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四中高2022级年高二上期第三学月考试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明初,吏部职权仅限于任免中下级官员,洪武十三年,吏部尚书的品秩不仅得到提高,而且权力也大大加强,时称吏部“掌天下官吏选授、封勋、考课之政令,以甄别人才,赞天子治。盖古冢宰之职,视五部为特重。”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当时( )
A. 内阁权力的不断膨胀 B. 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C.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D. 中枢机构之间的相互牵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明初,吏部职权仅限于任免中下级官员,洪武十三年,吏部尚书的品秩不仅得到提高,而且权力也大大加强”可知,明初吏部职权并不大,但在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除宰相后,却能够“掌天下官吏选授、封勋、考课之政令,以甄别人才,赞天子治。盖古冢宰之职,视五部为特重”。此种变化出现的原因在于废除宰相后,失去了对于皇权的制约,使得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强化,C项正确;朱元璋时期并未出现正式的内阁,只有殿阁大学士,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六部与内阁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了吏部职权的变化,并未涉及中枢机构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2. 伯里克利时期,对除将军外参与公务活动的人实行公职津贴制,对作战的士兵和水手实行给薪制,发展付酬的市政工程,吸引失业者、闲散人员参加建设,还实行观剧津贴制度,鼓励公民观剧接受教育。伯里克利的这些举措( )
A. 提高了贫困公民的参政素养 B. 推动了雅典城邦的经济发展
C. 扩大了自由公民的来源范围 D. 利于增强民主政治的生命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史(希腊)。据材料“对除将军外参与公务活动的人实行公职津贴制,对作战的士兵和水手实行给薪制,发展付酬的市政工程……”,可知伯里克利对参与公务的人、土兵、水手、失业者、闲散人员等雅典公民进行资助,实质上是维护公民群体内部贵族和平民力量的平衡,这利于增强民主政治的生命力,D项正确;参政素养与教育有关,不是发放公务津贴等能够促成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状况.且市政工程修建不等于城邦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的士兵、水手、失业者、闲散人员都是城邦公民,且在古代雅典公民群体是特定的,排除C项。故选D项。
3. 1689~1710年间,英国的两任君主所建立的多是两党混合内阁。但1710~1714年,安妮女王先后罢免内阁中不愿停战的辉格党人,建立起托利党一党制内阁英国由此迎来了难得的和平局面。这一现象表明当时英国
A. 君主立宪政体尚未确立 B. 责任内阁制基本确立
C. 政党政治开始发挥作用 D. 国王循例行使其职权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从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到1721年责任内阁制开始确立,这一时期,英国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因此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材料中国王在依法行使其职权,故选D;君主立宪制在1689年已经确立,排除A;责任内阁制的确立是在1721年以后,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国王决定内阁成员的人选,不是强调政党政治,排除C。
【点睛】
4. 1781年秋,英军在北美独立战争中战败,消息传至英国国内,下议院强烈谴责时任首相诺斯领导无方,并在随后通过了对诺斯的不信任案,结果诺斯在1782年3月27日辞职,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因不信任案而辞职的首相。这反映出此时的英国( )
A. 议会是权力中心,拥有行政权 B. 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到发展
C. 工业资产阶级大体获得选举权掌控议会 D. 表明英国的政治仍有很大的局限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781年秋,面对英军在北美独立战争中战败,英国下议院通过了对首相诺斯的不信任案,且致使首相诺斯因不信任案而辞职。这反映了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到发展。英国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于18世纪上半叶,以议会为权力核心,行政系统受议会制约,政府(内阁)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B项正确;英国议会拥有立法权,内阁拥有行政权,排除A项;19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选举权,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发展,未体现英国的政治仍有很大的局限性,排除D项。故选B项。
