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甘肃省武威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武威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卷
时长:10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选择(每题3分,共36分)
1.周幽王为博得爱妃褒姒一笑,点燃烽火台,各地诸侯以为犬戎进攻,都带本部兵马急来救驾,诸侯们在得知无事后愤然而归。这就是家喻户晓的“烽火戏诸侯”的典故。该典故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西周统治尚能维持 B.分封制趋于崩溃
C.中央集权统治强化 D.周幽王昏庸腐败
难度:一般加入试题篮|详情
2.秦朝县兵是由县令对有战斗能力的县住民在大范围内实行武装动员而组成的,在以县城为基地的军事活动中,县令发展成为军事指挥者。据此可知,当时秦朝
A.尚未确立中央集权体制 B.中央军事指挥权力下移
C.宗族势力影响地方治理 D.地方政权存在失序风险
3.宋制规定,“执政官委御史台弹奏,尚书以下听长官纠劾以闻”,“自宰臣至百官,自三省至百司,任非其人,事有失当”,谏官“皆得谏正”。这反映出宋代
A.以文制武策略得到贯彻 B.宰相职权受到严重削弱
C.专制主义集权高度发展 D.中枢制衡机制日渐成型
4.“揭帖”原为明初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密揭”。明中后期,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包括商榷票拟、随事指陈和承谕答对等。这种变化表明
A.内阁的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 B.官僚队伍能够有效制衡专制皇权
C.明代政治体制日益走向僵化 D.内阁在中枢决策中具有重要地位
5. 某历史教科书描述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三个办公机构构成中央政府的主要机关:秘书处负责制定政策,内阁审议,国务院执行”。其中的“国务院”指
A. 门下省 B. 中书省
C. 尚书省 D. 礼 部
6. 据《汉书》记载,武帝时,派黄门译长率领贸易船队,由南海出发,远航南亚诸国,提到黄支国出明珠、璧流离。在广州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一种玻璃珠和琥珀雕饰品,所含的铅和钡成分极低,与当时国产铅、钡玻璃成分截然不同,而与西方玻璃相类似。这可以印证
A. 中国玻璃制造技术是从国外传人 B. 汉代对东南沿海的治理较为有效
C. 中外之间贸易、技术和文化交流 D. 广东地区民间与海外的贸易往来
6. 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经济进一步发展。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漕运和海运开通 B.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C. 外贸港口兴起 D. 玉米甘薯得到推广种植
7.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他还主张“并延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这表明魏源
A. 主张与西方国家平等交往
B. 主张系统学习西方以抵御外侮
C. 突破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
D. 已意识到封建专制制度的落后
8. “垄断公司”是资本积聚的强有力的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以及由市场垄断所引起的成倍积累。在欧洲以外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这一过程
A. 有利于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B. 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
C. 得益于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D. 确立了东方从属西方的关系
9.据史料记载,中国人口明朝时最高为 7000 万,清乾隆时相继突破 2 亿、3 亿,至鸦片
战争时已达 41 亿。耕地面积也在逐渐增长,明朝耕地面积最多时超过 8 亿亩,清朝则可能超过 10 亿亩。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
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入
农民赋税负担的减轻
D.国家政策鼓励垦殖荒地
10.晚清某官员在浙江惨败、江苏危急时承认:“逆船乘风扬帆,虽数百里瞬息可到。我兵调拨接引,陆路则狭窄难行,水路则河狭船小,行走亦复迟滞。彼处之救兵未来,而此处之守兵已溃。”该官员参与的这场战争( )
A.促使中国政府开展政治变革
B.暴露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
C.彰显了农民运动的革命精神
D.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11.1894 年,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出版。该书详细介绍了 19 世纪欧美的历史,但译著对原著常做歪曲取舍,并在译者序中攻击暴力革命,鼓吹中国应“和异国”“敬善人”。梁启超称之为“西史中最佳之书”。这说明( )
中体西用思想受推崇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复杂性C.梁启超主张了解西方
D.西方传教士为殖民战争辩护
12.五四新文化时期,学者杜亚泉主编的《东方杂志》、梁启超主办的《国民公报》等在传播西方启蒙知识上比《新青年》更全面且更注重学理,但对青年的影响却远不如宣传简明“主义”的《新青年》。这表明当时中国( )
A.改良主张缺乏群众基础 B.马克思主义成为各界共识C.民主革命任务发生改变 D.救亡图存更符合时代需求
第Ⅱ卷
二、综合题(共64分。)
13.(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8 年,日本明治政府通过战争的方式,推翻了幕府的统治。随后,又推行"废藩置县",完成了中央集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条件。1870 年 12 月,明治政府成立工部省,接管了幕府和各藩经营的矿山和工场,创办官营金业。1873 年,内务省利用国家资金,创办近代"模范工场",以推动私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1881 年,明治政府又设立了农商务省,对官营主义和干涉主义进行了反省,开始将大批官营企业出售给民间人士经管。此后,日本出现了工业革命的热潮。 ——摘编自冯玮《日本通史》
材料二
自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清政府陆续以官办及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形式办了
一批近代企业,垄断了纺织、航运、煤矿等部门。进入 80 年代,这些企业大多经营困难。1895 年 7 月,清政府确定了"恤商惠工"的基本经济政策。1898 年,又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设农工商总局。1903 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商部,以爵赏为核心,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工业、商业、矿山、铁路、商会的奖励章程和法令。在此期间,出现了"民之投资于
