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下列四个选项中有唯一符合题意的选项,请把你选出来的答案填在答题卷上。每小题2分,共50分。
1.(2分)1973年考古学家在距今约170万年的中国某早期人类化石地层中出土了三件石器,这三件石器为石英岩打制而成,同时还在化石地层中发现了许多炭屑。由此推断( )
A.元谋人化石地层 B.北京人化石地层
C.山顶洞人化石地层 D.半坡人化石地层
2.(2分)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这些石器从早期到晚期有明显变化( )
A.会制作工具 B.有爱美意识
C.懂得人工取火 D.掌握磨光技术
3.(2分)河姆渡遗址的出土文物既有食用后被抛弃的鱼骨,也有鹿、猪、牛等动物遗骸和酸枣、橡子、菱角等植物果实。这表明当时( )
A.食物的品种和来源多样化
B.干栏式建筑利于储存食物
C.家畜饲养的范围不断扩大
D.农业种植是主要食物来源
4.(2分)据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10%( )
A.百家姓氏,皆自炎黄 B.中华姓氏,源远流长
C.人文初祖,拓土开疆 D.姓氏文化,包罗万象
5.(2分)“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极为重要的一支,因其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从考古发掘来看,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人墓地多为积石冢,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 )
A.阶级分化的出现 B.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C.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 D.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6.(2分)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41956片分类进行编排,共分成奴隶和平民、奴隶主贵族、官吏、军队刑罚监狱、战争、农业、商业、建筑、天文历法、祭祀等二十多个类别。由此可推知( )
A.史家的研究大都具有主观偏见
B.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
C.当时已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
D.当时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7.(2分)商周时期的工匠制作青铜器时,已经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而且在铸造技术上,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而成。这最能体现商周时期青铜器( )
A.种类丰富 B.制作工艺高超
C.分布范围广 D.数量众多
8.(2分)春秋时期,晋国在与楚国争霸的过程中,不断经营西面和北面的腹地,将原来是山戎、赤狄、白狄等的族群都吸纳为晋人。这反映出当时( )
A.大国争霸推动了民族交融
B.晋与周边地区民族矛盾尖锐
C.诸侯纷争拉大了经济差距
D.晋在与楚国争霸中占据优势
9.(2分)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B.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
C.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D.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
10.(2分)“人的品格可以通过教育或通过长辈的道德榜样来陶冶和提高……用暴力和威胁进行统治是无效的;只有将社会准则内在化的价值观才能导致正确的行为。”这段材料描述的是( )
A.老子的道家思想 B.孔子的儒家思想
C.韩非的法家思想 D.墨子的墨家思想
11.(2分)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对联中的“此公”主持修建的工程是( )
A.长城 B.都江堰 C.灵渠 D.始皇陵
12.(2分)秦朝为维护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君权之下形成了“辅助决策、执行、监督”模式的权力结构。其中起“监督”作用的官职是( )
A.丞相 B.太尉 C.郡守 D.御史大夫
13.(2分)“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该诗“将相本无种”引用的历史典故与下列秦末农民战争中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
A.刘邦项羽起义 B.巨鹿之战
C.陈胜吴广起义 D.楚汉之争
二、非选择题(70分)
14.(12分)【考古发现中的早期文明】
材料一:1952年发现的半坡遗址中,先后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化石。同时还发现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等各种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为主
材料二;1973年发掘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等遗存。
——以上两则材料摘编自《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师用书》
(1)(4分)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完成有关推论。
材料一:
发现:粟的遗存。推论:
材料二:
发现:丰富的栽培稻谷遗存。推论:
材料三:2019年,世界遗产大会将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余杭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给出的定位为:它是代表史前稻作文明的最高成就,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最直接、最典型、最有力的实证,堪称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良渚古城的城内建筑、城墙、外城以及水利系统的土石方工程量达1005万m3。其中,良渚古城核心区面积约为6.3km3,是世界上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系统之一。宫殿区营建在长方形人工土台上,面积约30万m3,发现了35座长方形房址,多为南北朝向,排列整齐。发掘的墓葬显示,以12号墓规格最高,出土了600余件(组),包括体量最大的“玉琮王”和“玉钺王”,标志着墓主人很有可能是一位同时掌握着神权、军权和王权的统治者。
以火耕、水耨技术为代表的原始稻作农业已经相当成熟。水稻的驯化历程基本完成,出土了大量稻作农业工具,水稻产量也大大增加。在一个大型灰坑遭迹(H11)中
——宋姝等《良渚古城: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实证之城》
关于良渚水坝的考古证据非常充足,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证据是碳十四的测年数据,水坝碳十四测年数据在公元前3100﹣公元前2700年之间。
——英国剑桥大学科林 伦福儒《世界早期复杂社会视野下的良渚古城》