5. 1949年9月,民盟主席张澜在某次会议中提及“我们的新制度,自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讲话中的“新制度”指的是(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我们的新制度,自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处理各民主党派和中共之间的关系,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不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无关,排除C项;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6. 民国初期出现政党林立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现象,虽然政党众多,且在政治舞台上匆匆表演,但中国并没有真正实现过政党政治,也无所谓两党制或者多党制,而只是中国资产阶级一厢情愿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结果,是以悲剧性失败而告终。民国初期政党政治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 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 B. 专制政权的异常强大
C. 仅仅限于器物层面学习 D. 政党的内部斗争激烈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但中国并没有真正实现过政党政治,也无所谓两党制或者多党制,而只是中国资产阶级一厢情愿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结果,是以悲剧性失败而告终。”可得出由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较弱,不够成熟 ,因此政党政治发展不起来,A项正确;BD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D项;当时学习的是制度,排除C项。故选A项。
7. 有学者认为,唐宋之际,实贵胄与寒人之一转换过程.亦阶级消融之一过程。其具体表现为“唐代以名族贵胄为政治、社会之中坚”,北宋则以“寒人为中坚”。这一转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选官制度的发展 B. 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
C. 中央集权的强化 D. 社会阶层流动的加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之际。(中国)。材料反映的是唐宋时期门阀士族力量衰落、寒门士子崛起,社会阶层流动加快,与此相关联的是科举制,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新的经济因素是指资本主义萌芽,它产生 于明朝中后期,题干涉及时间是唐宋之际,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中央集权的加强与社会阶层流动变快之间没有多大关联性,排除C项;社会阶层流动的加剧是现象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8. 日本1947年《国家文官法》规定:“文官的任用,依照本法和人事院规则的规定,根据考试成绩、工作成绩或者其他能力的考核结果进行”“政府机关首长必须对所属文官的工作进行定期评定,并根据评定结果采取适当措施”。这体现出日本文官制度的重要特征是( )
A. 政治中立 B. 论绩升黜 C. 职务常任 D. 平等竞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特点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日本。根据材料“根据考试成绩、工作成绩或者其他能力的考核结果进行”,“政府机关首长必须对所属文官的工作进行定期评定,并根据评定结果采取适当措施”等信息可知日本文官制度强调工作实绩,B选项正确。材料中未说明日本文官对政治党派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中未说明日本文官职务任职时间要求,排除C项;材料中未说明日本文官内部官员之间的竞争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9. 陈寅恪在其文章中写道:“及武后柄政,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当时山东、江左人民之中,有虽工于为文,但以不预关中团体之故,致遭屏抑者,亦因此政治变革之际会,得以上升朝列,而西魏、北周、杨隋及唐初将相旧家之政权尊位遂不得不为此新兴阶级所攘夺替代。”他意在强调科举制
A. 形成对官员的有效约束 B. 反映了新旧势力间的冲突
C 使中央开始掌握选官权 D. 给世家大族以毁灭性打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隋唐以来,统治者推行“关中本位政策”,武则天时期,“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人”,使得山东和江左士人得到了更多晋升的机会,“西魏、北周、杨隋及唐初将相旧家之政权尊位遂不得不为此新兴阶级所攘夺替代”,反映了当时新旧势力之间的冲突和地位的转换,所以B正确;“形成对官员的有效约束”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A错误;“使中央开始掌握选官权”不符合史实,所以C错误;“毁灭性打击”说法夸大,不符合史实,所以D错误。
10. 《泰和律》是金朝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法律。它以《唐律疏议》作为蓝本,并采用《宋刑统》的疏议加以诠释,改变了金建国以来礼乐刑政杂乱无章的局面,废除了滥用刑法的做法,直至元朝初年仍然被蒙古统治者使用。《泰和律》的制定
A. 标志着中华法系的确立 B. 成为此后历代王朝法律蓝本
C. 反映了金朝法制的汉化 D. 是中国古代礼法结合的开端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金朝借鉴《唐律疏议》和《宋刑统》这两部汉族政权的法律制定了《泰和律》,改变了本国礼乐刑政杂乱无章的局面,并废除了滥用刑法的做法,还对元朝产生了影响,由此可知这体现了金朝法制的汉化,C项正确;《唐律疏议》标志着中华法系的确立,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对元朝的影响,不能说明成为以后历代王朝的法律蓝本,排除B项;律令儒家化形成于汉朝,排除D项。故选C项。
11. 贞观元年,唐太宗设“九卿议刑”制,亲自规定“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此外,他还总结继承并发展了自汉以来的“录囚”制度,即皇帝和各级司法、监察机关对囚犯的情况进行审录。这表明
