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哈师大青冈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度期中考试
高二学年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 )
A. 适应了古代专制权力强化的趋势 B. 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C. 保障了监察权力机构的高效运作 D. 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
2. 《唐律》《宋刑律》均规定“亲亲可以相隐”,指可以袒护、隐瞒亲人的罪行。但谋反叛逆等重大涉及社会安全问题和杀人、重伤等重大刑事案件,则不准“隐”。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司法( )
A. 体现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 B. 重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C. 强调家庭伦理重要意义 D. 德治法治互补的治理模式
3. 民国初期,资产阶级政治精英效仿西方先进的民主制模式,对其政党政治进行了全面的移植。他们认为和西方国家一样,只要在国会中取得多数席位,组成政党内阁,就可“严密的监督政府,使它有所惮而不敢妄为”“我们的主义和政纲就可以求其贯彻了”。由此可见( )
A. 民国初期政党政治失败具有一定必然性 B. 政党间谋求议席而展开激烈竞争
C. 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斗争实现了民主政治 D. 辛亥革命催生新的资产阶级价值观
4. 1940年,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明确规定,实行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权的原则。凡年满18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党派、文化程度,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些规定( )
A. 反映出中共开始重视民众在抗战中的作用 B. 削弱了国民政府在抗战区的力量
C. 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有利条件 D. 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5. 1988年,我国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开始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1993年,国务院部委和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由70个减为59个,机关人数由3.67万人减为2.92万人。1998年,国务院组成部门从40个减少为29个,部门内设机构精简1/4,移交给企业、社会中介和地方的职能200多项。这些举措
A. 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的影响 B. 基本实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C. 适应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D. 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6.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家自主任命大量与自己政见相同的高级文官,并对失去文官体制传统保护的高级文官实行合同制。高级文官的工作绩效主要由政治性的部长和主管来评估,高级文官为了获得奖励,不得不积极响应政治领导人的政策。这些情况的出现( )
A. 严重阻碍了政治与管理结合 B. 推动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C. 打破了传统的权力制衡机制 D. 背离了文官保持政治中立的原则
7. 断例(经国家机关认可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判例分类汇编)的产生与判例法的完备和发展是法律制度的重要特色。下列有关中西方判例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清朝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B.中国判例法有利于实现司法公平
C.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 D.英国在罗马法的基础上创立先例
8.内蒙古绥远地区的土默特蒙古至清代中期就先后修建了致祭先农、关帝、孔子、文昌、观音等各类庙观。归绥哈拉不达乡,本是一个纯蒙古族生活区,该乡有佛殿、龙王庙各一,百姓每年于龙王庙领牲三次。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社会主流思潮发生变动 B.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C.政府对边疆的控制加强 D.边疆与内地民族交流交融增强
9.清中期规定:“外人……由澳门来广,行商应代外人向政府请领通行证。”政府关于减免税负、停止贸易与重开贸易等法令、文书由行商向外商转达。这表明,当时( )
A.商帮商人的社会地位较高 B.广州商业竞争激烈
C.政治观念影响了贸易形式 D.政府鼓励对外贸易
10. 外交话语是外交工作中使用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新世纪新的外交话语,如“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而不同”等。据此可知我国外交( )
A. 严格遵守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 B. 对于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尊重
C. 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受冷战国际局势的影响明显
11.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只许用钱”。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规定“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这些现象表明
A.白银取得了法律上的地位 B.明朝货币的使用开始多元化
C.中国已开始卷入世界市场 D.政府推行并支持白银货币化
12.它创立并确认了国际法中的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的原则,承认德意志数百个诸侯国的主权,承认新教和天主教的同等权利,也进一步承认了国家主权的统一性和独立性,更重要的是它开创了用国际会议解决争端的惯例。它指的是( )
A.《战争与和平法》 B.《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C.《国际联盟盟约》 D.《非战公约》
1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模的评选标准依次是:50—60年代的“老黄牛”精神;60-70年代的“铁人”精神;80—90年代的“当代愚公”精神;进入21世纪评选的标准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复合人才。由此可见( )
A.劳模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B.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不断转变
C.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得到了彰显 D.劳模评选标准体现创新导向
14.中国古代用乡亭什伍保甲作为纵向管理,用宗族组织、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作为横向管理,兵籍制度以及与其匹配的服役、治安、教化等是纵横管理的交叉点,从而真正构成了控制基层乡里社会的管理网络。这说明了
