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二中高2021级2023年12月月考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选作题必须填涂对应的题号,如果没有填涂,则按第1个选作题评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 西周由同姓子弟所封的“诸侯国”是以武力为后盾,在原来的邦国部族区域强行楔入,如同往原方邦部族里“掺沙子”,这些新建的基地成为地域性的次级“统治中心”。材料表明西周分封制( )
A. 冲击贵族血缘政治 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利于形成层层拱卫 D. 具有监临督察的特点
2. 如表西汉前期部分封邑民户数量统计表。据如表可知,在此期间( )
封邑 侯名 初封户数 封国年限 封国废除时户数
酆(今河南境内) 萧何 8000户 约40年间 文帝20年 (公元前160年前) 26000户
柳丘(今河北境内) 戎赐 1000户 约60年间 景帝14年 (公元前143年前) 3000户
曲逆(今河北境内) 陈平 5000户 约70年间 武帝12年 (公元前130年前) 16000户
A. 王国问题亟待解决 B.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 社会经济恢复发展 D. 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3. 唐代诗词常把时空背景转换为秦汉,如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宋代诗词也常提及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西北地区,如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说明( )
A. 唐宋诗词中蕴含深厚家国情怀
B. 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C. 唐宋诗人迫切希望收复西北失地
D. 秦汉的强盛为历代文人所仰慕
4. 有学者指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反—正—合”三个阶段的“合”。作者旨在说明行省制( )
A. 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 延续了两宋时削弱地方权力的传统
C. 铲除了唐后期以来的地方割据势力 D. 加强了对地方军事和政治上的控制
5. 崇祯九年四月,武生李班上疏,请搜括江南富户以资国用,阁臣钱士升分到此票,票拟旨意为“下刑部提问”。崇祯帝否定了票拟意见,命重新“改票”。钱士升与首辅温体仁商议再次拟票,改拟为“姑不究”。材料反映( )
A. 内阁决策权的合法化 B. 国家权力结构混乱无序
C. 内阁逐渐丧失票拟权 D. 中枢决策缺乏理性调节
6. 明清时期行会众多,有江宁会馆、两广会馆、湖南会馆等,借此可以助济失业、贫病、身后无备及异籍不能回乡等情况,也有“有董司者,因违规收徒,被同行举报,而缚诸柱,咬其肉,血肉模糊”的记载。这主要反映了明清行会( )
A. 有利于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B. 保留有较多的陋习和糟粕
C. 具有较浓厚的地缘性特征 D. 兼具社会保障和自治功能
7.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本是古代文人常用的文学艺术表现手法,近代中国衍生出新的含义。下图是张謇托画家单林作的“厂儆图”中的《桂杏空心》。“桂”指江宁布政使桂嵩庆,“杏”指买办盛宣怀,两人曾许诺助筹,后食言自肥,使张謇“中夜彷徨”“忧心如捣”。材料表达了张謇( )
A. 对国家时局危机的担忧 B. 对官僚和买办们的抗争
C. 对中国民族工业的期盼 D. 感慨中国实业救国之难
8. 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上指出“当时大家的根本观念都以为国民党是人家的”“不知道它是一架空房子等人去住。其后像新姑娘上花轿一样勉强挪到此空房子去了,但始终无当此房子主人的决心。我认为这是一大错误。”这段话是针对( )
A. 党在革命统一战线中领导权问题 B. 是否要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 党内存在“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D. 城市中心道路与国情是否相符
9. 1932年到1940年,东北铁路里程增加一倍,重要工矿产品生产总值增加数倍。与此同时,在国际市场有竞争优势的榨油、皮毛加工、纺织、食品及大豆种植等行业发展迟缓。这说明,当时东北地区( )
A. 积极支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遭到日本经济统制及掠夺
C. 配合国民政府调整产业结构 D. 深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10. 20世纪50年代,一首歌曲《老司机》唱遍城乡:“五十岁的老司机,我笑脸扬,拉起了手风琴,我们唠唠家常,想当年我十八岁学会了开汽车呀,摆弄那外国车呀,我是个老内行啊,可就是呀没见过呀,中国车呀,啥模样啊,盼星星盼月亮,盼的那国产汽车真的出了厂,哟嚯嚯……”这首饱含激情的歌曲( )
A. 体现出“双百方针”的创作精神 B. 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顺利开展
C. 激发人民投身经济建设的热情 D. 反映工人阶级在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11. 下表为公元前5世纪希腊部分实行民主政治的城邦,公民人数与公民大会会场容纳人数比较表。据此可知在雅典等城邦
城邦 公民数 公民大会会场 会场容纳人数·
雅典 4一5万人 皮尼克斯广场 6000人
阿尔戈斯 1一2万人 阿尔戈斯广场剧场区 2500-3000人
叙拉古+ 1.4万人 叙拉古剧场 1000人
A. 公民大会负责处理城邦的重大事项 B. 轮番而治致使公民大会作用减弱
