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6000多年前,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一座墓葬中由蚌壳堆出的龙的形象;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和长江中下游凌家滩文化中都出土了身体呈C型的玉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2.周平王东迁后,“妾如后”、“庶如嫡”、“臣擅命”、“都如国”,此四事在王室和诸侯国中屡屡发生,引发了诸多政治动乱。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礼乐崩坏扩大贫富差距 B.分封制受到冲击
C.宗法破坏加速社会转型 D.等级制度彻底瓦解
3.战国时期,荀子指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据此可知,荀子主张( )
A.恢复礼乐 B.以法治国 C.隆礼重法 D.为政以德
4.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这些举措( )
A.凸显了皇帝的独尊地位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C.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管理 D.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
5.下表为两汉科技成就统计表。据表可知( )
两汉科技成就统计表
领域 成就
医学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数学 《九章算术》《周髀算经》
农学 《氾胜之书》《四民月令》
天文 《灵宪》
其它 地动仪、造纸术
A.中国古代科技缺乏竞争力 B.科技发展根源于经济需求
C.手工业是古代科技的核心 D.专制体制阻碍科技的发展
6.董仲舒将《春秋》中的自然变化与社会政治的变化联系起来,并强调皇帝是上天的代言人,天下风调雨顺即表明皇帝贤明,灾害频繁则是上天在向皇帝示警。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主要意图是( )
A.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 B.宣扬“天人感应”思想
C.探讨王朝兴衰的根源 D.希望君主实行“仁政”
7.西晋永嘉之乱后,“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帅过江淮”,多为蛮荒之地的荆扬二州很快成为“亩直一金,户口半天下”的膏腴之地,大有“昔之关中”之貌。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开发 B.民族交融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C.南方农耕技术水平已超越北方 D.政局变化使人口分布趋向均衡
8.“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这说明了唐朝最终灭亡的原因之一是( )
A.朋党之争 B.藩镇割据 C.黄巢起义 D.宦官专权
9.有学者认为,在三省制下,“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这说明三省制下( )
A.实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政府有政务的最终决策权
C.专制皇权得到了空前强化 D.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10.北宋钱币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10多倍,并出现了纸币。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边境市场的繁荣 B.对外贸易的发展
C.商品流通规模扩大 D.商品种类日益丰富
11.元代,河南江北、湖广两行省的首府设在本行省偏北,距元大都较近交通线上的汴梁路和武昌路。江西、江浙两行省首府的设置也类似。上述行省首府的设置意在( )
A.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B.实现中书省的直辖
C.促进民族交流交融 D.确保政令畅通无阻
12.下图是明代嘉靖年间出版的《三国演义》中的插图“桃园结义”。据统计,这一时期流传的小说戏曲大都是这种包装精美的插图本。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封建士大夫的审美诉求 B.艺术领域倡导个性自由
C.社会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D.商业活动迎合市场需求
13.清朝奏折制度拥有具奏权的地方督抚,通过密折,与皇帝商议大事,整个过程是单线联系。某个大事决定前,其实皇帝已经有了主意,所以,中央部臣讨论往往流于形式,部臣的反对意见也基本无效。由此可见,奏折制度的运行( )
A.制度异化,容易任用奸佞 B.加强君权,削弱部臣权力
C.制度规范,政务运行通畅 D.提高效率,中枢决策快捷
14.清乾隆年间,传教士郎世宁擅长用新的技法画马(见图)。他注重马的解剖和结构,以短细的笔触来刻画马匹皮毛的质感,观察细微,落笔准确,效果逼真。画面背景则依然使用传统的墨加淡彩的树木坡石。这体现出( )
A.中西绘画风格的交流与融合 B.近代自然科学对艺术的改造
C.皇帝意志塑造新的艺术风格 D.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渗透
15.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正式开海,准许百姓对外贸易,并分别设立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作为管理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的机构。此举( )
A.表明西班牙殖民者已被驱逐 B.使清朝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
C.有利于清朝海外贸易的发展 D.体现了清朝统治已经由盛转衰
16.据统计,从1840年起到1861年止,中国出现了20多种有关欧美等国史地方面的著作。这些著作在一定程度上把“天下”的概念建立在近代地理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海外各国的概况,大略地描绘出一种与中国传统文化迥然不同的文明体系。这些著作( )
A.旨在顺应资本主义的发展潮流 B.折射出以世界眼光观察问题的新认识
C.摒弃了传统的天下观和华夷观 D.认识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迫切性
17.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商品总值时有变化,如:在1845年,输华商品总值为239万英镑;1850年则为140万英镑。但始终未能达到英国人的预期,原因是( )
A.自然经济的抵制 B.英国获得在华设厂权
C.洋务运动的开展 D.美法加紧了商品输出