A.基层管理系统的无序性 B.基层自治管理的封闭性
C.基层自治管理的狭隘性 D.基层管理组织的系统性
15.二战后为促进各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成立了一些国际经济组织,以下有关这些组织的说法,错误的是( )
A.①主要向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
B.②以维持汇率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增强会员国的信心
C.③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
D.④其成立旨在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单边贸易体制
16.汉代政府通过减赋税、省开支、开放官仓来赈济灾民;武帝统治期间,曾两次由政府组织灾民移徙就食,以度灾荒;东汉时,朝廷更是鼓励官员和吏民出钱出谷,协助救灾。这些社会救济措施的出现( )
A.反映了外儒内法的理念 B.有赖于“均输平准”制度的实施
C.体现了政府主导的特征 D.缘于全国交通运输网络的通畅
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鸦片战争“协定关税”开始,中国就被迫在低关税条件下卷入国际市场。低关税直接促成了大规模的商品进口,不仅冲击了自然经济,催生了近代工业,还促使近代工业重视竞争,进行现代化运作经营。美亚丝绸厂组成专门的“南洋考察团”远赴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了解当地市场;著名的范旭东民族化工业,以高薪延聘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912年后各纱厂逐渐革除落后的“文场武场”制度,实行较科学的计时、计件工资制等。 ——摘编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材料二 1928年,国民政府为了顺应民意,要求与各国“改订新约”,要求实现关税自主。刚刚建立的国民政府,面对满目疮痍的中国,面临着严重的财政经济危机,而关税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国民政府急于收回关税主权,以增加财政收入。1934年,国民政府财政总收入1115506千元,其中关税收入353258千元。正常情况下,关税收入占全部税收半数以上,有些年度甚至达60%~70%。
——摘编自《从“协定关税”到“国定税则”——关税自主运动成功的原因及其估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低关税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国民政府“要求实现关税自主”的原因。(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实际上仍然是一个“带有封建外表的古老英国”,旧的司法审判机构和诉讼程序在革命中没有得到根本改造。1832 年《统一程序法》的颁布,揭开了改革普通法法院诉讼程序的序幕。1833年的《不动产时效法》,使不动产诉讼程序大大简化。议会制定了许多改革法令,如1852年的《大法官法院诉讼条例》和1858的《衡平法修正条例》。根据司法委员会的调查结果及改革建议,议会于1873年制定并通过了《司法条例》,明确了现代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规范,保持了合理的诉讼费额,提高了司法效率,宣告了具有“现代特征的新型诉讼程序”的产生。 ——摘编自牛淑贤《论近代英国诉讼程序的改革》
材料二 1800年8月,拿破仑任命4位著名法学家组成起草委员会,经过4个月的紧张工作,提出了民法草案,参政院先后召开了107次讨论会,其中拿破仑亲自主持了62次。1804年3月21日.《民法典》正式颁布施行。....由此,法国终于有了统一的、反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民法典》。而且,作为资产阶级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这部法典在破坏欧洲封建制度和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上起到了不容低估的示范作用。世界各国资产阶级在制定法典时,往往以它为范本。
——摘编自沈炼之主编《法国通史简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 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近代诉讼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民法典》颁布的历史影响。(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1年12月,里根成立了全国社会保障改革委员会。该委员会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在1983年2月提出了“一搅子”社会保障改革方案。里根政府削减一些社会保障项目,尤其是“随意性”的社会福利开支,以解决当时出现的联邦政府承担社会福利负担过重的问题。具体项目包括:改革抚养未成年儿童家庭援助计划,削减对未成年子女家庭补助项目,取消已有职业家长的受益资格;减少在医疗补助方面联邦对州的补贴;对于因通货膨胀而对食品券的补贴,取消收入在贫困线收入130%以上者的享有资格,但家中有老人或残疾人的除外;逐渐增加租赁者交付的房租份额,由25%提高到30%,取消大部分联邦建房补贴。在第二个总统任期内,里根继续推进福利制度改革,在保障底层民众和贫穷民众应当享有福利的同时,强化本应由国民自身承担的福利支出。
——摘编自赵霞等《新自由主义对里根政府社会保障政策的影响》
材料二 我们靠什么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这是根本途径。要鼓励勤劳致富、创新致富,……先富带后富、帮后富,不搞“杀富济贫”。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畅通社会向上流动的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的机会。要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防止落入福利主义的陷阱,我们不能等靠要,不能养懒汉。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等调节的力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分配结构。 ——《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不搞“杀富济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里根政府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侧重点,并分析原因。(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意义。(6分)
20.“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历史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表现出四个重要特点:
一是国家统一。我国历史上曾数度出现分裂割据的状况,但无论怎样分裂,最终都会走向统一。
二是“要在中央”。中央集权是2000多年封建国家治理最基本的制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中央政府通过文书律令、官僚行政、考核监察等方式,推行政令,维护 中央权威。
三是郡县体制。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历代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划进行管理,如道、路、州、府、省、郡、县等,由中央委派官员进行治理。
四是因俗而治。“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适度保持自治、分治,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采取不同治理方式也取得不少成功经验。
参考材料自选一个特点为角度,运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的相关史实,围绕“大一统与国家治理”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12分)