C. 参加公民大会资历条件逐渐提高 D. 民主政治实践与其理念存在差距
12. 路德认为属灵阶级和属世阶级,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基督徒都是属灵阶级,是真正的神父、主教和教皇。所谓差别,只不过是职务和工作上的差别。教士是信众的代理人,本身没有任何特权,一切信徒都有充当教士的权利。路德此番言论的主要意图是( )
A. 肯定因行称义的价值 B. 彰显世俗王权的地位
C. 确保等级秩序的稳定 D. 倡导个人信仰的自由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洲志》是近代第一部国人所译的外国史地学著作。编译时,林则徐有意地调换了原书中介绍国家的顺序,按照亚洲一非洲一欧洲一美洲的顺序进行叙述,遵从了中国人以“天朝上国”为世界中心的习惯。他将选编的重点放在各国的兵制、统治情况,以及历史中对外交战的情况。从《四洲志》可以看出林则徐倡导学习西方的军事制度和器物,而缺乏对于自身政体缺陷的反思。这样“开眼看世界”的后果只能是空想出一个自己认知框架内的西方世界,而完全无法从根本上理解西方人的政治体制乃至于思维方式。通过林则徐在鸦片版争中的表现,也能看到这种局限性的具体表现。
——摘编自李昊洋《从〈四洲志〉看林则徐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与影响》
材料二 1874年冲正修编纂出版《支那地志略》,开创了近代日本编纂中国地志之始。该书吸收西方人有关中国的记录和研究成果,诸如经纬度的利用,新式地理词汇的使用等。该书作为当时日本人的学习教材,成为他们认识中国的读本。此后,日本人通过收集情报,来华实地踏查,翻译中国和西方人著作,编纂地志研究和认识中国。1880年高田义甫编纂有《清国地理小志》,1882年岸田吟香编有《清国地志》,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利用在华调查资料编有《支那地志》,1893年安东不二雄编有《支那帝国地志》,至1894年前,日本编纂中国地志达到一个高峰,也标志日本研究中国到达一个小高潮。
——摘编自郭墨寒《冲正修编纂〈支那地志略〉研究》
(1)据材料一,归纳林则徐编译《四洲志》特点,并说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局限性。
(2)据材料二,概括1894年前日本编纂中国地志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14.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一条重要线索,中共重视解决“三农”问题走过的辉煌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是中共的百年奋斗史诗的重要组成,是中共的初心使命生动的诠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工农联盟是革命的主要力量,“三农”为夺取革命胜利提供了重要依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农业是工业化物质积累的主要来源,“三农”为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农村率先发起改革,“三农”为中国经济腾飞发挥了重要助推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农村是全面小康的主战场,“三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唐仁健《百年伟业“三农”华章——中国共产党在“三农”领域的百年成就及其历史经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二)选考题: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并填涂对应的题号,如果没有填涂,则按第一个选作题评分。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道光、咸丰以来,四川吏治腐败,盐政废坏。1876年,丁宝桢任四川总督,经全面调查了解,缜密谋划,奏疏朝廷,改革川省盐政。1877年起,他在泸州建立滇黔边官运盐务总局,总理川盐的采购、运输、批发、征税等事务;批准由商民自愿捐资筹款,采取以工代赈的形式,对川江险滩进行了疏凿修淘,重点整治了河道共2000余里线路,50余处险滩;融通畅滞,清理积引,调剂盐场与销岸的供求平衡;为确保运道畅通,组建安定营五营,专司黔滇边岸缉私和巡护,派巡防营在水路要隘驻扎,“穷民称便,枭匪势散”。丁宝桢督川十年,共上奏有关盐政的奏疏60余折片,虽谤声四起,备受攻击,仍大义凛然,独持正义,辟众谤而谋全局。但对以官运商销为核心的盐政改革,时人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改行官运,办运者则扣费以入私囊,批销者则卖私以取盈余,上下分肥”。1901年清朝在电旨中指出“从前四川盐务,经丁宝桢破除情面,切实整顿,至今增款甚钜”,并要求各省督抚“仿照妥办”。
——摘编自王红《清末丁宝桢四川盐政改革及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丁宝桢四川盐政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丁宝桢在四川的盐政改革。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罗斯福在1940年12月29日对整个国家发表了广播讲话。他说道,“这不是一次关于战争的炉边谈话”,“这是一次关乎国家安全的谈话”,这是对美国外交词典中的中心术语比较早的使用。罗斯福认为:“轴心国不仅承认,而且声明在它们的政治理念与我们的政治理念之间,并不存在最终的和平”,“如果不列颠沦陷了,轴心国就将控制欧洲大陆、亚洲、非洲、澳大利亚和公海,它们将处于一个更为有利的地位,能够运用更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海洋资源来对抗西半球”,“我们屹立在那里,守卫着大西洋,英国是我们的邻居。没有条约,没有不成文的协议,只是两个同样热爱自由的民族之间的自然而然的合作”,“难道有人相信,当自由的英国是我们最强有力的大西洋上的海上邻国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害怕对美洲大陆的任何攻击吗 ”