A. 中央机构职能的转变 B. 唐初皇帝慎刑的理念
C. 古代德刑并举的传统 D. 唐朝司法没有独立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九卿议刑”到“录囚”制度都是为了防止官吏断狱武断而造成冤狱局面的出现,体现了谨慎用刑的理念,B项正确;中书、门下的官员参与议刑属于参与政事,并不代表原来的草拟、审核政令职能的废止,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德治,排除C项;中国古代包括唐朝司法始终受到行政权的制约,没有独立性,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 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制定和修订的法律统计表。据此可知,中国着力于( )
届次 时间 制定、修订的法律
第五届 1978-1982 18部
第八届 1993-1997 10部
第九届 1998-2002 73部
第十届 2003-2008 115部
A. 加强政治制度建设 B.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C. 探索政府管理机制 D. 完善相关法制体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国人大制定和修订的法律不断增多,国家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以应对突发事件,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完善,D项正确;材料强调改革开放后的法制建设,未涉及政治制度,排除A项;舆论监督并不会制定相关法律,排除B项;政府管理机制属于政治,而材料主旨是法治,排除C项。故选D项。
13. 1874年底,荷兰公使向清政府提出,由该国出面在中国沿海设立救生船只。李鸿章回应,非通商口岸的救生船均应由当地官员管辖,因为“各国所管海面及海口、澳湾、长矶所抱之海并沿海离岸十里均归本国管辖”。据此可知,清政府( )
A. 用领海理论维护主权 B. 与列强实现了平等外交
C. 形成了对外开放意识 D. 重视加强近代海防建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荷兰公使向清政府提出,由该国出面在中国沿海设立救生船只。李鸿章回应,非通商口岸的救生船均应由当地官员管辖”、“各国所管海面及海口、澳湾、长矶所抱之海并沿海离岸十里均归本国管辖”信息可知,清政府及其高官已经试图用领海理论来维护主权了,A项正确;根据“1874年底”这个时间信息可知,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时与列强在外交层面上是不平等的,“实现了”的判断也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不符合,排除B项;在当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自鸦片战争就已经被迫实施了对外开放,时间明显不对,排除C项;材料主旨主要涉及中外关系领域,而“重视加强近代海防建设”属于内政部分,排除D项。故选A项。
14. 在1954年接待英国工党代表团访华前的-次会议上,周恩来指出:“我们和英国是有同有不同的,我们的态度是求同而不求异。同在哪里呢?第一,双方要和平;第二,双方要做买卖;第三,它要取得政治资本,多搞选票。它要在国内多搞选票,就要推进中英关系。如果它用这个条件换取选票,对我们有什么不好?……”这一认识( )
A. 是万隆精神在外交领域的体现 B. 推动了与欧洲国家的经济交流
C. 反映了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 D. 为新中国外交积累了宝贵经验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冷战时期,新中国对待英国工党代表团的态度是以国家利益为主,寻找双方合作的共同点,而不是突出不同点。这为新中国外交积累了宝贵经验。D项正确;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欧洲其他国家,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冷战时期,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峙是冷战的主题,排除C项。故选D项。
15. 西藏自治区成立50多年来,中央人民政府领导西藏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西藏,改造发展为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历史画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反映出中央人民政府( )
A. 实行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B. 保障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C. 实行少数民族优先的政策 D. 分期对西藏地区实行援助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可知,生机勃勃的西藏离不开中央政府的努力,这说明我国中央政府将藏族同胞同所有其他民族一样看待,充分体现出中央政府实习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A项正确;材料体现西藏经济建设的情况,没有涉及藏族同胞的民主权利,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我国实行民族平等政策,排除C项;D项说法符合事实,但是据材料无法得出此认识,排除D项。故选A项。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垒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
——摘编自赵冬云《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
材料二 从理论上讲,皇帝拥有天下所有权力,尚书省是贯彻皇权的具体办事机构,尚书省的首脑即为丞相。历史沿革中,尚书省的一枝独大,势必造成相权过重,为了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简明来说为了抑制相权,中书省和门下省应运而生。“三省六部制”是秉承儒家思想,汲取历代治权的有益部分完善而成的,到了唐代堪称为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