18.天津通商后不到十年,租界里的中国人打扮“洋气”。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甚至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品。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B.维新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
C.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紧密 D.扫除封建陋习成为了潮流
19.1898年6月,中国自办第一所正规女子学校——经正女学在上海正式成立.如表为该学校的具体情况,据表可知该学校的创办( )
创办者 热心公益和教育事业的商人经元善为学校总理。
学生 首批20人,几乎全是上层社会的名闺才媛,年龄在8至15岁,次年增至70余人。
教师 中外总教习各1人,教师4人。
课程设置 主要有中文、西文、医学、女红和体操。
课程内容 中文功课讲授《女孝经》《女四书》《内则衍义》、唐诗、古文字等西文功课主要有英文、数学、地理、绘画、琴学等。
A.为全国女性提供受教育机会 B.形成了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
C.彻底摆脱封建伦理观念束缚 D.引领中国近代教育的新风尚
20.1900年,慈禧发布要与八国联军“一决雌雄”的上谕,要求各省“北上勤王”,以张之洞、刘坤一为首的汉族东南大员先是“拒不奉诏”,随后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约定所辖区域内保证各自利益“两不相扰”。这一事件( )
A.加剧了中央集权式微和地方势力膨胀 B.说明地方自保避战是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C.缓和了汉族地主与满洲贵族间的矛盾 D.使得地方实权派完全掌控了国家外交事务
21.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 )
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B.提高了总统的个人权力
C.受到政治形势的影响 D.盲目照搬西方政治体制
22.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颁布,规定实行总统制,总统总揽统治权,有成立和废除立法院、公布法律、任免官员、宣告和战、统帅军队、缔废条约、宣布戒严等权力。这表明当时( )
A.北洋军阀统治日益牢固 B.袁世凯独裁统治迹象明显
C.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D.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阶段
23.孙中山在评价四川保路运动时指出,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革命或许要推迟一年半载的。可见,孙中山认为四川保路运动( )
A.结束了军阀割据局面 B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C.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 D.为武昌起义爆发创造了条件
24.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对孔子及其学说并没有完全否定,如陈独秀就表示“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新文化运动( )
A.实现了救亡与启蒙的结合 B.为民主共和制度开辟了道路
C.摆脱了传统伦理道德约束 D.并非一味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二、材料分析题
25.(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太祖夺得国家政权后,就面临如何使宋代避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代”这一严峻问题。其后,太宗的非正常即位,又对这一新兴政权的稳定持久性提出了挑战。如何让国家走向稳定治世?反观历史,宋太宗认为“前代乱多治少,皆系帝王所为”,并道:“国之兴衰,视其成柄可知矣。五代承唐季丧乱之后,权在方镇,征伐不由朝廷,怙势内侮。故王室微弱,享国不久。”
——摘编自邓小南《过程 空间:宋代政治再探讨》
材料二 明朝初期承袭元朝制度,以中书省总领政务,以左右相国为丞相。丞相统辖六部,丞相之下设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职,相权较大。随着皇权与相权矛盾的加剧,明太祖朱元璋于1380年废除了丞相,六部事务均由皇帝直接管理。后明成祖朱棣设内阁辅政,内阁权力逐渐扩大,成为重要的行政机构。
——摘编自鲍麒方《论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初加强“威柄”的措施,并简述其影响。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枢机构的变化,并说明其反映的实质。6分
2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的文化优越感,在鸦片战争中受到了一次不大的冲击。堂堂天朝竟败在了“蕞尔岛夷”手下,着实便君臣们为之一惊。但这场战争毕竟只使君臣慑于对手的船坚炮利,峰回路转,化作阵阵水沫,大有雨过忘雷之意”。君臣们仍然在自圆自足的文化心理支配下昏昏睡去。
——摘编自沈渭滨《困厄中的近代化》
材料二:“中体西用”正是在中国的大门被强行打开不久产生的一种社会思潮。这种社会思潮的出现,正说明一些中国人改变了“夷夏之防”的旧观念,提出了如何学习西方的一种战略思想。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的第一阶段,“中体西用”的提出者们只好在维护“中体”的大旗下学习“西学”。如果没有“中体”作为皮,则“西学”之毛亦无所依托。当时除了“中体西用”,还找不出别的更好的口号来。
——摘编自王双印《“中体西用”思想的制约与甲午之败》
材料三:甲午战争后各方人士包括维新派知识分子、朝廷及地方的开明官员,如梁启超、孙家鼎、陈宝箴、盛宣怀等人,都突破了洋务派对“中体西用”的解释。他们认为洋务派的变法仅“是变事耳;只向西方学习器械、技艺,尚未学其根本,若要改变中国积弱积贫之现状,必须尽弃旧习”,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对“体”进行变草的要求。
——摘编自刘长生《“中体西用”思想与维新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对西方的认识。(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体西用”思想在当时的作用。(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后维新人士突破“中体西用”思想的原因。(8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2-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速度表
行业 1912年 1920年 平均增长(%)
棉纺织业 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509564 1598074 12.1
