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四川省成都石室阳安学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石室阳安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试卷(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青铜器主要属于( )
A.农具和酒器 B.礼器和兵器 C.农具和用具 D.兵器和农具
2.西周宗法制度是为了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琉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据此可知,宗法制
A.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B.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
C.成为各级贵族生活准则 D.形成完备的政治体系
3.据记载,在秦王更号为皇帝、实行分封制度还是郡县制度、封禅和“焚书”等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经过激烈争议,最后由皇帝裁断。秦始皇的这一做法( )
A.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 B.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是为了便于管控地方 D.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4.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却都是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
A.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 B.统治集团的内讧变乱
C.宦官擅权和外戚临朝 D.横征暴敛及苛政黩武
5.下表为西汉淄川国诸王世系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西汉时期
世系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第七代 第八代 第九代
诸侯王名 刘贤 刘志 刘建 刘遗 刘终古 刘尚 刘横 刘交 刘永
王国领地 28县 28县 11县 11县 7县 7县 3县 3县 3县
A.分封制逐渐被废除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君主专制渐趋强化 D.诸侯传承方式改变
6.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描述了王羲之与谢安等官员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饮酒做诗的情景。该作品( )
A.印证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反映了士族专权的政治特点
C.兼具了艺术与史料价值 D.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
7.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 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推动洛阳走向复兴的主要因素是( )
A.国家一统的重现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隋唐大运河开通
8.隋朝运河开凿始于隋文帝,隋炀帝即位后利用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图1)。元代大运河北起大都,南达杭州,从北往南共分为七大段(图2)。两条大运河的开凿均( )
图1 隋朝大运河路线图 图2 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
A.以满足帝王享乐为目的 B.导致了王朝的迅速灭亡
C.以东都洛阳为交通核心 D.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9.文成公主入藏之后,唐蕃之间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状态。安史之乱时吐蕃曾助唐平叛,并借机控制了陇右地区,后一度攻陷唐朝都城长安,代宗仓皇出逃。唐蕃关系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
A.安史之乱后双方实力的变化 B.唐朝统治者的懦弱无能
C.吐蕃以两面派手段迷惑唐朝 D.和亲政策失去政治效能
10.唐朝时期,每一政令的下达,必须经过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然而,由于三省分工不同,观点难免有异,致使政令不能及时下达,贻误事机。为此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以救其弊。这说明
A.三省职权分工不明确 B.三省六部制不断完善 C.三省制度强化了相权 D.尚书省职权进步扩大
11.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12.北宋时期,真宗作《劝学诗》云:“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大臣韩琦也说:“东华门外唱名(科举状元)者,方是好男儿。”据此可知,当时( )
A.科举更加公平 B.理学受到官方推崇 C.择偶观念改变 D.文治得到大力提倡
13.明朝中后期江南部分地区的土地使用情况
地区 使用情况 出处
嘉定县 田地129.8万余亩,其中种植棉花大豆的占103.7万余亩 《嘉定县志》
太仓州 当地大多适宜种植水稻的土地都已改种棉花 《太仓州志》
松江府 当地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种棉 《农政全书》
据表可知,这些地方( )
A.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纺织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C.经济作物种植广泛 D.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更高
14.下表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对比。表中的史实表明当时( )
时期 职位 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其他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
清代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上传下达,备皇帝顾问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官僚机构的膨胀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行政效率的提高
15.这一特权是外国侵略者在中国逞凶肆虐、走私贩毒、进行各种犯罪的护身符。他们可以凭借这一特权在中国杀人越货,横行无忌,而每每逍遥法外。这一特权指的是( )
A.协定关税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开放通商口岸 D.领事裁判权
16.近代史学家蒋廷黻在评价某一重大事件时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才意识到非学西方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失去了20年的宝贵光阴。”当时“少数人觉悟”主要是指( )
A.借鉴西学,革新制度 B.救亡图存,批判儒学
C.师夷长技,崇尚宪政 D.引进器物,维护旧制
17.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它开业之初只有轮船3艘,后发展到30多艘,经营了国内运输,发展了海外业务,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还一度兼并了美商的旗昌轮船公司。这说明洋务运动
A.将外商企业排挤出中国市场 B.掌握了西方先进经验和管理制度
C.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18.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然而在83 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但在短短12天后,复辟闹剧就草草收场。两次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
A.辛亥革命播下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袁世凯签订了卖国的“二十一条”
C.太平天国倡导的平均主义理想深得人心 D.孙中山才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领袖
19.清代诗人杨昌浚曾有诗云:“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诗人称赞的是( )
A.关天培在虎门抗击英军 B.邓世昌黄海海战壮烈殉国
C.左宗棠平定阿古柏叛乱 D.冯子材取得了镇南关大捷
20.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万元以上,8年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1919年随着欧洲列强的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走向萧条。民族工业的发展表明( )
A.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
B.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经济近代化
C.实业救国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D.民国政府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21.有学者说洋务运动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其依据是洋务运动
A.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B.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C.使清政府内部矛盾缓和 D.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22.一位美国学者在其《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写道:“经过(这场)战争,中国的领土被剥夺,经济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最后一个屏藩朝鲜亦被摧毁。”材料中的这场战争( )
