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2023-2024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参考答案:
1-5DACCD 6-10CCCBC 11-15BBADC 16-20 BACCB 21-25BDCC 25-30CCCDD
二、材料分析题
31.(1)地位: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说明: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思想基础: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③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④干部基础:受五四运动的影响,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2)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表现:①武装斗争;②土地革命;③根据地建设。
32.17.(1)发展:促成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让中国的政治精英意识到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性。
实践: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2)表现:①是主动地抗争;②体现民众国家与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③具有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彻底性④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认识深化。
(3)原因:最大限度实现了统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增强了民族意识;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发展的关心。
三、论述题
33.示例一:新文化运动的某些代表人物彻底否定传统文化。
他们通过《新青年》等刊物、北大讲堂和撰写小说等方式,揭露和批判旧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动摇了封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他们不仅不承认传统的伦理道德,甚至传统的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他们对传统文化采取绝对否定的做法,冲击了传统文化。
示例二:新文化运动传承了传统文化,使之焕发生机。
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他们提倡新文学,如白话小说等。这是中国现代学术文化的开端,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并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昆明市官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以及考号填写清楚,并用2B铅笔将考号对应的数字涂黑。
2. 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 答第II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第I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6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1911年年底,英国外交大臣格雷称“此次革命举动,秩序井然,并于外人利益,非常尊重,与从前此等乱事,大不相伴”,建议在京“各领事目下须以实在政府待革命”。英国外交大臣的上述举措( )
A.说明民主革命成为时代主流 B.使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C.利于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D.便利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2.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A.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B.剪辫是革命完成的重要标志
C.民众审美观受西方观念影响 D.封建陋习彻底丧失社会土壤
清朝末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 B.国民党
C.同盟会 D.华兴会
4.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的第三天,漫画家马星驰发表《今日始撒手长往乎》。画中老者将鼎丢下,似乎有些舍不得撒手。该漫画( )
A.抨击军阀割据混战的时局
B.表达了国民党对民主共和的向往
C.讽刺了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D.揭示了民主政治的实现缺乏根基
民国初年,在推广男女同校、开办女子高等小学、女子师范学校等方而,广州都走在全国前列。岭南大学于1918年开始招收女生,是中国第一所实行男女同校的大学。由此可知,当时广州( )
A.成为全国性民主革命中心 B.改变了中国女性的命运
C.已实现男女社会地位平等 D.社会的近代化转型较快
6.晚清时期先后流行的思想主张有,“师夷长技以制夷”“习兵战不如习商战”“变法自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等。这些思想主张反映出( )
A.清政府放松思想领域的控制 B.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
C.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逐步加深 D.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7.曾有人撰文指出:“新文化运动以来,国民道德水平下降我们会不会成为没有精神家园的流浪儿……”这里作者主要是针对新文化运动
A.批判复古思潮 B.引进西方学说
C.破旧未能立新 D.提倡文学革命
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一些带有“青年”“少年”“青春”等词的杂志、学会,如陈独秀创立的《青年杂志》以及李大钊创立的少年中国学会。1917年2月,李大钊撰文号召“新中华民族之少年”致力于“促进少年中华之投胎复活”。这表明进步知识分子( )
A.认为青少年是革命主力军 B.重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
C.积极探寻民族振兴新力量 D.力图激发各阶层民族意识
9.近代百年中国第一次民族反思起于中日甲午战争,第二次民族反思始于辛亥革命失败后探索。这两次反思的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 )
A.社会主要矛盾 B.救亡路径社会性质
C.社会性质 D.民主革命任务
10.有学者在谈到辛亥革命时说:“归根结底是时代变了,社会变了。变了的时代,变了的社会诉求,势必引起整个社会更大变化。它有欧美式坐标和现代化的成分,因此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
A.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序幕 B.使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具有了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
11.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 ……(  )
A.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B.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C.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D.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
12.国民党曾制定《商民运动决议案》,称:“大多数旧式商会,不独不参加革命,且为反革命’’、“本党号召全国商民打倒一切旧商会,引导全国商民以有组织的、平民的团结,重新组织可以代表大多数商民利益之商民协会。”该决议案最有可能制定于(  )
A.南京临时政府统治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D.抗日战争时期
13.14.1928年12月,毛泽东制定了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给农民耕种。”1929年4月,毛泽东又主持制定了《兴国土地法》,把原来的“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毛泽东调整土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 B.调动群众的革命积极性
C.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纠正党内“左”的错误
14.从《公务员任用条例》到《公务员任用法》,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得以建立,这种文官选任制度具备了现代文官制度的根本特征,下列哪一项不是该制度对中国政治人事制度改革的贡献(  )
A.一定程度上使公务员考试和任用有法可依 B.对于社会风气的好转和政治民主化起了一定的作用
C.在一定程度上为重才而用、提高工作效率制造了条件 D.它受其政权性质的制约和影响
1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商品中,生产资料仅占8%左右,而消费资料占90%以上,其中直接消费资料又占80%左右,这种结构,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并无根本改变。中国对外出口商品中,农业原料在1893年占15.6%,以后迅速增长,到20世纪30年代占45%左右,而制成品反由占56%退居到34%。对此合理的认知是( )
A.自然经济顽强抵制着列强侵略 B.民族工业未涉足重工业
C. 中国外贸的半殖民地色彩浓厚 D.近代农业有了一定发展
据右图的信息判断,当时中华苏维埃政府向群众发行借谷票的主要目的是(  )
A.支援北伐战争的革命军队
B.争取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C.度过抗日战争的经济困难
D.救济生活困难的人民群众
17.1922年9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  )
A.人民的迫切愿望 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
C.知识分子的共识 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
18.“是你拉着俺的手,在村口的大树旁,一同告别了咱娘,踏上北伐的战场。”这是一首描写国共关系的网络诗歌,诗中反映的国共两党这次合作的目的是(  )
