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源中学高2025届高二(上)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有学者认为,早期中国从“猴山结构”的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这反映出早期中国
A. 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B.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
C. 思想由多元趋向统一 D. 宗法血缘制度土崩瓦解
2. 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
A.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 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 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 任用外戚权臣,削弱宦官权力
3. 中世纪后期,法国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形成等级君主制统治; 英国国王通过议会为自己的政策寻求支持,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两国统治者都重视加强王权、削弱了教权。这( )
A. 使基督教会势力逐渐衰落 B.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C. 改变两国民众的宗教信仰 D. 标志君主制统治的建立
4. 詹姆斯·罗伯特认为,“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但是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特别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787年美国宪法( )
A. 在政府机构实行“三权分立”
B. 确立了国会的权力中心地位
C. 规定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D. 设立最高法院维护宪法权威
5. 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普遍建立了相互制约的收入、支出、保管、审核系统;规定了政府工作人员的薪酬标准,上至边区政府主席,下至乡政府乡长,都不发薪饷,实行最低的津贴制度(每月津贴只有一元五角到五元),其收入不得超过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这些做法( )
A. 表达了全国民众抗战的决心坚定 B. 体现了政权建设的人民属性
C. 标志着延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 实践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6. 1949年9月,民盟主席张澜在某次会议中提及“我们的新制度,自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讲话中的“新制度”指的是(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 除尊孔外,北魏孝文帝还诏祀尧、舜、禹及周文王,诏修尧、舜、禹庙;又祭汉高祖,又遣使祭东汉光武及明、章三帝陵;又遣使祭泰山及华山等。孝文帝上述举动意在( )
A. 学习汉朝的治国理政经验 B. 传播儒家礼制文化
C. 彰显政权的华夏正统地位 D. 推动鲜卑民族汉化
8. 明仁宗时,科举取士一度南北分卷,“科举之士需南、北兼收,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这一制度( )
A. 提供了公平竞争环境 B. 化解了南北方的矛盾
C. 有利于笼络北方士子 D. 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9. 1979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对各类干部的考核各有侧重。对于技术干部、专业干部,侧重考核其技术业务水平和成果;对于党政干部,侧重考核其政治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的颁布意在( )
A. 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B. 建立清正廉洁的官僚队伍
C. 加强干部管理的法制化 D. 为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
10. 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可以将《诗》《书》《礼》《易》《春秋》,特别是《春秋》中所集中体现的封建伦理观念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 )
A “五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
B. 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
C. 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
D. 汉代司法审判不依据颁行法律
11. 在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中,明确规定每个法国人都享有平等的民事权利,订立契约应该遵循当事人的意愿,私人可以自由处分属于自己所有的财产,不准强制任何人让出其所有权,即使由于公共利益也要给予公正和事先的补偿。这说明《法国民法典》( )
A. 适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 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
C. 确定了西方的立法规范 D. 推动了共和制度的建立
12. 在中世纪,耶稣曾教导他的门徒应该彼此相爱,教会的法学家们禁止以不义之财布施,强调施予者应该保持纯净谦虚的内心,受施者也要继续传递爱心。同时,基督教会经常告诫人们,必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贪恋他人财物等。这反映出( )
A. 教会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 B. 基督教文化影响近代西欧
C. 中世纪法律受到基督教会影响 D. 教会控制了中世纪的教育
13. 我国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的制定。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宣布委员长会议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一般都要予以公开,广泛征求意见。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增加以网络的方式征求意见。这一发展过程
A. 保证了参与主体广泛性 B. 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
C. 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D. 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14. 有学者认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由许多大小不一国家相互之间横的关系所构成的。在那里并没有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的一个强大的中心,构成国际秩序的基本准则至少是在法律上平等的各国间的并列关系。”这说明该体系( )
A. 深受近代契约精神影响 B. 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C. 确立了主权与独立原则 D. 建立了近代外交制度
15. 2021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发表讲话,表示:“和平是我们最大的共同利益,也是各国人民最大的共同期盼。我们要做地区和平的建设者和守护者,坚持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携手应对威胁破坏和平的各种负面因素。”这体现出,新时代中国外交( )
A. 侧重于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B. 坚持区域一体化方向
C. 以联合国中心开展活动 D. 凸显大国智慧和担当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16题14分、17题16分、18题12分、19题13分,共55分)