——摘编自戴维·雷诺兹《大英帝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炉边谈话”的特点及其影响。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01年1月5日,邓恩铭出生在贵州省。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邓恩铭投身于汹涌澎湃的学生运动,到济南城内外进行宣传讲演。五四运动后,邓恩铭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邓恩铭参与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2年初,邓恩铭与王尽美等以中共代表的身份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参加了列宁倡导的“星期六义务劳动”。中共二大以后,在他的领导下,矿区工人很快组织起“矿区工会淄博部”,并建立了淄博矿区第一个党支部——洪山矿区党支部,使淄博矿区的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1925年2月,邓恩铭与王尽美发动胶济铁路和四方机车厂工人举行全厂大罢工,罢工取得胜利。邓恩铭后因叛徒出卖被捕,1931年4月5日清晨6时慷慨就义,年仅30岁。
——摘编自余玮《邓恩铭:中共一大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恩铭的时代贡献。广安二中高2021级2023年12月月考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选作题必须填涂对应的题号,如果没有填涂,则按第1个选作题评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 西周由同姓子弟所封的“诸侯国”是以武力为后盾,在原来的邦国部族区域强行楔入,如同往原方邦部族里“掺沙子”,这些新建的基地成为地域性的次级“统治中心”。材料表明西周分封制( )
A. 冲击贵族血缘政治 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利于形成层层拱卫 D. 具有监临督察的特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在原来邦国部族区域强行楔入,新建的基地成为地域性的次级“统治中心”,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以藩屏周”的格局,C项正确;西周实行的贵族政治,排除A项;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封国是统治中心非监察机构,排除D项。故选C项。
2. 如表是西汉前期部分封邑民户数量统计表。据如表可知,在此期间( )
封邑 侯名 初封户数 封国年限 封国废除时户数
酆(今河南境内) 萧何 8000户 约40年间 文帝20年 (公元前160年前) 26000户
柳丘(今河北境内) 戎赐 1000户 约60年间 景帝14年 (公元前143年前) 3000户
曲逆(今河北境内) 陈平 5000户 约70年间 武帝12年 (公元前130年前) 16000户
A. 王国问题亟待解决 B.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 社会经济恢复发展 D. 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前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初年,封国管辖的人口数量均有显著增加,这说明伴随着国家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C项正确;材料与王国问题亟待解决无关,且反映的是王国废除时期的户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反映的是人口的增加,排除B项;材料与经济重心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 唐代诗词常把时空背景转换为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宋代诗词也常提及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西北地区,如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说明( )
A. 唐宋诗词中蕴含深厚的家国情怀
B. 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C. 唐宋诗人迫切希望收复西北失地
D. 秦汉的强盛为历代文人所仰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诗词常把时空背景转换为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体现了秦汉时期的“秦汉雄风”;宋代诗词也常提及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西北地区,如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反映了多民族政权并立中宋政权对西北地区的关切。由此可知,这说明唐宋诗词中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排除B项;宋代诗人迫切希望收复西北失地,唐代没有,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唐宋诗词中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并不是秦汉的强盛为历代文人所仰慕,排除D项。故选A项。