华商纱厂布机数(台) 2616 6675 11.0
机制面粉业 华商厂日产能力(包) 66470 203950 17.4
华商厂“产量”(万包) 1966 8316 19.8
缫丝业 上海、广东丝车数(台) 80140 112654 0.04
厂丝出口量(担) 59175 77855 0.03
卷烟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138 1680 36.7
火柴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361 746 10.9
电力业 华商厂发电容量(千瓦) 12013 29602 11.9
水泥业 启新厂产量(吨) 59405 109741 8.0
机械采矿业 华商矿产量(吨) 416558 3279757 29.4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要求概括材料信息,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从原因和影响的角度阐释该信息。
昆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C C B B D A B D C A D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A C B A C D A C B D D
1.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距今五六千年的黄河、辽河、长江流域的考古发掘中都有龙的形状,证明了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征,A项正确;阶级分化主要体现在随葬品的差距、墓葬大小等方面,材料不能体现阶级分化,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尚处于向国家发展的时期,排除C项;材料没有关于周边民族对华夏族认同的相关信息,且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尚未形成华夏观念认同,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周(中国)。材料“妾如后”、“庶如嫡”、“臣擅命”、“都如国”可知,平王东迁后,宗法制逐渐被破坏,社会转型加速,因此在王室和诸侯国中出现嫡庶不分、臣子僭越等诸多政治动乱,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礼崩乐坏,没有体现贫富差距,排除A项;材料强调宗法分封体系被破坏,不仅仅是分封制度被冲击,排除B项;彻底瓦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荀子提出礼法并用的治国理念,因此荀子主张隆礼重法,C项正确;孔子主张恢复礼乐,排除A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排除B项;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桂林、象郡”,“筑长城、却匈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这些措施,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促进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交融,有利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皇帝制度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对“地方官员”的管理,排除C项;根据史实可知,这些举措并未维护秦王朝的长治久安,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据材料,两汉在数学、农学、天文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结合所学,数学、农学、天文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反映经济需求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将中国古代科技与同时期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对比,且古代中国科技成果丰硕、领先世界,并非“缺乏竞争力”,排除A项;农业是古代科技的核心,排除C项;材料体现古代科技成就,而非强调专制体制阻碍科技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依据题干“提出皇帝是上天的代言人,即‘天子’代表上天治理人世。风调雨顺即是天子贤明,灾害频繁即是上天在向天子示警”可见,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理论,一方面神化了君主的权威,但另一方面也强调天子应遵循天意实行仁政,目的是希望君主施行仁政做明君,D项正确;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封建统治着服务的,排除A;材料的主要意图是告诫君主施行仁政,主要意图不是宣扬“天人感应”思想,排除B项;探讨王朝兴衰的根源也不是主要意图,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西晋时期。根据材料“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帅过江淮”“多为蛮荒之地的荆扬二州很快成为‘亩直一金,户口半天下’的膏腴之地”及所学可知,西晋时期,永嘉之乱使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开发,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期,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此时南方农耕技术水平已超越北方的信息,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南北方人口分布趋向均衡的结论,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唐朝(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唐朝灭亡的原因包括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黄巢起义和吐蕃入侵等;在材料中,“节度使”“方镇”“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这些均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表现,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并结合所学可知,三省体制下,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的制约,D项正确;三省体制本质仍是服务君主专制,并没有实现权力的制约和平衡,排除A项;“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说明最终决策权实际上还在皇帝手中,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受到制约而不是得到强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11.