16.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荫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历史的一种贡献,它正式确立于秦汉时代。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官制度迅速走向成熟,其中的科举制度在之后的社会变迁中发挥着稳定器和发动机的作用。皇权是塑造文官制度最重要的外在力量,文官制度因皇权的需要而生,而与皇权的兴衰起伏密切相关。儒家思想是文官士大夫群体的意识形态支柱,更塑造了文官制度的诸多内容。文官制度贯彻了传统政治的理念与宗旨,具有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这或许是文官制度最大的精神意义。文官制度中包含着追求效率、清廉、民本等原则,文官士大夫在实践中乘承的中庸、谦让、勤勉等人生态度,沉淀为中国历史的宝贵遗产。
——摘编自张程《中国古代文官制度》
材料二 从18世纪后期开始,英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在政治方面却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种腐败使得群众和资产阶级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1820至1830年间,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英国爆发了声势浩荡的运动,目的是促使议会改革和争夺普选权。为了解决两党制下“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英国政府设立了常务次官,他们可以长期处理政务,但不可以参与党政,也不能进入内阁。克里米亚战争的惨痛教训致使英国民众一片愤怒,社会舆论和议会强烈谴责政府。英国民间成立了行政改革协会,《泰晤士报》连续报道该组织活动的细节,拥有民众基础的文官革新运动蓬勃发展起来。直到1870年,英国现代文官制度才正式确立。
——摘编自李星辰《十九世纪以来英国文官制度的演进及其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西方文官制度对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启示。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雅典 历史上出现过12次陶片放逐案例,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487年,被驱逐者是前僭主庇西特拉图的亲戚西帕库斯,最后一次发生在公元前417年,群众领袖海柏波拉斯被流放。
战国时期 韩非子主张惩罚有罪行的人,不能因是高官显官而回避;奖赏有功劳的人,不能因是小民百姓而遗忘。
宋代 宋代法律全盘继承了唐律关于男子“七出”正当休妻的法律规定,赋予了女子主动离婚的权利,甚至扩大了女子的离婚自由权。
近代英国 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不得中止法律的实施,未经议会同意,也不得行使法律豁免权。
近代中国 1904年《公司律》确立了两项平等权利:一为不分官商、不同主体一律平等原则;二为股权平等原则。
现代中国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经济组织以及中外合资经营的企业,都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它们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保护。
请围绕“法律”和“公平”,任选表中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论题,运用有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准确。)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统一全国,朱元璋在前朝民族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发展,进而形成一整套独特的民族政策。朱元璋认为“治夷之道,必威德兼施,使其畏感。”对蒙古族,一方面武力打击,一方面承认元朝曾经统治中国的正统性,运用怀柔手段笼络安抚蒙古贵族和平民。对南方各少数民族,主要侧重“以德怀之”。政治上,继承土司制度并加以改进,推行土流合治;文化上,“用夏变夷”,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儒学;经济上,实施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策。
——摘编自杨杰《论明太祖朱元璋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国民党积极推行“重边教,宏教化,以固国族而成统一”的民族同化政策,如提倡汉族与少数民族通婚、奖励内地人民移住边疆或边疆人民移住内地、推行“国语”运动等,以便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汉化的中华民族”。受此影响,贵州大力推行统一语言文字、汉苗通婚、统一服装等运动。
——摘编自郑大华《论晚年孙中山“中华民族”观的演变及其影响》
材料三 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相对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言,社会供给的不足和结构性失衡,这种不足和结构性失衡在民族地区尤为突出。为此,党中央从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着手,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实现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提出在民族地区重点开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工作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针对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制定并执行了一系列精准扶贫的政策法规,取得了卓越成就。
——摘编自张学敏、柴然《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政策发展及新时代走向——基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民族政策的特点并指出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国民党的民族政策。万源中学高2025届高二(上)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有学者认为,早期中国从“猴山结构”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这反映出早期中国
A. 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B.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
C. 思想由多元趋向统一 D. 宗法血缘制度土崩瓦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早期中国从‘猴山结构’的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可知,早期中国从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说明早期中国的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早期中国政权结构的变化,而非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早期中国政权结构的变化,与思想由多元趋向统一无关,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描述宗法血缘制度土崩瓦解的信息,而是早期中国政权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2. 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
A.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 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 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 任用外戚权臣,削弱宦官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并结合所学,与皇帝共议国事的应该是宰相,但材料中奏章送至尚书署,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可得出这一做法的作用是制衡丞相势力,削弱相权,强化君主专制,B项正确;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材料做法主要是削弱相权,排除A项;材料做法主要是削弱相权,不是提高儒学地位,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任用外戚权臣,削弱宦官权力,排除D项。故选B项。
