丢失领土乃至亡国的危机感,在激发了统治集团和民间变革图存意识的情况下,逐步实施的。然而,这些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
——摘编自戴鞍钢《晚清史》和黄治军《大清灭亡启示录》等
材料三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越来越多。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交织叠加、错综复杂。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1)结合所学,指出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中枢制度。根据材料一和所学评价王安石变法。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太平天国后的“变法自强”指的是什么事件?概括晚清四次改革运动的共同特点。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以农业农村和对外开放为例,说明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改革开放中的矛盾”的表现,并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重点在于推荐的察举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打破了与“德”“名”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改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西方的文官制度,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有了法制化、正规化的内涵,各个国家基本上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其实施过程中的正规性;而中国的科举制由于是服务于专制的政治体制,以皇权为中心,因此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人治化的内容,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完整的制度和法规。科举往往随皇帝意志的变动而变动,可废可立,不利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柯海丽《中西方选官制度之比较》
材料三 孙中山提出了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的思想。他曾说:“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孙中山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奠定了我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他的文官考试思想和他下令规划、公布的考试法规,不少重要内容后来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
——摘编自《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隋唐科举制的两种类型,归纳科举制与察举制相比的“重大历史进步”之处。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比较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异同点。
(3)根据材料三,分析说明孙中山提出“考试权独立”思想的缘由。
25.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对法律就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管子》曰:“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汉武帝确立儒学为正统并“定于一尊”“以经注律”“引经解律”等应时而起,大行其道。魏晋时期规范汉以来反映“以经注律”成果的律条内容并试图使之法典化。《唐律疏议》完成了“一准乎礼”“得古今之平”并被封建后世奉为“楷模”。明清时期以注释律条为主要内容的律学成果,则大大提高了法典的司法实用性,提高了司法效率。
——摘编自李俊《论中国古代法学发展的特点与影响》
材料二 黄宗羲认为孝亲敬长是仁义之本,他强调仁义之道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必然强调孝亲敬长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其引罗汝芳的话讲:“由一身之孝弟慈而观之一家,一家之中,未尝有一人而不孝弟慈者。由一家之孝弟慈而观之一国,一国之中,未尝有一人而不孝弟慈者……又由缙绅士大夫以推之群黎百姓,以显亲扬名,而尽此孝弟慈矣……关于教化途径,黄宗羲认为可以通过学校、书院民间讲学、社会风俗、史、传、志、铭扬善惩恶、法治辅助教化等方式达致良风美俗的境界。黄宗羲思想对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文明社会有着重大的意义。
——摘自王慧《黄宗羲政治与教化思想研究》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中国史,围绕“法律与教化”主题,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浙江省宁波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