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检测练习
一、单选题
1.唐代,长安商人可以将现钱交给进奏院的节度使,然后拿着进奏院开出的票据,到相应的藩镇取款办事。宋初,中央在开封开设便钱务,商人将现钱交给便钱务,取得相关票据,到各州府取款。这一变化( )
A.促进了长途贸易发展 B.有利于剥夺藩镇财政权
C.方便了商人进行交易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2.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改组太学,推行“三舍法”,按照学生的文化程度,分舍(外舍、内舍和上舍三等)开展教学。升入上舍的学生,学习两年后举行毕业考试,成绩优异者,可直接授官。王安石此举( )
A.意在提升官员文化素质 B.矫正了科举制度的弊病
C.彻底扫除了变法的障碍 D.使改革派获得民众支持
3.武成王庙,又称太公庙,是古代国家祭祀兵家鼻祖吕尚的祠庙。唐玄宗时,曾下令在两京及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按文宣王庙的规格进行祭祀。但到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
A.漠视兵家思想 B.抑制地方势力 C.打压民间信仰 D.实行抑武方针
4.下表为宋仁宗时期禁军的分布及数量列表。据此可知,当时奉行的原则是( )
地区 驻军指挥(营)数/个 地区 驻军指挥(营)数/个 地区 驻军指挥(营)数/个
京城开封 476 开封诸县 208 京东 140
京西 165 河北 254 河东 160
陕西 329 淮南 58 江南 31
两浙 18 荆湖 81 福建 10
广西 8 四川 9 ——
A.分化事权 B.重内轻外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5.一古代典籍将某朝代统治区域依据财政经济状况划分为4个功能不同的地区(如下图)。判断该朝代为( )
A.西汉 B.东汉 C.唐朝 D.北宋
6.“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对联中的“忠骨”、“佞臣”分别指( )
A.魏征、杨国忠 B.岳飞、秦桧
C.狄仁杰、来俊臣 D.孙中山、袁世凯
7.1269年,元世祖颁行国师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文字,使之成为元代官方法定的文字。同时规定,今后发布诏令一律用蒙古新字,各地原来通行的民族文字只作为附录。这一举措( )
A.加强了对文化的控制 B.提高了蒙古文字的地位
C.适应了多民族的统治 D.吸收了其他族群的文化
8.元朝实行行省制度,除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省外,还有若干军事征伐型行省的设置,如征交趾行省、征缅行省等,但随着战争的结束,这些行省就被废除了。这说明元朝行省( )
A.兼有政治和军事的双重功能 B.有利于元朝加强中央集权
C.废立与否取决于战争是否需要 D.设置灵活且适应元朝统治需求
9.元朝时,各行省重大事务必须上报中央,由中央作出决定,但地方也可对处于职责范围内的事务自行裁量,并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 )
A.促进了区域平衡发展 B.兼顾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
C.避免了地方据险割据 D.阻碍了区域之间经济交流
10.《辽史》中记载的“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辽国皇帝一年四季巡幸于四捺钵之间,政务皆在捺钵中处理。据此可知,该制度的目的是( )
A.接受各部族首领前来朝贡 B.方便君臣交流渔猎技艺
C.协调朝廷与各属部的关系 D.利于处理对外交往事务
11.辽代的科举制最初专为选汉官、取汉士之用,只有汉人、渤海人可以应试,禁止契丹等北方民 族参加。但后来契丹士人开始冲破辽朝禁令,私自参加汉族士人引以为豪的科举考试。这一变化反映了辽代( )
A.选官推行南北分治 B.华夏认同不断加深
C.门第观念日益削弱 D.普遍认同科举取士
12.宋代沿海地区有些群体以船为居,以舟为室,采海物为生,有的“率趋渔盐,少事农作”。有田产的船户既耕且渔,而有财力者多出海贸易,商贸贩运成为滨海民众重要的“本业”。由此可知,宋代( )
A.生产关系发生质变 B.社会分工日趋多元
C.农业经济日益衰落 D.开发海洋成为国策
13.中国古代南方始终以种植水稻为主。唐代,已出现南粮北运的现象。宋代,南方稻田大量增加,水稻在全国成为第一位的粮食作物。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经济发展 B.水路交通便利 C.生产工具的革新 D.高产作物的引进
14.1267年,以回族天文学家扎马鲁丁为首的中国天文学家在北京建立观象台,他们从西域带回大批“回回书籍”和阿拉伯天文仪器加以研究,制造出了方位仪、斜纬仪、平纬仪、天球仪、地球仪和观象仪等天文仪器,以测天象。这说明宋元时期( )
A.对西方知识已经有全面了解 B.天文研究具有国际视野
C.经济繁荣、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 D.科学家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
15.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如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和元丰元年(1078年)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 )
年份 数据 户别 政区 荆湖南路 荆湖北路 江南东路
主户 客户 客户比率 主户 客户 客户比率 主户 客户 客户比率
宝元元年 456431 354626 0.437 350593 238709 0.405 902261 171499 0.160
元丰元年 475677 395537 0.454 280000 377533 0.574 926225 201086 0.178
A.均田制遭到破坏 B.国家财政收入锐减
C.小农经济已解体 D.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16.宋朝诗人汪洙在诗歌中说“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勉励儿童”少小需勤学,文章可立身,宋朝真宗皇帝也奉劝青年“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以上诗歌内容折射出宋朝的社会风气是( )