实业者若鹜"的局面。 ——摘编自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与英国相比,日本近代工业化启动的特点。(8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比较清政府与明治政府的经济发展措施相似之处。(8分)
17.(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宋代土地交易频繁,草市、集市遍及各地,内外贸易限制大为减少。以李靓、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一批士大夫反对空谈仁义道德,提出“义利双行”的主张。发展经济,扭转贫弱是宋代中期以后的社会愿望。为巩固政权,政府的政策导向也避免与社会对立,在民事、经济立法上与前代相比有较大改变。“官中条令,惟(土地)交易一事最为详备”,并规定卑幼未经尊长允许,典卖土地无效。关于遗嘱继承,条款复杂,序列完整,还出现遗嘱继承的真实详尽案倒。法律禁止各级官府借口官需勒索商人,强买强卖;禁止以公务为名,阻滞商旅,盘剥商人。市舶司在外商往来之际,慰劳送别,成为条例;鼓励外商投诉不法行为。
——摘编自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
(1)分析宋代民事经济立法改革的背景。(8分)
(2)概括宋代民事经济立法内容的特点,并说明民事经济立法改革在经济上的意义。(8分)
15. (18分)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也是民主与法制建立、发展、完善的演变过程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何怀宏《世袭社会》
材料二 国与国之并立而有交际;人与人之相处而有要约,法政所由立也。中国惟不讲此学,故外之不能与国争存,内之不能使吾民得所。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治国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面对这种变化,老子和孔子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同?(6分)
(2)概要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梁启超的法治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6分)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思想?(依据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然后作答)用史实说明新时期我国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6分)
16.(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04 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全文共 3 编:人法、物法和取得财产的各种方法。《法国民法典》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1900 年施行的《德国民法典》,是大陆法系国家第二部重要的民法典,至今有效。它分为 5 编, 包括总则、债的关系法、物权法、亲属法和继承法。《德国民法典》中有些规定是《法国民法典》没有的。
材料二
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1979 年,第三次启动编纂民法的工作。由于当时制定一部完备的民法典条件还不具备,立法机关按照“成熟一个通过一个”的思路,先制定民事单行法律。1999 年和 2004 年,“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2002 年,第四次民法典起草工作开始,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2015 年,第五次民法典编纂工作启动,对我国现行的、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修改已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情况作出新规定。2020 年,民法总则与民法典各分编合并为一部完整的民法典草案。
—摘编自《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德国民法典》对《法国民法典》的继承与发展。(7分)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 21 世纪初中国加速民法典编撰的原因。(7分)
【答案】
1-5ADCDC 6-10CDCBA 11-12BD
13.【答案】(1)特点:自上而下的方式;政府积极推动;缺乏民主政治的保障;具有后发优势。
做法:政府主导和推动,成立经济管理部门;制定经济政策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由直接投资办厂
逐渐转向鼓励民间投资。
14.(1)背景:①不抑兼并,土地流转加速;②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③士大夫价值观念转向“义利双行”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④北宋中期出现积贫积弱局面,立法发展经济。
(2)特点:①以土地交易立法为重;②经济交易遵循封建礼制;③司法强调案例,灵活实用;④限制政府官员干预经济,保护商人利益;⑤鼓励外商来华贸易。
意义:①促进租佃经济的发展;②维护了私有权益;③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④促进了外贸繁荣。
15.【答案】(1)变化:从“以礼治国”到“以法治国”开始形成。
老子:无为而治;孔子:以德治国。
(2)思想:法律用于调节国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全面借鉴外国的法律制度,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
背景:近代西方法律传入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朝统治的危机。
(3)思想:以法制保障人民民主。实践:1982年颁布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6.(1)继承:《德国民法典》借鉴了《法国民法典》的精华,以罗马法为主要法律历史来源;重
视成文法的逻辑性和体系性,是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典范;内容上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
产不受侵犯。
发展:《德国民法典》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富,反映 20 世纪时代发展的需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需要进一步完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的需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成,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
化,人民财富积累,人民利益和各方面权利的平等保护提出更高要求。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甘肃省武威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