——摘编自《唐代政治制度设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三省六部制“堪称为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的表现。
【答案】(1)特点: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
(2)三省六部制具有权力的制衡性。如三省的权力分立,门下省的封驳和谏官制度是对君权的制约;而门下省和中书省的设立则是对尚书省权力的限制,即对相权的限制;唐代的丞相制是“集体领导制”,权力的互相制约相对保证了政策方针的制定及实施的大致正确。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可归纳出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根据材料“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可归纳出分工明确;根据材料“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可归纳出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
(2)表现:根据材料“简明来说为了抑制相权,中书省和门下省应运而生”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三省六部制下的权力制衡、唐代的丞相制是“集体领导制”、对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专一于农战的思想,大力加强和发展农业生产,制定了一整套的粮食贸易政策:一是“开阡陌封疆”,实际上是在并村并乡、集邑成县后,对广阔的田地、居民住地、人口等进行有序的管理;二是招徕其他诸侯国的农民,对秦国非农业人口进行限额,控制山泽,使劳动者非农无以为生;三是加重酒肉等的捐税,减少商人利润,迫使部分商人改业为农;四是对朝廷官员实行“廪食”制度,由官府计口供粮,国家除按田亩征收赋税外,还可高价收购农民的余粮,不许民间粮食贸易往来。诚然,商鞅这样做,绝不单纯是为了保证社会粮食供应,而更重要的是为了国家把粮食完全控制起来,为实现统一霸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汤标中《商鞅变法中的粮食经济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粮食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粮食贸易政策的积极影响。
【答案】(1)内容;废除井田制,强化土地和户籍管理;增加农业人口,限制非农业人口数量;抑制民间商业发展;由政府垄断粮食配给与贸易。
(2)积极影响: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保证了粮食供应,适应了兼并战争的需要;提升了秦国国力,为实现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为后世粮食贸易提供了借鉴。
【解析】
【详解】(1)内容;根据“开阡陌封疆”可得出废除井田制,强化土地和户籍管理;根据“对秦国非农业人口进行限额,控制山泽,使劳动者非农无以为生”得出增加农业人口,限制非农业人口数量;根据“三是加重酒肉等的捐税,减少商人利润,迫使部分商人改业为农”得出抑制民间商业发展;根据“由官府计口供粮,国家除按田亩征收赋税外,还可高价收购农民的余粮,不许民间粮食贸易往来。”得出由政府垄断粮食配给与贸易。
(2)积极影响:根据所学可从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保证了粮食供应,适应了兼并战争的需要;提升了秦国国力,为实现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为后世粮食贸易提供了借鉴等方面概括。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8年8月27日,德、美、比、法、英、意、日、波、捷等15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作为创始国签订了《关于废弃战争作为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即《非战公约》,主要内容是:缔结各方“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各方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任何国家只要同意本公约的内容都可加入,该公约于1929年7月25日生效,截至1933年,加入者共计63个国家。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日内瓦公约》是1864年至1949年间在日内瓦缔结的关于战时保护平民和战争受难者的一系列国际公约的总称,包括:战地公约、海上保护、战俘待遇、保护平民等。其中1949年日内瓦第4公约,有159条正文和13个附件,主要内容是:处于冲突一方权力下的敌方平民应受到保护和人道待遇,包括准予全离境,保障未被遣返的平民的基本权利等;禁止破坏不设防的城镇、乡村;禁止杀害、胁迫、虐待和驱逐和平居民;禁止体罚和酷刑;和平居民的人身、家庭、荣誉、财产、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应受到尊重;禁止集体惩罚和扣押人质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非战公约》。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内瓦公约》体现的主要原则以及与《非战公约》内容的主要区别。
【答案】18. 《非战公约》有利于巩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和平秩序;强调互不侵犯和限制战争的原则,体现了历史进步性;但《非战公约》并没有有效的约束力。
19. 原则:人道主义和保护人权。
区别:《非战公约》旨在限制战争,《日内瓦公约》强调战时对人权的保护。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一战后(世界)。