3. 中世纪后期,法国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形成等级君主制统治; 英国国王通过议会为自己的政策寻求支持,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两国统治者都重视加强王权、削弱了教权。这( )
A. 使基督教会势力逐渐衰落 B.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C. 改变两国民众的宗教信仰 D. 标志君主制统治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后期(西欧)。根据材料“两国统治者都重视加强王权、削弱了教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法两国通过各种途径加强王权,削弱了教权,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B项正确;这一时期,基督教会势力仍很强大,排除A项;C项与史实不符,两国的宗教信仰没有改变,排除C项;材料所述的是王权的加强,与君主制统治的建立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 詹姆斯·罗伯特认为,“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但是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特别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787年美国宪法( )
A. 在政府机构实行“三权分立”
B. 确立了国会的权力中心地位
C. 规定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D. 设立最高法院维护宪法权威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知识点,旨在考查知识迁移、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一方面要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同时,另一方面又要防止中央政府权力过分集中而出现专制独裁,因此美国联邦政府实行“分权与制衡”的原则,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说法本身错误,不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排除;C项仅仅是1787年宪法的一个方面,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仅仅是1787年宪法的一个方面,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
5. 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普遍建立了相互制约的收入、支出、保管、审核系统;规定了政府工作人员的薪酬标准,上至边区政府主席,下至乡政府乡长,都不发薪饷,实行最低的津贴制度(每月津贴只有一元五角到五元),其收入不得超过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这些做法( )
A. 表达了全国民众抗战的决心坚定 B. 体现了政权建设的人民属性
C. 标志着延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 实践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建立了相互制约的收入、支出、保管、审核系统”是廉政建设,“收入不得超过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都体现了政权建设的人民属性,B项正确;材料与表达抗战决心无关,排除A项;材料也不能体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人民属性,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 1949年9月,民盟主席张澜在某次会议中提及“我们的新制度,自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讲话中的“新制度”指的是(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我们的新制度,自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处理各民主党派和中共之间的关系,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不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无关,排除C项;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7. 除尊孔外,北魏孝文帝还诏祀尧、舜、禹及周文王,诏修尧、舜、禹庙;又祭汉高祖,又遣使祭东汉光武及明、章三帝陵;又遣使祭泰山及华山等。孝文帝上述举动意在( )
A. 学习汉朝的治国理政经验 B. 传播儒家礼制文化
C. 彰显政权的华夏正统地位 D. 推动鲜卑民族汉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北魏孝文帝不仅提出儒学,还对几代帝王推崇祭拜修庙陵,又模仿他们祭泰山及华山等,他希望自己的统治是华夏正统,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学习汉朝的治国理政经验,排除A项;传播儒家礼制文化只是材料表达的其中一点,不能以点代面,排除B项;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可以推动鲜卑民族汉化,而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8. 明仁宗时,科举取士一度南北分卷,“科举之士需南、北兼收,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这一制度( )
A. 提供了公平竞争环境 B. 化解了南北方的矛盾
C. 有利于笼络北方士子 D. 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实行南北分卷制度,解决北方人科举成绩弱于南方人问题,有利于笼络北方士子,C项正确;南北分卷取士,并不利于公平,排除A项;南北之间在明代没有矛盾,排除B项;南北分卷制与人才选拔标准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9. 1979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对各类干部的考核各有侧重。对于技术干部、专业干部,侧重考核其技术业务水平和成果;对于党政干部,侧重考核其政治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的颁布意在( )
A. 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B. 建立清正廉洁的官僚队伍
C. 加强干部管理的法制化 D. 为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9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的颁布,有利于干部队伍建设,为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党的群众路线,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建立清正廉洁的官僚队伍,排除B项;材料强调干部队伍的考核,没有体现管理的法制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0. 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可以将《诗》《书》《礼》《易》《春秋》,特别是《春秋》中所集中体现的封建伦理观念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 )
A. “五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
B. 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
C. 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