(2)(4分)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良渚古城遗址给出了定位。请依据材料三为划线处的定位列举相关证据。(不能照抄材料,要求概括性叙述,至少答出两条证据)
材料四:1921年4月,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到河南省三门峡市仰韶村考古调查,采集到一些石器和陶片,中国考古学界多次进行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仰韶文化遗址数以千计,远及青海、湖北、河北、内蒙古等地。……这里同时存有大量关于黄帝、炎帝的古史传说,仰韶文化与中华人文初祖黄帝或有着密切关系。考古学界认为,称仰韶文化为文化上的“早期中国”。
——摘编自新华社《百年发掘揭秘“仰韶文化”》
(3)(4分)众多文化遗存的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左右,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均已进入了早期的文明社会。请结合以上材料
15.(12分)【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材料一:
材料二: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是实现大一统的必然要求。早在春秋时期就已露出端倪,春秋时期的争霸结果是实现了局部的统一。进入战国,各国都将统一天下作为自己的使命,(企图)
——摘编自萧平汉《战国变法运动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材料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
——《孟子》
春秋时期各大国努力开疆拓土,以前零零碎碎的小国和部落,到这时已合并成几个大国。楚、晋、秦、齐、吴等大国开始创立郡县制……原来的封建组织一天天破坏
——摘编自童书业《春秋史》
七国本身都是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疆域内的各少数民族与华夏族趋向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交往十分密切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先秦卷》
(1)(2分)材料一图一中的农具反映了当时手工业中哪一行业的进步?(2分)图二中的文物出土于山西的战国墓葬中,其中牛戴着鼻环这形象说明了什么?
(2)(2分)材料一图中的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这些经济领域的变化使得哪一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2分)根据材料二,说出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时代背景。
(4)(2分)有人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给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百害而无一利。”结合材料三中的相关内容
16.(10分)【秦统一中国】
材料一:秦王嬴政任用许多能干的人。李斯原来是楚国的一个小吏,被嬴政拜为客卿,王翦是秦国名将,伐楚失败,就亲自到王翦家当面检讨。
材料二:秦“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王朝政区范围的确定,为后来中华帝国版图的主体部分确定了一个大模样。这种地方行政管理方式
——摘编自王子今《秦统一局面的再认识》
材料三: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建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
——历史学家翦伯赞
(1)(2分)根据材料一中的图文资料,分析秦能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
(2)(4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一后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3)(4分)根据材料三,指出翦伯赞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下列四个选项中有唯一符合题意的选项,请把你选出来的答案填在答题卷上。每小题2分,共50分。
1.(2分)1973年考古学家在距今约170万年的中国某早期人类化石地层中出土了三件石器,这三件石器为石英岩打制而成,同时还在化石地层中发现了许多炭屑。由此推断( )
A.元谋人化石地层 B.北京人化石地层
C.山顶洞人化石地层 D.半坡人化石地层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元谋人,知道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学家挖掘的这一中国早期人类化石地层是元谋人化石地层,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故选:A。
2.(2分)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这些石器从早期到晚期有明显变化( )
A.会制作工具 B.有爱美意识
C.懂得人工取火 D.掌握磨光技术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石锤等,打制技术逐步提高。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掌握磨光技术。
故选:A。
3.(2分)河姆渡遗址的出土文物既有食用后被抛弃的鱼骨,也有鹿、猪、牛等动物遗骸和酸枣、橡子、菱角等植物果实。这表明当时( )
A.食物的品种和来源多样化
B.干栏式建筑利于储存食物
C.家畜饲养的范围不断扩大
D.农业种植是主要食物来源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河姆渡人,知道题干现象说明河姆渡人食物的品种和来源多样化。
【解答】据题干“河姆渡遗址的出土文物既有食用后被抛弃的鱼骨,也有鹿、猪、橡子,河姆渡人的食物的品种和来源多样化、鹿等,还有采集的酸枣、菱角等植物果实。
故选:A。
4.(2分)据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10%( )
A.百家姓氏,皆自炎黄 B.中华姓氏,源远流长
C.人文初祖,拓土开疆 D.姓氏文化,包罗万象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人文初祖相关知识,掌握中华姓氏的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意可知,当今中国常见的前200个姓氏中,由此可知,历史悠久,B符合题意,皆自炎黄,排除A项,拓土开疆,排除C项,与题干主旨不符。
故选:B。
5.(2分)“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极为重要的一支,因其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从考古发掘来看,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人墓地多为积石冢,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 )