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评价《非战公约》。依据材料一“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各方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可以得出积极方面是《非战公约》有利于巩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和平秩序,强调互不侵犯和限制战争的原则,体现了历史进步性;依据材料一“任何国家只要同意本公约的内容都可加入”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消极方面是《非战公约》并没有有效的约束力。
【19题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一战后(世界)。
原则:依据材料二“禁止杀害、胁迫、虐待和驱逐和平居民;禁止体罚和酷刑”、“处于冲突一方权力下的敌方平民应受到保护和人道待遇”、“禁止集体惩罚和扣押人质”可以得出原则是人道主义和保护人权。
区别:依据材料一“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各方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可以得出《非战公约》旨在限制战争;依据材料二“关于战时保护平民和战争受难者的一系列国际公约”可以得出《日内瓦公约》强调战时对人权的保护。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回眸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个阶段。
时间 阶段 概况
1870- 1914 古典金本位时期 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国际支付用英镑进行。
1915- 1945 前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1929- 1933 年的世界性经济大萧条期间,国际货币体系也同时崩溃.
1945- 1975 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以黄金--美元--其它国家货币双挂钩为特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实质上使美国几乎独占了货币金融领域的游戏规则制订权和修改权。
1975以后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缺乏有效的大国货币关系协调机制背景下的全球浮动汇率制,但美元仍是整个国际金融领域未公开制度化的主要本位货币。
80年代中后 货币区域化和美元化时期 一种新型单一货币联盟出现,具有透明性、节省信息和易控成本的优势。欧洲货币联盟即属此类。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论题:大国经济实力的变化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
阐述:早期殖民时代,英国先后打败荷兰、法国等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19世纪上半期,英国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确立。经过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英国“世界工厂”地位衰落,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严重动摇并最终解体。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并拥有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实力,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新的稳定的汇率制度,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缓慢,再加上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冲击,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崩溃。
总之,雄厚的经济实力是一国货币成为世界货币的根本条件,也是其国家实力的首要体现。
示例二:论题:世界经济发展与国际货币体系变迁。
阐述: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需求,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形成并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20世纪初,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严重动摇,各国货币之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汇率形成体制,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世界经济秩序陷入严重的动荡和混乱,并最终导致30年代大危机的爆发。20世纪中期,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有力地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世界经济陷入“滞胀”时期。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经济逐步进入贸易自由化时代,中、俄、欧、日等国的发展加速了经济格局和货币多元化进程,促进了世界经贸向自由化和均衡化方向发展。
总之,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与世界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是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解析】宜宾市四中高2022级年高二上期第三学月考试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明初,吏部职权仅限于任免中下级官员,洪武十三年,吏部尚书品秩不仅得到提高,而且权力也大大加强,时称吏部“掌天下官吏选授、封勋、考课之政令,以甄别人才,赞天子治。盖古冢宰之职,视五部为特重。”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当时( )