D. 汉代司法审判不依据颁行法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可以将《诗》《书》《礼》《易》《春秋》,特别是《春秋》中所集中体现的封建伦理观念作为判案依据”并结合所学,汉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可以得出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B项正确; 结合所学,汉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并不是“五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排除A项;根据材料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可以以《春秋》中所集中体现的“封建伦理观念”作为判案依据,这不能说明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理念,排除C项;材料只是说儒学经典可以作为判案依据,但不代表汉代司法审判就不依据颁行的法律,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1. 在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中,明确规定每个法国人都享有平等的民事权利,订立契约应该遵循当事人的意愿,私人可以自由处分属于自己所有的财产,不准强制任何人让出其所有权,即使由于公共利益也要给予公正和事先的补偿。这说明《法国民法典》( )
A. 适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 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
C. 确定了西方的立法规范 D. 推动了共和制度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04年(法国)。根据材料“每个法国人都享有平等的民事权利,订立契约应该遵循当事人的意愿,私人可以自由处分属于自己所有的财产,不准强制任何人让出其所有权,即使由于公共利益也要给予公正和事先的补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民法典》注重保护个人的权力,适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A项正确;英美法系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法国民法典》属于大陆法系,排除B项;确定了西方的立法规范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1804年法国共和制已经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
12. 在中世纪,耶稣曾教导他的门徒应该彼此相爱,教会的法学家们禁止以不义之财布施,强调施予者应该保持纯净谦虚的内心,受施者也要继续传递爱心。同时,基督教会经常告诫人们,必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贪恋他人财物等。这反映出( )
A. 教会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 B. 基督教文化影响近代西欧
C. 中世纪法律受到基督教会影响 D. 教会控制了中世纪的教育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彼此相爱”“禁止以不义之财布施”"必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贪恋他人财物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基督教会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近代西欧的内容,无法得出基督教文化影响近代西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世纪法律的内容,无法得出中世纪法律受到基督教会影响,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教会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无法得出教会控制了中世纪的教育,排除D项。故选A项。
13. 我国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的制定。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宣布委员长会议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一般都要予以公开,广泛征求意见。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增加以网络的方式征求意见。这一发展过程
A. 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B. 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
C. 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D. 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的做法,从制定1954年宪法时开始出现,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其常态化,再到以网络的方式征求意见,反映了我国法律制定参与的广泛性,A项正确;人大的制度作用不是“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B项错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与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以广泛征求意见不符,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原则,D项错误。
14. 有学者认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由许多大小不一的国家相互之间横的关系所构成的。在那里并没有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的一个强大的中心,构成国际秩序的基本准则至少是在法律上平等的各国间的并列关系。”这说明该体系( )
A. 深受近代契约精神影响 B. 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C. 确立了主权与独立原则 D. 建立了近代外交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那里并没有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的一个强大的中心,构成国际秩序的基本准则至少是在法律上平等的各国间的并列关系”可知,材料强调国家独立和主权意识,C项正确;契约精神强调的是双方都有遵守规定,双方都有权力和义务,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B项表述错误,奠定国际法基础的是《战争与和平》,排除B项;D项不符史实,建立近代外交制度主要表现为:17世纪,欧洲国家君主们派遣驻外使节和外交使团,排除D项。故选C项。
15. 2021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发表讲话,表示:“和平是我们最大的共同利益,也是各国人民最大的共同期盼。我们要做地区和平的建设者和守护者,坚持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携手应对威胁破坏和平的各种负面因素。”这体现出,新时代中国外交( )
A. 侧重于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B. 坚持区域一体化方向
C. 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活动 D. 凸显大国智慧和担当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中国国家元首在重要国际会议上表示,我们要建设和守护地区和平,并强调与周边国家的平等合作,这凸显了我国的大国智慧和大国担当,D正确项;材料未体现新时代中国与东盟以外国家的交往及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排除A项;区域一体化不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努力方向,排除B项;“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活动”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16题14分、17题16分、18题12分、19题13分,共55分)
16.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荫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
【答案】(1)演变:周朝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
(2)原因:地方出现分权倾向;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措施: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