A.阶级分化的出现 B.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C.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 D.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红山文化”随葬品的分布特点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从考古发掘来看,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人墓地多为积石冢,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猪狗,个别的没有随葬品”可知,反映了阶级分化的出现;选项BC说法错误,排除选项D。
故选:A。
6.(2分)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41956片分类进行编排,共分成奴隶和平民、奴隶主贵族、官吏、军队刑罚监狱、战争、农业、商业、建筑、天文历法、祭祀等二十多个类别。由此可推知( )
A.史家的研究大都具有主观偏见
B.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
C.当时已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
D.当时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甲骨文,知道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
【解答】材料“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41956片分类进行编排”体现了史家的研究的审慎,排除A,可见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商代时期,排除C,排除D。
故选:B。
7.(2分)商周时期的工匠制作青铜器时,已经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而且在铸造技术上,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而成。这最能体现商周时期青铜器( )
A.种类丰富 B.制作工艺高超
C.分布范围广 D.数量众多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青铜器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解答】由材料信息“商周时期的工匠制作青铜器时,已经准确地掌握了铜、锡,而且在铸造技术上,经过制模、翻制泥范、浇注液态金属,材料主要描述的是青铜器的制作工艺。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
故选:B。
8.(2分)春秋时期,晋国在与楚国争霸的过程中,不断经营西面和北面的腹地,将原来是山戎、赤狄、白狄等的族群都吸纳为晋人。这反映出当时( )
A.大国争霸推动了民族交融
B.晋与周边地区民族矛盾尖锐
C.诸侯纷争拉大了经济差距
D.晋在与楚国争霸中占据优势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了春秋争霸。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出现一些疆域较大的诸侯国,但加速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晋楚争霸之时,融合其他民族为晋人,故选A项,排除B项,排除C项,排除D项。
故选:A。
9.(2分)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B.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
C.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D.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解答】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并互相辩论。
故选:C。
10.(2分)“人的品格可以通过教育或通过长辈的道德榜样来陶冶和提高……用暴力和威胁进行统治是无效的;只有将社会准则内在化的价值观才能导致正确的行为。”这段材料描述的是( )
A.老子的道家思想 B.孔子的儒家思想
C.韩非的法家思想 D.墨子的墨家思想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内容。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
【解答】根据材料“通过教育或通过长辈的道德榜样来陶冶和提高……用暴力和威胁进行统治是无效的”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爱人”,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认为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要机会。
故选:B。
11.(2分)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对联中的“此公”主持修建的工程是( )
A.长城 B.都江堰 C.灵渠 D.始皇陵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
【解答】据“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万流归一汇,都从太守得来,此联中的“此公”是李冰。战国时期,它既能防洪,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故选:B。
12.(2分)秦朝为维护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君权之下形成了“辅助决策、执行、监督”模式的权力结构。其中起“监督”作用的官职是( )
A.丞相 B.太尉 C.郡守 D.御史大夫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知道秦朝起“监督”作用的官职是御史大夫。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实现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史称“秦始皇”,设有中央政权机构、太尉,分别掌管行政,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3.(2分)“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该诗“将相本无种”引用的历史典故与下列秦末农民战争中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
A.刘邦项羽起义 B.巨鹿之战
C.陈胜吴广起义 D.楚汉之争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了陈胜吴广起义。
【解答】根据题干给出的“将相本无种和秦末农民战争”可知是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故选:C。
二、非选择题(70分)
14.(12分)【考古发现中的早期文明】
材料一:1952年发现的半坡遗址中,先后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化石。同时还发现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等各种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为主