A.尚武好斗 B.重利轻义 C.提倡文治 D.追名逐利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赵匡胤当皇帝后,担心宋朝会成为继五代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朝,为此而彻夜难眠。一天,他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赵普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 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离局面。统治者鉴于唐朝后期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出北宋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表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成吉思汗时已在境内开设驿站,窝阔台时正式建立驿站制度。忽必烈定都大都后,驿站制度更大规模地发展起来,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据《经世大典》记载,元顺帝时全国有驿站1500多处。驿路东通奴儿干之地,北通吉利吉思部落,西南通西藏。驿站有陆站和水站,水站用船。陆站又有马站、牛站、车站、轿站、步站之分。辽东黑龙江下游则置狗站,用狗拉雪橇行于冰雪之上。1289年设立杭州到泉州的海站。……元政府特设站户,有一定的免税特权,用以维持驿站运行。驿站上一切交通工具和使臣饮食供应,一部分由政府补贴,大部分由站户负担。专用以传递紧急文书的邮驿叫急递铺,用以传递军政机要文件。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等《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驿传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元朝为解决上述深层次问题所采取的其他举措,并说明理由。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州)虽濒海裔夷之邦,执耒垂髫之子,孰不抱籍缀辞以干荣禄,褎然而赴诏者,不知其几万数。盖自古昔未有盛于今也。
——北宋朱长文《苏州学记》
材料二 宋代士大夫与君主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关系相当密切,以至有“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共治”一说,最早出自太祖所谓“国家设科取士,本欲求贤以共治天下”一语。绍兴八年(1138年)十二月,监察御史方庭实上疏高宗,反对向金人屈辱求和,其中有言:“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
——摘编自何忠礼《论宋代士大夫的“共治”意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时期的社会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共治”局面产生的历史因素。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制度与治理
初,上既诛李筠及重进,一日,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无复言,吾已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大祖·建隆二年》
【注释】李筠及重进:北宋初年,原后周大将李筠和李重进反叛,被宋太祖平定。
结合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史实,以“制度与治理”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3.D
4.B
5.D
6.B
7.C
8.D
9.B
10.C
11.B
12.B
13.A
14.B
15.D
16.C
二、材料分析题
17.(1)藩镇权力太大,君弱臣强。
(2)表现:杯酒释兵权,削弱地方节度使兵权;设立禁军,拱卫京师;实行更戍法,兵将轮换,互不相识;设转运使,把地方余钱上收;文官担任知州,并设通判监督;分散相权,加强君权;重文抑武。
18.(1)特点:政府主导修筑;网络覆盖面广;数量众多,规模庞大;驿站形式多样;交通工具类型多样;服务范畴细化。
深层次问题:构建与“大一统”相适应的中央集权体制。
(2)示例
举措:设立行省制度。
理由: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合理举措亦可酌情给分)
19.(1)现象:知识分子队伍壮大;读书求仕成为社会风尚。
(2)因素:士大夫和君主有共同的利益;科举考试的发展;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理学的兴起,文人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印刷术进步,书籍进入更多民众的生活;官学与书院教育兴盛。
20.题目:制度与治理。
阐述:制度建设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北宋立国时,面临着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武将专权等问题。宋太祖通过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等措施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在中央,分化事权,强化了君权;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崇文抑武。一系列措施,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但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风气,为后期宋王朝“积贫积弱”埋下了伏笔。由此可知,政治制度也要因时而变。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检测练习(答案)--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