A.促成了清政府主动推行新政 B.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C.导致鸦片贸易取得合法地位 D.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23.有学者指出:“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指的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4.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主题是
A.新兴力量的崛起 B.政治民主化的尝试
C.国家出路的探索 D.清政府权威的丧失
25.近代以来,中国“新时代”内涵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新时代”内涵的变化
时间 内涵
20世纪初 君主立宪的“新时代”
1911年前后 民主共和的“新时代”
20世纪20年代 实现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1931年 抗日救亡的“新时代”
1949年 进入“站起来”的“新时代”
A.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的变迁 B.各阶层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诉求
C.近代西学东渐的内容不断深化 D.人们追求人民当家作主的趋势
26.如图为1908年《戊申全年画报》刊载的漫画《对内对外两种面目》,画中一副笑脸(对外),而倒过来看则是一副怒脸(对内),一笑一怒两种不同表情巧妙地集于一个人的面孔上。该漫画的刊载旨在
A.揭示清政府的反动面目 B.凸显其浪漫主义画风
C.彰显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D.体现其针砭时弊功能
27.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性质 B.用法律方式确立了主权在民
C.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 D.成功地限制了袁世凯的权力
28.下图是某同学针对近代中国历史搭建的知识框架体系,空白框内应填( )
A.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B.晚清时期国家鼎盛和社会危机
C.晚清时期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D.晚清时期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
29.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由浅入深的过程。下列文献,能够与以上三个阶段相对应的是( )
A.《文学改良刍议》《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新学伪经考》
B.《海国图志》《孔子改制考》《文学改良刍议》
C.《新学伪经考》《资政新篇》《钦定宪法大纲》
D.《变法通议》《天朝田亩制度》《革命军》
30.鲁迅曾深有感触地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鲁迅的感触源于( )
A.北洋军阀统治社会混乱 B.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西学影响国人观念改变 D.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31.(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商品经济虽比前代有了更大进步,但并未能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形成根本上的冲击。
史料一: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
——《明神宗实录》
史料二:常熟地主谭晓,低价购买大片空闲低洼沼泽地,雇贫苦乡民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果木蔬菜,捕捉鸟虫,运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史料三:国内没有一个地方出产的黄油和奶制品会比苏州的多,米酒会比苏州的好。这些一般是运到北京和国内其它地方出售的。
——《利玛窦日记》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之处。并说明其未能对传统经济结构形成根本冲击的原因。(8分)
材料二 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
张海鸥:近代中国历史进程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说明其对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10分)
32.(22分)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伟大梦想。近代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进行了不懈努力和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科学论断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而且为国内绝大多数历史学者所公认。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是在世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和中国的封建社会日趋没落、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中国就开始丧失了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由此一步一步地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从中国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进行了一系列的艰苦探索和抗争,虽然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中华民族勇于探索的追梦精神是中华儿女的宝贵精神财富。
——刘文《近现代中国各阶级追逐“中国梦”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19世纪4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些介绍西方世界和西方文化的著作,如《海国图志》,《康輶纪行》等……。这些著作中这一时期中国人所看到的还仅是西方的物质文明,并且主要是坚船利炮,因此最初表现出来的学习西方的意向也主要是仿造船炮。
——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等整理
材料四 19世纪末,中华民族陷入空前危机之中,而资产阶级的成长及其知识分子代表意识形态的转换,促使维新派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围绕制度层面的文化更新,提出了一系列主张:痛陈制度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对制度层面进行全面革新,使其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诸领域。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发动的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战争。(至少写四次战争)(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开展的运动,并简要分析为什么说这些运动都是失败的。(12分)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变化及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种类众多,图片所示的四件青铜器中,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乐府钟都是礼器,三角援戈是兵器,说明当时青铜器主要属于兵器和礼器,B项正确;图片所示的四件青铜器中,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乐府钟都是礼器,三角援戈是兵器,没有涉及农具、,排除A、C、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根据“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琉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可得出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维系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从而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神权,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贵族,排除C;完备的说法错误,排除D。
3.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朝议制度使皇帝可以听取更合理的方案,有利于皇帝决策,减少失误,D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减少决策失误,“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地方问题不是朝议制度的唯一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隋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二世与隋炀帝都实行暴政,暴政表现为横征暴敛及苛政黩武,秦朝与隋朝由此而亡,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和隋朝的灭亡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统治集团的内讧变乱、宦官擅权和外戚临朝没有直接关系,秦朝末年和隋朝末年都没有出现严重的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统治集团的内讧变乱、宦官擅权和外戚临朝,排除ABC项。故选D项。
5.B