(3)积极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
【解析】
【详解】(1)演变:根据所学可得出周朝实行分封制;根据“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荫芽。……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可得出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得出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根据“郡县制为汉代沿用”并结合所学得出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根据“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可得出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
(2)原因:根据“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得出地方出现分权倾向;根据“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得出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措施:根据“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得出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
(3)积极作用:根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结合所学可从有利于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提高行政效率、确立行政区划模式等角度概括。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历史的一种贡献,它正式确立于秦汉时代。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官制度迅速走向成熟,其中的科举制度在之后的社会变迁中发挥着稳定器和发动机的作用。皇权是塑造文官制度最重要的外在力量,文官制度因皇权的需要而生,而与皇权的兴衰起伏密切相关。儒家思想是文官士大夫群体的意识形态支柱,更塑造了文官制度的诸多内容。文官制度贯彻了传统政治的理念与宗旨,具有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这或许是文官制度最大的精神意义。文官制度中包含着追求效率、清廉、民本等原则,文官士大夫在实践中乘承的中庸、谦让、勤勉等人生态度,沉淀为中国历史的宝贵遗产。
——摘编自张程《中国古代文官制度》
材料二 从18世纪后期开始,英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在政治方面却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种腐败使得群众和资产阶级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1820至1830年间,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英国爆发了声势浩荡的运动,目的是促使议会改革和争夺普选权。为了解决两党制下“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英国政府设立了常务次官,他们可以长期处理政务,但不可以参与党政,也不能进入内阁。克里米亚战争的惨痛教训致使英国民众一片愤怒,社会舆论和议会强烈谴责政府。英国民间成立了行政改革协会,《泰晤士报》连续报道该组织活动的细节,拥有民众基础的文官革新运动蓬勃发展起来。直到1870年,英国现代文官制度才正式确立。
——摘编自李星辰《十九世纪以来英国文官制度的演进及其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西方文官制度对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启示。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服务于专制皇权;与儒家思想紧密联系。(任答两点即可)影响: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高效,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并促进了社会公平公正;巩固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言之有理即可)
(2)背景:工业革命进行;政治的腐败;两党制存在的弊端;克里米亚战争的刺激;民间组织的推动。(任答两点即可)启示:现代公务员制度要坚持与时俱进,立足国情;注重公务员考试在思想领域的重要作用;需要不断创新人才选拔方式和考核机制。(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正式确立于秦汉时代。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官制度迅速走向成熟”可知,历史悠久;据材料一“皇权是塑造文官制度最重要的外在力量,文官制度因皇权的需要而生,而与皇权的兴衰起伏密切相关”可知,服务于专制皇权;据材料一“儒家思想是文官士大夫群体的意识形态支柱,更塑造了文官制度的诸多内容”可知,与儒家思想紧密联系。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文官制度因皇权的需要而生”“文官制度贯彻了传统政治的理念与宗旨,具有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包含着追求效率、清廉、民本等原则,文官士大夫在实践中乘承的中庸、谦让、勤勉等人生态度,沉淀为中国历史的宝贵遗产”等信息,运用唯物史观,从政治、历史、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可知,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高效,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并促进了社会公平公正,巩固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英国)。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二“18世纪后期开始,英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在政治方面却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进行,政治的腐败,两党制存在的弊端;据材料二“克里米亚战争的惨痛教训致使英国民众一片愤怒”可知,克里米亚战争的刺激;据材料二“英国民间成立了行政改革协会,《泰晤士报》连续报道该组织活动的细节,拥有民众基础的文官革新运动蓬勃发展起来”可知,民间组织的推动。第二小问启示,综合以上两则材料,结合所学,从中外文官制度发展的经验教训等角度思考可得出,现代公务员制度要坚持与时俱进,立足国情,注重公务员考试在思想领域的重要作用,需要不断创新人才选拔方式和考核机制。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雅典 历史上出现过12次陶片放逐案例,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487年,被驱逐者是前僭主庇西特拉图的亲戚西帕库斯,最后一次发生在公元前417年,群众领袖海柏波拉斯被流放。
战国时期 韩非子主张惩罚有罪行的人,不能因是高官显官而回避;奖赏有功劳的人,不能因是小民百姓而遗忘。
宋代 宋代法律全盘继承了唐律关于男子“七出”正当休妻的法律规定,赋予了女子主动离婚的权利,甚至扩大了女子的离婚自由权。
近代英国 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不得中止法律的实施,未经议会同意,也不得行使法律豁免权。
近代中国 1904年《公司律》确立了两项平等权利:一为不分官商、不同主体一律平等原则;二为股权平等原则。
现代中国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经济组织以及中外合资经营的企业,都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它们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保护。
请围绕“法律”和“公平”,任选表中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论题,运用有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准确。)