4. 有学者指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反—正—合”三个阶段的“合”。作者旨在说明行省制( )
A. 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 延续了两宋时削弱地方权力的传统
C. 铲除了唐后期以来的地方割据势力 D. 加强了对地方军事和政治上的控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材料“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可知这里的“正”指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反”指藩镇割据下地方的自主权过大,那么“合”应为既发挥中央的集权又照顾地方分权,A项正确;B项强调的是“反”,而非合,排除B项;消除封建割据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D项强调的是“正”而非合,排除D项。故选C项。
5. 崇祯九年四月,武生李班上疏,请搜括江南富户以资国用,阁臣钱士升分到此票,票拟旨意为“下刑部提问”。崇祯帝否定了票拟意见,命重新“改票”。钱士升与首辅温体仁商议再次拟票,改拟为“姑不究”。材料反映( )
A. 内阁决策权的合法化 B. 国家权力结构混乱无序
C 内阁逐渐丧失票拟权 D. 中枢决策缺乏理性调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中“改票”的频繁及其更改标准的模糊性,使得崇祯朝政治运行中充满皇帝的个人意志与主观色彩,阁臣的逢迎与将顺,使得中枢决策缺乏理性调节,D项正确;内阁不掌握决策权,排除A项;材料未完整体现国家权力结构,排除B项;C与材料皇帝否定票拟意见,命重新“改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 明清时期行会众多,有江宁会馆、两广会馆、湖南会馆等,借此可以助济失业、贫病、身后无备及异籍不能回乡等情况,也有“有董司者,因违规收徒,被同行举报,而缚诸柱,咬其肉,血肉模糊”的记载。这主要反映了明清行会( )
A. 有利于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B. 保留有较多的陋习和糟粕
C. 具有较浓厚地缘性特征 D. 兼具社会保障和自治功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以助济失业、贫病、身后无备及异籍不能回乡等情况”“有董司者,因违规收徒,被同行举报,而缚诸柱,咬其肉,血肉模糊”可知,明清行会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可以救济特殊情况的人群。同时也兼具自治功能,打击市场不规范行为,促进经济秩序正常化,D项正确;明清行会不具备行政的职能,不会起到规范市场经营秩序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明清行会兼具社会保障和自治功能,“保留有较多的陋习和糟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江宁会馆、两广会馆、湖南会馆”体现了明清行会具有较浓厚的地缘性特征,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7.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本是古代文人常用文学艺术表现手法,近代中国衍生出新的含义。下图是张謇托画家单林作的“厂儆图”中的《桂杏空心》。“桂”指江宁布政使桂嵩庆,“杏”指买办盛宣怀,两人曾许诺助筹,后食言自肥,使张謇“中夜彷徨”“忧心如捣”。材料表达了张謇( )
A. 对国家时局危机担忧 B. 对官僚和买办们的抗争
C. 对中国民族工业的期盼 D. 感慨中国实业救国之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两人曾许诺助筹,后食言自肥,使张謇‘中夜彷徨’‘忧心如捣’。”及所学可知,张謇托画家作的《桂杏空心》讽刺了江宁布政使桂嵩庆与买办盛宣怀的言而无信,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张謇创业的艰难,即实业救国的艰难,D项正确;当时国家时局危机主要是由于外来侵略导致的统治危机,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张謇对封建官僚和买办们的无可奈何,并不能体现出抗争,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张謇对中国民族工业的期盼,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8. 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上指出“当时大家的根本观念都以为国民党是人家的”“不知道它是一架空房子等人去住。其后像新姑娘上花轿一样勉强挪到此空房子去了,但始终无当此房子主人的决心。我认为这是一大错误。”这段话是针对( )
A. 党在革命统一战线中领导权问题 B. 是否要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 党内存在“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D. 城市中心道路与国情是否相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土地革命时期。根据材料“当时大家的根本观念都以为国民党是人家的”“始终无当此房子主人的决心”及所学可知,毛泽东认为中共没有领导革命的决心,所以他是在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下之认为党应该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A项正确;毛泽东是在强调掌握革命统一战线领导权的重要性,而非强调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意义,而且不是在宣传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毛泽东关于城市中心道路与国情是否相符的论述,排除D项。故选A项。