材料二;1973年发掘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等遗存。
——以上两则材料摘编自《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师用书》
(1)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完成有关推论。
材料一:
发现:粟的遗存。推论: 半坡人会种植粟。
材料二:
发现:丰富的栽培稻谷遗存。推论: 河姆渡人会种植水稻。
材料三:2019年,世界遗产大会将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余杭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给出的定位为:它是代表史前稻作文明的最高成就,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最直接、最典型、最有力的实证,堪称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良渚古城的城内建筑、城墙、外城以及水利系统的土石方工程量达1005万m3。其中,良渚古城核心区面积约为6.3km3,是世界上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系统之一。宫殿区营建在长方形人工土台上,面积约30万m3,发现了35座长方形房址,多为南北朝向,排列整齐。发掘的墓葬显示,以12号墓规格最高,出土了600余件(组),包括体量最大的“玉琮王”和“玉钺王”,标志着墓主人很有可能是一位同时掌握着神权、军权和王权的统治者。
以火耕、水耨技术为代表的原始稻作农业已经相当成熟。水稻的驯化历程基本完成,出土了大量稻作农业工具,水稻产量也大大增加。在一个大型灰坑遭迹(H11)中
——宋姝等《良渚古城: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实证之城》
关于良渚水坝的考古证据非常充足,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证据是碳十四的测年数据,水坝碳十四测年数据在公元前3100﹣公元前2700年之间。
——英国剑桥大学科林 伦福儒《世界早期复杂社会视野下的良渚古城》
(2)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良渚古城遗址给出了定位。请依据材料三为划线处的定位列举相关证据。(不能照抄材料,要求概括性叙述,至少答出两条证据)
材料四:1921年4月,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到河南省三门峡市仰韶村考古调查,采集到一些石器和陶片,中国考古学界多次进行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仰韶文化遗址数以千计,远及青海、湖北、河北、内蒙古等地。……这里同时存有大量关于黄帝、炎帝的古史传说,仰韶文化与中华人文初祖黄帝或有着密切关系。考古学界认为,称仰韶文化为文化上的“早期中国”。
——摘编自新华社《百年发掘揭秘“仰韶文化”》
(3)众多文化遗存的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左右,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均已进入了早期的文明社会。请结合以上材料
【答案】(1)发现:粟的遗存;推论:半坡人会种植粟;发现:丰富的栽培稻谷;推论:河姆渡人会种植水稻。
(2)定位依据:城市建筑和水利工程规模大,有较强社会组织能力;宫殿区和墓葬反映社会等级差别和阶级分化;稻作工具和稻谷遗存,原始稻作农业相对成熟;科学测年显示距今五千多年。
(3)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才使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中华文化不仅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早期文明,要求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原始农耕生活、良渚文化、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特点作出回答。
【解答】(1)据材料一“1952年发现的半坡遗址中,先后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可知;据材料二“1973年发掘的河姆渡遗址中,这说明河姆渡人会种植水稻。
(2)据材料三“良渚古城的城内建筑、城墙3。其中,良渚古城核心区面积约为6.5km3,是世界上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系统之一。宫殿区营建在长方形人工土台上3,发现了35座长方形房址,多为南北朝向。发掘的墓葬显示。以12号墓规格最高,包括体量最大的‘玉琮王’和‘玉钺王’、军权和王权的统治者、水耨技术为代表的原始稻作农业已经相当成熟,出土了大量稻作农业工具。在一个大型灰坑遗迹(H11)中。”“关于良渚水坝的考古证据非常充足,水坝碳十四测年数据在公元前3100﹣公元前2700年之间,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良渚古城遗址给出了定位依据是:城市建筑和水利工程规模大;宫殿区和墓葬反映社会等级差别和阶级分化,原始稻作农业相对成熟。
(3)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才使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不仅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具有深刻的影响。
故答案为:
(1)发现:粟的遗存;推论:半坡人会种植粟;推论:河姆渡人会种植水稻。
(2)定位依据:城市建筑和水利工程规模大,有较强社会组织能力;稻作工具和稻谷遗存;科学测年显示距今五千多年。
(3)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才使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不仅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具有深刻的影响。
15.(12分)【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材料一:
材料二: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是实现大一统的必然要求。早在春秋时期就已露出端倪,春秋时期的争霸结果是实现了局部的统一。进入战国,各国都将统一天下作为自己的使命,(企图)
——摘编自萧平汉《战国变法运动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材料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
——《孟子》
春秋时期各大国努力开疆拓土,以前零零碎碎的小国和部落,到这时已合并成几个大国。楚、晋、秦、齐、吴等大国开始创立郡县制……原来的封建组织一天天破坏
——摘编自童书业《春秋史》
七国本身都是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疆域内的各少数民族与华夏族趋向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交往十分密切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先秦卷》
(1)材料一图一中的农具反映了当时手工业中哪一行业的进步?图二中的文物出土于山西的战国墓葬中,其中牛戴着鼻环这形象说明了什么?