【详解】从表格中淄川国诸王所辖领地逐渐减少,可推知诸侯王实力逐渐衰落,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项正确;从材料淄川国诸王世系可知,分封制未被废除,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诸侯王问题,体现的中央集权问题,排除C项;D项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故选B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可知,该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根据材料“王羲之与谢安等官员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饮酒做诗的情景”可知,该作品可以用来研究东晋时期的政治状况,具有史料价值,C项正确;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A项;通过该作品不能得出士族专权的政治特点,排除B项;该作品没有涉及民族关系,无法体现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从题干“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士,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中可以获取到自从晋、宋以来都说洛阳成为荒士说长江以北都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昨天到了洛阳才知道穿戴豪华的土族都在中原地区,人们很讲礼仪生活富裕。6世纪初写的这本书反映了公元5世纪后半期洛阳地区在北魏统治下出现的繁华景象。因此洛阳走向繁荣的原因是因孝文帝改革中迁都洛阳,使其成为了政治中心,文化中心,B项正确;当时国家并没有统一,排除A项;洛阳在北方,而不是南方,排除C项;隋朝在北魏之后,与材料的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相分离,大运河将南方的钱粮物资大量北运以服务统治的需要,客观上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D项正确;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开凿与经营是服务国家统治的需要,不是以满足帝王的享乐为主要目的,排除A项;元朝并未因为开凿大运河而迅速灭亡,排除B项;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交通核心,元朝以北京为核心,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唐朝国力强盛,松赞干布请求与唐朝和亲,双方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状态,而安史之乱后,唐朝实力下降,吐蕃趁机占领大唐的领土,双方关系变化主要是实力对比的变化,A项正确;B项只是表象,并不是内在原因,排除B项;双方关系变化是实力变化的表现,并与两面派手段无关,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唐朝中枢运行机制中,由于三省分工不同,观点难免有异,致使政令不能及时下达,贻误事机,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这体现了三省六部制不断完善,B项正确;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排除A项;三省制削弱了相权,排除C项;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不是为了加强尚书职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在服饰上比较保守。由材料中佛像的衣衫单薄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塑像艺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ABC选项排除。
12.D
【详解】依据材料“书中自有颜如玉……六经勤向窗前读……东华门外唱名(科举状元)者”,可以看出北宋时期科举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文治得到大力提倡,D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反映科举制更加公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理学的观点,排除B项;材料侧重的是对文治的提倡,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依据材料“其中种植棉花大豆的占103.7万余亩……当地大多适宜种植水稻的土地都已改种棉花”,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大部分由种植粮食作物,改种经济作物,C项正确;鸦片战争之后,自然经济才开始解体,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土地使用情况,并不能反映纺织行业的状况,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种植面积,并不能看出单位面积产量,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朝内阁相对于清朝军机处而言,其仍具有一定权力,但军机处彻底成为传达君主旨意的工具,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A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官僚机构的变化,排除B项;据所学,“中央集权的加强”指的是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不是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只是说中枢权力机构的权力范围,未提及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他们可以凭借这一特权在中国杀人越货,横行无忌,而每每逍遥法外”可知,这一特权涉及到法律审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特权指的是领事裁判权,D项正确;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开放通商口岸与材料中的司法审判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D
【详解】根据“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才意识到非学西方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失去了20年的宝贵光阴。”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满清仍以天朝自居,延误改革时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其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引进器物,仍维护旧制,D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开始借鉴西学,革新制度,排除A项;材料中“少数人觉悟”指洋务运动,洋务派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改变中国的文化及制度,排除B项;魏源提出师夷长技,崇尚西方宪政,排除C项。故选D项。
17.D
【详解】根据材料“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还一度兼并了美商的旗昌轮船公司”可知洋务运动期间,外国公司在中国的贸易下降,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侵略,故选D;洋务运动期间外商企业在中国实力强大,A说法明显错误,排除;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8.A
【详解】根据材料袁世凯复辟帝制83天被迫取消,张勋复辟短短12天就草草收场,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选A;B只能说明袁世凯复辟,不能说明张勋复辟,排除;太平天国于1864年失败,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材料是说帝制复辟不得人心,D与材料无关,排除。
19.C
【详解】根据材料“湖湘子弟满天山”“引得春风渡玉关”两句信息明确指向了新疆地区,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时空判断,应为左宗棠平定阿古柏叛乱,C项正确;关天培在虎门抗击英军是在广东,排除A项;邓世昌壮烈殉国是在黄海,排除B项;冯子材取得了镇南关大捷是在广西,排除D项。故选C项。
20.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12~1919年间,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有了“短暂”的春天,一战结束之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走向萧条。说明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实业救国,排除C项;民国政府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21.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洋务运动中采取了新的生产方式,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从而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故选A;维护封建统治、缓和清政府内部矛盾都不属于洋务运动适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表现,排除BC;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并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排除D。
22.B
【详解】根据材料“经过(这场)战争,中国的领土被剥夺,经济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最后一个屏藩朝鲜亦被摧毁”,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学者所说的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这使中国最后一个屏藩朝鲜被摧毁;日本割占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等大片中国领土,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B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主动推行新政,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鸦片贸易取得合法地位,排除C项;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23.D