9. 1932年到1940年,东北铁路里程增加一倍,重要工矿产品生产总值增加数倍。与此同时,在国际市场有竞争优势的榨油、皮毛加工、纺织、食品及大豆种植等行业发展迟缓。这说明,当时东北地区( )
A. 积极支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遭到日本经济统制及掠夺
C. 配合国民政府调整产业结构 D. 深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2年到1940年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东北地区推行“以战养战”的政策,大肆搜刮东北人民及矿产,因此铁路里程急剧增加及优势行业发展缓慢,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日本的掠夺,非支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调整产业结构,排除AC项;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时间是1929年至1933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0. 20世纪50年代,一首歌曲《老司机》唱遍城乡:“五十岁的老司机,我笑脸扬,拉起了手风琴,我们唠唠家常,想当年我十八岁学会了开汽车呀,摆弄那外国车呀,我是个老内行啊,可就是呀没见过呀,中国车呀,啥模样啊,盼星星盼月亮,盼的那国产汽车真的出了厂,哟嚯嚯……”这首饱含激情的歌曲( )
A. 体现出“双百方针”的创作精神 B. 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顺利开展
C. 激发人民投身经济建设的热情 D. 反映工人阶级在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想当年我十八就学会了开汽车,摆弄那外国车我是个老内行,可就是没见过中国车啥模样,盼星星盼月亮,盼的那国产汽车真就出了厂哟嗬嗬……”,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的成就,“国产汽车真就出了厂”指的是1956年长春一汽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建设热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没有体现双百方针的创作精神,排除A项;歌曲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但"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顺利开展”夸大了歌曲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工人阶级的关键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11. 下表为公元前5世纪希腊部分实行民主政治的城邦,公民人数与公民大会会场容纳人数比较表。据此可知在雅典等城邦
城邦 公民数 公民大会会场 会场容纳人数·
雅典 4一5万人 皮尼克斯广场 6000人
阿尔戈斯 1一2万人 阿尔戈斯广场剧场区 2500-3000人
叙拉古+ 1.4万人 叙拉古剧场 1000人
A. 公民大会负责处理城邦的重大事项 B. 轮番而治致使公民大会作用减弱
C. 参加公民大会的资历条件逐渐提高 D. 民主政治实践与其理念存在差距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雅典、阿尔戈斯,叙拉古这些实行民主政治的城邦,修建设置的公民大会会场容纳人数都有限,只占全体公民的7%- 20%,, 这说明民主政治实践与其理念存在差距,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民主政治实践与其理念存在差距,没有体现公民大会负责处理城邦的重大事项,排除A项;轮番而治致使公民大会作用减弱,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公民资格即为参加公民大会的资历条件,一般不会变化, 排除C项。故选D项。
12. 路德认为属灵阶级和属世阶级,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基督徒都是属灵阶级,是真正的神父、主教和教皇。所谓差别,只不过是职务和工作上的差别。教士是信众的代理人,本身没有任何特权,一切信徒都有充当教士的权利。路德此番言论的主要意图是( )
A. 肯定因行称义的价值 B. 彰显世俗王权的地位
C. 确保等级秩序的稳定 D. 倡导个人信仰的自由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准确的时空是16世纪的德国。根据材料可知,路德认为属灵阶级和属世阶级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人人都可以充当教士,这就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性,肯定了基督徒身份的平等性,倡导个人拥有信仰的自由权利,D项正确;材料“教士是信众的代理人……一切信徒都有充当教士的权利”表明,路德强调基督徒都是平等的,反映了“因信称义”的价值诉求,而不是因行称义,排除A项;路德的此番言论强调了信徒身份的平等性,抨击的矛头指向罗马教廷,没有涉及世俗王权等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强调基督徒身份的平等性,倡导个人拥有信仰的自由权利,不利于等级秩序的稳定,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洲志》是近代第一部国人所译的外国史地学著作。编译时,林则徐有意地调换了原书中介绍国家的顺序,按照亚洲一非洲一欧洲一美洲的顺序进行叙述,遵从了中国人以“天朝上国”为世界中心的习惯。他将选编的重点放在各国的兵制、统治情况,以及历史中对外交战的情况。从《四洲志》可以看出林则徐倡导学习西方的军事制度和器物,而缺乏对于自身政体缺陷的反思。这样“开眼看世界”的后果只能是空想出一个自己认知框架内的西方世界,而完全无法从根本上理解西方人的政治体制乃至于思维方式。通过林则徐在鸦片版争中的表现,也能看到这种局限性的具体表现。