哈师大青冈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度期中考试
高二学年历史试题答案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5 ABACC 6-10 DCDCB 11—16 DBADD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影响:促进商品大量进口;冲击自然经济,催生近代工业产生和现代化运营出现;近代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6分)
(2)原因:顺应民意,维护政治稳定;增加财政收入,缓解经济危机。(6分)
18.(1)(8分)特点:诉讼制度日益完善;诉讼程序简化,全国通行;议会主导。
原因: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并完善(议会改革的推进);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开展;启蒙思想的传播与影响。
(2)(6分)历史影响: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资产阶级国家制定法典的范本。
19.(1) (8分)侧重点:减少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和干预。
主要原因:经济“滞胀”局面的持续;政府财政负担沉重;原有社会保障制度弊端凸显;里根政府对激发社会活力和劳动者积极性的考虑。
(2) (6分)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制度;有利于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有利于防范社会风险,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的自信;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2分)示例如下:
①“国家统一”角度示例:
论题:国家统一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流。
阐述:中国古代历史分分合合,但历史走向的主流是统一。首先,从时间存续来看,从秦统一到清帝退位,中国历史2000多年,经过汉、隋唐、元明清的发展,基本保持着国家统一的局面,统一时间长达1500多年。分裂时期只有500年左右。其次,即使国家处于分裂时期,各民族虽有矛盾冲突,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往往孕育着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国家新统一。最后,“大一统”的文化理念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在这种理念影响下,中华民族积极追求疆域领土统一、注重文化共识凝聚,反对国家分裂等。无论怎样分裂,最终国家都会重新走向统一。
综上所述,统一国家才能够强盛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经济文化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所以国家统一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流。
②“要在中央”角度示例:
论题:要在中央——中央集权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国家治理的最基本制度体系。
阐述:“要在中央”即加强中央集权。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在中央建立了以公卿为首的一套官僚机构,国家重大事务最后由皇帝裁断。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秦朝还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采用上计制考核官员,建立起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发布法律文告等来加强国家治理。
综上所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最基本制度体系,为以后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以后历代也通过官僚体制、文书律令、考核监察等方式加强中央集权,从而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③“郡县体制”角度示例:
论题:郡县体制是大一统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基本模式。
阐述: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和考核,郡县体制的建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割据、巩固了国家统一局面。此后,地方行政制度也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尽管不同历史时期全国地方行政区划有所不同,但郡县两级是历代地方治理体系的基本层级,尤以县这个层级最为稳定,各级地方官吏也都由中央委派。
综上所述,秦朝确立郡县体制,为以后历代基本沿用,它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古代中国大一统的国家格局,成为我国古代大一统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的基本模式。
④“因俗而治”角度示例:
论题:“因俗而治”是大一统王朝的治理智慧。
阐述: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情况因俗而治,适度保持自治、分治。如秦朝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管理民族事务;地方在少数民族地区设道管理;汉朝设置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东北设护乌桓校尉。隋唐设礼部和鸿胪寺负责民族事务,隋加强了对岭南各族的治理,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边疆推行郡县制,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唐代对吐蕃采取和亲政策,并数次会盟;对南诏诸王加封;西北、东北、北方、南方分设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上统于中央政府。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面,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差别对待政策,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开始实行土司制度。明朝在中央设提督四夷馆;在东北、西北、西南设卫所或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按时进贡,接受朝廷征调军兵;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机构。清朝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册封五世达赖和班禅;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
综上所述,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在坚持大一统理念的前提下,促进了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同时考虑到边疆与内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差异,有利于各民族的交流互补、和睦相处,充分体现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治理智慧。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