【答案】示例:论题1:近代以来法律更注重追求公平中国近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和社会进步,民主思想得到的传播。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企业间矛盾纠纷的出现,旧的工商业政策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维护民族企业利益和自身统治,1904年清政府制定了《公司律》。其中对平等权利的有关规定有利于刺激民众的投资热情,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为适应对外开放经济交流的需要,1982年宪法对外国的在华投资行为作出相应规定,外企和经济组织需遵守中国法律,同时也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符合了社会主义经济公平竞争的精神,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因此,近现代法律对公平的追求,适应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论题2:“法律”与“公平”在近代中西国家国家治理中逐渐得到重视。
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是议会对王权的胜利,是英国资产阶级重要的革命成果。对于国王权利的限制,利于防止专制,可以保障资产阶级的权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近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和社会进步,民主思想的传播。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企业间矛盾纠纷的出现,旧的工商业政策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维护民族企业利益和自身统治,1904年清政府制定了《公司律》。其中对平等权利的有关规定有利于刺激民众的投资热情,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利于本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因此,近代中西国家治理中,“法律”与“公平”的运用,符合本国国情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解析】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根据材料的信息可得出,近代以来法律更注重追求公平。论述时可根据所学,得出从近代法律发展的背景、特点、影响等角度概括。同时也从改革开放后我国法律不断完善的角度理解概括。言之有理即可。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统一全国,朱元璋在前朝民族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发展,进而形成一整套独特的民族政策。朱元璋认为“治夷之道,必威德兼施,使其畏感。”对蒙古族,一方面武力打击,一方面承认元朝曾经统治中国的正统性,运用怀柔手段笼络安抚蒙古贵族和平民。对南方各少数民族,主要侧重“以德怀之”。政治上,继承土司制度并加以改进,推行土流合治;文化上,“用夏变夷”,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儒学;经济上,实施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策。
——摘编自杨杰《论明太祖朱元璋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国民党积极推行“重边教,宏教化,以固国族而成统一”的民族同化政策,如提倡汉族与少数民族通婚、奖励内地人民移住边疆或边疆人民移住内地、推行“国语”运动等,以便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汉化的中华民族”。受此影响,贵州大力推行统一语言文字、汉苗通婚、统一服装等运动。
——摘编自郑大华《论晚年孙中山“中华民族”观的演变及其影响》
材料三 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相对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言,社会供给的不足和结构性失衡,这种不足和结构性失衡在民族地区尤为突出。为此,党中央从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着手,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实现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提出在民族地区重点开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工作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针对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制定并执行了一系列精准扶贫的政策法规,取得了卓越成就。
——摘编自张学敏、柴然《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政策发展及新时代走向——基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民族政策的特点并指出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国民党的民族政策。
(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新时代我国民族政策的看法。
【答案】(1)特点:继承和发展前朝民族政策;体系完备;威德兼施;不同民族,政策不同;手段多样。
背景:明初,为了消灭故元蒙古贵族和边疆各地的封建割据势力;收降、治理边地少数民族,缓和民族矛盾,顺利实现统一全国,巩固明王朝统治。
(2)评析:国民政府推行民族同化政策,忽略了我国边疆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特征,很容易引发民族问题,最终不利于边疆的治理;当时内忧外患,国民党统治时间不长,民族政策实践上没有大的影响。
(3)看法: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有坚持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时期以来,国家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实现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重点开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工作任务,取得了卓越成就,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开发和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和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正确道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特点:根据材料“朱元璋在前朝民族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发展”可分析出继承和发展前朝民族政策;根据材料“一整套独特的民族政策”可分析出体系完备;根据材料“威德兼施,使其畏感”可分析出威德兼施;根据材料“对蒙古族,……对南方各少数民族……”可分析出不同民族,政策不同;根据材料“政治上,继承土司制度并加以改进,推行土流合治;文化上……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儒学;经济上,实施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策”可分析出手段多样。
背景:根据材料“为统一全国”可分析出明初,为了消灭故元蒙古贵族和边疆各地的封建割据势力;根据材料“怀柔手段笼络安抚蒙古贵族和平民”、“实施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策”可分析出收降、治理边地少数民族,缓和民族矛盾,顺利实现统一全国,巩固明王朝统治。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评析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评析:根据材料“民族同化政策”可分析出国民政府推行民族同化政策,忽略了我国边疆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特征,很容易引发民族问题,最终不利于边疆的治理;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以及抗日战争的史实可分析出当时内忧外患,国民党统治时间不长,民族政策实践上没有大的影响。
【小问3详解】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四川省达州市万源名校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