A.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 B.推翻列强和封建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C.同北洋军阀抢夺地盘 D.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19.毛泽东说:“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该军事行动的“战略作用”是(  )
A. 迫使国民党停止全面进攻 B. 拉开对国民党战略决战的序幕
C.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D.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20.美国作家哈里森说“(长征)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的凯歌……是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它终为毛泽东和共产党赢得了中国,在本世纪没有哪一个事件如此地触发世界的想象。”表明了长征(  )
A.翻开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B.传播了中共革命的精神
C.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D.对世界局势产生了影响
21.1948年8月,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以1;300万的比率回收法币。按《金圆券发行办法》规定,金圆券发行最高限额为20亿元,而当时的法币发行额折合金圆券才2亿元。国民政府的做法( )
A.抑制了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 B.加剧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C.希望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D.企盼国家实现和平民主
22.1946年4月8日,中共代表王若飞、博古等人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后,从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民主人士、国民党要员等社会各界纷纷表示哀悼。有悼文指出:“他们的事业,就是中国人民大众的事业,就是全人类的事业。”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各界( )
A.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C.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特征 D.当时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23.电影《建党伟业》演绎了“辛亥首义”到”党的成立”这一时间段的历史风云.以下内容有可能出现在该部电影中的是
①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临时约法》  ②北京学生走上街头高呼“还我青岛”
③共产国际派马林来中国开展活动  ④陈独秀出席中共“一大”并作发言
A. ①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 ②③
24.在太行山脚下最后一个中国革命农村指挥所,毛泽东提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思想。毛泽东在这所“指挥所”( )
A.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提出了稳固抗战总后方的方案
C.绘制了新中国的发展蓝图 D.开辟出了中国人民革命新道路
25.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的依据是( )
A.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B.中国共产党性质 C.中国社会的性质 D.中国革命的任务
26.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特别是8年全民族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如果改用民国纪年的话,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发生在( )
A. 民国三十年 B. 民国三十四年
C. 民国三十八年 D. 民国四十五年
27.山东抗日根据地在1939年间出版了《大众》半月刊、《大众日报》,成立了印刷厂,翻印了《统一战线》,《论持久战》《论新阶段》等重要理论书籍。这一系列举措( )
A. 旨在解决战时的文化贫瘠局面 B. 壮大了反对国民党独裁的力量
C. 有利于凝聚根据地的抗日力量 D. 完善了国民教育的制度和体系
28在太行山脚下最后一个中国革命农村指挥所,毛泽东提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思想。毛泽东在这所“指挥所”( )
A. 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 提出了稳固抗战总后方的方案
C. 绘制了新中国的发展蓝图 D. 开辟出了中国人民革命新道路
29.下面漫画选自《旧世百态:漫画时政》,描绘的是20世纪30年代初,沈阳各制旗店赶做清朝的国旗——三角龙旗的情景。它可以用来说明( )
A.近代中国帝制与共和的生死较量
B.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已严重破坏
C.东北人民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无奈
D.日本企图实现“以华治华”的战略
30.以下是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中的报告内容(部分),这次会议的召开( )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已被消灭。国民党的作战部队仅仅剩下一百多万人....….今后解决这一百多万国民党军队的方式,不外天津、北平、绥远三种。我们必须准备把二百一十万野战军全部地化为工作队。这样,干部就够用了,广大地区的工作就可以展开了。开始着手我们的建设事业,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事业。
A. 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方向 B. 推动长江以北的地区获得解放
C.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D. 为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基础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35分)
注意事项:
第II卷须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再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包括2题,共30分)
31.近代中国人民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独立富强做出了不懈努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各阶层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进行了不懈的艰苦斗争,但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从五四运动开始,无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二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因此,毛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摘自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并说明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哪些准备条件?(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形成了怎样的革命思想?列出这一思想的具体表现。(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争的失败,深深刺痛了中国人因循守旧和麻木的神经,并在事实上直接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突变。甲午战争不仅促成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更重要的是让当时中国的治精英意识到了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极端重要性。
——摘编自孙军《试论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二 五四爱国运动是主动地抗争,是为国家地位和民族尊严而战,体现出近代国家和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并使中国人民开始清醒地认识到了帝国主义的本质,进一步看清了封建统治阶级成为帝国主义附庸的面目,开始认识到必须推翻他们的统治。
——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
材料三 作为一个民族国家, 中国是由于日本的大举入侵和举国抗战体质的形成,才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摘编自齐卫平(100 年后,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五四" 》
(1)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争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后中国政治精英“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实践。(6分)
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整体性觉醒”的表现。(6分)
(3)据材料三,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4分)
三、论述题(10分)
33.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反思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但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进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据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角度评价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2023-2024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