【详解】根据“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可得出是指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D项正确;A项是在19世纪50年代,排除A项;BC项在19世纪末,时间不符合,排除BC项。故选D项。
24.C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不同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努力,C项正确;《海国图志》反映的是鸦片战争之后,一部分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向西方学习的探索,他们称不上是新兴力量,农民阶级也不是新兴力量,排除A项;《海国图志》《资政新篇》均无法体现政治民主化尝试,排除B项;D项表述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社会主义”“抗日救亡”“站起来”可知,不同的年代中国各阶层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追求,B项正确;材料涉及不是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变化,排除A项;近代西学东渐深化的表现是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变化,与后面的“抗日救亡”和“站起来”的内容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抗日救亡”等都没有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追求,排除D项。故选B项。
26.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对内对外两种面目》漫画中,对外是一副笑脸,对内是一副怒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漫画的刊载旨在揭示清政府对内镇压人民、对帝国主义谄媚的反动面目,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现实主义画风,排除B项;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革命性与妥协性,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针砭时弊是漫画某一方面的作用,并非其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27.B
【详解】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用法律方式确立了主权在民,宣告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B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因而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也没有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排除A、C;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所窃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实现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的目的,排除D。
28.D
【详解】材料中的内容一方面反映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同时也反映出农民起义所体现的内部危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人民的不断反抗斗争,因此主题是晚清时期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侵略与反侵略,并没有涉及到政治文化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危机,而不是康乾的鼎盛时期,排除B项;中华民族的觉醒只是材料中的一方面的内容,不全面,排除C项。故选D项。
2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魏源著《海国图志》,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属于器物层面;《孔子改制考》是维新派康有为的著作,其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属于制度层面;《文学改良刍议》是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发表的文章,主张进行文学革命,属于思想层面,B项正确;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属于思想层面,排除A项;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宣传维新思想,属于制度层面,排除C项;《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与学习西方关系不大。邹容的《革命军》是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属于制度层面,排除D项。故选B项。
3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随后出现二次革命、因袁世凯复辟帝制引发的护国运动,因“府院之争”出现的张旭复辟,说明鲁迅的感触源于北洋军阀陷入混战局面,社会混乱,A项正确;题干信息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无关,排除B项;题干信息与西学影响国人观念改变无关,排除C项;虽然新文化运动在题干涉及信息时段内,但是材料没有突出新文化运动,因此无法得出鲁迅的感触源于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A项。
31.(1)进步: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经济作物种植,农业经营多元化;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原因: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8分)
(2)表现:注册公司数量增加;注册资本总额显著增长;以轻工业为主。影响:进一步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使无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及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8分)
【详解】(1)进步:根据材料中的雇佣关系来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从材料中的经济作物及农业经营来看,经济作物种植,农业经营多元化;从材料中的货物运输来看,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商业未转型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的推行,导致商业发展缺乏社会环境。
(2)表现:从材料中的注册公司数量来看,注册公司数量增加;从材料中的注册资本总额来看,注册资本总额显著增长;从材料中的行业类别来看,以轻工业为主。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主要有进一步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使无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及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32.(1)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分)
(2)运动:地主阶级:洋务运动、清末新政。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每个阶级各举1例即可)
分析:未能挽救国家落后挨打的局面;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3)变化: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转向学习西方进行制度变革。(2分)
原因: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学习西方技术的路走不通;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开始认识到制度的缺陷。(4分)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强发动的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战争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本题为背景类、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
第一小问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开展的运动分别为:地主阶级:洋务运动、清末新政。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述阶级开展的运动未能挽救国家落后挨打的局面、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3)本题为背景类、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
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因此最初表现出来的学习西方的意向也主要是仿造船炮。”“围绕制度层面的文化更新,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可知,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转向学习西方进行制度变革。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学习西方技术的路走不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开始认识到制度的缺陷。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四川省成都石室阳安学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