——摘编自李昊洋《从〈四洲志〉看林则徐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与影响》
材料二 1874年冲正修编纂出版《支那地志略》,开创了近代日本编纂中国地志之始。该书吸收西方人有关中国的记录和研究成果,诸如经纬度的利用,新式地理词汇的使用等。该书作为当时日本人的学习教材,成为他们认识中国的读本。此后,日本人通过收集情报,来华实地踏查,翻译中国和西方人著作,编纂地志研究和认识中国。1880年高田义甫编纂有《清国地理小志》,1882年岸田吟香编有《清国地志》,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利用在华调查资料编有《支那地志》,1893年安东不二雄编有《支那帝国地志》,至1894年前,日本编纂中国地志达到一个高峰,也标志日本研究中国到达一个小高潮。
——摘编自郭墨寒《冲正修编纂〈支那地志略〉研究》
(1)据材料一,归纳林则徐编译《四洲志》的特点,并说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局限性。
(2)据材料二,概括1894年前日本编纂中国地志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答案】(1)特点:有意调换介绍国家的顺序;有重点地选择编译的内容。
局限性:未能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影响;缺乏对于自身政体缺陷的反思;缺乏对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的深入理解(或答“向西方学习局限在器物层次”)。
(2)表现:借鉴西方人有关中国的记录和研究成果;注重多种方法途径收集资料;注重实地调查;编纂多个版本的中国地志。
影响:增进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促进日本地志学的发展;助长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影响中日甲午战争的结局。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编译时,林则徐有意地调换了原书中介绍国家的顺序”可知,有意调换介绍国家的顺序;根据材料“他将选编的重点放在各国的兵制、统治情况,以及历史中对外交战的情况”可知,有重点地选择编译的内容。局限性:根据材料“按照亚洲一非洲一欧洲一美洲的顺序进行叙述,遵从了中国人以‘天朝上国’为世界中心的习惯”可知,未能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影响;根据材料“从《四洲志》可以看出林则徐倡导学习西方的军事制度和器物,而缺乏对于自身政体缺陷的反思”可知,缺乏对于自身政体缺陷的反思;根据材料“只能是空想出一个自己认知框架内的西方世界,而完全无法从根本上理解西方人的政治体制乃至于思维方式”可知,缺乏对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的深入理解(或答“向西方学习局限在器物层次”)。
(2)表现:根据材料“该书吸收西方人有关中国的记录和研究成果,诸如经纬度的利用,新式地理词汇的使用等”可知,借鉴西方人有关中国的记录和研究成果;根据材料“日本人通过收集情报,来华实地踏查,翻译中国和西方人著作,编纂地志研究和认识中国”可知,注重多种方法途径收集资料;根据材料“来华实地踏查”可知,注重实地调查;根据材料“1880年高田义甫编纂有《清国地理小志》,1882年岸田吟香编有《清国地志》,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利用在华调查资料编有《支那地志》,1893年安东不二雄编有《支那帝国地志》”可知,编纂多个版本的中国地志。影响:结合上述分析可知,1894年前日本编纂中国地志增进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对于日本地志学的发展而言,促进日本地志学的发展;日本对中国的勘查助长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影响中日甲午战争的结局。
14.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一条重要线索,中共重视解决“三农”问题走过的辉煌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是中共的百年奋斗史诗的重要组成,是中共的初心使命生动的诠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工农联盟是革命的主要力量,“三农”为夺取革命胜利提供了重要依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农业是工业化物质积累的主要来源,“三农”为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农村率先发起改革,“三农”为中国经济腾飞发挥了重要助推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农村是全面小康的主战场,“三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唐仁健《百年伟业“三农”华章——中国共产党在“三农”领域的百年成就及其历史经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三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依靠。