【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宋时期的钱币量之所以增多,主要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商品流通规模扩大,所以需要大量的货币,C项正确;北宋时期的货币量增多主要还是国内的商品流通规模扩大,对外贸易扩大和边疆市场繁荣并不一定会导致国内钱币铸造量的增多,而是有可能使大量外来货币进入北宋,排除A、B项;商品种类丰富并不一定是规模大,所以不一定需要大量的货币,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河南江北、湖广两行省的首府设在本行省偏北,距元大都较近交通线上的汴梁路和武昌路”可知,在行省首府的设置上往往设置在距大都较近且交通便利的地方,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元朝时期中书省直辖的地区包括山东、河北、山西地区,河南和湖广不属于中书省直辖,排除B项;元朝行省设置犬牙交错,打破山川地理限制,有利于民族交流交融,而材料强调在行省首府设置的目的而非行省制的意义,排除C项;政令畅通并非根本意图,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材料中插图本的盛行(明代是中国木版插图艺术的黄金时代。明代插图以小说、戏曲的插图最为精彩。其繁荣的原因主要是:明初农业生产逐渐恢复;明中期以后,手工业、商业大发展,城市商品经济也随之发展起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在江南地区出现。这些都促进了城市和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市民文化兴盛,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也发展起来,小说和戏曲显得尤为突出),反映了在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社会文化呈现平民化和世俗化趋势的背景下,明代出版商们为了扩大营销而采取的对策,以迎合市场需求,D项正确;这种插图本迎合的是市民阶层的阅读需求,而非封建士大夫,排除A项;插图本的流行与个性自由无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只是小说戏曲的出版形式,不能说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清朝皇帝通过奏折制度,事先对廷议事务做出定见,使部臣的反对意见很难奏效,反映出奏折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B项正确;奏折制度的运行有利于加强君权,未体现容易任用奸佞,排除A项;清朝皇帝通过奏折制度,事先对廷议事务做出定见,因此奏折制度的运行加强了君主专制,未涉及政务运行通畅,排除C项;奏折制度的运行加强君权,削弱部臣权力,而提高了中枢机构决策效率并非材料揭示的本质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郎世宁注重马的解剖和结构,以短细的笔触来刻画马匹皮毛的质感,可知这是西方绘画风格,画面背景则依然使用传统的墨加淡彩的树木坡石,可知这是中国画的风格所以郎世宁绘制的马,融合了西洋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A项正确;材料未能体现近代自然科学对艺术的改造,只是郎世宁的画体现中西绘画风格的交流与融合,排除B项;材料只是在说画家个人的行为,未能体现皇帝意志对绘画风格的塑造,排除C项;材料主题是中西文明的融合,而非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清朝政府设置海关,对百姓的对外贸易进行管理和控制,有利于促进清朝海外贸易的发展,C项正确;西班牙殖民者已被驱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使清朝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嘉庆朝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而非清朝初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详解】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这些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的著作,折射出以世界眼光观察中国在鸦片战争后所面临问题的新识,B项正确。这些著作旨在挽救民族危机,排除A项;这些著作并未彻底摒弃传统的华夷观,排除C项;认识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迫切性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7.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5年到1850年(英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商品总值时有变化,在1850年输华商品总值较1845年减少,由于这一时期的中国仍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虽经鸦片战争有所动摇,但仍然据主导地位,导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未能达到的预期,A项正确;在华设厂权主要体现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与时间不符,排除B项;这一时期洋务运动并没有展开,排除C项;美法加紧了商品输出并不能影响英国的输华商品总值,且这一时期对华商品输出英国占据主导,排除D项。故选A项。
18.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天津通商后不到十年,租界里的中国人打扮“洋气”。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甚至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这是因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外来商品不断涌入,C项正确;甲午战争以前,中国的民族工业没有得到较快发展,维新思想也尚未得到广泛传播,排除AB项;成为潮流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故选C项。