A. 内阁权力的不断膨胀 B. 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C.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D. 中枢机构之间的相互牵制
2. 伯里克利时期,对除将军外参与公务活动的人实行公职津贴制,对作战的士兵和水手实行给薪制,发展付酬的市政工程,吸引失业者、闲散人员参加建设,还实行观剧津贴制度,鼓励公民观剧接受教育。伯里克利的这些举措( )
A. 提高了贫困公民的参政素养 B. 推动了雅典城邦的经济发展
C. 扩大了自由公民的来源范围 D. 利于增强民主政治的生命力
3. 1689~1710年间,英国的两任君主所建立的多是两党混合内阁。但1710~1714年,安妮女王先后罢免内阁中不愿停战的辉格党人,建立起托利党一党制内阁英国由此迎来了难得的和平局面。这一现象表明当时英国
A. 君主立宪政体尚未确立 B. 责任内阁制基本确立
C. 政党政治开始发挥作用 D. 国王循例行使其职权
4. 1781年秋,英军在北美独立战争中战败,消息传至英国国内,下议院强烈谴责时任首相诺斯领导无方,并在随后通过了对诺斯不信任案,结果诺斯在1782年3月27日辞职,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因不信任案而辞职的首相。这反映出此时的英国( )
A. 议会是权力中心,拥有行政权 B. 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到发展
C. 工业资产阶级大体获得选举权掌控议会 D. 表明英国的政治仍有很大的局限性
5. 1949年9月,民盟主席张澜在某次会议中提及“我们的新制度,自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讲话中的“新制度”指的是(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 民国初期出现的政党林立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现象,虽然政党众多,且在政治舞台上匆匆表演,但中国并没有真正实现过政党政治,也无所谓两党制或者多党制,而只是中国资产阶级一厢情愿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结果,是以悲剧性失败而告终。民国初期政党政治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 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 B. 专制政权的异常强大
C. 仅仅限于器物层面学习 D. 政党的内部斗争激烈
7. 有学者认为,唐宋之际,实贵胄与寒人之一转换过程.亦阶级消融之一过程。其具体表现为“唐代以名族贵胄为政治、社会之中坚”,北宋则以“寒人为中坚”。这一转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选官制度的发展 B. 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
C. 中央集权的强化 D. 社会阶层流动的加剧
8. 日本1947年《国家文官法》规定:“文官的任用,依照本法和人事院规则的规定,根据考试成绩、工作成绩或者其他能力的考核结果进行”“政府机关首长必须对所属文官的工作进行定期评定,并根据评定结果采取适当措施”。这体现出日本文官制度的重要特征是( )
A. 政治中立 B. 论绩升黜 C. 职务常任 D. 平等竞争
9. 陈寅恪在其文章中写道:“及武后柄政,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当时山东、江左人民之中,有虽工于为文,但以不预关中团体之故,致遭屏抑者,亦因此政治变革之际会,得以上升朝列,而西魏、北周、杨隋及唐初将相旧家之政权尊位遂不得不为此新兴阶级所攘夺替代。”他意在强调科举制
A. 形成对官员有效约束 B. 反映了新旧势力间的冲突
C. 使中央开始掌握选官权 D. 给世家大族以毁灭性打击
10. 《泰和律》是金朝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法律。它以《唐律疏议》作为蓝本,并采用《宋刑统》的疏议加以诠释,改变了金建国以来礼乐刑政杂乱无章的局面,废除了滥用刑法的做法,直至元朝初年仍然被蒙古统治者使用。《泰和律》的制定
A. 标志着中华法系的确立 B. 成为此后历代王朝法律蓝本
C. 反映了金朝法制的汉化 D. 是中国古代礼法结合的开端
11. 贞观元年,唐太宗设“九卿议刑”制,亲自规定“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此外,他还总结继承并发展了自汉以来的“录囚”制度,即皇帝和各级司法、监察机关对囚犯的情况进行审录。这表明
A. 中央机构职能的转变 B. 唐初皇帝慎刑的理念
C. 古代德刑并举的传统 D. 唐朝司法没有独立性
12. 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制定和修订的法律统计表。据此可知,中国着力于( )
届次 时间 制定、修订的法律
第五届 1978-1982 18部
第八届 1993-1997 10部
第九届 1998-2002 73部
第十届 2003-2008 115部
A. 加强政治制度建设 B.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C. 探索政府管理机制 D. 完善相关法制体系
13. 1874年底,荷兰公使向清政府提出,由该国出面在中国沿海设立救生船只。李鸿章回应,非通商口岸的救生船均应由当地官员管辖,因为“各国所管海面及海口、澳湾、长矶所抱之海并沿海离岸十里均归本国管辖”。据此可知,清政府( )
A. 用领海理论维护主权 B. 与列强实现了平等外交
C 形成了对外开放意识 D. 重视加强近代海防建设
14. 在1954年接待英国工党代表团访华前的-次会议上,周恩来指出:“我们和英国是有同有不同的,我们的态度是求同而不求异。同在哪里呢?第一,双方要和平;第二,双方要做买卖;第三,它要取得政治资本,多搞选票。它要在国内多搞选票,就要推进中英关系。如果它用这个条件换取选票,对我们有什么不好?……”这一认识( )
A. 是万隆精神在外交领域的体现 B. 推动了与欧洲国家的经济交流
C. 反映了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 D. 为新中国外交积累了宝贵经验