阐述: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失败后,中共逐步认识到俄国的“城市中心”道路在中国走不通,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党的工作重心逐步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共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革命提供了物质保障;翻身农民积极参加红军,快速壮大了革命力量。抗日战争时期,中共调整了土地政策,实行减租减息,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进一步推进农民工作,并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大后方,立足农村,依靠农民,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总之,农村土地问题的解决,农民的翻身解放,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是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依靠。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1919—至今(中国)。
第一步,审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第二步,解读材料关键信息。“为夺取革命胜利提供了重要依靠”“工业化物质积累的主要来源”“农村率先发起改革”。第三步,拟定论题。“三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依靠。第四步,进行阐述。结合所学从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等方面展开,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论题:“三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依靠。阐述: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失败后,中共逐步认识到俄国的“城市中心”道路在中国走不通,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党的工作重心逐步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共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革命提供了物质保障;翻身农民积极参加红军,快速壮大了革命力量。抗日战争时期,中共调整了土地政策,实行减租减息,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进一步推进农民工作,并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大后方,立足农村,依靠农民,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总之,农村土地问题的解决,农民的翻身解放,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是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依靠。
(二)选考题: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并填涂对应的题号,如果没有填涂,则按第一个选作题评分。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道光、咸丰以来,四川吏治腐败,盐政废坏。1876年,丁宝桢任四川总督,经全面调查了解,缜密谋划,奏疏朝廷,改革川省盐政。1877年起,他在泸州建立滇黔边官运盐务总局,总理川盐的采购、运输、批发、征税等事务;批准由商民自愿捐资筹款,采取以工代赈的形式,对川江险滩进行了疏凿修淘,重点整治了河道共2000余里线路,50余处险滩;融通畅滞,清理积引,调剂盐场与销岸的供求平衡;为确保运道畅通,组建安定营五营,专司黔滇边岸缉私和巡护,派巡防营在水路要隘驻扎,“穷民称便,枭匪势散”。丁宝桢督川十年,共上奏有关盐政的奏疏60余折片,虽谤声四起,备受攻击,仍大义凛然,独持正义,辟众谤而谋全局。但对以官运商销为核心的盐政改革,时人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改行官运,办运者则扣费以入私囊,批销者则卖私以取盈余,上下分肥”。1901年清朝在电旨中指出“从前四川盐务,经丁宝桢破除情面,切实整顿,至今增款甚钜”,并要求各省督抚“仿照妥办”。
——摘编自王红《清末丁宝桢四川盐政改革及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丁宝桢四川盐政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丁宝桢在四川的盐政改革。
【答案】(1)建立盐政管理机构实行官运商销制度整治川江航道调剂盐业生产和销售的供求关系建立缉私武装,维护治安和运道。
(2)整顿了四川盐务,降低盐价,减轻百姓负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四川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为外省仿效。存在官商勾结、官场腐化等不良现象。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根据“他在泸州建立滇黔边官运盐务总局,总理川盐的采购、运输、批发、征税等事务”得出建立盐政管理机构;根据“批准由商民自愿捐资筹款,采取以工代赈的形式”得出实行官运商销制度;根据“重点整治了河道共2000余里线路”得出整治川江航道;根据“调剂盐场与销岸的供求平衡”得出调剂盐业生产和销售的供求关系;根据“为确保运道畅通,组建安定营五营,专司黔滇边岸缉私和巡护,派巡防营在水路要隘驻扎”得出建立缉私武装,维护治安和运道。
【小问2详解】