(2)材料一图中的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些经济领域的变化使得哪一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根据材料二,说出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时代背景。
(4)有人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给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百害而无一利。”结合材料三中的相关内容
【答案】(1)行业:冶铁业。牛鼻穿有鼻环,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牵牛鼻子以役使耕作的方法。
(2)作用: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阶级:地主阶级。
(3)背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各国想要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和完成统一的目标,变法是实现大一统的必然要求。
(4)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战争必定给人们和社会带来了灾难,这一点不可否认。但从历史进程来看,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有利于区域性的统一和民族交融,还促进一些诸侯国进行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为秦朝大一统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等。
【分析】(1)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的知识作答。
(2)根据材料,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的相关知识得出答案。
(3)根据材料,结合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背景作答。
(4)根据材料,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进行论述。
【解答】(1)根据材料图片中“春秋时期的铁农具”,推断该农具反映了当时手工业中冶铁业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2)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代表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山林开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
(3)根据材料中“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和完成统一的目标”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背景是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进一步使用,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变法是实现大一统的必然要求。
(4)根据材料中“争城”“杀人”等信息可知,春秋战国的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灾难,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区域性的统一和民族交融,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故答案为:
(1)行业:冶铁业。牛鼻穿有鼻环。
(2)作用: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背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变法是实现大一统的必然要求。
(4)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战争必定给人们和社会带来了灾难。但从历史进程来看,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还促进一些诸侯国进行改革,为秦朝大一统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等。
16.(10分)【秦统一中国】
材料一:秦王嬴政任用许多能干的人。李斯原来是楚国的一个小吏,被嬴政拜为客卿,王翦是秦国名将,伐楚失败,就亲自到王翦家当面检讨。
材料二:秦“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王朝政区范围的确定,为后来中华帝国版图的主体部分确定了一个大模样。这种地方行政管理方式
——摘编自王子今《秦统一局面的再认识》
材料三: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建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
——历史学家翦伯赞
(1)根据材料一中的图文资料,分析秦能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一后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翦伯赞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案】(1)原因:秦王嬴政任用贤才;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超过东方六国;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抵挡不了秦的进攻。
(2)制度:郡县制。影响: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对我国疆域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
(3)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依据: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分析】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秦能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秦统一后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以及其历史影响、翦伯赞评价秦始皇以及主要依据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一“秦王嬴政任用许多能干的人。李斯原来是楚国的一个小吏,王翦是秦国名将,伐楚失败。”以及图片,秦能灭六国;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超过东方六国,东方六国再也抵挡不了秦的进攻。
(2)根据材料二“秦‘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王朝政区范围的确定。这种地方行政管理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推行,对我国疆域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
(3)根据材料三“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建立者,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可知。依据是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创立了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故答案为:
(1)原因:秦王嬴政任用贤才;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超过东方六国,东方六国再也抵挡不了秦的进攻。
(2)制度:郡县制。影响: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依据: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创立了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2023-2024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