15. 西藏自治区成立50多年来,中央人民政府领导西藏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西藏,改造发展为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历史画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反映出中央人民政府( )
A. 实行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B. 保障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C. 实行少数民族优先的政策 D. 分期对西藏地区实行援助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垒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
——摘编自赵冬云《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
材料二 从理论上讲,皇帝拥有天下所有权力,尚书省是贯彻皇权的具体办事机构,尚书省的首脑即为丞相。历史沿革中,尚书省的一枝独大,势必造成相权过重,为了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简明来说为了抑制相权,中书省和门下省应运而生。“三省六部制”是秉承儒家思想,汲取历代治权的有益部分完善而成的,到了唐代堪称为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
——摘编自《唐代政治制度设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三省六部制“堪称为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的表现。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专一于农战的思想,大力加强和发展农业生产,制定了一整套的粮食贸易政策:一是“开阡陌封疆”,实际上是在并村并乡、集邑成县后,对广阔的田地、居民住地、人口等进行有序的管理;二是招徕其他诸侯国的农民,对秦国非农业人口进行限额,控制山泽,使劳动者非农无以为生;三是加重酒肉等的捐税,减少商人利润,迫使部分商人改业为农;四是对朝廷官员实行“廪食”制度,由官府计口供粮,国家除按田亩征收赋税外,还可高价收购农民的余粮,不许民间粮食贸易往来。诚然,商鞅这样做,绝不单纯是为了保证社会粮食供应,而更重要的是为了国家把粮食完全控制起来,为实现统一霸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汤标中《商鞅变法中的粮食经济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粮食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粮食贸易政策的积极影响。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8年8月27日,德、美、比、法、英、意、日、波、捷等15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作为创始国签订了《关于废弃战争作为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即《非战公约》,主要内容是:缔结各方“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各方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任何国家只要同意本公约的内容都可加入,该公约于1929年7月25日生效,截至1933年,加入者共计63个国家。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日内瓦公约》是1864年至1949年间在日内瓦缔结的关于战时保护平民和战争受难者的一系列国际公约的总称,包括:战地公约、海上保护、战俘待遇、保护平民等。其中1949年日内瓦第4公约,有159条正文和13个附件,主要内容是:处于冲突一方权力下的敌方平民应受到保护和人道待遇,包括准予全离境,保障未被遣返的平民的基本权利等;禁止破坏不设防的城镇、乡村;禁止杀害、胁迫、虐待和驱逐和平居民;禁止体罚和酷刑;和平居民的人身、家庭、荣誉、财产、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应受到尊重;禁止集体惩罚和扣押人质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非战公约》。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内瓦公约》体现的主要原则以及与《非战公约》内容的主要区别。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回眸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个阶段。
时间 阶段 概况
1870- 1914 古典金本位时期 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国际支付用英镑进行。
1915- 1945 前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1929- 1933 年的世界性经济大萧条期间,国际货币体系也同时崩溃.
1945- 1975 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以黄金--美元--其它国家货币双挂钩为特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实质上使美国几乎独占了货币金融领域的游戏规则制订权和修改权。
1975以后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缺乏有效的大国货币关系协调机制背景下的全球浮动汇率制,但美元仍是整个国际金融领域未公开制度化的主要本位货币。
80年代中后 货币区域化和美元化时期 一种新型单一货币联盟出现,具有透明性、节省信息和易控成本的优势。欧洲货币联盟即属此类。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名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