综合第一问的内容及材料,可得出其改革整顿了四川盐务,降低盐价,减轻百姓负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四川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根据“要求各省督抚‘仿照妥办’”得出为外省仿效。根据“改行官运,办运者则扣费以入私囊,批销者则卖私以取盈余,上下分肥”得出存在官商勾结、官场腐化等不良现象。
【点睛】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罗斯福在1940年12月29日对整个国家发表了广播讲话。他说道,“这不是一次关于战争的炉边谈话”,“这是一次关乎国家安全的谈话”,这是对美国外交词典中的中心术语比较早的使用。罗斯福认为:“轴心国不仅承认,而且声明在它们的政治理念与我们的政治理念之间,并不存在最终的和平”,“如果不列颠沦陷了,轴心国就将控制欧洲大陆、亚洲、非洲、澳大利亚和公海,它们将处于一个更为有利的地位,能够运用更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海洋资源来对抗西半球”,“我们屹立在那里,守卫着大西洋,英国是我们的邻居。没有条约,没有不成文的协议,只是两个同样热爱自由的民族之间的自然而然的合作”,“难道有人相信,当自由的英国是我们最强有力的大西洋上的海上邻国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害怕对美洲大陆的任何攻击吗 ”
——摘编自戴维·雷诺兹《大英帝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炉边谈话”的特点及其影响。
【答案】(1)法西斯大肆侵略扩张,英法节节败退,无力抵抗,法国投降;美国孤立主义根深蒂固,民众参战愿望较低。
(2)特点:把德国的侵略扩张、英国的存亡与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利益联系起来。
影响:宣传了罗斯福的参战主张,推动了美国外交政策的转变;为援助反法西斯国家,参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奠定了舆论基础。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940年(中国)。根据材料“轴心国不仅承认,而且声明在它们的政治理念与我们的政治理念之间,并不存在最终的和平”可知法西斯大肆侵略扩张,英法节节败退,无力抵抗,法国投降;结合美国的外交政策可知美国孤立主义根深蒂固,民众参战愿望较低。
【小问2详解】
本题为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940年(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难道有人相信,当自由的英国是我们最强有力的大西洋上的海上邻国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害怕对美洲大陆的任何攻击吗 ”可知把德国的侵略扩张、英国的存亡与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利益联系起来。第二小问影响,结合“炉边谈话”对美国外交政策的作用可知宣传了罗斯福的参战主张,推动了美国外交政策的转变;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知识可知为援助反法西斯国家,参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奠定了舆论基础。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01年1月5日,邓恩铭出生在贵州省。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邓恩铭投身于汹涌澎湃的学生运动,到济南城内外进行宣传讲演。五四运动后,邓恩铭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邓恩铭参与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2年初,邓恩铭与王尽美等以中共代表的身份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参加了列宁倡导的“星期六义务劳动”。中共二大以后,在他的领导下,矿区工人很快组织起“矿区工会淄博部”,并建立了淄博矿区第一个党支部——洪山矿区党支部,使淄博矿区的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1925年2月,邓恩铭与王尽美发动胶济铁路和四方机车厂工人举行全厂大罢工,罢工取得胜利。邓恩铭后因叛徒出卖被捕,1931年4月5日清晨6时慷慨就义,年仅30岁。
——摘编自余玮《邓恩铭:中共一大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恩铭的时代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恩铭的时代精神。
【答案】(1)时代贡献:投身学生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参与组建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
(2)时代精神:强烈的爱国精神;勇于创新;不断学习;不畏牺牲。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9年至1931年的中国。由材料“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邓恩铭投身于汹涌澎湃的学生运动,到济南城内外进行宣传讲演。”可得出投身学生运动;由材料“五四运动后,邓恩铭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可得出促进思想解放;由材料“邓恩铭参与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可得出参与组建中国共产党;由材料“1925年2月,邓恩铭与王尽美发动胶济铁路和四方机车厂工人举行全厂大罢工,罢工取得胜利。”可得出领导工人运动。
【小问2详解】