19.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8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898年6月,中国自办第一所正规女子学校,招生上层社会的名闺才媛,不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还学习西文功课,在当时可以说是引领中国近代教育的新风尚,D项正确;女子学校在上海成立,无法为全国女性提供受教育机会,排除A项;未形成了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扩大了女校的作用和影响,B排除项。彻底摆脱封建伦理观念束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20.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东南互保”及所学知识可知,东南互保体现了晚清时期中央集权的削弱和地方势力的膨胀,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朽落后,并非“东南互保”,排除B项;“东南互保”加剧了汉族地主与满洲贵族间的矛盾,排除C项;“东南互保”是晚清中央集权削弱的表现,但地方实权派没有“完全掌控”国家外交事务,排除D项。故选A项。
21.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先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并结合所学“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为了限制袁世凯权力”的史实可得出这一变化受到政治形势的影响,C项正确;当时的指导思想就是三民主义和维护民主共和,不是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排除A项;材料中的变化限制了总统的个人权力,排除B项;材料中的变化是根据国情进行了调整,没盲目照搬西方政治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22.B
【详解】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914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袁世凯政府用《中华民国约法》代替《临时约法》,取消内阁制,实行总统制,规定总统总揽统治权,给予总统成立和废除立法院、公布法律等权力,表明当时中国独裁统治迹象明显,B项正确。《中华民国约法》暴露了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不利于其统治的巩固,排除A项;袁世凯政府废除《临时约法》,加强总统权力的做法,不能说明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排除C项;《中华民国约法》是反动的,不能说明当时中国法制建设进入新阶段,排除D项。故选B项。
23.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四川发生保路运动,清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而抽调湖北新军,使得湖北地区兵力空虚,故而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因此四川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创造了条件,D项正确;四川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爆发创造了条件,没有结束军阀割据局面,排除A项。四川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爆发创造了条件,并不会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而四川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爆发创造了条件,排除C项;故选D项。
24.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不是完全否定孔子及其学说,这说明新文化运动并非一味否定中国传统文化,D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主要强调对民众启蒙,排除A项;民主共和制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时已经确立,排除B项;“摆脱了”的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
25.(1)措施: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在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任答3点6分)
影响:这些措施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但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形成冗官冗费。(任答4点8分)
(2)变化:明初废丞相,皇帝执掌六部;明成祖设置内阁,成为重要辅政机构。(4分)实质:君主专制的强化。(2分)
26.(1)认识:统治认可西方的坚船利炮;认为中国政治制度和思想优越于西方。4分
(2)作用:“中体西用”思想有助于冲破清朝官员“夷夏之防”旧观念;有助于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工业技术、新式军事、教育等;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推动中国近代化;但束缚人们进一步了解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僵化人们对君主专制的认识。(任答4点8分)
(3)原因:甲午战争战败和《马关条约》签订对知识分子的冲击;19世纪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不能挽救中国;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主张变革;“西学”传播的影响。(任答4点8分)
27.示例: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12分)
阐释:1912——1920年期间,由于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创造的有利条件,帝国主义忙于一战减轻对中国的侵略,资本家受实业救国思潮的鼓舞和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民族工业有短暂的发展。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加剧对中国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抑制了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
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为资产阶级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推动社会习俗的变迁和思想文化的更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云南省昆明市昆八中2023-2024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